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筝曲中的苦音_第1页
陕西筝曲中的苦音_第2页
陕西筝曲中的苦音_第3页
陕西筝曲中的苦音_第4页
陕西筝曲中的苦音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特色腔调“苦音”在陕西悲情筝曲中的运用摘要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源源不断的历史长河中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浓郁的风土人情,造就了古老而富有特色的音乐文化艺术。其中,在三秦大地广为流传的——筝乐就是西秦文化中的一种独具魅力的音乐艺术,早在战国以前,筝就流行在当时的秦地,所以历史上称之为“秦筝”。秦筝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发展,与各个地方的语言,风俗以及民间音乐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不用音韵风格的古筝流派,陕西筝派就是其中之一。陕西筝乐以善于抒情、善于渲染的独特艺术魅力早已征服无数听众。一、苦音音乐(一)苦音的含义“苦音”又称哭音,是我国部分地区特有的音乐现象,是汉族音乐中一种比较特别的音调,存在于全国多种地方戏曲、曲艺、民歌、民族器乐中。“苦音”的名称,来源于西北地区的秦腔、碗碗腔、迷糊戏等地方戏曲中“苦音”和“欢音”两大声腔体系。其中“苦音腔”是最具有特色的一种唱腔,演唱时激越、悲壮、深沉、高亢,表现出悲愤、痛恨、怀念、凄凉的感情。(与之对应的“欢音腔”则表现欢快、明朗,表现喜悦、愉快的感情)。“苦音腔”是一种特殊的七声徵调式音阶结构,含有两个特性音微升fa和微降si,用以表现浓郁的秦声、秦韵。意思就是,他们不同于西洋乐中钢琴键盘上准确的fa和si,在弹奏或演唱陕西民间乐曲时,就不能以律学标准去衡量,而应该从秦腔的韵味出发,自然流畅的表现出这两个音的特殊效果。(二)苦音音乐的形成因素1、 地域性特点与西北人民性格特点秦地位于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带,这里常年面对干旱少雨、风霜这种恶劣地自然环境的威胁,严酷地磨砺着当地人民的坚韧和耐性,这样的生存考验造就了西北人民不屈的奋斗精神,但其内心深处也往往潜藏着深沉的凄苦与悲凉。西北人粗犷朴实、豪迈直率的性格与在良好自然环境下生活安逸的南方人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富有着凄切悲苦,慷慨激昂并带有委婉,哀怨的感情色彩。2、 语言特点王骥德在《曲律》中曾写道:古四方之音不同,而为声亦异,于是有秦声,有赵曲,有燕歌,有吴歈,有越唱,有楚调,有蜀音,有蔡讴。”可见地域语言对声、器乐在音乐声腔风格形态上的巨大影响。陕西方言的特点如同当地人民的性格一样,刚劲有力,抑扬顿挫。与普通话相比没有第三声的语调,这直接关系到当地音乐语言的语调。语言中的“字正腔圆”就会影响到歌唱中的“腔由字生”,而声乐的腔调就会影响到器乐旋律的腔韵。二、苦音筝曲在筝乐领域中,音乐家们根据民间苦音音调素材创造了大量具有苦音调式的筝曲。我们称之为“苦音筝曲”。这些筝曲在全国的分布大致有:潮州筝曲中的“重三六”、“活三五”筝曲;陕西筝曲中具有苦音调式音阶的筝曲;山东筝曲中的个别带微升fa和微降si的筝曲;客家筝曲中的“软弦调”筝曲等。每个地区的苦音筝曲大多都采用徵调式,都具有特性音微升fa和微降si。但是每个地区特性音的表现方式不同,比如说滑音走向不同,揉弦方法不同。苦音筝曲虽然分布在全国各地,但它们都源自于西秦。下面,我们重点了解一下陕西的苦音筝曲。