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2021届高考模拟猜想卷语文试卷(三)(解析版)_第1页
湖南省长沙市2021届高考模拟猜想卷语文试卷(三)(解析版)_第2页
湖南省长沙市2021届高考模拟猜想卷语文试卷(三)(解析版)_第3页
湖南省长沙市2021届高考模拟猜想卷语文试卷(三)(解析版)_第4页
湖南省长沙市2021届高考模拟猜想卷语文试卷(三)(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长沙市2021届高考模拟猜想卷(三)

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山水艺术,一直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特殊的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一方面,在中国经典

人文艺术的生长延续中,“山水”不仅寓指自然的空间和时间的长度,它从古至今尤其是魏晋

以来,就以一种不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形态进入源远流长的中华艺术史视野,进而演进为历代文

人画家的生命厚度与精神长度。另一方面,“山水”因其矗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独创性,因其

坚固地附着并恪守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河床,使得山水艺术之深远、广博及其“超于象外之意

旨”,在近现代以来“西风东渐”的中西文化激荡碰撞、交往中,呈现出独特的中华文化蕴含

与审美价值。

事实上,不仅“山水”命题在中国文明史、哲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山水艺术与山

水审美,同样在中国美术史中占据着突出的核心位置。有学者曾言,早期的中国山水艺术审美

观,大致可分为儒家的象征式山水观、道家的非对象性山水观、魏晋的情感化山水观三类。

我们倘若抽离于自然山水本身,可以看至上这三种自然山水“创造”模式,本质上蕴含了古人对

自然生命、社会文化的不同维度、层次的体察和感知。在历史中发展的中国山水绘画的高度

艺术性与深厚人文性,造就了其承载的人们对中华文明文化视觉、知觉与感觉的无限变化与

可能性,包含了山水艺术与哲学、宗教、思想、文化乃至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超越于上述关

系的艺术“审美性”与精神“超验性”。

从人文视角看,中国山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人文精神特点:其一,山水艺术汲取了中

华传统皙学思想之精髓,尤其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并融会贯通于民族文化发展的文

脉之中,具有特殊的思想文化渊源、人文内涵特征以及传统哲学框架中“画道的”①的烙卬;

其二,山水艺术注重艺术形式的整体构建与写意构筑,注重自然万物的密切联系、人与自然的

和谐共生,强调由“哲理”延伸拓展到“艺理”层面,即重视创造性与心性的交融互动,突破技

艺与手法的限制,使其艺术表达展现出既多元一体、又丰富纷呈的面貌;其三,山水艺术形成了

独特的美学营造及文化价值塑造品格,如自然生命和谐的情景审美、风景即心境的审美意象、

形神兼备的气韵审美等等,构成了中国式山水艺术审美不可或缺的重要美学特质,也使其成为

日臻完善、深具影响的艺术种类。

当然,应当看到,中国山水画经历了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当下已进入到信息

化、互联网、多媒体乃至人工智能新时代,世界文化交流语境和社会发展背景都发生了深刻

变革。作为置身新时代的山水画研究者、传承者、创作者,必须要保持文化上的警醒与自觉,

必须要秉持艺术上的自律与创造,必须要葆有精神上的反思与追求。那么,我们必须面向传统

山水艺术的发端源头,在时间的流变中守住山水艺术的人文意义与价值底线;我们还要保持和

发扬山水艺术长期形成的品质与特征,在空间的格局中拓展山水艺术的正大气象与审美底线,

这两个方面的整合与归一方能实现传统中国山水艺术的当代转化,方能凸显当代中国山水画

的艺术个性与顽强生命力,也才能有足够的度量来吸收消化时间河流中的新文化、新艺术基

因,凝结成“山水”命题的当代意义与人文艺术精神旨归。

(摘编自蔡劲松《山水艺术与中华人文精神》)

材料二:

中国拥有漫长的农耕历史,农耕文明源远流长,渗透在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思想

文化等方方面面,形成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土地一山水田园是农业社会的根本,因为它是托身

之所,依靠它养育生命、繁衍子孙,乃至于“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所以即便在今天,很多

