7《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同步训练(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7《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同步训练(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7《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同步训练(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7《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同步训练(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7《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同步训练(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7《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同步训练(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必修上册《短歌行》《归园田居》同步训练

一、基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青青子衿(jīn)呦呦鹿鸣(yāo)榆柳荫后檐(yìn)

B.鼓瑟吹笙(shēnɡ)绕树三匝(zhā)暧暧远人村(ài)

C.譬如朝露(pì)越陌度阡(mò)羁鸟恋旧林(jī)

D.周公吐哺(bǔ)枉用相存(wǎng)守拙归园田(zhuó)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枉用相存存:问候、探望

越陌度阡阡:指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B.唯有杜康杜康: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子衿:衣领

C.鼓瑟吹笙鼓:弹奏

山不厌高厌:满足

D.何时可掇掇:拾取、摘取

沉吟至今沉吟:沉思吟味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少无适俗韵(韵律)暧暧远人村(模糊的样子)

B.契阔谈(同“宴”,宴席,宴会)方宅十余亩(方形)

C.一去三十年(离开)枉用相存(问候、探望)

D.对酒当歌(应当)何时可掇(拾取,摘取)

4.下列加点的词语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譬如朝露,去日苦多B.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D.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5.下列诗句中,具有比喻意义的是()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C.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守拙归园田而其归书也必速

B.对酒当歌木兰当户织

C.性本爱丘山性相近,习相远

D.山不厌高学而不厌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专家们普遍认为,不能简单地把住房问题全部推给市场,满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政府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②改编不失为影视剧创作的一条终南捷径,但倘若为迎合当下人们的审美趣味而随意改编名著,难免沦为笑柄。

③目前国内生产净水器的企业有3000多家,但是持有卫生部相关批文的企业仅1200家,这导致市场上净水器的价格和质量良莠不齐。

④如果没有政界的支持,再好的点子都有可能被埋没;如果没有商界的参与,再好的城市规划也有可能被束之高阁。

⑤王老师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地工作,勤勤恳恳地教学,深受学生爱戴。

⑥得知老罗的女儿患了重病,老王召集战友为他们一家筹了两万多块钱,可是这笔钱对老罗一家来说,仍旧是沧海一粟。

A.①⑤⑥B.②③④C.②④⑤D.①③⑥

8.下列关于诗句修辞手法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诗,引用《诗经》名句,表述了诗人对贤才的期盼之情。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诗,巧妙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当时污浊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抒发了诗人对恬淡自由生活的赞美。

9.以下六首绝句分别描写了四季的景物。按春夏秋冬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②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无奈人心复有忆,今暝将渠俱不眠。

③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际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④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⑤胡鹰掣旋北风回,草尽平原使马开。臂上角弓如却月,当场意气射生来。

⑥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里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A.④/③/②⑤/①⑥B.①/③④/②/⑤⑥

C.⑥/③④/②/①⑤D.①④/③/⑤/②⑥

10.下列对有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从诗句的字数看,有四言、五言和七言等。其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篇幅长短不限。

B.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徐干、阮瑀、应玚)。

C.“行”是古乐府诗的一种体裁,有“奔放”的意思,此类作品大多放情长歌,与“歌”相似,常合称“歌行体”。

D.陶渊明,东晋诗人,开创了我国田园诗的创作先河,他的诗不仅在当时名气很大,而且在后代影响也比较深远。

二、论述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隐士文化由来已久,隐士可以分为政治性隐士、宗教性隐士和生活性隐士。西方也有隐居这种生活方式,虽然隐居者不能算是典型的隐士。自然文学的们是隐士或当过隐士,比如梭罗、惠特曼、巴勒斯、缪尔等。

东西方隐士们并不是目不识丁或能力欠缺的凡人,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超常的文化修养和人生智慧。他们并不是不能做官发财,而是不愿过那样追求名利的人生。出世与入世只在自己的内心选择,且有选择的权利和余地。他们都对繁华尘世感到深深厌倦,不喜欢过社交过于频繁、被俗事缠身的生活,想要寻找世外桃源避世隐居,同时在精神上步入从容闲适、与世无争的隐逸净土。他们都热爱山水、热爱自然,以自然为生活与修身之道,这个自然不仅是作为对象的大自然,也是“自己本来这样”的自然,自然运行之道。所以这些隐士们安静恬淡,舍弃了对物质享受的追逐。

