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江苏省江阴市华士片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语文】江苏省江阴市华士片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语文】江苏省江阴市华士片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语文】江苏省江阴市华士片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语文】江苏省江阴市华士片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江阴市华士片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积累和运用(28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初一语文,精彩纷呈。在四季美景单元,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花香在湿润空气里酝酿,雨有时热烈粗犷有时端庄静mì()在至爱亲情单元,我们从史铁生母亲憔cuì()的面容里读到了母亲的病痛与母爱的深沉。在童年成长单元,海伦﹒凯勒最终感受到了世界的花团锦cù(),让我们体会到了坚强的意义。(1)给加点字注音。酝酿()(2)根据拼音写汉字。静mì()憔cuì()花团锦cù()【答案】(1)niàng2.(2)①谧②悴③簇【解析】(1)本题考查给汉字注音的能力。酝酿(niàng):本指造酒时的发酵过程,用来比喻使事物达到成熟的各种准备活动(2)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①空,静mì——静谧:形容静寂无声或忧愁的模样。②空,憔cuì——憔悴:意思指黄瘦、瘦损、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③空,花团锦cù——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2.根据课文内容默写。(1)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2)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3)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4)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5)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6)_________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用拟人手法表达对朋友牵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江春入旧年(2)断肠人在天涯(3)学而不思则罔(4)思君不见下渝州(5)落花时节又逢君(6)回乐烽前沙似雪(7)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B.秋天的鹅鼻嘴公园,是一个美丽的季节。C.奶奶给我讲了过去的往事。D.拥有七百多万海外粉丝的“网红博主”李子柒,通过视频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之美。【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A.成分残缺,删去“通过”或“让”;B.搭配不当,应把“季节”改为“地方”;C.语义重复,删去“过去的”或“往”;故选D。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B.《论语》,道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C.冰心,原名谢婉莹,著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等。D.《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了士大夫的言谈逸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B.“道家经典著作”表述不正确。《论语》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故选B。5.根据情境,选择合适的词语补全下面的对话,选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1)孔父:恭迎南文兄光临(①贵府②寒舍)!小弟昨日刚做了文章,正好向南文兄请教啊!(2)南文:孔兄客气了!愚弟听闻(③令郎④小儿)孔融天资聪颖,今日携梨来访,一交小友。(3)孔父:犬子不才,南兄垂爱了。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谦敬得体是属于语言表达中的文化常识综合,一般而言,敬辞用于对方,谦辞用于己方。第一空:“贵府”是敬辞,表示对别人家的尊称;“寒舍”是谦辞,表示对自己家的谦称。根据“恭迎南文兄”可知,孔父这是在欢迎南文到自己家的拜访,本空应是谦辞;第二空:“令郎”是敬辞,表示对别人家儿子的敬称;“小儿”是谦辞,表示对自己家儿子的谦称。根据“愚弟”“孔融天资聪颖,今日携梨来访,一交小友”可知,南文先生携梨来探访孔父的儿子,本空应是用敬辞;故选B。综合性学习。(7分)6.人生在世,离不开朋友。古人这样告诫我们:“匹夫不可不慎取友。”可见,如何认识和选择朋友,是十分重要的人生课题。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七年级正在举行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1)本次综合性学习围绕“交友”主题预备了两种活动形式,请你再设计一种。A.演讲比赛B.手抄报展评(2)“交一个读书破万卷的邪士,不如交一个不识一字的端人。”(邪士,指邪恶的人。端人,指正直的人。)这句话启发我们如何交友?(3)你的同学“天明”最近沉迷于网络交友。作为同学,你打算怎么规劝他?请把你规劝“天明”的话写下来,不少于60字。【答案】(1)如:召开主题班会、举行朗诵比赛等(表达形式不作要求,但不得与已有的活动形式重复)(2)交友首先要看重对方的品德,其次才是才能。(3)天明,网络交友确实很好,它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空间限制,时间限制,年龄限制,可以广交四海和全世界的朋友。但我们不能沉迷其中,因为在虚拟的世界里,我们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只能听其言,不能观其行。而且网上所说的跟现实世界总会有所差距,如果把握不好,容易上当受骗。【解析】(1)本题考查活动设计。