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_第1页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_第2页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_第3页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_第4页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诊断技术操作规范阳江市中医医院一、针刺疗法技术……………………错误!未定义书签。头针技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腹针疗法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眼针技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手针技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腕踝针技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三棱针技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皮内针技术操作规程………………错误!未定义书签。火针疗法技术操作规程……………错误!未定义书签。皮肤针法技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埋线疗法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醒脑开窍针法技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靳三针技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电针技术操作规范………………针刺麻醉疗法………错误!未定义书签。二、灸类疗法技术……………………错误!未定义书签。直接灸技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隔物灸技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悬灸技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天灸技术操作规范…………………错误!温针灸技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热敏灸技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雷火灸技术操作规程………………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刮痧疗法技术……………………错误!未定义书签。刮痧技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撮痧技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放痧技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四、拔罐疗法技术……………………错误!未定义书签。留罐技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闪罐技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走罐技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针罐技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刺络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药物拔罐技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刮痧拔罐技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五、中医微创类技术…………………错误!未定义书签。针刀技术操作流程…………………错误!未定义书签。六、推拿类疗法技术…………………错误!未定义书签。小儿推拿技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错误!未定义书签。穴位贴敷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冷敷技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中药湿敷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中药熏蒸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中药保留灌肠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八、骨伤类疗法技术…………………错误!未定义书签。理筋技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正骨技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夹板固定技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石膏固定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外固定架技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牵引技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练功康复技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九、肛肠类技术………错误!未定义书签。枯痔技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痔结扎技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挂线疗法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注射固脱疗法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十、其他类技术………错误!未定义书签。经穴电疗技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经穴磁疗法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揉抓排乳技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脐疗技术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割治疗法操作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针刺疗法技术毫针刺法操作规范合用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骨等科的常见病。自发性出血、皮肤感染、溃疡、瘢痕、肿瘤的部位及孕妇腰骶腹部均禁针。针操作,重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刺,故称左手为"押手"。在行针施术或留针后即可出针。出针时一般先以左手拇、食指位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针孔,以防出血。若用徐疾、开阖补泻时,则应按各自的详细操作规定,将针起出。出针后病人应休息半晌方可活动,医者应检查针数.以防遗漏。四、注意事项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适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适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2、妇女怀孕三月者,不适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三个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适宜针。对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某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适宜针刺。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适宜针刺。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适宜针刺。