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史海钩沉
历史会铭记英雄的名
字,岁月会证明美德的馨
香。走出过去,走不出历
史;走进现代,走进另一
种文明。品读、细读……
我们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
竺和品质,是他们触动我们
的心灵,是他们让我们过
目不忘。这些优美的文字
展示着它求真求善求美的
踪影。
I单元视窗I
・课标提要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古代记叙类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从作品
的有关背景入手分析理解作品。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
艺术魅力。
口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掌握文言文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的性格。把握塑造、刻画人物形
象的技巧。
3.学习巧妙运用比喻使文章更生动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古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文本钩玄
《烛之武退秦师》以秦晋围郑之事为背景,以烛之武为切入点,
赞美了他巧言令色的使者本色,指出退秦师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
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的高明。
《荆轲刺秦王》通过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赞扬了他机智勇敢和
扶弱救困、反抗侵伐的侠义行为,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
《鸿门宴》通过对刘邦与项羽两个人物的描写,阐释了项羽的优
柔寡断和刘邦的善用计谋的个性特点。全文虽以记
事为主,人物形象却跃然纸上。
这三篇文章都表现出著作之人深邃的思想和深厚的文字功底,值
得仔细一■品。
・学法导引
关于文言文的学习,高中新课标有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
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
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
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
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
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这就是说,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
掌握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文阅读学习的
重点。而朗读、背诵和词义、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以及古文今译练
习,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本单元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是阅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中阶段,课文的难度增大了,阅读理
解的要求提高了,不仅仅是概括段意或概括中心了。对一句话或几
句话、一段话都需要正确而熟练地进行概括,而认真阅读,理清思
路,又是恰当概括的前提;把握关键语句,对概括的准确性也很重
要。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导学白皮书
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
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
知识与能力
生动活泼的情节。注意多义词在不
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训练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通
过程与方法假字的识别。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
的外交才能
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
受命的爱国主义精神。了解烛之武
情感态度价值观
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
法
'板块一g课前★自主预后
qomX^丈高楼平地起,全凭牢牢打地基!,
走近文本更多》
在表现一个人物形象时,有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其中,
语言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比如大家熟悉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
场前就是吟诵了一首诗:“大梦谁先觉,冷
暖唯我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希特勒在斯大林格勒前
的疯狂演说:“斯大林,斯大林格勒!”张飞在长坂坡吓
退百万曹军:“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战!……战又不
战,退又不退,作何道理!”一句话把夏侯惇的苦胆给吓
破了,曹操调转马头,转身就跑。张飞是吓退敌军,今天
我们就来领略一个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退敌军的人物。他是
谁呢?他是怎样说退敌军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烛之武退秦师》。
Q夯实基础更多》
一、古字通假
i.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
3.秦伯说,与郑人盟—通—
4.失其所与,不知通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一
今义:妻子。
三、一词多义
产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1.辞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归去来兮辞》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2.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I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秦伯说,与郑人盟
3.说书十上而说不行
।《捕蛇者说》
一散夫人之力不及此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4.微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动刀甚微
、周室卑微,诸侯相并
〃越国以鄙远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5.鄙蜀之鄙有二僧
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焉用亡郑以陪邻
.朝济而夕设版焉
6.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且焉置土石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以,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8.其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失其所与,不知
、吾其还也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夜缱而出,见秦伯
*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2.名词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3.动词用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4.使动用法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5.意动用法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五、特殊句式