注意围绕“交友”的主题进行活动设计。示例:组织一场“论交友之道”的辩论赛,组织一次“交友之道”的主题征文比赛。(2)本题考查阅读感悟。结合“交一个读书破万卷的邪士,不如交一个不识一字的端人”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与一个读书很多的品德邪恶的人交朋友,不如和一个不认识一个字的品行端正的人交朋友。这句话告诉我们交朋友,不要看他读过多少书认识多少字,而要看重他的品德与品行。(3)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与运用。注意说话的对象是同学“天明”,说话的目的是劝说他不要沉迷于网络交友,劝说时注意语气委婉,表达要清楚明了。示例:天明,网络交友有利也有弊。网络有利于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可以学习到很多书本以外的知识,可以与海外各国,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各界人士交流,可以看到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但我们如果总是沉迷其中,会使自己学习分心,影响自己的学业;也可能因为自己沉溺社交网络,从而不思进取。我觉得我们要理性地看待网络交友,你认为呢?二、阅读与赏析(42分)(一)名著阅读(9分)【甲】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怨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失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乙】①“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②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③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粤有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④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7.【甲】【乙】两个片段都节选自散文集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甲】【乙】片段所在的文章除外,请你再写出该散文集中的一篇文章的篇名________8.【乙】片段中的画线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9.【甲】【乙】两个片段都涉及了儿童教育问题。选文表现了封建教育哪些弊端?【答案】7.①《朝花夕拾》②.鲁迅(周树人)③.《琐记》8.表现了“我”必须背熟才能去看戏的难过(扫兴)之情和不得不背书的无奈之情。9.(1)孩子只能学习书本知识,了解课外知识是不被允许的,可见私塾封建教育的枯燥乏味,内容单一。(2)家庭教育的专制,不顾及儿童的心理、扼杀儿童的天性。(3)学习背诵的内容晦涩难懂,脱离了儿童的兴趣和实际。【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结合【甲】片段可知,这是节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结合【乙】片段可知,这是节选自《五猖会》;两个片段都节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部回忆性散文,原名《旧事重提》。本书为鲁迅先生1926年所做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塾师寿镜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据此作答。【8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结合【乙】文第③段“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分析,这是“我”听完父亲说的话之后的心理活动;结合第①段“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可知,父亲要“我”必须读熟背出才准“我”去看会;“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这句话表现了“我”必须背熟才能去看戏的难过(扫兴)之情;“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则写出了“我”不得不背书的无奈之情。【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结合【甲】段“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可知,当“我”上了生书,满怀兴致地在问老师“怪哉”一虫是怎么回事,但老师却很不高兴“我”问与书本无关的知识;据此可知,私塾封建教育十分枯燥乏味,内容单一,在封建教育中,孩子只能学习书本知识,了解课外知识是不被允许的;结合【乙】文第①段“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第②段“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第③段“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可知,父亲要“我”必须读熟背出才准“我”去看会,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与想法。据此可知,这体现了封建家庭教育的专制,不顾及儿童的心理、扼杀儿童的天性;结合【乙】文第④段“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可知,“我”要背诵的内容晦涩难懂,很难记住;据此可知,封建教育学习背诵的内容晦涩难懂,脱离了儿童的兴趣和实际。(二)诗歌赏析(5分)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①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注】①中庭:指庭院中。10.本首诗意境唯美,给人无限遐想。请你发挥想象,把“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两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11.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0.庭院的地面一片雪白,鸦静静地栖息在树上,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11.