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14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_第1页
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14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_第2页
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14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_第3页
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14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_第4页
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14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料整理【淘宝店铺:向阳百分百】资料整理【淘宝店铺:向阳百分百】专题14课外文言文阅读(2023·福建·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①者,年年八月有浮槎②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③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节选自西晋张华《博物志》)[注]①海渚:海岛。②槎:木筏。③赍:携带。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B.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C.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D.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2.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加点词方法提示词义不失期联系课文解释词义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1)失期:人有奇志根据词典推断词义奇:特异,罕见。(《古代汉语词典》)(2)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查阅词典选择义项次:①等次。②次数。③近旁。(《汉语大词典》)(3)次: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旧说云天河与海通。(2)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4.本文的思想内涵与课文《桃花源记》有相通之处,请简要概括。【答案】1.A2.(1)误期(2)不平凡(3)近旁3.(1)往昔的传闻说银河与大海相连通。(2)这个人详细说明了来意,并问:“这是什么地方?”4.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②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解析】1.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也可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的意思是:离开了十多天,忽然到达一个地方,有城市的样子,房屋整齐。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故选A。2.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1)“不失期”的句意是:从不错过预定的时间。失期:误期。这与“度已失期”中的“失期”意思相同。(2)“人有奇志”的句意是:有人有个不同寻常的想法。奇:本义是奇异;不同寻常,这里是不平凡。(3)“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的句意是:看到一男子牵着牛到小岛旁边饮水。次:近旁。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旧(过去)、天河(银河)、通(相通)”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具(详细,详尽)、此(这)、何处(什么地方)”几个词是重点词语。4.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桃花源记》作者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本文则虚构了有人在乘坐木筏遨游星际的经历,勾勒出一个房屋整齐、男耕女织的理想境地,也表现了对美好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从渔人和本文中的“有人”看,又都体现着对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据此概括作答。【参考译文】旧时传说天河与大海相连通,近代有个住在海岛上的人,年年八月会看到海上有一只漂浮着的木筏,来来去去,从不错过预定的时间。有人有个不同寻常的想法,他在木筏上建造了一座阁楼,又带足了干粮,于是乘木筏而去。十多天时间里,他还能见到日月星辰,后来则茫茫一片,分不清白天黑夜。离开了十多天,忽然到达一个地方,有城市的样子,房屋整齐。远远望去,只见宫里有许多织女,又看到一男子牵着牛到小岛旁边饮水。牵牛的人吃惊地问:“你怎么来到此处的?”这个人详细的说明来意,并问这是什么地方。那人告诉说:“你回去后到蜀郡,寻访严君平便知道了。”最终他没有上岸,于是按时回来。后来此人到蜀郡,找到严君平问起这件事,严君平回答说:“某年某月,有位客人的星象遇到了牵牛星宿。”计算年月,正是他到银河见到牵牛人的时间。(2023·吉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吴隐之传①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邛城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年十余,丁父忧①,每号泣,行人为之流涕。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②过礼。②迁左卫将军,禄赐皆班③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④亲族,家人绩⑤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③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廉士以为荣。(选自《晋书》,有删改)【注释】①丁父忧:遭父丧。②毁:特指居丧时,因哀痛过度而伤害身体。③班:分给,赐予。④振:同“赈”,救济。⑤绩:把麻纤维拧成线。【积累意识】5.文中“行人为之流涕”中“涕”的意思是。【语感意识】6.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崇德意识】7.博雅小组以“养德修身”为主题进行交流,请你参与并围绕以上两文中的人物分享个人体会。小博:我要像曹刿一样,心怀家国。小雅:我要像吴隐之一样,养成节俭的好习惯。我的体会:【答案】5.眼泪6.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7.示例一:我要像吴隐之一样,孝顺父母。示例二:我要像鲁庄公一样,虚心听取他人建议。【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根据“行人为之流涕”可知,句意为:行人都会为他(的遭遇)而流泪。涕,指眼泪。6.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本句的意思是:冬天没有被子,他曾洗衣时,没有替换衣服,竟然披上棉絮。这里“冬月无被”表示原因,应断开;“浣衣”“披絮”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应该断开。故据此断句为: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和个人体会。根据题干“博雅小组以‘养德修身’为主题进行交流”和“小博:我要像曹刿一样,心怀家国。小雅:我要像吴隐之一样,养成节俭的好习惯。”可知,围绕人物“养德修身”方面的品质分析即可。根据第①段“年十余,丁父忧,每号泣,行人为之流涕。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可知,吴隐之是一个孝顺父母的人;所以,启示是:我要像吴隐之一样,孝顺父母;根据第②段“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可知,吴隐之是一个乐于助人、生活勤苦的人;所以,我要像吴隐之一样,做一个乐于助人、生活勤苦的人。根据第③段“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廉士以为荣”可知,吴隐之是一个操守清廉的人;所以,我要像吴隐之一样,做一个操守清廉的人;根据《曹刿论战》可知,鲁庄公是一个知人善用、虚心纳谏、不耻下问、取长补短的人;所以,我要像鲁庄公一样,虚心听取他人建议。【参考译文】吴隐之,字处默,是濮阳鄄城人。吴隐之广泛涉猎文史,以儒雅著名。十多岁时,遭遇了父丧的痛苦。每次哭泣,行人都会为他(的遭遇)而流泪。他奉养母亲极为尊重。到他守丧时,哀伤的表现超过礼制的规定。吴隐之后调任左卫将军。他清廉,虽有高官显职,但俸禄赏赐都分给自己的亲戚及族人,冬天没有被子,他曾洗衣时,没有替换衣服,竟然披上棉絮,他生活勤苦得与贫寒的庶民一样。后来他被调任中领军,但清廉俭朴之风不改,每月初得到俸禄,只留下自己的口粮,其余都分别赈济亲戚、族人,家中人靠自己纺织以供家用。经常有困难缺乏的情况,有时两天吃一天的粮食。身上总是穿布制的衣服,而且破旧不堪,妻子儿女一点也不能分享他的俸禄。吴隐之操守清廉,始终不渝,屡次受到朝廷褒奖,廉洁的士大夫们皆以此为荣。(2023·贵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与谢万书①[东晋]王羲之古之辞世者……今仆②坐而获逸③,遂其宿心,其为庆幸,岂非天赐!顷④东游还,修植桑果,今盛敷荣,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娱目前。虽植德无殊邈,犹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或以轻薄,庶令举策数马⑤,仿佛万石⑥之风。君谓此何如?比⑦当与安石⑧东游山海,并行田视地利,颐养闲暇。衣食之余,欲与亲知时共欢宴,虽不能兴言高咏,衔杯引满,语田里所行,故以为抚掌之资,其为得意,可胜言邪!常依陆贾、班嗣、杨王孙⑨之处世,甚欲希风⑩数子,老夫志愿尽于此也。【注释】①选自《晋书》,有删节。②仆:我。③坐而获逸:指轻易获得隐退自由。④顷:不久。⑤举策数马:典故,指侍奉君主很谨慎。⑥万石:即西汉石奋,与四子均官至二千石,被称“万石君”。⑦比:近来。⑧安石:东晋谢安。⑨陆贾、班嗣、杨王孙:都是无为清净、超然物外之人。⑩希风:向往一时的风尚。8.下列不是描述“我”辞官归隐后悠然自得生活的一项是(

