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辽宁省丹东市六校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丹东市六校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丹东市六校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丹东市六校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丹东市六校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辽宁省丹东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I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先秦时期,“深耕”一词就已经出现:如《孟子》中的“深耕易耨(除草)”、《庄子》中的“深其耕而熟耰(平整土地)之”等。这表明当时()A.牛耕技术不断发展 B.精耕细作的理念已经出现C.重农思想成为共识 D.农业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深耕”“深耕易耨(除草)”“深其耕而熟耰(平整土地)之”可知,这些都属于耕作技术,说明当时精耕细作的理念已经出现,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牛耕,排除A项;重农思想成为共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耕作技术,未提及劳作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2.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下图反映了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由图可推知,与东汉相比,唐朝()A.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B.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C.行政区划更注重山川形便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东汉十三州示意图”和“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由河南道、岭南道、江南东道等名称来看,与东汉相比,唐朝的“道”的划分更加注重山川地理形势,C项正确;该题两幅图反映了汉唐间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不是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排除A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排除B、D项。故选C项。3.白居易在《寄胡饼与杨万州》中写道:“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现在很多人喜欢吃的“羊肉串”,也是自古流传下来的美味,是使用西域烧烤手法制作的又一类食物。对此认识正确的是,丝绸之路的开通()A.丰富了内地的饮食文化 B.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C.使大量西域食物销往内地 D.促进了内地餐饮业的繁荣【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胡麻饼”“羊肉串”都是从西域传过来的食品,它们丰富了内地的饮食文化,A项正确;“胡麻饼”和“羊肉串”的传入只是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并没有改变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西域食物大量销往内地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内地餐饮业繁荣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4.秦汉以来,历代政府对城市的管理制度,基本与乡村无异。然而唐宋之际,国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专门针对城市的管理制度。这是由于A.城乡经济管理模式明显不同 B.城市的经济特性日益凸显C.政府财政收入倚重城市经济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加速【答案】B【解析】从材料可知秦汉时期的城市管理与农村没有差别,唐宋时期形成专门的管理制度,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经济性能凸现出来,故B正确;题目问的是城市的管理制度出现变化的原因,A不符合题意,排除;宋朝时期,商业税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而城市只是商业税的来源之一,没有到倚重城市经济的地步,故C错误;农产品商品化与城市管理制度没有必然联系,故D错误。5.16世纪初,欧洲的马和牛被引进到美洲;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18世纪初,原产自非洲的咖啡传入美洲。据此可知A.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地位B.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重大进展C.新航路开辟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D.世界交往的理性化促进了文明进步【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欧洲、美洲、中国、非洲的物种交流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故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使得不同洲际之间的物种实现了多向交流,并没有哪洲在物种交换中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根据题意可知,实现的是物种交流,并未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故C项错误;题干说明新航路开辟实现了生物上的物种交流,并未涉及理性化,故D项错误。6.“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下列变法举措,按开始实施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②“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③“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④“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A.②④①③ B.②③④① C.④①②③ D.④②①③【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反映的是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规定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反映的是唐前期实行的租庸调制中的“庸”的内容,规定成年男子如不赋役,则以纳绢或布代替,每天折合绢三尺;“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反映的是明朝一条鞭法的内容,规定赋役合并、一概征银;“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反映的是北魏均田制的内容,意思是农民凡是到达缴纳税粮的年龄,都给予田地耕种,年老或死亡不再交税则将分得的部分土地归还政府。