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原卷+解析)2023年汽开区初中毕业班摸底测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包括四道大题,共23小题。全卷满分120分,测试时间为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考生务必按照测试要求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在草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的yuán(源原)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bèi(背悖),就是为此。()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态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1.请将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正确、工整、美观地钞写下来。
,
2.请为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1)一唱众和()(2)称意()
3.请根据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填写在“______”上。
(1)yuán(源原)______头(2)并行不bèi(背悖)______
4.根据上下文,选文画波浪线句子,括号里应该填写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B.可C.因D.更
5.下面的诗歌均可和乐而唱,有的是“众人的智慧”,有的是“一人的机锋”,请你按要求将其补充完整。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_________,君子好逑。(《关雎》)
(2)________,若出其中;__________,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借典故塑造出一位征战沙场,策马弯弓的英雄形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郦道元笔下的三峡山水“重岩叠嶂”“沿溯阻绝”,张养浩笔下的潼关山水“_______,________”,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阅读(45分)
(一)(7分)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本文许多词语沿用至今,但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请参照示例再从文中找出这样的两个词语并解释其在文中的意思。
示例:鲜美:新鲜美好。
(1)_______
(2)_______
7.以下关于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的小溪、桃花林,山洞等均是为桃花源的出现作层层的渲染铺垫。
B.“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都是缘自本文的成语。
C.桃源人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表明了他们对渔人的不信任。
D.渔人“遂迷”和刘子骥“规往”,给桃源罩上了似真而幻的神秘色彩。
8.有人说,分别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民生活,社会风气等方面展示了一个人人向往的桃花源;也有人认为桃花源还有更多的美,比如它的神秘,它的封闭等等。假如按吸引力排序,你认为在陶渊明心中排第一位的是什么呢?请结合相关内容阐释你的理由。
(二)(8分)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樵者山行遇鹿纪昀
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①嵌空而缭曲②,辗转内避,渐不容成,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③,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④,死矣。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①故:同“固”,本来。②嵌空:深陷的样子。缭曲:曲折缭绕。③窦:孔穴。④不食顷;不到一顿饭的工夫。
9.下面给选文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
B.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
C.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
D.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
1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
11.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七上语文教材蒲松龄的《狼》一文,其中的屠户与本文中“樵者”带给你共同的启示是什么?
(三)(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言与美言叶春雷
①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句话实在耐人寻味。
②从古至今,我们一向非常重视“信”,由此衍生出许多成语俗语,譬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譬如“一诺千金”。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也是反对“美言”,追求“信”,与老子的观点一致。
③可以说,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认为,诚信的言论,一定是质朴的,直接的,简单的,不需要那么多包装,不需要那么多技巧,不需要那么多修饰。这倒和一句西方的谚语“真理总是赤裸裸的”相合。
④但是,我国也是一个非常讲究“美言”的国度,孔子不就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学诗,显然是为了增加语言的美感。特别是在外交场合,外交官总会引经据典,以增加自己语言的美感。
⑤同时,在语言表述方面,尽量避免直言不讳,也是增加语言美感的必要手段。譬如秦晋崤之战后,战败的秦国统帅孟明被晋军释放,回家前他对晋国统帅说:“若从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这句话字面意思是;“如果我国君主遵从晋君的好意赦免了我们,三年后,将来拜谢晋君的恩赐。”这话说得自然非常漂亮,但是,其实质意思是,假如我们能被我国国君赦免,那么三年后,我们一定会来晋国报仇,一雪战败的耻辱。
⑥我们说话常常注重语言的修辞技巧,讲究“美言”。这自然使人变得文雅,礼貌,能照顾到对方的情绪,很多责备意味的话,也因此消减了锋芒,不至于刺伤对方,这都是“美言”的意义所在。所以言辞尽量做到委婉、含蓄、柔和,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是“美言”的最大价值。
⑦但是,事物往往还有另一方面。过分注重“美言”,也会造成不良后果,那就是善掩饰,好虚言,言不由衷。老子说“美言不信”,指的就是这个方面。过分强调“美言”会使大家都不愿意讲真话。只要把话讲漂亮就行了,只要大家听了舒服就行了。至于这话有没有意义,有没有真实的内容,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那就不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了。
⑧崇信“美言”的传统,让人变得复杂,机巧,多疑。“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即使是这“三分话”,也尽量说得圆滑,模棱两可、漂亮,不要指设实质内容。虽然许多人也相信“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在日常交往中,我们很少对人进“忠言”,因为“忠言”不是“美言”,“忠言”有时很刺耳,容易得罪人。
⑨所以,在过分注重“美言”的文化传统下,我们也要重新思考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训诫了。提升“信言”的地位,也显得刻不容缓。自然,我们应该继承“美言”的传统,说话尽量做到委婉含蓄,不伤人,但是,不能只讲空话、漂亮话、谄媚的话、言不符实的话,而应该多讲讲真话、信实的话、质朴有内容的话,有益于世道人心的话,特别是,要敢于讲出自己不同于众人的话,自己独特的见解,哪怕是带有批评性质且可能会引起大家不满的话,只要深思熟虑,就应该大胆表述出来。
⑩我相信,“信”和“美言”,其实是可以统一起来的。但前提是,“美言”必须以“信”为基础。言语中一旦剥离了诚信的内核,那么话无论说得多么漂亮,也不过是一个空壳,除了玩弄辞藻之外,就什么意义也没有了。
12.请从文章第④~⑧段找出至少一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3.文章第⑦和第⑨段中加点词语可否去掉?为什么?
14.认为“信言”与“美言”可以是怎样的关系?请以下面任意一篇文章为例进行阐释。
《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出师表》
(四)(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向日葵
刘梅花
①那个村庄,在沙漠里。向日葵呢,都种在沙滩上。我们村的人,都叫它葵花,还不知道它有个名字叫向日葵。
②葵花长到和我一样高的时候,就快要开花了。爹说,浇一遍水吧,不然花开不肥。这么一说,我和弟弟就低下头不言传了,我俩都很懒的。爹谄媚地笑着,黄黑枯瘦的笑脸也像葵花一样,跟着我们转,那么饱满。
③浇水就要追肥,这简直是一定的。爹拎着铁锹,在每株葵花根底下别一个小坑,我跟在后头,往小坑里填一把化肥。弟弟扫尾,一脚踢进去土,把土踩实,埋好化肥。弟弟踩得很快,在后面喊着:“梅娃子,你快些行不行?”我也催着让爹快些刺坑。
④我跟得紧,葵花硕大的花盘和爹擦肩而过,反弹过来,梆的一下打在我的脑门上,打得我晕头转向。爹一转身,讨好地笑,他知道我动不动就尥蹶子不干活了。明亮的,青灰的,散发着刺鼻气味的化肥,在地里撒了一层,像落了霜。让水随便冲好啦,怎么冲,肥水都在自家的田里。
⑤水渠里的大水已经哗哗地奔涌来了,像没套上笼头的野马,横冲直撞。水冲进葵花田里,我听见十万葵花咕咚咕咚喝水,直喝得打嗝儿。
⑥浇过水之后,那些化肥,就暗暗催着葵花生长,狗撵着一样。才两三天,葵花就全部开了。
⑦十万葵花开,那花儿像火苗一样扑跃,灼灼地燃烧起来。村庄被花攻陷了,沙漠也被花占领了。上学的路上,路两旁都是葵花拥挤的笑脸。葵花开呀开呀,浑身的劲儿都拿来开花。它们这么高兴干吗呢,龇牙咧嘴的,开得一塌糊涂。
⑧太阳在哪,花朵就朝着哪。多么神奇的花呀!