)A.修植桑果,率子抱孙游观林下 B.果实甘美,割而分之同享美味C.游山泛海,察看田地颐养闲暇 D.兴言高咏,举杯斟酒吟诗作对9.王羲之在书信中,表明对子孙品德寄予希望的一句是:,概括自己理想追求的一句是:。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A.割而分之

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二则》B.庶令举策数马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诸葛亮《出师表》C.君谓此何如?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D.老夫志愿尽于此也

仓鹰击于殿上

《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答案】8.D9.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常依陆贾、班嗣、杨王孙之处世,甚欲希风数子10.A【解析】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D.文章第三段中“欲与亲知时共欢宴,虽不能兴言高咏”,意思是:要和亲友时常举行欢乐的宴会,虽然不能兴致极高地吟咏诗歌。可能是因为这些亲友大多文化层次不高,所以“不能兴言高咏”;故选D。9.本题考查文章信息提取。第二段中,“虽植德无殊邈,犹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意思是:即使立德并不特别的高远,还想要教养子孙为人要敦厚谦让。因此表明作者对子孙品德寄予希望的句子是“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文末的“常依陆贾、班嗣、杨王孙之处世,甚欲希风数子,老夫志愿尽于此也”意思是:时常按照陆贾、班嗣、杨王孙等人的处世之道,很想效法这几位先生,老夫我的心愿全都在这里的。因此作者的理想追求即“常依陆贾、班嗣、杨王孙之处世,甚欲希风数子”。1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之:代词,它/助词,的;B.相同,都是动词,“期望,希望”的意思;C.相同,都是动词,“认为”的意思;D.相同,都是介词,“在”的意思;故选A。【参考译文】古代避世隐居的人……现在我因获罪轻易获得隐退自由,顺应我一向的心愿,这是值得高兴的事,难道不是上天赐给我的福气!不久东游回到故乡,栽下桑树和果树,现在都花开茂盛了,带领儿子们,抱着小孙子,在其间游玩观赏。有甜美的果子,就割开分吃,都非常高兴。即使立德并不特别的高远,还想要教养子孙为人要敦厚谦让。有的为人轻薄,希望能举起马鞭来数马匹数目,好像明万石君的风度。您认为这样如何呢?近来应当和谢安向东游山观海,并且巡视农田探察地形,安闲地度日。谋求衣食之余,要和亲友时常举行欢乐的宴会,虽然不能兴致极高地吟咏诗歌,斟酒满杯而饮,谈谈田地里的事情,作为笑谈的新闻,其中的意趣,说也说不尽。时常按照陆贾、班嗣、杨王孙等人的处世之道,很想效法这几位先生,老夫我的心愿全都在这里的。(2023·天津·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先恭王①性刚直。当时誉②鄂文端公③相业,先王颇不以为然,曰:“居相位者,当有相度,西林偏袒乡党,非持平天下之道也!”素喜刘文正、裘文达、曹文恪④诸公,每训梿⑤必以诸城⑥为式⑦。文恪薨,王亲临其丧。壬戌冬,路过三河旅店,见壁有文达诗,挑灯属和⑧,涔然泪下,其真挚也如此。又善料事。甲午秋,王伦叛于寿张,率党北上,围临清,势甚汹恶。王笑曰:“贼不西走大名,南下淮、扬,而屯兵于坚城之下,此自败之道也。”逾旬,果为舒文襄公所灭。(节选自《啸亭续录》,有删改)【注释】①恭王:名永恩,谥号恭,清代宗室大臣。②誉:称颂,赞美。③鄂文端公:鄂尔泰,别号西林。④刘文正、裘文达、曹文恪:均为清代贤士、名臣。⑤梿:恭王永恩之子。⑥诸城:刘文正是山东诸城人,此处以诸城代指刘文正。⑦式:标准,榜样。⑧属(zhǔ)和:作诗与别人唱和。1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素喜刘文正、裘文达、曹文恪诸公