西方的隐士们重视生命对于个人的价值,具有很强的个体本位意识,无法完全摆脱现实的牵绊。所以他们不拒绝名声,往往有很高的社会声誉,并利用这些声誉去做影响社会的事业,比如爱默生、巴勒斯、利奥波德等。这些隐士们会把自己的隐居生活写成书籍,这就是“自然文学”。在美国,“自然文学”是最悠久的文化传统,完全可以与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学相媲美。美国人踏上北美大陆时就开始了创作。与之相比,中国的隐士们主张“天人合一”,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自然率真环境中解读人生的“真意”。但“欲辩已忘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写作较少,主要修身养性,力求自身精神的解脱和内心的平静喜悦。而且中国的隐士们虽然也享有极大的声望,但他们与现实世界脱节,认为为人所识并不值得称道,宁愿做一枝无人知晓的空谷幽兰。东西方在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上大相径庭,东方隐士多是纯粹为了远离喧嚣而出世,属于个人主义;西方隐士多是为了入世而出世,属于功利主义。

两者在不同的地域和文明中的“不约而同”,则反映出人类向往自由和亲近自然的本性,而这恰是后工业时代人们弥足珍贵、求之不得的,也正是现代隐士文化重新兴起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张薇《中外隐士文化对比》,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约可分两类:一类是做官的,一类是不做官的。而在不做官的当中,又有做不了官和不想做官的。后者少之又少,史书上将其归为“隐逸”“逸士”。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专制统治下。假如您不把所学知识“货与帝王家”,简直没有出路。而归隐便是这其中一条若隐若现、充满荆棘的羊肠小道。表面看,隐居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其实不然。隐士们之所以这样做,全是不得已而为之。或为了保全身家性命,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或对现实政治不满,以此作为一种不得已的抗议。要知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假如读书而不做官,那也就自动甘居下流了。范蠡辅佐勾践灭了吴国后,看穿了越王的为人,弃官不做,泛一叶扁舟于江河湖海之上,后来还成了富可敌国的大商人,这是非常稀少的例子,而且当时商人的社会地位也不高。有些知识分子不能医国,就去医人,但看看华佗,你就知道得罪政治权威是个什么下场了。无奈之下,只好隐居,绝不与现实政治发生任何联系,哪怕生活清贫一些也没有关系。

可以这么说,但凡隐居者,都是些拥有独立人格的高尚之士,他们或博览群书,或德性高尚,或多才多艺,为乡里所称。他们隐居以后,虽说也留下了大量的诗歌、书画与专著,比如陶渊明、陆羽等,但对于大多数隐士来说,所学非所用,随着他们的辞世,其一肚子学问也就随之带进了坟墓,这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在西方,教会是与政治权威相抗衡的另一种权威,知识分子不满意现实政治,可寄身教会,衣食无忧地研究科学、哲学、自然科学等,自得其乐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则没有这么幸运,一旦选择了隐居,则衣食住行皆成了问题,要亲自“种豆南山下”了。并且,除了琴棋书画及儒道学问外,更无自然科学的内容可供他们研究(中国无此传统,即使研究了也没有出路),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

好在中国自古就有这个传统,帝王允许这些采取不合作态度的知识分子逍遥于世俗生活之外,如尧时的许由,周时的伯夷、叔齐等,算是给了这些人一条出路。

隐士中也有具清醒政治头脑者,如东汉恒帝延熹时的汉阴老父,汉桓帝“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只有他“独耕不辍”;更有南郡襄阳人庞公,面对荆州刺史刘表的责问“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他这样回答道:“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这是隐逸者何等理直气壮的宣言!

