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四平市双辽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期中语文试题(解析)_第1页
吉林省四平市双辽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期中语文试题(解析)_第2页
吉林省四平市双辽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期中语文试题(解析)_第3页
吉林省四平市双辽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期中语文试题(解析)_第4页
吉林省四平市双辽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期中语文试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吉林省四平市双辽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期中语文试题(解析)2023-2024学年吉林省四平市双辽市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每空1分共7分)默写。

(1)《长沙过贾谊宅》中“寂寂江山摇落处,!”两句表面怜君,同时也表述了自怜之意。

(2)《行路难》中,写出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用典故表述了诗人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心情的两句是:,。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借明月来表述对人生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2.(8分)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音声①之美,对应感性的能力;第二是意境之美美的观念;第三是品格之美,对应道德的境界。读诗读到最后是读人今天的我们传承中国古典诗词,目的不仅仅是熟读成诵,更重要的是涵养身心

(1)(2分)给语段①处写拼音,②处填写汉字。

①声

②shěn

(2)(2分)语段方框内应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逗号

B.分号

C.冒号

D.句号

(3)(2分)下列与“涵养身心”短语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A.提出方案

B.学习书法

C.发展生产

D.壮丽山河

(4)(2分)语段中画线句子是复句。

二、阅读(45分)

3.(10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樯倾楫摧,薄暮冥冥,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静影沉璧,渔歌互答,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1分)文章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2)(2分)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A.百废具兴

B.连月不开

(3)(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2分)文章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

(5)(3分)当今社会,我们是否还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请阐述你的看法。

4.(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所得多矣。”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1)(1分)文中“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中“患”的意思是。

(2)(2分)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

(3)(2分)简要概括选文所写司马光在学习上的特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5.(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侯发山

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回不来,打个电话,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钓鱼。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

小伟知道,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把自己带大的,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习惯了,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

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儿了

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说,孩子,不用鱼竿,心想父亲什么时候会徒手逮鱼了?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小伟,那是蛤蟆鱼,学名安康鱼。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像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竿。

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小伟呵呵一笑,这就叫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道,好逮,不费劲。孩子,不能太出风头。

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楞。

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原来,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心里一下子热乎起来。

父亲说,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可就不好喽。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父亲愣怔了一下。小伟说,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让大家监督自己;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有什么好怕的呢?父亲说,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

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小伟依偎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

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

(1)(4分)请用简洁的语言,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

小伟回乡看望父亲→→→父亲借鱼说理

(2)(4分)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3)(2分)请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

(4)(6分)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对“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这句话的理解,谈谈你的感悟。

6.(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在“诗和远方”中涵养文脉

陈凌

①没有华美的舞台,没有绚丽的灯光,只是一尺方桌、一位读者、几封书信,沁人心脾,在荧屏内外,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持续霸屏朋友圈。“有多久时间

②引发共鸣的,何止是《见字如面》。同样被誉为“综艺清流”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也以高而不冷的文化格调、温暖厚重的人文情怀,捕获了一批又一批的“自来水”。典雅文化与大众娱乐的碰撞,不仅让观众得以在屏幕上邂逅诗和远方,何以能够跨越时间的长河,即便历经岁月冲刷

③见字如面,睹物相思。有人说,感情波动不分孰优孰劣,即使写出内心万一,也足够令人感动。确实,最能打动人的无疑是那份最纯粹的情感。就拿写信来说,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诚。而字迹又往往能印刻下书写人的性情,古人甚至有“尺牍书疏,见信如晤,读信之人见字便能捕捉对方写信时的表情。字如其人,正是这种纯粹和真诚,更令人神往。

④如果说,信件是人们内心的琴弦,那么正如《朗读者》的主持人董卿所言,“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述情感、传递爱”。当普通夫妇念起朱生豪的情诗,你老了也一定很可爱”,我们很难说不感动于斯,感慨“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如一股清风唤醒了大众许久未被触摸的文化脉搏。”这样的评价,也足以道出这几档文化节目受观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不在于怀旧