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变法举措,按开始实施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④②①③,D项正确;A项的排序不正确,排除A项;B项的排序不正确,排除B项;C项的排序不正确,排除C项。故选D项。7.清代“衣食”漕事者甚众,除直接参与漕运的运丁和水手,辅助漕粮运输的纤夫和脚夫,还有对运河进行日常维护的浅夫,围绕漕事逐利的商贩。漕运成为运河沿岸乃至于更大区域的社会各阶层谋生牟利的社会场域。这反映了清代漕运A.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C.缩小了南北间的经济差距 D.影响了大众出行方式【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清代‘衣食’漕事者甚众,除直接参与漕运的运丁和水手,辅助漕粮运输的纤夫和脚夫,还有对运河进行日常维护的浅夫和泉夫、围绕漕事逐利的商贩”等信息可知,清代从事漕运相关职业者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类型多样、来源复杂,这些社会群体聚集在运河沿线,既依靠漕河为生,也是运河商品流通、城镇发展的重要力量,极大地促进了运河区域消费市场和商业环境的繁荣,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清代漕运促进了区域消费的发展,漕运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的说法错误,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中只能看出从事漕运的人员数量多的信息,不能推断出漕运是否缩小了南北间的经济差距排除C项;材料与交通方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8.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①a处于低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②b处于高潮是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推动③c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的冲击④d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批判思想的推动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秦朝至宋明时期。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儒学受到秦朝“焚书坑儒”影响,处于低潮,①正确。在汉武帝时期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推动,儒学被确立为主流思想,处于高潮,②正确。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儒学受到佛、道的冲击,处于低潮,③正确。宋明时期,理学是被确立为主流思想,处于高潮,④错误,故本题选B项。9.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报刊中时常出现的时髦名词,没有人禁止赞扬苏俄的暴力革命,以俄为师成为立志改造中国的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这反映出当时A.北洋军阀政府思想控制松弛B.知识分子救国方式达成共识C.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D.社会主义成为中国主流思想【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早期传播。材料中所述“社会主义”“苏俄”“以俄为师”“时髦名词”“共同选择”等信息反映了当时马克思主义得到迅速传播,故C项正确;北洋军阀时期虽一度思想控制松弛,但与材料宣扬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旨不相符合,故排除A项;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救国方式有多种,并未达成共识,排除B项;社会主义此时也未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排除D项。10.1939年1月,《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规定:各级参议会有包括选举边区政府主席、政府委员、高等法院院长,监督及弹劾边区各级政务人员,批准边区有关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各项计划等职权;参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该条例的颁布主要是为了()A.推翻国民党独裁专制统治 B.巩固陕甘宁苏维埃政权C.扩大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 D.适应民族解放战争需要【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各级参议会有包括选举边区政府主席、政府委员、高等法院院长,监督及弹劾边区各级政务人员……参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通过对参议会和参议员的规定,来拉拢更多的人士共同抗日,D项正确;这一时期,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A项;抗战时期,是边区政府,受国民政府领导,排除B项;抗战时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战线,排除C项。故选D项。11.2011年3月,渝新欧国际铁路通车。铁路从重庆直达德国的物流中心,整个旅程只需16天,远快于从中国港口出发的海运航线。火车在一个方向上运送的是笔记本电脑、衣服等货物,而另一个方向上运送的是电子产品、汽车配件和医疗设备。据此可知()A.两极格局瓦解推动经济交流 B.国家实力的对比决定商品种类C.交通网络发展助力国际贸易 D.“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新成果【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2011年3月,渝新欧国际铁路通车”“火车在一个方向上运送的是笔记本电脑、衣服等货物,而另一个方向上运送的是电子产品、汽车配件和医疗设备”可知,国际铁路交通网路促进了中国与欧洲之间的国际贸易的发展,C项正确;两极格局瓦解是1991年,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与德国的国家实力对比,排除B项;“一带一路”是2013年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C项。12.在2015年,习近平主席访问了14个国家,并利用这些场合向各国领导人阐述中国的对外政策。这些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中国十地区”为形式的对话机制,例如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中国——拉共体部长级会议、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等。这反映出我国外交发展的特点是A.多边外交不断发展深化 B.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不断发展C.软实力外交取得丰硕成果 D.