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03 古诗文阅读含答案_第1页
浙江省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03 古诗文阅读含答案_第2页
浙江省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03 古诗文阅读含答案_第3页
浙江省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03 古诗文阅读含答案_第4页
浙江省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03 古诗文阅读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03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四)古诗文阅读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赠从弟(其二〕

[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宗承,字世林,南阳安众人。承少而修德雅正,确然①不群,征聘不就。闻德而至者如林。魏武②弱

冠,屡造其门。值宾客盈门,不能得言,乃伺承起,往要之,捉手请交。承拒而不纳。后为司空③辅汉

朝,乃谓承曰:"卿昔不顾吾,今可为交未?"承曰:"松柏之志犹存。”魏武不说,以其名贤,犹敬礼

之。命其子④修子弟礼,毓家拜汉中太守。魏武犹以旧情介意,薄其位而优其礼,就家访以朝政,居宾客

之右。

(?楚国先贤传?)

【注释】①确然:坚强的样子。②魏武:曹操。③司空:官名,分掌宰相职能.④其子:指曹丕。

1.阅读甲乙诗文,用诗中词语填空。

?赠从弟?中寒风、冰霜,可看作是对甲文"岁寒”的具体描写。

2."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富有气势,请作赏析。

3.为以下句中"就"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⑴征聘不薪—

⑵金家拜汉中太守―

(3)蒙乃始靛学(?孙权劝学?)_

4.对丙文中画线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1)

A.闻德而至者如林。魏武弱冠,屡造其门。

理解:听闻宗世林德行而到他家(拜访)的人很多。曹操成年后,屡次到他家拜访。这样写,从侧面表现

了宗世林品德高尚,受人敬重。

B.魏武不说,以其名贤,犹敬礼之。

理解:曹操不快乐,但因为自己有贤德的美名,所以对宗世林还是非常尊敬。"犹"字富有意味,表现了

曹操复杂的心理。

5.揣摩曹操与宗世林的对话,完成⑴⑵题。

“卿昔不顾吾,今可为交未"

"松柏之志犹存。"

⑴朗读曹操问话,你觉得适合用怎样的语气?为什么?

⑵借助甲乙诗文,谈谈宗世林以“松柏之志犹存”答复的妙处。

【活动三】古代诗文阅读与赏析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

(-)自叹①

[宋]文天祥

长安②不可诣,何故会高亭③?倦乌非无翼,神龟弗自灵④。

乾坤增感慨,身世付飘零。回首西湖晓,雨馀⑤山更青。

(选自?文天祥诗文选译?

【注释】①此诗为文天祥去元军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所作。②长安:即长安堰,在今浙江海宁西北。③

高亭:高亭山,当时元军军营所在地。④神龟弗自灵:指自己自投罗网,为敌所俘。⑤雨馀:雨后。

〔二)访辛弃疾

[宋]赵港

陈同甫名亮,号龙川。始闻辛稼轩名,访之,将至门,过小桥,三跃马而三却。同甫怒拔剑挥马首,推

马仆地,徒步而进。稼轩适倚楼望见之,大惊异,遣人询之那么而及门遂定交。

稼轩帅淮①时,同甫与时落落,家甚贫。访稼轩于治所,相与谈天下事。酒酣,稼轩言南北之利害,南之

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且言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之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之水,

满城皆鱼鳌。

饮罢,宿同甫于斋中。同甫夜思稼轩沈重寡言,醒必思其误,将杀我以灭口,遂盗其骏马而逃。

月余,同甫致书稼轩,假十万缗②以济贫,稼轩如数与之。

(选自笔记小说?养病漫笔?)

【注释】①帅淮:指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②缗:一千文为一缗。

6?自叹?一一诗中借""和""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想要带兵杀敌却身陷囹圄的无奈心

境。

7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以下加点词,只写词义。

方法借鉴文言语句字词释义

语境推断法:"三跃马而三却"中的"却",根据前文“跃"和后文"怒拔剑稼轩痣倚楼望适:

挥马首,推马仆地"可推断,"却"是"退却"的意思。见之①________

成语推断法:"推马仆地"中的"仆",可依据成语“前仆后继"中的"仆"同甫夜思稼轩寡:

推测为“倒下”的意思。沈重宣言②________

课内迁移法:”稼轩如数与之"中的"与",根据?鱼我所欲也?中"呼尔而与根十万缗以济假:

之"的"与",可理解为“给"的意思。贫③________

8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遣人询之那么已及门遂定交

9根据相关提示,补全下面表格内容。

稼轩言南北之利害,南之可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最能表现

并北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即证、辛弃疾政治抱负的两句:____,

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O

一—?访辛弃疾?