素:(2)率党北上

率:1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屯兵于坚城之下,此自败之道也。13.请结合原文分析,恭王永恩具有怎样的品格与才能。【答案】11.一向,平素率领,带领12.在坚固的城池之下驻扎军队,这是(他们)自取失败的做法。13.品格:恭王永恩不盲从于他人对鄂尔泰的称赞,能够直言鄂尔泰的不足之处,体现了他的刚直不阿;他平素喜欢贤士,并以贤教子,亲临文恪丧,流泪属和文达诗,体现了他的敬贤重情。才能:能够通过分析敌情对战场形势作出准确预测,说明他善料事,具有军事才能。【解析】1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解答此题要结合句意来理解。(1)句意:恭王一向喜欢和刘文正、裘文达、曹文恪等人交往。素:一向,平素。(2)句意:率领叛党北上。率:率领,带领。1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屯,驻扎。于,在。之,的。此,这。道,做法。13.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当时誉鄂文端公相业,先王颇不以为然,曰:‘居相位者,当有相度,西林偏袒乡党,非持平天下之道也!’”可知,恭王永恩不盲从于他人对鄂尔泰的称赞,能够直言鄂尔泰的不足之处,体现了他的刚直不阿;根据“素喜刘文正、裘文达、曹文恪诸公,每训梿必以诸城为式。文恪薨,王亲临其丧。壬戌冬,路过三河旅店,见壁有文达诗,挑灯属和⑧,涔然泪下”可知,他平素喜欢贤士,并以贤教子,亲临文恪丧,流泪属和文达诗,体现了他的敬贤重情。以上是他的品格。根据“王笑曰:‘贼不西走大名,南下淮、扬,而屯兵于坚城之下,此自败之道也。’逾旬,果为舒文襄公所灭”可知,能够通过分析敌情对战场形势作出准确预测,说明他善料事,具有军事才能。以上是他的才能。【参考译文】先恭王性情刚直。当时人们都称赞鄂尔泰能够居相位,恭王非常不认为是这样,说:“居相位的人,应当有丞相的气度,鄂尔泰偏袒乡党,不能持平天下的道义!”恭王一向喜欢和刘文正、裘文达、曹文恪等人交往,每次教育孩子的时候必定拿这些贤人作为榜样。曹文恪去世之后,恭王亲自来他的丧事。壬戌年的冬天,恭王路过三河旅店,看见墙壁有裘文达的诗歌,就挑亮灯光作诗相和,涔然泪下,其中真挚的感情达到如此地步。恭王善擅长料事。甲午年的秋天,王伦在寿张叛变,率领叛党北上,包围了临清,气势非常汹恶。恭王笑着说:“叛贼不往西走大名,却南下走淮州、扬州,在坚固的城池之下驻扎军队,这是(他们)自取失败的做法。”过了十来天,果然被舒文襄公打败了。(2023·陕西·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①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抵谷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②之水,溉潟卤③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节选自《史记·河渠书》)【注释】①说(shuì):劝说。②填阏(è):淤泥。③澙(xì)卤:土地含过量的盐碱。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韩闻秦之好兴事()(2)欲罢之,毋令东伐()(3)东注洛三百余里()(4)秦以为然,卒使就渠()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乃”,与“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中“乃”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蒙乃始就学 B.屠乃奔倚其下C.陈胜,吴广乃谋曰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6.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2)秦以富强,卒并诸侯。17.郑国有没有完成韩国交给他的使命?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答案】14.听说进攻,征伐向东对的(或;正确)15.D16.(1)当初我是间谍,然面水渠修成也对秦国有利。(2)秦国因此富强,最终兼并了诸侯国。17.[示例一]我认为郑国没有完成使命。韩国本来派他游说秦国修建水利工程,消耗秦国国力,来阻止其向东扩张。可是郑国渠的建成反而让秦国变得富强,韩国最终被吞并。[示例二]我认为郑国完成了使命。韩国给他的使命是游说秦国修建水利工程,他作为一名水工,历尽艰险完成了水利工程的修建。【解析】1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韩国听说秦国喜欢兴办工程。闻:听说;(2)句意:想以此消耗它的国力,使它不能进攻山东诸国。伐:进攻,征伐;(3)句意:沿着北山向东流入洛水,长三百多里。东:向东;(4)句意:秦国认为他说得对,最终命令他继续把渠修成。然:对的、正确。15.本题考查虚词。“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句意:于是命水利工匠郑国做间谍劝说秦国。乃:连词,于是;A.句意:于是吕蒙开始学习。乃:连词,于是;B.句意: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乃:连词,于是;C.句意: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乃:连词,于是;D.句意: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乃:副词,竟然;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始:开始、当初;为:是;间:间谍;亦:也;(2)以:因此;卒:最终;并:兼并。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明确观点,结合内容表述理由,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示例一:我认为郑国完成了使命。根据“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抵谷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可知,韩国给郑国下达的命令是游说秦国修建水利工程,秦国后来发现郑国是间谍险些被杀,但是郑国还是游说秦王,完成了水利工程的修建。示例二:我认为郑国没有完成使命。根据“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可知,韩国的目的是让郑国游说秦国修建水利工程,消耗秦国国力,来阻止其向东扩张;联系“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潟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可知,最后水渠虽然建成了,但是却使秦国富强起来,使韩国最终被吞并。【参考译文】韩国听说秦国喜欢兴办工程,想以此消耗它的国力,使它不能进攻山东诸国,于是命水利工匠郑国做间谍劝说秦国,要它凿穿泾水,从中山以西到谷口,修一条水渠,沿着北山向东流入洛水,长三百多里,用来灌溉农田。修渠途中郑国的目的被发觉,秦国想要要杀他。郑国说:“我开始来是做奸细,但渠修成后也对秦国有利。”秦国认为他说得对,最终命令他继续把渠修成。渠成后,引带有淤泥的泾河水灌溉盐碱地四万多顷,每亩收成都合一钟。从此关中变成沃野,没有荒年,秦国因此富强起来,最后并吞了诸侯各国,因此把此渠命名为郑国渠。(2023·江西·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景公问晏子曰:“君子常行曷若①?”晏子对曰:“衣冠不中②,不敢以入朝;所言不义,不敢以要③君;身行不顺,治事不公,不敢以莅众④。衣冠无不中,故朝无奇僻之服;所言无不义,故下无伪上之报;身行顺,治事公,故国无阿党之义⑤。三者,君子之常行也。”(节选自《晏子春秋》)晏平仲婴者,莱⑥之夷维⑦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⑧,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⑨;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⑩。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注】①曷若:何如。②中:适当。③要(yāo):要挟。这里意为强谏,迫使对方听从。④莅众:统治、管理百姓。⑤阿(ē)党之义:这里指偏私结党的私情私义。⑥莱:古国名。⑦夷维:地名。⑧相齐:任齐国相。⑨危言:慎言。⑩衡命:违背命令。18.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冠()

(2)故()

