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中的地域文化变迁(青岛)_第1页
城市建设中的地域文化变迁(青岛)_第2页
城市建设中的地域文化变迁(青岛)_第3页
城市建设中的地域文化变迁(青岛)_第4页
城市建设中的地域文化变迁(青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建设中的地域文化变迁吴衡伦忠胜刊载于2010年8期<经济师>摘要城市建设与其所在的地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建设推动地域文化的形成,地域文化引领城市发展。以青岛为例,通过研究城市建设与地域文化形成的紧密关系,避免特色地域文化的流失,重新认识地域文化的变迁,探索“都市文化”发展的新方向。Abstract:Areawhereurbandevelopmentanditscloselyrelated,urbanconstructiontopromotetheformationofregionalculture,regionalcultureledurbandevelopment.Qingdao,forexample,bystudyingtheformationofurbanconstructionandthecloserelationshipbetweenlocalcultureandavoidthelossofcharacteristicsoflocalculture,theideaofregionalculturechange,andexplore"urbanculture"andnewdevelopment.关键词:城市建设地域文化都市文化文化变迁KeyWords:UrbanConstruction,RegionalCulture,UrbanCulture,CulturalChange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域性概念也是一个时空性概念,受自然地理、气候环境,特别是历史发展等特定的条件影响,形成不同的特征,这种特征常以地域文化来概括。山东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海陆兼顾,山川独秀,内卫京畿,外入海洋,表现出很强的地域特色,传统和习惯上称之为齐鲁文化。这种文化的传承中,它又有所变化,“凸显海洋文化、融合周边文化、兼容日韩文化、趋同世界文化,这是山东半岛地域文化传承的基本趋向。海洋战略将成为山东半岛发展的主要战略”[1]。讲到海洋战略或是海洋文化,青岛是首选的城市。不仅是山东半岛的龙头,更是我国北方迈向海洋的前湾港,研究青岛的城市发展和地域文化变迁意义十分重大。但仅从传统的历史角度或单纯的区域发展角度,都是片面的;只有进行多层面的研究,才能更好得为发展服务。1.0历史传承下的地域文化环境造就人,自然造就文化。从历史演变的角度解析青岛和青岛的地域文化,这是研究的出发点。早期的青岛由小渔村发展而来,大麦岛、汇(前)泉村等处曾是渔民出海捕鱼活动的汇集地点。这种朴实的“渔耕”文化,虽然在现代的城市生活中减少了,但它却是“诚信、博大、和谐、卓越”城市精神的原始土壤。它历经曲折,多样发展,是青岛文化的总概括。1891年清政府为加强海防在青岛建立兵营,开始建制[1],历经德国侵占,日本独霸,后为我国重要海防、海洋科研、进出口基地。百年青岛,城市的发展现为集旅游、教育、科研为一体的人文基地,这是青岛现代文明的开端。青岛是座年轻的城市,充满激情和活力。入侵德国,1900年规划筹建东亚的“模范殖民地城市”;1937年日本再次侵占,实施“母市计划”,侵略者的规划随未全部实现,但畸形发展下的青岛,成为我国少有的实施“西方城区规划理念”的早期城市。外国独占的烙印,给城市留下“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称誉,这种异域文化一直影响着青岛的现代建设。1914年前后青岛市区分为青岛区、鲍岛区,即为欧人区和华人区[2]。青岛区地处沿海地带,自然环境优越、空间布局理想、建筑设施、城建系统完备,是当时的欧人区,成为今日旅游文化的集中地带。鲍岛区位于现在的胶州路、辽宁路段,居住人群基本为社会中下阶层。近代民族工商业者,处在夹缝中,建筑拥挤,基本为商住两用,生存艰辛。上世纪20年代日本急于扩张,又开辟了侨居住宅和商业网点,成为重要的商住文化集中区,这构成本土青岛的商住文化。青岛陆通中原和京畿,海通京卫和东洋,以海港通商开埠,以海洋科技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成为青岛的重要篇章。从栈桥到五四广场,从清营驻兵到现代海防,再从纱厂罢工到海尔跨国企业,从荒野渔村到帆船之都……,这些文化都带着浓重的奋斗情结,直到解放后才有了全新的发展。青岛凸显“山-海-岛-港-城”的综合优势,长期发展形成了海港、岛城、街巷、山林等多样的城市文化。但这种优势曾长期局限在“海泊河—长春路--延安三路—西南海岸线”范围内的半岛地带,城市偏安一隅,所以习惯上称之为小青岛或半岛都市,文化也称之为“岛城文化”。改革开放以后,青岛迅速发展,率先突破原有的格局,成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主城区打破了沿海发展的格局,制定“一湾两翼”的发展战略,设立主城和辅城共进发展的新版块。