10笔记小说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和虚构成分,请从文中找出一例简要分析。

11?自叹?中文天祥之所叹,与?访辛弃疾?中辛稼轩、陈同甫之所谈"意似而情非”,请对其中的相同之

"意"和不同之"情"加以分析。

2021年是徐渭诞辰500周年,相关部门打算修葺徐渭故居青藤书屋,设计组在拟订植物造景方案时搜索

到下文。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长物志卷二花木

[明]文震亨①

弄花一岁,看花十日。故帏箔②映蔽,铃索护持,非徒富贵容也。第繁花杂木,宜以亩计•乃假设庭除槛

畔,必以虬枝古干,异种奇名,枝叶扶疏,位置底密。或水边石除,横偃斜披;或一望成林;或孤枝

独秀。草木不可繁杂,随处植之,取其四时不断,皆入图画。又如桃、李,不可植于庭除,似宜远望;

红梅、绛桃,俱借以点缀林中,不宜多植。梅生山中,有苔葬者移置药栏,最古。杏花差不耐久,开时

多值风雨,仅可作片时玩。蜡梅,冬月最不可少。他如豆棚、菜圃,山家风味,固自不恶。然必辟隙地

数顷别为一区假设于庭除种植便非韵事。更有石碌④木柱,架缚精整者,愈入恶道。至于玄兰栽菊,古

各有方。时取以藻园丁,考职事,亦幽人之务也。志?花木第二?。

【注释】①文震亨:文征明曾孙。文家对花木造园等颇有研究,文征明有两方印章一刻“辛夷馆"一刻"玉

兰堂”。②箔:帘子•③铃索护持: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有记:天宝初,宁王日侍,好声乐,风

流蕴藉,诸王弗如也。至春时,于后园中,纫红丝为绳,密缀金铃,系于花梢之上。每有鸟鹊翔集,那

么令园吏掣铃索以惊之,盖惜花之故也。诸宫皆效之。④磔:柱下的石墩。

匐向而蓊构疝宿瑙推敲以下加点字的意思。

①位置底密一

②水边石除—

③女兰栽菊—

④藻园丁,考职事_

13.用"/〃给文中画横线处断句。

然必辟隙地数顷别为一区假设于庭除种植便非韵事。

自行,推测文中画波浪线句作者的未尽之意,补写于横线上。

故帏箔映蔽,铃索护持,非徒富贵容也,亦是_

15.关于花木种植,此文有哪些方面的经验可供设计组学习?仿照例如归纳。

种植的数量、_、_、

16.青藤书屋如果遵循文震亨的审美观修葺,会出现类似?暮春归故山草堂?一诗中的花木景观吗?请结合

诗、文相关词句简要分析。

暮春归故山草堂

[唐]钱起

谷口①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①谷口:故山草堂之所在。

文言文阅读。

?范文正公文集?叙(节选)

[宋]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①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

窃观,那么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日:"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

耶,那么不敢知;假设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番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②,

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③,那么已私识之矣。

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那么范公没;诙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

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

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④,始识公之仲子⑤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

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⑥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遣藁⑦见属⑧为叙。又十三年,乃克⑨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福;假设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

畴昔⑩之愿也哉!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注释]①总角:指童年。②韩、范、富、欧阳: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③了:懂得,明白。

④许:今许昌。⑤伸子:次子。下面的彝叟为范之三子,德孺为第四子。⑥同僚:同事。⑦藁:同

"稿",诗文草稿。⑧属:同"嘱"。⑨克:能够。⑩畴昔:过去,从前。

1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先生畚轼言,尽以告之一

②就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

③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狼—

18.用"/"给文中画横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三处)

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欤!

19.为深入理解作者对范仲淹的感情,某同学提出了下面四个问题。请问,哪一个问题是最有价值的?

(填字母)

A.韩琦、富弼、欧阳修是怎样的人?

B.乡先生最初为什么不愿答复苏轼的问题?火月

C.苏轼"从旁窃观"?庆历圣德诗?),是不是不够光明磊落?