从“月明”、“秋思”等词语可以看出,本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首先要正确翻译诗句,其次能做到语言优美生动形象。要特别注意锤炼鸦、露等关键意象的修饰词,既能做到正确翻译,又能做到语言优美,还能恰当地表情达意。结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可知,诗句的意思是: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以“栖”表示“鸦”的形态,表示是归巢之鸦;以“冷”饰“露”更写出诗人内心的凄凉落寞之意。示例:庭院地上洒满了银白色的月光,树枝上栖息着归巢的乌鸦,深秋的夜里一片寂静,只有冷冷的露水悄无声息地打湿了庭中桂花。【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结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可知,诗句意为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结合诗题“十五夜望月”,并根据本诗景物描写和“秋思”这一提示词,可知表达的是诗人在中秋之夜的思乡之情。诗人不说自己的思念,而是以疑问语气问“落谁家”,含蓄深沉地将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出来。(三)文言文阅读(14分)【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①吴起:战国时著名军事家。②俟(sì):等待。③欤:句末语气词,表感叹。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尊君在不________(2)入门不顾________(3)期返而食________(4)宜其能服三军欤________13.下列语句停顿划分正确一项是()A.期日/中 B.待君久不/至 C.下车/引之 D.方与/之食14.翻译下列语句。(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2)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15.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答案】12.(1)“不”同“否”(2)回头看(3)约定(4)应该、应当13.C14.(1)过了中午(友人)还没有到,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2)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等候他。15.做人要讲诚信(信守承诺);甲文通过元方指出不遵守约定就是不守信用,乙文吴起遵守约定,直到朋友来了才吃饭。【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句意:你的父亲在吗?不:同“否”;(2)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3)句意:约定您返回时一起吃饭。期:约定;(4)句意:这应该是他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啊!宜:应该、应当。【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A.不正确。结合“期日中”分析,“期”是谓语,“日中”是宾语,应在谓语“期”后断句;再结合句意“约定(的时间)在正午”可断句为:期/日中;B.不正确。结合“待君久不至”分析,句子省略了主语,“待”是谓语,“君”是宾语,故在“君”后断句;再结合句意“(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可断句为:待君/久不至;C.正确。结合“下车引之”分析,句子省略了主语,“下”是谓语,“车”是宾语,“引”是谓语,“之”是宾语,故在第一个动宾短语后断句;再结合句意“(友人)下了车去拉元方的手”可断句为:下车/引之;D.不正确。结合“起之不食以俟者”分析,“起”是主语,“不食”是谓语,故在“食”后火断句,再结合句意“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可断句为:起之不食/以俟者。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注意重点字词“至(到)、舍去(舍弃离开)、乃(才)”要理解正确;(2)句注意重点字词“故人(老朋友)、至(到)、食(吃)、待(等待)”要理解正确。【1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文章内容。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内容分析概括作答。结合【甲】文“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可知,元方对友人不守信,没有礼貌的行为十分不满;据此可知,【甲】文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叙写了友人的“无信”“无礼”的行为,据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做人要守信,要有礼貌;不然会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结合【乙】文“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可知,吴起诚实守信,不等到朋友不进食;吴起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人信服的缘由,要使军人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据此,我们可以得出启示:我们要诚实守信;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守信,是为人之道,是治军之道。综上分析可知,两个故事都告诉人们:做人一定要讲信用,要信守承诺。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到时再回来吃饭。”吴起说:“(我在家)等待您一起吃饭。”老友到了夜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让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他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四)现代文阅读(14分)我那坏脾气的父亲张达明(1)父亲在世时,和我总是没有什么话可讲。有时去朋友家里,见人家父子间表现出的浓浓亲情,实在令我羡慕。(2)我也曾努力想和父亲接近,但见他一脸的严肃,酝酿许久的话通常又被咽了回去。(3)后来,没有了父亲的日子,我时常看着父亲仍是一脸严肃的遗像,久久伫立。