只可惜这些知识分子,因种种原因,既不能从政,又不能进行专门知识的研究,而默默终其一生,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巨大损失。

(选自郁土《谈隐逸》,有删改)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美国,隐士们的“自然文学”是最悠久的文化传统,与中国传统山水文学几乎一样久远。

B.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上的大相径庭,造成了东西方隐士在个人价值的认知方面的巨大差异。

C.举范蠡和华佗的例子意在证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归隐常常是摆脱政治瓜葛的无奈之举。

D.南郡襄阳人庞公认为,从政为官不应是人生的唯一理想和必然归宿,而对此并未肯定。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中,东西方隐士的出世与入世都取决于个体选择,他们也都有选择的权利和余地。

B.东西方隐士大多具有超常的文化修养和人生智慧,他们并不拒绝名声,但拒绝唯名利是图。

C.隐居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无论生活质量还是个体价值的实现程度都无法和西方隐士相比。

D.在古代中国大一统专制统治下,除了做官,当权者不会给不合作的知识分子留下任何出路。

1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方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鲜明的对比:充分的例证,增强了两则材料的说服力;精当的比喻又为两则材料的论证增添了生动性。

B.杜甫诗“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洋溢着隐逸之趣,可以用来证明材料一中东西方隐士的隐逸情怀。

C.“有关‘现代隐士’的新闻时见报端,隐士中甚至不乏商界名流、文化精英。”可以作为材料一的例证。

D.“唐朝的终南山,成了真假隐士争相结庐之地乃至谋取功名的‘终南捷径’。”不可作为材料二的例证。

14.两则材料都对东西方隐士做了比较,请指出其比较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并简要分析。

15.根据两则材料,结合你所熟悉的陶渊明的诗句,综合分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田舍(其一)

文同

园林晓气清,篱巷夕阳明。

石窦闻寒碓①,烟坡见晚耕。

豚蹄供祷赛②,龟壳问阴晴。

欲识丰年乐,一村鸡犬声。

①碓:舂米的用具。②祷赛:古时农事完毕后举行谢神的祭祀。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围绕“田舍”展开描写,展现农家生活情景,暗含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B.无论晨昏,“园林、篱巷”中都是一派清明景象,反映出农家的祥和美好。

C.颔联视觉与听觉结合,描摹了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写出丰年的来之不易。

D.颈联写乡亲们祭祀祈祷、占卜问事,写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7.这首诗与《归园田居其一》都是田园诗,两首诗都写到了鸡、犬的叫声,但其作用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情景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句子以高山大海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壮志和胸襟的名句是,。

(2)化用《史记》中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表现求贤若渴心情的名句是,。

(3)《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述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

(4)用“朝露”来做比喻,抒发对人生短暂的感叹的句子是,。

(5)引用《诗经小雅鹿鸣》里的诗句来表明自己热情礼遇贤才的句子是,。,。

(6)曹操在《短歌行》中“,。,”四句,写明夜里一群寻巢乌鹊绕树环飞,以此比喻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从,曲折地为贤才指明方向。

五、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国演义》载,曹操作《孟德新书》,张松过目后,认为此书是战国无名氏所作,并非“新书”。曹操十分惊讶,道:“莫非古人与我暗合否?”随后,令人将此书烧毁。

()。曹操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他目光敏锐,思路开阔,敢于开拓,不但在政治上、军事上敢想敢干,而且在文学创作上力主_____________。当发现自己的“新书”与古人之书“暗合”,他心想:无新意之书如同朽木,既不能美于当下,又不能流传千古,留之何用?倒不如_____________。

然而,古往今来,总有一些以_____________为嗜好。而今,受社会浮夸风气的影响,这类现象也屡见不鲜。一些单位的业绩考核、职称评定、奖金发放,往往以参评人发文数量和文章字数为依据。一家理论杂志的主编透露,他们收到的来稿重复现象严重,有三成以上文章重复率逾四成。更为恶劣的是抄袭。一些人专窃名家作品,却说自己的作品是原创的,精彩之处有若干。这些人真是_____________。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曹操有着独特的个性,难怪他要烧毁“暗合”之书

