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南关学校2022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山西省忻州市南关学校2022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山西省忻州市南关学校2022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山西省忻州市南关学校2022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山西省忻州市南关学校2022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忻州市南关学校2022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二十年后[美]欧•亨利

瑟瑟的寒风夹杂着雨意,一位巡警在马路上威风凛凛地走着。他边走边一家家打量,

还不时转过头,用警惕的目光向平静的通衢大道两头远望,那甩警棍的动作多姿多彩,再

加上体格魁梧,却不带傲气,俨然一个太平天下的卫士形象。

走过一个路段的正中时,警察突然放慢了脚步。一家幽暗的五金店的门口,有个男子

斜靠门站着,嘴里叼了根烟,并没点着。看到警察走过来,他抢先说话了。

“没事,警官,我在等一个朋友,”他镇定自若地说,“二十年前约好现在相见。你

听了觉得奇怪,是吗?你要是不放心呢,我可以把事情说给你听听。二十年前,这家店是

一家餐馆,叫大乔•布雷迪餐馆。”

“餐馆早五年就没有了。”警察说。

站在门道里的那个人划着一根火柴点燃雪茄。火柴光一亮。只见这人长着个方下巴,

脸色发白,目光倒炯炯有神,右边眉毛附近留着个小白伤疤。领带扣针歪别着,上面镶着

颗大钻石。

那人说:“二十年前的今晚,我跟吉米•韦尔斯在这儿的餐厅吃饭。我们俩都是在纽

约长大的,多年来亲如兄弟。那时我十八,吉米二十。第二天我要去西部闯荡。在吉米看

来天下似乎只有一个纽约。那天晚上我们约定,二十年后,都将在此地、此日、此时再次

会面。”

“这事倒挺新鲜。时隔二十年才又见上一面,未免太久了点。分手以后你知道你朋友

的消息?”警察问。

那人答道:“说起来我们也有过一段书信往来,但过了一两年便断了联系。但我相

信,只要吉米还活着,他肯定会来赴约的。”等朋友的人掏出一块漂亮的表,表盖上镶着

小宝石。

“十点还差三分钟,”他说,“我们在这餐馆分手的时间是十点整。”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

“你猜对了!吉米要是比得上我一半就好了。他是个大好人,只是有点死板。我发财

可也不容易,非多长几个心眼不可。在纽约,人总是墨守成规,人要开窍得到西部去。”

警察甩着警棍,又开步了。

“我得走了!希望你的朋友真能来。到时候没来你就走吗?”

“不会。”那人说,“我至少多等他半个小时。只要他还活着,他肯定会来。再见,

警官。”

“再见,先生。”警察说完,又继续巡逻,边走边一家家打量。

这时,天下起了濠濠细雨,风也越刮越紧。五金店门口的那个人抽着烟还在等。

他等了约莫二十分钟后,一位高个子大步流星穿过马路径直朝他走来。这人穿着长外

套,衣领翻上来盖住了耳朵。

“鲍勃,真是你吗?”来者不敢相信地问道。

“吉米•韦尔斯,你来了呀!”站在门边的人高声叫了起来。

“哎呀呀!”刚来的人也高声叫,一把抓起对方的两只手,“果然是鲍勃。我只知道

只要你还活着,一定会上这儿来。唉,二十年,可真不算短呀!鲍勃,老饭馆拆了,要是

如今还在,我们可以到里面再吃上一顿。在西部混得怎么样,老弟?”

“好极了!一切如愿以偿。你变多了,吉米。奇怪,你怎么又高了两三寸呢?”

“是呀,二十岁以后我又长个儿了。”

“在纽约过得不错吧,吉米?”

