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法律基础知识概述_第1页
经济法-法律基础知识概述_第2页
经济法-法律基础知识概述_第3页
经济法-法律基础知识概述_第4页
经济法-法律基础知识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法律基础知识第一节法的一般理论第二节法律行为制度第三节代理制度第四节诉讼时效制度第五节民事诉讼与仲裁制度第一节法的一般理论一、法律的特征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2、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3、法律是调整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4、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第一节法的一般理论二、法律规范(一)法律规范的含义(二)法律规范的种类1、授权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2、强行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3、确定性规范、委任性规范和准用性规范(三)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1、假定;2、模式;3、后果三、法律渊源和法系(一)法律渊源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

5、部门规章

6、地方性规章

7、司法解释

8、国际条约或协定第一节法的一般理论第一节法的一般理论(二)法系1、分类: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2、二者的区别:(1)法律渊源不同(2)法官权限不同(3)诉讼程序不同第一节法的一般理论四、法律体系1、宪法及宪法相关法2、刑法3、行政法4、民商法5、经济法6、社会法7、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第一节法的一般理论五、法律关系(一)法律关系概述

1、概念: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以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为内容表现的社会关系。

2、特点:

(1)意志关系

(2)根据法律规范建立并得到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

(3)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体的社会关系

3、法律关系的三个要素主体客体内容第一节法的一般理论(二)法律关系主体

1、自然人

2、法人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基于自然规律出生的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公法人、私法人;财团法人、社团法人;营利法人、公益法人等概念概念分类分类第一节法的一般理论3、非法人组织4、国家概念不具有法人资格但可以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的社会组织分类盈利性非法人组织包括合伙;个人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非盈利性非法人组织,如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第一节法的一般理论(三)法律关系的内容(核心)

1、法律关系内容的概念: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2、权利:指法律允许权利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权益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或者要求他人为一定行为不为一定行为,并有他人的法律义务作保证的资格

3、义务:指法律规定的义务人应该按照权利主体的要求,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必须实施或不得实施的某种行为,以满足权利人的要求。第一节法的一般理论(四)法律关系的客体概念类型指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物:可以为人们控制和支配有一定经济价值并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物体行为:法律关系主体为达到一定经济目的所进行的行为智力成果:人们创造的能够带来经济价值的创造性脑力劳动成果人格利益:如公民或组织的姓名或名称,公民的肖像、名誉、尊严公民的人身、人格、身份等第一节法的一般理论(五)法律关系的变动原因—法律事实1、事件:与当事人意识无关2、人的行为:主体有意识的行为时间的经过人的出生与死亡自然灾害与意外事件事实行为法律行为第一节法的一般理论3、法律关系的变动(发生、变更和消灭)

(1)法律关系的发生:因一定的民事法律事实出现,民事主体之间形成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2)法律关系的变更:指因一定的民事法律事实出现,原有的民事法律关系发生了变化

(3)法律关系的消灭:因一定民事法律事实的出现,原有的民事法律关系的终结

第一节法的一般理论

六、经济法与经济法体系(一)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经济管理和协调发展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与体系

国家企业企业经济管理法公平竞争(经济活动法)内部经济(经济组织法)第一节法的一般理论(三)经济法的内容

1、经济法主体法律制度

2、市场管理法律制度

3、宏观调控法律制度

4、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管理主体生产主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特别交易监管法计划和统计法、产业法、投资法,能源法、财政法,税收法、金融法、价格法,会计、审计、注册会计师法等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社会福利法,社会优抚法第一节法的一般理论

下列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法律事实中属于民事法律行为的是()

A.人的出生

B.人的死亡

C.时间的经过

D.签订合同第二节法律行为制度一、法律行为(一)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法律行为是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设立、变更、终止权利和义务的合法行为

2、特征:(1)应是以意思表示为构成要素的行为(2)应是以设立、变更、中止权利义务为目的(3)应是合法行为

表示意思第二节法律行为制度(二)意思表示:法律行为的核心1、意思表示的内容:意思和表示2、意思表示的种类: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即生效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了解或到达生效3、对无行为能力人为的意思表示到其达代理人时生效第二节法律行为制度(三)法律行为的分类

