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六文言文阅读之课外阅读(2023·广东茂名·校联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故不为苟得()
(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3)蹴尔而与之()【答案】苟且同“德”,感恩,感激踩踏【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苟:苟且。(2)句意: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3)句意:用脚踢给别人吃。蹴:踩踏。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答案】(1)由此可见(因此),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2)(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是故:由此可见,因此;所欲:所喜爱的;甚于:超过;所恶:所厌恶的;(2)万钟:优厚俸禄;辩:同“辨”,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乙】《春秋》之所治①,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故仁之为言人也②,义之为言我也,言名以别矣③。仁之于人,义之于我者,不可不察也。众人不察,乃反以仁自裕④,而以义设⑤人,诡其处而逆其理⑥,鲜不乱矣。是故人莫欲乱而大抵常乱以暗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仁之法⑦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摘编自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注释:①治:研究。②该句大意:“仁”说的是如何对待他人。③该句大意:命名不同就是为了区别仁和义。④裕:这里是宽待的意思。⑤设:这里指要求。⑥该句大意:混淆了二者的关系,违背了这一道理。⑦法:标准。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鲜不乱矣()
(2)弗予为义()【答案】少不【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社会)却很少不混乱。鲜:少。(2)句意:也不能称为义。弗:不。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是故人莫欲乱而大抵常乱以暗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答案】是故人莫欲乱/而大抵常乱/以暗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之所以没有人愿意混乱,(社会)却却大多常常混乱,因为不明自别人和自己的分别,所以不明白仁义(分别施用)在何处。第一个“而”表转折,在其前断一处。“以”,因为;与第二个“而”表因果关系,在“以”“而”其前断一处;故断为:是故人莫欲乱/而大抵常乱/以暗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5.古人在论证观点时常从反面着笔,如《诫子书》中“非宁静无以致远”就从反面强调了静的重要性。【甲】文和【乙】文也有类似的写法,请结合【甲】【乙】两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简要分析。【答案】甲文:“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中,两个“不”字从反面强调了“义”的重要性。乙文:“鲜不乱矣”“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中,三个“不”字从反面阐述人们不明白别人和自己的分别,不明白仁义(分别施用)在何处,这样会带来灾祸,强调了区别“仁”“义”的重要性。【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意思是: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如果人们追求的只是“生”,厌恶的事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什么事都能做出来,两个“不”字,从反面强调了“义”的重要性。“众人不察,乃反以仁自裕,而以义设人,诡其处而逆其理,鲜不乱矣”意思是:许多人不明察(这一点),竟然反过来用仁宽待自己,用又要求别人,混淆了二者的关系,违背了这一道理,(社会)少有不混乱的。“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意思是:仁义的要求在于爱别人,不在于爱自己;义的法则在于端正自己,不在于端正别人。点明了混淆了“仁”与“义”的对象(二者的关系),违背“以仁安人,以义正我”的道理,社会就会混乱,三个“不”字从反面阐述人们不明白别人和自己的分别,不明白仁义(分别施用)在何处,这样会带来灾祸,强调了区别“仁”“义”的重要性;最后再次强调“仁”与“义”的受用对象。【甲】参考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乙】参考译文:《春秋》研究的,是别人和自己(的关系)。用来研究别人和自己(之间关系)的,是仁和义。用仁安定别人,用义端正自己。所以“仁”说的是如何对待他人,“义”说的是自己该如何做,命名不同就是为了区别仁和义。仁对于别人(的作用),义对于自己的作用,是不可以不明察的。许多人不明察(这一点),竟然反过来用仁宽待自己,用又要求别人,混淆了二者的关系,违背了这一道理,(社会)少有不混乱的。之所以没有人愿意混乱,(社会)却却大多常常混乱,因为不明自别人和自己的分别,所以不明白仁义(分别施用)在何处。仁义的要求在于爱别人,不在于爱自己;义的法则在于端正自己,不在于端正别人。自己不端正,即使能够端正别人,也不能称为义;别人没有蒙受他的爱,即使(他)非常爱自己,也不能称为仁。(2023·广东河源·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臣自颍移扬,过濠、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臣闻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节选自《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夫君子之行 B.何夜无月/百姓何由安生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病终 D.水中藻、荇交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理解。A.行走/操守、品德;B.哪个/怎么;C.寻找/随即、不久;D.都是“交错”的意思;故选D。7.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答案】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本句句意: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用度,还可以活下去。“天灾流行”与“民虽乏食”,结构一致,“缩衣节口”动宾动宾短语,与“犹可以生”构成假设复句。故断句为: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答案】(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2)然而百姓害怕催缴欠债,竟然比畏惧水灾旱灾更厉害。【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1)重点词:庭下,院子里;如,像;空明,形容水的澄澈;盖,大概是。(2)重点词:而,然而,却;畏,害怕;乃,竟然;甚,比……厉害,超过。9.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请你结合甲、乙两文写出对“乐天派”和“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的理解。