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 财政学概述_第1页
公共经济学 财政学概述_第2页
公共经济学 财政学概述_第3页
公共经济学 财政学概述_第4页
公共经济学 财政学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言:形势与任务一、成就二、潜力三、问题四、任务一、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就经济高速增长生活大幅改善国力明显增强1、经济高速增长1、经济高速增长2008年GDP为30万亿元,人均为22590元按08年12月31日汇率(6.83:1)折美元分别为4.4万亿元和3307元按购买力平价(3.4:1)折算分别为8.8万亿美元和6644美元GDP年均增长9.8%,人均GDP年均增长8.6%同期国际平均接近3%日本起飞阶段为9.2%2、生活大幅改善居民消费水平从1978年的184元增加到2007年的708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7.2倍,年均实际增长7.5%。其中:城镇居民提高了4.9倍,农村居民提高了4.4倍,年均分别增长6.3%和5.9%。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家庭由57.5%下降到36.3%农村居民家庭由67.7%下降到43.1%住房:2006年底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1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20.4平方米;2007年底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1.6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23.5平方米。居民收入与储蓄19782008年均增长(扣除价格因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343157817.3%农民人均纯收入(元)13447617.1%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亿元)人均存款余额(元)21121.9217885164071032倍749倍城镇居民耐用消费品百户拥有量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百户拥有量3、国力明显增强

19782008财政收入1132亿6.13万亿外汇储备1.67亿美元19460亿美元经济份额1.8%6%GDP排名第十第三2008年CIA各国GDP排名[--]欧盟18.931.5%[1]美国14.331.4%[2]日本4.840.7%[3]中国4.229.0%[4]德国3.821.7%[8]俄罗斯1.75

6.0%[10]巴西1.66

5.2%[12]印度1.23

7.3%[15]韩国0.95

4.3%二、进一步增长的潜力经济增长理论1、要素成长率:投资增长(包括FDI)、劳动力增长2、产业结构升级:一、二、三次产业递进3、技术创新:后发优势(技术引进而非R&D)4、制度创新: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5、增长环境市场需求、政治稳定产业结构投资增长三、面临的主要问题政治:权力与法制软约束党政不分、三权不分、职能不明社会监督乏力(信息不透明、誉论不独立)与权力寻租经济:经济增长方式与可持续发展粗放增长面临资源约束(技术创新不足)重型结构面临环境约束(第三产业滞后)外向经济面临潜在风险(国内市场不振)社会:收入分配不公与民生问题突出三大差距三座大山文化:精神缺失与道德失范主流价值迷失社会诚信缺失职业道德危机

0导论学习目的:1、了解公共经济学的基本问题2、了解公共部门和公共经济活动内容提要:0.1公共部门与政府0.2公共经济学研究对象0.3公共经济学研究方法与课程体系0.1公共部门与政府一、现实中的公共经济问题1、社会化把个人与社会联系到一起:从摇蓝到坟墓衣食住行2、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教育、卫生、环境等等,各个领域都涉及公共经济问题3、公共经济活动的类别公共收支公共规制宏观层面

微观层面

经济波动

通货膨胀

失业国际收支失衡

外部性

公共品

公营企业

收入分配

垄断……

开放经济体系面临的公共经济问题

二、私人经济与公共经济1、私人经济私人部门配置私人品的活动:2、公共经济公共部门配置公共品的活动3、市场与非市场市场:自愿地买卖商品和服务非市场:强制地转移财富和价值私人经济:市场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家庭企业公共经济:非市场公众政府市场与非市场决策机制分散决策与集体决策(按股权投票与按人权投票)信息机制价格信息与实物信息(同质性与异质性)横向与纵向(信息不对称程度与信息传递成本)协调机制价格波动与政治协商(事后调节与事前调节)组织机制市场组织(买卖关系)与科层组织(命令关系)(交易成本不同)利益机制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利益边界可分性不同)三、公共部门与政府1、公共部门概念:P6它包括政府、公共企业、非营利性经济组织(例如基金会等)、国际组织、民间社会团体等。其中,政府是公共部门的最主要成员。公共部门划分的两种标准:主体性标准(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客体性标准(公共品还是私人品)公共部门是否包括非营利机构,存在争议。2、政府凭借公权力对居民进行管理、提供服务并为此提供资金的组织狭义政府(行政)与广义政府(立法、司法、行政)两种政府观政府有机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政府是其心脏。个人只有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才有意义。------强调集体主义政府机械论:政府是个人为实现其目标而创立的组织(契约国家论)。------强调个人主义政府:不同的视角国际法中的当局

政治学中的政府

经济学中的政府

国内法中的政府

统治集团借以实现其统治意志的政治统治机关一国或地区合法代表者,国际法主体主权国家的代理者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性的组织;国家行政机关、地方政府等经济人、收支与职责、社会资源配置、社会福利最大化;拥有其他经济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力3、公共企业公共企业公共资金投资形成并提供公共品(含准公共品)和公共服务的企业组织。公共企业与国有企业在西方,二者是等义的。在中国,由于处在转型期,二者有区别。公共企业与政府都是运用公共资金追求公共利益科层组织。区别是是否行使公权力。0.2公共经济学研究对象狭义:研究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