1、单方行为、双方行为、多方行为

2、财产行为与身份行为

3、有偿行为与无偿行为

4、诺成性行为与实践性行为

5、要式行为与不要式行为

6、主行为与从行为

7、独立行为与辅助行为

8、有因行为与无因行为第二节法律行为制度下列行为中属于双方民事法律行为的是()A.授权行为B.遗嘱行为C.撤销行为

D.买卖行为

第二节法律行为制度下面属于实践行为的是()

A.买卖合同

B.赠与合同

C.房屋租赁

D.运输合同第二节法律行为制度(四)法律行为的形式

1、明示形式(1)口头形式(2)书面形式

A、一般书面形式

B、特殊书面形式:公证形式、鉴证形式

2、默示形式:(1)推定形式(2)沉默形式二、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一)法律行为的成立:应符合法律行为的构成要素,即必须有当事人、意思表示、标的三要素。(二)法律行为的生效:是指已成立的法律行为因为符合法律规定的有效要件而取得法律认可的效力。第二节法律行为制度第二节法律行为制度

1、法律行为生效的实质要件(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真实(3)标的合法、可能和确定(4)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2、法律行为生效的形式要件(1)口头(2)书面(3)推定(4)沉默第二节法律行为制度(三)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1、附条件的法律行为(1)概念:是指在民事法律行为中规定一定的条件,并且把条件的成就或不成作为确定行为人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发生法律效力,或失去法律效力的根据的民事法律行为(2)特征:a必须是将来发生的事实;b必须是将来不确定的事实;c条件应当是双方当事人约定的(3)条件的分类:附延缓条件的法律行为;附解除条件的法律行为。(4)效力:不正当的阻止条件的成立视为条件成立,不正当的促进条件的成立视为条件不成立。

第二节法律行为制度2、附期限的法律行为(1)概念:是指在民事法律行为中约定一定期限,并把该期限的到来作为行为人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发生、变更、消灭的前提的民事法律行为(2)特征:a必须是将来发生的事实;b必须是将来一定会发生的事实;c条件应当是双方当事人约定的。(3)分类:附延缓期限(始期);附解除期限(终期)第二节法律行为制度甲与乙签订了一份房屋租赁合同。合同约定,在甲搬入新居后,将甲现居住的房屋出租给乙。这一民事行为属于()A.附延缓条件的民事行为B.附解除条件的民事行为C.附始期的民事行为D.附终期的民事行为第二节法律行为制度在所附条件不成就时,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A.自动解除

B.自始无效

C.继续有效

D.不生效第二节法律行为制度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所附条件应当是A.尚未发生的事实B.将来能够发生的事实C.在订立合同时不知道将来能否发生的事实D.符合法律要求的事实第二节法律行为制度三、无效的民事行为

1、概念:指欠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不发生行为人预期的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2、特征:自始无效、当然无效、绝对无效

3、分类:(1)行为人不具有行为能力的民事行为(2)意思表示不真实且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4)标的违法的民事行为

第二节法律行为制度4、后果:

(1)恢复原状

(2)赔偿损失(3)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返还第三人(4)其他制裁、如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三、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1、概念:指民事行为因行为人意思表示的缺陷而赋予表意人撤销权的民事行为

2、特征:(与无效行为比较)(1)行为成立后的效力不同(2)主张权利的主体不同(3)行为效果不同(4)行使时间不同第二节法律行为制度第二节法律行为制度3、种类:(1)行为人对行为的性质有重大误解的行为(2)显失公平的行为(3)受欺诈、受胁迫和乘人之危而实施的民事行为

4、法律后果:行使撤销权则行为无效;未行使撤销权则行为有效5、撤销权:是权利人以单方的意思表示变更或撤销已经成立的民事行为的权利。属于形成权,一般是受损害方具有的权利,时间期限自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的事由之日起1年之内,不适用诉讼时效中止、中断和延长的规定,属于除斥期间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下列选项中,属于无效民事行为的是()。A.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B.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C.所附条件尚未成就的附条件民事行为D.因重大误解而实施的民事行为四、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