(3)衣()1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三者,君子之常行也。(2)国有道,即顺命。20.司马迁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说说司马迁崇敬晏子的原因。【答案】18.帽子所以穿衣服(穿)19.(1)这三个方面,就是君子的日常行为。(2)国家有道义,就顺从命令(行事)。20.示例:司马迁崇敬晏子是因为:晏子有力行节俭、言行一致、正直谨慎等君子品行;事齐三朝,被推重;能三世显名于诸侯。【解析】18.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1)句意:衣服帽子不适当。冠:帽子。(2)句意:所以朝中没有奇怪的服装。故:所以。(3)句意:姬妾不穿丝织物。衣,名词作动词,穿。1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之,的;常行,日常行为。(2)道,道义;即,就;命,命令。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根据“以节俭力行重于齐”“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可知,晏子有力行节俭、言行一致、正直谨慎等君子品行;“事齐灵公、庄公、景公”,晏子事齐三朝,被推重;“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晏子能三世显名于诸侯。【参考译文】齐景公问晏子说:君子的日常行为什么样?”晏子回答说:“衣服帽子不适当,不敢进入朝廷;说的话不符合义,不敢强谏君王;自身行为不正,做事不公正,不敢统治、管理百姓。(君子)衣服帽子没有不适当的,所以朝中没有奇怪的服装;所说的话没有不符合义的,所以下面没有欺骗上级的通报;自身行为正直,办事公正,所以国家没有结党营私的邪行。这三个方面,就是君子日常行为啊。”晏婴字平仲,是春秋时期刘国莱地夷维邑人。奉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因为节俭,身体力行,在齐国被认人尊重。他担任齐国宰相之后,吃饭每顿不吃两种肉,姬妾不穿丝织物。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家有道义,就顺从命令(行事);国家没有道义,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侯。(2022·上海·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韩亿传(北宋)苏舜钦①韩公,讳亿,字宗魏。以咸平五年登进士第,除大理评事。②景祐二年,通判陈州。时郡界河决害民,计其补塞费巨万,公驰至其地,集濒河丁壮,就伐薪藁,亲为裁画,一物不取于民而堤复完坚。又去郡数十里有群寇,大浮舰而下,将劫旁邑。公廉知之,自部十余卒,夜掩至,命堰河绝上流,举火伐鼓以疑之,贼弃舟迸走,尽束以付吏。转运使郑文宝闻之,走檄①会公于许。既至,叹曰:“急欲识公之面颜耳。”③八年,迁屯田员外郎,知相州。时河北蝗旱,转运使因岁计覆②,不以实闻,诸郡畏莫敢言,公力抗章请蠲赋役,州民赖以全活。④寻擢侍御史,时淮浙蝗旱,民饥殍流散。命公为安抚,所至赈廪困灾家,罢诸役作,举良吏以牧羊之。合肥有陂可溉田,久为右姓专其利,公决导以济下户,得以衣食者不可胜数。⑤岁余,除河北转运使,诏留监定故丞相向公诸子分财。丁崖州当国,势慑天下,私所亲谕公,欲市向公长安华严别墅,又讽其子从之。公至其家,面戒曰:“土田衣食之源不可弃。”故余财尽均,而华严独存,不以分,由是忤崖州意。⑥景祐中,西夏称藩日久,当遣人至京师货易,出入民间如家。公深以为不便,请下诏推恩置馆舍,遣使接引官为监其货易若伏远人者实羁防之也。⑦公性方严质重,虽笑言不妄,每朝廷有大议论,所持坚正,形于颜色,惟义所在,不恤权忌,一发于言,众莫敢夺。[注]①走檄:紧急发送文书。②覆:检查。2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尽束以付吏()