中国农村依然保留有土地崇拜的凤俗。不仅如此,围绕山水田园还形成了灿烂的山水文化。

中国自古就有“乐山”“乐水”的传统观念,山水可游、可观、可居,还是涵养性灵、寄托情

怀的精神庇护所,如诗歌吟唱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山水诗先于山水画发展成熟,它们共同构成中国山水文化的核心表达。在形成于魏

晋时期的山水诗的带动下出现了专门以山水为题材的绘画,并在五代两宋时期发展达到高峰,

形成了诗画交融的传统,渐而与毛笔书写的书法艺术演变合成诗、书、画一体的独特的绘画

表达。尽管历经元明清的朝代更迭,山水精神和诗书画的传统依然在封闭、节奏缓慢的封建

农耕社会的历史时空中随着时代不断传承、变异,安静地发展了近千年,直至20世纪。所以,

山水既是物质的,又是人文的。物质的山水是生命的依靠和寄托。人文的山水则传递了代代

相传的艺术传统、人文精神和哲学思考。故而,山水不仅是山水,很多时候它就是人身之外的

一切;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它代表着“地”,代表着“天”,代表着至上的“道”。

(摘编自李诗文《山水不仅是山水》)

【注】①画道:中国画学加上传统哲学而形成的中国画道理论体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时代的山水画研究者、传承者、创作者应当承担起实现中国山水艺术的当代转化、凸显

中国山水画的艺术个性和生命力的重任。

B.“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中的“山”是物质的,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生在世不称

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中的山水是人文的。

C.魏晋时期的诗歌创作带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并在五代两宋时期形成诗画交融的传统,二者

共同构成中国山水文化的核心表达。

D.山水不仅是物质的,是生命的依靠和寄托,还是人文的,包含了世代相传的艺术传统、人文精

神和哲学思考,它代表着世间万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经典人文艺术历史中,“山水”寓指自然的空间和时间的长度,更寓指历代文人画家的

生命厚度与精神长度。

B.儒家象征式山水观、道家非对象性山水观、魏晋情感化山水观,三者都蕴含了古人对自然

生命、社会文化的体察和感知。

C.要实现传统中国山水艺术的当代转化,既要保持和发扬山水艺术的品质与特征,又要拓展山

水艺术的正大气象与审美底线。

D.中国自古就有“乐山”“乐水”的传统观念,缘于山水不仅可游、可观、可居,还是涵养性灵、

寄托情怀的精神庇护所。

3.下列各项中,带有中国传统哲学框架中的“画道”的烙印的一项是()(3分)

A.高克恭的《云横秀岭图》,远景主峰突兀,群峰环绕俯仰,近景山坡杂木茂密,丛林掩映云底,

整齐有序,层次分明。

B.蒋乾的《赤壁图》根据苏轼的《后赤壁赋》绘制,画面传达出文人在游赤壁时的感慨:虽朝

代屡次更迭,但山水依旧。

C.画家范宽的《雪景寒林图》,不拘于刻形着物的风格,脱离真山真水,传达出一种写胸中块垒、

传意中山水的倾向。

D.陈宗渊受胡俨之请按实景创作《洪崖山房图》.图中抒写了友人在明初严酷的环境中身居

庙堂、心怀归思的志向和情怀。

4.中国山水艺术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父亲的河流

潘新日

河边的民谣都是野生的,和桃花红、梨花白一起,用花朵上的时光喊疼故乡。村子里,

年轻人都成了河里的水,随着风四处漂流,都跟着河水走远了。一下子,村庄空了,老人就

成了剩下的根,在土做的乡下,顶着最后的果实,用一枚粮食味的野草帖慰藉亲人和自己的

晚年。

我的父亲就是那暴露在地上的沧桑的根,满脸皱纹,历经风霜。他一辈子把自己的营养,

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我们身上,我们丰满起来,他却慢慢干枯成一棵树,干巴巴的,在家里支

