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地形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地形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地形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地形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地形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纲呈现考点教育部考试中心三年真题呈现试卷名称201620152014考频统计分值统计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4.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新课标卷ⅠT37(3),6′T7~9,12′T4~6,12′3年11考44分新课标卷ⅡT10~11,8′新课标卷Ⅲ海南地理T13、14,6′

考纲解读本章内容是“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的表达,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其中,对“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的考查主要放在了?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的选修模块中。因此,高考对本章内容的考查,侧重在前面三节,尤其是对“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开展的意义〞的考查较为深入,需要在教材内容的根底上加深、拓展,如水资源危机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纵观近三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试题,可发现主要集中在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水资源的开发两大主题。在题型上是选择题与综合题并重,多以时事热点为情境切入。高考趋势本章诠释第一节地形、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考点集训知能提升核心考点回归教材01020304Contents目录1.按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和。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1)表现:对聚落的、分布、和开展具有深刻的影响。(2)举例: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多呈、的格局,人口较;南方丘陵山区:规模,空间分布,人口较。3.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的影响(1)平原地区:限制较,在人口稠密地区一般呈分布;山区:地势起伏较大,限制较,公路多呈“〞字形分布,且工程造价高。(2)交通线路选址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选择,避开,尽可能降低,减少对的破坏。乡村城市类型规模大团聚型棋盘式多小相对分散少少网状多之有利地形不利地段工程造价生态环境回归教材4.从时间尺度来看,通常把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

时期、

时期和

三个阶段。5.近现代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

趋势;全球陆地降水量发生了显著变化,

纬地区、

地区降水量增加,

地区降水量减少;雪盖和冰川

;全球平均海平面

。6.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

的变化。

的增减,意味着

的变化,并改变了

的空间分布格局,在许多地区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

的难度。7.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①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

;②全球气候变化将导致

的改变;③全球气候对主要生产领域,

等部门的影响更为显著;④气候变化通过

,扩大某些疾病流行,对

造成危害。地质历史近现代上升中高热带亚热带减少升高资源条件温度和降水热量资源和水资源水、热资源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原有生态系统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人体健康1微专题一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2微专题二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3微专题三

