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之中忍字为上》原文、注释、译文、赏析_第1页
《万事之中忍字为上》原文、注释、译文、赏析_第2页
《万事之中忍字为上》原文、注释、译文、赏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万事之中,忍字为上》原文、注释、译文、赏析《万事之中,忍字为上》原文、解释、译文、赏析

万事之中,忍字为上【原典】

唐光禄卿王守和①,未尝与人有争。尝于案几②间大书“忍”字,至于帏幌③之属,以绣画为之。明皇知其姓字非时④,引对⑤曰:“卿名守和,已知不争。好书忍字,尤⑥见用心。”奏曰:“臣闻坚而必断,刚则必折,万事之中,‘忍’字为上。”帝曰:“善。”赐帛⑦以旌之。

【解释】

①光禄卿:官名。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食。王守和:生平不详。此事见载于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卷四,原题为“忍字”。②案几:长桌子,也泛指桌子。③帏幌:帐子、帷幔等悬挂物。④明皇:唐玄宗李隆基。非时:不满时政。⑤引对:指被皇帝召见问询。⑥尤:特别。⑦帛:丝织品的总称。

【译文】

唐代光禄卿王守和,从不与人发生争执,曾在书桌上写了一个很大的“忍”字,帏帐之中也绣了“忍”字。唐明皇认为王守和的姓氏和名字好像是诽谤当时的政治,于是召见问道:“你的名字叫守和,已经知道你不喜欢争斗;现在又喜欢写‘忍’字,更看出了你的用心所在。”王守和回答说:“我听说坚硬的东西容易被折断,万事之中,以忍为先。”唐明皇称赞道:“好。”并赏赐他锦帛以示表彰。

【延伸阅读】

西汉大儒刘向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新序·杂事五》)这就是著名的“叶公好龙”。但凡那些嘴上说得很好的人,往往在行动上得不到践行,口惠而实不至,言行相违对很多人来说,是真实存在的状态。不单如此,按照心理学上的说法,人缺乏什么往往会刻意追求什么,所以才会有坊间常说的话,即自负的人其实就是自卑的人,而自卑的人往往表现得很自负。王守和处处书“忍”,大体也是如此。因为故事是这样叙述的,即先下一“未尝与人有争”的论断,然后才说王守和曾经有过“大书忍字”的生活细节。然而“不争”与“书忍”,何者在先何者在后,意义却大不相同。若“书忍”在前,则“未尝与人争”是“忍”的结果;若“未尝与人争”在前,则“书忍”就纯属多余,且毫无意义。所以我们有理由断言,王守和应该是在社会上因为不忍吃了苦头,所以才下定决心要“忍”。一如社会上很多年轻人,碰壁、挫折之后,也会在手臂上写上大大的“忍”字。不过王守和的动静更大,以至于惊动了皇帝,这大概是王守和始料未及的事。不过王守和的“忍”并非硬性没来由的“忍”,他在老子哲学说中找到了理论依据,谦卑柔下,弱能胜强,本质都是忍。有意思的是,唐代的几任君王都很推崇“忍”,如之前的太宗、高宗,以及此处的玄宗。或者在他们看来“忍”其实就是不争,其根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