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适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均有伤及肺脏的也许,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重者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体检时,可见患侧胸部肋间隙变宽,叩诊过清音,气管向健侧移位;听诊时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x线胸部透视,可见肺组织受压。对此症应及时采用治疗措施。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7、针耀眼区和颈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适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更应掌握合适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头针技术操作规范头针是在头部特定的刺激区域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措施,临床常用于脑源性疾患,如瘫痪、麻木、失语、眩晕、耳鸣、舞蹈病等。【用物准备】治疗盘、无菌毫针、电针仪、无菌干棉球、棉签、0.5%碘伏、弯盘等。【操作程序】(1)迅速进针:针尖与头皮呈30°左右夹角,迅速刺入皮下或肌层,然后沿刺激区迅速推进(不捻针)到对应的深(长)度(或用捻转法进针)。第一节的掌侧面与食指第一节的桡侧面捏住针柄,然后以食指指掌关节不停伸屈,使针体来回迅速旋转200次/分,每次左右旋转各两转左右。捻转持续约0.5~1分钟,然后静留针5~10分钟再反复捻转,用同样的措施在捻转两次。5起针:如针下无沉紧感,可迅速抽拔出针2、毫针推进时术者手下如有抵御感,或患者觉疼痛时,应停止进针,将针身后退,然后变化角度再进针。3、由于头针的刺激较强,刺激时间较长,术者须注意观测患者表情,以防4、对脑溢血患者,须待病情及血压稳定后方可做头针治疗。凡并发有高热、心力衰竭等症时,不适宜立即采用头针。耳针技术操作规范一、定义及适应症耳针是在耳廓穴位用针刺等刺激,通过经络传导到达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合用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物品准备】治疗盘、无菌短毫针、0.5%碘伏、无菌干棉球、棉签、镊子、探棒、弯盘【操作程序】1、选穴措施根据病情确定处方,在选用穴区内寻找反应点,其措施有:(1)观测法:按疾病的部位,在耳廓上对应部位寻找,如有充血、变色、丘疹、脱屑、凹陷处即是该穴。(2)按压法:按疾病在耳廓上对应的部位,可用探棒(或毫针柄、火柴梗等)轻巧缓慢、用力均匀地按压,寻找耳穴的敏感反应点、压痛点即为针刺耳穴。(3)电阻测定法:测定到的反应点,就是针刺的部位(穴位)。(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合理体位。(2)术者以拇、食二指紧拉耳轮后上方,首先在选用区内,以探棒由上而下寻找敏感反应点,具有压痛、变形、变色、水泡、结节、脱屑等特性的阳性反应点,即为耳穴。(3)查对穴位后,用0.5%碘伏消毒耳廓上所选定的穴位皮肤,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4)术者以碘伏消毒手指后,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0.5寸短柄毫针,对准穴位刺入,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5)病人感到局部热、胀、麻、凉,或有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6)一般留置20~30分钟,痛证可留针1~2小时或更长,留针期间可间歇捻针。(7)在针刺过程中及留针期间,应亲密观测病人有无晕针等不适状况。(8)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半晌,以防出血,再涂0.5%碘伏,防(9)操作完毕,安排病人舒适的体位,整顿床单位。(10)清理用物,偿还原处。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感染,炎症或冻伤部位禁针。起针后如针孔发红,耳廓胀痛,有轻度感染时,应及时用0.5%碘伏涂擦,或用消炎药治疗,严防引起软骨膜炎。2、孕妇禁用耳针,年老体弱,严重贫血、过度疲劳等状况,耳针慎用或暂3、耳针比较疼痛,须病员配合接受治疗。注意防止晕针,万一发生就及时4、对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进针后待耳廓充血发热时,应嘱患者合适活动患部,并在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腹针疗法操作规范腹针疗法,是针刺腹部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措施。腹部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亲密联络,手三阴经分别络于大肠、小肠、三焦,手三阳经分别络于胃、胆、膀胱,足三阴经分别络于肝、脾、肾,这些脏腑均位于腹部,此外,足阳明经别“入于腹里”,足阳明之筋“上腹而布”,足太阴经“入腹”,足厥阴经“抵小腹”,任脉“循腹里”,任脉络“下鸠尾,散于腹”。因此,各脏腑病变在腹部均有一定的反应,针刺腹部穴位,可以通调脏腑气血,从而治疗多种疾病。二、操作措施穴位重要有5个。1.肩部位于胸骨下端6cm,正中线双侧旁开lcm处。2.胸部位于胸骨下端7~8cm处。1、针具选择3.颈部及后头部位于胸骨下部2~3cm处。4.腰部位于脐下6cm处。5.下肢位于脐下7~8cm处。腹针取穴一般根据病变部位取其相对应的穴位。以32号5cm(1.5寸)长的毫针,刺入1寸左右,得气后留针20分钟,间隔5分钟行针1次。三、适应症主治落枕、肋间神经痛、肩部扭伤、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等病症。用腹针疗法。分别取相对应的颈部、胸部、肩部、腰部、下肢部穴。也可配四、注意事项腹腔中脏器较多,故针刺时应做好体验,注意避开大血管及脏器,对肝脾肿大、胃下垂及膀胱充盈者,尤应注意。眼针技术操作规范眼针是针耀眼球周围、眼眶边缘的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措施。二、操作环节与规定29号直径0.34毫米、长15毫米即0.5寸的不锈钢针(1)眼部经区的定位眦,载经瞳孔中心作一水平线之垂线,并延伸过上下眼眶,然后将眼辨别成4个象限,在将每一象限划分为2个相等区,这8个相等区就是经区。(2)取穴措施③三焦取穴(部位取穴):如头部、上肢、胸腔疾病取上焦穴;上腹部、胸③按选好经区针刺,以瞳仁为中心找准经区界线,在经区界线沿皮直刺或横①先以左手指压住眼球,严密保护,并使眼眶内皮肤绷紧。右手持针,轻轻刺入。②找出针刺点,可用直刺;按经辨别布,可以横刺,但不可超越所刺得经区。③一般不用手法,如针后无得气感,可把针稍提一点,重新调整刺入。得气时刻有种种感觉,如触电样,或上下窜动感,或酸麻感,或发热、发凉感,或感到轻松舒适。如需施行补泻时,顺着眼针经穴分布次序进针为补、逆着进针则为三、注意事项1、要严格消毒,注意消毒液不可渗透眼内。2、不适宜直刺、深刺,以免损伤眼球。手针技术操作规范手针疗法是以经络理论为基础,在手部的某些特定穴位上针刺,用以治疗疾病的措施。它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协调阴阳之功能。对于多种疼痛性疾病,急性扭伤等有很好的疗效。多种扭挫伤、落枕、腰痛、肩周炎、坐骨神经痛、髋关节及臀部疼痛、腰腿痛、头痛、胃肠痛、臂痛、痛经、肠痈、椎间盘脱出、癫痫、胸胁痛、胆绞痛、眼病、扁桃体炎、咽喉炎、牙痛、颊痛、会阴疼痛、呃逆、腹泻、多种原因所致的血压下降、发热、皮肤瘙痒、疟疾、哮喘、夜尿多、尿频、足跟痛、高热、惊厥、昏迷、中暑、心血管病、腰痛、遗精、阳痿、急慢惊风、小肠疾患、支气管炎、咳嗽、耳鸣、鼻塞等。三、操作措施手取自然弯曲位,用28--30号的1--1.5寸毫针,取穴后,紧靠骨膜外面垂直于掌面直刺(除腰痛点外),以不刺入骨膜为准,深三至五分。每天或隔天1次,5--10次为一疗程。一般用捻转、提插的强刺激手法,针刺时越痛越有效,留针3--5分钟。左病取右侧穴,右病取左侧穴,两侧病变,分别取双手。针刺时尽量让患者活动或按摩患部,例如腰痛,作前后左右弯腰活动。治疗疼痛性疾患,痛止后仍应坚持运针1--3分钟,必要可延长留针时间或皮下留针。针刺腰痛点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30°,针身向掌面侧,从伸指肌腱与掌面之间刺入。亦可作内、外透刺。选穴措施(1)多种疾病,选用品有主治作用的穴位1--3对。(2)主治性能相似的穴位可配合使用。如扁桃体炎,可以同步选用后头顶、咽喉点和扁桃体点。(3)也可将主治作用和对症治疗的穴位配合应用。如发热兼有头痛,可取退热点和头痛点相似。四、注意事项1.本法手法重,刺激强,事先应向患者解释,对于年老体弱、严重心脏病及高血压患者,尤其应慎用,防止意外。