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诗歌专题训练拟行路难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拟行路难·其二[南北朝]鲍照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①,千斫复万镂,上刻秦女②携手仙。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帏里明烛前。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注:①金博山,香炉的名称,因炉盖形状像重叠的山形而得名。一般用铜器制作,称之为“金”。②秦女,即春秋时秦穆公的女儿弄玉,传说与丈夫双双骑凤升天而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路难”,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拟行路难”中的“拟”为“模仿、模拟”之意,是鲍照模仿原“行路难”的风格而作。B.诗歌开头三句,首句总写香炉的产地、制作人、质料及形状,其余两句对香炉进行观察描写,上面刻的是历史人物弄玉和丈夫萧史的故事,意有所指。C.“承君”以下四句,重点刻画香炉的内外之美。回想过去,自己和心上人两情欢洽,精巧的博山炉放置在床帏间,它那龙鳞般的篆纹在烛光照耀下焕发奇彩,一缕缕轻烟随风传送出沁人的香味。D.该诗语言通俗自然,富于变化。采用避虚就实的手法,将凄艳的爱情故事写得惊心动魄,意蕴深长。2.此诗是一首在构思上别出心裁的弃妇诗,请结合诗句说说它的构思之妙。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拟行路难(其十五)(南朝)鲍照君不见,柏梁台,今日丘墟生草莱;君不见,阿房宫,寒云泽雉栖其中。歌妓舞女今谁在?高坟垒垒满山隅。长袖纷纷徒竞世,非我昔时千金躯。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垆。[注]鲍照,出身卑贱,曾侍奉多位国君或诸侯但一直不被重视,最终于乱军中遇害。柏梁台,汉武帝元鼎二年春起此台,在长安城中北门内。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开头连用两句“君不见”,通过古今对比,将如今清冷荒凉的景象与昔日的太平盛世形成了鲜明反差,怀古伤今。B.“歌妓舞女”是指蓄养于宫中的女乐,“今谁在”表明如今灯红酒绿的生活不复存在,这句诗表示帝王享乐的生活不能持久。C.第四句一个“徒”字表示枉费心机,一个“我”字借宫女的口吻显得颇为冷竣,这句诗讽刺了当时世上追逐名利的奔竞之徒。D.尾联中“黄垆”即黄泉,诗人认为纵使不追求世俗名利,也不应随酒逐乐、得快乐时且快乐,不要等到死时再空自叹息。4.有观点认为,本诗过于侧重表达的自我悲观的消极情感,对此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古诗,完成下列各题。拟行路难(其四)(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多写世路艰难或离情别意,鲍照《拟行路难》仿乐府旧题而作,抒写诗人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B.诗人从水泻平地写起,起笔陡然,水四方流淌是地势造成的,而当时人的不同处境则是由门第决定的。C.魏晋时代,玄学盛行,诗人深受影响,认为人生有命,行叹坐愁也无济于事,于是饮酒自宽,排遣忧怀,及时行乐。D.人非木石,面对社会不平必有所感,但诗人虽内心苦闷至极点,却欲行还止,欲说还休,敢怒而不敢言。6.清人沈德潜在评价此诗说:“妙在不曾说破。”请从情感表达角度分析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拟行路难(其一)鲍照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①之锦衾。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扺节行路吟。不见柏梁②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注】①九华蒲萄:以许多蒲萄组成花纹的图案。蒲萄,即葡萄。锦衾:用锦做成的被子。②柏梁:台名,公元前115年(汉武帝元鼎二年)建,在长安。铜雀:台名,曹操于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建,在邺城(今河南省临漳县)西北。柏梁台和铜雀台都是歌咏宴游的场所。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四句用了铺排的手法,连用四个排比句,华丽的“美酒”、“雕琴”、“羽帐”、“锦衾”,精美绝伦,色彩缤纷。B.诗歌的第五六句抒发红颜易老、岁月迟暮的感伤情感,与前文的色彩绚丽形成鲜明对照。C.本诗由献列各种精美的器玩以行乐解忧,导向人生苦痛的感慨,再折回击节吟唱,最后以清吹不永做结,具有波谲云诡、跌宕生姿之特点。D.本诗辞藻上不事雕琢,境界开阔,节奏多变,思想深沉含蓄,抒情上一悲到底,酣畅淋漓。8.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本诗的最后四句在表情达意上有哪些特点。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拟行路难(其六)[南朝宋]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①几时?安能蹀躞②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③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注】①会:能。②蹀躞:小步行走的样子。③弄儿:逗小孩。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反映的是诗人仕途的失意与坎坷,且表现形式上纯用赋体,抒情更为真切。