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东省梅州市梅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广东省梅州市梅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广东省梅州市梅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广东省梅州市梅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广东省梅州市梅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梅州市梅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构建遇到的第一个困惑不是如何构建和怎样构建,而是中国艺术学理论“有体系吗”的质疑。原因主要有:艺术学升格为门类时间较短,研究成果较少,缺乏相关的体系性思索;另外,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原因,当我们论“体系”时,标准常常是西方的体系观。那么,西方体系观有何特征呢?从学科整体的角度来讲:第一,用区分性思维化世界整体为部分,形成有界线的学科领域;第二,以理性占比多少为据,从低级到高级进行分类,形成金字塔状的学科体系。从学术与话语的角度讲,西方的体系观多表现为从“原理”到“史”与“批评”的多角度观照,并表现出以下两个重要特征:其一,有一批内涵与外延界限分明的基本概念;其二,概念间形成一个合理且严密的逻辑系统。然而,整体性与关联性还有另外的表现方式,诗性思维和诗性之语同样可以抵达理性之思。与西方的体系观不同,中国的体系观表现出独特的思维和言语特征。中国古人坚持整体性思维与诗性表达,在意象上追求情景交融,在布局上追求虚实相生,在意蕴上崇尚“外”与“远”之旨。基于此,中国的艺术学理论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体系特征:概念内涵的外溢性、概念间关系的交叉性与互动性、概念与感性直观的互证性、结构的虚实相生性、审美的体悟性等。如此,中国为学术界提供了一种具有“无形”特征的开放性体系观,故构建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的基本体系观当先“破”后“立”,立足中国,借鉴西方。新时代,在文化建设中,相关的学术命题、思想标准与话语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都还不太相称。要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繁荣发展,就必须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对构建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的认识,还须基于对体系多元性的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价值,并不存在超越于各民族文化之上的“世界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同样为世界提供了独特而全方位的体系之思。中国艺术学理论的体系之思,不仅包括基于整体思维的关于“何为艺术”、“艺术”中“艺”与“术”的关系、技——道——艺关系的深刻理解,还包括对艺术作品独特的审美风格,艺术接受中独特的审美心理构建等内容。整体性思维、形象性表达、多义性指向、现实性关怀等,足以使中国艺术学理论呈现出别样的体系之美,为世界做出独特贡献。中国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是以“中国艺术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由外、内两个向度构成的具有整体性特征的有机系统,体现的是艺术学理论与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艺术学理论内部不同学科方向之间的有机关联,以及艺术学理论基于功用的学科建设内容。中国艺术学理论学术体系是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中的核心部分,指围绕“中国艺术”活动形成的相互关联、相对完整的一系列知识和理论。其以“中国艺术”为研究对象,着力探究中国艺术活动所展现出来的关于艺术起源、本质、生产、接受以及传播等方面的理性思考。中国艺术学理论学术体系构建同样需要立足中国本土艺术经验,在大量中国艺术经验之“体”的基础上裁中国艺术学理论之“衣”。中国艺术学理论话语体系既指本学科知识体系的概念、范畴、命题等话语以及具体的言说方式,也指各话语之间形成的学理关系与结构,是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中最为基础也最为灵动的部分。