⑤饱含书卷气,是这几档综艺的另一个显著特征。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素养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曾经有人问道,当看到天边飞鸟,你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好多鸟。”当你失恋时,你低吟浅唱道:“人生若只如初见,香菇!”更重要的是,随气质改变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散发恒久魅力,就在于它能滋养心灵,是我们抵抗庸俗的利器。而这,恐怕正是“综艺清流”走红的另一个原因。

⑥很难说,这几档节目受到热捧,就意味着综艺节目的格局就此改变。但这至少证明,传统文化并非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只不过,传承文脉也需要大众传播的载体。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2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3分)第④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4分)认为“综艺清流”类节目走红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答出两点即可)

7.(5分)名著阅读。

阅读《黎明的通知》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借你正直人的嘴

请带去我的消息

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请他们来欢迎我——

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1)(1分)《黎明的通知》选自。

(2)(2分)用文中原话回答。

A.“黎明”的任务是:

B.诗人的任务是:

(3)(2分)简要分析“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的含义。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8.(10分)九年级(1)班的同学正在举办“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的讨论会。假如也邀请你参加

(1)(2分)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个主题语。

(2)(2分)请你将活动的步骤补充完整。

A.主持人宣布活动主题及内容。

B.

C.学生代表谈感受表决心。

(3)(2分)面对困难,许多仁人志士给了我们最好的解析。请写出两个这样的名人故事。

(4)(4分)请谈谈本次活动的感受。

9.(50分)作文。

请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一)在生活中,有些人总会引起我们的关注,这些人,让你有读不完的故事,读不完的精彩。请以“读你”为题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诗歌除外),自拟题目。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是常常被人当作夸赞的话,表面上是赞扬“一鸣”的惊人,所谓“每鸣必有所指”的意思。这与“若非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一举成名天下知”的道理相同,表面上感人的成就固然可喜

——林清玄《灵性深处开莲花》

作文要求:

(1)要有创意地表述出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

(3)不少于500字。

(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6)行款格式:标题居中,分段需另起一行

2023-2024学年吉林省四平市双辽市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解析与试题解答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7分)默写。

(1)《长沙过贾谊宅》中“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两句表面怜君,同时也表述了自怜之意。

(2)《行路难》中,写出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用典故表述了诗人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心情的两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借明月来表述对人生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见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析:

(1)怜君何事到天涯(注意“涯”的书写)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注意“沧”的书写)

(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8分)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音声①之美,对应感性的能力;第二是意境之美美的观念;第三是品格之美,对应道德的境界。读诗读到最后是读人今天的我们传承中国古典诗词,目的不仅仅是熟读成诵,更重要的是涵养身心

(1)给语段①处写拼音,②处填写汉字。

①声shēng

②shěn审

(2)语段方框内应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C

A.逗号

B.分号

C.冒号

D.句号

(3)下列与“涵养身心”短语类型不同的一项是D

A.提出方案

B.学习书法

C.发展生产

D.壮丽山河

(4)语段中画线句子是递进复句。

见解答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根据积累作答。“声”读作“shēng”;“shěn”写作“审”。

(2)本题考查标点。“□”后面的“第一……”“第二……”“第三……”是对“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的具体解释说明,所以“□”处用“冒号”。

故选:C。

(3)本题考查短语类型。“涵养身心”是动宾短语。

ABC.动宾短语。

D.偏正短语。

故选:D。

(4)本题考查复句。根据“不仅仅是熟读成诵,更重要的是涵养身心,敦品励行”中的“不仅仅,更”可知是递进关系复句。

解析:

(1)①shēng②审

(2)C

(3)D

(4)递进

二、阅读(45分)

3.(10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樯倾楫摧,薄暮冥冥,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静影沉璧,渔歌互答,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文章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A.百废具兴同“俱”,全,都

B.连月不开放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文章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

(5)当今社会,我们是否还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请阐述你的看法。

(1)范仲淹

(2)①同“俱”,全,都;②放晴。

(3)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4)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通过这两种情的对比,赞美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文章主旨。

(5)本文所提倡的精神思想,对我们仍有意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在今天仍是我们修身所追求的崇高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胸怀天下,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仍是新时代我们中学生所应有的情怀。