D.苏轼写自己与范仲淹三个儿子相识,为什么不合在一起写,而要一次一次分开写?

20.下面这句话是省略句。用现代汉语翻译时,你会在空白处补上什么内容?从备选项中选择一项,并简

述理由。

▲日:"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21.上文是?〈范文正公文集〉叙?全文的上半局部。根据你对苏轼的了解和上文的感情基调,结合范仲淹的

诗词文章,推测下半局部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题灯上人①竹卷

[明]李流芳

往岁己酉北上,舟过莲泾,访双林上人于积善庵,出所画竹卷属余题字。以后每经吴门,数欲过庵中而

不果。盖不见上人者,六年矣。幽窗净几,薰③茗相对,今日如复理⑧梦中也。

上人屋后有美竹千竿,净绿如拭,今遂化为乌有。而上人笔墨乃益进,新枝古干,披展森然,如见真

竹,岂此君⑤神气都为上人摄尽,不复生理⑥耶?鞭然⑦一笑,遂题其后。甲寅清和月。

(选自?明清散文赏奇?)

[注释]①灯上人:即文中双林上人。上人,对和尚的尊称。②李流芳:字长衡,明代著名画家,擅长

题画。黄宗羲评价"长衡无他大文,其题画册,潇洒数言,便使读之者如身出其间,真是文中有画也"。

③薰:指薰香。④复理:重温。⑤此君:指竹。⑥生理:生机。⑦鞭(ch粉)然:笑的样子。

2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数欲过庵门而不臬—

②而上人笔墨乃盎进一

23.以下两个批注引用黄宗羲的评价。你认为这两个批注恰当吗?选择一处,结合句子和批注加以评析。

①上人屋后有美竹千竿,净绿如拭(批注:文中有画也)

②新枝古干,披展森然,如见真竹(批注:如身出其间〕

24.作者最后"鞭然一笑",意味丰富。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品析。

25.根据表格,完成任务。

解释加点词,理解句意探究

③出所画竹卷扇余题字③灯上人让作者为他所画竹卷题字,作者题其所画竹卷。从两人的交往中,

(属:_)你感受到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结合文章内容作答。_

④鞭然一笑,遂题其后

(遂:_)

(三)文言文阅读

【甲】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西湖念语①

[宋]欧阳修

昔者王子猷之爱竹,造门不问于主人。陶渊明之卧舆,遇酒便留于道士。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

名。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②。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

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傍③假设于无人。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

前言可信。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已多。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伎,聊佐清欢。

【注释】①此文写于欧阳修辞官退休流连颍州西湖山水之时。②高会:盛大的宴会。③傍,同"旁"。

26.下面是"胜〃字的文言词义积累卡。请你结合所学,推测词义演进脉络,填写义项。

2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

2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

29.【甲】【乙】两文中的“闲人”布一多内涵。请结合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五)文言文阅读

沈怀清勘案

[清]徐承烈

绍兴沈怀清先生,名嘉征,由巡检①任至臬司②中。居官廉干和平,故自下僚③游历大位。

公任江西浮梁令时,曾暂著某县篆。适城中常被盗,公履任后严缉之。凡城门出入者,皆盘诘焉,

而绝无影响.一日大雪崩腾,暑后有三层楼最高,可俯瞰山川城市。公治酒邀友至上层赏之。见城中万

屋比栉,皆被雪漫,惟一家平屋数间,无片雪凝积,而微见烟起。公异之,使人踪迹其处,那么邑中巨

室也。主人远宦北方,携眷以往,楼屋厅堂悉皆封闭,而留一仆居门首守之。公疑其为盗薇,集兵役围

其前后,入而搜之。至无雪之屋,果群盗潜伏需。盖伙盗甚众。感突烟起而动人疑,因金地作数灶,以

供饮煮。屋低人众兼之火气上冲是以营不积聚遂群获之。搜出赃物无算。有跳屋而遇者,悉为邻佑所

/。公讯之,那么盗贿其家守门之仆,借屋以为巢穴。食物皆托其代购。群盗日惟高卧,夜那么出劫,

邑中富饶之家,无得免者,已数月矣。因公履任后,查缉严甚,不敢出城,而人初不料其高于此处也,

遂悉置之法。

(选自?听雨轩笔记?)

