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
一、重要性
物理学的研究有实验方法和理论的方法,实验的方法
是以实验结果为依据,归纳出一定的规律;理论研究工作,
虽然不进行实验,但是研究课题的提出和结论的检验,也
必须通过物理实验。物理实验在物理科学的创立和发展中
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学习物理学时,物理实验就
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目。
二、目的和要求
1)通过观察、测量和分析,加强对物理概念和理论的
认识;
2)学习物理实验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基本的
实验技能;
3)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三、实验的过程
1.准备(预习)
1)理论的准备:从实验指导书和有关参考书中充分了
解实验的理论依据和条件。
2)仪器的准备:了解所有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工作
条件和操作规程;了解实验室为何选用这样的装置和仪表,
还有否其它的实验装置可用。
3)观测的准备:掌握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设计记录
表格,记录表格既要便于记录,又要便于整理数据。
2.观测与记录(实验):
1)仪器的安装和调整:按操作规程调整仪器以达到正
常的工作条件
2)观测:在明确了实验目的和测量内容、步骤,并能
正确使用仪器后,可以进行正式观测。
3)记录:实验记录是以后计算与分析问题的依据,在
实际工作中则是宝贵的资料,记录应记在专用的实验数据
原始记录表上,要如实的记下各观测数据,简单的过程以
及观测到的现象。
3.数据的整理与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过程中要随时整理数据,测量结束后要尽快整理
好实验数据,计算出结果并绘出必要的图线。数据整理工
作,应尽可能的在实验课上完成,并且为了根据整理中的
问题作必要的补充测量,一般是在计算结束后再收拾仪器。
实验报告要求简单明了,用语确切,字迹清楚。
实验报告包括:1)实验名称2)实验目的3)实验仪器4)
实验原理及步骤5)记录、数据整理及结论6)问题研究
四、误差理论和数据处理
(-)测量和误差的概念
1.测量及其分类:
测量:指为确定被测量对象的量值而进行的被测物与
仪器相比较的实验过程。
测量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2.误差及其分类:
把测量值X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1)系统误差
在一定条件下(方法、仪器、环境、人相同)多次测
量同一个量时,符号和绝对值保持不变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的误差。
引起原因:实验理论和方法的不完善、实验仪器的缺
陷或不完善、实验环境的变化、观察者的不良习惯和偏向
消除方法: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理论分析得出修正
公式
2)偶然误差
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个物理量时,其误差的
符号和大小变化不定,没有确定规律的误差。
造成原因: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实验者技术水平
和感觉器官的分辨能力的限制
消除方法:一般采用多次测量,取多次测量的算术平
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同时对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做出合理
的估计
3)过失误差:
不能用实验条件作为合理解释的突出误差。
造成原因:人为的
4)误差的表示
设被测量X的测量值为x,其真值为a
①绝对误差£=x-a
一般用算术平均值n…代替真值
所以E=X-X
②相对误差
=-xlOO%e=-^xlOO%
£rarx
③标准误差(均方误差)
/才":…反映测量的可靠程度
④平均绝对误差
⑸+闷+…+归.|
n
⑤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X区一元产
标准偏差:5=忤“二一
f(…尸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s⑸=9=]^——
yinU〃(-1)
(-)测量不确定度
测量不确定度就是测量质量的标准,也即是对测量结
果偏差的评估。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通常以估计标准偏
差去表示大小,称为标准不确定度。
1.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偶然效应引起的)
UA(I)=5(x)
2.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一般跟仪器有关的误差)
««(X)=A/V3其中A是仪器的极限误差
3.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2
直接测量时:uc(x)-J\u(x)/"(X)可以是A类或B评
定
间接测量时:〃c(y)=闾"J
r(X,)
(三)测量结果的表示
y=y±〃c(y)单位,£=Mz)xioo%
y
五、有效数字
1.有效数字:把从仪表上读出的数字包括最后一位存
疑数字称为有效数字。
2.有效数字位数的确定:
从最左一位非零数字起一直到最后一位存疑数字止
判断以下测量值的有效数字位数:
42.36cm4位0.0087m2位27.0024m6
位
4.00cm3位4cm1位
3.运算后的有效数字的确定
1)实验后计算不确定度的:由不确定度来决定,即运
算结果的有效数字末位与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
g=981.2±1.8cm•s?