⑨我爹坐在田埂上吸烟。他把烟渣子揉碎了,卷在报纸裁成的纸条里,卷好了,慢慢吸着,好像很香甜。一口一口,吐出淡蓝色的烟雾。他看着一地碎金子一样的花,满眼的舒畅,回头说:“丫头,这葵花开美咧!”
⑩我汗流满面地打权枝。叶腋下偷偷伸出来好多枝,顶着拳头大的花盘,也企图开个花。这些都要摘掉,不能要。顺便看脚下杂草,不顺眼的,一脚踢飞。打下来的叶子、花盘,都是灰毛驴鲜嫩的口粮。它幸福地嚼着,嘴角淌着绿色的汁液,浑身闪着油亮的光芒。咴啖地叫两声,身上的皮毛抖动着,颤颤的。我家还有一只大肚子的羊,也在田埂上吃葵花叶子。我故意把叶子扔在它的脑门上,它甩甩脑袋,不看我,急着挑挑拣拣地搜寻着细嫩的叶子吃。这是一种境界,它的眼里只有草,没有我。
清晨,阳光倾洒在沙漠里,倾洒在葵花上,那种金黄,简直让人束手无策。十万朵花,面朝东方,似乎可以听见轰轰烈烈燃烧的声音,如火如荼,连沙漠都快要被花儿点燃了。
万籁俱寂,只有花开的声音。鸟不鸣,花却喧嚣。看一眼,被野性的美击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太美的东西,让人自卑。
一场盛大的花事席卷而过。花开盛后,就收了。葵花子开始变得饱满,一天天鼓胀起来。
花谢是开花的盛事。
葵花子饱满之后,花盘都要被割下。家家户户都割走花盘,把枝秆留下。留在地里的葵花枝秆,像一地拐杖挺立着。拐杖不绿了,慢慢变得枯黄、黑瘦。叶子在风里瑟瑟地抖,枯萎着,也被风摘走了。
一地枯瘦的骨头,寂寞,衰老,撑在一天天变冷的天气里。
前半生荣华,后半生寒碜——你以为这是真的吗?
不是,那没有花盘的光秆秆,脖子朝前伸着,还是向着东方,一丝不乱。十万拐杖,脖勾都朝前伸着,向着太阳,暗含着一股强大的气势。这疏朗辽远的意境,真有种惊心动魄的美。
一个初冬的清晨,我出了村子,突然被一种浩大的气势震撼了:大漠里浩浩荡荡的十万葵花秆,仿佛从天空射下来的密密麻麻的箭镞,令人惊诧。枝秆上落了明亮的霜,在阳光下闪着光。葵花脖子勾着,都朝着东方,黑炯炯的,像眼神。一根都不曾乱,肃穆,庄严,苍茫。那种萧萧气势,一下子让我慌乱。我担心,它们会在某一时刻屈膝下跪,叩拜东方。
倏然泪下,因为感动。天啊,这些光秆秆的心里是怎样的情分啊!苍茫大地,草木才是主人,我们只是过客。
光阴里一定藏着一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草木知道,天地知道。就算枯萎了,失去了花盘,内心的坚持还是一样的,还是纹丝不乱。万物生,万物荣。而这肃穆,这萧瑟,都是天意——只有草木自己洞悉。
15.文中“我”的成长与向日葵的变化紧密联系,请完成下面表格,梳理文章内容。
向日葵开花前盛开时花谢后
“我”的劳动(1)打枝杈、喂牲口割花盘
“我”的心情期盼(2)(3)
16.请从下面两组句子中,任选一组作赏析。
(1)水渠里的大水已经哗哗地奔涌来了,像没套上笼头的野马,横冲直撞。水冲进葵花田里,我听见十万葵花咕咚咕咚喝水,直喝得打嗝儿。
(2)十万葵花开,那花儿像火苗一样扑跃,灼灼地燃烧起来。村庄被花攻陷了,沙漠也被花占领了。
17.“喧嚣”一词和声音相关,意思为“声音杂乱;不清静,喧嚷”,但是第段中却说“鸟不鸣,花却喧嚣”,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18.第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19.你认为通过向日葵意在告诉我们哪些道理?
(五)名著阅读(8分)
20.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你们一定不会相信,像这样毫无次序又是时时间断的工作会造出一个整齐的网。可是事实确实如此,造好的辐与辐之间的距离都相等,而且形成一个很完整的圆。不同的蜘蛛网的辐的数目也不同,角蛛的网有二十一根辐,条纹蜘蛛有三十二根,而丝光蛛有四十二根。这种数目并不是绝对不变的,但是基本上是不变的,因此你可以根据蛛网上的辐条数目来判定这是哪种蜘蛛的网。
想想看,我们中间谁能做到这一点:不用仪器,不经过练习,而能随手把一个圆等分?但是蜘蛛可以,尽管它身上背着一个很重的袋子,脚踩在软软的丝垫上,那些垫还随风飘荡,摇曳不定,它居然能够不加思索地将一个圆极为精细地等分。它的工作看上去杂乱无序,完全不合乎几何学的原理,但它能从不规则的工作中得出有规则的成果来。我们都对这个事实感到惊异。它怎么能用那么特别的方法完成这么困难的工作呢?这一点我至今还在怀疑。
(1)语段出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______》(书名)。
(2)该语段中,作品的“科学性”和“文学性”各体现在哪里?