“还过得去。我在市里的一个部门谋了个位置。走,鲍勃,我领你到一个熟悉的地

方,咱们叙叙旧。”

两个人手挽手沿马路走着。从西部归来的那个志得意满,讲起这些年的作为。另一个

把头缩在大衣领里,津津有味地听。

十字路口有家药房,仍灯火辉煌。到了灯光下,两人同时转身瞪大眼看着对方的脸。

从西部来的那个突然站住了,松开手臂。

“你不是吉米•韦尔斯,”他惊叫起来,“二十年的时间的确长,但再长的时间也不

会把鹰钩鼻变成个扁鼻。”

“二十年足可以把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鲍勃,你已被捕十分钟了。芝

加哥警方猜到你会到这个城市来,打了电报说想与你谈谈。放老实点,知道吗?老实才聪

明。有人叫我带张条子给你,看完了我们再去局里。你到那儿窗户下看,是巡警韦尔斯

写的。”

从西部来的人打开交给他的小纸条。刚看的时候他的手还正常,但到看完时却抖得厉

害。条子上只写了几句话:

鲍勃:我准时到了约定地点。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原来是芝加哥通缉的罪犯。

我不便自己动手,便找了位便衣代劳。

吉米

(节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两处关于风雨的环境描写“瑟瑟的寒风夹杂着雨意”和“天下起了濠濠细雨,风

也越刮越紧”,既渲染了氛围,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鲍勃虽然是一个通缉犯,但是仍然坚持来赴二十年之约,由此可见鲍勃也有重情守信

的可贵之处。

C.鲍勃领带扣针镶着大钻石,表盖上镶着小宝石,可以看出他在西部发达了,也可以体

现他想向朋友炫耀的心理。

D.小说结尾以吉米给鲍勃的纸条揭示谜底,交代鲍勃满怀期望等待的老友居然是警察,

且吉米早就发现了他是被通缉的罪犯。奇峰突起,出人意料。这种结尾构思巧妙,常被人

称之为“欧•亨利式结尾”。

5.小说成功塑造了警士吉米的哪些形象?请结合原文相关内容分析。

6.吉米不动声色就抓捕了二十年前的好友鲍勃,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但本文的伏

笔设置很隐蔽,原文有哪几处伏笔?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4.A

5.小说中的吉米是一个优秀的警士形象:①尽职尽责。在寒冷的雨夜中,吉米认真地执

行职务,“边走边一家家打量”:②稳重。以一名警士的身份与老朋友交谈,没有马上兴

奋得揭露自己的身份。③有正义感。在发现老朋友是要被缉捕的人后,吉米理智战胜了情

感,暗中通知了便衣警察。

6.①第一处伏笔是开头。警士吉米在巡街时“用警惕的目光向平静的通衢大道两头远

望”,为后文他发现鲍勃是通缉罪犯后的机警表现埋下伏笔;②第二处伏笔是对鲍勃的外

貌描写,这是为了呼应后文吉米在字条中提到“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原来是芝加哥

通缉的罪犯”;③第三次伏笔是吉米在和鲍勃的谈话中问道:“到时候没来你就走吗?”

其实吉米是确定鲍勃不会走掉,为后文便衣警察逮捕鲍勃埋下伏笔。

"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开头的环境描写并没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5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

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以一名警士

的身份与老朋友交谈,没有马上兴奋得揭露自己的身份”等情节中概括出其“稳重”的性

格特征。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

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

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

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

格特征。此题从“尽职尽责”“稳重”“有正义感”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

的事例进行分析。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注意找到伏笔的地方“开头”“对鲍勃的外貌描写”和“吉米在和鲍勃的谈

话”,然后分析为后文的什么地方做伏笔。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乱世出奇才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

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涪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既