中国艺术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的具体任务主要有二:一是纵向考察中国艺术学理论话语的产生与构建脉络;二是横向梳理中国传统艺术学理论话语的基本概念、范畴与命题,阐述诸话语之间的关系,总结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中国化的各种理论话语。(摘编自梁晓萍《构建中国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材料二:从学科及其体制化的维度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艺术学逐渐从美学中分离出来,并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被引入中国,1990年被增列为“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历史地看,在百年变革的宏阔图景中,艺术学体现了它发展的曲折和必然,也显现出一条自觉、自信的发展主轴。特别是由于历史根源、学理和现实状况等原因,艺术学一度被文学“托管”,但艺术思维毕竟不同于文学思维,而哲学思维科学层面的“正本清源”不仅有力促进了学科建设、艺术理论等的进步,还有效促进了艺术实践、人才培养等的繁荣发展。2017年,新时代赋予了艺术学新的发展方位和新的历史使命。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的一体两面:守正是基础,只有坚持根本,才能明确发展方向和道路;创新是关键,只有不断推进内容和形式、观念和手段等的创新,才能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艺术学建设和发展尤其需要立足中国语境、放眼国际环境,着力强化和突出“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六个特性。唯有如此,艺术学才能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历史大势中真正繁盛兴旺。(摘编自彭文祥《中国特色艺术学70年成就与展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目前构建中国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学升格为门类时间较短,研究成果较少,没有自身的体系观。B.历史地看,艺术学的发展有它自己的发展主轴和必然规律,对之正本清源,可以促进学科建设、艺术理论的进步。C.西方体系观主要运用区分性思维,学科领域是有明显界线的,概念间形成一个合理且严密的逻辑系统。D.要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繁荣发展,体现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就必须构建起与之相称的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的艺术学理论中,概念间关系存在交叉性与互动性,这与西方体系观中概念间内涵与外延界线明显不同。B.中国艺术学理论中的整体性思维、形象性表达、多义性指向和现实性关怀具有别样的体系之美,可以为世界艺术学做出独特贡献。C.中国艺术学理论学术体系是围绕“中国艺术”形成的相互关联、相对完整的一系列知识和理论,是“三大体系”中的基础部分。D.艺术学在我国升格门类时间较短,20世纪20年代开始被引入中国,后又被列为“文学”门类下,2011年才升格为门类。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艺术学实践“守正创新”观点的一项是()A.2021年6月,河南卫视以一段绝美的水下中国风舞蹈《祈》,再现了曹植的《洛神赋》,惊艳全网。B.2022年8月,中央电视台推出沉浸式戏曲研学文化节目《拿手好戏》,李斯丹妮等跨界当戏曲学徒。C.有商家为了迎合快餐化阅读的需求,将沈从文的《边城》书名,改为《遇见许多人,都不及你好》。D.国学大师启功取宋徽宗“瘦金体”的意境,形成“挺拔险峻,修美匀整”的风格,而自成“启功体”。4.请结合材料一,说说中国艺术学体系观具有哪些特点。5.请结合两则材料,说说构建中国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要坚持哪些原则。【答案】1.A2.C3.C4.①主要运用整体性思维与诗性表达。

②具有“无形”特征的开放性。5.①坚持“立足中国,借鉴西方”(或“立足中国语境,放眼国际环境”)的原则;

②坚持整体性思维与诗性表达的中国特色原则;

③坚持尊重中国艺术发展自身客观规律的原则;