[注释]①巡检:县级负责社会治安的官员。正九品。⑦臬司:主管一省司法的官员,正三品。③下僚:

职位卑微的官吏。

30.根据来不及格提示的方法,点词。

文言词句方法解释

⑴万屋匕栉参考成语法:山翼双飞

E—

⑵因就地作数灶查阅词典法:①接近,靠近,趋向:②完成,到达:③即使。(填序号)—

()果群盗潜伏舄课内迁移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3—

⑷悉为邻佑所余

语境推测法;联系上下文推断—

31.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屋低人众兼之火气上冲是以营不积聚遂群获之

3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公异之,使人踪迹其处,那么邑中巨室也

33.沈怀清"由巡检仕至臬司",在仕途上能这样快速升迁是偶然的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学校文学社将举办“竹文化探秘”文学沙龙。苏老师提供了阅读文本,同学们提出了相关问题,请你参

与讨论。

(-)墨君堂记

【宋)苏轼

见人相与号呼者,贵之那么曰公,贤之那么日君,自其下那么尔、汝之。虽公卿之贵,天下貌畏而

心不服,那么进而君、公,退而尔、汝者多矣。独王子猷谓竹君,天下从而君之无异辞。今与可①又能以

墨象君之形容,作堂以居君,而属余为文,以领君德,那么与可之于君,信厚矣。

与可之为人也,端静而文,明哲而忠,士之修洁博习,朝少磨治洗谁,以求交于与可者,非一人

也,而独厚君如此。君又疏简抗劲,无声色臭味,可以娱悦人之耳目鼻口,那么与可之厚君也,其必有

以贤君矣,世之能寒^②人者,其气焰亦来至假设雪霜风雨之切于肌肤也,而士鲜不以为欣戚③丧其所

守。自植物而言之,四时之变亦大矣,而君独不顾。虽微与可,天下其孰不贤之?然与可独能得君之深,

而知君之所以贤。雍容谈笑,挥洒奋述而尽君之德。雅壮祜老之容,被折偃仰④之势。风雪凌厉以观其

操,崖石荤确⑤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与可之于

君,可谓得其情以尽其性矣。虽缺乏以知君,愿从与可求君之昆弟子孙族属朋友之象,而藏于吾室,以

为君之别馆云。

(选自?苏轼文集?)

(二)墨君堂

(宋])文同

嗜竹种复画,浑如王掾⑥居。

高堂倚空岩,素壁交扶疏。

山影覆秋静,月色澄夜虚⑦

萧爽只自适,谁能爱吾庐?

(选自?中华竹韵?)

北宋文网《■竹图》

【注释】①与可:文同,字与可,宋代画家、诗人。称竹为"君"始于王子猷,称墨竹为"墨君"那么是文

同的首创。文同是苏轼的表兄,苏轼的墨竹师从文同,两人情高谊雅,有不少酬和的诗文。②寒螟

(yu):寒冷与温暖。③欣戚:欣喜和悲伤。④偃仰;俯伏仰起。⑤辇(lud)确:怪石嶙峋的样子。

⑥王掾:即王徽之,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曾借别人的住宅居住,令种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

4君=1〃o

34.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天下从而君之无异薛旦薛爷娘去B.宿厚矣与朋友交而不宿乎

C.虽槌与可,天下其孰不贤之檄斯人,吾谁与归D.余虽缺乏以知君缺乏为外人道也

35.文章为什么对竹情有独钟?联系上下文,结合下面句子中"独"的含义予以答复。

①而独厚君如此。

②而君独不顾。

③然与可独能得君之深,而知君之所以贤。

36.?墨君堂记?全文对竹以“君〃相称,作者仅仅是在写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7.?墨君堂?一诗尾联有深意。"萧爽"一语双关,既写环境特点,又写作者心境,那么"谁能爱吾庐”是

在向谁发问?请结合诗文,谈谈你的理解。

38.毕业在即,文学社准备给右边的?墨竹图?加上题跋,印在毕业纪念册的扉页上,以示赠勉。你选下面

哪个句话作为题跋?请简述理由。

A.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荤确以致其节

B.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

C.群居不倚,独立不惧。

二、诗歌鉴赏

39.古诗阅读。

硬中作①醉里送裴子赴镇西③

[唐]岑参[唐]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②,辞家见月两回圆.醉后未能别,待醒方送君。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看君走马去,直上天山云

(选自?高适岑参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释]①这首诗是岑参赴安西途中经过大沙漠时所作。磺(qi):沙漠。②天:形容极西的地方。③镇

西:安西大都护府。

辛文房评价岑诗超越"常情"。任选上面一首诗歌,从内容、情感等角度,分析其超越“常情”的表达。

(四)古诗阅读

【甲】【乙】

子夜昊歌•秋歌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

[唐]李白[元]周德清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②催动一天霜。过雁声瞭亮•叫起离情。敲残愁

衣声①。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

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

远征?