而细细品味和父亲在一起的那些日子,却有了另一番感受。(4)我的父亲曾毕业于省内一所中医学院,25岁就担任了县里一家医院的院长。20世纪60年代的一天,他带着铺盖忽然回了家。后来知道,他是被“下放”回来的。那时的我并不懂得世间的复杂,也不明白医院那么多人,怎么就下放他一个呢?现在想来尽有些心疼父亲。突然能理解他之后的坏脾气了。(5)回村后的父亲主动担负起了喂养二十多头牛的重任。他刚接手时,那些牛瘦得不成样子,为了尽快上膘,父亲偷偷拿了家里的小米熬汤给牛滋补,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它们,很有责任心。(6)抽烟很凶的父亲总是买最便宜的劣质烟。后来为省钱供我上学,他连纸烟也舍不得抽了,跑去集市上买些烟叶,再拾些芝麻叶子搅在一起自制了旱烟锅,直抽得满嘴起泡。(7)我和父亲的冲突发生在我高二时的一个星期日。那天我本想回家补充点“油水”,不巧的是父亲的20元钱恰不见了。大概是怀疑我拿了,他不分青红皂白对我大喊:“滚出去,你这个逆子!”(8)我委屈极了,饭也没吃就回了学校。后来,父亲发现是自己放错了地方,却没做任何解释。我觉得自己太冤,从此不再理会父亲。不知道,我与父亲互不理睬的对峙持续了多久……(9)记得那是一个暖和的中午,父亲突然来到学校,让我深感意外。他依然表现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对我小声的说:“你妈想你了,让我给你带了韭菜鸡蛋馅饺子。”说着,拿出一个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瓷碗递给我,“还热乎着,赶紧吃了。”(10)突如其来的“爱”让我不知所措,竟紧张得伸不出手来接碗。父亲于是假装生气的说:“还不快吃,难道让我喂你不成?”我忙不迭接过大瓷碗,父亲又掏出几张钱,温和的说:“你妈让捎给你的,拿上!”我使劲点点头,算是回答了父亲。其实我心里明白,父亲是个极爱面子的人。现在想来,他应该更爱我!(11)在村里,父亲的医术和他的坏脾气一样的出名。空闲时的父亲也总在给人瞧病,他最拿手的是针灸,有些大人在自家小孩子扎针时,会心疼地嘟哝几句:“你慢些扎,别让孩子疼着了。”父亲的坏脾气就上来了,呛一句:“怕疼就别来。”噎得人家顿时没了话。(12)而医好病后,他们逢人便讲:“张医生脾气不好,但心好医术高,找他看病没错的。”父亲的病人也一天比一天多,常常忙得他误了吃饭。(13)在父亲去世的前一年,我所在的单位集资建房,父亲知道后的第二天,天不亮就来到县城,不等屁股坐稳就拿出一沓钱递给我:“6万块,够吗?”(14)我妻子忙说:“太多了,3万就够了。”(15)父亲又说:“都拿上,你们日子不宽裕,能添点算点。”(16)见我推辞,父亲又发火了:“哪儿学来的坏毛病?给你就拿着!”然后放下钱,连口水都没喝就转身回去了。(17)妻子感慨:“爸脾气不好,但心肠好。”(18)我说:“咱们住上新房,就把爸妈一起接来。”(19)可就在新房快要完工时,父亲却悄然走了。当时他正在给一个小孩看病,突发大面积心梗,等叫来医生,却已经来不及了。(20)父亲在世时和我没说过几句话,临走时也没说上最后一句话。在送父亲去墓地的路上,我扶着灵柩,陪他走了最后一段路。一层薄薄的木板,把我们父子永远隔在了两个不同的世界。(21)送葬的人回去后,我独自坐在父亲的坟前,想和他说说话。多少年来的话,却不知从何说起……(22)不知过了多久,我听到背后有轻轻的啜泣——转过头,看到我的一双儿女正站在我的身后。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自己从此必须顶天立地,如同我的父亲。(23)我站起身来,牵着两个孩子,一步一步离开了父亲的坟茔,一步一步走向了我们的生活和未来。(《人民日报》2021年10月5日有删改)16.文章主要叙述了哪几件事来表现父亲的“坏脾气”?17.文章第(10)段划线句“突如其来的‘爱’让我不知所措,竟紧张得伸不出手来接碗”,文中的“我”为什么会觉得“爱”突如其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18.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性格、品质)。19.“后来,没有了父亲的日子,我时常看着父亲仍是一脸严肃的遗像,久久伫立。而细细品味和父亲在一起的那些日子,却有了另一番感受。”通读全文后,你能悟出“另一番感受”中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吗?【答案】16.(1)怀疑我拿了20元钱,他不分青红皂白对我大喊大骂。(2)面对村民的几句嘟哝,父亲会毫不客气地呛别人。(3)父亲给我们钱,见我推辞,父亲发火,然后放下钱,连口水都没喝就转身回去了。17.(1)父亲冤枉我拿了20元钱,骂了我。我们正处在互不理睬的对峙中。父亲给我送吃的,出乎我的意料。(2)父亲一直很严肃,脾气坏,似乎很少关爱我。父亲给我送吃的,我感觉很突然。18.(1)有责任心、有爱心。父亲偷偷拿了家里的小米熬汤给牛滋补,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它们。(2)充满父爱。为了省钱供我上学,他连纸烟也舍不得抽了,自制了旱烟锅。把积攒了钱,送给我买房。(3)爱面子。他来看我,说是妈妈想我了。父亲给我钱,说是妈妈让捎给我的。送东西给我吃,他依然表现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假装生气。(4)脾气不好,但心肠好。(表面严肃,内心柔软。)父亲会毫不客气地呛别人,但替人用心治好病。父亲给我们钱,见我推辞,父亲发火,然后放下钱,连口水都没喝就转身回去了。19.(1)对父亲的怀念(想念)(2)对父亲已离世而感到伤感(悲伤)(3)对父亲富有责任心、爱心的赞美。(4)对父亲的感激。(5)想到曾经错怪父亲,不理解父亲而感到惭愧(自责)【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事件。结合文中第(7)段“大概是怀疑我拿了,他不分青红皂白对我大喊:‘滚出去,你这个逆子’”可概括为:怀疑我拿了20元钱,他不分青红皂白对我大喊大骂;结合文中(11)段“有些大人在自家小孩子扎针时,会心疼地嘟哝几句:‘你慢些扎,别让孩子疼着了’。父亲的坏脾气就上来了,呛一句:‘怕疼就别来’。噎得人家顿时没了话”可概括为:面对村民的几句嘟哝,父亲会毫不客气地呛别人。结合文中(16)段“见我推辞,父亲又发火了:‘哪儿学来的坏毛病?给你就拿着!’然后放下钱,连口水都没喝就转身回去了”可概括为:父亲给“我”送钱,发火让“我”收下。【1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7)段“大概是怀疑我拿了,他不分青红皂白对我大喊:‘滚出去,你这个逆子’”,第(9)段“说着,拿出一个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瓷碗递给我,‘还热乎着,赶紧吃了’”可知,父亲冤枉我拿了20元钱,骂了我。我们正处在互不理睬的对峙中。父亲给我送吃的,出乎我的意料。结合第(10)段“突如其来的‘爱’让我不知所措,竟紧张得伸不出手来接碗。……其实我心里明白,父亲是个极爱面子的人。现在想来,他应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