B.曹操有鲜明的文学创作主张,难怪他要烧毁“暗合”之书

C.曹操烧毁“暗合”之书,意在彰显自己的独特个性

D.曹操烧毁“暗合”之书,与他的文学创作主张有关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推陈出新付之一炬拾人牙慧大言不惭

B.革故鼎新付之一炬步人后尘口出狂言

C.推陈出新煮鹤焚琴步人后尘大言不惭

D.革故鼎新煮鹤焚琴拾人牙慧口出狂言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指出并分析表述效果。

六、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鲁迅笔下“改造文章的祖师”①,曹操不蹈袭前人成法,不断追求新变,其对音乐之贡献______。中国古代重要乐种清商乐,便创始于曹操。清商乐兴起于曹魏时期,此时文坛较活跃的是建安文人团体的核心人物——②“三曹”。(曹操、曹丕、曹植)③他们不仅促成乐府民歌的文人化转型,更让清商乐______。曹操于______之际,不废吟咏,他填写的乐府诗如《蒿里行》④《短歌行》等在当时就众口相传,风靡一时。曹操基于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兼以宏伟之想象,对乐府诗的体制进行了大胆革新,发壮心,抒豪情,表现出尚实精神与通达作风。通过曹操对汉乐府的改造,拓宽了乐府音乐的创作领域与艺术表现力,这对中国音乐史的走向乃至清商乐的形成,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历经1800年的岁月流转,清商乐依然______。

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容小觑风生水起厉兵秣马流光溢彩

B.不容小觑声名鹊起戎马倥偬熠熠生辉

C.非同小可风生水起戎马倥偬流光溢彩

D.非同小可声名鹊起厉兵秣马熠熠生辉

2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曹操对汉乐府的改造,增强了乐府音乐的创作领域与艺术表现力,这对清商乐的形成乃至中国音乐史的走向,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B.曹操对汉乐府的改造,拓宽了乐府音乐的创作领域与艺术表现力,这对清商乐的形成乃至中国音乐史的走向,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C.通过曹操对汉乐府的改造,拓宽了乐府音乐的创作领域并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这对中国音乐史的走向乃至清商乐的形成,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D.曹操对汉乐府的改造,拓宽了乐府音乐的创作领域并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这对清商乐的形成乃至中国音乐史的走向,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24.文中四处画横线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①“”B.②——

C.③()D.④《》

参考解析:

1.C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的能力。

A.“呦呦鹿鸣”的“呦”应读做“yōu”。

B.“绕树三匝”的“匝”应读作“zā”。

D.“守拙归园田”的“拙”应读作“zhuō”。

故选C。

2.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阡:指东西向的田间小路”错误。阡,南北向的小路。

故选A。

3.C

本题考查理解古诗文中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韵”,本性、气质;“少无适俗韵”意思是“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

B项,“方”,四周围绕;“方宅十余亩”的意思是“宅子四周十几亩地围绕着十几亩地”。

D项,“当”,对着;“对酒当歌”的意思是“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

故选C。

4.D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

A项,苦:形容词用作动词,苦于。

B项,鼓:名词用作动词,弹奏。

C项,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D项,南:方位名词,南边。没有活用。

故选D。

5.B

本题考查辨析和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

这道题重点考的是比喻修辞手法的辨析。

A项,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无比喻。

B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诗人把自己比作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表现出其渴望归隐田园。把“羁鸟”“池鱼”比喻诗人自己,“旧林”“故渊”比喻田园。

C项,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无比喻。

D项,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无比喻。

故选B。

6.A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如本题针对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应结合词语本来的词性以及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分析活用并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A项,守拙归园田,句意为,固守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归,返回,回来。

而其归书也必速,句意为,而还书也必定很快。归,归还。

B项,对酒当歌,句意为,面对着美酒高声放歌。对,面对。

木兰当户织,句意为,木兰面对着房门织布。对,面对。

C项,性本爱丘山,句意为,本性是热爱自然的。性,本性。

性相近,习相远。句意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性,本性。

D项,山不厌高。句意为,高山不满足土石才见巍峨。厌,满足。

学而不厌。句意为,学习而不觉满足。厌,满足。

故选A。

7.D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①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责无旁贷的责任”语意重复,错误;