着。

我一次次想把父亲像移栽树一样移栽到我们的城市,可他偏偏如门前的那条河流,沿着

自己的河道流淌,头也不回。这老头固执得要命。我明白,他这一生注定要变成河底的沙砾,

变成沙滩。

孤寂的乡下,城市的繁华都死在回家的路上,活着的,是父亲一样的河流和庄稼。它们

繁盛,它们衰落,一年年演示着一个村庄的兴起和衰落。

农忙的时候,父亲佝偻着身子,在田间劳作。他割麦、插秧、收稻、种菜,用一生的劲

儿把自己长到庄稼地里,越老,越是保持着劳动的姿势。稻子、麦子都直起了腰身,他的腰

却弯了下去。

变形的骨头是他对弯曲河流的模仿。这辈子,他的青春、豪迈和坚挺早交给了河岸,交

给了土地,交给了我们。弯着的腰,是对大地和河流最大的敬畏。

本来,我们也应该和父亲一样,一辈子圈养在田地里,但我们早已厌倦了面朝黄土背朝

天的乡下模式,拼命地从父亲身边挣脱和逃离,把父亲的庄稼和河流远远地抛在身后。我们

愿望的归结点是城市,只有城市里的灯光和车流才能点燃我们的内心。我们留给父亲的,只

有村庄和河流,还有一望无际的庄稼和叹息。

闲不住的父亲,就是灌进水田里的河水,只要有一点空隙就把自己耗进去。不管何时何

地,他的每一天、每一根神经、每一条血管都连着河流,他和河水一起奔涌,把思念当作沙

沉淀在水底,安静地等待打捞。

门前的柳树长大了,长高了,父亲却矮了下来。他在用身体建立起内心的精神高地。

遥远的故乡,父亲在田野里站成一棵树。他的一生很简单,树是他的时钟,河水是他的

季节,指引着他的劳作和一日三餐。与土地打交道,河流永远都是庄稼生生世世相伴的情侣,

父亲是乡村最老的庄稼。

离乡的人,总喜欢用河流去丈量一个人的心。河流是一个人精神的闪电,刹那间的光亮

可以燃烧每一个人的情怀,照亮每一个人的内心。邻居、父亲、坟地,活着的、死去的,只

不过是黄河这条线上的一个小小的标点,小得就像一个沙粒。

河水静静地流淌,就像外出的人急着归家,各种方言交织在一起,各种清亮的声音交织

在一起,黄河就变得浑浊。在这些迁徙的水珠里,有父亲的眼神,有母亲的泪水,有无数游

子纷乱的脚步。当岸边的灯光亮起,好多人的眼眶都是湿的。一盏灯就是一颗心。河流之外,

辉煌的万家灯火,都是一个一个用家叠出来的故园。母亲说,走得再远,黄河都会跟在我们

的身后,河水牵着大地的衣襟,是最顽皮的小孩。

我不止一次地拜父亲为河上的王,一年四季在心里默默地朝拜他,敬仰他,把他放在心

灵的最高处。然而,父亲更是庄稼的王,他有十万麦子,千万桃花,黄河是他的轿子。他一

天一天,不停地用土壤濯洗自己的灵魂。

他不停地劳作,河流成了他的精神领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简单得就像河水,

安静而柔软着。

可我不愿意像父亲一样一辈子当庄稼的王。我的精神世界里有很多山头,每一个山头都

绚烂无比,这些充满诱惑的精神栖息地,时常弥漫着花香和朝气。而远方的父亲,他坚守的

领地一直不变,整个生命呈现的,只有河流和庄稼。

我很明白,一个人从出生到老去,要经历很多。像父亲这样的农民,黄土快埋到脖子了,

还依然把家乡当作自己的领地,那么虔诚地与土地为伍,他只把自己看作一株庄稼,在属于

自己的天地里开花、结果。即便这样,父亲的内心仍是丰富的,充满希冀的,但他老了,已

经不善表达了。这辈子,他的语言都交给了手掌,手掌成了他和植物们交流的桥梁。

河,是人和庄稼匐匐在水里的血。父亲把它当作亲戚,时常和它坐在一起。水鸟飞过来,

支着长腿,把乡下用旧的日子一个个择出来,在水里洗净,也把父亲掉在河里的眼神捞上来,

在风里晾干。

父亲,作为明白岸边的第一高峰,为我们定位出故乡的坐标,距离再远,我们都不会迷

失自己。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通过对乡村现状的描绘,既突出了乡村空巢老人生活的孤独与伤感,同时也为下