1、概念:是指其成立时有效或无效处于不确定状态,尚待享有形成权的第三人同意(追认)或拒绝的意思表示来确定其效力的民事行为

2、类型

(1)民事行为能力欠缺

(2)处分权限的欠缺

(3)代理权的欠缺

(4)债权人同意的欠缺第二节法律行为制度第二节法律行为制度

3、法律效果经追认自始有效;追认权人拒绝追认自始无效

4、相对人的催告权与撤销权催告权在合理的期限内行使撤销权行使的条件:应采用明示方式、在追认权人追认前行使、善意第三节代理一、代理的基本理论(一)代理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指代理人在代理的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的法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的一种法律制度

2、特征(1)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的法律行为(2)代理人直接向第三人进行的意思表示(3)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独立地为意思表示(4)代理的法律后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二)代理的适用范围

1、不得代理的事项(1)具有人身性质的民事法律行为(2)被代理人无权进行的行为(3)双方约定应由本人亲自实施的行为

2、与代理相关的其他事项(1)代理与委托(2)代理与代表(3)代理与行纪第三节代理(三)代理的种类

1、委托代理

2、法定代理

3、指定代理第三节代理第三节代理二、代理权

(一)代理权一般要求:必须符合被代理人的利益

(二)代理权滥用:(1)自己代理(2)双方代理(3)代理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第三节代理三、无权代理(广义)

1、狭义的无权代理:指行为人既没有代理权也没有令第三人相信其有代理权的事实或理由,而以本人的名义所为的代理

2、产生的原因:(1)没有代理权(2)行为人超越代理权(3)代理权终止后的代理第三节代理3、无权代理的后果

狭义无权代理的效力处于不确定状态

(1)本人的追认:1个月的追认期,未追认则无效(2)相对人的保护:A催告B撤销权(3)撤销权的行使条件善意;追认前第三节代理四、表见代理:(一)概念:属于无权代理,但因本人与无权代理人之间的关系具有外部授权的特征,致使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而与其进行民事法律行为,法律使之发生与有代理权相同的法律效果(二)构成要件1、代理人无代理权2、相对人客观上为善意3、客观上有使相对人相信无权代理人有代理权的情形4、相对人基于这个客观情形而与无权代理人成立民事行为(三)效果对本人是有效代理,对相对人可以选择有效或行使撤销权第三节代理

买方代理人和出卖人互相串通,抬高价金,由后者会给前者一定的回扣,这一行为的性质属于()

A.欺诈

B.显失公平

C.恶意串通

D.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第三节代理下列关于代理的特征有误的是()A.代理人必须独立地实施代理行为B.代理必须基于双方合意产生C.代理人必须以代理名义进行代理行为D.被代理人对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第三节代理代理人知道被委托代理的事项违法仍然进行代理活动的,由()A.被代理人承担责任B.代理人承担责任C.被代理人和代理人负连带责任D.代理人和被代理人负按份责任第三节代理代理关系包括()A.代理人与被代理人之间的代理基础关系B.代理人与相对人之间的代理行为关系C.被代理人与相对人之间的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承受关系D.法院或有关单位与指定代理人之间的代理指定关系第三节代理陆某是本市一套房屋的产权人。去年5月,陆某儿子拿着他的印章、身份证和房屋产权证原件委托一家房产中介公司出售房屋。中介公司及时找到了下家徐某。去年6月,陆某儿子拿陆某印章和徐某签了房屋买卖合同,并到房地产交易中心办理了房屋过户手续。去年8月,徐某要求入住房屋时,遭到陆某的拒绝。陆某认为,自己的印章、身份证和房屋产权证是被儿子偷出去的,儿子的所作所为他并不知情。双方在交涉无果的情况下,陆某于去年8月15日起诉到法院,要求法院宣告房屋买卖合同无效。

问题:法院该如何审判,为什么第三节代理由于陆某儿子所持的陆某印章、身份证和房屋产权证均是真实的,因此陆某儿子的售房行为在法律上可以视为表见代理关系。所谓表见代理是指对无权代理人的代理行为,如果善意相对人有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权,则可以向被代理人主张代理的效力,要求被代理人履行合同义务或承担责任。据此,法院应判定徐某作为善意第三人,基于合理信任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是合法有效的,故应依法判决驳回陆某的诉讼请求。一、诉讼时效基本理论(一)诉讼时效的概念