2)实验后不计算不确定度的:
①加减运算后的有效数字末位应和参加运算的各数中
最先出现的可疑位一致;
②乘除运算后的有效数字位数,可估计位和参加运算
中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相同。
六、实验图线的描绘(自习)
七、组合测量与最佳直线参数:最小二乘法、逐差法
(自习)
补充:科学型计算器的使用
实验01长度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练习使用测长度的几种常用仪器;
2.练习做好记录和计算不确定度。
二、仪器和用具
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被测物(滚珠、圆柱体、小铜线、
小铝线)
三、实验内容:
1.阅读相关的仪器说明书,明确仪器的原理和操作、读数
方法。
2.用游标卡尺测圆柱体的体积(H、。各测5次);
3.分别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测滚珠的直径(交叉测量
各2次);
4.分别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测小铜线、小铝线的直径
(各测5次)。
四、实验报告及要求:
1.计算圆柱体体积(V」疝2月),并计算不确定度;
4
2.每人独立完成一份实验报告。
实验02质量和密度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物理天平的构造、学习天平的使用方法;
2.掌握测量规则固体和不规则固体的密度的方法;
3.进一步巩固误差计算和有效数字的概念
二、仪器和用具
物理天平,祛码,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烧杯、温
度计、被测物(石块、金属圆柱体)、细线
三、实验内容
1.测定规则形状固体的密度(金属圆柱体或圆球等)
1)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等量具测量金属圆柱体的
直径、高度(或圆球直径)等,并计算处体积V。
2)调整和使用天平,称出圆柱体(或圆球)的质量m。
3)利用公式。=求出物体的密度夕。
2.测定不规则物体的密度
设密度大于水的被测物(不溶于水)在空气中称得的
质量为加1,用细线悬吊于水中称衡值为又设当时温
度下水的密度为P”.(见附录),物体体积为V,则依据阿基
米德定律有
Vp,g=(m-m^g,V=㈣一%,所以物体的密度p=p———
H[Kmm
Pw\~2
实验03在气垫导轨上测量速度和加速度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气垫导轨,学习使用数字毫秒计;
2.观察匀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测量速度和加速度
3.牛顿第二定律的研究
二、仪器和用具:
气垫导轨、滑块、光电门、数字毫秒计、铁块、祛码
三、实验原理:
1.速度的测量
当质点所受的合力为0时,质点保持静止或作匀速直
线运动。一个自由漂浮在水平放置的气垫导轨上的滑块,
它所受的合外力为0。因此滑块在导轨上可以静止或以一
定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
当滑块在气垫导轨上运动,滑块上的挡光板垂直通过
光电门时,毫秒计将显示宽度为叔的条形挡光板的遮光时
间(或槽形挡光片相距Ar的两次遮光之间的时间)4,则
滑块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歹=生,©越小,△厂也越小,
相应的平均速度就越接近该位置的瞬时速度。因为以相对
于导轨长度来说很小,实验中将以/4近似看成滑块在某处
的瞬时速度
匚,(3-1)
加
2.加速度的测量
当导轨倾斜时,滑块将受到一个沿导轨平面方向的恒
力的作用,滑块将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在导轨上放置两个
光电门S1,S2,它们之间的距离为so测量出滑块经过S1
和S2处的速度vi和也,那么滑块的加速度。为
田2一岬2
a=(3-2)
3.牛顿第二定律的研究
滑块受到的重力沿导轨平面的分力为根gsin。,由牛
顿第二定律:
F-ma及F=mgsin夕
得出a=g也
比较本实验得出的加速度〃与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出的
g/i/L是否吻合。
四、实验内容:
1.仔细阅读实验讲义和仪器使用说明书,熟悉仪器的
使用,特别是电脑通用计数器的使用方法。
2.调平气轨。
3.测量加速度
设置两光电门之间距离为60cm(Sl=40.0cm,S2=
100.0cm);并用一个垫块垫在单脚底螺丝下,使导轨具有
一定倾斜度。将滑块放在导轨的最高处,让它从静止开始
自由滑下,分别记下通过光电门SI、S2的速度片和也。
重复4次,将数据填入表格(3-1)中,用式(3-2)计算加速度
a\o
用两个垫块,重复做上述实验,记录表格与上相同,
求出6/2O
用三个垫块,重复做上述实验,记录表格与上相同,
求出“3。
3.牛顿第二定律的研究
把加速度理论值/与实验结果得出的。1、。2、a3作
比较,验证牛顿第二定律。(L的数值可以用卷尺测量)。
五、数据记录及处理:
实验值6厘
理论值al=g^=
实验04杨氏模量的测量(伸长法)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用伸长法测金属丝的杨氏模量;
2.了解光杠杆的结构和原理,学习用光杠杆测量微小
长度;
3.学会用逐差法处理数据。
二、仪器和用具
杨氏模量测定仪、光杠杆(望远镜、直尺、支架、反
光镜装置),螺旋测微计、游标卡尺、祛码、米尺、待测金
属丝。
三、实验原理
E=-,其中k=(A,“-A“)/m
7id~kdx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测量金属丝长/,直径力关杠杆镜面到直尺的距离
d2,光杠杆前后足尖的垂直距离4,加祛码机前后的读数
Ao和Am,各测3次。
2.m,Am的测量;
3.关于k的计算
取匹=%,进行直线拟合y=(a+bx),用最小二
乘法求出斜率b及其标准偏差Sb,此b值就是左值。
最后按片半求出及
就她
再按下式计算E值的标准不确定度U®
"4阴+(*”阴+(等**1%
实验05三线摆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三线摆测定转动惯量的原理和方法;
二、仪器和用具
三线摆、米尺,游标卡尺、秒表、待测圆环、水准器
三、实验原理
转动惯量是物体转动惯性的量度。物体对某轴的转动