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引

人注目之处一在于他的五度出仕而后坚隐不出,二在于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

真而又偶现豪壮之气,三在于他的长期被埋没而后又被奉为一代宗师。多年来,陶

渊明作为人们心目中才华超卓,情志雅远,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文学奇才和士林

怪杰,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只有从陶渊明所处时

代环境入手,审视他的心路历程和诗文道路,才能够予以更全面、恰切的评判与显

扬。

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正常的时代,人的思想融入生活之中,不会有

多余的意识来反观生命本身。只有在不平凡的时代,人们在得失、成败、荣辱、幸

运与乖蹇之中惊喜、向往、

痛苦、迷惑,在心理的不平衡中追求和谐,又从和谐中产生新的裂变,这才有了美

到极致的陶渊明。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这才产生了诗人、作

家、哲学家。所谓愤怒出诗人,痛苦出哲学家,就是这个道理。人之所以超越于凡

人,并不是因为天赋灵气,而是不平凡的人生,所谓“天才”只是一种美誉,一种

羡叹,归根结底是由于后天的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历

练。而时代,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将其不平凡加诸于个

人,并常常以文学或哲学的形式体现出来。这就是乱世出奇才的必然性。

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东晋王朝中度过的,晚年经历了晋宋易代。他生活在我

国封建社会史上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整个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战争频仍、祸乱不已,陶渊明降世之时,西晋灭亡已48年,东晋偏处一隅,时时

受到北方的进犯,统治集团内部却并不励精图治,团结御侮,更不思收复失地,而

是沉湎于江南鱼米之乡的安乐而不能自拔。大批兵权在握的将领,多以扩展个人实

力、相互勾心斗角为能事,致使少数爱国志士如祖逖等发起的几次北伐复土运动,

都半途而废。所以青少年时的陶渊明,虽然也曾经“猛志逸四海",也曾经“抚剑

独行游”,却终因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

公元383年的跳水之战以东晋大败前秦告捷,但外患稍缓,内乱继起,这就是公元

399年爆发的历时十二年、波及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孙恩、卢循大起义。义军与官军

的长期战争,给劳动群众带来更大灾难。陶渊明的故乡江洲潺阳是京都金陵的屏

障,为兵家必争之地,遭受战火的毁坏更为惨重。陶渊明的诗文中对这次战乱虽无

直接描写,但触目惊心,他的悲观、避世的情绪,他的桃花源理想,都因此油然而

生。外患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的

相互倾轧,更是令一切有识之士失望、厌倦。陶渊明一度在桓玄手下为吏,后又入

刘裕幕府中任镇军参军,亲睹了一帮野心家们争权夺利、犯上作乱的一幕幕,其心

中那种不齿而无奈,渴盼远离尘嚣的情绪可想而知。

陶渊明是在数番入仕过程中认识到他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无从在这个动荡不堪的

时代实现的。所以他才最后下决心归田。这既是一种消极退避,也确实是无可奈

何,是无力回天的情形下做出的明智抉择。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孔子那时还

是能够有所为的,而陶渊明非退避不得免祸消灾,非隐居不能独善其身,以其才,

以其情,以其时,他实在是除了吟诗作赋,再也不能别有所为了,转为歇斯底里,

坠井而死,年仅57岁。

(摘编自龚斌《中华名人传记》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陶渊明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做法不合封建正统思想也是他成为“又是歧见最

多的作家之一”的一方面原因。

B.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也曾几度出仕,

最后下决心归田,虽消极退避,但也是保全性命的明智抉择。

C.“外患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但外患内乱则又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对文学家或哲学家或许是大幸。

D.陶渊明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由此,他曾经“猛志逸四

海”,“抚剑独行游”的理想壮志也就不复存在了。

E.文章的后半部分却着重写晋宋时代大分裂、大混乱的外患内乱,照应了本文的

题目“乱世出奇才”,从而突出了陶渊明的“奇才”。

(2)文中说: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结合原文简

要谈谈你的理解。(6分)

(3)“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请简要分析其“条件”。(6分)

(4)在动荡不堪的时代,是像陶渊明一样“归隐”呢,还是像孔子所说“知其不

可为而为之”呢?对此你赞成哪种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参考答案:

(1)(5分)AC(答C给3分,答A给2分,B蛤1分,答、D、E不给分:B•保全性命,以偏枢全,

还有对见暗时代的不齿和无奈及独善其身:D•理想壮志也就不复存在了9殳依据;E”从而突出了陶渊

明的•奇才•'带

(2)(6分)①他的诗文冲法潘浦、天然纯真而又儡现家壮之气।②陶渊明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发

生了深刻的影明.(若点3分)

(3)(6分)①不平凡的时代,让人的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②不平凡的人生,让

人有了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双追求与客观历练.(每点3分)

(4)(8分)现点一,像陶渊明一样,明隆,理由।①归隐是独善其身,不用"暗努力同流合污,②归

隐不是单纯的苟且偷生,也是一种无声的反抗.