面对“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新浪潮,岛城文化也开始出现分化,如何传承和发展自己的城市文化,必须引起诸多城市工作者的深思。2.0地域文化的革新问题爆区域发展的城市针灸点。研究各商圈的协调运营和各“特色街区”主题文化的演变,使之成为大都市核心文化的磁力点。借鉴上海的南京路、新天地、五角场等城区发展的经验,台东立足多条商住街区的优势,凝聚旺盛人气,打造成互为连通的台东大商圈。拥有辽宁路科技街“青岛的中关村”;登州路青岛永不落幕啤酒文化街;还有文化街、婚纱节、体育街、家具街等多条特色街。在随后的融合建设发展中,逐步凝聚形成独特的商住文化,推动特色街向特色商圈发展,这是激发“活力青岛”的城市针灸点。4.3文化与经济的双向建设纵向研究城市的发展形态,还要结合外来的日韩文化、周边的区域融合文化和时代的世界趋同文化。以企业品牌为城市文化代表的青岛向全球化迈进,如海尔、海信、青岛啤酒等企业品牌文化是青岛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步。随着青岛的国际知名度逐步提高,要进一步研究青岛经济和文化的演变,即“互为支撑、联合拓展”的模式,如“崂山文化、海洋文化、港城文化、传统文化和国际文化”等;同时研究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还要把脉地域文化的发展方向,使之成为国际性文化的城市品牌。从特色街区产业化到城市商圈品牌化的发展,再到国际大都市的全球化,这是一种递进的发展步骤。青岛都市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先集中后均衡的特点,以中部台东为重心,向南北贯通和东西延伸。这是一种以经济发展为支撑,以地域文化发展为先导的城市战略。以“环境改造、文化指引、互为支撑”的双向建设模式,将成为当代大城市探索老城区发展的新思路。4.4地域文化的新格局新世纪初,特别是坚持旧区改造不拖节、新城扩张要务实,才能实现经济、科技、文化全面发展。吸收上海、北京等城市创意产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和资源产业等发展的经验,借助国内外新时机,中心城区首先立足本区的自然景观和文化产业,先后启动中央商务区、中央文化区、中央生活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山林和海岸生态建设等重大项目。在都市建设的演变中,老城区将成为主城区的“都市文化中心”,并推进大青岛形成整体性强的特色地域文化。实事证明,老城区确立大都市文化的目标,新型文化链条正在形成。“融四方才智,举八方之力”,青岛蓄势待发。具体表现为东部山城文化线、南部旅游海洋文化线、西部岛城文化线、中部都市文化区,结合主城外围的“山-海-岛-港-城”等产业,这将形成一种新型的地域文化。随着各子区域的建设逐渐完备,各城区联动发展的实际效能形成,中心城区也就逐渐形成“都市文化轴线区”。东西依托现在构建中的“一线六区”的商贸走廊,南北依托包含中央商务区、中央文化区、中央生活区在内的“都市文化线”,中部城区成为两线交汇的“都市文化轴线区”,毋容置疑。天时、地利、人文等要素一应俱全。09年山东又创建蓝色经济区,担当山东发展蓝色经济的龙头,青岛理应当仁不让[6]。同时借助上海引领长三角前沿发展的经验,以蓝色经济“龙头”的地位,构筑经济半岛城市群。值得指出的是,青岛在北进渤海经济圈,引领山东半岛增长极;和南联日照,构筑第二座亚欧大陆桥头堡的过程中,要避免千城一面的盲目建设。尤其鄂尔多斯式的无人“空城”建设,更是值得深思。坚持“拥湾发展、环湾保护”的科学发展,才能有效引领山东乃至北方中国,即早日进入国家重点经济区的宏观视野,这才是城市建设中地域文化发展的长久之路。5.0结束语百年青岛由原来的小渔村,到解放前的“租界与殖民”;又由改革初期单一的“岛城文化”,再到本世纪初的帆船之都。青岛站到世纪的龙头,迎来“山-海-岛-港-城”全面发展的开端,这是坚持新旧兼顾、短期与长期结合、科学发展的结果。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剧的今天,地域文化建设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已不能局限在单个魅力活动和个别的城市名片建设上,尤其是要摒弃狭意的文化概念和跟风式的局部建设。以“和谐人文”为城市发展的着眼点,全方位的认识和系统的构建新时期的地域文化,才是城市长期发展的新动力。参考文献:[1]《山东半岛地域文化的界定、内涵及其传承趋向》傅广典.[J]北京:民间文化论坛,2006-02-015[2]《画说青岛老建筑》李明.[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3]《青岛打造品牌城市2009白皮书研究》郭先登.[N]青岛:青岛财经日报,2009-1-24(10).[4]《关于大都市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田兆元.[J]北京:民间文化论坛,2006-04:15[5]《从“大世界”到“新天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