B.诗歌在遣词造句上讲究自然明白,不求艳丽而十分清新,不求堆砌而十分顺畅,不求冷僻而十分浅显。C.诗歌层次鲜明。起调平和,中间高亢,结语峭拔;有张有弛,抑扬顿挫。五言、七言变换,节奏的起伏跌宕与情感旋律的变化正相应。D.最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不能报效国家的无奈;同时自宽自解,对门阀制度下“才秀人微”的现象发出不平之鸣。10.试析“安能蹀躞垂羽翼”的表达效果。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行路难五首(其三)贺兰进明君不见荒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君不见梁上泥,秋风始高燕不栖。荡子从军事征战,娥眉婵娟守空闺。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深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首诗就是从这个角度着笔的,反映了思妇与戍边将士的分离之苦。B.“春花落尽”“秋风始高”将人物的情感置于时序转换中,揭示出人物望眼欲穿、度日如年的心境。C.“荡子事征战”与“娥眉守空闺”对举,前者为“因”,后者为“果”,透露出诗人对征战的批判之情。D.“蜂不窥”“燕不栖”是对暮春和初秋景物描写,营造了冷寂的氛围,衬托了戍边将士孤独、寂寞的处境。阅读下面这首南朝·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拟行路难(十四)鲍照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故乡窅窅①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听此愁人兮奈何,登山远望得留颜。将死胡马迹,宁见妻子难。男儿生世轗轲②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注]①窅窅,遥远貌。②轗轲,亦作“轼軻”“輡軻”,困顿,不得志。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叙述了老兵从“少壮从军”到“白首流离”,有家难回的悲惨遭遇。B.三、四两句用“窅窅”“阻河关”等词语,从空间角度说明老兵与家乡隔离之远。C.“将死”两句直抒胸臆:我少小离家,白首难归,将死异域,见到妻儿如此困难。D.通过老兵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诗人对戍边老兵的深切同情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13.请简要赏析“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两句。参考答案:1.D2.①从取材上看,区别于传统的弃妇诗歌,该诗借“金博山”写女主人公昔日甜蜜的爱情和被弃后孤苦的生活。②从情感上看,前几句极写金博山的构造和欢乐场面,情深意浓;结尾处却“一朝异”终成弃妇,无限痛苦。情感对比强烈,文势陡急,震撼人心。③从结构上看,详略鲜明。前7句铺排(答详写、大量篇幅或笔墨皆可),结尾2句略写,详略鲜明。【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避虚就实”“惊心动魄”错误。根据诗歌内容可知前七句主要写了女主人回忆和丈夫往昔的快乐生活,是虚写,详写;结尾两句实写如今被丈夫抛弃的现实是略写,所以应为“避实就虚”。而诗歌内容并不是“惊心动魄”,而是“平淡自然”。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艺术构思技巧的能力。根据诗歌内容,此题可从诗的取材、情感、结构上分析作答。从取材上看,根据诗句“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斫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可知这首诗是借“金博山”写女主人公的生活,“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帏里明烛前。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四句写出了女主人公昔日甜蜜的爱情,结尾两句“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写出了女主人公被弃后孤苦的生活。从情感上看,情感对比强烈,文势陡急,震撼人心。前三句“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斫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极写金博山的构造,中间四句“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帏里明烛前。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写了女主人公和丈夫往昔的欢乐场面,情深意浓;而结尾处却“一朝异”终成弃妇,无限痛苦。从结构上看,详略鲜明。前7句铺排,“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斫复万缕,上刻秦女携手仙”,总写香炉的产地、制作人、质料及形状,交待出来。其余两句,对香炉进行细致的观察描写。金炉刻的异常精细,上而还雕刻着弄玉和萧史携手飞天的形象。“承君清夜之欢娱”以下四句,重点刻画香炉的内外之美。在新婚后天气晴朗的夜晚,她与丈夫频频举杯,轻吟曼唱,金香炉就被放置在香案之上。华灯高照之下,香炉闪烁着龙鳞一般的绚丽光彩,散发着沁人心脾的缕缕香烟,香烟袅袅,金光闪闪,如梦如幻,香炉越发可爱,人越发幸福。这七句描写详细,写出了女主人公和丈夫往昔的欢乐场面;结尾两句“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略写,这两句笔锋急转直下,昔日的欢爱全不见,如今丈夫竟变了心,她只能独对香炉,一次又一次发出哀叹。