观点二:像孔子所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理由:①人生应积极进取,用自己的

努力改变现实;②应不惧失败,勇敢的去实现人生的理想。(观点明确2分,理由

充分6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论自然美

李泽厚

①就美的本质说,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各派不是认为自然无美,美只是人类主

观意识加上去的,便是认为自然美在其本身的自然条件,与人类无关。对这个问题,我当

年提出了“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亦即“自然的人化”说。

②但“自然的人化”说却一直遭到误解和反对。它常常被人们从字面含义上肤浅地理

解为被人力开发了的自然对象。其实,“自然的人化”可以分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通过

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这是狭义的自然人化。而我所说的,是广义的概念。天空、

大海、沙漠、荒山野林,没有经人去改造,但也是“自然的人化”。因为“自然的人化”

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

生了根本改变。

③“自然的人化”不能仅仅从狭义上去理解。人所培植的花草等,也确乎是美的,但

社会越发展,人们便越要也越能欣赏暴风骤雨、沙漠、荒凉的风景等等没有改造的自然,

越要也越能欣赏像昆明石林这样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奇特美景,这些东西对人有害或为敌的

内容已消失,而愈以其感性形式吸引着人们。人在欣赏这些表面上似乎与人抗争的感性自

然形式中,得到一种高昂的美感愉快。所以应该站在一种广阔的历史视野上理解“自然的

人化”。此外,还有人经常把“自然的人化’解释为比拟性的,将自然对象赋予人的想

象、情感、意会,如把松、竹、梅比作人的清风亮节,将自然对象作为人格的理想等等。

这是康德讲的“道德的象征”。这样理解“自然的人化”只能是种借用。

④社会美有历史尺度问题,自然美亦然。那么,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的历史

尺度,又如何理解和计算呢?这个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大体从何时开始的呢?

⑤首先要指出,狭义的“自然的人化”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的基础,是使人

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改变的根本原因。原始人为什么不能欣赏山水花鸟,就是因为当时狭义

的自然人化水平即生产力水平,使他跟自然的关系不存在那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在狩猎的

时代或狩猎的原始民族中,大概只有某些种类的动物成为人类活动和意识的对象,其他的

自然事物不是与人无关,便是与人敌对。农业社会之所以是人类历史的最大进展也正在于

它使人类安居,并循天时、地利而延续着巩固着秩序化的生活,众多自然事物和整个大自

然逐渐成为人类生活活动的真正的客观环境、条件、资源、工具,从而成为对象。这虽然

还不是审美对象,却是它们日后成为个人审美对象的前提基础和根源,即是说,它们开始

获有了美的本质,具有了审美性质。可见,“自然的人化”作为哲学美学概念,只涉及美

的本质,它是山水花鸟、自然景物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最后根源和前提条件。至于具体

的自然景物如何和何时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则属于历史具体地逐一研讨的实证科学问

题。

(选自李泽厚《美学三书》,有删改)

16.作者认为自然事物怎样才可能成为审美的对象?请简要说明(6分)

17.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层次。(6分)

18.根据文意,作者的“自然的人化”说该如何理解?请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

16.(6分)社会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阶段(2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2分),自然事物开始具有了审美性质后,(2分)这样的自然事物才有可能成为

审美的对象。(意思对即可)