惯量越大,则绕该轴转动时,角速度就越难改变,物体对
某轴的转动惯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形状和回转
轴的位置。对于质量分布均匀,外形不复杂的物体可以从
外形尺寸及其质量求出其转动惯量,而外形复杂和质量分
布不均匀的只能从回转运动中去测得。三线摆法是通过扭
动运动测量转动惯量的一种方法。
三线摆如图所示,是将半径不同的二圆盘,用三条等
长的线联结而成。将上盘吊起时,二圆盘面均被调节成水
平,二圆盘心在同一垂直线OQ2上。下盘P可绕中心线
OQ2扭动,其扭动周期T和下盘p的质量分布有关,当改
变下盘的转动惯量和其质量的比值,即改变其质量分布时,
扭动周期将发生变化。三线摆就是通过测量它的扭动周期
去求任一质量已知物体的转动惯量。
设下圆盘P的质量为m0,当它绕OQ2、作小角度扭动
J时,圆盘是位置升高〃,它的势能增加为品,则
Ep=mQgh①
这时圆盘的角速度为电,它具有的动能&等于4」。俘『
/o为圆盘对01。2、轴的转动惯量,如果略去摩擦力,
按机械能守恒定律,圆盘的势能与动能之和应等于一常量,
即
I管)+性仁常量②
设悬线长为/,上圆盘悬线距圆心为八下圆盘悬线距
圆心为火。当下圆盘转一角度夕时,从上圆盘B点作下圆
盘垂线,与升高/I前、后的下圆盘分别交于C和C',则
Be?-Be”
h=BC-BC'=
BC+BC
因为BC2=AB2-AC2=72-QR—r)2
BC'2=A'B2-A'C2=72-(#+/-2加0$夕)
..0
。力D
2Rr(/Il-cosn6\)_4Arsin-2
所以h
BC+BC'~BC+BCf
在扭动角较小时,siW近似等于"而(BC+BC')可近
22
似为两盘间距离的二倍,则/7=叱
2do
将此式代入式②,并对t微分,可得/署理+“华吟=0
dtdrd0dt
即d^=_mogRre
dt2Wo
这是一简谐运动方程,该振动的角频率出的平方应等
于苏=还”
Wo
而振动周期To等于主,所以窗=生也
cotriogRr
由此得出/丁2
04^°
实验时,测出机0、R、r、do及To,就可从上式求出圆
盘的转动惯量,0。如在下盘上放上另一个质量为如转动
惯量为/(对OQ2轴)的物体时,测出周期为T,则有
=(…产
从而得出被测物体的转动惯量等于
/=备.+恤)"一人硝④
四、实验内容:
1.用水准器检查三线摆下圆盘的水平
2.测量下圆盘的转动惯量/o
按式③测量有关各量去求/()。测量周期时,必须使下
盘只做小角度扭动振动,而不出现前后、左右的摆动。每
个物理量重复测量5次。
3.测量待测圆环的转动惯量/(轴线通过圆心垂直圆
面)
依据式④组织测量。安置待测圆环时,要使它和三线
摆的下圆盘同心。每个物理量重复测量5次。
五、实验报告及要求:
1.计算出下圆盘的转动惯量/0。
2.计算出待测圆环的转动惯量/。
3.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回答问题1。
预习要求:
熟悉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仪器的使用。
实验06刚体转动的研究
一、实验目的:
1.研究刚体转动时合外力矩与刚体转动角加速度的关
系;
2.考查刚体的质量分布改变时对转动的影响;
3.学习用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
二、仪器和用具
刚体转动实验仪,秒表,游标卡尺,天平
三、实验原理
1.根据刚体转动定律,转动系统所受外力矩M合与角
加速度£的关系为
M合=/£
其中I为该系统对回转轴的转动惯量。合外力矩M台主要
由引线的张力矩”和轴承的摩擦力矩M阻构成,则M-
M阻=/B
摩擦力矩M阻是未知的,但是它主要来源于接触摩擦,
可以认为是恒定的,因而将上式改为M="阻+/£
因此在实验中,若要研究引线的张力矩M和角加速度
£之间是否满足上式的要求,就要测不同M时的£值。
1)设引线的张力为F了,绕线轴半径为R,则”=尸水
又设滑轮半径为八其转动惯量为/轮,转动时祛码下
mg-F\=tna
落加速度为。,参照图2可以写出T“
%j=[轮一
rj
从上述二式中消去Hi,同时取/轮(加、为滑轮质量),
得出
在此实验中,好小不超过g的0.3%,如果要求低一些,
I2m)
可取尸丁仁/“,这时MFng
在实验中是通过改变塔轮的R来改变M的。
2)角加速度£的测量
测出祛码从静止开始下落到地板上的时间为K路程
为S,则平均速度昨上,落到地板前瞬间的速度下落
t-2%
加速度”5角加速度夕=4即
四、实验内容:
考查张力矩M与角加速度£的关系
L将回转台调成水平,测出塔轮上各轮的直径,每个
重复测量4次取平均值;
2.在引线下端加5个质量为根=0.5g的硅码,横杆上
重物移到最外侧。将引线分别绕在塔轮的各轮上,测量祛
码的下落时间重复测量4次;
3.计算出“和£
4.作M—£的直线,求出纵轴截距。(即M阻)和斜率
b(即/)。
五、实验报告及要求:
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预习要求:
熟悉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的使用。
实验07单摆
一、实验目的
1.练习使用毫秒计和米尺,测单摆的周期和摆长;
2.求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的值;
3.考查单摆的系统误差对测重力加速度g的影响。
二、仪器和用具
单摆、数字毫秒计、钢卷尺
三、实验原理
用一不可伸长且质量可忽略的细线悬挂一小球作幅角
9V5°的摆动就是一单摆。
单摆的周期7=2乃1所以g浮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对摆长为I的单摆,测量在的情况下,连续摆
动50周的时间心求g值。重复测3次。
1.分别取/=90cm,70cm,50cm,使摆在平衡位置;
2.调整数字ms计为周期,调定为50周;
3.使摆线偏角小于5°,后让其自由摆动;
4.记录单摆连续作50周所经历的时间t,重复测3次;
5.改变摆长,再测相应的时间。
五、实验报告及要求
1.利用误差理论及不确定度求重力加速度g;
2.每人独立完成一份实验报告。
实验08碰撞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2.了解非完全弹性碰撞与完全非弹性碰撞的特点。
二、仪器和用具
气垫导轨,滑块,光电门,数字毫秒计,游标卡尺,
橡皮泥,天平
三、实验原理:
在无滑动摩擦的情形下,两个物体碰撞前后的总动量
保持不变,且质心速度%,亦维持定值。若碰撞后总动能不
变,此种碰撞称为“完全弹性碰撞”,反之若碰撞后总动能
改变,则为“非完全弹性碰撞”。若碰撞后碰撞的物体黏在
一起,以同一速度向前运动,这种情形称为“完全非弹性
碰撞”。
V..K.