④坚持守正创新的发展原则。【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没有自身的体系观”错误。文中“缺乏相关的体系性思索”,是说明这方面的思索不充足,而且下文提及了“中国的体系观表现出独特的思维和言语特征”这一表述,并与西方的体系观进行了比较。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是‘三大体系’中的基础部分”错误。材料一是说“中国艺术学理论学术体系是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中的核心部分”“中国艺术学理论话语体系……是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中最为基础也最为灵动的部分”,可见,中国艺术学理论学术体系不是“三大体系”中的基础部分,而是核心部分。“三大体系”中最为基础的部分是“话语体系”。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商家为了迎合快餐化阅读的需求,将沈从文的《边城》书名,改为《遇见许多人,都不及你好》”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艺术学实践“守正创新”的观点。理由:一是艺术学已经从文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门类;二是乱改经典,这种媚俗化倾向不符“守正创新”的宗旨。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与西方的体系观不同,中国的体系观表现出独特的思维和言语特征。中国古人坚持整体性思维与诗性表达,在意象上追求情景交融,在布局上追求虚实相生,在意蕴上崇尚‘外’与‘远’之旨”可知,中国艺术学体系观主要运用整体性思维与诗性表达。根据“中国的艺术学理论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体系特征。……如此,中国为学术界提供了一种具有‘无形’特征的开放性体系观”可知,中国艺术学体系观具有“无形”特征的开放性。【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中“中国为学术界提供了一种具有‘无形’特征的开放性体系观,故构建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当先‘破’后‘立’,立足中国,借鉴西方”可知,要先破后立:坚持“立足中国,借鉴西方”(或“立足中国语境,放眼国际环境”)的原则;从材料一“中国的体系观表现出独特的思维和言语特征。中国古人坚持整体性思维与诗性表达……”可知,要坚持整体性思维与诗性表达的中国特色原则;从“中国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是以‘中国艺术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由外、内两个向度构成的具有整体性特征的有机系统……”“中国艺术学理论学术体系构建同样需要立足中国本土艺术经验”可知,要坚持尊重中国艺术发展自身客观规律的原则;根据材料二中“坚持守正创新的一体两面:守正是基础,只有坚持根本,才能明确发展方向和道路;创新是关键,只有不断推进内容和形式、观念和手段等的创新,才能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可知,要坚持守正创新的发展原则。(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没有故事的老兵李秋善广场上遛弯的老人有很多。有一位个子不高的老人,他叫张龙光,94岁了,1947年参加革命,属于28军,打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最后跟随部队到了福建。老人骑着个三轮车,每天上午、下午都到广场上坐坐,夏天在树荫里,冬天在太阳地里。我问起老人战争年代的事,他不愿意说。我问他,你战争年代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他说,最难忘的一件事,你乍一说我还真想不起来。我问,你和战友们之间有什么故事吗?他说,一时也想不起来。我问,打济南的时候有什么故事吗?他说,济南战役是许世友指挥的,本来粟裕司令员是想把徐州的援军吸引出来,结果许世友打得太猛,再加上吴化文投降,结果援军还没等来战役就结束了。我个人没有什么故事发生。我问,打济南时你们部队是在哪个方位攻城的?他说,那个时候打仗都是在晚上,分不清东南西北,只能看天上的北斗星确定方向。我问,那时候打一次仗发多少颗子弹?答,十五颗。就是这十五颗子弹都不舍得用完。像电影、电视里那样子弹随便用,那是打阻击的时候。我问,打淮海的时候和渡江战役、上海战役有什么故事吗?打淮海的时候是冬天,在雪地里,关键是鞋子不行。山东老区里给做的鞋好,都是千层底的布鞋,可河南解放区给做的鞋是玉米皮蒸了再用布料夹上,那样做的鞋底,你说能扛穿吗,也不能怪河南老区,当地人就这么穿。一年就三双鞋。我军善打运动战,有时候一次行军鞋子就不行了,没办法只好打草鞋穿。脚上起了泡,用根针挑破,脚使劲跺到地面上,钻心地疼,疼过以后就没事了。你越小心越不行。淮海战役的时候,我就从死人身上扒过鞋子穿。打淮海的时候是巷战,你在这个房间很可能隔壁房间就有敌人,那叫一个惨烈。