全球气候变化核心考点【微专题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影响表现原因典型案例聚落的形态平原地区平原广阔,聚落多呈团聚型自然条件对聚落形态的制约作用小,聚落往往以某功能区为中心向四周发展我国北方的村落丘陵山区聚落多呈条带状山区河谷地带城镇发展受地形制约;水乡聚落往往沿河分布和延伸,一方面可获得较好的用水条件,另一方面水运交通便利我国南方的村落影响表现原因典型案例聚落的区位平原城市等聚落发育的理想环境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我国的城市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第三级阶梯上山区和高原一般气候寒冷,城市多分布在山间谷地中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对优越;地形、水源等条件好西宁位于湟水谷地,西安位于渭河谷地,太原位于汾河谷地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热带的平原地区气候过于湿热,高原上比较凉爽巴西利亚、墨西哥城等位于热带地区的高原上续表【例题1】图1、图2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1)由图可知,以下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250~14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550~17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2)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A.黄土高原B.三江平原C.塔里木盆地D.江南丘陵AC解析:第(1)题,乡村聚落数量的空间分布特点与所在地的海拔、坡向关系密切。据图可知,各海拔段中聚落数量自多到少依次是1550~1700、1700~1850、1400~1550、1250~1400、≥1850、<1250m,各坡度段中聚落数量自多到少依次是10°~15°、5°~10°、15°~20°、2°~5°、≥20°和<2°。海拔1550~1700m聚落数量最多,海拔1250~1400m聚落数量居第四位;坡度<2°聚落数量最少,坡度15°~20°聚落数量位居第三。第(2)题,三江平原地势低平,平均海拔50~60m,零星分布的残山和残丘海拔在500m以下。塔里木盆地四周高山海拔4000~6000m,盆地中部海拔1100~1300m,乡村聚落多分布在山麓的绿洲地区。江南丘陵海拔200~600m,局部低山海拔1000m以上,乡村聚落多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平原地区。黄土高原平均海拔1000~1500m,当地居民在深厚的黄土层中凿洞而居,窑洞为主要的乡村聚落景观。【名师指津】第(2)题,根据图示中的海拔高度多在1200m以上,且坡度不大,结合四个选项可以确定该地属高原地形,即为黄土高原。【跟踪训练1】(2021·南昌市一诊)以下图为某国河流和主要城市分布图。读图,答复(1)~(2)题。(1)该国地势的总体特征是()A.北高南低B.东高西低C.中高周低D.西北高东南低(2)根据图示信息推断,该国多数城市分布在()A.气候炎热的地方B.降水最多的区域C.海拔较高的地方D.河运便利的地方CC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该国河流呈放射状,故该国地势的总体特征是中间高四周低,选C。第(2)题,据经纬度可知,该国是北半球近赤道的非洲某国,为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地区的聚落宜布局在海拔较高的凉爽区域;再结合图示该国主要城市分布在河流上游,即海拔较高的地方。【研题悟法】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很多,可归纳为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政治文化地理区位三大类。区位含义特点实例自然地理区位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对城市的影响相对稳定水源条件较好的山前平原,荒漠地区的绿洲,有利于形成城市经济地理区位指城市与周围经济事物(如铁路、公路、港口、城市、工矿企业、商品农业基地等)的空间关系随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而改变邻近矿产地形成工矿城市;邻近港口或边境形成口岸城市;邻近铁路及交会处形成铁路枢纽城市政治文化地理区位从政治文化角度分析某一城市与其他行政单元的空间关系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深圳、珠海发展得益于其毗邻香港、澳门的优越地理区位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因城市区位因素是变化的,故分析城市区位因素应分两步进行,如下所示:【跟踪训练2】(2021·福州市质检)以下图是2000年和2021年云贵高原某流域(起始海拔1210m)乡村聚落在各海拔和坡度的分布变化图。读图,答复(1)~(2)题。(1)2000~2021年新增聚落主要分布于()A.较低海拔的山地陡坡B.较低海拔的河谷阶地C.较高海拔的山地缓坡D.较高海拔的冲积平原(2)该流域乡村聚落的变化会使该流域()A.农业规模下降B.暴雨灾害增加C.生态环境改善D.环境负荷加重BD解析:第(1)题,乡村聚落的布局要有利于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故海拔略低、坡度适宜且靠近水源的河谷阶地是最理想的区位。第(2)题,比照两个年份的数据可知,乡村聚落密度、新增聚落的坡度和海拔都在增大,说明随着该流域人口的增长和乡村聚落面积的扩大,农业规模亦相应地扩大;但受地形的限制,新增聚落和新开辟耕地的分布海拔和坡度均在增加,进一步突显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环境负荷加重。【考向预测】该考点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两种:(1)考查不同地形对聚落数量的影响;(2)考查不同地形对聚落规模的影响。【微专题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2.地形对交通运输影响的分析方法【例题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以下要求。近年来,中非合作稳步前行。以下图是非洲某国局部区域示意图,该国是高度依赖原油出口的开展中国家。洛比托大型炼油厂和以下图所示铁路是我国与该国合作的典范。图中甲、乙两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分别为90km/h、40km/h。请从地形角度分析甲、乙两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差异的原因。图中甲、乙两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分别为90km/h、40km/h。请从地形角度分析甲、乙两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差异的原因。甲路段位于沿海地区,地势低平;线路较平直,列车设计速度高。乙路段地处沿海地区到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高差大(地势起伏大),地形破碎;线路弯道多,列车设计速度低。解析:据图可知,甲路段所经区域海拔小于200m且等高线较为稀疏,说明地势低平;线路布局受限小,其线路可平直布局,因此列车设计速度高。乙路段地处沿海平原到高原的过渡地带,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大,地形破碎;为了降低施工难度、减少施工量及节约建设本钱,线路须尽可能沿等高线布局,导致弯道多,因此列车设计速度低。【名师指津】结合甲、乙两路段的等高线分布特征,判读出甲、乙路段所经区域的地形差异,进而分析不同地形对列车设计速度的影响。【跟踪训练3】(2021·昆明市一模)2021年12月,蒙(自)河(口)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图甲为蒙河铁路示意图,图乙为蒙河铁路线上的马英河大桥。读图,答复(1)~(2)题。(1)影响蒙河铁路建设的障碍条件主要是()A.气候条件B.地形条件C.水文条件D.资金条件(2)蒙河铁路有些路段采用图中的高架桥的方式,目的主要是()A.保护生态B.