(2)故余财尽均()22.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1)公廉知之()A.廉洁

B.正直

C.查访

D.辨别(2)公决导以济下户()A.救济

B.灌溉

C.资助

D.疏浚23.把第④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命公为安抚,所至赈廩困灾家,罢诸役作,举良吏以牧羊之。24.第⑥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遣使接引官为监其货易若伏远人者实羁防之也25.具体分析第②段中郑文宝急于结识韩公的原因。26.文末评价韩公“坚正”这一品格在第③段、第⑤段中也有体现,但内涵同中有异,请加以分析。【答案】21.捆绑平分22.CB23.朝廷命令韩公做百姓的工作,所到之处开仓救济贫困受灾百姓,免除各种工役劳作,选拔优秀的官吏来管理百姓。24.遣使接引官/为监其货易/若伏远人者/实羁防之也25.郑文宝听说韩公不耗民资,用较低的成本治理河患,以巧计成功平定寇乱,惊叹于韩公高度的责任感、出色的治理能力和智勇双全的品格,所以郑文宝急于结识韩公。26.两段都写了韩公不畏权贵、刚正不阿,但第3段侧重写韩公爱民、实事求是,第5段侧重写韩公仗义、主持公道。【解析】2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全部捆绑以后交给有关官吏。束:捆绑;(2)句意为:因此,所有向家的财产全部平分给向家的儿子。均:平分。2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韩公访查后知道了这件事。廉:查访。故选C。(2)句意为:韩公掘开来灌溉下游的农田。济:灌溉。故选B。2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为:做。安抚:安抚使。至:到。赈:赈济。廩:粮仓。罢:罢免:役作:徭役。举:选拔。以:来。牧羊:管理。2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遣使接引官为监其货易若伏远人者实羁防之也”句意为:,派遣使者担任接引官,监视西夏人的交易,表面上好像是西夏人信服,实际上是约数防范西夏人。“遣使接引官”动宾结构,应在“官”后停顿;“为监其货易”动宾结构,应在“易”后停顿;“若伏远人者”动宾结构,应在“者”后停顿;因此断句为:遣使接引官/为监其货易/若伏远人者/实羁防之也。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②段“时郡界河决害民,计其补塞费巨万,公驰至其地,集濒河丁壮,就伐薪藁,亲为裁画,一物不取于民而堤复完坚。又去郡数十里有群寇,大浮舰而下,将劫旁邑。公廉知之,自部十余卒,夜掩至,命堰河绝上流,举火伐鼓以疑之,贼弃舟迸走,尽束以付吏。转运使郑文宝闻之,走檄会公于许”可知,郑文宝听说韩公不耗民资,用较低的成本治理河患,又用计谋成功平定寇乱,惊叹于韩公高度的责任感、出色的治理能力和智勇双全的品格,所以郑文宝急于结识韩公。2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根据③段“时河北蝗旱,转运使因岁计覆,不以实闻,诸郡畏莫敢言,公力抗章请蠲赋役,州民赖以全活”可知,韩公实事求是、为民请命;根据⑤段“丁崖州当国,势慑天下,……由是忤崖州意”可知,韩公主持公道,不怕忤逆权贵。【参考译文】韩亿,字宗魏。在咸平五年中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景祐二年,他担任通判陈州。当时陈州界河河决堤危害百姓,计算得出堵塞缺口事物费用极其巨大。韩公快速赶到那地方,结合濒临界河的壮年男子,前去砍伐柴草,亲自筹划安排,一点东西也不从百姓身上获取,再次修好堤坝使之坚固。另外,距离陈州几十里的地方,有一群贼寇,乘大船顺流而下,要劫掠陈州近旁的县邑。韩公访查后知道了这件事,亲自带着十几个士卒,趁着夜色的掩护感到哪里,下令堵塞河道截断上流流水,并且举起火把击打鼓来疑惑贼寇,贼寇弃船逃走,最后全部捆绑以后交给有关官吏。转运使郑文宝听说这件事,紧急发送文在许州回见韩公。韩公到了许州后,郑文宝感叹说:“我迫切地想见你一面罢了。”景祐八年,升迁为屯田员外郎,做相州知州。当时时河北发生蝗灾和旱灾,转运使仍然按一年的收成进行检查,不把实际情况上报朝廷,各州郡害怕不敢说,韩公极力向皇上上奏章请求减免赋税,相州百姓依赖韩公得意保全存活。不久,韩公被提拔为侍御史,当时淮浙发生蝗灾旱灾,百姓饥饿,流离失所。朝廷命令韩公做安抚使,他到任后打开粮仓赈济灾民,罢免了各种徭役,选举好的管理管理。合肥有一个池塘可以用来灌溉田地,长久以来被姓右的霸占,独享其利,韩公掘开来灌溉下游的农田,得到衣食的不可胜数。过来一年多,韩公被任命为河北转运使,朝廷下诏让韩公留下监督前丞相向公的儿子们分割财产。丁崖州主持朝政,权势威震天下,私下派人告诉韩公,要买下向公在长安的华严别墅,有暗示向公的儿子们顺从此事。韩公到向家后,当面告诫说:“土地衣食的来源不能放弃。”因此,所有向家的财产全部平分给向家的儿子,只有华严别墅单独存在,没有分,因此违背了丁崖州的心意。景祐年间,西夏自称藩国已经很久了,每当派人到京成交易货物,出入民间就像自己家里。韩公认为很不恰当,请求朝廷下诏施恩设置馆舍,派遣使者担任接引官,监视西夏人的交易,表面上好像是西夏人信服,实际上是约数防范西夏人。韩公性性情方正严肃质朴稳重,虽然不苟言笑,但每当朝廷有重大的议论,他所坚持的都坚盯严正,表现在脸色上只求道义所在,不顾及权贵嫉恨,一旦发出话来,众人不敢改变。(2022·广东·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段直字正卿,泽州晋城人,至元十一年,河北、河东、山东盗贼充斥,直聚其乡党族属,结垒自保,世祖命大将略地晋城,直以其众归之,幕府承制,署直潞州元帅府右监军。其后论功行赏,分土世守,命直佩金符,为泽州长官。泽民多避兵未还者,直命籍其田庐于亲戚邻人之户,且约曰:“俟业主至,当析而归之。”逃民闻之多来还者命归其田庐如约民得安业。素无产者,则出粟赈之;为他郡所俘掠者,出财购之;以兵死而暴露者,收而瘗①之。未几,泽为乐土。(节选自《元史·段直传》)【注】①瘗(yì):埋葬。2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结垒自保(2)俟业主至28.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逃民闻之多来还者命归其田庐如约民得安业29.段直在《元史》中被归为“良吏”,请结合选文,概括他被归为良吏的原因。【答案】27.(1)建造;(2)等到;28.逃民闻之/多来还者/命归其田庐如约/民得安业。29.段直组织人自救,救助受难百姓,埋葬死难之人,体现了他以民为本的思想,他符合“良吏”的标准。【解析】2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修建营寨来自卫。结:建造,建立。(2)句意为:等到业主回来时。伺:等到。28.本题考查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话的意思:流亡的百姓听说后,大部分都回来了;亲友们如约归还了土地房产,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逃民闻之”是“多来还者”的原因。“命归其田庐如约”是“民得安业”的原因。故断句为:逃民闻之/多来还者/命归其田庐如约/民得安业。29.本题考查人物评价。结合第①段“直聚其乡党族属,结垒自保”分析可知,段直组织武装抵御强盗自保;结合第②段“泽民多避兵未还者,直命籍其田庐于亲戚邻人之户,且约曰:‘俟业主至,当析而归之’”“素无产者,则出粟赈之;为他郡所俘掠者,出财购之;以兵死而暴露者,收而瘗之”分析可知,段直组织救助流亡百姓,埋葬死于战乱的人。由此可见,段直是一个为民做主的良吏。【参考译文】段直字正卿,是泽州晋城人。至元十一年,河北、河东、山东等地盗贼遍地,段直把亲友族人召集起来,修建营寨来自卫。世祖派大将攻打晋城,段直带领乡勇归顺,衙门得到延续,委任段直作潞州元帅府右监军。其后论功行赏,分封土地世代享用,允许段直戴金制的官符,作了泽州的长官。泽州的百姓大多躲避战乱未归,段直让手下把他们的田地屋舍登记在亲戚或邻居的名下,并且约定说:“等到业主回来时,一定要完完整整地归还。”流亡的百姓听说后,大部分都回来了;亲友们如约归还了土地房产,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一直没有田产的,官府就出粮谷帮助他;被别的郡县逮捕或劫掠的人,官府出钱赎回;死于战乱而曝尸荒野的,官府出钱埋葬。不久之后,泽州大治,成为能安居乐业的地方。(2022·福建·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友人袁炳,字叔明,陈郡阳夏人。其人天下之士,幼有异才,学无不览,文章俶傥①清淡出一时,任心观书,不为章句之学。常念荫松柏咏诗书志气跌宕不与俗人交。俯眉暂仕②,历国常侍员外郎、府功曹、临湘令。粟之入者,悉散以赡亲。其为节也如此,数百年未有此人焉。撰《晋史》,奇功未遂,不幸卒官,春秋二十有八。与余有青云之交网,非直衔杯酒而已。(节选自江淹《袁友人传》)【注】①俶傥:卓异不凡。②仕:为官。③青云之交:喻指同有高远之志的友谊。30.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加点词语方法提示解释(填写文字)数百年未有此人关联教材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岳阳楼记》)(1)此:非直衔杯酒而已使用词典选择义项直:①一直;②只是;③当,对着。(2)直:俯眉暂仕参考词典解释,联系语境形成新的解释俯眉:低下头。(3)俯眉:3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常念荫松柏/咏诗书/志气跌宕/不与俗人交。 B.常念荫松柏/咏诗书志/气跌宕/不与俗人交。C.常念荫松柏/咏诗书/志气跌宕不与/俗人交。 D.常念荫松柏/咏诗书志/气跌宕不与/俗人交。3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粟之入者,悉散以赡亲。(2)撰《晋史》,奇功未遂,不幸卒官,春秋二十有八。33.作者对袁炳的读书和写作赞赏有加,请简要分析。【答案】30.这样只是委屈自己31.A32.(1)俸禄所得,都分散给别人赡养父母。(2)他编撰《晋史》,非凡的功业没有完成,不幸死在任上,年纪二十八岁。33.①读书:博览群书,有所取舍;②写作:文章卓异不凡,文风清新恬淡。【解析】30.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理解。可根据方法提示中的方法进行理解分析(1)“此乐何极”的“此”是“这样”的意思,因此“数百年未有此人”的“此”也是“这样”的意思。(2)“非直衔杯酒而已”意思是并非仅仅是举杯饮酒而已。“直”是“②只是”的意思。(3)“俯眉暂仕”,“俯眉”词典中是“低下头”的意思,这个句子字面义是“低下头暂时做官”,因此“俯眉”应是“委屈自己”的意思。3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句意为:常常徘徊于松柏之下,咏诵诗书,志气高昂而不受拘束,平生不与俗人交往。“常念荫松柏”“咏诗书”是袁炳的两种行为,“志气跌宕”是他的志向气节,“不与俗人交”是他的做法。故断为:常念荫松柏/咏诗书/志气跌宕/不与俗人交。故选A。3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粟:小米,代指俸禄;入:收入;悉:全、都;亲:父母;(2)遂:完成;卒:死;春秋:年龄;有:同“又”。3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由“学无不览”可知袁炳博览群书;由“任心观书,不为章句之学”,可知袁炳读书不拘泥于字句,有所取舍。这是他读书方面值得赞赏的地方。由“文章俶傥清淡出一时”,可知袁炳的文章卓异不凡,清新恬淡,超凡脱俗。这是他写文章值得赞赏的地方。【参考译文】的朋友袁炳,字叔明,是陈郡的阳夏人。这人是有才德非凡的文人,小时候就有出众的才华,学习上几乎没有不读的书,写的文章洒脱豪迈,清新脱俗超出当时的人。用心读书,不拘泥于篇章字句。常常徘徊于松柏之下,咏诵诗书,志气高昂而不受拘束,平生不与俗人交往。低头屈服于时势暂且为官,历任国常侍员外郎、府功曹、临湘令。得到的俸禄,全部散给他人用来赡养老人。他为人的节操如此,几百年没有这样的人出现。着手撰写《晋史》,这一大的功绩尚未完成,不幸逝世在官位上,只活了二十八岁。与我有高远之志的友谊,并非仅仅是举杯饮酒而已。(2022·天津·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刘文正公①当乾隆中久居相位,颇为上所倚任。尝有世家子任楚抚者②,岁暮赂以千金,公呼其仆入,正色告曰:“余承乏③政府,尚不需此,汝可归告汝主,赠诸故旧之贫者可也。”有赀郎④昏夜叩门,公拒不见。次早至政事堂,呼其人至,责曰:“昏夜叩门,贤者不为。汝有何禀告,可众前言之。”其人嗫嚅而退。薨⑤时,上亲奠其宅,门闾湫隘⑥,去舆盖⑦然后入。上归告近臣曰:“如刘统勋方不愧真宰相,汝等宜法效之。”(节选自《啸亭杂录》,有删改)【注释】①刘文正公:刘统勋,谥号文正,清代名臣。②世家子任楚抚者:任楚地巡抚的大家族的子弟。③承乏:谦辞,指暂时担任某职。④赀(zī)郎:官名,因捐资而得。⑤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⑥门闾湫(jiǎo)隘:家门低下狭小。⑦舆盖:车上用以遮阳避雨的伞形篷子。3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汝可归告汝主