【答案】“乐天派”的理解:作者在写作甲文时,是被贬黄州期间,正是人生失意之时,但文中无一处有悲凄可怜之态,反而随缘自适,“欣然”邀友赏月,透露出豁达乐观的天性。“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的理解:乙文中作者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当百姓因苦于官府催缴欠债难于活命而落泪时,“亦不觉流涕”,并将情况如实上奏朝廷,以期朝廷能施仁政,以解百姓之忧,和“黎民百姓”忧戚与共,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根据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如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作者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流露出词人赏月的欣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但少”是作者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闲人”,体现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同时也是词人用自嘲排遣情绪的一种方式;结合前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又表现出自己与朋友高雅情趣的自得之意。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据此可知,他是一个“乐天派”。根据乙文“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臣亦不觉流涕”可知,苏轼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当百姓因苦于官府催缴欠债难于活命而落泪时,他也落泪。根据"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可知,苏轼将情况如实上奏朝廷,以期朝廷能施仁政,解百姓之忧。据此分析,苏轼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参考译文:(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和我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乙)我从颍州到扬州,经过濠、寿、楚、泗等地方,所到之处遍地都是麻和麦子(丰收景象)。我常常摒退身边的人,亲自进入村庄。(我)询问父老乡亲,(他们)脸上都有忧虑的神色,说:“丰收的年头还不如灾荒的年头。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用度,还可以活下去。如果是丰收的年头,(官府)催缴积累的欠债,一群宫府小吏上门,枷棒打在身上,一家人就求死不能。”说完流下眼泪,我也忍不住落泪。(我)又到别的地方,看到很多流亡的百姓。我听过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猛。”过去我常常不信这话,根据现在(情形)看,大概比这更严重。水灾早灾伤害百姓,比老虎凶猛百倍;然而百姓害怕催缴欠债,竟然比畏惧水灾早灾更厉害。我私下揣测,每州催缴欠债的土卒,不少于五百人。拿整个天下的情况来说,这就是有二十多万的虎狼散落在民间,百姓怎么能够安心生活呢?朝廷的仁政怎么能够实现呢?(2023·广东东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陆游筑书巢》)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10.解释加点的词语。(1)斯是陋室()(2)惟吾德馨()(2)妻子不觌()【答案】出名(著名)品德高尚妻子和儿女(子女)【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1)句意:这是简陋的房子。斯:这。(2)句意:只是我品德高尚。馨:品德高尚。(3)句意:妻子儿女不相见。妻子:妻子和儿女(子女)。1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有仙则名/名之者谁? B.无案牍之劳形/劳其筋骨C.间有意欲起/其间千二百里 D.或栖于椟/或至不得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出名/命名;B.都意为“使……劳累”;C.偶尔/间隔;D.有的/有时候;故选B。12.翻译下面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答案】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丝竹:世俗的乐曲;乱:扰乱;案牍:官府公文;劳:使……劳累;形:身体。1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答案】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句意:进到屋中又出不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这确实像书巢啊!”“既入又不能出”表意完整;“信乎”是对“其似巢也”的强调,二者均为“乃亦大笑曰”的内容;故断句为: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14.陋室主人刘禹锡和“书巢”主人陆游都堪称情趣高雅的“雅士”,请分别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答案】刘禹锡是个情趣高雅的“雅士”,从甲文“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看出平时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为乐;陆游的“书巢”满是书,且以读书为乐,读书之专注连外面刮风下雨都不知道,可见他也是情趣高雅的“雅士”。【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结合甲“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知,刘禹锡日常与知识渊博的学者往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以阅读佛经为乐,由此可见其情趣高雅;结合乙“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等内容可知,陆游每日与书籍为伴,房间堆满书籍,读书十分专注,连外面刮风下雨都不知道。由此可见,陆游是情趣高雅的“雅士”。参考译文:(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乙)我屋子里,有的(书)堆在书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看着,四周环顾下来,没有不是书的地方。我饮食起居,病痛呻吟,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儿女不相见,而且风雨雷雹(天气)变化,也都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书巢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当时的情形)。客人刚开始不能够进入(屋子),进到屋中又出不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这确实像书巢啊!”(2023·广东珠海·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选自《唐雎不辱使命》)1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故不错意也
(2)岂直五百里哉