同发展中国家关系更加巩固【答案】A【解析】根据“中国十地区”为形式的对话机制可知,中国积极发展区域性的多边外交关系,故A正确;材料中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中国——拉共体部长级会议、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等,没有涉及世界大国,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我国外交取得的成果,排除CD。13.下图是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各细分应用领域发展成熟度。这说明中国()A.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B.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C.人工智能影响社会生活 D.国家重视人工智能化的创新【答案】C【解析】由图中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在安防、零售、金融、制造、教育等众多领域发展成熟度高可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广泛,说明人工智能影响社会生活,C项正确;根据对人工智能技术在各细分领域的发展成熟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在安防、零售和金融领域的成熟度最高,其余领域的发展情况较为初步,排除A项;人工智能新兴产业众多,材料只反映了其在部分行业的发展程度,无法得出我国是否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人工智能在部分行业的应用和发展程度而不是创新,排除D项。故选C项。14.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引用经典语句阐述其思想,如“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四书章句集注》)、“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王安石)等。从中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这体现的是A.传统文化为治国理政提供借鉴 B.传统文化焕发新机C.政府重视传统文化发展 D.古今文化的融合【答案】A【解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等,蕴含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A项正确;B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政府重视传统文化发展,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当今文化和古代文化融合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5.文字是人类用符号记录表达信息以传之久远的方式和工具。古代不同地区分别诞生了各具特色的文字。其中,印章文字、楔形文字、象形文字、玛雅文字分别出现于下图中的()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 D.③④②①【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②是古印度地区,古代印度已有文字,大多刻在石头或陶土制成的印章上,因此称为印章文字,楔形文字诞生于③两河流域地区,象形文字诞生于①古埃及地区,玛雅文字诞生于④中美洲的玛雅文明地区,所以印章文字、楔形文字、象形文字、玛雅文字分别出现于图中的②③①④,C项正确;A、B、D项文字和产生地区对应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16.在欧洲人眼里,地球的真实构成是一个神秘的话题。中世纪的地图将地球绘成光盘状,中心为耶路撒冷。一些奇形怪状的图形向四周辐射开来,代表三座已知的大陆,标注着伊甸园和《圣经》记载的其他地方。造成当时地图形状的主要原因是()A.欧洲缺乏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了解 B.宗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据支配地位C.中西方当时从未有过任何的联系 D.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异常缓慢【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世纪的地图将地球绘成光盘状,中心为耶路撒冷……标注着伊甸园和《圣经》记载的其他地方”,可以看出中世界宗教对欧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占据着重要的位置,B项正确;材料也涉及了对其他地方的记载,排除A项;“从未有过”,表述绝对,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17.新航路的开辟带来新旧大陆间人群和物种的大交流,改变了世界历史的面貌。下列选项与该论断相符的是()A.美洲的人口结构被改变出现了新的族群B.原产欧洲的玉米传入美洲并得到广泛种植C.大量非洲精壮人口被贩卖到欧洲各国为奴D.美洲原有各种疾病传播到欧洲和大洋洲【答案】A【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相互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并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使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最高的地区,并且出现新的族群。故A符合题意;玉米原产地是美洲,B不符合题意;由于殖民者的残酷压榨和传染病的流行,美洲劳动力严重缺乏,于是欧洲殖民者贩卖非洲黑人到美洲卖为奴隶,故C不符合题意;欧洲人将天花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对此不具免疫力的原住民大量死亡,故D不符合题意。18.17世纪,荷兰艺术家约翰内斯·维米尔创作的油画看上去仿佛反映了井然有序、克制内敛的东方风情。如果你仔细观察画中的物品——用加拿大河狸皮制作的奢华皮帽、中国的瓷盘、秘鲁白银铸造的银币、印第安人用胭脂虫染制的红色布料——就会向你展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反映了()A.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传播 B.荷兰在世界范围内的霸主地位C.画家的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D.工业革命给西欧带来的繁荣【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17世纪荷兰艺术家的作品描绘了世界各地的商品,反映了各国贸易往来深刻影响了画家的绘画风格,这说明国际贸易的发展伴随着文化的传播,A项正确;17世纪荷兰虽然确立了“海上马车夫”的地位,但是世界范围内的霸主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中的物品属于现实中的实物,非艺术家的想象力,排除C项;此时工业革命尚未发生,排除D项。故选A项。19.美国司法制度中有一条款称为“米兰达权利”。在审讯犯罪嫌疑人之前,警察必须明确告诉被讯问者有权保持沉默,如果选择回答,那么所说的一切都可能作为对其不利的证据;有权在审讯时要求律师在场;如果没有钱请律师,法庭有义务为其指定律师。“米兰达权利”()A.推动律师制度的发展 B.强化了立法机关的地位C.蕴含司法程序的正义 D.