文描写父亲做了铺垫。

B.父亲的一生既是忙碌的,又是简单的,他不停地劳作,生命中呈现的只有河流与庄稼,对

此,“我”既有褒奖,也有批评。

C.父亲的生活与河水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河水在父亲心中的分量很重,它照亮了父亲的内

心,也寄寓着父亲的精神世界。

D.文章写岸边灯光亮起时好多人的眼眶都是湿的和河流之外万家灯火的场景,意在借灯火的

意象表明人们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丰满起来”与“他却慢慢干枯成一棵树”形成对比,体现了父亲对孩子们的爱和伟

大的自我辆牲精神。

B.文章写父亲不肯跟“我”到城市生活时,用词形象生动,“移栽”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

法,表现了父亲的固执。

C.文中写“稻子、麦子都直起了腰身”“门前的柳树长大了,长高了”,通过对其他事物的

描写反衬父亲的勤劳与付出。

D.文章语言既灵动飘逸,意蕴悠长,又富有哲理性,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强化了情感表达。

8.文中写“我们愿望的归结点是城市”的相关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文章最后一段有怎样的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李纲,字文纪,观州将人。少慷慨,尚风节。仕周为齐王宪参军事。宣帝将杀宪,召僚

属诬左其罪,纲矢死无根辞。及宪诛,露车载尸,故吏奔匿,纲抚棺号恸,为瘗讫,乃去。

事隋为太子洗马。太子勇宴宫臣,左庶于唐令则奏琵琶,又歌《武媚娘曲》。纲曰:“令

则官调护,乃自比倡优,进淫声,惑视听,诚使上闻之,岂不为殿下累乎?臣请正其罪。”

勇目:“置之,我欲为乐耳!”后勇废,文帝切让,官属无敢对,纲独曰:“陛下不素教,

故太子至此。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奈何歌舞鹰犬纤儿使日侍侧?”

帝曰:“朕过矣!”时杨素、苏威用事,纲据正不诡迎随。会大将军刘方讨林邑,素言林邑

多珍宽,非纲不可任,遂署行军司马。方揣素指,数危辱之,几殆。军还,不得调。稍除齐

王府司马。复诏出南海,应接林邑。久不召,乃身入奏。威劾纲擅去所部,以属吏。会赦免,

屏居郡。大业末,贼帅何潘仁劫为长史。

高祖平京师,纲上谒,授丞相府司录参军。受禅,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纲在东宫,

太子建成尤加礼,尝游温汤,纲疾不从。有进鱼者,太子使脍之,唐俭、赵元楷自言其能。

太子日:“操刀脍鲤和鼎味,公等善之。若弼谐审谕,固属纲矣。”遣使赐绢二百匹。后太

子浸狎亡赖,猜间朝廷,纲频谏不见听,遂乞骸骨。帝骂曰:“卿为潘仁长史,而羞朕尚书

邪?“纲顿首日:潘仁贼也志残杀然每谏辄止为其长史故无愧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

|水内石敢久为尚书乎|且臣事东宫,东宫又与臣忤,是以上印绶。”帝谢日:“知公直上,

幸卒辅吾儿。”贞观四年,复为少师。及疾,帝遣玄龄至家存问。明年卒,年八十五。

(选自《新唐书•李纲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潘仁/贼也/志残杀/然每谏/辄止为其长史/故无愧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

久为尚书乎/

B.潘仁/贼也/志残杀/然每谏/辄止为其长史/故无愧/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

久为尚书乎/

C.潘仁/贼也/志残杀/然每谏辄止/为其长史/故无愧/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

久为尚书乎/

D.潘仁/贼也/志残杀/然每谏辄止/为其长史/故无愧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

久为尚书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殿下:与“太子”一样,是中国古代对储君的一种特有的称谓。