归:

(2)有赀郎昏夜叩门

叩:3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如刘统勋方不愧真宰相,汝等宜法效之。36.请结合原文分析,刘统勋具有哪些可贵品质。【答案】34.返回敲,打35.像刘统勋(这样的人)才不愧是真正的宰相,你们应该效法他。36.刘统勋面对世家子贿赂的千金,断然拒绝,体现了他的清正廉洁;对于赀郎夜晚的拜访,拒访后次日特意在政事堂加以斥责,体现了他的光明磊落;久居相位,位高权重,然而住宅的大门却低下狭小,他死后,前来祭奠的皇帝的车都无法正常通过,体现了他的清廉俭朴。【解析】34.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1)“汝可归告汝主”的意思是:你可以返回告诉你的主人。归:返回。(2)“有赀郎昏夜叩门”的意思是:有赀郎夜里敲门(拜访)。叩:敲,打。3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如,像;方,才;汝等,你们;宜,应该,应当;效,效法。3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从“尝有世家子任楚抚者,岁暮赂以千金,公呼其仆入,正色告曰:‘余承乏政府,尚不需此,汝可归告汝主,赠诸故旧之贫者可也。’”可知,刘统勋面对世家子弟贿赂的千金,断然拒绝,体现了他的清正廉洁;从“有赀郎昏夜叩门,公拒不见。次早至政事堂,呼其人至,责曰:‘昏夜叩门,贤者不为。汝有何禀告,可众前言之’”可知,刘统勋面对赀郎的夜里敲门拜访,拒不见,第二天特意在政事堂斥责赀郎,体现了他的光明磊落;从“刘文正公当乾隆中久居相位”“薨时,上亲奠其宅,门闾湫隘,去舆盖然后入”可知,刘统勋担任宰相多年,但他的家门低下狭小,去世时,皇帝亲自来祭奠,他的车都无法正常通过,体现了他的清廉俭朴。【参考译文】刘文正公在乾隆时期担任宰相多年,很能得到皇帝的倚重信任。曾经有任楚地巡抚的大家族的子弟在年末的时候用千金来贿赂刘统勋,刘统勋呼唤世家子弟的仆人进来,态度严肃,神色严厉地告诉他说:“我暂时在朝廷担任宰相的职位,不需要这个,你可以返回告诉你的主人,可以把这些金子赠送给你们朋友当中贫困的人。”有赀郎夜里敲门拜见,刘统勋拒绝不见。第二天早上到政事堂,叫这个人到,斥责他说:“半夜敲门,这是贤者不做的事情。你有什么要禀告的,现在可以当着众人的面说出来。”这个人吞吞吐吐说不出来就退下去了。刘统勋去世的时候,皇帝亲自上门祭奠他,他的家门低下狭小,皇帝的车进不去,把车上用以遮阳避雨的伞形篷子去掉然后才能通过。皇帝回来告诉身边的近臣说:“像刘统勋(这样的人)才不愧是真正的宰相,你们应该效法他。”(2022·江西·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胡澹庵①见杨龟山,龟山举两肘示之曰:“吾此肘不离案三十年,然而于道有进。”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②,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泊③北归,窗下石上,双趺④之述隐然,至今犹存。前辈为学,勤苦如此。然龟山盖少年事,无垢乃晚年,尤难也。高适五十始为诗,为少陵⑤所推。老苏⑥三十始读书,为欧公⑦所许。功深力到,无早晚也。圣贤之学亦然,东坡诗云:“贫家净扫地,贫女巧梳头。下士晚闻道,聊以拙自修。”朱文公⑧每借此句作话头,接引穷乡晚学之士。(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注]①胡澹庵:人名。后文杨龟山、张无垢均为人名。②昧爽:天将亮未亮时。③泊(jì):及。④趺(fū):同“附”,足背。这里指脚。⑤少陵:即杜甫。⑥老苏:指苏洵。⑦欧公:指欧阳修。⑧朱文公:即朱熹。3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执()