渡江战役时我就是班长了。部队征集船只是按每只船战后给八担粮食的补助。我乘坐的是一艘可乘坐十来个人的小船,正好一个班乘坐。敌人的炮火很密集,炮火打在相邻小船上,船就翻了,战士们都落进了水里。好在我们乘坐的小船没被打中。船靠不了岸,得下船蹬水上岸。我个小,战友们架着我下船,到了岸上,岸上已经泥泞不堪,战士们身上的水滴的。敌人跑,我们便追。所谓兵败如山倒。我问,你们部队从哪儿过的江?他答,根本不知道,就是跟着部队往前冲。打上海的时候,部队遇上暗堡,有一千多人倒在暗堡前。最后牺牲了五个战士才炸掉暗堡。打上海不敢用重炮,为了保护文物。陈毅说,打上海就如瓷器店里打老鼠。进了上海所有战士都睡在马路上,不打扰老百姓的生活。我在部队最后一战是打金门,叶飞指挥的。第一批登陆的九千人一个也没回来。第一批上去了,船搁浅了,回不来。再加上敌人的炮火轰炸,船都毁了。我们全副武装,坐在岸边等着渡船回来。眼睁睁地看着金门岛上炮火连天却无能为力。我问,你怕死吗?他说,打当兵的那一天起,我就时刻准备着去死,我的战友死了老多了。我邻村的兄弟俩,在一场战斗中死于同一发炮弹,就在我眼前死的。刚当兵时,我娘就让我把名字写在衣服上,又看了我胸前的那颗痣一眼,说你要是有个好歹,凭这颗痣就能找到你。现在想起来,母亲多么的幼稚啊,兵荒马乱的,即便我战死了你到哪儿找去啊。他说,五O年部队大转业,多亏了我在部队自学了这点文化才没被裁撤下来。我问,您觉得您是英雄吗?他说,不是。那些牺牲了的都是。我只是普通一兵,部队让我干啥我就干啥,仅此而已。老人坐久了,也起身溜达一圈。这是一个一米五多一点的老人。不说的话,你绝对想不到他是一个身经百战的战士。我试图挖掘更有意思的故事,老人说,只能跟你说这么多了,我身上没有故事。(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写老人的个子不高,结尾时说老人“一米五多一点”,两处叙写遥相呼应,展现了老人既平凡又高大的形象。B.在介绍老兵的战斗经历时,作者采用直接叙述和间接叙述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了老兵先后经历的几次战役,思路清晰。C.渡江战役中,老人重点讲述了军鞋的故事,战争之激烈可见一斑,赞美了战士们在艰苦的条件下英勇战斗的精神品质。D.听完老人的讲述,“我”试图让老人更深入地讲一些精彩的战斗经历,但被老人拒绝了,欧·亨利式的结尾使小说韵味无穷。7.关于小说中画横线部分的相关问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人从当上兵那天起,就已经做好了为国牺牲的准备,所以他和牺牲的战友、邻村的被炸死的兄弟俩一样,都是不怕牺牲的英勇战士。B.老人的母亲想要凭一颗胸前的痣来寻找儿子,这一做法的确是有点异想天开了,话语中包含了母亲对儿子难以言表的爱。C.老人非常尊重那些牺牲了的战友,认为他们才是真英雄;但是老人不认为自己是英雄,因为部队大转业时自己差点被裁撤掉。D.“只是”“仅此而已”,简短的词语把老人不追名逐利、忠诚于集体、服从组织、甘于平凡生活的淡泊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8.文章以“没有故事的老兵”为题,有什么艺术效果?9.文学批评理论认为:优秀文学作品都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出为世人所熟知、铭记的典型人物的。请结合小说中老兵这一人物的塑造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答案】6.A7.C8.①交代出本文的主人公是一名老兵;而“没有故事”则设置了悬念:作者为什么会选择一个没有故事的老兵作为写作对象?他真的没有故事吗?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标题是小说的线索,作者以老人想不起来自己的故事开篇,以老人再次强调没有故事收束,中间始终围绕老人讲述的故事行文,文脉清晰,浑然一体。

③反复说老兵没有故事,却有很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主体内容与标题的反差,有助于塑造老人这一人物形象。9.①小说主要写“我”和老兵的对话,老兵语言的个性化正是成功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关键所在。

②不同的场景之下,老兵说话的态度和内容也有所不同,当问及自己是否有故事时,他持否定态度,答话极少;当谈及不同战役中战友们的英勇表现时,他又非常健谈。