节约耕地C.减小起伏D.降低造价BC解析:第(1)题,蒙自位于我国地表崎岖的云贵高原,结合图乙可知,蒙河铁路建设的障碍条件主要是地势起伏大的地形,导致桥隧众多,工程量大、技术要求高,建设本钱高。第(2)题,据图乙可知,在两座山之间建立高架桥,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火车在行驶过程中的上下起伏,从而确保行车的平安。【研题悟法】铁路、公路等在不同地域采用高架的原因是不同的。居民区附近的高架是为减少噪音扰民;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高架是为了防止路线迂回,缩短营运里程;野生动物迁徙通道上的高架是为了防止对野生动物的伤害;平原地区的高架是为了减少占用耕地。【跟踪训练4】(2021·湖北省优质高中联考)展线是展长线路的缩略说法。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段的关角展线群是我国现存展线最密集的地方,随着2021年新关角隧道的通车,关角展线群将会被取代。以下图示意关角展线群及某段展线景观。读图,完成(1)~(2)题。(1)铁路建设采用展线技术的目的是()A.尽可能多的经过城镇B.避开断裂构造和地震带C.节省铁路建设的投资D.减缓坡度降低修建难度D(2)有专家认为,关角展线是即将消失的景观,其原因是()A.减轻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危害B.缩短距离和列车的运营时间C.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提升D.保护自然环境减少人为破坏解析:第(1)题,展线是展长线路的缩略说法,在山区往往采用展线技术;山区地形崎岖,不利于进行工程建设,为了减缓坡度降低修建难度,往往采用展线技术;展线延长了铁路线,铁路建设投资会增加,选D。第(2)题,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铁路修建技术的进步,对自然条件的改造程度增强,自然条件(地形)对铁路建设的影响逐渐减弱,故关角展线是即将消失的景观的原因是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提升;关角展线是人文景观不是自然景观,选C。【考向预测】该考点考查方式主要有两种:(1)考查不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2)考查不同时期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C【微专题三】全球气候变化1.全球变暖的原因2.全球变暖的影响影响具体表现海平面上升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给农业生产带来影响有利: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提高作物产量。不利:温度升高伴随着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使作物减产。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3.全球变暖的应对措施【例题3】以下图示意1972~202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的变化(单位:km2)。读图,答复(1)~(2)题。(1)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变暖B.地壳抬升C.流水搬运D.风力侵蚀(2)假设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从长期来看将导致()A.冰川侵蚀作用增强B.绿洲面积增大C.干旱程度加剧D.流域面积扩大CA解析:第(1)题,比照图示两个年份的冰川面积可知,2021年冰川面积明显缩小;冰川面积缩减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第(2)题,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是缩减,即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不变。冰川面积缩减会导致今后冰川融水越来越少,进而导致冰川侵蚀作用削弱,绿洲面积缩小;冰川融化并不会影响山脊的分布,故流域面积不会因冰川面积变化而变化。我国西北地区的降水量、蒸发量均因气候变暖而增加,且蒸发量增加幅度大于降水量,导致西北地区干旱程度加剧,选C。【名师指津】就北半球近现代的降水量变化而言,因全球变暖导致亚热带地区降水量略有减少,其他区域降水量略有增加;但蒸发量也因气温上升而增大,故降水量增加的区域并不意味其水资源或大气湿度增加。【跟踪训练5】(2021·江西名校联考)海洋酸化是指由于吸收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逐渐变酸的过程。海水酸性的增加,会改变海水的种种化学平衡,使多种海洋生物乃至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海水酸化成为令人担忧的全球问题。下表为1985~2021年海水中CO2浓度和海水pH值变化统计数据表,据此完成(1)~(3)题。年份198519901995200020052010CO2浓度/10-5330333342350340362pH值8.138.128.108.078.098.02(1)1985~2021年间()A.海水中CO2浓度不断增加B.海水pH值持续减小C.后5年海水中CO2浓度增加最快D.海水酸化度与海水CO2浓度呈负相关(2)全球海水pH值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全球变暖,海水温度升高B.火山喷发的CO2溶于海水C.海洋中的生物死亡分解D.人类排放的CO2溶于海水(3)如果全球海洋酸化持续加重,那么造成的影响是()A.珊瑚礁或消失B.全球酸雨危害减轻C.海洋捕捞资源增多D.海水物理侵蚀将增强CDA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1985~2021年间,海水中CO2浓度和海水pH值有增有减;pH值越低,酸化度越高,故海水酸化度与海水CO2浓度呈正相关。后5年海水中CO2浓度从340增加到362,增加最快,选C。第(2)题,海水酸化与海水CO2浓度呈正相关,全球海洋酸化持续加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排放的CO2溶于海水。第(3)题,全球海洋酸化持续加重将导致海洋生态环境失衡,致使珊瑚礁(成分主要是碳酸钙)被溶蚀而逐渐消失,鱼类资源减少,海水化学侵蚀作用相应增强。酸雨严重程度取决于人类排放的酸性气体多少,而不是CO2等温室气体,故全球海洋酸化与酸雨无必然联系,选A。【研题悟法】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成分,不仅仅指二氧化碳,另外还有水汽、臭氧、甲烷、氟氯烃化合物等。其共同特点是能够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其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跟踪训练6】(2021·沈阳市三模)竺可桢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有这样的描述:南北朝期间,南朝官府在都城南京覆舟山(小九华山,海拔61m)建立冰房,是一个有气候意义有趣之事。冰房是周代以来各王朝备用的建筑,将冬季的冰储存在地窖中,用以保存食物不至腐烂之用的(主要是夏季)。据此,完成(1)~(2)题。(1)南京覆舟山冰房所需大量的冰的来源最有可能是()A.南京本地B.黄河流域C.钱塘江流域D.人造冰块(2)根据材料可知,较现在()A.南朝时喜马拉雅山雪线低B.东北春小麦播种期早C.南京冬夏温差大D.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小AA解析:第(1)题,古代技术落后,缺乏人造冰块技术;交通不便,不能远距离运送冰块,故冰房只能在冬季有冰的周边区域就地取材。第(2)题,据材料分析可知,当时的气温较现在低,故喜马拉雅山雪线较现在低;气温低,东北春小麦播种期晚;夏季气温低,那么南京冬夏温差较现在小;黄赤交角不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故北京正午太阳高度不变,选A。【考向预测】该考点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三种:(1)结合时事热点考查全球变暖的原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