1.以下句式都是句
是寡人之过也
2.以下句式都是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敢以(之)烦执事
3.以下句式都是句
以其无礼王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日
夫晋,何厌之有
【自主校对】
一、1.已矣2.共供3.说悦4.知智
二、1.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2.出使的人3.那人
三、1.推辞/言辞,词句/一种文体2.假如/及,比得上/似乎,
好像3.通“悦”,喜欢,高兴/学说,说法/一种文体4.没有,用
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稍微,略微/深奥,微妙/轻微/衰败,
衰弱5.边邑,以......为边邑/浅陋/边境/轻视,看不起/谦辞,谦称
自己6.何/句末语气词/怎样,怎么/哪里,怎么
7.因为/介词,拿,用/连词,来/介词,把/连词,相当于“
而”8.代词,代郑国/代词,这件事/代词,指代使者/代词,
自己/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四、1.在夜里在东边;往西2.驻军3.恩惠4.使…
消减使……灭亡5.以……为疆界以......为边界
五、1.判断句2.省略句3.倒装句,
整合常识更多》
、作品简介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由于
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体历史著作,为“
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都是为
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左传》又名
《春秋左氏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
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
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
《春秋》十倍)。《春秋》和《左传》原本各自成书,到晋代杜预作
《春秋经传集解》,始把两书合在一起。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
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
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
况。
二、典句品悟
1.邻之厚,O
解析: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这是烛之武根据国与国之间的对比和发展而言的。这句话抓住了
要害,直接点中矛盾的焦点,使秦穆公不得不思考斟酌。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解析: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做东部的疆界,
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
土地呢?烛之武所说的这句话虽带有一定的假设性,但又有确定性和
必然性的推理,还具备前瞻性,说服力很强,达到了使秦穆公幡然醒
悟的效果。
3.,不仁;,不知;,
不武。
解析: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
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
的。这是晋文公所说的话。从中可以看出晋文公是一个讲求道义、理
智而又明白军事的人。
拓展: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三、背景寻踪
秦、晋围郑发生在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
得罪了晋国。一者是晋文公流亡期间路过郑国时,郑文公没有以
礼相待;再者是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真正
的原因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
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再加
上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联合围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在
大兵压境的情况下,郑文公自知不是秦、晋的敌手,便派烛之武
去见秦穆公。烛之武利用秦、晋两国之间的利害冲突,终于说服
了秦穆公,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自主校对】
一、编年公羊传谷梁传春秋三传
二、1.君之薄也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因人之力而敝之
失其所与以乱易整
板块二攵课堂★合作探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T整体感知更多》
、课文译注
晋侯、秦伯围关B,以其无礼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原因是郑国曾对晋文
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
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C晋军
函陵,秦军氾南j晋侯:指晋文公重耳,春秋五霸
驻扎在函陵,着军驻扎在氾南」之一C秦伯:指秦穆公,嬴姓,
洛任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二关B:春秋时诸侯
国之一。以:介词,表因果,可译为“因为”。其:代词,指郑国。无
礼于晋:对晋国无礼。于晋,介词短语作状语后置。且:并且。贰
于楚: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贰,从属二主。军:动词,.驻
军,驻扎。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省•
新郑北。氾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
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之武去见秦伯,敌军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
_____________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
(但烛之武却)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比不上别人;现
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
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不能及早任用您,现
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在事情危急才求您帮助,这是我的过错呀。不过,郑国灭亡了,
子亦有不利焉J许之。[佚之
您也有不利的(地方)啊J(烛之武才)答应了这件事」狐:郑
国大夫二郑伯:指郑文公©若:假如。使:动词,派二烛之武:人名0
见:谒见,进见二师:军队二辞:推辞二壮:古代男子三十为壮,后泛
指成年,为:动词,做,干,也已: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用:任
用°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今:如今,现在,是:代词,译为
“这二然:连词,表转折,然而二焉:语气词二许之:答应了这件事。
之,代词,代游说秦君这件事]]
“许之”前面省略主语“烛之武”0.
j夜缱而出,见秦伯,曰:“秦、
(当天)夜里(烛之武)缝绳出城,进见秦穆公Q说:“秦国
;晋围关B,郑既知亡矣。若亡郑
:和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C如果灭掉郑国
;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缱:用绳子
对您有好处,(我们)怎敢拿这件事麻烦您。[拴着人(或)
物)从上往下送;既:已经二亡郑:使郑国灭亡;可译为“消灭
郑国二亡,使动用法,使……灭亡;于:介词,可译为“对”。
以烦:以(之)烦,以,拿,用;之,代“亡郑”这件事;•
烦,烦劳。执事:办事的官吏,是对对方的敬称?.