2.针刺易入肌腱和掌骨之间,不可伤及骨膜。3.手部血管丰富,手法应轻柔缓和,防止刺伤手掌中的动脉网,导致手掌部4.严格消毒,防止感染。5.本疗法对于多种疾病所致的疼痛,具有很好的镇痛效果,如急性扭伤性疼痛、头痛、胃痛、腹痛、痛经等。腕踝针技术操作规范把人体分为六个区域,基本与十二皮部相一致,12穴分布与腕踝附近,按标本根节理论,相称于本部、根部,能调整对应经脉之气,以及所属脏腑功能,以发挥驱邪扶正的作用。腕踝针疗法是在将人体先行分区的基础上,再确定进针穴点的。区域均沿人体纵轴排列,此前后正中线为标线,将身体两侧面由前向后划分为六个纵行区。并把多种有关病症归纳在各个纵区范围内。各区位置及归属病症分述如下。【定位】:前正中线两侧的区域。包括额部、眼、鼻、舌、咽喉、气管、食道、口唇、前牙、心脏、上腹部、脐部、下腹部和会阴部。【归属病症】:前额痛、目赤肿痛、鼻塞、流涎、前牙痛、咽喉痛、喘咳、心悸、胃脘痛、遗尿、痛经、白带增多等。【定位】:躯体前面的两旁。包括颞部、颊部、后牙、颌下部、甲状腺、锁骨上窝、乳部、肺、肝、胆和侧腹部。【归属病症】:颞前头痛、后牙痛、乳房胀痛、胸痛、哮喘、肝区痛、胁【定位】:躯体前面的外缘(即二区的外缘)范围较窄。包括沿耳廓前缘的头面部、胸腹部,沿腋窝前缘向下的垂直线。【归属病症】:本区出现的症状较少,重要有题浅动脉病、沿腋前缘的胸痛或腹痛等。【定位】:躯体前后交界区。包括头至耳垂直下的区域,斜方肌缘,胸腹部的腋窝顶至骼前上棘间的垂直区域。【归属病症】:头顶痛、耳鸣、耳聋、下颌关节系乱症、腋窝如下的胸腹【定位】:躯体背面两旁,与前面二区相对应。包括颞后部、颈后外侧部、肩胛区、躯干两旁,下肢外侧。【归属病症】:颞后部头痛、落枕、耳鸣、耳聋、肩胛部痛、侧腰痛及腰椎横突综合症等。【定位】:躯体后正中线两侧的区域,与前面一区相对应。包括后头部、枕顶部、脊柱部、骶尾部及肛门等。【归属病症】:后头痛、项强痛、腰脊痛等。四肢部位分区:当两上、下肢处在内侧面向前的外旋位、两下肢靠拢时,四肢的内侧面即相称于躯干的前面,前面靠拢的缝相称于正中线,背面靠拢的缝相称于后正中线,这样四肢的分区就可按躯干的分区类推。上面六区可深入划分为十二个分区。其分法为:以胸骨末端和两则肋弓的交界处为中心,划一条围绕躯干的水平线,称横膈线。横膈线将躯体两侧的六个辨别成上下两半。横膈线以上的各半辨别别加“上”字,即上1区、上2区、上3区、上4区、上5区、上6区;横膈线如下的各半辨别别加“下”字,即下1区、下2区、下3区、下4区、下5区、下6区。穴点腕踝针的穴位,又称进针点。共12个穴点。腕部穴点共6个,约在腕横纹上二横指围绕腕部一圈处。从掌面尺侧起至桡侧,再从背面桡侧至尺侧,依次次序上1、上2、上3、上4、上5、上6。1、上1(从桡向尺依次为桡侧腕曲肌、掌长肌、指浅曲肌、尺侧腕曲肌)【定位】在小指侧的尺骨缘与尺侧屈腕肌腱之间。取法为:术者用一手的拇指摸到小指侧尺骨缘后,向前轻推,穴点的位置在靠肌腱内侧凹陷处。本穴较为常用。【主治】前额痛、目疾、鼻病、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前牙肿痛、咽喉肿痛、咳喘、眩晕、心悸、高血压、盗汗、失眠、癔病、胃脘痛、癫痫等。相称于躯干1区。【定位】在腕掌侧面的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腕肌腱之间,好即心包经【主治】前颞部头痛、后牙肿痛、颌下肿痛、胸闷、胸痛、回乳、哮喘、手掌心痛(针尖向上刺)、指端麻木(针尖向下刺)。【定位】靠桡动脉外侧,在腕横纹上两横指,桡骨边缘处。【主治】高血压、胸痛等。【定位】手掌向内,位于拇指侧的桡骨缘上两横指处。【主治】头顶痛、耳病、下颌关节紊乱症、肩关节周围炎、胸痛等。【定位】腕背面的中央,即三焦经之外关穴。【主治】后题部头痛、上肢感觉障碍(麻木、过敏)、上肢运动障碍(瘫痪、震颤、舞蹈病)、肘、腕、指关节痛。二、踝部穴点踝部穴点共6个,约在内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一圈处,从跟腱内侧向前转到外侧跟腱,依次为下1、下2、下3、下4、下5、下6。【定位】在胫骨前缘向内约1厘米处。【主治】髋关节痛、踝关节扭伤等病症。【定位】靠跟腱外缘处。【主治】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骶髋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痛、上述穴点中,以上3和下3较为少用。(图例):穴点附图由于穴点的编号和身体上、下6个分区的编号是相一致的,而每一穴点主治的又是与其相一致的同区域病症,故腕踝针取穴的基本措施是在病症所在的同侧同区域选穴治疗。详细取穴时,横膈线以上的病症选腕部穴点,横膈线如下的病症选踝部穴。可分如下二种。(1)上下配措施:如病症跨上下两分区时,则可同步取上、下穴点组方;如前正中线病症,可选上1和下1组方;另如偏瘫,可取上5、下4进行配方。(2)左右配措施:对难以确定部位的区域跨向的疾病,如失眠、盗汗、全身瘙痒症等病症,可取左右两侧穴点加以组方,上述病症即可取两侧之上1穴。3、针具:一般采用30号1.5寸长毫针。4、进针法:病人体位不限,针踝部穴区时,以取卧位为佳。针刺前,宜嘱病人尽量放松肌肉。常规消毒,医生左手固定穴点上部。以拇指拉紧皮肤,右手拇指在下、食、中指在上夹持针柄,针与皮肤呈30度度,迅速进入皮下。然后轻捻针柄,使针体贴着皮肤浅层行进,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如病人有酸、麻、胀、痛、沉等感觉,表明针体已深入筋膜下层,属进针过深,宜将针外退至浅表处。刚开始进针时,局部可稍感疼痛,待刺入后应立即消失。为了保证针在皮下,针尖入皮肤后,放开持针手指,则针自然垂倒并贴近皮肤表面。进针方向以朝病端为原则,如病症在指或趾,针尖向下;在头胸或腰膝,针尖向上。针刺深约1.5寸,进针后将针循纵线沿皮下平刺插入;但针上下1或6穴时,针体应与腕部或踝部的边缘平行。5、调针法:腕踝针疗法一般不使用补泻手法,但在针刺过程中须及时予以调针。调针法有如下三种。(1)针刺入过深,局部出现胀、痛感觉时,将针退出,使针尖到皮下,重新平刺入更表浅部位。(2)针刺方向不正,将针提至皮下,重新进针。(3)针刺长度不够时,宜将针尽量刺入或换针另刺,但须注意,应略保留部分针体在体外。6、留针法:腕踝针一般留针30分钟。疼痛性病症或某些慢性病可合适延腕踝针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腕踝针疗法的适应病症相称广泛,且在不停扩展之中。据不完全记录,迄今已应用于50余种病症。它对疼痛性疾病,诸如血管性头痛、腰扭伤、牙痛、关节痛、痛经等止痛作用明显,疗效迅速。对心律失常、面肌痉挛、面肌麻痹、急性乳腺炎、哮喘、皮肤瘙痒症、遗尿、癔病等有很好的效果。对急性结膜炎、近视眼、高血压、中风偏瘫等亦有一定疗效1、如穴点皮下有较粗的血管,或针刺入后有明显疼痛时,进针点宜合适移位。移动进针点,应注意遵照移点不离线的原则,即沿纵线方向移位,不能向两旁移点。2、腕踝针偶亦可引起晕针,如患者出现头昏、恶心不适时,宜迅速取针,并令患者平卧。三棱针技术操作规范三棱针古称锋针,三棱针刺法具有开窍泄热,活血祛瘀,疏经通络,治疗顽固性痹证的作用,既合用于实证和热证,也可用于寒实证。常用于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急性咽喉肿痛,目赤红肿,顽癣、疖痈初起、扭挫伤、痞疾、痔疮、久痹、头痛、丹毒、指(趾)麻木等。【用物准备】治疗盘、三棱针、0.5%碘伏、棉签、弯盘等。【常用刺法】常用刺法有如下几种:1.腧穴点刺先在腧穴部位上下推按,使血汇集穴部,常规消毒皮肤、针尖后,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0.3cm,立即出针,轻轻按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止血,2.刺络用三棱针缓慢地刺入已消毒的较细的浅静脉,使少许出血,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3.散刺又叫豹纹刺,按不一样疾病有两种不一样刺法:3.1顽癣、疖肿初起(未化脓),严密消毒后可在四面刺出血。3.2扭伤、挫伤后局部瘀肿,在瘀肿局部消毒后如豹纹般散刺出血。4.挑刺密消毒过的腧穴或反应点的表皮调破,使出血或流出粘液;也可再刺入0.5cm【操作程序】3.右手拇、食两指持住针柄,中指扶住针尖部,露出针尖1~2分许,以控制针刺深浅度,针刺时左手捏住指(趾)部,或夹持、舒张皮肤,右手持三棱针1.三棱针刺激颇强,治疗时须注意患者体5.每日或隔日针治1次,3~5次为一疗程。急症也可每日治两次。如治疗需出血较多者,每周治疗1~2次为宜。皮内针技术操作规程皮内针又称埋针,它是将特制的图钉型或麦粒型针具刺入皮内固定留置一定期间,给皮部以弱而长时间的刺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到达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合用于某些需要较长时间埋针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和常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如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痛经、月经不调、胃痛、哮喘、痹证、不寐、遗尿、高血压病等。