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的感情,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章是北宋政治家。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①句意: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具:同“俱”,全,都。

②句意: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开:放晴。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随意增减内容。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

重点词语:以,因为;己。句意: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理解。结合“登斯楼也,忧谗畏讥,感极而悲者矣”“登斯楼也,宠辱偕忘,其喜洋洋者矣”可知,以己悲,或异二者之为?不以物喜,古仁人的情:不以物喜。“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不以己悲”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5)本题考查结合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本文所提倡的胸怀宽广,享乐在后。能据此。

解析:

(1)范仲淹

(2)①同“俱”,全,都;②放晴。

(3)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4)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不以己悲,赞美古仁人的高尚品德,突出文章主旨。

(5)本文所提倡的精神思想,对我们仍有意义,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这种胸怀天下、人民的利益为重,享乐在后的精神。

4.(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所得多矣。”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1)文中“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中“患”的意思是担心。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

(3)简要概括选文所写司马光在学习上的特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1)担心

(2)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

(3)司马光学习勤奋刻苦;司马光善于利用零碎空闲时间善于思考,注重学思结合。

参考译文:

司马光,(他)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曾经掌管编写《资治通鉴》,是当时的有名的功臣。他小时候,担心记忆能力比不上别人,其他兄弟已经会背诵并玩耍休息去了,他却独自关门不出,等到能够背诵才停止。(司马光)自己说:”(因为)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才能终身不忘。”等到(司马光)长大了,他读遍了古代书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他说:“读书不可以不背诵,有时骑马走路,有时半夜睡不着觉,吟咏读过的文章,思考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1)本题考查理解重点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句意为:他小时候,担心记忆能力比不上别人。患。

(2)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他读遍了古代书籍,记忆牢固。

(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独闭门不出。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及长,博闻强志。或马上,咏其文,所得多矣'”句可知;善于利用零碎空闲时间善于思考。

解析:

(1)担心

(2)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

(3)司马光学习勤奋刻苦;司马光善于利用零碎空闲时间善于思考。

5.(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侯发山

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回不来,打个电话,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钓鱼。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

小伟知道,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把自己带大的,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习惯了,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

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儿了

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说,孩子,不用鱼竿,心想父亲什么时候会徒手逮鱼了?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小伟,那是蛤蟆鱼,学名安康鱼。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像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竿。

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小伟呵呵一笑,这就叫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道,好逮,不费劲。孩子,不能太出风头。

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楞。

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原来,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心里一下子热乎起来。

父亲说,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可就不好喽。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父亲愣怔了一下。小伟说,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让大家监督自己;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有什么好怕的呢?父亲说,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

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小伟依偎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

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

(1)请用简洁的语言,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

小伟回乡看望父亲→父亲带小伟去钓鱼;→父亲以蛤蟆鱼为例讲道理→父亲借鱼说理

(2)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3)请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

(4)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对“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这句话的理解,谈谈你的感悟。

(1)父亲带小伟去钓鱼;父亲以蛤蟆鱼为例讲道理

(2)默默关爱儿子。总会关注儿子动态。讲究沟通技巧。以钓鱼为契机,教导儿子。正直善良。希望儿子踏实做贡献。

(3)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抓鱼的情景,突出了父亲出手又快又准的抓鱼功夫,说明了父亲是一个生活经验很丰富的人。

(4)灯塔的灯光指引人走向光明,是无私奉献精神的象征;蛤蟆鱼的灯是为了诱捕食物,象征着自私和张扬。意思是指人应该有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能太张扬和自私。这句话既表明了父亲对小伟的谆谆教导,丰富了人物形象,也深化了文章主题,同时也照应了小说的标题“灯”。

本文记叙了父亲以钓鱼为契机,教导儿子,父亲的话语和精神就像是一盏灯一样,帮助儿子走向正确的人生之路,表述了小伟对父亲的感激与深爱。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结合第③段“吃罢晚饭。晚上钓鱼?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结合第⑧段“这种鱼肉少。父亲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不费劲,人跟这蛤蟆鱼一样,自豪地说,爹希望像你说的,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可概括为:父亲以蛤蟆鱼为例讲道理,我那样做;二是让大家监督自己;还有一点!爹,无欲则刚?父亲说?害得我担惊受怕。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小伟,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以钓鱼为契机。希望儿子踏实做贡献、善良。