③正是这样的个性化语言描写,成功塑造出一个爱国、忠诚、英勇、富有集体主义观念和牺牲精神却又甘于淡泊生活的老兵形象,平凡却让人永远铭记。【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采用直接叙述和间接叙述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错误,应是“采用了直接叙述的方式”,没有间接叙述。C.“渡江战役中”错误,原文为“打淮海的时候是冬天……有时候一次行军鞋子就不行了”应为“淮海战役”。D.“欧·亨利式的结尾”分析有误,欧·亨利式的结尾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本文应是“戛然而止的结尾”。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作用的把握能力。C.“因为部队大转业时自己差点被裁撤掉”因果关系解释错误,“老人不认为自己是英雄”是老人的自谦,甘于淡泊。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题目艺术效果的能力。“没有故事的老兵”中心词是“老兵”,交代出本文的主人公是一名老兵;而“没有故事”则设置了悬念,会让读者琢磨,作者为什么会选择一个没有故事的老兵作为写作对象?他真的没有故事吗?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标题是小说的线索,“我问,你和战友们之间有什么故事吗?他说,一时也想不起来”“我个人没有什么故事发生”,作者以老人想不起来自己的故事开篇;中间“那个时候打仗都是在晚上”“打淮海的时候是冬天,在雪地里”“打淮海的时候是巷战,你在这个房间很可能隔壁房间就有敌人,那叫一个惨烈”“渡江战役时我就是班长了”“打上海的时候,部队遇上暗堡”“我在部队最后一战是打金门……”,始终围绕老人讲述的故事行文;结尾“老人说,只能跟你说这么多了,我身上没有故事”,以老人再次强调没有故事收束,文脉清晰,浑然一体。一直反复说老兵没有故事,其间却有很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主体内容与标题的反差,使老人的形象更突出,有助于塑造老人这一人物形象。【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文章主要以“我问……他说(他答)……”的形式展开,主要写“我”和老兵的对话,老兵的语言“那叫一个惨烈”“母亲多么的幼稚啊,兵荒马乱的,即便我战死了你到哪儿找去啊”“他说,不是。那些牺牲了的都是。我只是普通一兵,部队让我干啥我就干啥,仅此而已”等极具个性化,这正是成功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关键所在。“我问起老人战争年代的事,他不愿意说。我问他,你战争年代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他说,最难忘的一件事,你乍一说我还真想不起来。我问,你和战友们之间有什么故事吗?他说,一时也想不起来”,当问及自己是否有故事时,他持否定态度,答话极少;“打上海的时候,部队遇上暗堡,有一千多人倒在暗堡前。最后牺牲了五个战士才炸掉暗堡。打上海不敢用重炮,为了保护文物。陈毅说,打上海就如瓷器店里打老鼠。进了上海所有战士都睡在马路上,不打扰老百姓的生活”“他说,打当兵的那一天起,我就时刻准备着去死,我的战友死了老多了……”,当谈及不同战役中战友们的英勇表现时,他又非常健谈。不同的场景之下,老兵说话的态度和内容也有所不同。对老兵符合人物的个性化语言的描写,成功塑造出一个爱国、忠诚、英勇、富有集体主义观念和牺牲精神却又甘于淡泊生活的老兵形象,平凡却让人印象深刻,永远铭记。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臣之所闻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则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今夫上贤任智无常,逆道也,而天下常以为治。是故田氏夺吕氏于齐,戴氏夺子氏于宋。此皆贤且智也,岂愚且不肖乎?是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贤。记曰:“舜见瞽瞍,其容造焉。孔子曰:‘当是时也,危哉,天下岌岌!有道者,父固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臣曰: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顺之道也。然则有道者,进不为主臣,退不为父子耶?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君之所以欲有贤臣者,国乱则治之,主卑则尊之。今有贤子而不为父,则父之处家也苦;有贤臣而不为君,则君之处位也危。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适足以为害耳,岂得利焉哉?所谓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亲。(节选自《韩非子·忠孝》)材料二:贞观十四年,特进魏徵上疏曰:“臣闻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父不能知其子,则无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国。万国咸宁一人有庆必藉忠良作弼无为而化矣。