21.读过名著作品之后,某班级就“人的成功取决于主观因素,还是取决于客观环境?”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你认同哪一个观点呢?请从以下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位,结合作品论证你的观点。
①简·爱(《简·爱》)②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三、综合实践(10分)
22.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且以方寸寄深情
古往今来,书信一直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是敞开心扉的对谈。翘首以盼对方的来信,不论时间长短都是幸福的味道。
(1)书信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书信用一个字可以称——简、信,函,札等。除此之外,从下面古诗词中还可以找到两个字的叫法,请你从中再找出两个。
①雁书不到,蝶梦无凭,漫倚高楼。——晏几道《诉衷情·凭觞静忆去年秋》
②衡阳无过雁,尺素若为传。——杨亿《集贤刘工部腐知衡州》
③晚犹温荐语,病尚寄书筒。——刘克庄《挽搏谏议三首》
(2)在书信领域中,“寄友人书”一处重镇,许多真切情感穿越古今,令人感怀。
下面的书信“只语见真情”,请你认真阅读,将对应内容的选项填写在表格中。
名句出处目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报任安书》泄忧抒怀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王羲之《奉橘帖》①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②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吴均《与朱元思书》③
道源无事,只今可能枉顾啜茶否?有少事须至面。苏轼《啜茶帖》④
A.劝说友人B.比肩前贤C.邀约见面D.分享美食
(3)如今,现代通讯基本取代了纸笔书信,手指一按,你的表述瞬间就可以送达,大大省去了书来信往的等待时间。作为发微信多简单!一种独特的情感交流形式,写信在互联网时代成了“奢侈品”。某学校老师向同学们布置了写一封信给远方亲友的任务,有的同学对这项任务不理解,请你以书信的形式劝他拿起纸笔传情达意。(120字以内)
同学:你好!祝学业有成!你的学长:xxX年x月x日
四、作文(50分)
以下作文,任选其一。
23.作文:这样的春天才美丽
作文要求:
(1)表述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5)不少于600字。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爬山惊现全程电梯”的话题引发关注。相关视频显示,笔直的扶梯搭架在山石间,电梯底部有钢柱作为支撑,游客站在电梯上便可观赏周围风景,一路被送至较高位置。景区的工作人员表示,上山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种是先坐索道再乘电梯,几分钟登高;另一种是完全自主爬山,但要一定的体力和耐力。传统的靠双脚甚至双手凭借不屈精神、坚韧毅力爬山的方式被改变了,变成了只要站着,一步都不需要动也能“一览众山小”的“懒人模式”。
有人认为,爬山的意义不就在“爬”么,没有体会到登山的艰难过程,自然无法理解登山的乐趣,无法与登山文化共鸣。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
(1)表述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5)不少于600字。2023年汽开区初中毕业班摸底测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包括四道大题,共23小题。全卷满分120分,测试时间为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考生务必按照测试要求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在草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的yuán(源原)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bèi(背悖),就是为此。()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态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1.请将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正确、工整、美观地钞写下来。
,
2.请为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1)一唱众和()(2)称意()
3.请根据拼音选择正确汉字填写在“______”上。
(1)yuán(源原)______头(2)并行不bèi(背悖)______
4.根据上下文,选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括号里应该填写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B.可C.因D.更
1.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2.①.hè②.chèn
3.①.源②.悖4.B
本题依题目要求,用正楷钞写“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即可,注意“锋、慧”的正确写法。
本题考查字音。
一唱众和(yīchàngzhònghè):形容附和的人极多。
称意(chènyì):合乎心意。
本题考查字形。
源头(yuántóu):水发源的地方。比喻事物的起源。
并行不悖(bìngxíngbùbèi):同时进行,不相冲突。
本题考查关联词。
“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态的”与前面的意思形成转折关系;
A.“虽”一般用在转折复句的前一句;
B.“可”表示转折关系,用在此处恰当;
C.“因”表示因果关系;
D.“更”表递进关系;
故选B。
5.下面的诗歌均可和乐而唱,有的是“众人的智慧”,有的是“一人的机锋”,请你按要求将其补充完整。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_________,君子好逑。(《关雎》)
(2)________,若出其中;__________,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借典故塑造出一位征战沙场,策马弯弓的英雄形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郦道元笔下的三峡山水“重岩叠嶂”“沿溯阻绝”,张养浩笔下的潼关山水“_______,________”,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①.窈窕淑女②.日月之行③.星汉灿烂④.马作的卢飞快⑤.弓如霹雳弦惊⑥.峰峦如聚⑦.波涛如怒
本题考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中的“窈窕、淑女、星汉、霹雳、峰峦”等字词容易写错。
二、阅读(45分)
(一)(7分)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本文许多词语沿用至今,但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请参照示例再从文中找出这样的两个词语并解释其在文中的意思。
示例:鲜美:新鲜美好。
(1)_______
(2)_______
7.以下关于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的小溪、桃花林,山洞等均是为桃花源的出现作层层的渲染铺垫。
B.“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都是缘自本文的成语。
C.桃源人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表明了他们对渔人的不信任。
D.渔人“遂迷”和刘子骥“规往”,给桃源罩上了似真而幻的神秘色彩。
8.有人说,分别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民生活,社会风气等方面展示了一个人人向往的桃花源;也有人认为桃花源还有更多的美,比如它的神秘,它的封闭等等。假如按吸引力排序,你认为在陶渊明心中排第一位的是什么呢?请结合相关内容阐释你的理由。
6.①.解析示例: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②.交通:交错相通;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不足:不值得,不必……7.C
8.解析不唯一,学生只要围绕桃源某一方面的美,结合写作背景、文章内容,言之成理即可,题干中的分类仅作参考,学生可以有自己的思考。
解析示例:我认为于陶渊明而言,美好的人民生活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因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体现了他对当时黑暗官场的不满而又无可奈何,只好选择隐居来逃避这一切。而他笔下的桃源男耕女织,老少安乐,人人平等,这正是他所向往的社会关系。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
(1)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2)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3)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的新鲜美味)
(5)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
(6)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7)间隔(古义:隔绝;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8)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9)缘(古义:沿着;今义:缘故,缘分)
(10)津(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11)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
(12)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13)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14)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
(15)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16)志(古义:做;今义:志气,志向)
(17)延(古义:请;今义:延伸,延长)
(18)悉(古义:都;今义:熟悉)
(19)咸(古义:全;今义:一种味道)
(20)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21)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22)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对…)
(23)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本题考查文章理解。
C.有误。“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花源中人对自己美好生活的珍惜,不希望外人来破坏。并非是对渔人的不信任;
故选C。
本题考查拓展延伸。
结合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人生经历和其清高自赏和不与世俗同习的高洁品质,从其中某一个方面阐述,理由合理充分即可。
示例:我认为社会风气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陶渊明的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桃花源中的社会风气纯正、美好,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这正是他所眷恋的。
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它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二)(8分)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樵者山行遇鹿纪昀
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①嵌空而缭曲②,辗转内避,渐不容成,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③,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④,死矣。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①故:同“固”,本来。②嵌空:深陷的样子。缭曲:曲折缭绕。③窦:孔穴。④不食顷;不到一顿饭的工夫。
9.下面给选文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
B.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
C.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
D.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
1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
11.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七上语文教材蒲松龄的《狼》一文,其中的屠户与本文中“樵者”带给你共同的启示是什么?