_____________越国以鄙远,
跨越别国(的土地)来把远方(的郑国的土地)当做边邑,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您知道那是很难的。怎么可以用灭亡郑国来使您的邻国增
_____________邻之厚,君之薄也。
加土地呢?邻国势力强大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c
・越国以鄙远: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做边邑。秦在西,郑在东,晋
.在秦郑之间,故称“越国”0以,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二鄙,边界,
边邑,这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边界;焉:何Q陪邻:增
加邻国的土地Q陪,增加。邻,指晋国。]若舍郑以为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J如果放弃围攻郑国,把它作为
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一旦)秦国使节往来经过(这儿),(郑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国可以)供应他们块乏的钱粮,(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过恩惠,(他)也曾答应送给您焦、
瑕,朝济而夕设版
瑕二邑(作为酬谢),(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修筑
焉,君之所知也;I舍:放弃;以为:以(之)为,把它
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呀」当做,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出使的人,共:通“供”,供给,乏困:相当于“不足”0行而
无资曰乏,居而无食曰困,这里指使者钱粮方面的缺乏二尝:曾经二
赐:恩惠,这里指秦穆公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一事。许:答应。焦、
瑕:二地名,济:渡河。设版:筑城,修建防御工事。版,]夫晋,
筑土墙用的夹版二所知:所字结构,可译为“知道的'J那不普丽堂
何厌之有?既东封工关工
有满足(的时候)呢?等到它把郑国当做东边的疆界,就会
又欲肆其西封2,若不阙秦,将焉取
又想扩张它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它又)要到哪里取得
之工?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它所贪求的土地呢?损害秦国而使晋国获得利益,希望您好好考虑
之J秦伯说,与郑人盟3使杞
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和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
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c『何厌之有:
子、逢孙、杨孙(留下)守卫郑国,就撤军回国了」哪里有什
么满足?厌,满足:“何……之有”,宾语前置的固定格式;既:已
经c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①封: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疆
界。肆:扩张,延伸。②封:名词,疆界,阙秦:使秦国土地减少,
阙,使动用法,使……减损,侵损、削减,焉:哪里c①之:代词,指
土地,利晋:使晋国获得利益二利.使动用法,使……获利,唯:句
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思考,考虑。说:通“悦二高兴二盟:动•
词,结盟。戍之:守卫郑国。戍,守卫二乃:于是:还:指撤军回国。.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C假如没有那个人
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
的力量,(我就)不会有今天了。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他,
不仁;「子犯:晋国大夫狐偃的字二之:代指秦军二公:
(这是)宗仁」指晋文公°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因:凭借.
依靠G敝之:伤害他°敝,]失其所与,不知;
坏•这里是“损害”的意思j失掉了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
一……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用散乱代替整齐,(这)不符吞武德。我们还是回去吧J
亦去之:『所与:指同盟国二与,结交二知:通
(晋军)也离开郑国了:[“智二舌L:指打完仗后军队散乱。
其: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二去之:离开•
郑国。去,离去,离开°之,它,代指郑国「
二、文脉梳理
P“秦晋围郑I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开端)1大军压境.危在旦夕
(佚之孤慧眼识英雄
2临危受命
烛之武趁机发牢骚
烛(发展)।郑伯诚意感烛之武
之智勇双全
武(围郑:郑既知亡
退>不卑不亢
秦灭郑:邻厚君薄
师③说退秦师不辱使命
存郑:有利无害
(高潮)
助晋:忘恩阙秦
【结果:结盟撤军
、工晋军撤离I子犯请击之
、(结局)I晋侯日不可
二、意旨探微
本文所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前发生的一
场外交斗争,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
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赞扬了他善于
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E1互动研讨|更多》
、难点探究
1.面对偏隅西方而急于东扩的秦
穆公,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智退秦
师,维护了主权和尊严。烛之武是如何
妙语退秦师的?