(3)以头抢地尔【答案】(1)在意。错,同“措”。(2)哪里只是。(3)碰,撞【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①句意: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错意:在意。错,同“措”。②句意:哪里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岂直:哪里只是。③句意:把头往地上撞罢了。抢:碰撞。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答案】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吾:我;以:用;广:增广、扩充;逆:违背;轻:轻视。【乙】范雎至秦,王庭迎,谓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秦王屏左右,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①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谢曰:“非敢然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曰:“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事无大小,愿先生悉以教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睢曰:“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谬乎?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②,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韩听而霸事可成也。”王曰:“善。”(选自《战国策·秦策三》,有删改)[注]①跽(jì):长跪。②蠹(dù):蛀虫。1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有间,秦王复请/其间千二百里 B.若是者三/猛浪若奔C.范雎谢曰/长跪而谢之曰 D.愿先生悉以教寡人也/悉如外人【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一会儿/之间;B.都是“好像”的意思;C.都是“道歉”的意思;D.都是“都”的意思。故选A。18.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韩听而霸事可成也【答案】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韩听而霸事可成也【解析】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一朝有变,危害秦国的,没有比韩国再大的。王不如使韩归附于秦。韩国一顺从,那么霸业就可以成功了。同时,注意找名词,名词往往作主语或宾语,“为秦害者莫大于韩”句中“韩”作宾语,其后要停顿,“王不如收韩”“王”作主语,“韩”作宾语,“韩”后要停顿,所以可断句为: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韩听而霸事可成也。19.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乙】文中的秦王形象。【答案】①礼待贤士,重视人才,从“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亲自迎接范雎、执行宾主之礼的描写可以看出。②谦虚求教,从“跽”长跪的动作,“愿先生悉以教寡人也”虚心求教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③善于听取建议,从秦王听取范雎的分析后,“善”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根据乙文第一段“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来到秦国后,秦王对待范雎的表现可知秦王是一个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人;根据乙文第二段“秦王跽曰”的长跪的动作和“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事无大小,愿先生悉以教寡人也”语言描写可知,秦王是虚心求教的人;根据乙文第3段范雎提出远交而近攻并收韩建议后“王曰:‘善。’”可知,秦王是一个善于听取建议的人。参考译文:【甲】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我,这是为什么呢?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倒下的尸体有百万具,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就要使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起身想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乙】范雎来到秦国,秦昭王在宫庭里迎接,对范雎说:“我早就应该来聆听您的言论和教诲了。现在义渠国的事务处理完毕,这才能够亲自来领受您的教导。秦王以正式的宾主礼仪接待了范睢,范睢也表示谦让。秦王把左右的人支使出去,跪身请求说:“先生怎么来教导我呢?”范睢只是“啊啊”了两声。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求,范睢还是“啊啊”了两声。就这样一连三次。秦王长跪着说:“先生不肯赐教寡人吗?”范雎表示歉意说:“不是臣子敢这样啊。现在臣子是个客处他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臣子愿意献上一片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连问三次而不回答,就是这个原因。”秦王说:“秦国远离中原,僻处西方,寡人又笨拙而不贤明,寡人能够受到先生的教诲,这是上天赐恩于先王而不抛弃他的儿子啊。事不论大小,希望先生全都教导寡人。”范雎向秦王拜了两拜,秦王也向范雎拜了两拜。范睢说:“大王越过韩、魏的国土去进攻强齐国,这不是好的计谋。大王不如采取交接远国而攻击近国的策略。得到寸土是王的寸土,得到尺土是王的尺土。如今舍近而攻远这不是个错误吗?秦旁友韩国存在,就像树木有蛀虫,人有心腹之疾一样。天下一朝有变,危害秦国的,没有比韩国再大的。王不如使韩归附于秦。韩国一顺从,那么霸业就可以成功了。秦王说:“好。”(2023·广东深圳·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高新中学校考三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周亚夫军细柳》)【乙】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选自《资治通鉴》)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军士吏被甲/同舍生皆被绮绣B.固可袭而虏/求之下流,固颠C.已而之细柳军/辍耕之垄上D.任座趋出/尝趋百里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A.都是通假字,通“披”,穿戴的意思;B.一定/本来;C.均译为:到;D.均译为:快步走。故选B。2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子为动,改容式车。(2)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答案】(1)天子被感动,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2)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我因此而知道您是仁德的君主。【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为(被),改容(表情严肃起来),式(同“轼”,扶着车前横木)”要理解正确;(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向(刚才),言(话,言语),直(耿直),是以(因此)”要理解正确。22.