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灸法疗法概述_第1页
针灸治疗学灸法疗法概述_第2页
针灸治疗学灸法疗法概述_第3页
针灸治疗学灸法疗法概述_第4页
针灸治疗学灸法疗法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灸法疗法概述

第一节灸法概述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在穴位上烧灼、熏熨,借其温热刺激与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外治方法。灸材:艾绒或其他药物(如硫磺)

第一节灸法概述

灸法的治疗作用和适应范围根据艾灸的作用特点,其适应范围以寒证、虚证、阴证为主,对慢性病、阳虚尤为适宜,某些热证、实证也可酌情施灸。下面将灸法的治疗作用与适应范围归纳如下。-1.疏风解表温中散寒-2.温经通络活血止痛-3.壮阳益气回阳固脱升阳举陷-4.消瘀散结拔毒泄热-5.防病保健益气延寿第一节灸法概述

(一)体位选择卧位或坐位,要求平正舒适,有利于准确选穴与艾炷的安放,顺利施灸。(二)施灸顺序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头部后四肢,先阳经后阴经,先少后多。但不可拘泥,应酌情灵活掌握,如治气虚下陷之脱肛,可先灸长强收肛,后灸百会举陷。(三)部位禁忌1.颜面五官、阴部、关节附近、大血管附近不宜用化脓灸。2.乳头、心脏虚里处、睾丸不宜灸。3.妊娠期妇女不宜灸下腹部、腰骶部。4.文献记载中的禁灸穴慎灸。第一节灸法概述

(四)病情禁忌1.阴热内热证、外感热证、脉象数疾者禁灸。2.高热、抽搐、极度衰竭、形瘦骨弱者禁灸。△关于热证可否用灸的争论:关于热证可否用灸,学术界有两种不同观点。张仲景、张景岳等医家认为热证禁灸,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引述了很多热证用灸出现的变证、坏证及不良反应。孙思邈、刘河间、朱丹溪等医家认为热证可灸。现代的周楣声、魏稼等针灸专家认为热证可灸,周楣声还把灸法用于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效果显著。我们认为,热证用灸宜慎重,如出现因热证用灸后的不良反应时应停止使用。第一节灸法概述

(五)烫伤防治施灸时,应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烫伤皮肤,烧坏衣物。灸火与皮肤之间的距离,要根据患者的反应及时调节(悬起灸、温针灸)。灸后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嘱患者不要擦破;出现大水泡者,可用消毒针穿破放水,涂龙胆紫。(六)晕灸防治在灸治过程中,晕灸者极为罕见。但是,一旦灸量太大,火力过猛,施灸环境又不通风,或者病人对灸法对于敏感时,可出现晕灸,按晕针处理方法急救。此外,施灸环境要注意通风,空气清新,防止烟雾过浓,污染空气。第二节温和灸

1.概念:

温和灸属于艾卷灸之悬起灸的一种。是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寸左右距离,使患者有温热而无灼痛的一种方法。2.操作方法: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应灸腧穴部位或患处,距离皮肤2~3厘米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第二节温和灸

3.适应证:1)、流感、哮喘(热性哮喘和对艾草过敏的患者除外)、咳嗽、支气管炎等。2)、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偏头痛、肩周炎、肘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各种腰腿痛和关节痛、外伤恢复期的辅助治疗等。3)、骨折复位后和急性扭伤治疗及恢复期。4)、妇女卵巢囊肿、输卵管炎症、宫冷、带下、痛经、恶露不止、崩漏、子宫下垂、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乳腺肿瘤等。5)、胃痛、胃下垂、脂肪肝、肝炎、肾炎、各种肠炎等。第二节温和灸

3.适应证:6)、中气不足及妇女更年期引起的颜面早衰、浑身无力、精神倦怠、自汗盗汗、失眠多梦、早泄、尿频、脱肛、大小便失禁、四肢厥冷等。7)、贫血、低血压、白细胞减少等。8)、对早、中期癌症有明显的止痛消炎作用,并可增加食欲、提高免疫功能;9)、减肥:腰腹肥胖者每日温灸腰腹部1-2次,连续几周后即可收到明显的减肥效果;10)、艾灸法大补上、中、下丹田之气,自古为养生要术。无病者常灸之可气血充盈、身强体健、延缓衰老。第二节温和灸

4.注意事项:1).对昏厥或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及小儿,应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测知局部受热程度,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2).灸治时,应注意艾条与皮肤之间既要保持一定距离。又要达到足够的热力。特别要注意不同病证与患者之间的差异。3).不宜用于急重病证或慢性病证的急性发作期。第二节温和灸