17.(6分)首先针对自然美的美学难题,点明自己“自然的人化”的观点;接着剖析了别

人对“自然的人化”所作的狭义化理解和比拟性理解的错误;最后阐述了对“自然的

人化”的正确理解。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8.(6分)①“自然的人化”是指伴随历史的发展,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改变。②

“自然的人化”是在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出现的。③“自然的人化”是

自然景物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最后根源和前提条件。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举字宣光,汝南汝阳人,陈留太守防之子。举姿貌短陋,而博学洽闻,为儒者所

宗,故京师为之语曰:“《五经》从横周宣光。”

延光四年,辟司徒李郃府。时宦者孙程等既立顺帝,诛灭诸阎,议郎陈禅以为阎太后

与帝无母子恩,宜徙别馆,绝朝见。群臣议者咸以为宜。举谓郃曰:“昔郑武姜谋杀严公

①,严公誓之黄泉;秦始皇怨母失行,久而隔绝。后感颍考叔、茅焦之言,循复子道。书

传美之。今诸阎新诛,太后幽在离宫,若悲愁生疾,一旦不虞,主上将何以令于天下?如

从禅议,后世归咎明公。宜密表朝廷,令奉太后,率厉群臣,朝觐如旧,以厌天心,以答

人望。”郃即上疏陈之。明年正月,帝乃朝于东宫,太后由此以安。

举稍迁并州刺史。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②。至其亡月,咸言神

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举既到州乃

作吊书以置子推之庙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还温食。于是众惑稍

解,风俗颇革。

举出为蜀郡太守,坐事免。大将军梁商表为从事中郎,甚敬重焉。六年三月上巳日,

商大会宾客,宴于洛水,举时称疾不往。商与亲昵酣饮极欢,及酒阑倡罢,继以《瘫露》

之歌,坐中闻者,皆为掩涕。太仆张种时亦在焉,会还,以事告举。举叹日:“此所谓哀

乐失时,非其所也,殃将及乎!”商至秋果薨。

建和三年卒。朝廷以举清公亮直,方欲以为宰相,深痛惜之。

(《后汉书•卷六十一》,有删改)

【注】①严公:指春秋时期的郑庄公。②龙忌之禁:古时指鬼神忌日,此处指禁火的风

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举既到州/乃作吊书/以置子推之庙/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

还温食

B.举既到/州乃作吊书/以置子推之庙/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

还温食

C.举既到/州乃作吊书/以置子推之庙/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

还温食

D.举既到州/乃作吊书以置子推之庙/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

还温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指《诗》《书》《乐》《易》《春秋》。本来应该

有六经,还有一本《礼记》,因亡于秦火,只剩下五经。

B.迁,表示调动官职时,常表示升职,如“右迁”“擢迁”,也可表示降职,如“左

迁”“迁谪”,此外,“迁调”等也可表示调职改任。

C.上巳日,农历三月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末期,魏晋以后改为农历的三月三日。上巳节习

俗活动有水边的祭祀仪式(称为"祓”或“禊”),也可春嬉郊游。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

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举虽然身材矮小,容貌丑陋,但学识渊博,见多识广,为当时儒者所尊崇。京城中

的人们都称赞他通晓《五经》。

B.延光四年,宦者孙程等拥立顺帝,诛杀外戚阎氏一族,并将阎太后迁徙到离宫,禁绝

皇帝朝见,大臣们认为皇帝与太后本无母子恩情,都赞同这种做法。

C.司徒李郃上书皇帝,希望皇帝恪守孝道,敬奉太后。皇帝接受了劝谏,太后因此得以

安定。

D.朝廷认为周举清廉公允、诚实正直,正要任命他为宰相,周举却在建和三年去世。朝

廷为失去周举这样的人材而深感痛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诸阎新诛,太后幽在离宫,若悲愁生疾,一旦不虞,主上将何以令于天下?

(2)商与亲呢酣饮极欢,及酒阑倡罢,继以《甦露》之歌,坐中闻者,皆为掩涕。

参考答案:

10.D11.A12.B

13.(1)现在,阎氏家族刚刚被诛灭,太后被幽禁在离宫,如果因悲痛忧愁而生出疾

病,一旦逝去,皇帝将凭什么来号令天下的人呢?