【思路指引】这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需要理清故事情节,
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
【探究参考】一言地域政治。秦国谋图东扩,中间隔着晋国。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秦在西,晋在中,郑在东,隔着晋国,
秦国是很难对郑国实施长期而有效的控制的。得郑地而生后患,对此,
秦穆公不能不冷静思索。
二言利益分配。秦国师劳力竭,灭郑之后可分一杯羹,但最大的
受益者未必是秦。晋国的疆土扩充后力量增强,相对而言,就意味着秦
国势力的削弱。“焉用亡郑以陪邻?”逐小利而留大害,对此,秦穆公
不能不认真权衡。
三言两国邦交。烛之武请秦穆公换一个角度:存郑,非但无害,
反而有益。泰国要扩大在中原的影响,郑国可以作为“东道主”,“共
其乏困”。亡郑,东方多一仇敌;舍郑,东方多一盟友。存弱而交邻,
对此,秦穆公不能不怦然心动。
四言历史纠葛。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晋国“许君焦、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经历了城濮之战,晋国实力进一步增强,在这
种情况下,晋文公只会比当年的晋惠公有过之而无不及。视往昔而知来
日,对此,秦穆公不能不猛然警醒。
五言争霸现实。郑亡,晋“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东邻郑国被
鲸吞,西邻秦国难保不被吞食。假以时日,晋国的兵车就会冲向秦境,
这是大国扩张的必然逻辑—贪功近利而招远祸,对此,秦穆公不能不
毛骨悚然。
短短百余字,说了五层意思。层层铺垫,步步进逼,最后推向一
个核心问题:使秦濒临危险的潜在之敌,不是郑而是晋。烛之武成竹在
胸的一声“唯君图之”,已料定老练的政治家秦穆公一定会改变自己的
初衷。
2.本文叙事波澜起伏,曲折有致。文章写烛之武在受命时,
先“辞”后“受”,有什么作用?
【思路指引】可以从展开故事情节和揭示人物性格等方面分
析。
【探究参考】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
①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
②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
受规谏,诚恳自责。
③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除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
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
铺垫。
3.伏笔要伏得巧妙,使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
水上,自然成文,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
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
【思路指引】可以从展开故事情节和揭示人物性格等方面
分析。
【探究参考】结合文章第1段,主要作用是为下面情节的发
展作铺垫,埋伏笔。
文章的第1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
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
经危在旦夕。这就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
展作了铺垫。
①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
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
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②秦、晋两军,一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北),一在氾南(今河
南中牟南),两军分驻南北两边,互不接触。这为烛之武说服秦
伯的秘密活动增加了有利条件。
二、细节揣摩
文中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
必退。”烛之武果然不负众望,使秦与郑结盟,而且还“使杞
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
答:这篇文章对烛之武的善于辞令,写得极为出色。他去说服秦
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绝不露出一点乞怜相。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
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说辞里处处为
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1)处处为秦着想。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说:“秦、晋围郑,
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
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
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先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
接着谈了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别国(晋)的土地,扩展了别国的势力,
而邻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接下来又分析了存郑对
秦有益无害:“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
害。”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动心。
(2)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
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
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
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着烛之武又
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
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
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由于晋
国当时已具有称霸的实力,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烛之武的这篇
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
三、观点争鸣
欧阳老师:人们在评价烛之武时,有人说他是一个“志士”,有人称
赞他是一个“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个“辩士”,也有人说他具备
这三种人的特点。
凌宇:他是一个志士。“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
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
言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
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
义的爱国志士。
苏雯:他是一个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烛之武“夜缱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
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碧莲:他是一个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
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
国(晋国)的势力。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一番利诱
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国过河拆桥、忘恩
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
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
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
润臻: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
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我的观点:
名师精讲更多》
1.情节跌宕,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可谓尺水兴波,短短的一篇文章充满了波澜,生动活泼。
文章一波三折,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
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
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
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
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
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
惊。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2.巧设伏笔,前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
照应,真正做到了细针密线,天衣无缝。
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
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
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缱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
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
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
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3.详略得当,层次井然
一篇文章内容哪些写,哪些不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对表
现主题、刻画人物关系极大,优秀的作品都是在这些方面进行精雕
细刻的。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
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
之武“夜缱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
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
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
而做到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板块三自习★巩固提升
又面壁十年图破壁,长风破浪会有时!)