B.受禅:也称作“受嬉”,新王朝的皇帝接受旧王朝皇帝禅让的帝位。

C.顿首: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叩地再举起。

D.印绶:官印和系印的绶带,亦作为官印的统称,古时治事命官须颁有印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纲为人刚正,重视情义。李纲曾担任齐王宪的参军事,宣帝想要齐王宪的僚属编造罪名

杀害齐王宪,但李纲誓死没有屈从。

B.李纲尽职尽责,教导太子。李纲在隋朝时曾任太子洗马,劝说太子不要沉溺于靡靡之音,

并请求太子杨勇将进献倡优的左庶子唐令则治罪。

C.李纲拒绝逢迎,遭到打击。李纲不肯曲意逢迎当权者杨素等人,结果被杨素派任为行军司

马,大将军刘方揣测到了杨素的意思,多次加害侮辱李纲。

D.李纲辅佐有方,受到赏赐。李纲受到太子李建成的礼待,有一次出游时,太子在随从的大

臣面前赞扬李纲,说他辅佐有方,并派使臣赐给他两百匹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

(2)操刀脍鲤和鼎味,公等善之。若弼谐审谕,固属纲矣。

14.李纲做了太子詹事并得到太子赏识,为什么要“乞骸骨”?请简要说明。(3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登太白峰®

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②与我语,为我开天关③。

愿乘泠风④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⑤去,何时复更还?

【注】①本诗作于因权贵排斥,李白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背景下。②太白:这里指太

白星,即金星。③天关:古星名,这里指想象中的天界门户。④泠风:小风,和风。⑤武功:

这里指武功山。

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写道,诗人从西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阳残照,才登上峰顶。既从侧面烘托出太白

山的雄峻高耸,又照应了诗题。

B.第三、四句与《蜀道难》中“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都是从正面实写太白

山的险峻雄奇。

C.五到八句想象奇特。诗人想象自己乘着清风自由轻快地飘飞于云间;飞越层峦叠嶂,举起

双手,仿佛明月近在咫尺。

D.诗中两个“太白”,前者是山峰名,后者是星宿名,诗人运用相关联想,登太白峰而见太

白星,极富情趣。

16.诗歌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认为学比思更能有所收获的句子是:“,。”

(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

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无限惆怅。

(3)王实甫《长亭送别》中,"?"两句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泪

水和霜林联系起来,使树木拥有感情色彩。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第一回进山东,春正在发生,出渣关沿着黄河古道走,同车里有着几个和尚——和尚使我

们与古代亲近恍惚里,春秋战国的风云依然我这是去了鲁国之境了。|鲁国的

土地果然肥沃,人物果然礼仪,狼虎的秦人能被接纳吗出元沉的胡琴声从那一簇蓝瓦黄墙里传

来,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去,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不

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现在。

我的祖先,那个秦嬴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书坑儒过的,但居山高为秦城,秦城已坏,凿池

深为秦坑,自坑其国。江海可以泪竭,乾坤可以倾侧,唯斯文用之不息。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

却来拜孔子。其实,秦嬴政在统一天下后也来过鲁国旧地,他在泰山上祀天,封禅是

帝王们举行的,我来山东,除了拜孔,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

想象和力量。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带

一束干肉,当年的苏轼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唯是一颗头颅,在孔子的

墓前叩一个重响。

(节选自贾平凹《进山东》)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逝者如斯夫”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B.但我们没有人根据“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C.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

D.经过"三个代表"教育,村委会的面貌大大改观。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演绎弥散日行千里祈求B.演义弥漫千里迢迢祈求

C.演绎弥散千里迢迢期求D.演义弥漫日行千里期求

20.请赏析文中画框句子“鲁国的土地果然肥沃,人物果然礼仪,狼虎的秦人能被接纳吗?”的修

辞效果。(3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名为实,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①。所以字又称“表字”。