②终南捷径:借指求官的最近便的门路,也泛指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改编是影视创作的便捷之路”符合语境。正确;

③良莠不齐:好的坏的混杂在一起。前文主语有二“价格和质量”,“价格”不分好坏,使用对象错误。

④束之高阁: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指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符合语境。

⑤兢兢业业;小心谨慎,认真负责。符合语境。

⑥沧海一票: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原句强调钱少,不合语境。

故选D。

8.D

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的判断和分析。

D.“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错误,“狗吠”“鸡鸣”原本是动物的动作。这两句诗没有运用比拟,应是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故选D。

9.C

⑥虽曰寒梅却是迎春之开,所以⑥应为春。③暴雨骤至,当然是夏;④梅子酸芭蕉绿应为初夏。②雁在秋季迁移。①六出飞花指雪;⑤草尽也应为冬天。

10.D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D项,“他的诗不仅在当时名气很大”错误,陶渊明的诗到了后代才被重视,在他生活的年代并没有很大的名气。

故选D。

11.C12.C13.B14.①材料一侧重比较东西方隐士的特征,分别在类型、追求、表现上分析其异同。

②材料二侧重比较东西方知识分子归隐后的出路问题,指出二者的巨大差异,突显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无奈而凄凉的隐士命运。15.①从材料引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可以看出,保持独立人格,维护个体尊严,是他归隐的直接原因。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天性淡泊,他的归隐出自向往自由和亲近大自然的本性。③“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表明陶渊明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想彻底摆脱现实政治的束缚。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明陶渊明早已厌倦官场生活,并怀有对田园生活(自然生活)的强烈向往。⑤“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想通过隐居求得自身精神的解脱和内心的平静喜悦,安享自然本真的富足。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从归隐后的解脱感可以看出,脱离俗世尘杂是他夙愿,为此宁愿舍弃名利追求。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与中国传统山水文学几乎一样久远”曲解文意,原文是针对美国自身来说的相对久远程度,而非与中国进行绝对时间上的横向比较。

B.“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上的大相径庭,造成了东西方隐士在个人价值的认知方面的巨大差异”强加因果,原文没有提供两者因果关系的充足根据,而只是说“东西方在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上大相径庭,东方隐士多是纯粹为了远离喧嚣而出世,属于个人主义;西方隐士多是为了入世而出世,属于功利主义”。

D.“对此并未肯定”错,从段落整体文意和段末“这是隐逸者何等理直气壮的宣言!”来看,对庞公的话持肯定态度。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东西方隐士的出世与入世都取决于个体选择”错,在古代中国,做隐士基本是知识分子无奈下的被动选择。

B.“他们并不拒绝名声”错,符合西方隐士的特征,但由原文“认为为人所识并不值得称道,宁愿做一枝无人知晓的空谷幽兰”可知,东方隐士不重视世俗所谓的名气,甚至排斥名气。

D.“当权者不会给不合作的知识分子留下任何出路”错,由材料二可知,中国有帝王允许隐居的传统,算是给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留下了一条出路。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不愿论簪笏”不能体现西方隐士“出世为了入世”的隐逸追求,因此不适合证明材料一西方隐士的隐逸情怀。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结合“中国的隐士文化由来已久,隐士可以分为政治性隐士、宗教性隐士和生活性隐士。西方也有隐居这种生活方式,虽然隐居者不能算是典型的隐士”“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超常的文化修养和人生智慧。他们并不是不能做官发财,而是不愿过那样追求名利的人生”“西方的隐士们重视生命对于个人的价值,具有很强的个体本位意识,无法完全摆脱现实的牵绊”“中国的隐士们……写作较少,主要修身养性,力求自身精神的解脱和内心的平静喜悦”可知,材料一侧重比较东西方隐士的特征,分别在类型、追求、表现上分析其异同。