(3)本题考查语句赏析。“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手猛地一伸,“悄悄”是说父亲下水很轻巧,防止吓跑了鱼,突出了父亲出手又快又准的抓鱼功夫。

(4)本题考查句段作用。根据“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小伟,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你是单位的一把手,让人揪住把柄,这些都是父亲通过捉蛤蟆鱼对小伟的教导、关心;语句中“灯塔发出的光”照应文章题目“灯”,照亮前行的路,深化文章主题,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好逮。孩子,不能太出风头”“父亲说,你改造危房,这些都没错,“蛤蟆鱼身上的光”是为了捕食,象征着自私自利,过于张扬又容易被人捉住,是光明的化身;可见父亲是想通过“要做灯塔发出的光,继续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人民服务。

解析:

(1)父亲带小伟去钓鱼;父亲以蛤蟆鱼为例讲道理

(2)默默关爱儿子。总会关注儿子动态。以钓鱼为契机。正直善良。

(3)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抓鱼的情景,突出了父亲出手又快又准的抓鱼功夫。

(4)灯塔的灯光指引人走向光明,是无私奉献精神的象征,象征着自私和张扬、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句话既表明了父亲对小伟的谆谆教导,也深化了文章主题。

6.(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在“诗和远方”中涵养文脉

陈凌

①没有华美的舞台,没有绚丽的灯光,只是一尺方桌、一位读者、几封书信,沁人心脾,在荧屏内外,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持续霸屏朋友圈。“有多久时间

②引发共鸣的,何止是《见字如面》。同样被誉为“综艺清流”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也以高而不冷的文化格调、温暖厚重的人文情怀,捕获了一批又一批的“自来水”。典雅文化与大众娱乐的碰撞,不仅让观众得以在屏幕上邂逅诗和远方,何以能够跨越时间的长河,即便历经岁月冲刷

③见字如面,睹物相思。有人说,感情波动不分孰优孰劣,即使写出内心万一,也足够令人感动。确实,最能打动人的无疑是那份最纯粹的情感。就拿写信来说,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诚。而字迹又往往能印刻下书写人的性情,古人甚至有“尺牍书疏,见信如晤,读信之人见字便能捕捉对方写信时的表情。字如其人,正是这种纯粹和真诚,更令人神往。

④如果说,信件是人们内心的琴弦,那么正如《朗读者》的主持人董卿所言,“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述情感、传递爱”。当普通夫妇念起朱生豪的情诗,你老了也一定很可爱”,我们很难说不感动于斯,感慨“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如一股清风唤醒了大众许久未被触摸的文化脉搏。”这样的评价,也足以道出这几档文化节目受观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不在于怀旧

⑤饱含书卷气,是这几档综艺的另一个显著特征。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素养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曾经有人问道,当看到天边飞鸟,你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好多鸟。”当你失恋时,你低吟浅唱道:“人生若只如初见,香菇!”更重要的是,随气质改变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散发恒久魅力,就在于它能滋养心灵,是我们抵抗庸俗的利器。而这,恐怕正是“综艺清流”走红的另一个原因。

⑥很难说,这几档节目受到热捧,就意味着综艺节目的格局就此改变。但这至少证明,传统文化并非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只不过,传承文脉也需要大众传播的载体。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④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认为“综艺清流”类节目走红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答出两点即可)

(1)在“诗和远方”中涵养文脉。

(2)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严谨。

(3)①充满真情实感②饱含书卷气(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第①②段借综艺节目《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提出论题“传统的文化形式,何以能够跨越时间的长河,即便历经岁月冲刷,却依旧能散发光泽、触动人心”,然后第③④⑤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具体阐述这几档文化节目受热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真情实感,能滋养心灵,扩展精神疆域,是我们抵抗庸俗的利器。最后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指出传承文化也需要大众传播的载体。