名与字可以意义相近,如诸葛亮字孔明,“明”与“亮”都有光线充足之意;②,

如吕蒙字子明,''蒙"为不明。古人常自称其名以表示谦称,称人之字以表示对人尊称,名字连

称亦是对人尊称。

《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

故冠而加字。”由此可知,③,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行冠礼,取字。

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故有“待字闺中”

之说。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

个字。(6分)

22.通过对古人名和字的分析,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请结合上文作简要概括。(5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西汉时期,有性格迥异却相处得很好的两个人,一个叫陈遵,一个叫张竦。陈遵才气过

人,不拘一格,好酒贪杯,家常满客;张竦则博学文雅,处世严谨,洁身自好。两人虽个性

不一,但都官至太守,爵至封侯。

恰好有一段时间,两人都因故被贬,返回长安。两人居处离得不远,却一个宾客盈门,

一个门可罗雀。陈遵天天喝酒会友,好不快哉;张竦只偶尔与前来拜访的人谈论经学道德,

亦怡然自得。陈遵对扬雄的小赋《酒箴》颇为喜爱,便以此揶揄张竦生活的单调。相对于陈

遵的任性潇洒,张竦有着冷暖自知的从容自在,他说:“人各有性情,处世尺度。你要像我

一样生活是不实际的,而我要像你一样生活也同样不实际。如果我一味地仿效你,那会过得

一塌糊涂啊!”

上述材料,给你怎样的感受和启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一、答案:l.A;2.C;3.B;4.①历史悠久;②高度的艺术性;③深厚的人文性;④精神的超验性。

5.①首先闸述山水艺术中,“山水”命题的内涵;②然后从历史地位和人文视角两个方面,阐述中

国山水艺术审美的本质和中国山水艺术所蕴含的中华人文精神特点;③最后指出在新的社会

历史环境下,保持当代中国山水艺术的艺术个性与顽强生命力,凝结成“山水”命题的当代意义

与人文艺术精神旨归的做法。

解析:1.B项,“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中的山是物质的”错,这句诗里的山应该既是物质的也

是人文的;C项,“魏晋时期的诗歌创作带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范围扩大,应该是“魏晋时期的

山水诗带动了山水画的发展D项,根据原文“故而,山水不仅是山水彳艮多时候它就是人身之

外的一切”可知,“它代表着世间万物''说法错误。

2.根据原文:“我们必须面向传统山水艺术的发端源头,在时间的流变中守住山水艺术的人文

意义与价值底线;我们还要保持和发扬山水艺术长期形成的品质与特征,在空间的格局中拓展

山水艺术的正大气象与审美底线,这两个方面的整合与归一方能实现传统中国山水艺术的当

代转化”可知,C项曲解文意。

3.B项,《赤壁图》传达出“虽朝代屡次更迭,但山水依旧”的感慨,富有哲学意味;A项只是叙述

了《云横秀岭图》的画面内容和结构特点,没有涉及哲学思想方面的内容;C、D两项只是抒

发了画家的个人情怀,不具有哲学思想。

二、答案:6.B

7.B

8.①指出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体现了年轻人对城市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又揭示出乡村空巢现

状以及父亲叹息的原因。②年轻人的愿望与父亲“一辈子圈养在田地里”的做法形成对比,

衬托出父亲对乡村的坚守精神。

9.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亲比作第一高峰,写出了父亲的伟大和对故乡的坚守,生动

地表达了对父亲勤劳、奉献、坚守等品格的赞美,情感丰富,意蕴深厚。②收束全篇,卒章

显志,揭示出父亲的精神对“我”的指引作用,又表达了年轻一代要以父辈为榜样,向父辈

学习,才不会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的观点。

解析:6.本题考查理解作品相关内容的能力。“对此,'我'既有褒奖,也有批评”错误,

根据文章内容可知,写父亲的生命中呈现的只有河流和庄稼,是为了体现父亲的勤劳与奉献,

“我”对此表示赞美,并没有批评。

7.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错误,文章中说“我一

次次想把父亲像移栽树一样移栽到我们的城市”,把父亲比作树,运用的是拟物的修辞手法。

8.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相关内容的作用的能力。作答时首先找出“我们愿望的归结点是城市”