碰撞前tn\---------►阳2----------►
^匕/
碰撞前m\►加2►
图1
1.完全弹性碰撞
如图1所示,设二物体在一维空间中的碰撞是完全弹
性碰撞,则必满足下列二等式:
动量守恒:
myu+/n2V2i=叫耳f+小2匕/..........................(1)
动台匕守恒
12121212
5町%+/根2匕「=5叫匕/+]机2匕/.(2)
则爱得2"收
或
%—七=—(%—%/)..............................(3)
式中,下标,代表碰撞前,下标/代表碰撞后。
式中v„.-心及%-%各为碰撞前后二物体间的相对速
度,由此可知完全弹性碰撞下,碰撞前的相对速度与碰撞
后的相对速度方向相反但大小不变。
将(3)式代入(1)中可得碰撞后二物体的速度%及%:
匕+^^心..............(4)
m}+m2m]+m2
(5)
m{4-m2m{+
若将实验简化,使被撞体性静止(即0=0)则上两式
可改成
Vm-m
或lf=x2(6)
m}+m2V{imx+m2
v2f
小年-%或=⑺
4-m2V}imx+m2
2.完全非弹性碰撞
设二物体在一维空间内的碰撞是完全非弹性的,则碰
撞后二物体黏在一起,即表示%=%=匕=匕小代入公式
(1)公式中,可得
嗫七.......................(8)
mm
m}+加2\+i
若被撞体静止,即%=0:
4=,^匕或±........(9)
m]+m2Vh.m}4-m2
则碰撞前动能EK=—M:与碰撞后动能以=g(叫+机2)V;
的比值
,
EK_网(]
EKm}+m2
0)
3.非完全弹性碰撞
以上的讨论是碰撞运动中的两种极端的现象,事实上
大部份的碰撞过程是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为非完全弹性碰
撞。一个部份弹性碰撞的过程,其接近完全弹性碰撞的程
度,是利用恢复系数e来表示的。其定义为,碰撞前的相
对速度与碰撞后的相对速度比值,即:
1)
由此定义可知完全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等于1,完全
非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等于零,非完全弹性碰撞的恢复系
数,则介于。与1之间。
四、实验步骤:
1.安装好仪器,打开送风机,调整导轨水平。
2.弹性碰撞:
1)测量并记录此二滑块的质量m和铀,记录遮光板的
长度。
2)小心将其中一个滑块静置在导轨中央,轻推另一个
滑块(速度不要太快)去撞击静止的滑块,记录二滑块碰
撞前后经过光电门时的时间:公"以和乙。
3)重复5次,并求各时间的平均值。
4)计算速度(匕=±4,当滑车向右为正,向左为负)、
及碰撞前后的动量和动能。
5)改变滑块的初速度,重复步骤4~7。
6)改变滑块质量,研究附>吗和叫<叫条件下的碰撞。
3.完全非弹性碰撞
1)将橡皮泥粘在二个滑块的碰撞面,重复2.中步骤,
进行完全非弹性碰撞实验。
思考题:
1.检查各种情况的碰撞动量和能量是否守恒。实验结
果和理论值比误差有多大?假如守恒律下成立,试说明其
理由。
2.如果滑车碰撞轨道的末端然后弹回,它应该会非常
接近原本的动量大小,但方向相反,这样的碰撞是否有动
量守恒?请说明并试举例。
3.假设在弹性碰撞实验中轨道是倾斜的,滑车是否会
遵守动量守恒?为什幺?
4.在完全弹性碰撞的实验,可利用何种方式代替缓冲
器进行实验?请说明原因。
5.在完全非弹性碰撞的实验,可利用何种方式代替双
面胶带进行实验?请说明原因。
实验09固体比热容的测量(混合法)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基本的量热方法一一混合法
2.测定金属的比热容
二、仪器和用具
量热器1个、温度计2支、物理天平1个、加热器1
个,待测物(铝块或铜块)、小量筒1个、冰块若干
三、实验原理
1.由一个温度为T,的系统I和温度为T2的系统H混
合。混合后的平衡温度为T3,如果不考虑与外界的热交换,
则低温系统(设为II)吸收的热量等于高温系统(设为I)
放出的热量,即
C/g-n)=。〃区-工)①
其中c、a为系统I和n的比热容。此为热平衡原
理。本实验根据热平衡原理用混合法测定固体的比热。
混合可以有多种方案,可根据实际条件选择。最佳方
案为:将高温的金属投入盛室温水的量热器内混合。
2.测量公式:将质量为,八温度为%的金属块投入量热
器的水中。设量热器(包括搅拌器和温度计插入水中部分)
的热容为q,其中水的质量为价,比热容为C。,待测物投入
水中之前的水温为力,在待测物投入水中后其混合温度为
在不计量热器与外界的热交换的情况下,将存在以下
关系:mC(f2-e)=(m0C0
即c^(ffl()C0+^)(^-rl)
m(t2-0)
量热器的热容g可以根据其质量和比热容算出。设量
热器内筒和搅拌器由相同的物质制成,其质量为吗,比热
容为g,温度计插入水中部分的体积为V,贝1Jq=gG+L9V,
1.9V(J•℃'1)为温度计插入水中部分的热容量,V的单
3
位是cmo
3.系统散热的修正
由于混合过程中量热器与环境有热交换,先是吸热后
是放热,致使由温度计读出的初温工和混合温度。与无热交
换时的初温度和混合温度不同,因此必须对力和。进行校
正。
实验时,从投物前5、6分钟开始测水温,每30秒测
一次,记下投物的时刻与温度,记下达到室温历的时刻,
水温达到最高点后继续测五、六分钟。用t和作图,如下
图所示。过作一竖直线MN,过作一水平线,二者交于O
点,然后描出投物前的吸热线AB,与MN交于B点,混
合后的放热线CD与MN交于C点。混合过程中的温升线
EF,分别与AB、CD交于E和F,因水温达到室温时量热
器一直在吸热,故混合过程的初温应是与B点对应的tl,