【注释】①捣衣声:用木棒捶打丝织品或衣物发出的声音。②砧声:这里指捣衣声。

40.【甲】[乙】在意象选择上有相同之处,都用了_、_、捣衣声等。

41.【甲】【乙】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请作简要说明。

答案解析局部

一、文言文阅读

1.【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根底上理解文章的内容,

然后再从中筛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即可。

(2)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

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

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根底上进行赏析。

(3)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

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4)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根本了解,然后根

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准确,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

以比照即能发现问题。

(5)①此题考查设计朗读脚本的能力。设计朗读脚本要从感情基调、朗读的语速、语调、语气、节奏等

方面对文章某个片段进行朗读设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据此即可判断出朗读的

语气。

②这道题考查对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

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

来。

1.1.

岁寒:是每年天气最寒冷的时候。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惨凄:凛冽、严酷。这两个词语都极言天气

的寒冷。

故答案为:瑟瑟

惨凄

1.2.?赠从弟其二?,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

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毅!

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这里描写风声的猛烈是为了衬托松枝的刚毅。"一何",多么。意思是:无论风声

多么的猛烈,松枝依然在风中挺立,非常富有气势。

故答案为:用"风声"之"盛"衬托"松枝"之"劲",用两个"一何"加以咏叹,富有气势,突出对松的

赞美。

1.3.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⑴征聘不就,意思是(朝廷)聘请他做官,他也不愿就职。⑵就家拜汉中太

守,意思是前往他家中拜他为汉中太守。蒙乃始就学,意思是吕蒙于是开始学习。据此可知这几句话中

"就"的意思分别是:就职、前往、从事。

故答案为:B;D;A

以其名贤”理解不正确。这句话的意思是:但因为宗承有贤德的美名。

故答案为:A

1.5.

(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曹操20岁的时候,屡次到宗承家不拜访,请求与宗承交朋友,宗承都拒绝了。

后来曹操做了司空,位置非常显赫,这时候曹操想着以自己如今的地位,去和宗承交往,宗承肯定容

许。因此可以用自信的语气读。或你宗承过去瞧不起我曹操,现在怎么样,你想和我交往我还不一定同

意呢?因此可以用嘲讽的语气读。

(2)“松柏之志"比喻有修道的人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松柏之志犹存"意思是我的

初心不改,之前我看不上你的为人,今天虽然你位高权重,但我依然看不起你,不和你结交。据此分析

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例如1:适合用自信的语气。曹操位高权重,认为宗世林应该会愿意结交。

例如2:适合用嘲讽的语气。曹操介意当初被拒,现在身居高位,借机嘲讽。

⑵松柏傲雪凌霜,具有刚直的气节。宗世林借此说明自己清高自守的品性,又表达了拒绝结交的态度。

2.【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现代诗歌意象的能力。"意象”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

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把握意象,必须在利用

的根底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因此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根底上,再结合

内容具体分析。

(2)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

要在积累的根底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

象。

(3)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根本意思,在此根底上,将能断开的先

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

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

(4)此题考查诗文的背诵、理解与默写能力。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

默写的内容,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记忆、积累的根底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5)此题考查理解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传奇和虚构这种表现手法的根底上,再从文章

中筛选出符合这种表现手法的语句并进行分析即可。

(6)此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

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那么分

散在字里行间,假设隐假设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

词句。

2.6.