广义: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技术,研究政府的经济行为和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经济职能的一门应用性学科0.2公共经济学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公共经济运行的规律二、主要问题生产什么:需求选择--收益最大化私人需求(货币投票)与公共需求(政治投票即公共选择)怎样生产:技术选择--成本最小化为谁生产:收入分配--激励最大化个人激励与集体激励市场中的激励价格——提供商品相对稀缺性信息和资源有效配置的激励利润——向厂商提供生产个人需要的商品的激励工资——向个人提供工作的激励产权——使人们乐于投资和储蓄,使资产得到有效利用三、公共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科学、艺术与宗教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部门(中观)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与相关科学经济学是公共经济学的前提和基础公共经济学与政治学、公共管理学、法学交叉公共经济学是财政学的拓展经济学问题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人们的需要或欲望是无限的满足需要的手段则是有限的生存生理安全社会尊重感自我实现经济学what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howforwhom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稳定经济学四、公共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西方财政理论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政府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新中国财政理论国家财政论-公共财政论1、西方财政理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主要观点古典财政理论政府收支“收、支、管、平”规范方法定性方法自由主义最小政府财政平衡现代财政理论公共部门经济行为“收支和政策”实证方法定量方法从国家干预到新自由主义从市场失灵到政府失灵公共经济学对传统财政学的发展三个“更加”更加注重理论的严谨性和分析方法的科学性;更加关注政策的实施效果;更加涉及政府支出问题。三个“转向”:从主要研究政府收支问题转向注重研究这种收支活动的经济影响;分析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对各种类型的公共政策进行评价。2、新中国的财政理论理论上实践中98年前国家财政论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职能计划经济与生产建设财政98年后公共财政论目的是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市场经济与提供公共服务公共财政的要求民主财政法治财政公益财政透明财政0.3公共经济学研究方法与课程体系(1)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实然”与“应然”(2)理论研究与计量研究“想法”(idea)的重要性(3)案例研究新制度经济学强调案例研究导论:小结公共经济学问题是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公共部门包括政府、公共企业、非营利性经济组织、国际组织、民间社会团体等。其中,政府是公共部门的最主要成员。有两种政府观(国家观):第一种将政府视为有机体,即“政府有机论”。第二种把政府看作机械体,即“政府机械论”。财政学与公共经济学关系密切。公共经济学与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和法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理论研究和计量研究,案例研究等。参考书目1.[美]鲍德威、威迪逊等著,公共部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2.[英]C.V布朗、P.M杰克逊等著,公共部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3.[英]阿特金森、[美]斯蒂格里茨著,公共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4月4.[英]加雷斯·D·迈尔斯著,公共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5.[美]夏普雷吉斯特、格里米斯著,社会问题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6.[美]平狄克、鲁宾费尔德著,微观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7.高培勇、崔军编著,公共部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8.[美]斯蒂格利茨著,经济学(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1、市场与政府

1.1效率与公平1.2市场效率与市场失灵1.3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1、市场与政府学习目标:1、公共经济活动的目的2、市场失败3、政府的经济职能1.1效率与公平1.1.1效率1.1.2效率条件1.1.3公平1.1.4公平标准1.1.5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1.1

效率帕累托最优(Paretooptimum)资源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在不使某个人福利减少的同时,任何其他人的福利都不会增加。帕累托改进(ParetoInprovement)资源配置的改变至少使一个人的福利提高而没有人受到损害。帕累托(VifredoPareto)1848-1923意大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帕累托效率与帕累托改进与g点相比,在不伤害李四的情况下,张三的福利还能进一步提高吗?只要使张三的无差异曲线进一步向右上方移动而李四仍停留在Eg上,这是可能的,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张三的无差异曲线与Eg相切为止,该切点是图中的p点。p点所代表的配置是帕累托效率。因为在P点,除非降低李四的福利,否则,张三的福利不能提高。帕累托改进从g点移动到h点,从h点移动到p点,都属于帕累托改进张三rOOBO’李四sEgghpAgAhAp帕累托效率配置卡尔多补偿标准现实中往往出现一个人福利改善而使另一个人福利受损,这时用帕累托标准就无法判断优劣。卡尔多补偿标准就是针对这种情况提出来的。卡尔多改善:如果改变资源配置使一个人增加的福利大于另一个人减少的福利,这种状况就是卡尔多改善。卡尔多效率:如果任意改变资源配置不能使一个人增加的福利大于另一个人减少的福利,这种状况就是卡尔多效率。1.1.2市场效率条件交换效率条件市场效率条件组合效率条件一个人经济(消费)XoY无差异曲线预算线YbbXb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curves)效用相等时,各种不同的商品消费组合轨迹,也称等效用线。预算线:即收入约束,收入一定时各种不同商品的消费组合轨迹。两线的切点(如b点)表示收入一定时消费者可以实现的最大效用。边际替代率(MRS)边际替代率(Marginalrateofsubstitution):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指在效用不变时,为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所必须减少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二人经济(交换与交换效率)1、a点是初始分配2、扇形是双方可能达成交易的区域。除a点、f点外,其它的任一点,与a点相比,都是帕累托改善。3、根据定义,i点(A3B3的切点)是帕累托最优点。在这一点,交换不会再继续下去。4、在i点,有交换效率:经济含义对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当人们彼此间的交换意愿均相同时,资源配置就是最有效率的。此时,进一步的交换会终止,交换处于均衡状态。换言之,在达到均衡之前,人们彼此间的商品(要素)交换是能增进各自效用的。契约曲线(Contractcurve)1、不同的初始资源分配,会产生不同的帕累托最优点。2、契约曲线:由一组帕累托最优点组成的曲线。3、在契约曲线上的任一点,都有:生产一种商品KoL等产量线等成本线LbbKb等产量线(Isoquantacurve):生产者产量相等时,各种不同要素的生产组合轨迹。等成本线:即成本约束,成本一定时各种不同要素的生产组合轨迹。两线的切点(如b点)表示成本一定时生产者可以实现的最大产量。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边际技术替代率(Marginalrateoftechnicalsubstitution)

等产量线斜率的绝对值,指在产量不变时,为减少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的投入所必须增加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生产两种商品:生产效率资本K资本KY劳动L劳动LX在契约曲线上的任意一点,不同商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即:这时,且只有这时,生产的资源配置处于最优状态。即任意改变配置状态,不可能在不减少某种商品产量的情况下去增加另一种商品的产量。(要素总量不变)生产效率:经济含义对任意一种生产要素,当其生产任意一种商品的产出率相同时,要素就处于最优配置状态。此时,要素配置处于均衡状态,不再继续在不同商品生产间流动。换言之,在均衡出现之前,要素流动可以提高产出率。生产可能性边界在给定X的产量时,能够生产的Y的最大产出量。(Productionpossibilitiescurve)边际转换率(Marginalrateoftransformation)MRT: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也就是由减少生产面粉(F1F2)转为增加生产大米(R1R2)的比率。组合效率(两个人、两种商品)1、EF是一条给定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这意味资源既定、技术既定),线上任意一点都满足生产效率条件。2、选取EF上的任意点OB,就定义了盒状图的数轴,也就定义了契约曲线OO(线上任意一点有交换效率)。3、若e点切线ss的斜率(MRSxy)与OB点切线tt的斜率(MRTxy)相等,则e点为具有综合效率的资源配置帕累托最优点4、即组合效率实现的基本条件是: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转换率必须等于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帕累托组合效率条件