此值高于投物时记下的温度。同理,水温高于室温后量热
器向环境散热,故混合后的最高温度是C点对应的温度,
此值也高于温度计显示的最高温度。
四、实验内容:
1.将加热器加入半锅水,开始加热。
2.用物理天平称衡被测铜块的质量m,然后将其吊在
加热器中加热。加热器中的温度计要靠近待测物体。
3.称衡出量热器内筒和搅拌器的总质量mP
4.将低于室温的冷水(温度不够低时适当加点冰块降
温),倒入量热器内筒(约为其容积的2/3),后称衡其质
量(包括搅拌器)m2,则冷水的质量为m()=m2—ni]
开始测水温,并记时间;每隔30s测一次,接连测下
去。
5.当加热器中温度计指示值稳定不变后,测出其温度
t2,就可将被测铜块投放入量热器中。记下物体放入量热
器的时间和温度。进行搅拌并观察温度计读数,每30s测
一次,继续5分钟。
6.按图32-3绘制t—T图,求出混合前的初温L和混
合温度0O
7.将上述各测定值代入式(32-3)求出被测铜块的比
热容及其标准不确定度。
44
其中C0=4.187X10J/kg℃,Ci=0.904X10-J/kg.℃),V
用小量筒确定。
五、实验注意事项
1.量热器中温度计位置要适中,不要使它和靠近放入
的高温物体,因为未混合好的局部温度可能高
2.冷水的初温不宜比室温低得多
3.搅拌时不要过快,以防有水溅出
4.尽量缩短投放的时间
实验10表面张力系数的测定(拉脱法)
一、实验目的:
1.用拉脱法测量室温下水的表面张力系数;
2.学习约利称的使用方法。
二、仪器和用具
约利称、金属框、烧杯、温度计、祛码、游标卡尺、
纯净水
三、实验原理:
液体的表面有如张紧的弹性薄膜,都有收缩的趋势,
所以液滴总是趋于球形,说明在液体表面内存在一种张力。
这种液体表面的张力作用,从性质上看,类似固体内部的
拉伸协强,只不过这种协强存在于极薄的表面层内,而且
不是由于弹性形变引起的,被称为表面张力。
设想在液面上作一长为I的线段,则张力的作用表现
在线段两侧液面以一定的力尸相互作用,而且力的方向恒
与线段垂直,其大小与线段长成正比,即
F=Yl
比例系数V称为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它表示单位长
线段两侧液体的相互作用力,表面张力系数的单位为
1
N,mo
如图,在金属框P中间拉一金属细线ab,将框及细线
浸入水中后慢慢将其拉出水面,在细线下面将带起一水膜,
当水膜将被拉直时,则有
F=W+iy+Idhpg
式中b为向上的拉力,W是框和细线所受重力和浮力
之差,/为金属线的长度,d为细线的直径即水膜的厚度,
h为水膜被拉断前的高度,夕为水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
/的?g为水膜的重量,由于细线的直径很小,所以这一项不
大。水膜有前后两面,所以上式中表面张力为2%,因而有
(F-W)-Idhpg
片一习一
四、实验内容:
1.测量弹簧的劲度系数左
选择劲度系数较大的弹簧,安装好仪器,调节好约利
称,使它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在称盘上加LOOg祛码,旋转E使弹簧上升,当G的
横线、横线的像及镜面标线三者重合时为止(以下称三线
合一),读出标尺的值L;以后每加0.50g硅码测一次3
直至加到3.5g后再逐次减下来。用分组求差法,求出劲度
系数鼠
2.测量(b一W)和h
将称盘换成金属线框,扭动E使金属框下降,直至横
线ab刚好和水面接触,读出此刻的读数,即为人。转动S
使水面上升到横丝ab处,使ab和水面刚好相平。再扭动
E,轻轻向上拉起弹簧直到水膜被破坏为止,再读出此刻
的读数即为L,则两次读数的差值,等于拉起水膜时弹簧
的伸长加上水膜的高度,即尸一W=[(L—L。)一切左,重复5
次,求出L和L()的平均值。
用一细长金属杆代替弹簧,同上去做拉断水膜的操作,
这时的两次读数L'o和L'之差等于水膜的高度h,即h=L'
-L'oo重复测量5次,求出L'o和L'的平均值。
3.测量金属细丝ab的长度I和直径do
4.测量实验时的水温。
五、实验报告及要求:
1.计算水的表面张力系数K及标准不确定度。
2.独立完成一份实验报告。
预习要求:
1.熟悉仪器的使用
2.了解分组求差法
实验11金属线胀系数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学习利用光杠杆测量金属棒的线胀系数
二、仪器和用具
线胀系数测定装置,光杠杆,尺度望远镜,温度计,
卷尺,游标卡尺,待测金属棒,蒸汽发生器
三、实验原理
固体的长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其长度I和温
度-之间的关系为
a就是通常所称的线胀系数,单位是式中/()为温度
%=0℃时的长度。
设物体在温度4(单位为C)时的长度为/,温度升到
t2(单位为6)时,其长度增加6,根据式①,可得
I=/。(1+叫)和1+8=Z0(l+6Kt2)
由此二式相比整理后得出a=“'a②
监一幻一比
由于5和/相比甚小,他f)〉〉龙,所以式②可近似写
成
本实验是利用光杠杆测量微小长度的变化。设在温度
h时,通过望远镜和光杠杆的平面镜,看见直尺上的刻度
刚好在望远镜中叉丝横线(或交点)处,当温度升至丹
时,直尺上刻度。2移至叉丝横线上,则根据光杠杆原理可
得
§_(%一%)4(4^)
''2d2
式中刈为光杠杆镜面到直尺的距离,&为光杠杆后足
尖到二前足尖连线是垂直距离。将式④代入式③,则
a=伍2-⑤
24他一G
四、实验内容:
1.用米尺测量金属棒长I之后,将其插入线胀系数测
定仪的金属筒中,棒的下端要和基座紧密相接,上端露出
筒外。
2.安装温度计(插温度计时要小心,切勿碰撞,以防
损坏)