(2)是()

(3)之()3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2)老苏三十始读书,为欧公所许。39.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悟出的道理。【答案】37.拿这样的38.(1)张无垢被贬谪到横浦,寄宿在城西的宝界寺。(2)苏洵三十岁才开始读书,被欧阳修赞许。39.(1)学习贵在坚持,(2)学习没有开始(起步)早晚。【解析】3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句意为:他就拿着书站在窗下,就着亮光学习。执:拿;(2)“如是者十四年”句意为:像这样做坚持了十四年。是:这样;(3)“接引穷乡晚学之士”句意为:鼓励贫穷的学习起步晚的读书人。之:的。3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谪:被贬谪。横浦:地名,寓:寄宿。(2)重点词语:始:才。为……所:被。许:赞许。3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杨龟山“吾此肘不离案三十年,然而于道有进”和张无垢“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和“前辈为学,勤苦如此。然龟山盖少年事,无垢乃晚年,尤难也”,可知学习应勤奋并且坚持(或学习贵在坚持);根据“功深力到,无早晚也”和“朱文公每借此句作话头,接引穷乡晚学之士”,可知,学习起步没有早晚之别。【参考译文】胡澹庵拜见杨龟山,龟山举起两肘给胡澹庵看,说道:“我的两肘三十年不离桌案,然后才在学业上有所精进。”张无垢被贬谪到横浦,寄宿在城西的宝界寺。在他的寝室里有一扇小窗,每天天刚亮,他就拿着书站在窗下,就着亮光学习,像这样做坚持了十四年。等到他回京城就职后,窗下的石板上,双脚鞋印的痕迹隐约可见,到现在还留存着。前辈们做学问,就勤恳刻苦到这样的程度。然而,龟山勤学是年少时的事,而无垢是年长之后,更加艰难罢了。高适五十岁时才开始作诗,被杜甫推崇。苏洵三十岁才开始读书,被欧阳修赞许。功夫到了就会有提高,至于力到,则因人而异了,没有学习早晚的区别。有才学的人也是这样,苏东坡说:“贫家净扫地,贫女巧梳头。下士晚闻道,聊以拙自修。”朱熹常常借用这句话作为谈论的话题,鼓励贫穷的学习起步晚的读书人。(2021·上海·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成化丁酉,王端毅公恕来巡抚云南,不挈僮仆,惟行灶一,竹食箩一,服无纱罗,日给惟猪肉一斤,乳豆二块,菜一束,酱醋水皆取主家结状,更无所供。其告示云“欲携家僮随行,恐致子民嗟怨,是以不恤衰老,单身自来。意在洁己奉公,岂肯纵人坏事”云云。人皆录辞而焚香礼之。4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更无所供()