(2)梁商与亲朋好友开怀畅饮,快乐至极。等到酒宴将散,歌唱结束,他接着吟唱了

《魂露》这首歌曲,在座的人听了之后,都为之掩面流泪。

10.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

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

“州”是“到”的宾语,不要断开;“以置子推之庙”中,“以”前省略“之”代前面的

“作吊书”,句意联系紧密,不要断开;“民命”是“残损”的宾语,不要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

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

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

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

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

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

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五经中

《乐》应为《礼记》,《乐》亡于秦火。

1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

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B项,

“将阎太后迁徙到离宫,禁绝皇帝朝见”是议郎陈禅给皇帝提的建议,并非孙程的行为。

1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

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诛:被动,被诛灭;幽:被动,被幽

禁;若:如果;不虞:逝去的委婉说法;何以:宾语前置句,凭什么;于:介词,引出宾

语,不翻译;亲昵:亲朋好友;阑:将散;倡:歌唱;为掩涕:省略句,为之掩面流泪。

参考译文:

周举字宣光,汝南汝阳县人,是陈留太守周防的儿子。周举身材短小,相貌丑陋,但

是学识渊博,见多识广,为当时儒者(读书人)所尊崇。所以,京城中流传着称赞他的

话:“周宣光通晓《五经》。”

延光四年,(周举)被征召到司徒李郃府中做官。当时,宦官孙程等人拥立顺帝,诛

杀了阎氏家族的人。议郎陈禅认为阎太后与皇帝之间没有母子恩情,应该让太后移到离宫

中居住,断绝朝拜参见。议论政事的大臣们都认为这样做是合适的。周举对李郃说:“从

前,郑武姜设计杀害郑庄公,郑庄公发誓不到黄泉母子不再相见;秦始皇怨恨他母亲行为

不端,长时间不与她见面。后来,有感于颍考叔、茅焦的话,重新遵循做儿子的道义。书

传上都称颂他们。现在,阎氏家族刚刚被诛灭,太后被幽禁在离宫,如果因悲痛忧愁而生

出疾病,一旦逝去,皇帝将凭什么来号令天下的人呢?如果按照陈禅的建议去做,后世的

人就会归罪于您。应该秘密地向皇帝上书,让皇帝尊奉太后,率领督促大臣们,像先前一

样朝见太后,来满足上天的心意,符合众人的愿望。”李郃立即向皇帝上书陈述了这个道

理。第二年正月,皇帝就到东宫去朝拜太后,太后从此就安定下来。

周举升迁并州刺史。太原一郡,旧俗因介子推被焚烧而死,有禁火的风俗。到了介子

推死的那个月,都说神灵不喜举火,因此百姓每年冬季有一个月要吃冷食,不敢生火煮

饭,一家老小不堪冷食,每年死不少人。周举到了并州,作了凭吊介子推的祭文放在他的

庙里,说严寒的冬天离开火,残损百姓生命,这不是贤人的意思,并向百姓宣传,使他们

恢复熟食。于是百姓的迷惑渐渐得以消除,风俗渐渐改变。

周举外调担任蜀郡太守,因事获罪被免官。大将军梁商给皇帝上书,推荐周举担任从

事中郎,对他非常敬重。(永和)六年三月上巳日,梁商大规模邀请宾客,在洛水边宴

饮,周举当时称病没有去。梁商与亲朋好友开怀畅饮,快乐至极。等到酒宴将散,歌唱结

束,他接着吟唱了《瘫露》这首歌曲,在座的人听了之后,都为之掩面流泪。太仆张种当

时也在场,等到回来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周举。周举感叹说:“这就是所谓的悲哀或欢