3.将光杠杆放在仪器平台上,其后足尖放在金属棒的
顶端上,光杠杆的镜面在铅直方向。在光杠杆前1.5〜2.0m
处放置望远镜及直尺(尺在铅直方向)。调节望远镜,看到
平面镜中直尺的像,读出叉丝横线对直尺的刻度白。
4.记下初始温度人后,给金属棒加热。当温度升至约
50c时,记下此时丝横线对直尺的刻度。21;当温度升至约
70℃时,记下此时丝横线对直尺的刻度做2;当温度升至约
90c时,记下此时丝横线对直尺的刻度。23。
5.停止加热。用适当的工具测刈、
6.计算出金属棒的线胀系数,并求出测量结果的不确
定度。
温度直尺读数。线胀系数a
t\=
h=
50℃
h—
70℃
h
90℃
线胀系数平均值
实验12良导体导热系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了解热传导现象的物理过程,学习用稳态平板法测量
金属的导热系数。
二、实验仪器
TC-1型或TC-2型导热系数测定仪
三、实验原理
1882年法国科学家傅立叶建立了热传导理论。当物体
内部有温度梯度存在时,就有热量从高温处传递到低温处,
这种现象被称为热传导。傅立叶指出,在物体内部,垂直
于导热方向上,二个相距为h,面积为A,温度分别为T1,T2
的平行平面,在秒内,从一个平面传到另一个平面的热
量A。,满足下述表达式:
亚加三H
Arh
(1)
式中4是导热系数,表示物体导热能力的大小,在SI
中%的单位是WxmTxK,对于各向异性材料,各个方向的
导热系数是不同的(常用张量来表示)。
设样品为一圆盘,则通过待测样品的热流量为:
些=,・力・解・口
Azh
(2)
式中6为样品厚度,R为圆盘样品的半径,4为样品的
导热系数,Tl,T2分别为稳态时样品上下平面的温度。
四、实验内容
1.用游标卡尺测量待测样品和散热盘的直径和高度,
用天平称出散热盘的质量,各测量5次。
2.安装、调整、熟悉整个实验装置。安放加热盘和散
热盘两铜盘时,须使插入热电偶的小孔与杜瓦瓶、数字电
压表位于同一侧。调节散热盘下面的三个螺旋测微头,使
待测样品的上下表面恰与加热盘和散热盘紧密接触。热电
偶热端沾些硅油插入小孔,直至孔底,保证热电偶热端与
铜盘接触良好。热电偶冷端插入杜瓦瓶中灌少量硅油的细
玻璃管内,浸入冰水混合物中。
3.通电加热。为缩短达到稳态传热的时间,先用220V
电压加热约10〜20min左右,然后转换为110V电压加热,
每隔2min左右记录一次加热盘和散热盘的温度值(数字
电压表的读数)。加热过程中打开散热盘下面的微型轴流式
风扇,以形成一个稳定的散热环境。若连续5min内样品
上、下表面的温度保持不变(电压表读数末位数相差1〜2),
可以认为达到稳定状态,记下此时样品上、下表面的温度
值T1和T2。
4.取出样品,使加热盘与散热盘直接接触,再加热。
当散热盘温度比稳态时的T2高出约10℃(电压表读数约
增加0.5mV)时,停止加热,并立即移去加热盘,让散热
盘开始自然冷却,并马上每隔30s记录一次散热盘的温度
值,直到电压表读数比稳态时低约0.5mV为止。
5.求冷却速率。
1)作图法:以时间为X轴温度为Y轴作出散热盘的
冷却曲线,画出经过冷却曲线上T2点的切线,其斜率即
为温度T2时散热盘的冷却速率。
2)逐差法:选取邻近温度T2前后各4组测量数据,
用逐差法求温度T2时散热盘的冷却速率。
6.求出待测样品的导热系数及其不确定度,表示实验
结果。
实验13液体粘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观察液体的粘滞现象;
2.学习用落体法测定粘稠液体的粘度;
3.巩固使用基本测量仪器的技能。
二、仪器和用具
玻璃圆筒.(盛待测甘油),小钢球,停表,米尺,游标
卡尺,螺旋测微计,镶子,比重计,温度计
三、实验原理
直径为小密度为&的小钢球,在密度为「,粘度为〃
的液体中以速率落下,下落时小钢球将受到向上的阻力。
这种阻力是由于粘附在小球表面的液层与邻近液层之间的
内摩擦引起的,叫粘滞力。当雷诺数口=返很小,而且
n
液体在各方向上都是无限广阔时,小球受到斯托克斯公式
决定的粘滞力/=3砂以及重力:向'pog、浮力工向,pg的共同
66
作用,三力都在竖直方向上。开始时小球速率逐渐增加,
粘滞力也随着增加,当速率增加到“收尾速率”时,即达
到匀速运动时,三力平衡:
1彳
工血("0_p)g=3叼M
o
小球速率就趋于稳定。由此得到求粘度的公式:
n一业-P)gd”
〃一
本实验的装置如图所示,如果容器内径。=2氏,液体
深度h,液体不能看作无限广延,则上式应修正为零级近
似
“So-P)g/
%—dT
18v(l+2.4-)(1+1.65-)
Dh
式中夕。和g由实验室给出,实验中测出d、v、D.h,就可
以算出〃的零级近似值了。
四、实验步骤
1.将玻璃圆筒盛满待测液体。
2.用螺旋测微计测量五个同样的金属小球的直径各一
次,算出其平均值乩
3.确定小球在筒中央匀速落下的范围丽;。方法是:
在玻璃筒上、中、下三处用橡皮筋分别作出标记线N]、N2、
M,令线间距耳瓦=用网,测出球通过两段液体的时间?i
和打。若八=打,则小球在KM中作匀速运动。若[1<攵,则
说明小球通过N1线后仍然在加速,应将M、M线下降并
保持书>网网,试测几次直到4=打。
4.令五个小球先后在圆筒中心落下,测出球筒丽;所
用的时间(眼睛要平视标记线,避免视差),算出其平均值
to
5.测量线间距离£=丽,算出小球的收尾速率
6.测量圆筒不同位置处的直径5次,计算其平均值
7.测量液体高度人。
8.用比重测力计液体的密度?。
9.用公式计算液体粘度的零级近似值,并计算其误差。
实验14基本电路的连接和欧姆定律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和了解电学常用仪器的规格、性能及使用方法;
2.掌握电学实验的操作规程和误差分析;