治疗盘、无菌皮内针、75%酒精、棉签、镊子、胶布、弯盘等。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获得病人合作。2、患者取合理体位,松开衣着,选定穴位,注意保暖。3、术者消毒手指后,按常规消毒局部皮肤。4、根据病情,实行对应的皮内针刺法。(1)麦粒型皮内针法:用镊子夹住针身对准穴位,沿皮肤横刺入皮内,针身埋入0.5~1cm左右,然后将留在皮肤表面的针柄用胶布固定。(2)图钉型皮内针法:用镊子夹住针圈,将针尖对准穴位刺入,使环状针柄平整地留在皮肤表面,用胶布固定。5、埋针时间视季节而定,天气热时,一般埋针1~2天;天气冷时,可7天。埋针期间,每隔4小时左右用手指按压埋针部位1~2分钟,以加强刺激,增6、埋针期间,如患者感觉疼痛或肢体活动受限,应立即起针,进行合适处理,必要时改选穴位重新埋针。7、起针后,用干棉球按压针孔半晌,以防出血,局部加强消毒。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顿床单位。9、清理用物,偿还原处。1、局部皮肤有炎症、溃疡外伤或有出血倾向及水肿的病人禁用。2、关节附近不可埋针,因活动时会疼痛。胸腹部因呼吸时会活动,亦不适3、埋针时间视病情及季节不一样而定,夏天出汗较多,不适宜留置时间太长。埋针处不可着水,以防感染。4、埋针后,如患者感觉疼痛或阻碍肢体活动,应将针取出,改选穴位重埋。火针疗法技术操作规程火针疗法是用特制的针具经加热烧红后,采用一定手法,刺入身体的特定腧穴或部位,到达祛疾除病目的的一种针刺措施。二、临床作用火针的作用决定了它的合用范围。火针的治疗机理在于让温热刺激穴位和部位来增强人体阳气,鼓舞正气,调整脏腑,激发经气,温通经脉,活血行气。将火针的这些功能应用到临床上,可以助阳补虚,升阳举陷,消癥散结,生肌排脓,除麻止痉,祛痛止痒,可以治疗多种疾病。材料规定:耐受高温、坚硬挺拔;材料:钨锰合金火针选穴与毫针选穴的基本规律相似,根据病症不一样而辨证取穴。选定穴位后要采用合适体位以防止患者变化姿势而影响取穴的精确性。取穴应根据病情病灶局部。措施:拇指掐“+”字,选定穴位候进行严格消毒。消毒措施宜先用碘酒消毒,后用酒精棉球脱碘,以防感染。烧针是使用火针的关键环节,《针灸大成·火针》说“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因此,在使用前必须把针烧红,才能起作用。较为以便的措施是用酒精灯烧针。针刺时,用烧红的针具,迅速刺入选定的穴位内,随即迅速出针。棉球按压针孔,即可减轻疼痛,又可保护针孔。有关针刺深度,《针灸大成·火针》中说:刺针“切忌太深,恐伤经络,太浅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火针针刺的深度要根据病情、体质、年龄和针刺部位的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一般而言,四肢、腰腹针刺稍深,可刺2~5分深,胸背部穴位针刺宜浅,可刺1~2分深。4、执针措施(1)手指实:意思是手指皆需确实的压在针柄上,稳固的持着。所用力量就像“衔着虎仔过山涧”的比方,用力太大则针易折,用力太小则针易脱手。(2)手心虚:意思是手掌心不须绷的太紧,适度并足以灵活运针即可。(3)手背圆:是形容执针时,手掌背圆弧且上竖的样子。(不须硬将手臂托圆,适度足以让手指灵活即可)。执针姿势如握笔姿势,要注意做到指实掌虚,腕部需灵活有力。这一点很像书法和篆刻,强调执笔、运腕的重要,康有为言:“书法之妙,全在运笔。”笔生动活泼与呆滞平板之别,尽现其中。火针针刺以直刺为主,斜刺为辅,如在针刺囊肿、腧穴、阳性点等多采用直刺;在刺鸡眼等病灶时除直刺外,可以辅以斜刺,为的是到达病所,不过斜刺的角度在60°角以上,不适宜平刺。五、针刺措施火针的针刺措施可分为4种:点刺法、散刺法、密刺法和围刺法。其中,点刺法合用于针刺穴位,而后3种措施合用于针刺病灶的部位。根据临床症状与辨证归经,在经络上选择一定的穴位施以火针,或在病灶部位寻找最明显的压痛点,在“阿是穴”上施以火针,都属于点刺法。经穴刺法是通过火针对经穴的刺激来温通经脉,行气活血,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调整脏腑功能。这种刺法合用于内科疾病。使用的针具以细火针或中粗火针为宜,进针的深度较毫针浅。痛点刺法重要合用于肌肉、关节病变和多种神经痛,由于压痛点是局部经气不通、气血阻滞的反应点,以火针刺激压痛点可以使局部经脉畅通,气血运行,从而缓和疼痛。痛点刺法可选用中粗火针,进针可稍深某些。是将火针疏散地刺在病灶部位上的一种刺法。它是通过火针的温热作用,温阳益气,从而改善局部气血运行,使经络畅通,到达缓和麻木、治疗瘙痒、定痉止痛的功能。散刺法的针距一般为1.5cm,多选用细火针,进针较浅。即用火针密集地刺激病灶局部的一种刺法。此法是借助火针的热力,变化局部气血的运行,增进病灶处的组织代谢,以缓和病症。密刺法重要合用于增生、角化的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等。针刺时的密集程度取决于病变的轻重,一般间隔1cm,如病重可稍密,病轻则稍疏,如病损部位的皮肤厚而硬。针刺时可选用粗火针。反之,则用中粗火针,针刺的深度以刚接触到正常组织为好,太浅太深是用火针围绕病灶周围针刺的一种针刺法。进针点多落在病灶与正常组织交界之处。在病灶周围施以火针可以温通经脉,改善局部气血循环,增进组织再生。其重要合用于皮科与外科疾患。围刺法所用的针具为中粗火针。每针间隔1~1.5cm为宜。针刺的深浅视病灶深浅而定,病灶深针刺深,病灶浅则针刺浅。用火针刺入人体一定部位的血络,放出适量血液的一种刺法。临床上常用来治疗静脉曲张、丹毒等。六、火针适应证内科:风寒咳嗽、风寒头痛、眉棱骨痛、胃下垂、胃脘痛、过敏性哮喘、肺气肿、面瘫、面肌痉挛、末梢神经炎、泄泻、痢疾、水肿、阳痿、遗精、小儿遗尿、脘腹痛、胁肋疼痛、肠炎、呃逆等。外科:乳腺炎、腱鞘囊肿、缩窄性拇指腱鞘炎、瘰疬、脂肪瘤、血管瘤、纤维瘤、静脉炎、脉管炎、肩周炎、网球肘、丹毒、痛风、膝关节骨关节炎、颈椎病、腰椎病以及多种疑难痛证等。妇科:不孕症、急慢性附件炎、子宫肌瘤、月经不调、痛经、卵巢囊肿、外阴白斑等。皮科:神经性皮炎、带状疱疹、湿疹、黄褐斑、痤疮、银屑病、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白癜风、牛皮癣以及去痣、去疣等。五官科:麦粒肿、牙痛、鼻瘾肉、舌肿、咽喉肿痛、过敏性鼻炎等。七、禁忌症和注意事项1.用本法治疗前,要做好病人思想工作,解除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心理,惟面上忌之。”因火针刺后,有也许遗留有小疤痕,因此除治疗面部痣和扁2.使用火针时,必须细心谨慎,动作敏捷、精确,避开血管、肌腱、神经干及内脏器官,以防损伤。对于血管和重要神经分布部位慎用火针。3.在针刺后,局部展现红晕或红肿未能完全消失时,有轻微发痒,注意不能搔抓,则应防止洗浴,以防感染。4.体质虚弱者采用卧位,糖尿病患者、瘢痕体质或过敏体质者慎用。5.孕妇及产妇慎用,饥饿、疲劳的患者慎用。6.操作要点:红、准、快,操作注意安全,防止烧伤、火灾的发生。7.精神过于紧张、饥饿、劳累的患者,都应禁用火针,以防止出现昏针等不适症状,给病人导致不必要的痛苦。等他们的不适症状缓和再行治疗。8.在火针治疗期间应忌房事,忌食生冷食物。火针治疗后还应严禁当日沐浴,八、针后反应及处理1、风寒湿病,针时针尖有粘连感,针后在针处起小微粒,1后来可自行消失。2、寒病针后在针处出现小红点,1~2后来即可消失。3、湿毒病针后针处也许发痒,不要搔抓,1后来可消失。4、一般不会感染化脓,倘若感染化脓者不必惊恐,酌情清创,即可在短期皮肤针法技术操作规范皮肤针法是以特制的多支短针构成的皮肤针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皮肤针,又称“梅花针”、“七星针”,是由古代九针中“镜针”演变而来。十二皮部与脏腑、经络联络亲密,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可激发、调整脏腑经络功能,到达防治疾病的目的。皮肤针的针头呈小锤形,针柄一般长15—19厘米,一端附有莲蓬状的针盘,针盘下面散嵌着不锈钢短针。根据所嵌不锈钢短针的数目不一样,可分别称为梅花针(五枚针)、七星针(七枚针)、罗汉针(十八枚针)等。现代又创用了滚刺筒,即用金属制成的筒状皮肤针,具有刺激面积广、刺激量均匀、使用以便等长处。二、操作措施1、持针式手握针柄后部,食指压在针柄上。2、叩刺法将针具及皮肤消毒后,针尖对准叩刺部位,使用手腕之力,将针尖垂直叩打在皮肤上,并立即提起,反复进行。3、叩刺的部位皮肤针叩刺的部位一般分为循经、穴位、局部叩刺3种。(1)循经叩刺是指循着经脉进行叩刺的一种措施,常用于项背腰骶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为阳脉之海,能调整一身阳气;五脏六腑之背俞穴皆分布于膀胱经,故其治疗范围广泛。另一方面是四肢肘膝如下部位,因其分布着各经的原穴、络穴、郄穴等,可治疗各对应脏腑经络的疾病。(2)穴位叩刺是指在穴位上进行叩刺的一种措施。重要是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选择合适的穴位予以叩刺治疗。临床上常于多种特定穴、华佗夹脊穴、阿是穴等处进行叩刺。(3)局部叩刺是指在患部进行叩刺的一种措施。如扭伤后局部的瘀肿疼痛、顽癣等,可在局部进行围刺或散刺。