9.D10.(砍柴人)于是用力搬来几块石头,堵住老虎的退路,在两个洞口架柴堆来烧老虎。
11.(1)用原文或用自己语言概括均可:“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或“做事要量力而行”或“做事要懂得适可而止”等。(2)学生可以有自己的思考,解析不唯一,言之理即可。例:面对比自己强劲的敌人,不可以硬碰硬,要机智勇敢地面对,寻找机会果断出手。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本句的意思是:仅能容下一人,就像蛇一样前行爬了进去。没想到曲曲折折地爬了几步,忽然看到光亮。最终,他竟然走出山洞。分析句子结构可知,“仅足容身”表示空间狭小,仅能容纳身体,“遂蛇行而入”中的“遂”表示于是、就,用于连接下一个动作,故此处要断开;“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句意完整,故此处要断开;“竟反出穴外”中的“竟”表示最终,表示结果,故此处要断开。正确的断句为: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
故选D。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力运:奋力运来;窒:堵住;聚:堆聚;焚:焚烧
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的意思是:这件事足以让那些应该停止却不停止的人引以为戒了。本文告诉我们“当止不止”的戒训。告诫人们凡事应该有“度”,不能只为了眼前的利益或便利而忽略了潜在的危险或后果。樵者山行遇虎的经历也让我们看到,在面对危险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理智地应对,不能盲目行动或惊慌失措。而七上语文教材蒲松龄的《狼》一文中的屠户,他在面对狼的威胁时,选择了勇敢、机智地应对,最终成功地战胜了狼。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面对困难或危险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勇敢机智地应对,不能被情绪或恐惧所左右。
综合来看,无论是樵者还是屠户,他们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或危险时,应该保持冷静、理智地应对,不能盲目行动或惊慌失措。同时,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当遇到困难或危险时,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成功地应对各种挑战,实现自己的目标。
据此回答即可。
参考译文:
有个砍柴的人,在山里走着走着遇到了一只老虎,他就躲到一个石洞里,老虎也跟着他进了洞。石洞本来深陷而又曲折缭绕,砍柴人辗转向里走,洞渐渐地容不下老虎了,可是老虎一心想吃了砍柴的人,就拼力强行向里走。砍柴人十分窘迫为难,他看到旁边一个小洞,仅能容下一人,就像蛇一样前行爬了进去。没想到曲曲折折地爬了几步,忽然看到光亮。最终,他竟然走出山洞。于是砍柴人就用力搬来几块石头,堵住老虎的退路,在两个洞口一起架起柴堆来烧老虎,老虎被烟火熏烧,怒吼声震动山谷,不到一顿饭工夫,就死了。这件事足以让那些应该停止却不停止的人引以为戒了。
(三)(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言与美言叶春雷
①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句话实在耐人寻味。
②从古至今,我们一向非常重视“信”,由此衍生出许多成语俗语,譬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譬如“一诺千金”。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也是反对“美言”,追求“信”,与老子的观点一致。
③可以说,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认为,诚信的言论,一定是质朴的,直接的,简单的,不需要那么多包装,不需要那么多技巧,不需要那么多修饰。这倒和一句西方的谚语“真理总是赤裸裸的”相合。
④但是,我国也是一个非常讲究“美言”的国度,孔子不就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学诗,显然是为了增加语言的美感。特别是在外交场合,外交官总会引经据典,以增加自己语言的美感。
⑤同时,在语言表述方面,尽量避免直言不讳,也是增加语言美感的必要手段。譬如秦晋崤之战后,战败的秦国统帅孟明被晋军释放,回家前他对晋国统帅说:“若从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这句话字面意思是;“如果我国君主遵从晋君的好意赦免了我们,三年后,将来拜谢晋君的恩赐。”这话说得自然非常漂亮,但是,其实质意思是,假如我们能被我国国君赦免,那么三年后,我们一定会来晋国报仇,一雪战败的耻辱。
⑥我们说话常常注重语言的修辞技巧,讲究“美言”。这自然使人变得文雅,礼貌,能照顾到对方的情绪,很多责备意味的话,也因此消减了锋芒,不至于刺伤对方,这都是“美言”的意义所在。所以言辞尽量做到委婉、含蓄、柔和,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是“美言”的最大价值。
⑦但是,事物往往还有另一方面。过分注重“美言”,也会造成不良后果,那就是善掩饰,好虚言,言不由衷。老子说“美言不信”,指的就是这个方面。过分强调“美言”会使大家都不愿意讲真话。只要把话讲漂亮就行了,只要大家听了舒服就行了。至于这话有没有意义,有没有真实的内容,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那就不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了。
⑧崇信“美言”的传统,让人变得复杂,机巧,多疑。“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即使是这“三分话”,也尽量说得圆滑,模棱两可、漂亮,不要指设实质内容。虽然许多人也相信“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在日常交往中,我们很少对人进“忠言”,因为“忠言”不是“美言”,“忠言”有时很刺耳,容易得罪人。
⑨所以,在过分注重“美言”的文化传统下,我们也要重新思考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训诫了。提升“信言”的地位,也显得刻不容缓。自然,我们应该继承“美言”的传统,说话尽量做到委婉含蓄,不伤人,但是,不能只讲空话、漂亮话、谄媚的话、言不符实的话,而应该多讲讲真话、信实的话、质朴有内容的话,有益于世道人心的话,特别是,要敢于讲出自己不同于众人的话,自己独特的见解,哪怕是带有批评性质且可能会引起大家不满的话,只要深思熟虑,就应该大胆表述出来。
⑩我相信,“信”和“美言”,其实是可以统一起来的。但前提是,“美言”必须以“信”为基础。言语中一旦剥离了诚信的内核,那么话无论说得多么漂亮,也不过是一个空壳,除了玩弄辞藻之外,就什么意义也没有了。
12.请从文章第④~⑧段找出至少一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3.文章第⑦和第⑨段中加点词语可否去掉?为什么?