三、陕西苦音筝曲(一)陕西筝派发展与复兴1993年,李世斌先生在《实践、理论、体系》一文中,提出了“陕西筝派”这一称谓。在九大筝派中,陕西筝派是近几十年来复兴起来的流派。1957年曹正先生提出了“秦筝归秦”这一思想,旨在复兴秦筝流派。在他的倡议下,以周延甲先生为首的古筝家们经过几十年不断的努力,根据陕西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创作出了大量具有独特秦韵秦风的陕西筝曲。随着复兴秦筝的队伍不断壮大,更多的古筝工作者加入到陕西风格筝曲的创作中,将秦筝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为陕西筝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如周煜国老师的《乡韵》、饶余燕老师的《黄陵随想》等。短短的50年间,秦筝陕西流派从起步时的探索改编、积累曲目,到构架体系,逐步成熟,它在古筝诸派中的显要地位已毋庸置疑。(二)陕西筝派的音乐风格作为地域性的筝乐流派,继承着陕西地方戏曲音乐鲜明的音乐特色。如果说秦腔的大喜大悲、慷慨激昂表现了西北人民坚强,刚毅的一面,那么碗碗腔的凄楚悲切,委婉酸楚则表现了西北人民民风凄苦哀怨的一面。概括的说,陕西筝派以音韵宽厚、慷慨激昂、悲壮中寓有细雨缠绵之意为特点,在演奏上不仅具有浓郁的陕西风格,更讲究气势和神韵,不但谨慎于传达音韵节奏,更重视于反应情义精神。所以,“秦腔”“碗碗腔”等素材的应用决定了陕西筝派的音乐风格是“以苦为主,苦欢结合”的。(三)陕西苦音筝乐中的特点1、二变之音“二变之音”即特性音微升fa和微降si,所谓“二变”就是fa音与si音的音高变化。在“苦音”音阶中,四级音fa要比原位fa略高,但不到升fa,七级音si要比原位si略低,但不到降si。有人说:“秦声筝最苦”就是这两个音起到的特殊效果。“微升fa”、“微降si”两音作二度下滑到“mi、la”两音上,在演奏中具有不稳定的游移性,其准确性在于左手按压琴弦力度和揉颤琴弦频率的控制,通过左手的按、滑、揉、颤、点等作韵技法,惟妙惟肖的将苦音的韵味表现出来。例如谱例1《云裳诉》谱例1中,特意圈出来的音并不是简单的把微降si和微升fa通过摇指或者按音表现出来,而要在摇指或者按音的同时加入颤音并不漏痕迹的将音按到微降si或者是微升fa,并通过持续加颤保持其音准,使乐曲更加悲凉哀怨。在《云裳诉》中,大量运用苦音的作韵技术抒发悲愤凄凉的情感,不仅抓住了听众的情绪,也同时增加了乐曲的感染力和张力。而且从谱例中可以看出两个特性音具有不稳定的游移性,通常“fa”倾向“mi”游移,“si”倾向“la”游移。2、苦欢结合在很多情况下,陕西筝曲并非一成不变地运用一种调性色彩,而是对两种不同色彩的调性音阶交替运用,所谓“花苦变化”的手法来发展曲调。所以我们在

欣赏陕西筝曲时,奏出的音调时而具有游移性,时而坚实稳定,然而却和谐地同处于一个曲调中。例如【引子】稍曹由谱例3《秦桑曲》《秦桑曲》的主体是苦音调式的,然而它的引子和结尾却运用的欢音调式,乐曲的首尾强有力地刮奏和摇指表现出秦腔那种豪放激昂的气势。特别强调的是引子部分的si是本位si,许多人由于对该乐曲风格片面的认识,将引子中的si弹成降si,使乐曲听起来有了塌陷感,破坏了引子整体高昂激越的情绪。而乐曲的主体部分则是对两个变音的游移性较突出,这种游移效果也将“秦声筝最苦”的韵味发挥的淋漓尽致。2、旋法:以下行级进为主,上行跳进为辅。旋律的下行级进使人的情绪深沉厚重,哀怨缠绵。上行跳进使人的情绪激昂,起伏多变。跳进与级进的配合进行,使陕西苦音筝曲充分显示了鲜明的地方风格。例如云裳诉》谱例3例如谱例3中使用了连续的下行级进,与dol、re和la、re两处跳进配合进行,营造出一吟三叹的曲调,使情绪更加悲伤、低落。