然而今之群臣,罕能贞白卓异者,盖求之不切,励之未精故也。若勖之以公忠,期之以远大,各有职分,得行其道。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与,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进之以‘六正①’,戒之以‘六邪②’,则不严而自励,不劝而自勉矣。”(节选自《贞观政要·择官第七》)【注】①六正:指圣臣、良臣、忠臣、智臣、贞臣、直臣。②六邪:指具臣、谀臣、奸臣、谗臣、贼臣、亡国之臣、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万国咸A宁B一人C有庆D必藉忠E良F作弼G无H为而化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富,指使……富裕起来,“外连横而斗诸侯”中的“斗”指使……自相斗争,两者用法相同。B.今,表假设,可译为如果,与《归去米兮辞》“觉今是而昨非”中“今”词义不相同。C.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时代皇帝纪年的名称,从秦始皇开始有年号。D.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名,是给皇帝的奏议,具体说就是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非子认为,要让天下得到治理,太平无事,就需要理顺臣子与君主、儿子与父亲、妻子与丈夫这三种秩序。B.韩非子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两个例子是齐国田氏夺取吕氏政权,宋国戴氏夺取子氏政权。C.孔子认为,舜的父亲不能将舜当作儿子看待,舜的君主不能将舜当作臣子看待,是让天下陷入混乱,从而非常危险的事情。D.在魏徵看来,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要想使家庭和睦,就需要了解儿子;作为一国之主的国君,要想使天下平安,就需要了解臣子。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适足以为害耳,岂得利焉哉?(2)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14.请概括韩非和魏徵的观点。【答案】10.BDG11.C12.C13.(1)这样说来,那么父亲有贤子、君主有贤臣倒恰好成了祸害,哪里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2)根据他们的才能选拔他们,考察他们的能力任用他们,发挥他们的长处,回避他们的短处。14.韩非反对贤人治国,主张依法治国;魏徵主张贤人治国。【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天下安宁,君主坐在朝廷上受万民朝拜,必须要依靠忠臣良将的辅佐,君主不必操劳天下就可无为而治。“万国”是主语,“咸宁”是谓语,句子结构完整,“咸宁”后断开,即B处;“一人”是主语,“有”是谓语,“庆”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有庆”后断开,即D处;“作弼”是“忠良”的谓语,“无为”前省略主语“君王”,主语前停顿,即G处。故在BDG三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都是使动用法。句意:家境贫穷时他能使家业富裕起来。/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B.正确。表假设,如果;现在,今天。句意:如果有了贤子却不孝敬父亲。/觉悟到今天的做法正确,之前的做法错误。C.“从秦始皇开始有年号”错,应该是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D.正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是让天下陷入混乱,从而非常危险的事情”错误,将意思说反了。在孔子看来,舜品德高尚,所以舜的父亲不能将舜当作儿子看待,舜的君主不能将舜当作臣子看待。只有这样,天下才会得到大治,从而太平。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然则”,(既然)这样,那么;“适”,恰好;“岂”,哪里。(2)“因”,根据;“审”,考察;“掩”,回避。【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故曰:上法而不上贤”可知,韩非反对贤人治国,主张依法治国;由原文“万国咸宁,一人有庆,必藉忠良作弼,无为而化矣”可知,魏徵主张贤人治国。参考译文:材料一:我听说:“臣子侍奉君主,儿子侍奉父亲,妻子侍奉丈夫。这三种秩序理顺以后,天下就能得到治理;如果违背了这三种秩序,天下就会混乱。这是天下的正常法则。”英明的君主,贤能的臣子,只要不改变这个法则,那么即使君主不够贤明,臣子也不敢侵夺他的权位。