1、诉讼时效的概念: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保护其权利的权利的制度。诉讼时效消灭的是一种请求权,而非实体权利2、特点

(1)有权利人不行使权利的事实状态存在(2)诉讼时效届满不消灭实体权利(3)诉讼时效具有强制性第四节诉讼时效制度第四节诉讼时效制度3、诉讼时效的适用对象适用债权请求权,其他请求权不适用。4、除斥期间:是法律规定的某种权利的存续期间,超过该期间权利消失二者的区别:(1)适用对象不同(2)可援用的主体不同(3)法律效力不同(4)期间性质不同二、诉讼时效期间

1、概念:指权利人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定期间

2、种类:(1)普通诉讼时效期间:2年(2)特别诉讼时效期间:身体受伤、产品质量、延付拒付租金、寄存财物毁损灭失1年,国际买卖合同、技术进出口合同4年(3)最常诉讼时效:20年第四节诉讼时效制度第四节诉讼时效制度3、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诉讼时效从当事人知道或应该知道权利受到侵害时起开始计算。具体规定见书25页第四节诉讼时效制度三、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与延长

(一)诉讼时效中止1、诉讼时效中止的概念:指在诉讼时效进行中因一定的法定事由(不可抗力等)的发生而使权利人无法行使请求权,暂时停止计算诉讼时效期间

2、原因:诉讼时效的中止必须是因法定事由而发生。这些法定事由包括两大类:(1)不可抗力,如自然灾害、军事行动等,都是当事人无法预见和克服的客观情况;(2)其他阻碍权利人行使请求权的情况。第四节诉讼时效制度

3、发生时间:

法定事由发生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始产生中止诉讼时效的效力。4、诉讼时效中止之前已经经过的期间与中止时效的事由消失之后继续进行的期间合并计算。而中止的时间过程则不计入时效期间,为此,民法把时效中止视为诉讼时效完成的暂时性阻碍。第四节诉讼时效制度(二)诉讼时效的中断1、诉讼时效中断的概念:指在诉讼时效进行中,因法定事由(诉讼等)的发生致使已经进行的诉讼时效期间全部归于无效,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2、中断的事由:(1)提起诉讼;(2)当事人一方提出请求(3)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3、法律效力.从诉讼时效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起算。但数次中断后不得超过20年第四节诉讼时效制度(三)诉讼时效的延长:指在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权利人基于某种正当理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时,经人民法院调查确有正当理由而将法定时效期间予以延长。具体表现在,它是发生在诉讼时效届满之后,而不是在诉讼时效过程中,而且能够引起诉讼时效延长的事由,是由人民法院认定的。延长的期间,也是由人民法院依客观情况予以掌握。甲于2007年3月20日将小件包裹寄存已处保管。3月22日,该包裹被盗。3月27日,甲取包裹时得知包裹被盗。甲要求已赔偿损失的诉讼时效届满日是()A、2009年3月27日

B、2009年3月22日

C、2008年3月27日

D、2008年3月22日第四节诉讼时效制度第四节诉讼时效制度

1999年2月3日,甲妻乙趁甲外出做生意将夫妻共有一栋楼房出售给丙。当年8月6日,甲返回,得知急令乙返还.乙向丙提出返还要求,但丙拒绝。2001年7月25日,甲到县起诉丙,途中由于山洪暴发冲毁了道路,无法到达。一直到l0月12日道路修通之后,甲赶到法院起诉。法院对此的处理,正确的是(

)A.拒绝受理,因为已经超过诉讼时效期间B.应当受理,并已经超过诉讼时效

C.应当受理,适用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D.应当受理,适用诉讼时效中止的规定第四节诉讼时效制度下列有关诉讼时效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的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B.权利人提起诉讼是诉讼时效中止的法定事由之一

C.只有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发生诉讼时效中止的法定事由,才能中止时效的进行

D.诉讼时效中止的法定事由发生之后,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统归无效第五节民事诉讼与仲裁一、法律责任概述1、法律责任的概念:指行为人因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法律规定的而应承担的不利法律后果2、违反法律应承担的责任形式

(1)民事责任

(2)行政责任

(3)刑事责任3、解决经济纠纷的方式(1)当事人相互协商;(2)第三方调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