3.学习连接电路的一般方法;
4.验证欧姆定律,测定未知电阻。
二、仪器和用具
直流稳压电源,直流毫安表,直流伏特表,电阻箱,
滑线变阻器,固定电阻器,开关,导线等
三、实验步骤
1.记录实验使用的仪器名称、型号和规格。
2.练习限流电路接法
1)按图1连接电路,电路经检查确认正确后,接通电源
开关。
2)将滑线变阻器的滑动头C自B向A慢慢滑动,观察
毫安表指示值的变化,并记录C在三个不同位置所对应的
电流值。
R(负载)=(。)
RAC(。)
I(mA)
结论
3.练习分压电路接法
1)按图2连接电路,电路经检查确认正确后,再接通电
源
2)将滑线变阻器的滑动头C自B向A慢慢滑动,观察
毫安表指示值的变化,并记录C在三个不同位置所对应的
电流值。
R(负载尸(Q)
RAC(。)0RAB。RAB
U(v)
结论
4.验证欧姆定律、测定未知电阻
1)验证欧姆定律:实验电路如图3所示。按回路I、
II、III的顺序连接电路。滑线变阻器的滑动头C移至B,
使待测电路分压最小。电阻R取某一定值。电路经检查确
认正确后,接通电源。
①调节滑线变阻器的滑动头C,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
压U,则电流I也随着改变。由实验所得的数据,可以验
证电流I和电压U是否成比例,并以U为横坐标,I为纵
坐标,作出伏安特性曲线。若图线为一直线,即验证了欧
姆定律。
R=(Q)RA=(Q)
测量次数12345
U(V)
I(mA)
②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动头C使伏特表的指示值为一
固定值,然后改变电阻R的值,同时记录与各个电阻值相
对应的电流值于下表中,由所得的数据,可以验证电流I
与电阻R是否成反比,同时也验证了欧姆定律。
U=(V)RA=(Q)
测量次数12345
R(Q)
I(mA)
值得注意的是:每改变一次电阻R的值,伏特表的指
示值也会发生变化。所以要调节滑线变阻器,以保持电压
U值不变。
2)用伏安法测未知电阻
按图3所示连接电路,电路经检查无误后,才能接入
电源。毫安表和伏特表的内阻RA和Rv由实验室给出。待
测电阻为Rx和R'x(其阻值分别为几千欧和几十欧)。按
所给的RA、RV、RX、R'x之值,恰当选择“内接法”或“外
接法”进行测量,计算Rx及R'x的修正值。
计算待测电阻Rx的误差:因Rx=U/L可根据计算公
式求出Rx的相对误差和绝对误差。
相对误差E=%=丝+生
RxUI
式中的AU二伏特表的量程*伏特表准确度等级%,A/=
毫安表的量程*毫安表准确度等级%,U和I均为实验测量
值。
绝对误差A/?x=%xE
测量结果表示Rx=Rx修土△阳
思考题:
1.使用电源(直流和交流)时应注意些什么?
2.电阻箱分为几个等级?等级的数值表示什么意义?
3.滑线变阻器在电路中有几种接法?这几种接法分别
有什么作用?使用滑线变阻器时应注意些什么?
4.电表分为几个等级?等级的数值表示什么意义?使
用电表应注意些什么?
5.试分析本实验图2所示的电路中电表的接入误差。如
何减少这种误差?
实验15用惠斯通电桥测电阻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惠斯通电桥的结构及测量原理;
2.学会用惠斯通电桥测量电阻的方法,熟悉调节电桥
平衡的操作步骤。
二、仪器和用具
直观式电桥,Q123型箱式惠斯通电桥,滑线式变阻器
(0〜200Q),指针式检流计,标准电阻箱(4〜6位),待测
电阻,电源及开关等
三、实验原理
如图1所示为惠斯通电桥的基本线路。四个电阻Rx、
Ro、R、R2组成电桥的四个臂,在两组对角线上分别连上
检流计和电源,线路BGD就是所谓的“桥”。如果各电阻
是任意选定的,桥路两端的电位一般不会相等,检流计就
有电流通过。只有在B、D两点电位相等时,即在RR。
=RXR2或尺=整4=。凡的情况下,桥路中才没有电
流,此时称电桥达成平衡。如果R(^DC=R1/R2为已知,
则待测电阻Rx可求出。
四、实验内容
1.用滑线式电桥测未知电阻
1)按图2接好线路,调保护电阻R'至最大阻值
2)把K2键置于电阻丝中央,即/1=/2=50.00cm处
3)根据待测电阻Rx的标称值,调好电阻箱Ro
4)接通电源开关K1,按下滑键K2,调R使检流计G
接近指0。此时不平衡电流变得很小,应逐渐减少R'阻值
至0,再细调R使G指针示0,以求得准确的平衡点。读
出Ri值,则1\左=%。
5)保持滑动键K2的位置不变,将Rx与R交换位置进
行测量,读出R2值,则Rx右=R2。求出二次的平均值
用=质即为待测电阻的值。
2.用自组惠斯通电桥测未知电阻
1)按图3线路自组电桥(接头必须干净、接牢),Rn
调至最大。调节检流计的零点。
2)选比率C(按Rx标称值,保证Ro读四位数字),用
Ro=RxMC确定Ro的初读数,调%到初始值。使各臂阻
值成比例,即电桥在通电前尽可能接近平衡,这样有利于
保护桥路上的电流计G,乂可快速达到平衡。
3)操作Kb、Kg,用“逐步逼近”法调节R0,直至G
指针不偏转并示零。再将Rn减小,细调R0至指针不动为
止。再用“跃接法”反复点接Kg,检查指针是否真正不动,
才可认为电桥达到平衡。
4)记下G指零时R0值及倍率©=灯尔2,算出Rxl,
将Rx和R0交换位置,用上法再测一次Rx2o计算两次测
量的平均值及=也不。估算其相对误差、绝对误差,写出
测量结果的完整表达式。
3.Q123型箱式惠斯通电桥测电阻
1)放平电桥,断开G“内接”连接片。按要求接好电
源B和检流计G连接片。调检流计指针在零刻度。
2)接入待测电阻Rx(几k。),根据Rx约值选取合适
的倍率C(尽量使Ro的第一位在1〜9之间),确定Ro初
始值(粗略值),将Ro取相应的粗略值。
3)操作开关B、G调电桥平衡:按下B(并锁住),再