组合效率:消费和生产同时实现帕累托最优。生产效率(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任意一点)只是意味着成本既定时的产量最大化,它不等于产品结构(边际转换率)与社会最优需求结构吻合,如G点。因此,组合效率要求在实现产量最大化的同时,产品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一致。而反映最优需求结构的是消费效率,即任意两个消费者相等的边际替代率,因此组合效率的条件是:组合效率:经济含义MRSXY=MRTXY消费中的任意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等于生产中该两种商品的边际成本之比。此时,交换和生产同时处于最优状态。其实质是产品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一致。1.1.3公平的含义内涵:主观对客观合意性的判断不同的人对是否公平判断不同,这种差别基于两个原因:利益(客观)与价值观(主观)外延: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福利分配“合理”性程度、权力分配“合理”性程度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结果公平机会公平(起点公平):天赋人权规则公平(过程公平):规则及其执行要一致同意收入公平(结果公平):收入差距为社会主体所接受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1.1.4公平的标准洛伦茨曲线座标组别人口份额收入份额比例累计(P)比例累计(Y)最低202055次低20401015中等20602035次高20802560最高2010040100基尼系数及其的缺陷基尼系数G=S1÷(S1+S2)它介于(0,1)之间,系数值表明差距大小,0.3左右较为合理缺陷:它反映的只是收入分布的平均程度,而不能判断是否公平。它反映的是总体不平均程度,而不能反映收入分配的结构。同一系数可以对应不同的洛伦茨曲线。不能反映各个阶层的收入分配变动情况。不同洛伦茨曲线与相同基尼系数1.1.5效率与公平问题:p5点与q点相比,哪个“比较好”?这是一个公平的价值判断问题。帕累托效率本身只能判断资源配置效率,而不能判断福利分配的公平性。效率与平等左图中,D、C比E点更平等;C、E比D点更有效率;但从社会福利角度看,E高于C,C高于D。社会福利函数社会福利和社会成员的福利之间的关系。

W=F(U1,U2,…Un)社会无差异曲线个人无差异曲线的推广向右上方位移,表明社会福利水平提高

几种常见的社会福利函数形式边沁功利主义ClassicalUtilitarian-Benthamite罗尔斯最大最小原则Minimax-Rawlsian伯格森-萨缪尔森的一般社会福利函数Individualistic-Bergson-Samuelson(1)功利主义标准及含义(2)罗尔斯标准及政策含义一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取决于这个社会中生活处境最差的那个人。因此,社会政策要关注低收入群体,最大化最低收入者的福利。其结果必然导致平均主义。

(3)一般社会福利函数W=F(U1,U2,…Un)没有规定具体的函数形式,这种一般化的函数避开了价值判断问题,因而具有包容性。不管根据哪一方的意志得出这个社会福利函数,只要有了他,就可以根据一项政策能否是社会升到社会福利函数上的较高一点,来判断他是否增进了社会福利水平。一般社会福利函数的作用左图中,E点是社会无差异曲线与效用可能性曲线的切点。是福利最大化点,也称“极乐点”。C、D点虽然也处在效用可能性曲线上,但其福利水平低于E。效率与公平:一个总结公平是一个社会学概念,与经济学无关。经济学关注的公平,实质是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经济学之所以关注平等,是因为它影响社会总福利。如果假定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则每个人具有相同的边际效用时,社会福利最大。政府将高收入者的收入通过再分配转移给低收入者,以图提高社会福利,就是基于这一假定。公众认同这一作法,从经济学上说是基于“无知面纱”,从伦理学的角度上说是基于道德与同情。若进一步假定每个人效用函数相同,则均等分配时社会福利最大。计划经济下的平均主义则是基于这一假定。1.2市场效率与市场失灵1.2.1市场效率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简单的证明市场效率的前提1.2.2市场失灵资源配置失灵收入分配失灵经济稳定失灵1.2.1市场效率斯密早期的描述“当每个人在追求他自私自利的目标时,他好象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实现公共的最好福利”。“在这个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里”,A.资源在物品的生产上可以达到有效的配置;B.每个人都可以按其劳动得到公平的报酬;C.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可以被自动熨平。“政府对于经济生活的任何干预都不会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而只能使这个最美好的世界变得更坏。”市场主体:家庭与企业表2-1家庭企业目标效用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供给生产要素(劳力、土地、资本)商品与劳务需求商品与劳务生产要素(劳力、土地、资本)约束条件预算约束预算约束市场体系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家庭企业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每一个完全竞争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的。换言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帕累托最优状态可以实现。简单的证明(1)在完全竞争均衡时,对所有的消费者和生产者来说,他们的商品和要素价格相同。分别根据效用、产量和利润最大化条件,有:简单的证明(2)在完全竞争条件下,通过要素和商品的流动:商品可以配置到最有效的消费者手中要素可以配置到最有效的生产者手中当商品和要素不再继续流动时,即市场出现均衡时:要素实现了生产效率商品实现了交换效率市场效率的前提:完全竞争众多的买者、卖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完全与对称信息经济利益的可分性(不存在外部性)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经济当事人完全理性。

1.2.2市场失灵资源配置失灵公共品外部性规模经济(自然垄断)不完全信息有益物品收入分配不公长期经济波动公共商品的定义公共商品是与私人商品相对应一个概念,二者含义可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对于私人商品而言,有:对公共商品而言,有:公共商品的特征非排他性:排他成本>排他收益1、公共商品在技术上不易排斥他人消费或受益2、有些公共商品在技术上可以实现“排他”,但从效率角度看却不必要排他3、在有些情况下,“排他”尽管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但排他成本过于昂贵,经济上不可行。非竞争性:拥挤系数(a)=0商品划分(盒状)商品分类(矩阵)

竞争性非竞争性排它性私人商品混合商品非排它性公共资源公共商品商品分类(象限)公共品排他性私人品非排他性竞争性非竞争性公共资源混合品公共品:市场缺失与过量消费市场缺失免费搭车(FreeRider)某人不购买而消费某种物品。需求不愿表达,无人买。供给不能补偿,无人卖。过量消费公地悲剧(哈丁)公地悲剧--两种制度安排如果牧场为私有,奶牛头数是边际收益等于奶牛价格的点;如果牧场为社区共有财产,奶牛头数将增加,直至奶牛的利润为零的点。后者过牧。

MPAPa=奶牛价格APMP有效率的规模c*公地时的规模c**奶牛头数(注:由于平均收益递减,边际收益曲线MP必在平均收益曲线AP之下)外部性Externalities:涵义是指私人收益(或私人成本)与社会收益(或社会成本)的非一致性其实质是经济行为主体的成本收益不能内化。外部性:分类

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正外部性:负外部性负外部性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在存在负的外部性时,物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呈现过多状态。正外部性与资源配置效率在存在正的外部性时,物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呈现不足状态。公共品、混合品与外部性公共品是正外部性的一个特例。正外部性是部分收益外溢公共品是绝大部分收益外溢,内化收益=混合商品是兼具公共品与私人品属性的物品。有排他性无竞争性:俱乐部物品(布坎南)无排他性有竞争性:公共资源(外部性物品)。公共品、混合品与外部性都缘于产权模糊。垄断垄断:因其他主体的进入障碍而造成的市场独占。资源垄断:关键资源由一家企业拥有,包括关键的技术(如专利等)。行政垄断:政府给与一家企业排他性地生产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权利。自然垄断:生产成本是一个生产者比大量生产者更有效率。卖方垄断PQCDPcQcCMRPmQmABQc,Pc=完全竞争时的结果Qm,Pm=有垄断时的结果有垄断时生产不足,要价过高,福利损失是.