4、叩刺的强度叩刺强度是根据刺激的部位、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的不一样轻刺激用较轻腕力进行叩刺,以局部皮肤略有潮红,病人无疼痛感为度。合用于老弱妇儿、虚证患者和头面、五官及肌肉肤浅处。中等刺激介于轻重刺激之间,局部皮肤潮红,但无渗血,患者稍觉疼痛。合用于一般疾病和多数患者,除头面等肌肉肤浅处外,大部分部位都可用此法。重刺激用较重腕力进行叩刺,局部皮肤可见隐隐出血,患者有疼痛感觉。合用于体强、实证患者和肩、背、腰、骶部等肌肉丰厚处。5、治疗时间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可间隔3—5日。皮肤针的合用范围很广,临床多种病证均可应用,如近视、视神经萎缩、急性扁桃腺炎、感冒、咳嗽、慢性胃肠疾病、便秘、头痛、失眠、腰痛、皮神经炎、斑秃、痛经等。四、注意事项1.针具要常常检查,注意针尖有无钩曲,针尖与否平齐,滚刺筒与否转动2.叩刺时动作要轻捷,正直无偏斜,以免导致患者疼痛。3.局部如有溃疡或损伤者不适宜使用本法,急性传染性疾病和急腹症也不4.要严格消毒,以防感染。5.滚刺筒不适宜在骨骼突出部位处滚动,以免产生疼痛和出血。穴位注射法穴位注射法是用注射器的针头代为针具刺人穴位,在得气后注入药液来治疗疾病的措施。它是把针刺与药理及药水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故对某些疾病能提高疗效。二、用品及常用药液1.用品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根据药物的剂量大小和针刺的深度选用不一样的注射器和针头。常用的注射器规格为1毫升、2毫升、5毫升、10毫升、20毫升;常用的针头为5-7号一般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以及封2.常用药物但凡可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都可供穴位注射用。常用的药物有如下3类:(1)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人参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银黄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等;(2)维生素类制剂: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3)其他常用药:5%-10%葡萄糖注射液、0.9%生理盐水、注射用水、三磷酸腺苷、辅酶A、神经生长因子、硫酸阿托品、山莨菪碱、加兰他敏、强地松龙、盐酸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辨证取穴;也可结合经络、经穴的触诊法选用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软组织损伤者先取最明显的压痛点。选穴宜精练,以1-2个穴位为妥,最多不超过4个穴位,并宜选用肌肉丰满的部位进行穴位注射。四、操作措施1.操作程序根据所选穴位处方选用舒适、持久的体位,按注射药量的不一样选用注射器和针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迅速进针法将针刺人皮下组织,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注入。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人药液;慢性病或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推人;急性病或体强者,可用强刺激,迅速推人药液。如需注入药液较多时,可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或将注射针头向几种方向刺人注射2.注射剂量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作小剂量注射时,可用原药物常规剂量的1/5~1/2。一般以穴位部位来分,头面部可注射0.3~0.5毫升,耳穴可注射0.1毫升,四肢部可注射0.5~2毫升,胸背部可注射0.5~1毫升,腰臀部可注射2-5毫升或5%-10%葡萄糖注射液10~20毫升。3.疗程急症每日1~2次,慢性病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6~10次为1疗程。反应强烈者,可隔2~3日1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每疗程间可休息3~5日。五、合用范围穴位注射法的合用范围非常广泛,但凡针灸的适应症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疗,如痹证、中风、痿证、扭挫伤、面瘫、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头痛、失眠、心悸、心痛、高血压、眩晕、感冒、咳嗽、哮喘、胃痛、腹痛、泄泻、痢疾、乳痈、肠痈、淋病、风疹、痤疮、银屑病、目赤肿痛、咽喉肿痛、中耳炎、鼻炎、痛经、不孕症、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小儿麻痹后遗症等。1.治疗时应对患者阐明治疗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后局部也许有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有时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超过1日。如因消毒不严而引起局部红肿、发热等,应及时处理。2.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过敏反应、药物的有效期、药物有无沉淀变质等状况。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必须做皮试,阳性反应者不可应用此药。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使用亦当谨慎。4.一般药液不适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否则会导致不良后果。此外,应注意穴位注射法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5.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等穴不适宜用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年老、体弱者,选穴宜少,药液剂量应酌减。埋线疗法操作规范埋线疗法是一种用针具将羊肠线埋植入穴位的小手术,施术时规定严格消毒,操作纯熟,器材充足。病人体位应合适,穴位也要精确无误,以保证安全有二、埋线的操作措施有,1、“穿线法”(即三角针埋线法,因其用三角针从此处穿过皮下,从彼处穿出而名);2、“注线法”(即穿刺针埋线法,因其用穿刺针刺入穴区,像注射同样注入羊肠线而名);3、“植线法”(即埋线针埋线法,因其用埋线针送入肠线,将其“种植”在穴位而名);4、“切埋法”(即切开埋入法,因其需用刀尖切破皮肤而名);5、“扎埋法”(即穴位刺激结扎法,因其需用羊肠线在穴内进行结扎而名);6、“割埋法”(因其先在穴位进行割治治疗后再埋入羊肠线而名)合计6种措施。其中最常用的有注线法、穿线法、植线法。其他如扎埋法、切埋法、割埋法多用于专病治疗,并不常用,最适合针灸科使用的为注线法与植线法。皮肤消毒作皮丘麻醉后,镊取—段羊肠线(其长短粗细根据病情及穴位状况选用),放置在与肠线大小相宜的穿刺针套管的前端,从针尾插入针芯。医生左手拇食指绷紧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迅速穿过皮肤,其进针角度和深度要根据患者胖瘦及埋线部位确定,灵活采用直刺、斜刺或平刺,刺到所需深度,当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注入穴位皮下组织或肌层内,针孔加消毒干棉球,紧压针孔并用创可贴包扎固定。皮丘消毒作皮丘麻醉后,剪取—段羊肠线(长度根据进针深度而定)放在植线针的针尖缺口上,两端用血管钳夹成线圈挂在缺口上,医者右手挂针,左手持钳,针尖缺口向下以15~45度角刺入,当针头缺口进入皮内后,松开血管钳,右手继续进针直至肠线头完全埋入皮下,再进针0.5厘米,然后把针退出,用棉球压迫针孔半晌,创可贴包扎。多种神经性疼痛性疾病: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坐骨神经痛等。多种功能紊乱性疾病:眩晕,舞蹈症,心律不齐,高血压,多汗,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失眠,神经官能症,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失调,癔病,癫痫,眼面肌痉挛,遗尿及营养不良,咽异症。多种慢性疾病:哮喘,支气管炎,糖尿病,腰腿痛,偏瘫,小儿麻痹症,肌萎缩,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综合症,四肢麻木,腹胀,消化不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炎等。