(2)其告示云()41.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此不顾及自己年老体衰,未成家就前来。B.因此不顾及自己年老体衰,独自一人前来。C.因此不照顾年老体衰的家人,独自一人前来。D.因此不照顾年老体衰的家人,未成家就前来。42.从文中看,王恕不带家僮随行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回答)。文章体现了王恕“”的品质。【答案】40.另,另外说41.B42.担心引起百姓抱怨洁己奉公【解析】40.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作答时先理解整句话的意思,再推断加点词的含义。(1)另外没有什么供给的东西。更:另,另外。(2)他的告示上说。云:说。41.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理解。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是以:因此。恤:顾及。单身:独身一人。自:自己。A.“单身”的理解错误,单身不是未成家。B.理解正确。C.“恤”“衰老”的理解错误,“恤”顾及的意思,“衰老”指自己的年老体衰。D.“恤”“单身”理解错误。故选B。42.本题考查分析内容概括人物形象。抓住关键句子回答。根据“欲携家僮随行,恐致子民嗟怨”可知,王恕不带家僮随行的原因是担心引起百姓抱怨;根据“意在洁己奉公,岂肯纵人坏事”可知,文章体现了王恕洁己奉公的品德。【参考译文】明宪宗朱见深生化丁酉年间,王恕到云南做巡抚,不带一个书童与仆人,只带领一个可移动的炉灶,一个盛事物的竹筐,穿的没有罗纱衣服,每天吃的只有一斤猪肉,两块乳豆腐,一捆菜,酱、醋、水等生活用品都是自己从主人家获取,另外没有其他供给的东西了。他发布告示说:(自己)想携带家眷仆人随他同行,恐怕招致百姓的怨愤,因此不顾及自己年老体衰,独自一人前来。打算保持自身廉洁,一心奉行公事,哪里肯放纵别人坏了大事”等等。人人都记录他的话语,点燃香火表示恭敬,以礼相待。(2021·吉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稻凡稻种最多。不粘者禾曰秔①,米曰粳。粘者禾曰稌②,米曰糯。质本粳而晚收带粘,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一。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最迟者后于清明。【注释】①秔:音jīng。②稌:音tú。(选自《天工开物》,有删节)43.请用“/”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限两处)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44.本文从种类、和播种时间四个方面来介绍稻。45.稻系民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毕生追求的梦想是“一稻济世,万家粮足”。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表达对他的敬意。上联:禾下乘凉梦下联:【答案】43.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一种性也44.外形颜色45.示例一:人间济世情示例二:垄上爱国心【解析】43.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意思是:不能用来做酒,只能用来煮粥,这是另一个稻种。故断句: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一种性也。44.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概括。“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一”,介绍了稻谷的外形;“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介绍了稻谷的颜色。据此回答即可。45.考查拟写对联。对联书写格式要求:①字数相等,断句一致。②平仄相合,音调和谐。③位置相同,词性相对。④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联写出袁老的梦想,根据题干要求下联要就袁老所做的贡献表达对他的敬意。“禾”名词;“下”方位词;“乘凉梦”动宾短语,下联的“人间”或“垄上”与“禾下”相对应,“济世情”或“爱国心”与“乘凉梦”相对应。此题答案不唯一,符合对联和题干要求即可。如,田间爱国情。【参考译文】稻的种类最多。不黏的粳稻,米叫粳米。黏的糯稻,米叫糯米。本来属于粳稻的一种而晚熟且带黏性的,不能用来做酒,只能用来煮粥,这是另一个稻种。稻谷形状有长芒、短芒、长粒、尖粒、圆顶、扁粒等多种不一。其中米的颜色有雪白、淡黄、大红、淡紫和灰黑等多种。浸稻种的日期,最早在春分以前,称为“社种”,最晚是在清明以后。(2021·福建·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连,字文仪,南阳人也。刘璋时入蜀,为梓潼令,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先主义之,不强逼也。及成都既平,以连为什邡令,转在广都,所居有绩。迁司盐校尉,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国用。于是简取良才以为官属,若吕乂、杜祺等,终皆至大官,自连所拔也。迁蜀郡太守、兴业将军,领①盐府如故。时南方诸郡不宾②,诸葛亮将自征之,连谏以为“此不毛之地,疫疡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亮虑诸将才不及己,意欲必往,而连言辄恳至,故停留者久之。会连卒。子山嗣,官至江阳太守。(节选自《三国志》)[注]①领:地位较高的官员兼理较低的职务。②宾:顺服,归顺。4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于是简取良才以为官属

简:(2)不宜以一国之望

宜:(3)会连卒

会:4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B.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C.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D.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4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成都既平,以连为什邡令。(2)利入甚多,有裨国用。49.诸葛亮为什么要亲自征讨南方诸郡?之后,南征行动为什么“停留者久之”?请结合链接材料简要分析。【链接材料】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答案】46.选拔应当适逢47.B48.(1)等到成都平定后,(先主)任命王连做什邡县令。(2)利税收入很多,有助于弥补国家的财政需用。49.第一问:①南方诸郡不服。②认为其他将领的才能不如自己。③不辜负先帝托付。第二问:诸葛亮接受王连劝谏【解析】46.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1)句意:于是选拔一批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的部属。“简”意思是选拔。(2)句意:不应当让您这位全国人所指望依赖的人去冒险行事。“宜”意思是应当。(3)句意:适逢王连去世。“会”意思是适逢。4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划线句子中,“葭萌”是起义的地点,应与前句“先主起事”是一整体,第一处应从“葭萌”后断开,排除CD;再看AB,“南”是进军来的方向,应和“进军来南”是一整体,第二处应从“来南”后断开,排除A。译文:刘备起兵葭萌,进军南来,王连闭紧城门不降。故选B。4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赋分点:(1)“及”,等到;“既平”,平定以后;“以……为”,任命……做。(2)“利入”,利税收入;“甚”,很;“裨”,益处。4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根据具体内容作答。依据原文“时南方诸郡不宾”可知,诸葛亮亲自征讨南方诸郡的原因之一是南方诸郡不服;依据原文“亮虑诸将才不及己,意欲必往”可知,诸葛亮亲自征讨南方诸郡的原因之二是认为其他将领的才能不如自己;依据链接材料“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可知,诸葛亮亲自征讨南方诸郡的原因之三是不辜负先帝托付。依据原文“而连言辄恳至,故停留者久之”可知,是因为王连的劝谏恳切,所以诸葛亮停留了很长时间。【参考译文】:王连,字文仪,南阳人。刘璋时期王连进入蜀地,任梓潼县令。刘备起兵葭萌,进军南来,王连闭紧城门不降,刘备认为他守义,故不强逼他。待成都平定后,任命王连为什邡县县令,又转任广都,所治理的地方都有政绩。升为司盐校尉,负责盐、铁的经营事务,为国获利甚多,有利于国家财政开支,于是选拔一批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的部属,如吕乂、杜祺、刘干等,这些人后来都做上了大官,都是始自王连的提拔。王连被升任蜀郡太守、兴业将军,兼管盐府政务照旧。当时南方几郡都不肯向蜀称臣,诸葛亮打算自己亲自征讨,王连劝谏说:“那是不毛之地,瘟瘴之乡,不应当让您这位全国人所指望依赖的人去冒险行事。”诸葛亮考虑到所有将领的才干都比自己差,打算一定要去,而王连的劝谏更加恳切,所以停留了很长时间。适逢王连去世,他儿子王山继承了他的爵位,官至江阳太守。(2021·天津·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有范延贵者为殿直①,押兵过金陵。张忠定公咏②为守,因问曰:“天使③沿路来,还曾见好官员否?”贵曰:“昨过袁州萍乡,县邑宰④张希颜者,虽不识之,知其好官员也。”忠定曰:“何以言之?”延贵曰:“自入萍乡县境,驿传⑤桥道皆完葺,田莱⑥垦辟,野无惰农。及至邑,则鄽肆⑦无赌博,市易不敢喧争。夜宿邸中,闻更鼓分明。以是知其必善政也。”忠定大笑曰:“希颜固善矣,天使亦好官员也。”即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