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答案】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结合“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分析,“文侯悦”是主谓短语,故在“悦”后断句;“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中省略了主语,“使翟璜”“召任座”同为动宾短语,“使”“召”是连续动作,“而反之”充当补语,故在“之”后断句;再结合句意“文侯非常高兴,派翟璜去追任座回来,还亲自下殿堂去迎接,奉为上客”;可断句为: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23.试分析选文是如何刻画文帝、文侯这两个人物特点的。【答案】甲文通过对比、衬托的手法,把群臣“惊”与文帝“称善者久之”形成对比突出文帝贤明、识大体;乙文通过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现文侯求贤若渴、知错就改。【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结合【甲】文“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教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可知,【甲】文将汉文帝至霸上及棘门军长驱直入受到将士的欢迎与汉文帝至周亚夫的细柳军营不得入形成鲜明的对比;结合“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可知,面对周亚夫在细柳军营对待文帝的态度,大臣们都感到惊诧,但文帝却对他赞许有加;据此可知,群臣的“惊”与文帝的“称善者久之”形成鲜明的对比,故【甲】文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文帝贤明、识大体的明君形象;结合【乙】文“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文侯曰:‘何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可知,【乙】文通过文侯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表现出一个求贤若渴、知错就改的文侯形象。参考译文:【甲】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驱驰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乙】文侯问群臣:“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大家都说:“您是仁德的君主!”只有任座说:“国君您得了中山国,不用来封您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算什么仁德君主?”文侯勃然大怒,任座快步离开。魏文侯又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德君主。”文侯问:“你凭什么知道?”回答说:“臣下我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我因此知道您是仁德君主。”文侯大喜,派翟璜去追任座回来,还亲自下殿堂去迎接,奉为上客。(2023·广东中山·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选自《陋室铭》)【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①,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选自《陆游筑书巢》,有删改)【注释】①觌(dí):相见。2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有仙则名/故虽有名马 B.有龙则灵/以告先帝之灵C.惟吾德馨/惟手熟尔 D.草色入帘青/客始不能入【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形容词,有名的;B.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显出有灵气/在天之灵;C.惟:都是“只”;D.入:映入/进入;故选C。25.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例句学法指导词义解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课内联系法: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蒲松龄《狼》)(1)信乎其似巢也查阅词典法:①言语真实;②讲信用;③实在,的确;④相信;⑤音讯,消息。(2)【答案】看实在,的确【解析】本题考查实词。(1)“顾野有麦场”的“顾”的意思是往旁边看。“俯仰四顾无非书者”的意思是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因此“顾”在这里的意思是看。(2)“信乎其似巢也”的意思是这确实像书窝啊。根据“信”的字典释义可知,这里的“信”的意思是实在,的确。26.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答案】(1)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2)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常考题。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重点词语:(1)鸿儒: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2)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27.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答案】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和关键字词来分析。“吾”在本向中做定语,修饰“饮食起居”,“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是并列关系,因此“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这三个语之间要断开;“未尝”通常放在句首,因此未尝前面要断开句意: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吟,感到悲伤、优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所以断句为: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28.【甲】【乙】两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情趣有什么异同?【答案】同:两位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交往的人物高尚,爱好读书。异:甲文重在借陋室不陋,从不同方面表现居室主人品德高尚;乙文重在细节,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居室主人痴迷于读书的特点。【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提取。相同之处:甲文中“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乙文“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这些都说明居室主人情趣高雅。另外都热爱自己的居室,结交好朋友。不同之处:结合甲文“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快之劳形”作者从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三个方面描写,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结合乙文“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日:‘此非吾所谓巢者邪’”,可见文章表达了作者喜爱读书的旨趣。