14.认为“信言”与“美言”可以是怎样的关系?请以下面任意一篇文章为例进行阐释。
《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出师表》
12.道理论证(引证)、(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任写其一);作用,要与论证方法对应,不对应该题不得分。解析示例:(1)道理论证,该部分内容引用了孔子和老子的名言以及民间格言作为论据,论证了“美言”的价值和过分“美言”的后果,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引出下文“美言”与“信言”的关系,使中心论点的得出更加自然、明确。(2)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论述“美言”的价值,又从反面论证“过分美言”的危害,使论证严谨,观点更鲜明,有力的论证了中心论点。(3)举例论证,以外交官的外交辞令和秦国战败统帅孟明的话为例,强调“美言”的重要,使论证更有说服力,为中心论点的提出作了有力铺垫。
13.不可以去掉。“美言”不同于“过分美言”,认为“美言”是一种智慧,是对“信言”的美化,“信言”是需要“美言”相辅的。但是“过分美言”则不可取,会走向虚假,让结论变得毫无意义。去掉了“过分”,将陷入自相矛盾的状态,难以阐明中心论点。(言之成理即可。)
14.解析不唯一,学生只要结合所给篇目中的“语言技巧”展开,证明的“‘美言’和‘信言’是可以统一的”这一观点即可。解析示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面对齐王所受蒙蔽这一现象,并不是开门见山提出意见,而是以自己与徐公比美为例这一家庭琐事现身说法,推断出齐王受蒙蔽之深,使齐王欣然接受,从而使齐国大治。由此可见,“美言”和“忠言”是相辅相成、可以统一的,而且用好了“美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作答时在第④~⑧段找出至少一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即可。
例如:第⑤段“譬如秦晋崤之战后,战败的秦国统帅孟明被晋军释放,回家前他对晋国统帅说:‘若从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这句话字面意思是;‘如果我国君主遵从晋君的好意赦免了我们,三年后,将来拜谢晋君的恩赐’”可知,这里运用了举例论证,举了秦国统帅孟明被晋军释放回家前委婉地感谢对方,具体地论证了本段段首“在语言表述方面,尽量避免直言不讳,也是增加语言美感的必要手段”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又如:结合第⑦段“老子说‘美言不信’,指就是这个方面”可知,这里运用了道理论证,这里引用老子的名言,论证了“过分注重‘美言’,也会造成不良后果,那就是善掩饰,好虚言,言不由衷”的观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本题考查议论文语言。
“过分”指超出了一定的范围。结合第⑦段“过分注重‘美言’,也会造成不良后果,那就是善掩饰,好虚言,言不由衷”“过分强调‘美言’会使大家都不愿意讲真话”以及第⑨段“在过分注重‘美言’的文化传统下,我们也要重新思考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训诫了”可知,这里体现了“美言”是一种智慧,但如果超出了一定的氛围,“过分美言”则会造成不良后果,善掩饰,好虚言,言不由衷;如果去掉“过分”则表明所有的“美言”都是好的,这与事实不符,且不能证明本文的论点,因而“过分”用在这里也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因此不能去掉。
本题考查拓展运用。
结合本文第⑩段“‘信’和‘美言’,其实是可以统一起来的。但前提是,‘美言’必须以‘信’为基础”可知,认为“信言”与“美言”是可以统一的。
例如:《曹刿论战》中面对大敌当前的形势,面对乡人的反对意见,曹刿毅然决然的“请见”,明确批判“肉食者鄙”,准备以一己之力,将国家前途命运抗在肩上。曹刿直接问鲁庄公“何以战”,掌握话语主动权的曹刿提出了关于国家治理的问题,鲁公的前两个回答虽然不尽正确,却也表现出几分见识。曹刿对鲁庄公循循之诱后,鲁公懂得了治国之道,曹刿也确信鲁公是可以托付之主。鲁公之所以“问其故”显然是对战场上曹刿一系列操作不明就里。但是作为军队最高统帅的他并没有在战场上质疑,这是对曹刿的绝对信任,战斗结束后的请教则是对曹刿的高度尊重。而曹刿在回答中阐述了自己的军事思想和指挥策略。这里也体现了“美言”和“忠言”的统一。
例如:《出师表》中诸葛亮给后主提出建议,首先表述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愿意一生为其奔走效劳,“二十一年”表明时间很久,也有与先帝患难与共的深情,希望刘禅能像先帝一样好好治理国家;然后讲明了挥师北伐的目的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表明自己挥师北伐的决心,“报先帝而忠陛下”表明自己对刘氏父子的赤胆忠心,情深意重,言语之中有自己即将远离的依依不舍,有对国内政局的担忧,有可以去实现志向完成先帝遗愿的激动,这样发自肺腑的陈情,既是“忠言”有是“美言”,体现了“美言”和“忠言”相统一。
(四)(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向日葵
刘梅花
①那个村庄,在沙漠里。向日葵呢,都种在沙滩上。我们村的人,都叫它葵花,还不知道它有个名字叫向日葵。
②葵花长到和我一样高的时候,就快要开花了。爹说,浇一遍水吧,不然花开不肥。这么一说,我和弟弟就低下头不言传了,我俩都很懒的。爹谄媚地笑着,黄黑枯瘦的笑脸也像葵花一样,跟着我们转,那么饱满。
③浇水就要追肥,这简直是一定的。爹拎着铁锹,在每株葵花根底下别一个小坑,我跟在后头,往小坑里填一把化肥。弟弟扫尾,一脚踢进去土,把土踩实,埋好化肥。弟弟踩得很快,在后面喊着:“梅娃子,你快些行不行?”我也催着让爹快些刺坑。
④我跟得紧,葵花硕大的花盘和爹擦肩而过,反弹过来,梆的一下打在我的脑门上,打得我晕头转向。爹一转身,讨好地笑,他知道我动不动就尥蹶子不干活了。明亮的,青灰的,散发着刺鼻气味的化肥,在地里撒了一层,像落了霜。让水随便冲好啦,怎么冲,肥水都在自家的田里。
⑤水渠里的大水已经哗哗地奔涌来了,像没套上笼头的野马,横冲直撞。水冲进葵花田里,我听见十万葵花咕咚咕咚喝水,直喝得打嗝儿。
⑥浇过水之后,那些化肥,就暗暗催着葵花生长,狗撵着一样。才两三天,葵花就全部开了。
⑦十万葵花开,那花儿像火苗一样扑跃,灼灼地燃烧起来。村庄被花攻陷了,沙漠也被花占领了。上学的路上,路两旁都是葵花拥挤的笑脸。葵花开呀开呀,浑身的劲儿都拿来开花。它们这么高兴干吗呢,龇牙咧嘴的,开得一塌糊涂。
⑧太阳在哪,花朵就朝着哪。多么神奇的花呀!
⑨我爹坐在田埂上吸烟。他把烟渣子揉碎了,卷在报纸裁成的纸条里,卷好了,慢慢吸着,好像很香甜。一口一口,吐出淡蓝色的烟雾。他看着一地碎金子一样的花,满眼的舒畅,回头说:“丫头,这葵花开美咧!”