乐不合时宜,歌唱不合场所。灾祸就要到来了啊!”梁商到秋天果然死去。

建和三年,周举去世。朝廷认为周举清廉公允、诚实正直,正要任命他为宰相,很为

他感到痛惜。

5.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划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王渔洋作诗善施人工之法,然一不矜持,任心放笔,则譬如飞蓬乱首,狼藉阔眉,妍

姿本乏,风流顿尽。渔洋天赋不厚才力颇薄乃遁而言神韵妙悟以自

掩饰一吞半吐撮摩虚空往往并未悟入,已作点头微笑,闭目猛省,出口

无从,会心不远之态。故余尝谓渔洋诗病在误解沧浪,而所以误解沧浪,亦正为文饰才

薄。(节选自钱钟书《谈艺录》)

20.材料中“飞蓬乱首”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哪一部典籍?(2分)

21.材料中“误解沧浪”句,沧浪指的是宋代哪一位诗人?(2分)

参考答案:

19.渔洋天赋不厚/才力颇薄/乃遁而言神韵妙悟/以自掩饰/一吞

半吐/撮摩虚空/往往并未悟入

20.《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21.严羽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宇文融,京兆万年人,隋礼部尚书平昌公弼之玄孙也。融开元初累转富平主簿,明辨

有吏干,俄拜监察御史。时天下户口逃亡,免役多伪滥,朝廷深以为患。融乃陈便宜,奏

请检察伪滥,搜括逃户。玄宗纳其言,因令融充使推勾。无几,获伪滥及诸免役甚众,特

加朝散大夫。融于是奏置劝农判官十人并摄御史分往天下所在检括田畴招携户口其新附客

户则免其六年赋调但轻税入官。议者颇以为扰人,上书咸陈括客为不便。侍中源乾曜及中

书舍人陆坚皆赞成其事。上方委任融,于是诸道括得客户凡八十馀万,田亦称是。州县希

融旨意,务于获多,皆虚张其数,亦有以实户为客者。岁终征得客户钱数百万,融由是擢

拜御史中丞。融乃驰传巡历天下,事无大小,先牒上劝农使而后申中书,省司亦待融指捻

而后决断。融之所至,必招集老幼宣上恩命,百姓感其心,至有流泪称父母者。户部侍郎

杨埸犹称括客不利居人,征籍外田税,使百姓困弊,所得不补所失。无几,揭出为外职。

十七年,与裴光庭并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融既居相位,欲以天下为己任,谓人曰:“使

吾居此数月,庶令海内无事矣。”于是荐宋璟为右丞相,裴耀卿为户部侍郎,甚允朝廷之

望。然性躁急多言,又引宾客故人,晨夕饮谑,由是为时论所讥。时信安王祎为朔方节度

使,融惮其权,使殿中侍御史李宙劾之。祐既申诉得理,融坐阿党李宙,出为汝州刺史,

在相几百日而罢。裴光庭、蒋岑等又弹融交游朋党及男受赃等事,融于是配流岩州0卒于

路。上闻之,思其旧功,赠台州刺史。

(摘编自《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融于是奏置劝农判官/十人并摄御史/分往天下所在/检括田畴/招携户口/其新附

客户则免/其六年赋调但轻税入官

B.融于是奏置劝农判官十人/并摄御史/分往天下/所在检括田畴/招携户口/其新附

客户/则免其六年赋调/但轻税入官

C.融于是奏置劝农判官十人/并摄御史/分往天下所在/检括田畴/招携户口/其新附

客户则免其六年赋/调但轻税入官

D.融于是奏置劝农判官/十人并摄御史/分往天下/所在检括田畴/招携户口/其新附

客户则免其六年赋/调但轻税入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驰传”,意为驾驭驿站车马疾行,也指古代驿站一种驾四匹马的马车。

B.“海内”,指全国。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C.“朋党”,指集团,派别。后指坚持独立政见、不阿附权贵的政治团体。

D.“配流”,是古代的刑律,指把获罪人发配、流放到边远的地方去服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宇文融精明干练,很有为政之能。针对当时朝廷深以为患的人口、税收混乱状况,他