据此回答即可。参考译文:【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乙】我屋子里,有的书堆在书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儿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我也都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书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观看,客人刚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了屋中,又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这确实像书窝啊!”(2023·广东·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兵革非不坚利也
(2)委而去之
(3)亲戚畔之【答案】(1)兵器(2)放弃(3)同“叛”,背叛【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1)句意: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兵:兵器;(2)句意:(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委:放弃;(3)句意: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3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答案】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语境,做到文通字顺。本题中注意重点字词“域民(使人民定居下来),以(凭借,靠),固国(巩固国防)威(威慑)”要理解正确。【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3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则非其上矣(2)然而不王者【答案】(1)诋毁,讥议(2)称王【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1)句意:就会诋毁他们的国君。非:诋毁,讥议;(2)句意: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王:称王。3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答案】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结合“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分析,“乐民之乐者”有标志性词语“者”,故在“者”后断句;“民亦乐其乐”中“民”是主语,“乐”是谓语,“其乐”是宾语,故在“乐”后断句;“忧民之忧者”有标志性词语“者”,故在“者”后断句;再结合句意“国君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愁”可断句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33.结合【甲】【乙】两文,简要分析孟子认为君王能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答案】①实施仁政,人民归顺于他,支持帮助他。②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以人民的忧愁为忧愁,把人民放在心上。③人和(或得民心)才是得天下的主要原因。【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结合【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可知,孟子认为君王能得天下的原因是实施仁政,人民归顺于他,支持帮助他;人和(得民心)才是得天下的主要原因;结合【乙】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可知,孟子认为君王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人民也会以君王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愁,把人民的忧乐放在心上,这样的君王就能得天下。据此概括作答。参考译文:【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乙】齐宣王在雪宫接见孟子。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人民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国君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2023·广东·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3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蹴尔而与之()(2)万钟于我何加焉()(3)所识穷乏者得我欤()【答案】踩踏益处同“德”感恩,感激【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用脚踢给别人吃。蹴:踩踏;(2)句意: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加:益处,好处;(3)句意: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35.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答案】(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2)看到优厚的俸禄不辨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重点词语:非独:不仅;是:这;心:指本性;皆:都;勿:不;丧:丧失;耳:语气词,罢了。(2)重点词语:万钟:优厚的俸禄;辨:辨别;礼义:指合乎礼义;受:接受;何:什么;加:益处;焉:语气词,呢。【乙】钱金玉官松江千总①,性刚果,尚廉节。道光壬寅②鸦片衅③起,钱方假归省亲④,闻讯,即束装起行。其亲友尼之曰:“军事方急,祸福不可知。君方在假,上官又未有文檄趣君往,何为?”钱不听。既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⑤。及东炮台陷,弹丸咸集于西炮台。钱奋勇督战,喋血⑥数小时,左臂中三弹,曾不少却。其近卒泣陈:“公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幸勿为吾母虑也!”未几,一弹来,中左乳,遂仆。弥留之际,犹大呼“贼奴误国”不置。