现在尊尚贤人、任用智者没有一定之规,都是违背孝悌忠顺之道的,可是天下人却总认为是治国之道。正因如此,在齐国田氏得以夺取吕氏政权,在宋国戴氏得以夺取子氏政权。这些人都是有才能又有智慧的人,哪里是既愚蠢又不贤的人呢?由此看来,废弃常道去尊尚贤人就会发生混乱,舍弃法制而任用智者就会产生危险。所以说:要尊尚法制而不能尊尚贤人。古代记载说:“舜面对父亲瞽瞍的朝见,表现出局促不安的样子。孔子说:‘在那种时候,真危险啊,天下危险之极!像舜这样道德高尚的人,父亲当然不能再把他当儿子看待,君主当然不能再把他当臣子看待。’”我认为:孔子根本不懂什么是孝悌忠顺之道。既然这样,那么难道道德高尚的人,在朝廷就不能做君主的臣子,在家里就不能做父亲的儿子吗?父亲之所以希望有贤惠的儿子,是因为家境贫穷时他能使家业富裕起来,父亲精神痛苦时他能使父亲高兴起来;君主之所以希望有贤能的臣下,是因为国家混乱时他能够把国家治理好,君主卑下时他能够加以尊崇。如果有了贤子却不孝敬父亲,那么父亲居家够痛苦的;有了贤臣却不效忠君主,那么君主权位也够危险的。这样说来,那么父亲有贤子、君主有贤臣倒恰好成了祸害,哪里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所谓忠臣,应该是不使君主处于危境的人;所谓孝子,应该是不非议他父母的人。(节选自《韩非子·忠孝》)材料二:贞观十四年,特进魏徵上疏说:“臣听说,了解臣子的没有谁能够赶得上君主,了解儿子的没有谁能够赶得上父亲。父亲如果不了解儿子,就无法使一家和睦;君主如果不了解臣子,就不能使天下一统。天下安宁,君主坐在朝廷上受万民朝拜,必须要依靠忠臣良将的辅佐,君主不必操劳天下就可无为而治。然而现在的群臣当中,很少有正直清白、才能卓越的人,大概是对他们要求得不严,磨砺得不够的缘故吧。如果用公正无私、忠心报国来勉励他们,用树立远大理想来要求他们,他们便可各有职责,各自施展其才能并实行他们的主张。显贵时要观察他们所举荐的人,富裕时要观察他们所蓄养的门客,闲居时要观察他们喜好什么,亲近时要观察他们所说的话,穷困时要观察他们不屑接受的东西,贫贱时要观察他们不屑去做的事情。根据他们的才能选拔他们,考察他们的能力任用他们,发挥他们的长处,回避他们的短处。用‘六正’来引导他们上进,用‘六邪’来使他们警戒,这样,即使不严格要求,他们也会刻苦自励;用不着规劝,他们也能努力自勉。”(节选自《贞观政要·择官第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暮春杜甫卧病拥塞在峡中,潇湘洞庭虚映空。楚天不断四时雨,巫峡常吹千里风。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暮春鸳鹭立洲渚,挟子翻飞还一丛。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带病滞留在三峡,三峡的拥塞激发了他对洞庭广阔无边的想像。B.颔联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强调了巫峡一地多风多雨而不宜久居的特点。C.诗人描绘沙上草阁和城边野池的风光时,紧扣住诗题,表现了春景。D.诗人看到水鸟携幼鸟在小洲之上自由翩飞的情景,得到了些许宽慰。16.《暮春》和《登高》都作于杜甫漂泊之时,都抒发了漂泊生涯的无奈,请认真阅读两首诗的颈联,分析其抒情方式的不同。【答案】15.D16.①《暮春》中颈联“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诗人描绘了柳树一片浓密的新绿,水莲将要绽放鲜红花朵的富有生机的美好画面,这美丽的春画更加勾起诗人的无限伤心,反衬出诗人抱病漂泊的无奈。②《登高》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D.“得到了此许宽慰”错误。尾联以鸳鹭携子自由翻飞的情景反衬自己不能携家人南下洞庭的苦闷之情,属于以乐景衬哀情。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暮春》颈联“沙上草阁柳新暗”写杨柳成荫,颜色已经暗绿;“城边野池莲欲红”写莲花含苞待放。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美好的春色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与之对比的是自己还因病久卧,抒发的是异乡漂泊之苦以及抱病漂泊的无奈之情。《登高》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悲秋感慨长期漂泊,一生多病独自登上高台。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直接抒发出来。(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论语·里仁》中,强调我们既要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也要加强自我反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诗人追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天地之间,大家可取、可共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没有禁止,没有穷尽。