皮肤局部有感染或有溃疡时不适宜埋线,肺结核活动期骨结核、严重心脏病或妊娠期等均不适宜使用本法五、注意事项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三角针埋线时操作要轻、准、防止断针。2.埋线最佳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肌肉丰满的地方可埋入肌层,羊肠线头不可暴露在皮肤外面。3.根据不一样部位,掌握埋线的深度,不要伤及内脏、大血管和神经干,以免导致功能障碍和疼痛。4.羊肠线用剩后,可浸泡75%酒清中,或用新洁尔灭处理,临用时再用生理盐水浸泡。5.在一种穴位上作多次治疗时,应偏离前次治疗的部位。6.注意术后反应。一种属于正常反应,由于刺激损伤及羊肠线刺激,在1~5天内,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无菌性炎症反应。少数病例反应较重,切口可将乳白色渗液挤出,用70%酒精棉球擦去,覆盖消毒纱布。施术后患肢局部温度也会升高,可持续3~7天。少数病人可有全身反应,即埋线后4~24小时内体温上升,一般约在38℃左右,局部无感染现象,持续2~4天后体温恢复正常。埋线后还可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多形粒细胞计数的增高现象,应注意观测。另一种则是异常反应,有如下几种状况:(1)少数病人因治疗中无菌操作不严或伤口保护不好,导致感染,一般中治疗后3~4天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加剧,并可伴有发热,应予局部热敷及抗感(2)个别病人对羊肠线过敏,治疗后出现局部红肿、瘙痒、发热等反应,甚至切口处脂肪液化,羊肠线溢出,应合适作抗过敏处理。(3)神经损伤。如感觉神经损伤,会出现神经分布区皮肤感觉障碍。运动神经损伤,会出现神经支配的肌肉群瘫痪。如损伤坐骨神经、腓神经,会引起足下垂和足大趾不能背屈。发生此种现象,应及时抽出羊肠线,并经予合适处理。醒脑开窍针法技术操作规范通过针刺复苏人体脑窍及其连属的组织的受抑、受损、受挫的功能,开发恢复其具有主宰传导、联络和支配作用,在手法上强调针刺手法量学,用醒神、调神的措施来恢复脏腑和肢体的功能。合用于中风病及其有关病症、多种急症、神志、精神疾患、多种脑病等疾病。1、针刺手法醒脑开窍针法在手法上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如下是常见穴位操作及手法内关:针刺深度1.0~1.5寸,得气后施捻转提插泻法,即左右手分别持患者左侧和右侧的针柄,左手拇食指呈顺时针捻转,右手拇食指呈逆时针方向捻转,并配合提插泻法。捻转角度不小于180度,频率50~60转/分。手法持续操作1~3分钟。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将针向一种方向捻转360度,采用雀啄手法,以患者眼球湿润或流泪为针刺到达量学规定的效应指标。三阴交:针沿胫骨后缘,与皮肤呈45度向斜后刺入,深1~1.5寸,行重提轻插之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0~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0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屈肘成120度,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风池、完骨、翳风:针向喉结,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不不小于90度)、高频率(不小于120转/分)的捻转补法1~3分钟。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1.0~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食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上廉泉:针向舌根1.5~2.0寸,用提插泻法。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ml。丘墟:向照海透刺1.5~2.0寸,局部酸胀为度。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多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获得患者配合。(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问询患者有无感觉。(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用合适的毫针,同步检(5)根据部位选择对应进针措施,进针。操作: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0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斜刺,进针1~1.5寸,用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眼球湿润为度。继之,选3寸毫针由上星刺入,沿皮刺入百会穴后,针柄旋转90度,转速20~160次/分,行手法1分钟。其他主穴、副穴、配穴手法同主处方加减:便秘加丰隆、左水道、左归来、左外水道、左外归来;尿潴留加中极、秩边、水道;共济失调加风府、哑门、颈椎夹脊穴;癫痫加人中、大陵、鸠尾、内关、风池;肩关节痛或肩周炎加肩鹃、肩贞、肩中俞、肩外俞、阿是穴;血管性痴呆加内关、人中、百会、四神聪、风池、四白、合谷、三阴交、太冲;睡眠倒错:针上星、百会、四神聪、三阴交、神门。(6)针刺操作实行手法后,非立即留针,而是规定患者先活动患肢。各穴手法实行后除三阴交留针外,其他各穴均不留针。针刺三阴交使患肢抽动后将针提至皮下,不出针,让患者活动,留针时再将针刺至得气深度。(7)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亲密观测有无晕针、滞针等状况。如出现意外,(8)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身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肤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或棉签轻压针孔半晌,防止出血。最终检查针数,防治遗漏。(9)操作完毕,协助患者整顿衣着,整顿床铺。(10)清理用物,合理放置医用垃圾,治疗盘偿还原处。三、注意事项1.应用醒脑开窍法前务必要理解患者的高血压病史及目前血压状况,对高血压患者慎用或禁用刺法,或在用此法时配合其他措施或酌情配用其他穴位。2.用醒脑开窍法治疗脑出血患者应谨慎,尤其是强刺激人中穴和内关穴,有时会明显加病人之烦躁不安,甚至出现肢体抽搐现象,急性脑出血证属脱证应严3.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是一种长期的过程,远非一两个疗程即可。为防止患者出现疲劳或穴位疲劳的现象,务必慎用本法。4.临床上对某些畏惧针刺法或对针刺尤其敏感的患者在使用本法时必须掌握好刺激量。对此类患者应用针刺人中穴时手法则更应谨慎。5.“大醒脑”与“小醒脑”的临床应用:“小醒脑”合用于病情稳定,神志清醒的中风患者,治疗时首选“大醒脑”,而后与“小醒脑”交替使用。在中风急性期,一般规定严格按照“大醒脑”针刺法操作。对于后遗症状,可按照并发6.刺激量应视病情灵活掌握:针刺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时,使患肢抽动次数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灵活掌握,肢体肌力在0~3级者可使之抽动3次;肢体肌力在3级以上时,可合适减少抽动次数。靳三针技术操作规范一、概述靳三针是指每次取穴三处的针刺疗法,发明人为靳瑞,故称靳三针。“三针”的定义是:一、某些病症针刺三次即控制症状。二、某种疾病用三个特定抽动症、癫痫等。2、痛证: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通等多种痛症。1、妇女妊娠三个月内者,不适宜针刺小腹部的穴位。2、怀孕三个月以上者,其腹部、腰骶部不适宜进行针刺。3、某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间应禁刺。4、有出血倾向者,不适宜针刺。5、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适宜针刺。6、皮肤感染、溃疡或肿瘤部位,不适宜针刺。四、操作流程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一次性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一样,选择合适的体位,充足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以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以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皮肤后,以右手拇、食、中指挟持针柄,将针尖轻置于穴位皮肤表面,然后将拇食二指互相推前退后,捻动针柄,在捻转时合合用力压下,针尖迅速透皮。