(《钱金玉舍生取义》)【注释】①千总:清朝武官名称。②道光壬寅:指一八四二年。道光是清宣宗的年号。③衅(xìn):此指战祸。④方假归省(xǐng)亲:正当告假回来探亲。⑤勖(xù):勉励。⑥喋(dié)血:形容杀人流血很多。36.解释文中的加点字。(1)尚廉节()(2)未有文檄趣君往()【答案】崇尚催促【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崇尚廉洁。尚:崇尚廉节;(2)句意:上司又没有下公文催促你回去。趣:催促。37.请用“/”为文中的画线句断句。既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答案】既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既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意思为:(钱金玉)赶到吴淞,镇守西炮台,与部下同吃后睡,奋力抵抗相互勉励。“既至吴淞”作为时间状语,应断开;“从守西炮台”作谓语,应断开,“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与“以力战相勖”也是钱金玉所做的事情,也是谓语,应断开。故断句为:既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38.【甲】文说道“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乙】文中钱金玉是怎样体现这句话的?【答案】钱金玉正在休假回乡探亲,听到鸦片战争爆发的消息,立即收拾行装动身前往守卫西炮台。东炮台陷落后,钱金玉奋勇指挥战斗,浴血奋战几个小时,最终中弹而亡,临死前还大声怒骂卖国贼。他的这种为国家而舍小家,舍身为国的精神正体现了【甲】文中的舍生取义的本心。【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甲文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意思是: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乙文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时期,松江千总钱金玉,为了抗击外国侵略者,愿舍生取义,称得上是民族英雄。鸦片战争爆发,钱金玉正休假探亲,听到消息马上打点行装返回。钱金玉奋勇战斗,浴血奋战好几个小时,左臂中了三弹,也丝毫不后退。保卫他的士兵哭着对他说:“您家有老母需要供养,不能死啊。”钱金玉笑着谢绝说:“哪有拿着国家的俸禄而不赴国难的道理?不要为我的母亲考虑!”不一会,一颗炮弹飞来,打中钱金玉左胸,马上倒地。临死前,钱金玉还在不停高喊“奸民误国”。他的这种为国家而舍小家,舍身为国的精神正体现了甲文中的舍生取义的本心,面对生死抉择,他没有退缩,也没有丧失掉这颗本心。参考译文: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乙钱金玉担任松江千总,性格刚烈果敢,崇尚廉洁。道光于寅年,鸦片战争爆发,钱正休假探亲,听到消息马上打点行装返回。他的亲戚朋友劝阻他说:“现在军情如此紧急,是福是祸都不知道,上司又没有下公文让你回去,你为什么这样急着去呢?”钱金玉没有听从。(钱金玉)赶到吴淞,镇守西炮台,与部下同吃后睡,奋力抵抗相互勉励。后来东炮台被攻陷,炮弹都集中打向西炮台。钱金玉奋勇战斗,浴血奋战好几个小时,左臂中了三弹,也丝毫不后退。保卫他的士兵哭着对他说:“您家有老母需要供养,不能死啊。”钱金玉笑着谢绝说:“哪有拿着国家的俸禄而不赴国难的道理?不要为我的母亲考虑!”不一会,一颗炮弹飞来,打中钱金玉左胸,马上倒地。临死前,钱金玉还在不停高喊“奸民误国”。39.(2023·广东佛山·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劳其筋骨②曾益其所不能③人恒过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乙】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①,函②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矣!及仇雠③已灭,天下已定,则专宠伶官,沉溺声色,朝政皆废。终至一夫④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⑤,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尚书》曰:“谦受益,满招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注释:①组: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②函:匣子,名词用作动词。③仇雠(chóu):仇敌。④一夫:指唐庄宗同光四年(926)发动兵变的军士皇甫晖。⑤断发:把发髻割下扔在地上(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遗恨也(赠与)B.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等到)C.故方其盛也(正当)D.举天下之豪杰(全,整个)(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5)乙文中庄宗的经历与甲文中六位历史名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答案】(1)使……劳累。同“增”,增加。常常。(2)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3)A(4)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5)相同点是都有治国之才,且经历了一番磨难才成就了事业;不同点是庄宗在平定天下之后,沉溺享乐,最终落得仓皇出逃,衰败不看的结局。【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使它的筋骨劳累。劳:使……劳累;②句意: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曾:同“增”,增加。益:增加;③句意:人们常常会犯错。恒:常常。(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的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衡:通“横”梗塞,不顺;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征:征验,表现;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A.句意:这是我的余恨。遗:遗留,余下。“遗”解释为“赠与”是有误的;故选A。(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及其衰也”意思为“到他衰败时”,句子中作为时间状语,因此其后应断一处;“数十伶人困之”意思为“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有完整的主谓结构,表达完整的意思,因此其后应断一处;“而身死国灭”意思为“最后身死国灭”表明其自身命运的结局,因此其后应断一处;“为天下笑”意思为“被天下人耻笑”表达其进一步的结局和影响。(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由乙第一段“文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可知,庄宗在晋王临近去世之时,接过他的三支箭,答应晋王消灭仇敌,可以说是肩负重担,为之必然要经受一番磨难,这与甲文中的六位名人一样,历经磨难;由乙第二段“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可知,庄宗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与甲文中的六位名人一样最终都成就了一番事业;由乙第二段“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则专宠伶官,沉溺声色,朝政皆废。终至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尚书》曰:‘谦受益,满招损’”可知,最终庄宗在消灭仇敌、平定天下之后,便因骄傲自满,安逸享乐,不思进取,最终仓皇而逃,不知所归,这与甲文中的六位名人时不同的。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乙]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他就专宠乐官,沉溺于音乐和美色之中,朝廷的政务尽皆荒废。直到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2023·广东深圳·深圳市高级中学校考二模)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逐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与章子厚书苏轼某①启:仆②居东坡③,作陂④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⑤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用其言而效。