原来,诗人对香炉倾心尽力,不厌其烦的描写,只是用来反衬今日遭遗弃的孤独和悲惨。3.C4.不认同。①“非我昔时千金躯”深含着自己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愤慨;②“君不见”二联用典,表达对权势的垄断者、名利的占有者的厌恶和愤恨;③“随酒逐乐任意去”一联流露出了“不愿追名逐利,人生及时行乐”的主张。【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A.“昔日的太平盛世”错误,“柏梁台”“阿房宫”并不是太平盛世的表现,而是统治者穷奢极欲的象征。B.“‘今谁在’表明如今灯红酒绿的生活不复存在,这句诗表示帝王享乐的生活不能持久”错误,根据诗句“歌妓舞女今谁在”可知,“今谁在”表明歌妓舞女她们已沉入历史的长河之中。D.“也不应随酒逐乐、得快乐时且快乐”错误,“长袖纷纷徒竞世,非我昔时千金躯。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垆”的意思是,就算再怎么长袖善舞、费心追名逐利,也不过枉费功夫,早已不是当初那个锦衣玉食、高贵雍容的人了;所以我要学会及时行乐,顺心任意地度过快乐的一生,不要满怀遗憾地死去。由此可见,作者认为与其去追求世俗的名利,还不如随酒逐乐,得快乐时且快乐。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主旨思想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拟行路难》组诗与其说表达的是悲观消极,不如说是诗人反讽社会黑暗的愤激之情。从诗歌前两句“君不见”可见,诗人对于统治者穷奢极欲的行为极其厌恶,并指出即使他们占有普通人难以享有的权利声名,最终也不过荒冢草没,白白浪费人力物力而对世人毫无益处。诗人这两句表达的并非昔盛今衰的惋惜感慨,而是对这些统治者最终下场的揭露,冷眼旁观,体现诗人对他们的厌恶愤恨。从“长袖纷纷徒竞世,非我昔时千金躯”中可见,作者厌恶纷纷扰扰追名逐利的行为,认为这不过是徒劳无功,社会风气如此,汲汲营营也无法让人凭借才学本领成为锦衣玉食之人,其中蕴含的实则是对当今世道不能给予有才能之人应有的待遇的愤慨,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愤激之情。最后两句诗人主张及时行乐,看似消极,实际上诗人反对的主要是追名逐利,不愿屈心抑志去做与世浮沉之人,然而社会黑暗,并不给予他公平,无奈之下只能够选择及时行乐。并非诗人天性如此,实则是世道所逼,不得不如此而已。故而说本诗着重表达悲观消极之情,是不合理的。5.C6.①借用比兴手法。诗人以“泻水”起兴,以“水”喻人,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比喻社会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含而不露,委婉深致。②借物抒情(借物寓意)。诗人并未正面写愁如何深沉浓重,但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因“举杯”而“断绝”,突出“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意体现“妙在不曾说破”。③借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结尾处诗人以反问强调“感”和“愁”,诗人并未言明是何“感”何“愁”,而是以“吞声”“踯躅”“不敢言”等神态、动作、心理描写,进一步突出社会对人的压抑及诗人心中的愤懑不平,体现“妙在不曾说破”。④语言风格含蓄委婉,意境深沉,耐人寻味,体现“妙在不曾说破”。【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玄学盛行,诗人深受影响,……及时行乐”分析错误,本诗没有“及时行乐”思想,深受玄学思想影响也不恰当,诗人并非消极地顺任天命的安排。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当时门阀制度的不满,但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却“不敢言”,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中,作者在表达情感时“妙在不曾说破”,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1)借修辞:比兴手法。开篇用比兴手法曲折表达诗人的激愤不平,体现“妙在不曾说破”。诗人以“泻水”起兴,以“水”喻人,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正是社会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作者“不曾说破”,读者心中自明,含而不露,委婉深致。(2)借物抒情(借物寓意)。“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诗人并未正面写愁如何深沉浓重,但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因“举杯”而“断绝”,突出“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意,此处诗人表面写借酒浇愁,实则借酒间接写出诗人心中有更深一层的愁,让读者体会到诗人深沉浓重之愁,体现“妙在不曾说破”。(3)借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结尾处诗人以反问强调,人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但诗人并未言明是何“感”何“愁”,而是以“吞声”“踯躅”“不敢言”等神态、动作、心理描写,进一步突出社会对人的压抑及诗人心中的愤懑不平,可以说诗人越不直接倾吐,越能让读者体会到诗人的满怀愁绪与满腔激愤,体现“妙在不曾说破”。(4)语言风格含蓄委婉,意境深沉,耐人寻味。