自然垄断不完全信息未来不确定性:风险不对称信息(Asymmetricinformation)交易一方拥有另一方所得不到的信息。如商品的质量、性能、售后服务等信息。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道德风险[MoralHazard],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有益品与有害品“个人是自己福利的最佳判断者”,这一假设有时不成立。从完全理性(斯密)到有限理性(西蒙)有益物品:消费者的评价低于合理评价。如教育与卫生;有害物品:消费者的评价高于合理评价。如香烟与毒品。在上述情况下,边际替代率决定的消费结构是“非效率”的。有益品与有害品问题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与外部性类似。收入分配不公市场分配分配机制: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分配结果:两极分化收入差距的原因要素差异要素量差异:自然禀赋差异要素价格差异:不完全竞争市场理性差异:个人选择不同制度差异:交易规则不同两极分化的结果对(静态)社会福利的影响效率与公平功利主义社会福利函数的推论:如果个人效用函数相同,在收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下,均等分配福利最大。对(动态)经济均衡的影响边际消费倾向下降与消费需求不足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两极分化与社会对立(“金字塔型”、“哑铃型”与“橄榄型”社会)贫困化与犯罪率上升经济稳定失灵经济波动失业通胀与通缩国际收支不平衡原因马克思(制度)凯恩斯(需求)国际收支平衡的含义1.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在进行国际经济交往时,其经常项目(商品进出收支,劳务收支以及无偿转移收支)和资本项目(长、短期资本流入与流出)的收支平衡。2.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平衡是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标志。1.3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1.3.1混合经济1.3.2资源配置职能1.3.3收入分配职能1.3.4经济稳定职能1.3.5职能之间的关系1.3.1混合经济私人部门公共部门市场非市场混合经济家庭征税提供共用品产品市场公共部门要素市场企业提供共用品征税1.3.2资源配置职能含义:通过对公共资金的分配,弥补和娇正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以有效地满足社会需求。内容弥补市场:市场缺失-提供公共商品娇正市场:外部效应垄断未来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有益物品与有害物品弥补市场提供公共商品:市场不能或不愿提供的政府生产:公共管制劳务(如行政、法律、国防)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如街道、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私人生产-政府购买-免费提供提供混合商品:市场供给不足的如教育、科技、医疗、矫正外部效应政府管制庇古方案科斯定理市场一体化政府管制政府颁发一些禁令和规则。如在车厢、机场或特定场所划分无烟区,强制汽车主安装降污装置等。污染标准管制政府规定,印染厂排放污水量(或水质)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超过则要接受罚款或停止生产。再造污染市场政府可以对印染厂拍卖排污许可证。允许各厂家自由交易,这样,政府只控制排污的总量。庇古传统福利经济学家庇古是最早提出外部性的经济学家庇古传统正外部:补贴负外部性:征税补贴或征税额正好等于外溢的收益或成本困难在于如何衡量外部效应的大小课税过重,就会对市场中的生产活动造成不利影响;课税过轻,又达不到有效减少污染的目的传统方法的局限忽视了外在性问题的相互性。当甲对乙造成外在伤害时,限制甲避免乙受损的同时给甲造成了伤害。没有从整体社会成本的角度考虑问题。因为对甲进行限制所造成的甲的损失可能会大于不对甲进行限制的情况下甲对乙造成的损害。科斯定理-市场方法案例:铁路的火星与农民的庄稼科斯定理:《社会成本问题》“自由交换论”:法定权利的最初分配从效率角度上看是无关紧要的,只要这些权利能自由交换。(界定产权)产权就是对某种资源的排他性使用权“交易成本论”:法定权利的最初分配从效率角度看是无关紧要的,只要交换的交易成本为零。(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可以看作是一系列制度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拟定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市场机制失灵论”:法定权利的最初分配从效率角度来看是无关紧要的,只要这些权利能够在完全竞争的市场进行交换。(完善市场)科斯定理:评论产权界定需要成本,是否一定小于相应收益?产权交易需要成本,是否一定能达成交易?界定产权是否公平?科斯定理不讨论收入分配问题,但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来看,权利的最初分配一直是举足轻重的。意义:对庇古传统的挑战:外在性通过私人协议加以解决的可能性;重要的是在校正外部性的同时,降低社会成本;“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产权一体化:外部效应内部化所谓一体化,就是指将印染厂与养鱼者合并为一个新的生产企业。这时,作为新企业的决策者而言,他必须综合考虑印染厂和渔场的效益,从而保证既能实现印染厂的生产效益,又能使渔场的产量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这样,通过把原本有经济冲突的双方合二为一,使得两者的利益冲突得以内部解决。1.3.3收入再分配职能含义:再分配的目的、手段与对象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等手段,干预市场机制下自动达成的收入分配状况,保证人们最低生活需要,实现收入合理分配的目标。内容提供公共商品与劳务调节所得、消费与财产社会保障体系方式税收转移支付公共品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在所有消费者的偏好为凸性以及其他一些条件下,任何一个帕累托最优配置都可以通过适当的初始配置调节之后经由完全竞争市场来实现。

两种收入分配机制可支配收入=初次分配收入+再分配净收入分配主体市场政府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按“需”分配分配功能效率公平分配顺序初次分配再分配收入差距的成因机会差异:由于社会成员给定的个体或群体的客观境况(要素的数量与质量、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势力)差异产生的收入差异。包括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理性差异由于个人选择差异导致的收入差异制度差异由于社会成员面对不同交易规则形成的收入差异。包括初次分配与再分配。政府的作用制度差异既无效率又不公平消除制度差异机会差异有效率不公平调节机会差异理性差异既有效率又公平中性对待理性差异中国的收入分配特征收入差距扩大,基尼系数达0.49群体间差距大,群体内个体差距小成因计划经济时期转型经济时期对策:制度建设初次分配:加速市场化,消除壁垒再分配:公平分配公共品;完善税收和转移支付制度计划经济的收入分配分配层次分配机制分配结果初次分配政府机制平均主义转型时期的收入分配分配层次分配机制分配结果初次分配再分配市场机制政府机制个体和群体差距群体差距规范的收入分配分配层次分配机制分配结果初次分配再分配市场机制政府机制效率公平1.1.4经济稳定职能含义通过制定财政政策,变化收支的规模和结构对宏观经济施加影响,以实现总供求的大体协调缩小经济发展中的波幅。内容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方式制度安排政策调控1.1.5职能之间的关系目的之间的矛盾与协调(公平与效率、就业与物价)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失业率与通胀率的关系手段之间的矛盾与协调(市场与非市场)市场机制与非市场机制经济手段与行政、法律手段本章小结:市场机制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古典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对此已经作出了严谨的论证。由于现实经济在某些方面不能完全满足这一论证的前提条件,如公共品、外部性、垄断、信息不对称等,从而出现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政府可以通过非市场机制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弥补和娇正。但如同市场不是万能的一样,政府也不是万能的。现实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政府与市场分工协作)。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与发展等三个方面。2公共品与公共选择