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分析,此诗为文天祥去元军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所作。倦鸟非无翼:这句诗是作

者的自喻。意思是自己虽然像一只飞倦的鸟,但仍然有坚强的翅膀,不少的抗元志士,还在支持着自

己。神龟弗自灵:作者用?庄子•外物?中的典故,来自嘲自己亲赴敌营谈判的失策。据?庄子•外物?中说,

宋元君梦见一只神龟,神龟告诉他,自己被渔人余且捕获。元君要余且把龟献出来,然后把龟给杀掉

了。这个故事说明,龟虽有些灵性,可以托梦给人,但却不能避渔人的网捕之祸,更没有料到,正是它

托梦求救的人把它给杀掉了。据此分析答题即可得到答案。

故答案为:倦鸟;神

2.7.①陈亮骑马来到辛家门前的一座小桥,而他所骑之马说什么也不过桥,此况令陈亮大为恼怒,竟然拔

出佩剑将马杀死,而后步行过桥。恰好辛弃疾站在窗前看到了这一幕。故"稼轩适倚楼望见之"中的"适"

是恰好、正好的意思。

②"同甫夜思稼轩沈重寡言"中的"寡",可依据成语"沉默寡言〃中的"寡"推测为"少"的意思。

③"假十万缗以济贫"中的"假",根据?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可理解为

"借"的意思。

故答案为:恰好,正好,刚好;少;借

2.8.这句话的意思是:(辛弃疾)派人询问陈亮这样做的缘故,但陈亮已经走到辛弃疾的家门,于是辛弃

疾与他交了朋友。据此理解断句即可。

故答案为:遣人询之/那么已及门/遂定交

2.9.由"稼轩言南北之利害,南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可以看出辛弃疾在酒后还在谈

论国家大事,谈自己对时局的看法,这说明他时刻为国家着想。如果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这首词中的两句名句来说的话就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故答案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2.10.传奇和虚构是和现实相对来说的,比方短文中陈亮前去拜访辛弃疾,他骑马来到辛家门前的一座小

桥,而他所骑之马说什么也不过桥。这一点就带有传奇色彩,马本来是一只动物,即便它会和主人有深

厚的感情,但是不肯过辛弃疾家门口的一座小桥本身就不符合常理。

马不过桥,陈亮就拔出佩剑将马杀死,而后步行过桥。这一点也带有传奇色彩,自己的爱马不愿过桥,

怎么会把它杀死呢?想个其它方法不行吗?因此这一切描叙都为了给陈亮笼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让人感

觉他的与众不同与侠士风度。

故答案为:例如:"始闻辛稼轩名,访之,将至门,过小桥,三跃马而三却,同而怒拔剑挥马首,推马

仆地,徒步而进这一细节描写夸张成分浓厚,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和虚构成分,写出了陈同甫的侠士风

度。

2.1L?自叹?的大意是既然知道到长安镇谈判不可贸然前往;是什么缘故使我和敌酋伯颜相会在高亭?我

虽然像一只倦鸟,但是并不缺高飞的双翼;为什么像?庄子?寓言中的神龟,预见不了被人杀害的命运?

天地都会为此大加慨叹;从今而后,我将像落叶随风,到处飘零。...…这是个无眠之夜啊,回头看看窗

外,西湖上已经破晓,连宵风雨之后,湖边的青山一定更青。再结合文天祥的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分

析,可以看出这首诗表现了文天祥为敌所俘,"身世飘零"的悲凉之感及期待回到故都,重振山河的复

杂心情。

陈亮去拜访辛弃疾,骑马来到辛家门前的一座小桥,而他所骑之马说什么也不过桥,此况令陈亮大为恼

怒,竟然拔出佩剑将马杀死,而后步行过桥。恰好辛弃疾站在窗前看到了这一幕,他认为这位陈亮必非

等闲之辈,于是二人成为了朋友。辛弃疾酒后大谈国事,陈亮向他借钱,他没有计较他偷马之事,并如

数给了陈亮所需之款。由此可以看出两人都具有侠义风度,都非常豁达。

诗中文天祥所思、所为及文章中辛弃疾及陈亮的所作所为都表现乐他们收复国土,报效国家的意愿,他

们都是爱国者。

故答案为:三人均为南宋爱国文人,诗文中流露出他们收复国土,报效国家的共同意愿;?自叹?表现

了文天祥为敌所俘,"身世飘零”的悲凉之感及期待回到故都,重振山河的复杂心情;而辛稼轩与陈同甫

生性豁达,相与谈天下事,指点江山,富有壮志豪情。

3.【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

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

字词。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2)此题主要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掌握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从特殊标志词切

入:1.句首标志词:①发语词或叹词:夫、盖、假设夫、嗟夫等;②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等;

③谦词:下官、窃、寡人等:④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等;⑤疑问词:何、孰、安、

胡等;⑥复音虚词:然那么、是故等。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那么等连词。3.句尾标志词:

①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等;②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等。4.对话标志词:

曰、云、语等。

(3)此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写语句的能力。"补写语句”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

据材料内容"补写语句,要求所补写的语句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

(4)此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根底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

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5)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探究和归纳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局部寻

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3.12.