(5)古人写诗填词,常常使用典故,以含蓄表达自己的思想,增加诗词意蕴,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见贤思齐焉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驽马十驾④.功在不舍⑤.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⑥.使我不得开心颜⑦.惟江上之清风⑧.与山间之明月⑨.周公吐哺⑩.天下归心(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驽、驾、摧、惟、哺。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迈入20世纪中叶,工业化程度加深,空气污染物无孔不入地“钻入”紧闭门窗的家,人们的皮肤、衣服、家具每天都被肮脏的微尘包围。当时全球主要的发达工业国接连受到空气污染困扰,其中广为人知的是伦敦烟雾事件。该事件发生4000余人死亡的结果,另有大量的人出现眼睛刺痛、呼吸困难、哮喘等。扫帚、抹布的打扫效果显得___①____,人们开始追求除尘效果更佳的机械化清扫工具,由此,家用吸尘器被推向时代舞台。吸尘器的出现是一场家庭卫生的“重大革命”,围绕着高效捕捉灰尘、清除花粉和霉菌等居家有害污染物,科技革新在“吸尘”方面不断___②____。20世纪80年代,___③的工业设计师和发明家詹姆斯·载森首次将气旋分离技术应用于吸尘器,通过强大的离心力分离空气中的微尘,并推出无尘袋吸尘器,解决传统吸尘器容易堵塞、吸力变弱的问题。之后,气旋技术发展至双气旋技术、微振气旋分离技术、多圆锥气旋分离技术,技术愈发精细高效,带来了更强劲持久的除尘体验,这让人们的居住环境愈发洁净健康,打扫所花费的时间也越来越短。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重大革命”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有人称筷子是我国“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B.几乎所有小说都可纳入“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宏大母题中。C.他在柜台里售货时,眼、耳、口、手、脚、脑这六部“机器”同时开动。D.通完电话不久,朋友就来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答案】18.①捉襟见肘②推陈出新③闻名遐迩19.该事件导致4000余人死亡,另有大量的人出现眼睛刺痛、呼吸困难、哮喘等症状。20.C【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这里是说随着空气污染的严重,扫帚、抹布已经难以应付了,可用“捉襟见肘”。捉襟见肘:意思是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第②空,依据“科技革新”以及后文对吸尘器发展的介绍,这里可填“推陈出新”。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第③空,修饰“工业设计师和发明家詹姆斯·载森”,根据后文他的发明可知,他的名声应该很大,所以可填“闻名遐迩”。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主要指远近闻名。【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①“该事件发生……结果”搭配不当,“该事件发生4000余人死亡的结果”可改为“该事件导致4000余人死亡”;②成分残缺,“出现……”缺宾语中心语,可在句末加“症状”。【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点符号含义的能力。文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特定称谓;B.表示强调;C.特殊含义;D.表示引用。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从表面看,建筑建在什么位置,建成什么样式,只需投资方与设计方达成一致即可,建筑是美是丑与他人无涉。然而,建筑设计并非完全属于私人领域。广义的建筑设计涵盖室内设计和外部设计。室内设计怎么进行空间布局、如何配置色彩,完全是私人领域的事情。可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也会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