2.公共品与公共选择2.1公共品2.2公共选择2.3政府失灵目标了解:公共品的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条件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内容政府失灵的表现与原因2.1公共品2.1.1庇古均衡2.2.2林达尔均衡2.2.3鲍温均衡2.2.4萨缪尔森均衡2.2.5公共品的提供:私人与政府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分析一种商品的数量与价格决定过程马歇尔与庇古一般均衡分析分析两个或多个产品的数量与价格决定过程帕累托与希克斯2.1.1庇古均衡假定:每个人都从公共产品的消费中受益;公共产品的提供支付成本即交纳税收;纳税会给纳税人(即公共产品的消费者)带来负效用。庇古把税收产生的负效用,定义为放弃私人产品消费的机会成本。结论:公共产品应该持续提供到最后一元钱所得到的正边际社会效用等于为最后一元公共产品而纳税的负边际效用相等时。庇古均衡:模型庇古均衡:说明均衡条件:公共品的边际正效用等于纳税的边际负效用评价:均衡给出了纳税人作为一个整体或个体时实现公共品有效供给所需要的条件。提供了一个税负公平的理论标准。问题:如果是一个整体,单个纳税人的效用如何加总?(基数效用还是序数效用?);如果是个体,社会如何确保满足这一条件?2.1.2林达尔均衡假设条件:由A、B两人(或集团)组成的社会,其对公共品的需求已知公共品成本由A、B分担,比例分别为h和1-h(以税收受益原则为前提)A、B权力相等结论:则公共品规模Q的均衡解为E点对应的q,且其为帕累托最优解。林达尔均衡:模型

BhA

林达尔均衡:评价目的与意义:民主社会中如何确定有效的公共品产出水平?(一致同意)公共品成本如何分摊?(边际效用分摊)不足:没有解决免费搭车问题一致同意原则不可行2.1.3鲍温均衡公共品需求如何汇总公共品的局部均衡条件需求汇总私人品的需求:水平相加消费者购买的价格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产品的购买量。对公共品的需求:垂直相加消费者消费的数量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产品的价格私人品需求汇总:水平相加ABC合计1元1085232元863173元64212公共品需求汇总:垂直相加1名2名3名

A4元3元2元

B3元2元1元

C2元1元0元MSU社会收益9元×1名6元×2名3元×3名MSC社会成本6元×1名6元×2名6元×3名MSU-MSC3元0元-9元需求汇总:水平相加与垂直相加

P

OQ公共品局部均衡MUZ=DZMSU=SDMUW=DWMUL=DL商品数量Q00边际效用3216MSC公共品局部均衡条件是:MSC=

MUi私人品局部均衡条件是:MC=MUi鲍温均衡:说明消费者购买私人产品所支付的货币数量,会反映其对私人产品的实际需求,但市场无法直接提供公共产品的实际需求信息。这里所假定的某人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曲线,只是模拟市场作出的。这种假定的意义在于突出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需求上存在的差异。2.1.4萨缪尔森均衡假设有两种可供消费的商品:私人品X与公共品G;有两个消费者A、B,且其偏好既定;生产可能性组合既定;萨缪尔森均衡:均衡条件私人品一般均衡条件是公共品一般均衡条件是:萨缪尔森均衡:结论与评价结论:消费上的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生产上的边际转换率评价:萨缪尔森均衡采用的是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其结论与局部均衡分析的结果一致。与其他模型一样,公共品最优供给的实现,都取决于个人对公共品需求的真实表露。公共品最优供给所面临的这一问题,无论是采用分散的市场机制,还是集中的计划机制,都难以解决。2.1.5公共品的提供:私人与政府公共品的“囚犯困境”“囚犯困境”的解脱:为什么有私人提供?串谋成本低智猪博弈公共品的政府提供:优势与挑战公共品的“囚犯困境”公共品的非排他性导致“搭便车”问题,人们会压低显示其真实支付意愿,导致市场中无(私)人提供公共物品。如右图。假设二楼有两户人家,在楼梯口安装一盏灯的成本为24元,每户人家从灯得到的好处为20元。(在串谋成本过高的情况下,)这一博弈的占优战略是两家都不安装路灯。李家张家安装不安装安装不安装(8,8)(20,-4)(-4,20)(0,0)公共品的私人提供:现实个人或非政府组织与公益事业科斯:《经济学中的灯塔》“囚徒困境”的解脱:条件与局限串谋成本低局中人可以串谋局中人人数少局中人了解彼此偏好信息局限:难以解决大范围的公共品供给问题智猪博弈:模型李家张家安装不安装安装不安装(38,8)(50,-4)(26,20)(0,0)智猪博弈:条件与局限条件:为什么有“大猪”?收入差异导致不同的效用函数利他主义的效用函数局限:公共品私人供给不足政府提供公共品:优势与挑战优势:政府可以提供公共品强制性权力可以防止“搭便车”,解决公共品融资问题。能降低串谋成本挑战:不一定能公平和有效提供公共品暴力权力(专制社会)导致剥削和不公平,不能满足公共品的最优供给条件。契约权力(民主社会)要解决偏好表达问题。政府只有让公众真实表达其对公共品的偏好,才可能实现公共品的有效提供。如果公共品的成本分摊(税收)依据的是各人的偏好,公众是不可能真实表达的,这是公共品与私人品的区别。真实表达偏好:机制设计个人选择税收XY130