⑩我汗流满面地打权枝。叶腋下偷偷伸出来好多枝,顶着拳头大的花盘,也企图开个花。这些都要摘掉,不能要。顺便看脚下杂草,不顺眼的,一脚踢飞。打下来的叶子、花盘,都是灰毛驴鲜嫩的口粮。它幸福地嚼着,嘴角淌着绿色的汁液,浑身闪着油亮的光芒。咴啖地叫两声,身上的皮毛抖动着,颤颤的。我家还有一只大肚子的羊,也在田埂上吃葵花叶子。我故意把叶子扔在它的脑门上,它甩甩脑袋,不看我,急着挑挑拣拣地搜寻着细嫩的叶子吃。这是一种境界,它的眼里只有草,没有我。
清晨,阳光倾洒在沙漠里,倾洒在葵花上,那种金黄,简直让人束手无策。十万朵花,面朝东方,似乎可以听见轰轰烈烈燃烧的声音,如火如荼,连沙漠都快要被花儿点燃了。
万籁俱寂,只有花开的声音。鸟不鸣,花却喧嚣。看一眼,被野性的美击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太美的东西,让人自卑。
一场盛大的花事席卷而过。花开盛后,就收了。葵花子开始变得饱满,一天天鼓胀起来。
花谢是开花的盛事。
葵花子饱满之后,花盘都要被割下。家家户户都割走花盘,把枝秆留下。留在地里的葵花枝秆,像一地拐杖挺立着。拐杖不绿了,慢慢变得枯黄、黑瘦。叶子在风里瑟瑟地抖,枯萎着,也被风摘走了。
一地枯瘦的骨头,寂寞,衰老,撑在一天天变冷的天气里。
前半生荣华,后半生寒碜——你以为这是真的吗?
不是,那没有花盘的光秆秆,脖子朝前伸着,还是向着东方,一丝不乱。十万拐杖,脖勾都朝前伸着,向着太阳,暗含着一股强大的气势。这疏朗辽远的意境,真有种惊心动魄的美。
一个初冬的清晨,我出了村子,突然被一种浩大的气势震撼了:大漠里浩浩荡荡的十万葵花秆,仿佛从天空射下来的密密麻麻的箭镞,令人惊诧。枝秆上落了明亮的霜,在阳光下闪着光。葵花脖子勾着,都朝着东方,黑炯炯的,像眼神。一根都不曾乱,肃穆,庄严,苍茫。那种萧萧气势,一下子让我慌乱。我担心,它们会在某一时刻屈膝下跪,叩拜东方。
倏然泪下,因为感动。天啊,这些光秆秆的心里是怎样的情分啊!苍茫大地,草木才是主人,我们只是过客。
光阴里一定藏着一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草木知道,天地知道。就算枯萎了,失去了花盘,内心的坚持还是一样的,还是纹丝不乱。万物生,万物荣。而这肃穆,这萧瑟,都是天意——只有草木自己洞悉。
15.文中“我”的成长与向日葵的变化紧密联系,请完成下面表格,梳理文章内容。
向日葵开花前盛开时花谢后
“我”的劳动(1)打枝杈、喂牲口割花盘
“我”的心情期盼(2)(3)
16.请从下面两组句子中,任选一组作赏析。
(1)水渠里的大水已经哗哗地奔涌来了,像没套上笼头的野马,横冲直撞。水冲进葵花田里,我听见十万葵花咕咚咕咚喝水,直喝得打嗝儿。
(2)十万葵花开,那花儿像火苗一样扑跃,灼灼地燃烧起来。村庄被花攻陷了,沙漠也被花占领了。
17.“喧嚣”一词和声音相关,意思为“声音杂乱;不清静,喧嚷”,但是第段中却说“鸟不鸣,花却喧嚣”,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18.第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19.你认为通过向日葵意在告诉我们哪些道理?
15.(1)浇水、施肥(2)高兴(喜悦、惊艳)(3)激动(感动、震撼)
16.解析示例:(1)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以丰富的想像力,生动地描绘出了水渠里水浇灌速度之快、势头之大,葵花从而得到充分灌溉的情景,表现了葵花蓬勃的生命力以及我盼望向日葵能早日开花的急切心情。(2)“扑跃”“攻陷”“占领”等词语,生动地描绘出向日葵开放的速度之快、状态之盛、面积之大,表述了我对向日葵的喜爱、对旺盛的生命力量的赞美。
17.鸟本应会叫,花本无声,但在“我”的心中,“喧嚣”从声音的喧闹转向表现生命怒放的状态向日葵盛开时的热烈,使叽叽喳喳的鸟叫都显得黯淡。这是的心灵投射,以静衬动,表述了对向日葵的赞美之情。
18.过渡段,这部分文字既是对前文的概括,又以问句开启了下文的思考,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用上文花谢时带给人的感受,与下文葵花顽强的生命力、对信念的坚守的精神形成对比,从而为赞美天地万物蓄势,引人深思。(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19.解析示例:(1)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应该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2)生命短暂,年青时要努力奋斗,活出精彩,年老时也要有心向阳光。(3)人心中要有理想和信念,并且为之不断坚持奋斗,一定会绽放光彩。(4)我们要懂得尊重自然,向自然万物学习生命的规律,领悟人生的真谛。……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空,结合③段中“浇水就要追肥,这简直是一定的”,⑤段中“水渠里的大水已经哗哗地奔涌来了,像没套上笼头的野马,横冲直撞”可概括为:浇水、施肥;
第二空,结合段中“清晨,阳光倾洒在沙漠里,倾洒在葵花上,那种金黄,简直让人束手无策。十万朵花,面朝东方,似乎可以听见轰轰烈烈燃烧的声音,如火如荼,连沙漠都快要被花儿点燃了”可概括为:喜悦;
第三空,结合段中“倏然泪下,因为感动。天啊,这些光秆秆的心里是怎样的情分啊!苍茫大地,草木才是主人,我们只是过客”可概括为:感动。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解答时,结合句子内容,可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句式特点、描写方法等角度进行分析。
(1)结合“水渠里的大水已经哗哗地奔涌来了,像没套上笼头的野马,横冲直撞。水冲进葵花田里,我听见十万葵花咕咚咕咚喝水,直喝得打嗝儿”的内容,由“像没套上笼头的野马”可知,句子中把“大水”比作野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了水渠里水浇灌速度之快、势头之大;由“十万葵花咕咚咕咚喝水,直喝得打嗝儿”可知,句中将葵花人格化,赋予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成葵花得到充分灌溉的情景,表现了葵花蓬勃的生命力以及我盼望向日葵能早日开花的急切心情。
(2)结合“十万葵花开,那花儿像火苗一样扑跃,灼灼地燃烧起来。村庄被花攻陷了,沙漠也被花占领了”的内容,“十万葵花开,那花儿像火苗一样扑跃”,将盛开的向日葵比作火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攻陷”本义指在战争某个地方被敌军占领。“占领”本义以某种方式占据某些区域或事物。“村庄被花攻陷了,沙漠也被花占领了”,赋予花以人格化,运用拟人手法和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葵花开满了整个村庄和沙漠,写出了葵花开得热烈繁盛。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段中“清晨,阳光倾洒在沙漠里,倾洒在葵花上,那种金黄,简直让人束手无策。十万朵花,面朝东方,似乎可以听见轰轰烈烈燃烧的声音,如火如荼,连沙漠都快要被花儿点燃了”,段中“万籁俱寂,只有花开的声音。鸟不鸣,花却喧嚣。看一眼,被野性的美击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太美的东西,让人自卑”的内容可知,花朵本来是没有声音的,但在的心中,“喧嚣”意为突出葵花开放的热烈,从声音的喧闹转向表现生命怒放的状态,这种“喧嚣”使叽叽喳喳的鸟叫都显得黯淡无色。这是的心灵投射,以静衬动,表述了对向日葵的热爱和赞美。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根据段“前半生荣华,后半生寒砂——你以为这是真的吗?”,联系第段“一场盛大的花事席卷而过。花开盛后,就收了”等语句可知,该段总结上文葵花的一生,承接上文;联系第段“不是,那没有花盘的光秆秆,脖子朝前伸着,还是向着东方,一丝不乱。十万拐杖,脖子都朝前伸着,向着太阳,暗含着一股强大的气势。这疏朗辽远的意境,真有种惊心动魄的美”可知,下文对段的问题进行回答,设置了悬念,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下文对葵花“后半生”的思考,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结合段中“不是,那没有花盘的光秆秆,脖子朝前伸着,还是向着东方,一丝不乱。十万拐杖,脖勾都朝前伸着,向着太阳,暗含着一股强大的气势。这疏朗辽远的意境,真有种惊心动魄的美”可知,内容上用上文花谢时带给人的感受,与下文葵花顽强的生命力、对信念的坚守的精神形成对比,从而为赞美天地万物蓄势,引人深思。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述,