①这句话的意思是:花木之间有疏有密。"疏"和"密"意思相反,"密"是密集的意思,故"疏"是稀疏

的意^思、。

②"水边石际"的意思是:水边和石头旁边。"水边石际”是并列结构,"边"和"际〃意思相同,故

"际”是边际的意思。

③"艺兰栽菊〃的意思是:种植兰花、菊花。"艺兰栽菊〃是并列结构,"艺"和"栽"意思相同,故

"艺”是种植的意思。

④"课园丁""考职事"结构相同,都是动宾短语,"课"和"考"意思相同,故"课”是考核的意思。

故答案为:①稀,稀疏②边,边际③种植④考核

3.13.这句话的意思是:就一定要辟出几顷空地,另外种植,假设种植在庭院里,就显得不雅。据此理解

和分析断句即可。

故答案为:.然必辟隙地数顷/别为一区/假设于庭除种植/便非韵事。

3.14.结合语境分析,因为侍弄花一年的时间,赏花的时间可能就那么十来天。也就是说花期比拟短,如

何延长花期呢?就用帷幕和帘子遮着,用系铃的绳索保护着,这样做并不仅仅是富贵人家成心这样做(不

让过路人欣赏),也是惜花的原因呀?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惜花之故也(意思相近即可)

3.15."第繁花杂木,宜以亩计""红梅、绛桃,俱借以点缀林中,不宜多植"讲种植的数量;"必以虬枝古

干,异种奇名""桃、李""红梅、绛桃”等写种植的品种;"乃假设庭除槛畔”"不可植于庭除""别为一

区,假设于庭除种植,便非韵事"写种植的位置;"异种奇名,枝叶扶疏,位置疏密”"草木不可繁杂,随

处植之,取其四时不断”等写种植的搭配。

故答案为:花木的品种、种植的位置、花木的搭配

3.16.故山草堂的地点在谷口,谷口的环境是幽美的。诗人此次归来已是"春残时节",眼前已是黄鸟稀,

辛夷尽,杏花飞了。辛夷花比杏花开得早,所以“辛夷花尽杏花飞"。"辛夷花尽杏花飞"不免让诗人伤

感,然而,在这冷落寂寥的气氛中,诗人都却喜地发现窗前幽竹,兀傲清劲,翠绿葱茏,摇曳多姿,迎

接它久别归来的主人。?花木第二?中,文震亨认为花木种植应讲究数量、品种、位置、搭配,这样种植

的花木才显得高雅脱俗。再结合故山草堂的位置及种植的花木品种分析即可得到答案。

故答案为:诗中写到“辛夷花尽杏花飞""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展示了"四时不断,皆入图画"的花木

景观。诗中故山草堂选择花木品种,按照花时搭配种植、关注种植位置等符合文震亨的审美观,所以类

似的花木景观可能会出现在青藤书屋。

4.【解析】【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先翻译句子,再推断字词的意思。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结合句意分析。

⑶观点看法的理解,首先要阅读链接材料,根据关键语句和关键词语找到材料中的观点和文章中的观点

进行分析阐述,注意做到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⑷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

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

整。

⑸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辨析,一定要在理解文章意义的根底上,结合每一个选项,在原文中找到具体

的句子,逐字逐句分析,尤其注意作者的观点、看法和主张。

4.17.①句意: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奇:认为......奇特,感到惊奇。

②句意: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既:已经(……以后)。

③句意: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恨:遗憾。

4.18.句意为: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已经十五年了,却没有见到他一面。题干要求断两处,故断句应为:吾

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

4.19.A."韩琦、富弼、欧阳修是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的访问对象是“韩琦、富弼、欧阳修”,不符题干要

求;

B."乡先生最初为什么不愿答复苏轼的问题?”这个问题是访问乡先生不答复苏轼问题的原因,不符题干

要求;

C.”苏轼,从旁窃观,?庆历圣德诗?),是不是不够光明磊落?”这个问题是访问苏轼"以旁窃观”的行为,

不符题干要求;