保护了人民的民主权利【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被讯问者有权保持沉默”“如果没有钱请律师,法庭有义务为其指定律师”对嫌疑人的合理保护,可推知“米兰达权利”蕴含着程序正义的原则,C项正确;律师制度的发展与本体材料并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法院地位也没有因为“米兰达警告”得以提升,排除B项;本题与民主权利并无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20.如表是英国织机的数量变化情况(单位:台)。这一现象()18世纪80年代1844—1846年动力织机2400225000手工织机20000060000A.造成家庭手工业的消亡 B.导致社会性质发生变化C.促进了生产组织的变革 D.是社会大分工下的产物【答案】C【解析】据材料“如表是英国织机的数量变化情况(单位:台)”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动力织机数量迅速增长,手工织机数量下降,促进了生产组织方式工厂的产生,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工业革命影响下“织机数量”的变化,未涉及造成家庭手工业消亡,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工业革命影响下“织机数量”的变化,而且工业革命爆发的前提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B项说法违背史实,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工业革命影响下“织机数量”的变化,与“社会大分工”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1.1838年,英国议会要求在所有未来圈地中,必须留出足够的开敞空间,“为当地居民锻炼和娱乐之用”1859年,议会通过《娱乐地法》,允许地方当局为建设公园而征收地方税。这表明当时英国()A.城市化水平相当高 B.注重改善居住环境C.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D.城市建设世界领先【答案】B【解析】【分析】由材料中时间以及议会的要求和法令,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英国经济实力增强,政治民主化进程不断发展,人们对日常文化娱乐生活的要求提高,注重改善居住环境,故B项正确;材料中无从体现城市化水平提高,故A项错误;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与其他国家的对比,D项不能得出。22.20世纪60年代,美国洛克菲勒财团和福特财团派遣农业专家到亚非拉国家,通过种植稻麦高产品种,使农作物得到不同程度的增产,但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也导致了土壤退化。这说明()A.美国加紧了对亚非拉经济掠夺 B.现代农业隐含着食品安全问题C.科技农业实现了可持续性发展 D.亚非拉粮食危机得到根本解决【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跨国公司在亚非拉国家发展现代农业,促使农作物增产的同时,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了土壤退化,说明现代农业隐含着食品安全问题,B项正确;美国加紧了对亚非拉经济掠夺与“种植稻麦高产品种,使农作物得到不同程度的增产”不符,排除A项;化肥、农药的使用导致了土壤退化,不利于亚非拉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排除C项;亚非拉粮食危机得到根本解决的说法绝对,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23.人口迁徙有利于世界联系加强。阅读下表,对该材料的解释正确的是欧洲移民表目的地时间范围人数美国1821~19323420万亚洲俄国地区1800~19391200万阿根廷1856~1932640万加拿大1821~1932520万①美国是欧洲移民的最大流入地②移民潮加速了欧洲文明向外传播③交通方式的进步推动了欧洲向外移民④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欧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欧洲移民的最大流入地是美国,故①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移民潮加速了欧洲文明向外传播,交通方式的进步为欧洲向外移民提供了条件,故②③正确;欧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应该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导致的,故④错误,排除;因此答案为B项。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欧洲的移民潮24.“9·11事件”后,美国专家认为:公共卫生安全是和国防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一样重要的国家安全。即使生物恐怖主义袭击事件暂时没有出现,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系统也可防治疾病,应对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主要说明()A.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国家安全需要 B.建立公共安全卫生体系可预防疾病C.投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双赢战略 D.美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领先世界【答案】C【解析】命题透析本题以美国专家有关公共卫生安全认识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根据材料“公共卫生安全是……重要的国家安全”“也可防治疾病,应对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信息可知,投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双赢战略,C项是最佳选项,C项正确;A项中“国家安全需要”、B项中“可预防疾病”能部分反映了材料的观点,不是最佳选项,排除AB项;D项与材故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II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均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清军入关,东北人口大减,土地荒芜。顺治初年清政府“招徕流民”垦荒以开发东北,颁布《辽东招民开垦例》以减免税等政策鼓励移民。为了维持满洲固有的风俗以及保护满洲旗人的生计,1668年康熙皇帝下令永远停止在辽东招民授官,东北地区进入了封禁期。清政府甚至企图通过“清边”之策来阻止流民出关,但效果不甚理想。1861年东北地区部分开禁后,特别是日俄战争爆发后,东北地区的移民急剧增加。清政府在吉林、黑龙江两省都设立了招垦局,统一管理移民事务,因此关内北方各省的贫苦农民更加“蜂攒蚁聚”,聚族而居。光绪时东北完全开禁,闯关东的中原流民如洪水般涌入,使东北人口激增到1000余万。——摘编自李艳男《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关内向东北移民的特点及影响。【答案】特点:受政府政策影响;具有阶段性;近代以来形成高峰;以解决生计为主要目。影响:缓解了内地人口压力和人地矛盾;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开发;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东北边境的稳定和安全;推动了东北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影响了近现代以来我国经济和人口分布格局。