然后边行针边体会手下针感,得气即止。捻转时规定医生集中精神运用腕力和指力到针上,并注意针体垂直,不要弯曲,转动应不不小于90°,以免滞针。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合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斜刺",合用于肌肉肤浅处或内有重要脏器,不适宜直刺深刺的部位;针体与皮肤呈15°角刺入,称"横刺";合用于肌肉肤浅的部位,如头面部。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对应的补泻手法。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步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五、注意事项1、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合适。2、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足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防止感染。3、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紧张心理。在过度疲劳、饥饿时,防止立即行针,以免晕针。4、为病人摆好合适体位,充足暴露进针部位,但要注意保暖,留针时可用支被架盖毛毯或棉被,并叮嘱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5、行针刺治疗时随时观测病人面色、汗出状况,并问询病人感觉。病人如诉头晕、恶心,会面色苍白或头部汗出,即为"晕针",应立即取针,扶病人平卧,喝些热开水,即可缓和。若症状较重,应汇报医生处理。6、取针时,应查对留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忘在病人身上。面部等血管丰富部位,取针后应用干棉球按压半晌,以免皮下血肿。7、用过的针具应置于规定的锐器桶内,统一回收处理,不可随意丢弃。附件靳三针疗技术位置: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主治:智力低下、痴呆、头痛,头晕。针法:针尖向外方斜刺0.8—1寸。穴组:神庭穴为第一针,左右两本穴神为第二、第三针。主治:智力低下,精神障碍针法:针尖向下或向上平刺0.8—1寸深,捻转针法。穴组:脑户穴和左右脑空穴共三穴。主治:肢体活动障碍,躯体不平衡,后头痛。针法:针尖向下沿皮刺0.8—1寸四、舌三针位置:以拇指一、二指骨间横纹平贴于下颌前缘,拇指尖处为第一针,其左右各旁1寸处为第二、第三针。主治:语言障碍、发音不清、哑不能言。流涎、吞咽障碍。刺法:病人仰靠位,针尖向舌根方向直刺,小朋友进针深度为0.8寸左右,成人约1~1.2寸左右。捻转手法,使针感向舌根或口腔、颊部放散,患者咽喉部等有发热、麻胀等感觉为佳,虚补实泻或平补平泻。位置:耳尖直上,发际上二寸为第一针,在第一针水平向前后各旁开一寸为第二、第三针。主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外伤所致的半身不遂、口眼、窝斜,脑动脉硬化,耳鸣、耳聋,偏头痛,帕金森氏病、脑萎缩。老年性痴呆。针法:针尖向下沿皮下平刺1.2—1.5寸。穴组:印堂上0.5寸为定神1针,左阳白上0.5寸为定神Ⅱ针右阳白上0.5寸为定神Ⅲ针。位置:印堂,两眉间中点。阳白:眉上1寸直对瞳孔。主治:注意力不集中、斜视、前额头痛、眼球震颤,眩晕,视力下降。针法:沿皮下,向下直刺0.5~0.8寸出针时用棉球压针口、以防出血。七、晕痛针穴组:四神针、印堂、太阳。主治:头晕头痛、头顶痛、偏头痛、前额痛。针法:直刺0.5~0.8寸,注意针下有硬物感觉时,是针中醪骨,切勿再深刺,可将针稍提高0.2寸即可,进针后不提插捻转,可用刮针。穴组:下眼睑阿是穴、四白、口禾醪、地仓刺法:四白: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或向内下方斜刺0.5寸,针尖在眶下,可有麻电感放射至上唇部。下睑阿是穴:向内下斜刺0.5~0.8寸,针尖必须在眶下,以免刺伤眼球。口禾醪:直刺0.3~0.5寸。亦可向外平刺0.5~0.8寸,局部胀痛。地仓:平刺1.0~2.5寸。治面瘫时,透颊车穴;治三叉神经痛时,透迎香穴,局部酸胀,可放射至半侧面部。穴组:太阳、下关、阿是穴(指三叉神经痛的局部)。部位:下关:颧骨弓下凹陷中。。太阳(见晕痛针)主治:三叉神经痛。针法:各穴均直刺0.5—0.8寸深。可加电针持续波,留针30—40分钟。十、面瘫针穴组:1、额睑瘫:阳白、太阳、四白。2、口面瘫:翳风、迎香、地仓颊车互透、人中。主治:面神经瘫痪,中风口眼歪斜。针法:翳风耳后凹陷中央向前直刺0.8—1寸。人中向上斜刺0.5寸深。余穴均按各针法针刺,针刺后每5—10分钟,捻针一次,留针30—40分钟。穴组:水突、扶突、天突。主治: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囊肿。针法:水突:沿皮向气管斜刺0.5—0.7寸,扶突:沿皮向气管斜刺0.5—0.7寸,天突:先进刺0.3寸,再将针柄提高向胸骨后斜刺0.3寸。诸突进行后不提插,只有捻针、或刮针留针30分钟。十二、眼三针眼Ⅱ在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眼Ⅲ,目正视,瞳孔直上,当眶上缘与眼球之间。主治: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黄斑变性,弱视等内眼疾病。针法:凡耀眼三针均嘱患者闭目,医者以左手轻固定眼球,右手持针,缓慢捻转进针。进针后不作捻转,提插,可用拇指甲轻刮针柄。出针时用干棉球轻压针眼I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缓慢垂直进针1—1.2寸。针眼Ⅱ轻推眼球向上方固定,紧靠眼眶下缘缓慢直针1—1.2寸。针尖可向上斜进。针眼Ⅲ,轻推眼球向下固定,紧靠眼眶上缘缓慢直刺1—1.2寸。针尖可先向上微斜进,再向后斜进。十三、鼻三针穴组:迎香、鼻通(上迎香)、印堂或攒竹。主治:过敏性鼻炎、急性鼻炎、鼻窦炎、鼻衄、嗅觉障碍。针法:迎香,针尖向鼻翼平刺5—8分,鼻通针尖向下平刺5分深,攒行、印堂、向下平刺3—5分。穴组:听宫听会完骨主治:耳聋耳鸣针法:听宫、听会张口取穴、直刺1—1.5寸深。完骨穴向前上方直刺1—1.5寸深,耳三针针后均不提插,可用拇指刮针柄法或轻捻转法。十五、手三针穴组:合谷、曲池、外关主治:上肢瘫痪、麻痹、疼痛、感觉障碍。针法:合谷、外关均直针0.8—1.2寸深。曲池直针1—1.2寸深。穴组: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主治:下肢感觉或运动障碍,下肢瘫痪、疼痛。针法:足三里三阴交直针1—1.5寸,太冲直针5—8分深。十七、手智针主治:弱智小朋友多动症,动多静少、癫痫、失眠。针法:三穴均直针0.5—0.8分深。十八、足智针位置:涌泉穴为第一针,第三趾瞭关节横纹至足跟后缘联线中点为第二针(泉中),平第二针向内旁开一指为第三针(泉中内)。主治:弱智小朋友的自闭症,多静少动,哑不能言。针法:均直针:0.5—0.8寸深。十九、肩三针位置:肩髃穴为第一针,同水平前方二寸为第二针,同水平后方二寸为第三主治:肩周炎,肩关节炎,上肢瘫痪,肩不能举。针法:针尖与穴位成90°角、直刺0.8—1寸。注意不要过深以免刺中胸腔。穴组:膝眼梁丘血海主治:膝关节肿痛或无力、膝骨质增生。针法:直刺0.8—1.2寸。可加电针持续波,红外线,多罐法。穴组:肾俞、大肠俞、委中主治:腰痛、腰椎增生、腰肌劳损、性功能障碍、遗精、阳痿、月经不调。针法:均直刺1.2—1.5寸深。(余同膝三针)二十二、颈三针穴组:天柱、百劳、大杼主治:颈椎病、颈项强痛。针法:三穴均直针0.8—1寸深。不适宜过深免伤内脏。余同膝三针。穴组:大杼、风门、肺俞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背痛。针法:向脊柱方向斜刺0.5—0.7寸。不能深刺,防伤内脏。二十四、踝三针穴组:解溪、太溪、昆仑主治:踝关节肿痛、活动障碍、足跟痛。针法:均直刺0.8—1寸深二十五、坐骨针穴组:坐骨点、委中、昆仑主治:坐骨神经痛针法:坐骨点:用挟持进针法,以酒精棉球包裹3—4寸长针的针体下段,露出针尖,垂直插入皮肤,过皮后,以左手指挟棉球、扶针体,左手捻针柄,边捻边进约2寸深自有麻痹感向足趾传导时可停止进针。委中、昆仑直针0.8—1.2寸。用电针接连坐骨点与委中,持续波,以病者能耐受强度为准,留针30分钟,每5~10分钟调大电针强度一次,可调2—3次。二十六、痿三针穴组:上肢痿:曲池、合谷、尺泽。下肢痿:足三里、三阴交、太溪主治:痿症:(肢体肌肉痿弱,无力、活动障碍)。针法:诸穴均直针0.8—1.2寸,用补法,慢入快出,以针下热为准,每次留针40分钟,行补法5次以上,亦可用电针持续波,频率细疏,以中等强度病者要用舒适感觉为度。30次为一疗程。二十七、脂三针穴组:内关、足三里、三阴交部位:内关(见胃三针)足三针、三阴交(见足三针)。