(1)本题考查提取中心论点。

第①②段借综艺节目《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提出论题“传统的文化形式,何以能够跨越时间的长河,却依旧能散发光泽,然后第③④⑤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具体阐述这几档文化节目受热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真情实感,扩展精神疆域。最后篇末点题,指出传承文化也需要大众传播的载体,中心论点就是文章的标题:在“诗和远方”中涵养文脉。

(2)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

根据“见字如面,睹物相思,感情波动不分孰优孰劣,即使写出内心万一。确实,最能打动人的无疑是那份最纯粹的情感,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可知;根据“正如《朗读者》的主持人董卿所言,而朗读就是用最美、传递爱’”可知。据此可知,信件是人们内心的琴弦,声音就是撩动琴弦的拨片”一句承上启下。

(3)本题考查提炼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也足以道出这几档文化节目受观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不在于怀旧,是这几档综艺的另一个显著特征”“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它能滋养心灵,是我们抵抗庸俗的利器”等语句中概括即可。

解析:

(1)在“诗和远方”中涵养文脉。

(2)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严谨。

(3)①充满真情实感②饱含书卷气(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7.(5分)名著阅读。

阅读《黎明的通知》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借你正直人的嘴

请带去我的消息

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请他们来欢迎我——

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1)《黎明的通知》选自《艾青诗选》。

(2)用文中原话回答。

A.“黎明”的任务是: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B.诗人的任务是: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3)简要分析“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的含义。

(1)《艾青诗选》

(2)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3)诗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去打破反动派对敌占区人民的蒙蔽和谎骗,扫除萦绕在那些人们心头的迷雾、悲观论,让所有正遭受着苦难的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准备迎接这“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黎明。

《黎明的通知》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42年所作的一首新诗。这首诗以黎明的口吻热切地唤起一切事物来迎接美好新世界的到来,充满着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对新社会新生活的坚定信念。这首诗歌赞美了解放区朝气蓬勃的美好生活,同时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全诗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排比句式,两行一列的结构使得全诗节奏非常明快,富于音乐感。

(1)本题考查名著常识。《黎明的通知》选自《艾青诗选》。

(2)本题考查理解诗意。结合第⑤句“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可回答第一问。

(3)本题考查理解诗意。联系写作背景,诗人来到延安,如果在‘旧中国’有地方已经披上黎明的微光。因此。“黎明”象征着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幸福生活的到来,让所有正遭受着苦难的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光明的使者”——黎明。

解析:

(1)《艾青诗选》

(2)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3)诗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去打破反动派对敌占区人民的蒙蔽和谎骗、悲观论,准备迎接这“白日的先驱。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8.(10分)九年级(1)班的同学正在举办“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的讨论会。假如也邀请你参加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个主题语。

(2)请你将活动的步骤补充完整。

A.主持人宣布活动主题及内容。

B.请同学们讲述名人战胜困难的故事。

C.学生代表谈感受表决心。

(3)面对困难,许多仁人志士给了我们最好的解析。请写出两个这样的名人故事。

(4)请谈谈本次活动的感受。

见解答。

(1)本题考查拟写活动主题。围绕“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合理拟写即可。如:微笑伴我成长。

(2)本题考查活动设计。举办“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的讨论会应包括以下步骤:主持人宣布活动主题及内容;请同学们讲述名人战胜困难的故事;学生代表谈感受表决心。

(3)本题考查常识积累。根据题目要求,结合积累,列举名人面对困难,毫不气馁,勇敢战胜困难的事例即可。如:爱迪生笑对千次失败,终于为人类发明了经久耐用的电灯泡。

(4)本题考查语言表述。结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讨论会的内容,谈出自己的感受即可。如:通过本次活动,我明白了困难并不可怕,关键的是我们应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这样我们才能树立信心、战胜困难、迎接成功。

解析:

(1))示例一:困难中我们走向坚强

示例二:微笑改变生活

(2)请同学们讲述名人战胜困难的故事

(3)示例:①海伦凯勒在逆境中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