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试题及答案 2套试题_第1页
大学语文 试题及答案 2套试题_第2页
大学语文 试题及答案 2套试题_第3页
大学语文 试题及答案 2套试题_第4页
大学语文 试题及答案 2套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朱万曙《大学语文》第四版测试2套目录测试(一) 1测试(二) 3测试(一)一、选择题1.是谁提出“汉语言文字”这个术语的()A戴震B黄侃C章太炎D郭沫若答案:C2.车万育作的一本儿童启蒙类的著作是()A《训蒙骈句》B《声律启蒙》C《幼学琼林》D《千家诗》答案:B3.“写词说”是谁提出的?()A唐兰B陈梦家C孙常叙D裘锡圭答案:C二、判断题1.上古音中有轻唇音。()答案:错2.说文》“从某,某声”指的是会意字。()答案:错3.利簋记载了有关武王征商的历史。()答案:对三、填空题王懿荣发现龙骨上的字就是_____。答:甲骨文“我”用作第一人称代词,属于文字的_____。答:假借裘锡圭把汉字归为_____、_____、假借字三大类。答:①表意字②形声字四、连线题绿绮《庄子》三尺剑刘毅广寒宫汉高祖冯妇唐明皇绣虎卓文君叶公《孟子》蟠龙曹植鹤氅刘勰雕龙毕卓蟹螯王恭五、名词解释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就是古代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它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四体二用:“四体二用”说是清代学者戴震提出来的。他把“六书”划分为“四体二用。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会意: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比,并列。谊,义也。见,现也。撝,即挥,表指向。比类,指形。合谊,指义。意思是,比合几个事类合成一个意义,从所看了出所指向的含义,武信就是这样的字。六、简答题1、谈谈汉字形体的发展。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的变化。总的来说,是向着便于书写和形体简化的方向发展。七、论述题。谈谈你对文字的起源的看法。(1)仓颉造字说:仓颉是黄帝时的史官,传说汉字是由他造的。但是想想一个人创造那么多字,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一说法是不成立的。(2)结绳说:就是用系绳子的办法来记事,具体如何结绳没有任何记载。(3)八卦说:八卦是巫人用作占卜吉凶的一套符号系统,但是唐兰殷周人尚巫筮,八卦的起源当在殷商之时。商周之时用的符号如等都是周卦的卦形。由此可见,八卦的产生远在文字之后,甚至是在文字相当发达的时候。八卦不是文字,与文字没有关系。(4)契刻说:契刻也是原始记事的方法,就是在竹木、石头或兽骨等上边刻上记号或缺口表示数目或当事者双方各执其一,缺口对合以为凭借。(5)图画说:与文字起源有直接关系的应当是图画,沈兼士说“余以为文字之起源,实由记事之绘画。”图画的发展方向有两个,一个是向艺术,一个是向文字。所以早期的甲骨文中象形字占较大的比率。八、写作题:知识点:现代汉语、文字与音韵1、生命的意义更多内容请关注:/szjc/LITERATURE/zgwgyywx/2019/04/23/08093814915.html测试(二)一、选择题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之中。A私人B官方C社会D公开答案:C2.()时期,官学衰落,私学兴盛。A西周B夏商C春秋战国D汉代答案:C3.()不重科举,科举考试时行时废,每次录取名额亦很少。A宋代B元朝C明朝D清朝答案:B判断题宋代地方官学较为繁盛,元代地方官学制度比较完备。()答案:错2.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以八股文为主要文体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知识分子的个性思想和创造精神。()答案:对3.元朝重视科举取士,每次录取的人数很多。()答案:错填空题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_____,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之中答案:社会活动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比之唐、宋、元诸朝更为严密,分乡试、会试和_____三级。答案:殿试3.两宋时期中国书院蓬勃发展起来,其中著名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岳麓书院②白鹿洞书院③应天书院④嵩阳书院解释加点的词苟不教,性乃迁。答案:迁:改变、变迁,这里是指向不好的地步改变弟于长,宜先知。答案:弟:同“悌”,动词,指尊敬兄长。通晓时务物理。答案:时务:时事要务。物理:事物的道理。名词解释教育:广义地说,凡是有目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2.科举制度:是在汉魏以来察举制度基础上经漫长演变发展而来的,是在以德取人、以能取人基础上突出以文取人的一种全新的选官制度,是一种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人才选拔制度。它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鼎盛于明,随后走向衰落,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被废除。3.《三字经》:是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编撰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经典读物。虽共一千多字,却内容广泛,包括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三字一句的韵文,平易浅近,以简洁明快的方式凝聚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经典启蒙读物和小百科;即使在今天,也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功用。简答题《岳麓书院学规》的内容及其特色。答:此学规文字不多,但寓意深刻。文笔通俗质朴,且富含哲理,条条切中时弊,针对性极强。学规采用六字排比句,基本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强调道德修养,另一部分阐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既以传统美德作为书院教育的宗旨,又要求以儒家道德规范来塑造学子的品格,进行道德修养,把传统道德教育与治学教育融合在一起。科举制度的利弊。答: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地域、民族的界限,通过考试选用人才,具有公开、公平竞争精神,扩大选才用人的范围,在防止任人唯亲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同时,科举也造成了恶劣影响,这主要表现在考核内容与考试形式的固定化、程式化。由明代开始,科举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至此,科举成为桎梏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与牢笼。论述题阐述科举制度的发生发展及其体制建设。答: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下令开设进士科的考试,进士制度的实行,史学界一般以此作为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至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朝的科举取士方式主要有“常科”和“制科”两种。“常科”开设的科目主要有十二种,其中明经、进士两科是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制科”主要是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置的,是朝廷为选拔有特殊才能之士而采取的一种措施,官民均可应选。宋代的科举考试,大体沿袭唐制,主要有常科、制科和武科。但宋代的科举制度更趋完善,无论在考试科目上,还是在考试内容和方法上,都有许多变化。宋代的科举考试十分严格,杜绝弄虚作假的舞弊行为,推行“别试”制度,试卷实行糊名和誊录制度,禁止考生与主考官结成座住、恩师、门生之类的关系,禁止及第进士与知贡举官结为派系。较之唐代,宋代的科举考试更为严格,招生规模扩大,文人的待遇也空前地提高。

元朝不重科举,科举考试时行时废,每次录取名额亦很少。明清时期,恢复唐宋时的科举制度,其制度比之唐、宋、元诸朝更为严密,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生只有考试合格,才能取得下一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