主治:胆固醇增高,高血脂症、动脉硬化、冠心病、中风后遗证。针法:内关直刺0.5—0.8寸深,足三里,三阴交均直针1—1.5寸。穴组:中脘、内关、足三里主治:胃脘痛、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针法:中脘、内关直针5—8分,足三里直针1—1.5寸。二十九、肠三针穴组:天枢、关元、上巨墟主治:腹痛、肠炎、痢疾、便秘。针法:开枢、关元直针0.8—1寸,上巨墟直针1—1.5深。三十、胆三针穴组:日月、期门、阳陵泉主治:胆疾病针法:日月、期门平刺0.8—1寸(注意不要刺入胸腔),阳陵泉直刺1—1.5三十一、尿三针穴组:关元、中级、三阴交主治:泌尿疾病,腹痛。针法:关元、中极直刺0.7—1.2寸,三阴交直针1—1.5寸。三十二、阳三针穴组:关元、气海、肾俞主治:阳萎、遗精、不育。针法:关元、气海直针0.8-1寸。肾俞直针1.2—1.5寸。穴组:关元、归来、三阴交主治:月经不调,不孕症、盆腔炎。针法:关元、归来直针0.8-1.2寸,三阴交直针1—1.5寸。三十四、闭三针穴组:十宣、涌泉、人中主冶:中风、昏迷不醒,休克。针法:十宣进针2分,捻针并放血3滴,涌泉直刺0.8—1寸,强捻针。人中直刺0.5寸。三十五、脱三针穴组:百会、神阙、人中主治:中风脱症(面色苍白、四肢阙冷、大汗如淋、脉微细迟)。针法:以灸为主,回阳复脉,百会、神阙用隔盐灸、或隔姜灸、艾炷宜稍大。一次灸10壮。人中向上斜刺0.5~0.8寸,留针,捻针,脱三针以脉腹汗止,肢暖、清醒为度,如未清醒半小时后可再针灸。三十六、脑呆针穴组:四神针、人中、涌泉主治:老年性痴呆。针法:四神针(见晕痛针),人中、涌泉(见闭三针)留针40~50分钟,每8~10分钟捻针一次,治疗一次捻转手法5~6次,每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三十七、肥三针穴组:中脘、带脉、足三里主治:肥胖症、尤以腹部肥大为佳。针法:足三里直刺1—1.5寸,带脉针尖向脐,皮下横刺3—3.5寸,中脘针尖向关元,沿皮下平刺2—3寸,进针后,每5~8分钟捻针一次,治疗一次捻针5~6次,留针30~4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亦可用电针。三十八、痫三针穴组:内关、申脉、照海主治:癫痫、足内翻、足外翻。针法:申脉、照海,直刺0.5—0.8寸。三十九、褐三针穴组:颧髅、太阳、下关主治:面部雀斑、面部粉刺、黑褐斑。针法:颧醪:针0.5—1寸,针刺方向视褐斑多的部位决定。太阳、下关(见电针技术操作规范一、适应症1.多种痛症、痹证、痿证。2.心、胃、肠、胆、膀胱、子宫等器官的功能失调。4.肌肉、韧带、关节的损伤性疾病等。5.针剌麻醉。严重器质性病变。毫针、电针仪.消毒棉、镊子。1.配穴处方:与毫针刺法治疗大体相似。但须选用两个穴位以上,一般以取用同侧肢体1~3对穴位(即是用1~3对导线)为宜,不可过多过,多则会刺激太强,患者不易接受。2.电针措施:针刺穴位有了治疗所需的"得气"感应后(神志失常、知觉麻木、小儿患者例外),外输出电位能调到"0"度,负极拉主穴,正极接配穴(也有不分正负极,将两根导线任接两支针柄),然后拨开电源开关,选用波型,慢慢调高至所结输出电流量。通电时间一般5~20分钟左右,针刺麻醉可持续更长时间。如感觉减低,可合适加大输出电流量,或临时断电1~2分钟后再行加电。假如病情只需用一种穴位,可把一根导线接在针柄上,另一根导线接在一块约25厘米大小的薄铝板上,外包几层湿纱布,平放在离针稍远的皮肤上,用带子固定。这样,针刺部位的电刺激感应很明显,作用较集中,而铝板部位因电流分散,感应微弱,作用很小。3.电流的刺激强度:当电流到达一定强度时,患者有麻刺感,这时的电流强度称为"感觉阀"。如电流强度再稍增长,患者会忽然产生刺痛感,能引起疼痛感觉的电流强度称为电流的"痛阀"。脉冲电流的"痛阀"强度因人而异,在多种病态状况下差异也较大。一般状况下,感觉阀和痛阀之间的电流强度,是治疗最合适的刺激强度。但此区间范围较窄,须仔细调整。超过"痛阀"以上的电流强度、患者不易接受,应以病人能耐受的强度为宜。1、电针仪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与否良好。如电流输出时断时续,须注意导线接触是良好,应检修后再用。干电地使用过一段时间,如电流输出微弱,就须换新电池。2、电针仪最大输出电压在40伏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一毫安以内,防止发生触电事故。直接电或脉冲直流电有电解作用,轻易引起断针和灼伤组织,不能作电针仪的输出用流。3、调整电流量时,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忽然增强,防止引起肌肉强烈收缩,患者不能忍受,或导致弯针、断针、晕针等意外。4、有心脏病者,防止电流回路通过心脏。近延髓、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输出量宜小,切勿通电过大,以免发生意外。孕妇应慎用。5、温针灸用过的毫针,针柄表面因氧化而不导电;有的毫针柄是用铝丝绕制而成,并经氧化处理镀成金黄色,氧化铝绝缘不导电。以上两种毫针应将电针仪输出线夹持在针体上。针刺麻醉疗法一、概述针刺麻醉疗法,又称“针刺经络穴位麻醉疗法”,简称“针麻疗法”。它是根据经络理论,按手术规定循经取穴,辩证运用针刺手法的一种麻醉措施,具有手术时病人完全清醒,术中生理扰乱少,术后机体康复快等特点。本疗法是继承和发展中医学所获得的一项新成就,也为应用现代科学措施研究经络理论提供了一在手术开始前,先对穴位进行一定期间的刺激,称为诱导,一般诱导的时间为20~30分钟左右。诱导又可分为普遍诱导和重点诱导两种。一般诱导是对所有穴位按次序进行刺激,时间稍长;重点诱导是对重点穴位进行刺激,在术前5分钟进行。手术过程中一般为轻刺激,对手术部位刺激小的穴位可暂停刺激,予以留针;对手术部位敏感的穴位可加强针刺感应。术中针刺措施可采用手法运针,也可采用电针刺激。手法运针时,体针宜提插与捻转相结合;耳针只捻转,不提插。运针频率每分钟120~200次为宜,捻转幅度为90~360度之间,提插幅度在5~10毫米之间。规定一直处在“得气”状态。手法运针规定纯熟、均匀、稳定。这是针麻的基本功。使用电针时,切口部位穴位以高频密波为主,远距离穴位以低频持续波为主,刺激量以病人能耐受的针麻在术前或术中常需应用少许辅助药物以提高针麻效果,使病人在最安全和最有利的条件下进行手术。常用的有镇静、镇痛和抗胆碱等药物。(1)术前用药:一般在术前1小时肌肉注射苯巴双妥钠0.1克,术前15~30分钟肌肉或静脉注射度冷丁50毫克。为减少呼吸道和消化道分泌物,可在术前30~60分钟皮下或肌肉注射阿托品0.5毫克或东莨菪碱0.3克。(2)术中用药:术中可根据病人反应和手术状况,分别加用镇静、镇痛药、局麻药或肌肉松弛剂等。例如在切腹膜、结扎大血管或牵拉内脏之前,估计病人也许出现较强烈反应,可先用1%普鲁卡因作用局部浸润麻醉。术中用药要时机合适、剂量合适,以免失去病人的积极配合或发生意外。术中必须严密观测,一故意外状况发生,立即采用有效措施。对某些病灶复杂,粘连较多,或需广泛探查的病例,尤对某些难度较高的腹腔手术,针麻效果尚不稳定,应注意慎用。四、注意事项1、针刺操作时,不管手法运针或电针,均以患者能耐受的中强感应为宜,切勿过强,以免影响效果。2、针麻手术时,患者处在清醒状态,规定手术者一刀一剪、一针一结,做到稳、准、轻、快,防止反复操作。3、针刺麻醉对某些病例或某些手术环节,尚存在镇痛不全、肌肉紧张、内脏牵拉反应等,故需准备术中辅助用药。用药既要掌握时机,又要控制剂量,防口唇针疗法口针疗法:针刺口腔黏膜上的特定穴位区唇针疗法:针刺唇部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措施口针操作可选择坐位或卧位唇针操作宜选择卧位1、口针疗法:进针令患者张口,医者戴上无菌手套一手持无菌纱布捏住患者上屏或下唇,或用消毒棉签暴露施术部位,另一手持针柄将针刺人口腔黏膜穴位或特定分区。根据针刺的部位,选择合适的进针角度和深度。针刺手法,以病人耐受为度,可无针感。医者施术完毕,持针柄将针退出。出针后处理施术处若出血,宜用消毒干棉签或无菌纱球按压针孔至血止,然后瞩患者用0.9%生2、唇针疗法:进针医者一手将施术部位两侧皮肤提捏固定,另一手持针柄将针刺入。上唇部穴位沿人中沟向鼻中隔方向斜刺人6mm~15mm,以雀啄手法为宜,下唇部穴位平刺人10mm~30mm,可不施手法。出针时,医者一手固定施术部位两侧皮肤,另一手持针柄将针退出。出针后宜用消毒干棉签按压针四、注意事项1、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应首先消除其紧张情绪。2、如患者出现晕针,按照晕针常规处理法予以处理。3、不配合治疗的小儿,精神病患者,中、重度糖尿病患者,体质过度血弱者和孕妇应镇用1、口腔破溃、化脓、出血或肿瘤处。3、严重高血压,心脏病患者。4、金属过敏者浮针疗法浮针疗法是用一次性的浮针等针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围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是老式针灸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尤其是现代针刺研究的成果,具有适应症广、疗效快捷确切、操作以便、经济安全、无副作用等长处,对临床各科,尤其是疼痛的治疗有着较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