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⑥也。言此发公千里一笑。【注释】①某:指章子厚,苏轼友人,北宋大臣,博学善文,当时在京谋官。②仆:对自己的谦称。③东坡:位于湖北黄冈赤壁之西。④陂(bēi):梯田。⑤豆斑疮:形如豆斑的疖。⑥黑牡丹:牛的戏称。【丙】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4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C.昨日一牛病几死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D.勿谓仆谪居之后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像/按照;B.只是;C.差一点/表示不确定的数目;D.认为/是;故选B。4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2)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答案】①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②有四五十亩稻田,我亲自耕种,我的妻子养殖蚕桑,姑且以此来生活。【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亦,也。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于,在。中庭,院子里。(2)身,亲自。蚕,养蚕。聊,姑且。4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与辛弃疾并称“苏辛”。B.乙文中“言此发公千里一笑”不仅是苏轼为妻子能医好病牛而笑,也为自己对乡村生活充满乐趣而笑。C.乙文中“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这个句子的断句是正确的。D.丙词在选材、语言、情感及人物形象上都展现出作者的豪放词风。【答案】C【解析】考查内容理解。C.“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句意:这只生发的是痘斑疮,按照方法应当用青蒿熬粥喂给它吃。应断句为: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故选C。43.读完甲、乙两文,你认为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答案】苏轼是一个乐观旷达、能在逆境中保持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与坚守的人。同是在贬官境遇中,甲文中苏轼能与同是贬官的张怀民悠闲漫步,沉醉于美景之中;乙文中苏轼以过着男耕女织的村居生活为乐,甚至把病牛戏称为“黑牡丹”。【解析】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甲文中的“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可知,他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月光的澄澈,也是对自己的心境的隐晦描写,表现了自己内心如同这月光一样澄澈光明,表达了作者的自得与坚守。根据乙文中的“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也”可知,他以村居生活为乐,把病牛称作黑牡丹,可见他的乐观旷达。44.请结合选文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选文甲文丙词关键词“闲”“狂”内容主旨文章对庭中月色的描写,营造了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结尾透露出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上片密州出猎时的壮阔场面是词人豪放英勇的体现;下片①(写作手法)委婉表达出词人期盼得到朝廷重用和渴望②的坚定决心。【答案】用典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杀敌报国(任写一个)【解析】考查词句赏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两句是说,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名(一样信任我)呢?此句用典,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是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末三句是说,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运用天狼星的典故,以天狼星喻指西夏的军队,表现了作者建功立业,为国杀敌的志愿。参考译文:【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乙】章惇公亲启:我居住在东坡之上,放水种植稻子。有五十亩稻田,我亲自耕种,我的妻子种桑养蚕,姑且这样过了一年。昨日有一头生得了疾病几乎死去。兽医不了解症状,可是我的妻子了解生的症状,说:“这只生发的是痘斑疮,按照方法应当用青蒿熬粥喂给它吃。”采用她的方法非常见效。不说我被贬谪之后的日子,(我)总是把自己当作田间的老头。我的妻子还能解决牛的疾病。说到这里,希望博得千里之外的您一笑。(2023·广东汕尾·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孟子·告子上》)4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死亦我所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南昌工学院《民间文学研究》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唐山海运职业学院《园林法规》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中医药大学《影视剧配音》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市级名校2024-2025学年新初三开学摸底考(全国I卷)生物试题含解析
-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跨境电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质量考评化学试题试卷含解析
-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经济线性规划》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中级会计师行业法规考试试题及答案
- 四平职业大学《私教小器械运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体育职业学院《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文化传承之旅:中国音乐与中国故事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哈尔滨师范大学
-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 特种设备“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表格
- 汇川技术在线测评题库
- 标准预防及分级防护
- 介绍钱三强的
- 多元智能理论与学科融合
- 走进音乐世界三年级上册《风铃》课件
- 2024年茂名市高三第一次综合测试(一模)化学试卷(含答案)
-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一览表(建办质〔2018〕31号)
- 个人租车简易协议书电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