课时作业
点击进入链接
板块U1课外★素养滥觞
mK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J
Q资料收藏更多》
□关于《左传》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
足,迄今尚无定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
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
《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做“春秋三传”,《左传》又名
《春秋左氏传》。当然,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
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
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
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
秋》本文十倍)。《春秋》和《左传》原本各自成书,到晋代杜预作
《春秋经传集解》,始把两书合在一起。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
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
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
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
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
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
,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
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
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
声。
□《左传》评价
左氏之叙事也,述行师则簿领盈视,咙聒沸腾;论备火则区分在目,
修饰峻整;言胜捷则收获都尽,记奔败则披靡横前,申盟誓则慷慨有余,
称谪诈则欺诬可见,谈恩惠则煦如春日,纪严切则凛若秋霜,叙兴邦则滋
味无量,陈亡国则凄凉可悯。或腴辞润简牍,或美名人咏歌。跌宕而不群
,纵横而自得,若斯才者,殆将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
绝。(刘知几《史通•杂说上》)
寻左氏载诸大夫词令,行人应答,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
述远古则委曲如存,徵近代则循环可覆。必料其功用厚薄,指意深
浅。谅非经营草创,出自一时;琢磨润色,独成一手。斯盖当时国
史,已有成文,丘明但编而次之,配经称传而行也。(刘知几《史通•
申左篇》)
“左氏传”条左氏叙事、述言、论断、色色精绝,固不待言,乃
其妙尤在无字句处。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喜怒曲直
莫不逼肖,笔有化工。若只向字句临摹,便都不见得。(左绣《读〈
左〉卮言》)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
《左传》文章优美,其记事文对于极复杂之事项——如五大战
役等,纲领提挈得极严谨而分明,情节叙述得极委曲而简洁,可谓
极技术之能事。其记言文渊懿美茂,而生气勃勃,后此亦殆未有其
比。又其文虽时代甚古,然无佶屈鳌牙之病,颇易诵习。故专以学
文为目的,《左传》亦应在精读之列也。
(梁启超《中国历史要籍解题・读〈左传〉》)
□《左传》名句
1.临患不忘国,忠也。
2.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4.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5.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6.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7.外举不弃仇,内举不避亲。
8.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9.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
1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教材化用更多》
■教材视点
紧急关头,勇于自责的郑文公采纳了慧眼识英才的佚之狐的建
议,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退兵。烛之武虽然因为此前
郑文公埋没人才而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国难当头,他深明大义,
不计前嫌。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毅然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
辩的外交才能,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说服秦伯,分化瓦解
了秦、晋的联盟。秦伯不但不再围郑,还与郑人结盟,消除了郑国
的危机。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
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
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处于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
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
牢骚。面对此,郑伯先以“是寡人之过也”自责,从谏如流,
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
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
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
【适用话题】“选择”“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
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发现人才”“成大
事者应有一颗宽大的心”等相关的话题。
【精彩运用】(1)语言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重要区别,它
必有其过人之处,它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它是化解仇恨
的有效手段,它是国与国合作的基础……
我这一生最景仰的人便是烛之武。不是他肯放开私人恩怨而为国
挺身而出的品质,而是他竟能用一段话使秦军从边境退去,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光大银行社会招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2025年临沂沂水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教师(13名)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2025广西崇左市龙州县供销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招聘基层供销社人员4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2025年合肥庐江县绣溪城市服务有限公司招聘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参考答案详解
- 2025江苏无锡市卫生健康委直属事业单位招聘专技人才5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必刷)
- 2025年福建省福州第十八中学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哈尔滨工程大学发展计划处学科专业建设办公室管理岗位招聘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引进急需短缺人才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参考
- 2025黑龙江哈尔滨工程大学后勤基建处前期采购办公室管理岗位招聘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1套
- 2025广西百色市西林县发展和改革局公开招聘3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生产主管转正工作总结
- 2025至2030中国高纯铝行业发展趋势与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评估报告
- 会务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期货从业资格之《期货法律法规》真题附答案详解【巩固】
- 幼儿园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汇编
- 2025年“安全生产年”工作总结(2篇)
- 辽宁省沈阳市基层诊所医疗机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名单目录信息
- 锅炉空预器清洗方案
- SF∕T 0111-2021 法医临床检验规范
- 药敏试验结果的解读
- DB14∕T 1319-2021 公路工程标准工程量清单及计量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