40-25=152

400325

40-30=10合计504025

机制设计:局限机制不易理解纳税人不愿计算信息处理成本高税收不能调节收入差异2.2公共选择理论2.2.1概述2.2.2直接民主下的公共选择2.2.3间接民主下的公共选择2.2.1公共选择论概述什么是公共选择论?公共选择,又称集体选择。公共选择论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政治市场上的主体(选民、利益集团、政党、官员和政治家)的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即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政治问题的一种理论。是一门介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新兴交叉学科公共选择论在研究对象上和政治学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因为研究方法独特而区别于政治学的。公共选择论的发展数学家:研究投票问题。如孔多塞经济学家:研究政治决策与公共福利关系问题如阿罗、布坎南、塔洛克代表作:《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一致的计算》《自由、市场与国家》公共选择论的研究方法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不存在独立于个人之外的集体或国家利益。“理性主义”与“理想主义”政治活动中的经济人范式传统政治学将政治家看成是利他主义者,公共选择理论假定他们也是“经济人”交易政治把社会选择或政治决策过程视为一种交易;政治市场与商品要素市场的区别仅在于约束条件不同。研究主题如何确立公共选择的规则,即个人偏好如何加总为社会偏好?应该如何加总(规范);实际是如何加总(实证)现实加总方法对人们的行为及经济产生什么影响?(实证)公共选择理论的贡献拓展了经济人范式;在个人行为与集体选择之间架起了桥梁;打开了政府这个“黑箱”有助于理解政治活动行为、现代国家规模增长等。2.2.2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直接民主制,是指集体决策中所有相关利益的人都能直接参与投票决策的制度。投票规则包括一致同意规则与多数规则。公共选择的交易成本指公共选择规则的执行成本(决策成本)和选择结果的效率与公平成本(外部成本)决策成本包括:为达成一致所需的讨价还价成本为使个人准确表达其偏好所需的信息成本由于决策时滞所造成的机会成本外部成本包括:决策结果与公众个人偏好的一致程度交易成本变化趋势曲线D表示抉择成本,曲线E表示外部成本交易成本最低原则即以交易成本最低作为确定投票规则的依据。在M点,投票规则是:任一方案获得通过应达到达到的票数比例为意义:简单多数票原则不一定有效一致通过规则不经济(它等于赋予任何个人以否决权,这会造成少数人的苛政)对不同的议案,应依据其成本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规则。许多国家的重大事项决策,实行全民公决的制度。一致同意规则(unanimityrule)指一项集体行动方案,只有在所有参与者都同意,或者至少没有任何一个人反对的前提下,才能通过的一种表决方式。“同意”包括不反对和弃权。每一个参与者享有否决权=“个人暴政”一致同意规则的特点:帕累托改善的选择参与者平等的选择避免“搭便车”行为交易成本高多数同意规则(majorityvotingrules)所谓多数同意规则,是指一项集体行动方案,至少有超过半数的人支持或认可(即同意或者不反对)才能实施。特点:“多数人专政”现象,部分人利益受损可能出现受损者利益大于受益者利益少数人不热心参与相对容易作出决策可能的多种选择结果:投票悖论无法表达个人选择的偏好程度可能存在投票交易投票悖论:一个实例第一第二第三A(爸)X(史)Y频道ZB(妈)Y(情)Z频道XC(子)Z(动)X频道Y两两对决:“好戏在后头”顺序1:X→Y→Z:Z先比较X、Y,则X胜出再比较X、Z,则Z胜出顺序2:Y→Z→X:X先比较Y、Z,则Y胜出;再比较Y、X,则X胜出顺序3:Z→X→Y:Y先比较Z、X,则Z胜出;再比较Z、Y,则Y胜出结果具有不稳定性,也不具传递性投票悖论:阿罗不可能定理公共选择规则的标准理性原则:完全性:对X、Y,要么X>Y,要么X<Y,或X=Y,不存在第四种选择;传递性:对X、Y、Z,如果X>Y,Y>Z,则X>Z独立性原则:对X、Y,如果X>Z时,X>Y,若X<Z时,X>Y帕累托原则:如果所有人认为X>Y,则公共选择的结果是X>Y;如果至少有一个人认为X>Y,而其它人认为X=Y,则公共选择的结果是X>Y无限制性原则:对X、Y、Z的排序,个人可以任意选择非独裁性原则:不存在某个人,如果他选择X>Y,则公共选择的结果是X>Y阿罗不可能定理及其意义定理:如果排除个人效用比较的可能性,那么要求在大范围内把个人偏好转化为社会偏好的方法,不是强制的就是个人独裁的。换言之,符合上述标准的公共选择规则是不存在的。意义:从理论上证明了社会福利函数不存在。(人们称之为福利经济学第三定理)从此改变了福利经济学的研究方向与方法,并奠定了公共选择理论的基础。从实践上说明了民主政治的缺憾,即现有的民主规则并不是完美无缺的。阿罗定理还隐含这样一个结论,人们试图通过政治方式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并不总是有效的。阿罗悖论的摆脱:单峰偏好“峰”(peak,即极值)。一个人偏好曲线中,比所有邻近点都高的点单峰偏好:如果某投票人偏离他最中意的选择,不论偏离的方向如何,他的效用都将下降,那么该投票人的偏好是单峰的。在一维空间中个人偏好次序呈齐次性。多峰偏好:如果该投票人偏离他最中意的选择,其效用是先下降后上升,则其偏好是双峰的。如果多次重复出现这种情形,那么他的偏好是多峰的。单峰偏好与多峰偏好123AXYZBYZXCZXY·····123AXYZBYZXCZYX·单峰偏好的推导单峰偏好下的投票均衡123AXYZBYZXCZYX顺序1:X→Y→Z:Z先比较X、Y,则Y胜出再比较Y、Z,则Y胜出顺序2:Y→Z→X:X先比较Y、Z,则Y胜出;再比较Y、X,则Y胜出顺序3:Z→X→Y:Y先比较Z、X,则Z胜出;再比较Z、Y,则Y胜出结果具有稳定性