四、苦音在陕西悲情筝曲中的运用(一)左手作韵技法对苦音产生的效果筝的历史悠久,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洗礼以及历代筝人的不懈努力下,古筝的演奏技法不断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右手主声、左手主韵、以韵补声”的演奏特色。古筝的定弦是根据五声音阶而来的,因此在古筝的21个自然音中并不存在fa和si,所以当演奏这两个音的时候就要用到左手“作韵”技法了。由于在左手按弦的过程中通过与右手弹奏时间、力度、速度等不同的配合,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韵,大致可分为“按、滑、揉、颤、点”几种,这些技法使古筝旋律乐曲更加优美,细腻,富有韵律。但是古筝的曲谱上往往没有清楚的标注左手”按、滑、揉、颤、点”的快慢,深浅以及具体的按放时间等,这些都是靠演奏者对作品本身感情的理解和演奏者手指的控制技巧来完成的。所以说同样的作品由不同的演奏者弹奏所诠释出的韵味是不同的。此外,右手的演奏也直接影响着左手的“韵”。比如乐曲的某处需要一个富有激情、浓烈的颤音时,与之对应的右手就要加强力度,以保障在这个音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出左手颤音的作用。筝又称作“哀筝”,我国古代诗词中就有诸如:“忽闻江上弄哀筝,含苦情,遣谁听?”、“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等描绘古筝哀愁情绪的诗句,这种哀愁情绪的表现完全依靠左手的“按、滑、颤”来完成。尤其在陕西的苦音筝曲中,特性音微升fa和微降si必须通过左手对琴弦极高的控制力来表现出来。下面我们通过剖析《秦桑曲》来探讨作韵技法对陕西苦音筝曲产生的效果。(二)苦音在《秦桑曲》中的运用《秦桑曲》是陕西筝派主要代表作之一。唐代诗人李白写有五言诗《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女子深深眷恋着丈夫的心绪。《秦桑曲》的曲作者正是借用诗中“秦桑”一词,以陕西地方戏曲音乐碗碗腔为素材,加工提炼后创作而成的,描述了深情的女子思念亲人,早日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秦桑曲》中有多处按颤音技法的运用,主要由左手按弦获得。在右手摇指的同时,开始左手保持按音到si不变,随着右手力度的加强,左手先小颤后大颤,颤弦的幅度逐渐增大,使乐曲情感逐步升级。在中国传统音乐中,“si”本身的色彩就比较暗淡,经过颤音的处理后,听起来会更加的凄凉哀怨。但是,在颤音幅度增大的同时,左手按音的力度要控制好,一定要确保音高的准确,用力过小或过大都会影响音高的变化。如:谱例4《秦桑曲》的慢板乐段在整首曲子中占据较大篇幅,其情感基调是抒情的、思念的,要抒发盼妇思夫的真挚感情。乐曲慢板中大量运用了按滑音的技法,韵味十足,表现细腻而又准确,勾勒出一个闺中女子深深思念远方爱人的愁绪与缠绵。在陕西筝曲中我们经常看到在音符上方有一个“大”字,这表示左手需要用大指按弦。谱例5中圈住的音先用大指按mi的上滑音,右手双托sol、mi两弦得到和音,再接着用食指、中指在la上按音到si并加后颤音,这种后颤音在听觉上有哽咽的感觉,类似于人的抽泣声。这种大指与其他手指交替按弦的方法避免了因用食指、中指来回换弦按音使旋律中断的弊端,使滑音听起来更加连贯。完整。如:谱例5这部分运用了碗碗腔音乐中常见的七度音程大跳,作为承前启后的链接和感情由悲转激的纽带,使音乐急剧转化。为了加强委婉的效果,常常使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