跃按G,观察检流计指针偏转情况,试探电桥是否平衡。
对Ro进行细调,使电桥完全达到平衡。记下Ro及C值,
则Rx=(比较臂读数盘之和)X(比例臂读数盘示值)
4)用电阻箱代替Rx的位置(注意:上述其他参数不
变),调节电阻箱,使电桥重新平衡,则电阻箱的阻值等于
待测电阻的阻值,且不含Ri、R2、Ro不准所带来的误差,
这叫替代法。
实验16用电位差计测量电动势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补偿法测电动势的原理
2.用板式电位差计测未知电动势
二、仪器和用具
板式电位差计(或学生型电位计),标准电池,待测电
池,滑线变阻器,检流计,稳压电源,待测电流表,连接
导线等
三、实验原理
要精确测量电动势,原则上可按图1所示线路进行,
图中瓦为可调的标准电压源,纥为待测电动势。调整瓦,
使检流计指零,则未知电动势为
Ex=E。
这种测量电动势的方法称为补偿法。
按上述电压补偿法原理构成的仪器,称为电位差计。
用电位差计可测量电位差或电源电动势。电位差计原理如
图2所示,它由两个回路组成。电源E,可调电阻R,电
阻&b,开关K1等组成辅助回路。电阻RCD,检流计G,
标准电池Es(或待测电动势&),开关K等组成补偿回路。
使用电位差计时,首先要使辅助回路有一恒定的工作
电流b这个过程称为工作电流标准化。它可借助于标准
Es实现,恰当选取电阻RCD,闭合K1,把K拨向康端,
调节R,以改变辅助回路的电流。当检流计指零时,电阻
RCD=R,两端的电位差恰与外补偿回路中标准电池的电动
势相等,即氏=/0凡此时称电路达到补偿。电流。称为标
准化的电流。工作电流标准化后,紧接着把K拨向Ex端,
改变滑动触头C、D位置到C'、D、,使检流计又一次指零,
这时C\D'间电位差恰和待测电动势相等。设C\D'间
电阻为Rx,则未知电动势
EX==ES「
由上述原理可知,电位差计是通过先后两次补偿来获
得测量结果的。因此,在反复测量中,每次都要先使工作
电流标准化,再紧接着测量。
四、实验内容
1.按图3接好线路
2.调工作电流10标准化
3.测量未知电动势Ex
4.重复步骤2,3,测量三次。求出算术平均值。
实验17用模拟法测绘静电场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用模拟法测绘静电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测绘同轴电缆、平行圆柱体的电场分布。
二、仪器和用具
模拟静电场装置MJ-1型或QE-2型,直流稳压电
源0—15V、0.5A,电压表0—15V,额定电流小于500uA
三、实验原理
离轴心r处的电位为q=u网叱上
BB
WA/RB)
式中RA是外半径、RB是内半径
四、实验内容
1.测量两同心圆环间的电位分布
1)安装导电纸、电极,然后按图1连接电路,UA取
15.0Vo
2)尽量在靠近两电极处描两条等位线,考察它们是否
与电极形状相同(同心圆),如果等位线形状不好,可适当
调节电极与导电纸的接触。
3)由U=3.0V开始,每隔3.0V测一条等位线(间隔大
的地方可每隔L5V或LOV测一条等位线)。记下相应的电
压表指示数。
为了明显的看出每条等位线的形状,每条等位线上的
实验点不可太少,而且应尽量均匀分布。不能直接打点时,
应列表记下每个实验点的x,y值,不可漏记。
4)记下圆环半径值。
2.测量平行圆柱体的电位分布
用同样的方法测出两根有一定距离又互相平行的圆柱
体的电位分布。测量前先考察两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健身终身卡合同范例
- 医疗信息系统的多层次防护策略
- 企业物流与医疗供应链的对比研究
- 医疗与教育数据驱动的医学知识普及
- 电梯安装维修质量保证措施
- 园区WIFI无线网络整体规划设计方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矿山筛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医疗领域化学实验室的安全培训与演练
- 医疗科技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探讨
- 以数据说话医疗器械来料检验的质量评估方法
- 2024年南京市建邺区平安联盟工作辅助人员招聘笔试真题
- 2025至2030中国核燃料加工行业竞争趋势及发展前景可持续报告
- 山西省部分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4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 2024年生物医学工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全国防灾减灾日(5.12)应知应会知识测试竞赛题库与答案
- 六年级家长会心理教育专题课件
- 四川宜宾环球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
- 如何设计高质量的课件:制作教学指南
- 2025年农村商业银行人员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江苏省新高考高三联考数学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5年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八校联考中考零模英语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