这句话所在的区域,通读文章内容可知,这句话在文章的第七段,然后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即

可。第七段写出父亲对乡村的坚守与年轻人对乡村的逃离。”厌倦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下

模式,拼命地从父亲身边挣脱和逃离”以及“只有城市里的灯光和车流才能点燃我们的内心”,

写出了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于城市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揭示出第一段中提到

的乡村空巢现象的原因,以及父亲叹息的原因。年轻人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与父亲“一

辈子圈养在田地里”的做法形成对比,衬托出父亲对乡村的坚守精神。

9.本题考查赏析文章段落的作用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妙处,可以先分析其

使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然后分析其对于主题表达的作用。本文中,文章最后一段的

“父亲,作为岸边的第一高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亲比作第一高峰,表达了对

父亲品格的赞美。写父亲“为我们定位出故乡的坐标”,其实写的是父辈的精神的指引作用,

让后辈不会迷失他们的人生方向,表达出年轻一代要以父辈为榜样,向父辈学习的观点。

三、答案:10.C

11.A

12.B

13.(1)太子的资质如一般人,如果让贤良的人辅助就能变好,如果让不正派的人引导就会变

坏。

(2)操刀切鱼调和锅中的味道,你们擅长这些。如果辅佐协调比喻开导,当然非李纲莫属了。

14.①太子开始亲近无赖;②胡乱猜忌,与朝廷有了隔阂;③不听从李纲劝谏。

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每谏”与“辄止”联系紧密,意思是“(我)每

次进谏(他)都能停止”,语意连贯,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陛下”与“功

成”是主谓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C。

1L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对储君的一种特有的称谓”

错误,殿下是对亲王或太子等的尊称。

1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并请求太子杨勇将进献倡优的

左庶子唐令则治罪”与原文不符,原文中李纲认为唐令则“自比倡优”。

1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中人:一般人。不肖;不才,不贤,指不正

派的人。导:引导。(2)和:调和。弼:辅佐。审谕:比喻开导。

1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在文中找到“乞骸骨”相关情节:

“后太子浸狎亡赖,猜间朝廷,纲频谏不见听”,即太子开始慢慢亲近无赖,胡乱猜忌,与

朝廷有了隔阂,李纲频频劝谏又不听从。据此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李纲,字文纪,观州蒋人。少年时代意气风发,崇尚高风亮节。在周朝任齐王宇文宪的