本文题为“向日葵”,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了向日葵的一生,赞美了葵花无论处于怎样的状态,哪怕只剩下光秆,他们依然有自己的方向和坚持。之后在段进行议论抒情:“光阴里一定藏着一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草木知道,天地知道。就算枯萎了,失去了花盘,内心的坚持还是一样的,还是纹丝不乱。万物生,万物荣。而这肃穆,这萧瑟,都是天意——只有草木自己洞悉”,借此可知写作此文是要表述世上万物均有自己生存的方式和理由,我们可能只关注他们万众瞩目下的耀眼,而常常忽视他们众叛亲离后的坚持。万物的生荣都是值得尊重和敬佩的这层更为深刻的含义。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五)名著阅读(8分)
20.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你们一定不会相信,像这样毫无次序又是时时间断的工作会造出一个整齐的网。可是事实确实如此,造好的辐与辐之间的距离都相等,而且形成一个很完整的圆。不同的蜘蛛网的辐的数目也不同,角蛛的网有二十一根辐,条纹蜘蛛有三十二根,而丝光蛛有四十二根。这种数目并不是绝对不变的,但是基本上是不变的,因此你可以根据蛛网上的辐条数目来判定这是哪种蜘蛛的网。
想想看,我们中间谁能做到这一点:不用仪器,不经过练习,而能随手把一个圆等分?但是蜘蛛可以,尽管它身上背着一个很重的袋子,脚踩在软软的丝垫上,那些垫还随风飘荡,摇曳不定,它居然能够不加思索地将一个圆极为精细地等分。它的工作看上去杂乱无序,完全不合乎几何学的原理,但它能从不规则的工作中得出有规则的成果来。我们都对这个事实感到惊异。它怎么能用那么特别的方法完成这么困难的工作呢?这一点我至今还在怀疑。
(1)语段出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______》(书名)。
(2)该语段中,作品的“科学性”和“文学性”各体现在哪里?
20.昆虫记
21.解析不唯一。示例:选段以具体的数字,详细地交代了“不同的蜘蛛网的辐的数目也不同”,体现其科学性;将蜘蛛进行拟人化描写,突出其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进行精细化工作的不易,体现其文学性。
本题考查对名著文学常识的掌握。
由语段“不同的蜘蛛网的辐的数目也不同,角蛛的网有二十一根辐,条纹蜘蛛有三十二根,而丝光蛛有四十二根”可知描写的对象是蜘蛛(蛛网),再由题干“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可知,文段出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所写的《昆虫记》。《昆虫记》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共十卷。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
本题考查对名著作品“科学性”和“文学性”的理解。结合文段的语句分析即可。
示例:“科学性”体现在,第②段语句“角蛛的网有二十一根辐,条纹蜘蛛有三十二根,而丝光蛛有四十二根”通过列举具体地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不同的蜘蛛种类,网辐的根数也不同。
“文学性”体现在,第②段“不用仪器,不经过练习,而能随手把一个圆等分?但是蜘蛛可以”“它居然能够不加思索地将一个圆极为精细地等分”“它的工作看上去杂乱无序,完全不合乎几何学的原理,但它能从不规则的工作中得出有规则的成果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蜘蛛织网说成像人一样在工作,形象地写出了蜘蛛能用那么特别的方法完成这么困难的工作,为蜘蛛在艰难不易的环境下结出的网的精细,感到很惊讶。
21.读过名著作品之后,某班级就“人的成功取决于主观因素,还是取决于客观环境?”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你认同哪一个观点呢?请从以下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位,结合作品论证你的观点。
①简·爱(《简·爱》)②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解析示例:我认为人的主观因素对于成才更重要。简爱的形象之所以能深入人心,是因为面对痛苦艰难的童年岁月,她不屈服;面对有钱有势的罗切斯特,她不依赖;面对突然而至的巨额遗产,她不贪心。无论外界的环境怎样,她都保持着自立自强、追求平等自由的高尚精神。这也正是她的形象深入人心的原因。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和人物形象分析。
《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该小说讲述孤女简·爱自幼父母双亡,寄养于舅母家,备受虐待,后被舅母打发到洛伍德义塾去。洛伍德义塾环境恶劣,但她顽强地活了下来。毕业两年后,简应聘去当家庭教师谋生。主人罗切斯特性格忧郁、喜怒无常,但经过较长时间接触,简发现罗切斯特心地善良,为人正直、刚毅,渐渐对他产生了感情。当他们在教堂举行婚礼时,简痛苦地发现,原来罗切斯特有一个疯妻伯莎·安托瓦妮特·梅森。简悲伤地离去。后来,与她离散多年的叔父约翰·爱病故,遗赠给她巨额财产。因不能忘情于罗切斯特,她重回故地,才知数月前疯女人纵火而死,罗切斯特为救她一只眼睛被砸了出来,另一只眼睛发炎也看不见了。简立刻去向他倾诉衷情,两人终缔良缘。后来,罗切斯特在伦敦医好了一只眼睛,和简·爱生下了一个男孩。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保尔·柯察金经历了一系列战争和国内经济恢复时期的严峻考验,从一个普通工人子弟成长为一个顽强的无产阶级战士的故事。
解答本题首先选择一个观点,结合人物经历和形象特点组织语言佐证自己的观点即可。
示例1:我认为人的主观因素对于成才更重要。简·爱坚强,朴实,刚柔并济,独立自主,积极进取,在寄人篱下的生活中她没有绝望,在慈善学校中备受欺侮也没有自我摧毁。她的坚强进取,独立自主,让她选择离开慈善学校,后选择维护尊严离开罗切斯特,后来又遵循内心的爱选择回到罗切斯特身边,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她始终自立自强、追求平等。
