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允执厥中就是致良知_第1页
王阳明:允执厥中就是致良知_第2页
王阳明:允执厥中就是致良知_第3页
王阳明:允执厥中就是致良知_第4页
王阳明:允执厥中就是致良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闲来翻阅《传习录》,读到《重修山阴县学记》,不禁拍案叫好,如此妙文,竟然闻所未闻,实在不可思议。窃以为,阳光之下本无新鲜事,只有不知道的历史。时空转换,困扰今人的问题曾经困扰古人,虽然很多人不相信,但是除了技术环境的区别,前人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很少被超越。王阳明享年57岁,《重修山阴县学记》是他54岁时所作长文,借题发挥,从儒家十六字心传入手,阐述圣贤之学即是心学,心学与禅学的关系,妙语连珠精妙绝伦,堪称晚年力作。有点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古汉语虽然没有现代白话文那么通俗易懂,但胜在言简意赅,直指人心。一切阅读障碍都是可以克服的障碍。“夫圣人之学,心学也,学以求尽其心而已。”开宗明义直截了当,有酣畅淋漓的痛快。金句频出,不过,最令人大开眼界的是阳明先生对十六字儒家心法的解读。“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十六字看官要特别留意,此乃尧舜禹三位古圣王禅位时相授之语,为儒家心传,中国文化精要。从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看过五花八门解读,本人仍然一知半解,说得不晓得,晓得说不得。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道心者,率性之谓,而未杂于人。无声无臭,至微而显,诚之源也。人心,则杂于人而危矣,伪之端矣。见孺子之入井而恻隐,率性之道也;从而内交于其父母焉,要誉于乡党焉,则人心矣。饥而食,渴而饮,率性之道也;从而极滋味之美焉,恣口腹之饕焉,则人心矣。惟一者,一于道心也。惟精者,虑道心之不一,而或二之以人心也。道无不中,一于道心而不息,是谓“允执厥中”矣。一于道心,则存之无不中,而发之无不和。是故率是道心而发之于父子也无不亲;发之于君臣也无不义;发之于夫妇、长幼、朋友也无不别、无不序、无不信;是谓中节之和,天下之达道也。放四海而皆准,亘古今而不穷;天下之人同此心,同此性,同此达道也。道心不带私欲人心夹杂私欲人心道心是心的两面,不是说人有两颗不同的心。率性之谓道,不带私欲的是道心,夹杂私欲的是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正者即人心。就像佛是觉悟的人,人是没有觉悟的佛。人心夹杂私欲,有私欲就会作伪,作伪就会有稀奇古怪的事发生,所以“人心惟危”。王阳明举例说明,看到小孩掉进井里恻隐之心油然而生,属于道心,在家想讨好父母,在外想要称誉乡党属于人心。不过关于吃喝人心道心的分别有些细微,肚子饿了想吃,口渴了想喝,属于率性的道心,但是追求美食,好酒好茶,则是呈口舌之欲,属于人心。三祖僧璨大师《信心铭》有言:“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用来说明道心、人心最为简单明了,人心挑挑拣拣,执着爱怜憎恶情感欲望,没有拣择心,没有憎爱心,便会洞然明白,那便是道心。为什么说“至道无难”?因为“道”就在那,只要不人为修饰改变,“道”就在那,因为“人心”,不难反而成了最难。道心即良知道心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良知,“道心者,良知之谓也”。道心乃天性率性生发,《中庸》所谓“率性之谓道”,阳明将其解释为“诚之源”,而“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道心“至微而显”,“无声无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轻易看不出来,也难以分辨,所以说“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守道心人心难测,那么不靠谱,道心难显,那么幽微难明,怎么把“惟微”的道心发扬光大?儒家心法指授“惟精惟一”。“一”是什么?一就是道心,就是良知,就是天理,就是孔夫子“吾道一以贯之”的“一”,就是“为天地立心”的“心”。万古流传,始终如一,“我只有千圣一心,万古一道,只有心一致,所以道一致,因为道一致,所以学亦一致。”王阳明如是说。“惟一者,一于道心也。”只是道心,只有道心,只是良知,只有良知,才是最高的目标,唯一的坚守,所以“允执厥中”也。“一”是统一,是唯一,是归一,是专一,是排他的不二,一心一意,全神贯注,只在道心。“惟精”是“惟一”的功夫,就是为了避免道心不够专一,不够坚定,或者受人心的污染。《传习录》记录一段王阳明回答学生的相关提问:问:“'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复有'惟一’也。'精’字从'米’,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纯然洁白,便是'惟一’意;然非加舂簸筛拣'惟精’之功,则不能纯然洁白也。舂簸筛拣是'惟精’之功,然亦不过要此米到纯然洁白而已。修持道心,需要“精一”之功。“惟一”是“惟精”的目标和方向,“惟精”是“惟一”的践履功夫。“惟一”指向道心之“纯一”,“惟精”是人心修持道心的功夫,比如射箭瞄准目标的功夫。中不中?允执厥中乾隆皇帝御笔书写的匾额“允执厥中”还悬挂在北京故宫中和殿,中和大概是“允执厥中”题中应有之义。说实在话这四个字,从最初接触以来,从来没有真正搞清楚究竟是什么意思。问度娘,百度百科解释:“意为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百度教育解释:“言谈举止讲求诚信,保持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解释不能说不对,但总觉得不得要领,因为“允执厥中”说话的对象是皇帝,是尧帝禅位舜帝时对舜的嘱托,如此关键时刻只说一句话,应该不会说要注意言行吧,“好好守住(中)”、“允汝执政,好好守住”,都是可能的说法,“执”就是持,拿住,可以理解为“守”。大概歧义太多,舜禅位禹,舜在“允执厥中”前加了十二个字注解,变成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按王阳明的解释,守住道心不停息,就是“允执厥中”。一心一意只在道心,就会达致中和,天地各归其位,万物发育生长,道心真诚生发于父子,则父子无不亲,生发于京城,则君臣无不义,生发与夫妇,夫妇无不也有别,生发于长幼长幼无不有序,生发于朋友,朋友无不有信。与《中庸》若合一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自己都绕糊涂了,又要被批评水平太低,写的东西读不懂。我们再用王阳明自己的话来捋一捋。夫“道心”即“中”也,“精一”者“允执”之功,而“精”又“一”之功也。“惟精”故“一”,“惟一”故“中”,此万世心学之源,盖蔑以复加矣。其后孔门一贯博约之教,诚正格致之说,亦不过发明“精一”之旨。王阳明上面这段话把所有的脉络都理清了。“一”与“道心”、“良知”、“中”、天理其实是同一件事的不同表达,“惟精”和“惟一”都是“允执”之功,目的都是“一”也就是“中”。所以惟精惟一就是允执厥中,就是致良知。如果说“惟精惟一”就是“允执厥中”,相信大多数人还能够接受,但如果说“允执厥中”就是致良知,那就太石破天惊了,即便王阳明当时已洞然明白,但给他多十个胆子,也不敢如此陈说,因为用“允执厥中”为“致良知”背书会有杀身之祸。窥破王阳明的不言之秘,与古圣贤交心,读通儒家心法,日光明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