【解析】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中移民的影响因素来看,受政府政策影响;根据材料中移民的过程来看,具有阶段性;根据材料“1861年东北地区部分开禁后,特别是日俄战争爆发后,东北地区的移民急剧增加”可知,近代以来形成高峰;从移民的目的来看,以解决生计为主要目的。影响: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缓解内地人口压力和人地矛盾、促进东北地区的开发、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东北边境的稳定和安全、推动东北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及影响近现代以来我国经济和人口分布格局等角度进行分析。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建立新中国以前就多次声明,新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并不只是发展与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关系,而是发展与一切国家的贸易关系。在这一背景下,新中国以苏联和东欧国家为对象的对外贸易得到迅速发展,以中苏贸易为例,1950年中国与苏联的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仅为26%,1951年上升到61%,1953年更上升到70%。与此同时,新中国大力发展同亚非国家、地区的贸易关系,从1951年起,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亚非国家所占的比重已超过了西方国家。1952年至1954年,新中国通过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和日内瓦外长会议两次重大的国际活动,在对西方国家的贸易关系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朝鲜停战后,周恩来在接见外国代表团来访时反复强调发展双边贸易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新中国还注意积极发挥私商的作用,组建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大力拓展民间贸易。至1952年底,与中国签订贸易协定、协议合同的有英国、日本、法国、智利、联邦德国等13个国家,总值达2亿美元以上。1955年,中国对西欧国家的贸易额比1952年增长了3倍,其中对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瑞士的贸易额增长幅度尤为显著。——摘编自李文《新中国成立初期涉外经济领域的主要思想和政策主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贸易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对外贸易的意义。【答案】(1)特点:全方位对外贸易;与苏联的贸易占据主要地位;适时调整政策;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都有发展。(2)意义: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赚取外汇;有利于推动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有利于通过经济交往改善国际环境。【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中的“新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并不只是发展与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关系,而是发展与一切国家的贸易关系。”可得出全方位对外贸易;根据材料中的“以中苏贸易为例,1950年中国与苏联的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仅为26%,1951年上升到61%,1953年更上升到70%。”可得出与苏联的贸易占据主要地位;根据材料中的“朝鲜停战后,周恩来在接见外国代表团来访时反复强调发展双边贸易的重要意义。”可得出适时调整政策;根据材料中的“新中国还注意积极发挥私商的作用,组建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大力拓展民间贸易。”可得出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都有发展。

【小问2详解】意义:根据材料中的“至1952年底,与中国签订贸易协定、协议合同的有英国、日本、法国、智利、联邦德国等13个国家,总值达2亿美元以上。”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新中国成立至1952年底,我国处于经济恢复时期,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根据材料中的“1955年,中国对西欧国家的贸易额比1952年增长了3倍,其中对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瑞士的贸易额增长幅度尤为显著。”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我国在1953年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赚取外汇,有利于推动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根据材料中的“1952年至1954年,新中国通过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和日内瓦外长会议两次重大的国际活动,在对西方国家的贸易关系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通过经济交往改善国际环境。

27.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反映了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二战后)人们还必须把全球性的专门组织网,特别是“国际”金融机构,看作是美国体系的一部分,而且它们的构成成分可以解释为世界性。但实际上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的左右。——(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材料二此次金融危机后,美元“一统天下”的地位将被改变,国际货币体系将形成美元为主,其他货币为辅的“一主多元”格局。……国际货币体系将继续向多元化的方向转变。……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美元圈”“欧元圈”“人民币圈”等主要经济圈的形成,届时的国际货币也将主要以美元、欧元、人民币等货币为主,从而真正实现国际货币的多元化。——2008年11月29日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在亚洲金融会上的讲话(1)材料一中的“国际金融机构”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能够控制上述金融机构的根本原因。(2)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这一趋势的经济因素。【答案】(1)国际金融机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本原因:二战后,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2)变化:由单一货币体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