参军事。宣帝想要杀宇文宪,召来他的僚属诬陷编造他的罪名,李纲誓死没有屈从的言辞。

宇文宪被杀后,李纲用没有帷盖的车子载着尸体,宇文宪生前的僚属都躲得远远的,李纲扶

着棺材号啕痛哭,埋葬完毕,才离去。

李纲服事隋朝时任太子洗马。太子杨勇宴请东宫臣子,左庶子唐令则弹奏琵琶,又唱《武

媚娘曲》。李纲说:“唐令则身为调教辅佐太子的官员,却将自己当作歌女,进献低俗的声

乐,惑乱太子的视听,如果让皇上知道了,岂不是要连累殿下吗?臣请求对他治罪。”杨勇

说:“不要多事,是我想听音乐了!”后来杨勇被废黜,文帝严词谴责,东宫里的官吏僚属

无人敢插话,唯独李纲说:“陛下平时不教育太子,所以太子才如此。太子的资质如一般人,

如果让贤良的人辅助就能变好,如果让不正派的人引导就会变坏,为什么让擅长歌舞的仆役

和小人每天侍候在身边呢?”皇帝说:“是朕的过失啊!”当时杨素、苏威掌权,李纲坚守

正道不肯曲意逢迎。适逢大将军刘方讨伐林邑,杨素说林邑盛产珍宝,非李纲不能胜任,于

是派李纲任行军司马。刘方揣测到了杨素的意思,多次加害侮辱李纲,几乎陷李纲于死地。

军队回朝后,不得调动。慢慢才出任齐王府司马。后来皇帝又下诏李纲出任南海,让他接应

林邑。好久不被召回,于是亲自入朝上奏。苏威弹劾李纲擅离职守,将政事交给手下官吏。

适逢大赦免罪,隐居在鄂。大业末年,贼帅何潘仁强迫他任长史。

高祖平定京城,李纲进京拜见,授任丞相府司录参军。高祖受禅即位,授任李纲为礼部

尚书兼太子詹事。李纲在东宫时,太子李建成尤其礼待他,有一次出游温泉,李纲有病未能

随从。有人进献生鱼,太子让人把鱼切成薄片做成佳肴,唐俭、赵元楷自称他们能做。太子

说:“操刀切鱼调和锅中的味道,你们擅长这些。如果辅佐协调比喻开导,当然非李纲莫属

了。”派使臣赐绢两百匹。后来太子开始慢慢亲近无赖,胡乱猜忌与朝廷有了隔阂,李纲频

频劝谏不被听从,于是请求退休。皇帝骂道:“你能任何潘仁的长史,却羞于任朕的尚书郎

吗?"李纲叩头说:]何潘仁,是贼师,志在残杀,然而臣每次进谏他都能停止,任他的

长史,所以心中无愧。陛下大功告成,常常自以为是,臣的话就好像石头扔进水中,哪里

敢长期任尚书郎?|而且臣事奉太子,太子又不听臣的劝告,所以上交官印。"皇帝拒绝说:

“朕知道您是个正直的人,希望您自始至终辅助我的儿子。”贞观四年,又任太子少师。后

来患病,皇帝遣房玄龄到他家里慰问。第二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

四、答案:15.B

16.①诗歌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既想远离俗世、超脱现实,同时又留恋人间,渴望有所作为

的矛盾心理。②诗人在朝廷被权贵排挤,不受重用,郁郁不得志。登上太白峰,幻想神游远

离俗世,正是这种苦闷心情的形象反映。但诗人并不甘心抛开俗世脱离现实,故发出“何时

复更还”的疑问。

解析:15.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都是从正面实写太白山的险峻雄奇”错

误,前者“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是化实为虚,以虚写实,后者“西当太白有鸟道,可

以横绝峨眉巅”则是正面实写。

16.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应先理解诗意,再体会人

物的心理。诗歌前几句展现太白山高耸入云的雄姿壮景,表现诗人追求自由、向往光明的理

想。然而,诗人并不甘心抛开俗世,脱离现实,所以他在诗歌最后发问:“一别武功去,何

时复更还?”这两句是说,正当李白幻想乘泠风,飞离太白峰,神游月境时,他回头望见武

功山,心里却惦念着:“一旦离别而去,什么时候才能返回来呢?”一种留恋人间,渴望有

所作为的感情油然而生。在长安,李白虽然“出入翰林中”,却并不被重用,因而郁郁不得

志。登太白峰而幻想神游,远离人世,正是这种苦闷心情的形象反映。“何时复更还?”把

他那种欲去还留,既出世又入世的微妙复杂的心理状态表现了出来。

17.答案:(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3)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1)应把握住“学比思更能有所收获”这一

关键信息。(2)应把握住''遥望金陵想象”“物是人非的无限倜怅”这两处关键信息。(3)

应把握住'‘自问自答”和“泪水和霜林”这两处关键信息。易错字:(1)臾;(2)砌。

五、答案:18.C;19.B;20.运用比喻、对比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儒家文化的敬仰之

情以及作为一名秦人来到山东大地后,对能否同齐鲁文化相交融的疑惑和不安。

六、答案:21.①是与名相表里的;②名与字也可意义相反;③名是幼时起的;

22.称用上有谦尊之别,意义上有密切关联,礼制上有取用规限。

23.答案:【佳作展台】

做真实的自己

拥有功名利禄,高朋满座,固然是一种成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从容淡雅

亦是人生幸事。面对陈遵的揶榆,张竦泰然处之。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如人饮水,冷暖自

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道,不必模仿他人的生活方式。你要听从内心,行你所行,做

真实的自己。(开篇点题,突出论点)

做真实的自己,听从内心。“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陶渊明听从内心,摆脱官场

束缚,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