中位选民定理:单峰偏好的应用定理:在一个多数决策模型中,如果个人偏好是单峰型的,则反映中位选民意愿的那种方案最终会获胜。中位选民:选民偏好序列中偏好居中的人。中庸之道意义:政客、政党要赢得选举,应争取中位选民;政党的差异会缩小,从而有利于产生一个代表多数人意愿的政治纲领中间投票人定理:证明U(1+2+3)单峰偏好:评价单峰型的个人偏好结构中,多数原则下的决策结果具有稳定性,而双峰偏好的结果是不稳定的。单峰偏好之所以能克服投票悖论,是以放松第四个假设为前提的,即把个人偏好限制在单峰状态。单峰偏好在现实中具有可能性,特别是在单维决策中(如预算规模的大小);但它不具有必然性,如在多维决策中(如国防战略)。阿罗悖论的摆脱:打分投票商品市场是价格投票,价格投票是可分的政治市场是一人一票,是不可分的如果政治决策也模拟市场价格投票,采用打分投票,以显示偏好强度,则可以避免投票悖论。偏好强度---打分投票XYZ小计A503020100B106030100C201070100合计80100150偏好强度:评价由于打分投票是以个人效用可分为前提,即以基数效用为前提,变更了阿罗的序数效用,因而避免了投票悖论。但它可能出现方案之间不分胜负的情况,即两个方案的得分相同。打分投票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改进方法,它还可以避免一人一票制条件下多数票原则的另一个结果,即多数人收益的总和低于少数人的损失。但一般认为,它的执行成本较高。2.2.3间接民主下的公共选择 间接民主制是由选民选出民意代表(议员),由代表代为进行公共选择的代议制民主体制。间接民主实质上是多重的直接民主。间接民主下的经济主体:选民利益集团政治家(议员)官僚选民行为目标:预期效用最大化,投票支持能给他带来最大利益的政党或方案缺席投票:因为;

影响选民去投票的因素:自己亲自投票的重要性,是否关系到选举结果;对政党政纲所带来的效用的预期;投票成本。中位选民的偏离:由于缺席投票的往往是弱势阶层,使中位选民并非是社会中间人。投票交易在一个动态投票模型中(投票人要就不断出现的新提案进行投票),投票人为了使自己赞同的提案获得通过(多数)而作出的交易。如买票或互投赞成票。评价:投票交易是经济学家对自利效用最大化模型的符合逻辑的扩充。投票交易使预算规模有扩大的趋势,并影响福利分配。当经济主体的成本收益出现不对称并且对一项政策的偏好胜过另一项的程度已经公开时,投票交易就容易出现。投票交易的福利结果投票交易导致社会福利的下降(通常人们都这么认为)项目投票人1投票人2投票人3净总福利医院200-110-105-15大桥-40150-120-10隧道-270-140400-10投票交易的福利结果投票交易导致社会福利的上升项目投票人1投票人2投票人3净总福利医院200-50-5595大桥-40150-3080隧道-120-60400220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具有同样偏好的个人群体。为什么会形成利益集团呢?信息成本:利益集团成员可以分摊信息成本稳定性:投票人数不确定,中间选民的偏好不确定,而利益集团的偏好稳定交易效率:利益集团更易于获得利益相容性利益集团比排他性利益集团更有可能实现集体的共同利益。利益集团在公共选择中的影响通过与立法机关的联系(当说客)让国会两院的议员能为自己说话;积极参与拟定法令,协同友好议员,力争法令能符合自己的要求;投票中通过自己所要的法令,否定不要的法令对行政机关的影响打扮成民意代表,实现本集团利益;影响人选任命或当顾问,影响政策确定。政治家布雷顿(Breton,1974)提出了一个被选出的政治家的效用函数,这个函数的变量包括:当选、个人收入、权势、历史形象、对理想的追求、个人对公共产品的看法以及政治家特有的其他东西。布雷顿模型是

政党行为偏好相同(或利益相近)的政治家为使自己在公共选择中的利益最大化而结成的组织(节省交易成本、增加决策收益)政党以选票最大化为目标。政党在政策决策中,追求的是能给他赢得更多选票而不是失去更多选票的那些政策。

两党制下的选择

在代议制民主中,各党派追求选票最大化,两党都提出左偏中间或右偏中的竞选纲要,争取中位选民选民人数极左L

M

R极右政治倾向多党制下的政党行为最小获胜联盟指处于少数派地位的政党谋求选举中获胜,它将乐于与其他党派结成联盟,以构成多数派地位。但通常采取与其主张接近的党派结成一个刚好获胜的联盟策略,以确保其利益最大化(胜者联盟越少越好)。官僚行为公共政策的执行者(中性词)官僚行为的特点提供公共品缺乏竞争性,导致效率低下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导致高成本公共品无价格,导致其绩效评价困难行为目标:利益最大化---预算最大化官僚效用函数与非官僚不同,其效用的大小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预算规模;官僚与非官僚在公共品信息的了解上不对称,官僚了解更多。委托-代理模型预算最大化其他人员新闻记者、专家、法官等都可能对公共选择行为造成影响。新闻记者的报道,可以给投票人更多的相关信息,从而影响公共选择行为。许多公共事务决策,需要有较为专业的知识。专家所发表的意见,会影响普通公众的选择。在美国历史上,法官也可能影响公共选择行为政治经济周期政府(公共选择)行为与经济周期的关系:内生变量中位选民定理在经济周期理论中的应用:公共选择的结果并非是社会福利最大化。选票最大化导致的经济周期中位选民定理的应用选票最大化导致的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率失业率选举日1选举日22.3政府失灵公共政策失效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内部性与政府扩张寻租与腐败公共政策失效政府难以制定并执行好的或合理的公共政策。导致公共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社会上实际并不存在作为政府公共政策追求目标的所谓公共利益,即社会福利函数并不存在;即使现实中存在着一些大家利益比较一致的情况,现有的公共决策体制以及方式(投票规则)因其各自的缺陷而难以达到最优化或理想的政策;信息的不完全、公共政策议程的偏差、投票人的“近视效应”、沉积成本、先例等对合理决策的制约;政策执行上的障碍。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政府机构提供公共物品难以做到高效,如提供过剩公共物品和成本增加等现象。主要因素有:提供公共品的特点:成本与收益的分离、需求与供给的不易测量、估价或评价上的困难、供给缺乏竞争机制;政府机构的特点:缺乏追求利润的动机、内部性;监督机制的缺陷内部性与政府扩张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追求自身的组织目标或自身利益,而非公共利益或社会利益。这就是内在效应或内在性。内部性的存在意味着“私人的”或组织的成本和利润很可能支配了公共决策的制定,这种内在性决定了官僚机构的运行以及官员的行为往往不符合公共利益。寻租及腐败“租”又称经济租金,最早指地租,后扩展以各种形式的生产要素获得的报酬与其机会成本的余额。即租金是超过机会成本的收入。寻利与寻租寻利:通过创新或调整资源配置增加总产出的生产性活动。寻租:通过特权增加自身收益但不增加总产出的非生产性活动。寻租的领域政府特许权获得特许权的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租金进出口配额获得进出口配额的企业获得租金政府采购获得政府订单的企业容易寻租。寻租的社会成本寻租者为了获得特许权花费的成本。政府为对付寻租者花费的成本。相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福利净损失。福利净损失PQESDq0q1p0p1abcO寻租的起因与后果寻租是政府干预的副产品。寻租活动的特点是利用各种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游说、疏通、拉关系、走后门等),以获得拥有租金的特权。寻租活动导致政府失败,因为它导致不同政府部门争权夺权,影响政府声誉和增加廉政成本;它妨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降低行政运转速度甚至危及政权稳定。本章小结:(一)公共品公共品与私人品的需求汇总方法不同,私人需求水平相加;公共需求垂直相加;公共品与私人品的最优供给条件不同;公共品的边际成本应等于公众的边际收益之和,其边际效用应等于纳税人的边际负效用。由于个人对公共品真实偏好信息无法得到,公共品是难以实现最优供给的,对市场、对政府都是如此。私人提供公共品是可能的,但它不能提供大多数公共品,所以只好由政府供给。要改进公共品的效率,应:尽可能地了解公众的偏好,符合之;尽可能地模拟市场本章小结(二)公共选择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是个人偏好与公共选择的关系,从财政的角度上说,就是研究消费者作为投票者如何对公共品的决定表达意愿,规范问题:应该是什么样的规则,这有两方面的标准,一是阿罗的五个道德标准;二是经济标准,即交易成本最低原则。实证问题:现有规则会发生什么?单峰偏好与中间投票人定理缺席投票、选票交易与势力集团对投票结果的影响;官僚自利与预算规模的最大化政党选票最大化与政党目标趋同和经济周期政治化本章小结(三)政府失灵由于以下原因,导致政府失灵:公共选择制度缺陷内部性公共品成本收益分离与不易测量寻租主讲人:梅建明教授邮箱:mjianming2006@欢迎大家来到财政学课堂财政税务学院导论财政的概念1财政学的基本问题2财政学的理论体系3一、现实中的财政二、财政产生的条件三、财政的概念和特征第一节财政的概念财政与我们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我们接受的学校教育主要是由财政提供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主要是由财政投资兴建的;政府构建了一个覆盖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所需资金主要由财政筹措;政府对低收入群体进行财政补贴等等。