如“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一句,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充分体现出“妙在不曾说破”的特点。7.D8.(1)诗歌的第七八句,运用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手法,希望人们能够节制悲伤,放开心怀听作者扺节而歌;(2)诗歌最后两句用典抒情,通过使用有关柏梁台、铜雀台的典故,表达世事沧桑之感;(3)诗歌最后一句还使用了反问手法来抒情,加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本诗辞藻上不事雕琢”错,辞藻应该是华美的,同时“一悲到底”也错,诗歌的第七八句反过来劝慰人们要“裁悲”、“减思”,节制和排遣自己的伤痛,在抒情上是有节制的。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扺节行路吟”,句意为希望你节制悲伤减少忧愁,听我侧击行路难的歌调。运用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手法,作者不愿让这无边无际的忧愁吞噬人的灵魂,又反过来劝慰人们“裁悲、减思”,希望人们能够节制悲伤,学会排遣自己的伤痛。“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句意为君不见汉时的柏梁台,魏时的铜雀楼都早已灰飞烟灭,难道有谁还能够听到古时候的清音管乐?诗歌最后两句用典抒情,通过使用有关柏梁台、铜雀台的典故,表达世事沧桑之感;“宁闻古时清吹音”,诗歌最后一句使用了反问手法来抒情,比起陈述句式,更能加强诗人的情感。9.C10.①运用比喻修辞,以“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来表明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②使用反问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强化了不甘寂寞、怀才不遇(门阀制度下寒门难仕)的激愤之情。【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起调平和,中间高亢”错误,诗歌一上来先刻画愤激的神态,“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应是“起调高亢,中间平和”。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安能蹀躞垂羽翼”的大意是:怎么能裹足不前,垂翼不飞呢?首先,从句式上,“安能蹀躞垂羽翼”采用反问句式,强化了诗歌感情的抒发,结合整首诗歌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不能报效国家的无奈的感情角度,这个反问也突出了自己怀才不遇、不甘寂寞的愤激之情。其次,本句中“蹀躞”,指小步行走的样子。其中“蹀躞”“垂羽翼”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艰难处境。这里采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大丈夫失意丧气的状态。据此分点作答即可。11.D【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衬托了戍边将士孤独、寂寞的处境”错误,诗歌开头四句是从思妇的角度写的,衬托的是思妇的孤独、寂寞。故选D。12.D13.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人选取了“朔风”“白云”“胡笳”边气”等意象,营造了萧条、哀婉、寒冷的意境,表现了老兵有家难回的无奈与愁情。②选取典型意象,从视觉、听觉、触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初三周记范文集合八篇
- 2025年肥城事业单位真题
- 2025黑龙江鹤岗市工农区酒行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银行申请借款担保合同5篇
- 2025呼伦贝尔莫旗消防救援大队招聘消防文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2025年永济市市级机关公开遴选考试真题
- 2025年中石化:石油脑项目建议书
- 2025江苏徐州选聘徐州泉山经济开发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四)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新)
- 2025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实验小学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2025年4月浙江杭州高新区(滨江)教育系统直接考核招聘编外人员模拟试卷带答案详解
- 2024-2025学年浙江省S9联盟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英语试题(解析版)
- 制造业:2025年制造业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发展报告
- 物业日常巡检管理制度
- 2025年人教版初中物理实验室教材使用计划
- DB 32-T 3701-2019 江苏省城市自来水厂关键水质指标控制标准
- GB/T 17642-2025土工合成材料非织造布复合土工膜
- 《医用细胞生物学》课件:线粒体的功能与疾病
- 金融科技监管法律法规-全面剖析
- 道路运输岗位管理制度
- 2025监理工程师教材水利
- 江苏高中英语牛津译林版新教材必修一词汇(默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