5.禁忌证:1).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2).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过劳、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伤寒者。3).某些传染病(猩红热、麻疹、丹毒、传染性皮肤病者),白候、大叶性肺炎、肺结核晚期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4).艾叶过敏者(闻到艾灸气味出现呕吐、憋气、头晕、连续打喷嚏、咳嗽等症状),经常性的皮肤过敏者。5).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疗疖并有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心悸、心动过速、血压过高者、中风早期者。6).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7).幼儿囟门未闭合前的囟会穴及孕妇、酒醉、空腹、过饱、极度疲劳、男女乳头、阴部、睾丸、大血管处、心脏部位、眼球、女性经期、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力的人、血脉过快、皮肤不健康者忌灸。第三节隔物灸

概念:施用灸法时,将艾炷隔着姜片(隔姜灸)蒜片(隔蒜灸)食盐末(隔盐灸)或在药品制成的薄饼(附饼灸、豉饼灸、椒饼灸等)上施灸,而不直接将艾炷放在皮肤上,这种方法叫间接灸。间接灸的种类很多,其名称通常随所垫隔的物品而定。如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药饼灸等。根据病症选用。第三节隔物灸1.隔姜灸

操作①将鲜生姜切成3毫米厚,直径约2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穿数孔,放在施灸的穴位上。②姜片上安放大小适中的艾炷,点燃施灸。③灼痛时可将姜片提起片刻或缓慢移动。④艾炷燃尽换炷再灸,灸5~10壮,以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

应用作用:散寒解表、温中止呕。适应证:表证、寒证、虚证。第三节隔物灸2.隔蒜灸

操作①将紫色的独头大蒜横切成厚3mm薄片,中间用针穿孔数个,放在施灸的穴位上或患处。②将大小适中的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③灼痛时将蒜片提起或缓慢移动,以防起泡。④艾炷燃尽后换柱再灸,蒜片烧坏时及时更换。⑤灸4~5壮,以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

应用作用:拔毒止痛、消肿散结。适应证:外科痈、疽、疮、疖初起未溃,肺痨、腹中积块等病症。第三节隔物灸3.隔盐灸

操作

①将纯白干燥的食盐填平脐孔,上置大艾炷施灸。②为防止食盐遇火起爆,烫伤皮肤,可在盐上放置姜片后安放艾炷。③一般灸3~7壮,治脱证等急症可不拘壮数。④为方便食盐的清除,可先用湿润的卫生纸铺衬脐孔。⑤脐部凸起者,可先用湿面围脐如井口,再填盐于脐中。

应用作用:回阳、救逆、固脱、温中散寒适应证:脱证、急性腹痛、吐泻、四肢厥冷等。第三节隔物灸4.隔附子灸

1)隔附子饼灸:将生附子研粉,黄酒调成厚约0.4cm、直径2cm的药饼,中间用针穿数孔,放置穴位上。上置大艾炷,点燃施灸。灼痛时可在药饼下衬垫纱布,饼干后更换。灸5~7壮,以皮肤红晕为度。

艾炷纸制底座单纯灸用艾炷药饼隔药饼灸隔附子饼灸的制作流程示意图第三节隔物灸2)隔附子片灸:①将附子用水浸透后,切成0.3~0.5cm薄片,中间用针穿数孔,放置穴位上。②将大、中艾炷放在附子片上,点燃施灸。③灼痛时可移动附子片,灸5~10壮,皮肤湿润红晕为度。

隔附子灸应用:

作用:温肾壮阳(辛温大热)适应证:各种阳虚证,如阳痿、

早泄、遗精、疮疡久溃不敛,阴性痈

疮。

第三节隔物灸4.隔物灸禁忌证:1)、禁灸部位部分在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则应尽量避免施灸或选择适宜的灸法,特别不宜用艾炷直接灸。另外,孕妇少腹部禁灸。2)、禁忌病证凡高热、大量吐血、中风闭证及肝阳上亢头痛症,一般不适宜用灸法。3)、禁忌体质对于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法。

第三节隔物灸5.隔物灸注意事项:1)、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2)、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4)、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第四节温针灸概念:在针柄上装艾施灸,针灸结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既要留针,又要用灸的病症。

1.操作方法①针刺得气、补泻之后,在针柄上装约2cm长的艾段。②点燃艾段下方施灸,待燃烧成灰烬时,用镊子拔针。③装艾段位置约距皮肤2~3cm。④燃艾后太烫,可在针下垫纸片,或用镊子将针稍稍上提。⑤燃艾后没有温热感,可持镊子将针稍稍下插。⑥嘱患者在施术过程中不要移动体位,防止艾火脱落,烫伤皮肤。2.应用本法具有针和灸的双重作用,治疗既需针刺留针,又适宜用艾灸的疾病。如风寒湿痹、肩凝、腰痛。第四节温针灸第四节温针灸

3.注意事项:1)、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针旁可放置弯盘,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2)、温针灸要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预先用硬纸剪成圆形纸片,并剪一至中心的小缺口,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