一、什么是财政

财政是政府参与社会经济资源分配而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或经济行为。总体上讲,财政主要有三大类分配和管理活动:

1、筹集财政收入

2、安排财政支出、提供公共商品,满足公共需求

3、对国民经济的监督、管理和调控1、筹集财政收入工商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城乡居民等都要按税法规定向政府交纳有关税收;有盈利的国有企业要按财政、财务制度的规定向国家上缴利润;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为企事业单位、居民提供公共服务时还可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收取一定的费用;政府向社会公开发行债券等等。通过以上各种渠道,形成国家的财政收入2、安排财政支出、提供公共商品,满足公共需求国家行政机关及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单位所需的经费主要依靠财政拨款;邮电、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和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项目,主要由财政投资兴建;各级政府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每年拨出大量财政资金用于农业基本建设和农业生产;如此等等。政府通过各种形式安排财政支出、提供公共商品,满足居民的公共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改善人民生活。

3、对国民经济的监督、管理和调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财政收支的管理和监督。为了有效地组织财政收入,合理地安排财政支出,政府需要编制财政收支计划即财政预算,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和制度,并建立专门的机构,对财政收支等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作为财政收支计划的财政预算,要由国家立法机关予以审查和批准。二是通过制定和运用各项财政政策和法规对社会经济中各个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行监督、管理。三是运用税收、公债和政府预算等财政政策手段调节社会供求关系,对国民收入分配、国民经济的各个运行环节以及整体运行状态进行调节、控制。二、财政产生的条件

财政是一个历史范畴,一般来说,财政的产生,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国家的存在是财政产生的政治前提政治前提公共需求是财政产生的根源根源(一)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经济基础社会产品的价值=C+V+M。其中,C是生产资料耗费的补偿价值,V是劳动力再生产价值,M是剩余产品价值。社会产品中的剩余产品价值是财政产生的经济前。这实际上是表明:没有剩余产品就不会有财政。这是因为:第一,如果没有剩余产品,就没有可供财政分配的对象。第二,如果没有剩余产品,就不可能有独立于直接生产过程的财政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二)国家的存在是财政产生的政治前提财政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条件和政治前提是国家的产生和存在。如果没有国家,就没有财政分配的主体,也就没有财政。因此,财政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但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产生的时间则应放入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去考察。(三)公共需求是财政产生的根源人类社会有两大需求,即私人需求和公共需求。私人需求主要由私人商品予以满足,公共需求则由公共商品予以满足。财政产生的根源在于私人组织(如个人、家庭、企业等)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私人组织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主要有三个原因:(1)能力所限。由于公共商品的生产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投入,私人组织一般难以承担。(2)权力所限。许多公共商品(如国防、环保、司法和公共安全等)的生产和提供需要有政治权力作后盾,而私人组织不具有政治权力。(3)利益所限。私人组织的产品提供不仅要求其成本得到足额补偿,而且要求能够为其带来更大的利益。但由于公共商品的非排他性使生产成本得不到足额补偿,私人组织不愿意提供公共商品。因此,这就客观上要求国家依靠政治权力(或公共权力)来提供公共商品、满足公共需求。公共需求作为财政产生的根源,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也可得到印证。在国家产生后,公共需求的决定和实现方式存在着巨大差异。

在君主统治或独裁统治的社会,统治者是以其个人偏好决定公共政策,这种公共政策并不一定能够完全反映公共需求,甚至可能完全背离公共需求;同时,统治者是运用政治权力来实现统治者的个人或阶级利益,尽管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考虑公共需求,但当公共需求与其个人需求发生冲突时,他会不惜采用暴力手段优先保障其个人或阶级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就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的职能取决于统治者的需要和愿望,财政分配的目的就表现为满足统治者的阶级统治需要。但在现代民主社会,国家统治者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公共选择,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公众的偏好和需求,国家职能取决于公众的需要。这时,财政分配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公共商品、满足公共需求。三、财政的概念和特征财政的概念:财政是公共权力组织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这一定义包含三大要素:一、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公共权力组织二、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公共需求三、财政的分派的对象是剩余产品价值财政的特征

财政作为政府的重要经济活动主要有三大特征:

强制性无偿性

国家主体性添加文本内容强制性在市场机制中,交易是自愿进行的,个人可以选择退出;财政行为则对每一个居民产生影响,而且居民无法退出。也就是说,财政不遵循自愿性原则,它是国家依据政治权力进行的强制性分配;财政行为一旦发生,个人只能接受,无法选择。强制性是政治性集体行动的必然派生形式无偿性财政分配不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全体社会成员可以无偿地消费由政府提供的公共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