示例2:我认为客观环境更为重要。就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若没有遇见老党员朱赫来,保尔永远只会在食堂当杂役;如果保尔没有在战争中多次受伤,保尔也就不会那么深刻的明白革命的真正价值;若不是最后瘫痪,行动不便,保尔也不会想到用笔来继续战斗,帮助妻子和自己进步,完成穷苦百姓到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成功蜕变。以上保尔的经历并不是他自己主动要求的,没有人会主动要求瘫痪或者受重伤,他的经历是客观环境而成。
三、综合实践(10分)
22.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且以方寸寄深情
古往今来,书信一直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是敞开心扉的对谈。翘首以盼对方的来信,不论时间长短都是幸福的味道。
(1)书信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书信用一个字可以称——简、信,函,札等。除此之外,从下面古诗词中还可以找到两个字的叫法,请你从中再找出两个。
①雁书不到,蝶梦无凭,漫倚高楼。——晏几道《诉衷情·凭觞静忆去年秋》
②衡阳无过雁,尺素若为传。——杨亿《集贤刘工部腐知衡州》
③晚犹温荐语,病尚寄书筒。——刘克庄《挽搏谏议三首》
(2)在书信领域中,“寄友人书”是一处重镇,许多真切情感穿越古今,令人感怀。
下面的书信“只语见真情”,请你认真阅读,将对应内容的选项填写在表格中。
名句出处目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报任安书》泄忧抒怀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王羲之《奉橘帖》①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②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吴均《与朱元思书》③
道源无事,只今可能枉顾啜茶否?有少事须至面。苏轼《啜茶帖》④
A.劝说友人B.比肩前贤C.邀约见面D.分享美食
(3)如今,现代通讯基本取代了纸笔书信,手指一按,你的表述瞬间就可以送达,大大省去了书来信往的等待时间。作为发微信多简单!一种独特的情感交流形式,写信在互联网时代成了“奢侈品”。某学校老师向同学们布置了写一封信给远方亲友的任务,有的同学对这项任务不理解,请你以书信的形式劝他拿起纸笔传情达意。(120字以内)
同学:你好!祝学业有成!你的学长:xxX年x月x日
(1)“雁书、尺素、书筒”任意两个
(2)①——D②——B③——A④——C
(3)观点明确,语言流畅,条理清晰,有劝说之意。解析示例:用电子媒介进行沟通固然节省时间,但却缺少了交流时的仪式感。以笔写心,这是对收信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另外,字如其人,见字如面。透过文字,我们还可以看到写信人的精神世界。如果你想以最坦诚的态度与对方沟通,请拿起笔来!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①“雁书不到,蝶梦无凭,漫倚高楼”中的“雁书”指书信。雁足书,系于雁足的书信,典故出自于《汉书苏武传》。后来引申意义直接指书信。
②“衡阳无过雁,尺素若为传”中的“尺素”指书信。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用“尺素”代指书信。
③“晚犹温荐语,病尚寄书筒”中的“书筒”指书信。书筒,意思是为古代盛书信用的筒,亦指书信。
本题考查词句理解。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送给友人三百枚橘子,共同分享,故选D。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意思是“我”和前代的康乐公一样游赏山水,故选B。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吴均用自然美景引导朱元思,想让他归隐山水间,故选A。
“道源无事,只今可能枉顾啜茶否?有少事须至面”,想邀请友人来当面交谈,故选C。
本题考查劝说词。
题干为:某学校老师向同学们布置了写一封信给远方亲友的任务,有的同学对这项任务不理解,请你以书信的形式劝他拿起纸笔传情达意。劝说时首先表明态度“用笔写信比用手机等电子媒介更好”,然后从情感交流等方面说明理由,最后表明劝说之意,语言流畅,态度诚恳,言之有理即可,注意字数不相超过120字的要求。
示例:用手机、电脑等发微信或聊天,虽然简捷快速,但缺少了情感的温度。用笔在纸上写信,会让收信人感受到你的重视,觉得更受尊重。一笔潇洒的字,一封充满感情的信,会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意,理解到你的内容世界。请你不要嫌麻烦,拿起笔来,写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吧。
四、作文(50分)
以下作文,任选其一。
23.作文:这样的春天才美丽
作文要求:
(1)表述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5)不少于600字。
例文:
这样的春天才美丽
春,一个播种希望的季节;一段流光溢彩的岁月;一颗刚刚破土的种子。万物复苏,百灵用歌声唱破大地疲惫的梦;生机勃勃,花儿草儿们用色彩渲染着土地。阳光灿烂的春季拨弄着大地,把地上的生灵变得生机盎然,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春天的气息。这样的春天才是最美丽的。
田野里,冬季的冰冷刚刚归去,春季就最先来到了这里。瞧那绽开的花蕊,吐呐着香甜的空气,那翠绿欲滴的稻浪,拥顶着希望的甜蜜。那一份持久的清新在空气中酝酿,那一份纯真的信念在心里流淌,似乎每一束阳光都有青草的味道在荡漾,一切是那么的不寻常,一切又是那么的充满希望,春季就是如此完美,带着几分高贵典雅却又流露出邻家女孩的清纯醉人;携着几丝柔情似水却又掩盖不住小孩般的坦诚率真,如万花筒般多姿多彩。这样的春天才是最美丽的。
冬季是肃杀的时令,春季则是活泼的时节,瞧那电线杆上的小燕子,一身黑戎装,像一个个彬彬有礼的绅士;又像一个个灵巧的音符,从春天飞出;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婚双方子女抚养费用及探望权约定合同范本
- 髂窝脓肿课件
- 环保水产养殖业生态环境保护预案
- 提高免疫力的健康方法
- 嵌入式软件设计模式手册
- 2025专升本审计学试题及答案
- 制定符合客户喜好的产品推广方案
- 2025中国医药招聘公司总监等高级管理岗位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设施设备保养维护要求
- 地产行业可持续发展规划
-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件第四章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第三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高等土力学土的本构关系
- 静脉治疗现状与发展趋势
- GB/T 905-1994冷拉圆钢、方钢、六角钢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 GB/T 29494-2013小型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组
- GB/T 19188-2003天然生胶和合成生胶贮存指南
- 2023年化工检修钳工题库及答案
- 酒店文化全套教学课件
- 基于位置的服务LBS课件
- 9.软件质量保证计划
- 收益权投资协议书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