结合“在西方,教会是与政治权威相抗衡的另一种权威,知识分子不满意现实政治,可寄身教会,衣食无忧地研究科学、哲学、自然科学等,自得其乐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则没有这么幸运,一旦选择了隐居,则衣食住行皆成了问题,要亲自‘种豆南山下’了……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可知,材料二侧重比较东西方知识分子归隐后的出路问题,指出二者的巨大差异,突显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无奈而凄凉的隐士命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分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需要结合材料内容,同时可以结合陶渊明《归园田居》《饮酒》中的诗句来分析。

从材料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但凡隐居者,都是些拥有独立人格的高尚之士”引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可以看出,保持独立人格,维护个体尊严,是他归隐的直接原因。

结合材料一“他们都热爱山水、热爱自然,以自然为生活与修身之道”“中国的隐士们主张‘天人合一’”和“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分析,陶渊明天性淡泊,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他的归隐出自向往自由和亲近大自然的本性。

结合材料一“他们都对繁华尘世感到深深厌倦,不喜欢过社交过于频繁、被俗事缠身的生活,想要寻找世外桃源避世隐居”和“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表明陶渊明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自己不得已出去做官,想彻底摆脱现实政治的束缚。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以“羁鸟”“池鱼”“樊笼”为喻表明陶渊明早已厌倦官场生活,以“恋”“思”直接表述对田园生活(自然生活)的强烈向往。

结合材料一“修身养性,力求自身精神的解脱和内心的平静喜悦”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知,陶渊明想通过隐居求得自身精神的解脱和内心的平静喜悦,安享自然本真的富足。

结合材料一“中国的隐士们虽然也享有极大的声望,但他们与现实世界脱节,认为为人所识并不值得称道,宁愿做一枝无人知晓的空谷幽兰”“东方隐士多是纯粹为了远离喧嚣而出世”和“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可知,从归隐后的解脱感可以看出,脱离俗世尘杂是他夙愿,为此宁愿舍弃名利追求。

16.A17.①本诗写“鸡犬声”,是以鸡犬的热闹衬托丰收后农家热闹和喜庆的氛围。②《归园田居》写“鸡犬声”,既表现了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以“鸡犬声”打破环境的清静,动静结合,表现了田园的生机与活力。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A.“暗含对官场生活的厌恶”错。本诗围绕“田舍”展开描写,既写出了田园环境的美好,也写出了乡民生活的淳朴自然,但诗中并未“暗含对官场生活的厌恶”,选项表述无中生有。

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述技巧的能力。

首先分析文诗。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天清气朗的画面,无论是清晨还是黄昏,“园林、篱巷”中都是一派清明景象,也反映出农家祥和美好的生活氛围。接下来的两句着重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进行描写,刻画出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更委婉地道出丰年的来之不易。颈联又转而描写乡亲们的社会活动,他们祭祀祈祷,还经常占卜问事,尽显农耕社会里朴素的社交场面。在最后以“一村鸡犬声”,传达出丰收后热闹和喜庆的氛围,好像全村的鸡犬也在跟着凑热闹。

其次分析《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述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其中,“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写鸡狗的叫声。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这两句以声衬静,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

18.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哺、衿、譬、露、呦、苹、嘉、瑟、笙、鹊、匝。

19.D20.C21.(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无新意之书”比作“朽木”,生动形象地写出无新意之书没有任何价值。

(2)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抒发曹操烧毁“无新意之书”的决心之强。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从语序上看,先说“烧毁‘暗合’之书”,与前文“令人将此书烧毁”衔接自然;再说“与……有关”与后文衔接自然,符合由表及里的认知逻辑顺序。如果把这两个分句的顺序颠倒过来,则与上下文衔接均不连贯,逻辑上也不合理,排除AB。

语段阐述的重点是曹操的文学创作主张,而非曹操的个性,且上下文没有内容与“意在彰显自己的独特个性”呼应,据此排除C。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句子是就文学创作而言的,选填“推陈出新”恰当。

第二空,付之一炬:给它一把火,指全部烧毁。煮鹤焚琴;把鹤煮了吃,拿琴当柴烧,比喻做煞风景的事。“煮鹤焚琴”用于句中属望文生义。“付之一炬”用于句中指烧毁书,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