提出了收编流失人口、鼓励其耕种等增收的主张。

B.宇文融向各地派出专司官吏,搜集到八十余万流散人口及同此数量的没有纳税的田

地,年底就征得了数百万钱,受到朝廷上下一致赞扬。

C.宇文融每到一处,必定招集民众大会,宣布自己推行的政策是皇上的恩泽懿旨,老百

姓非常感激他的善意,有的甚至流泪称他为父母。

D.字文融任宰相时,为国家重要职位推荐的人才深得朝廷认允,但他性情急躁,出语狂

放,后因儿子受贿等事被弹劾,死后被追赠台州刺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州县希融旨意,务于获多,皆虚张其数,亦有以实户为客者。

(2)然性躁急多言,又引宾客故人,晨夕饮谑,由是为时论所讥。

参考答案:

10.B11.C12.B

13.(D各州县的官吏揣度宇文融的心意,尽力查获更多,都虚报数字,也有将在编人口

计为流散人数的。

(2)但他性情急躁,说话太多,又宴请宾客故人,早晚畅饮戏谑,因此被时论批评。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

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

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融于是奏置劝农判官

十人,并摄御史,分往天下,所在检括田畴,招携户口。其新附客户,则免其六年赋调,

但轻税入官”,这段话是说“宇文融于是奏请设置十位劝农判官,并兼任御史,分别派往

全国各地,所到之处检查登记耕地,招民入籍。那些新登记的客户,可免六年赋税征调,

只交较少的税入官”,圈出句子中名词和代词,如“融”“劝农判官”“御史"''天

下”“户口”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进行排除,如“劝农判官十人”是定语后置句,

“十人”是后置定语,中心词是“劝农判官”,故二者不能断开,这就排除AD两项;

“分往”的地方是“天下”,即“全国各地”,“检括田畴”“招携户口”等是到了“所

在”之处做的事情,故“所在”应放在后一句中,这就排除C项,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

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

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

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后指坚持独立政

见、不阿附权贵的政治团体”错误,“朋党”是贬义词,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

轧的宗派”。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

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

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受到朝廷上下一致赞扬”

错误,如文中说“议者颇以为扰人,上书咸陈括客为不便”“户部侍郎杨埸犹称括客不利

居人”,这都是反对之声,一共两处提到有人反对,并非“上下一致赞扬"。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

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

进行调、换、册IJ,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希”,本义为

“迎合”,此处意译为“揣度”;“务”,致力,“于”,引出动作对象;“虚张”,虚

报;“其”,代词,它的;“以……为",把……当作;“实户”,在编人口。第二句

中,“然”,但是,然而:“引”,宴请;“故人”,老朋友;“晨夕”,早晚,名词做

状语;“饮谑”,畅饮戏谑;“由是”,因此;“为……所”,被动句;“讥”,批评。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

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

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

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

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

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

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

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

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

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

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

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

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

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

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

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

常常用"日”“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

"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

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

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阅读下面两则关于“日本核辐射”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1()分)

材料一: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从4月4日晚开始向大海中排放含有低浓度放射

性物质的核污水,目前排水工作仍在继续。东京电力公司解释说,由于来不及设置

转移这些高放射性污水的临时水罐,现在只能先把废弃物处理设施内存储的低放射

性污水排入海中,为高放射性积水腾出存放空间。日本外相松本刚明5日在记者会

上表示,排放举措“在国际法的义务关系上不会立即成为问题”,“现阶段并没有

超越国界造成影响”。

材料二:日本福岛核电站工作人员将核反应堆中的废水排入太平洋中,其南部

茨城县海域已经发现鱼类体内放射性碘超标。为预防遭核辐射污染的食品进入印

度,印度政府4月5日宣布,暂时全面禁止从日本进口任何食品,禁令有效期暂时

设为三个月。新加坡以及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也已经宣布,禁止进口日本一些地区

的食品。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