D."苏轼写自己与范仲淹三个儿子相识,为什么不合在一起写,而要一次一次分开写?”这个问题写苏轼

通过与范仲淹的三个儿子而逐步深入了解范仲淹,表达了作者对范仲淹的敬仰和终身不得一见的遗憾、

悲哀之情;

故答案为:D。

4.20."恨子不识范文正公。“意思是: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选"他们",这句话假设是出自欧阳修、

韩琦、富弼等人之口,就说明不仅作者以此为憾,他们也引以为憾,从作者正面和侧面与欧阳修、韩

琦、富弼等人一起写,足见遗憾之深。同时,此句中的"子",是"您"的意思,选"我"的话,前后语境

矛盾,不符合逻辑。

4.21.例如一:赞颂范仲淹的爱国情怀。根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得知,范仲淹的忧

乐观,对拥有远大政治抱负又"敬爱"范仲淹的苏轼而言,应该会写进下半局部。

例如二:赞颂范仲淹的功业。根据范仲淹的诗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曾担起

保卫边疆的重任,写下表达了"燕然勒功"的愿望,对渴望建功立业的苏轼来说,会将赞颂范仲淹的功业

写进下半局部。

例如三:共情乐观的人生态度。根据范仲淹的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苏轼一生中,被贬屡次,

但他都能调整心态、豁达乐观,这与范仲淹的人生态度相似。所以,这也可能写进下半局部。

5.【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

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2)此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赏析语言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

词等)、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用典、衬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动静结

合、虚实结合、比照手法、象征等)、内容、情感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

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

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3)此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

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4)①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

在积累的根底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方: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

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②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

累的根底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方: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

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5.22.

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是:①几次想到庵中去都没有能实现。②然而和尚的绘画技艺更加精进。据此可知

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实现;更加。

故答案为:实现;更加

5.23.①这句话描写和尚住屋后面的竹林,“美竹”说明这片竹林非常还看,至于如何美,读者可以发挥自

己的想象,想象它多美它就有多美,净绿,形容绿色非常纯洁,不含一点其它的颜色,就像有人专门擦

拭过一样。因此这句话从视觉的角度营造出一个绿意盎然的竹林世界,使读者赏心悦目,好似走入画

面。因此批注非常恰当。

②这一句话描写的是和尚的画,和尚绘画的技艺非常高,他画的竹子就像真的一样,这幅画画的竹子干

是古来的,但竹的枝叶是刚长出来的,这些枝叶伸展开来显得非常茂盛,富有生机,仿佛就像真的一

样。据此分析从中任选一句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例如1:我选①,我认为恰当。批注"文中有画"指文字有画面感;句子那么通过数量词"千

竿"、颜色词"净绿”等,从视觉的角度营造出一个绿意盎然的竹林世界,使读者赏心悦目,好似走入画

面。所以这一批注是恰当的。

例如2:我选②,我认为恰当,批注“如身出其间"是说好似从画中走出来的感觉;句子描写灯上人所画之

竹干古老,枝新绿,披散展开来一片茂然生机,给人一种"如见真竹"的感觉,读者读此句仿佛置身其

中,读罢那么好似从画中走出来一般。所以这一批注恰当。

5.2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之前曾经造访过积善庵的双林上人,双休上人拿出他所画的竹子图要作者

题字,于是两人成了朋友,成了知己。后来好几次想去庵中会朋友但都没有实现。一直到六年之后,故

人才又重逢,因此两人都非常开心、快乐,因此这里的笑流露出人生有知音的喜悦;故人造访,双林上

人又拿出自己的画让作者题字,作者发现双林上人的画比之前又有精进,因此作者的笑是对友人画技精

进的佩服和赞许;两人一边谈天,一边品茶,那种恬淡惬意的生活也让作者非常满足,这也是作者鞭然

一笑蕴含的意味。

故答案为:作者多年后与灯上人重逢,见其所画竹卷"新枝古干,披展森然",有如真竹,作者的笑是

对友人画技精进的佩服和赞许;作者于六年后终于再见友人,两人对坐重温品茗谈画的时光,作者的笑

是对清雅生活的满足;作者见友人画竹如真,调侃是灯上人吸收了后院竹子的精华,作者的笑流露出人

生有知音的喜悦。

5.25.③这句话的意思是:双休上人拿出他所画的竹子图要作者题字,这里的"属"通"嘱",嘱咐、嘱托

的意

④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微笑着,于是在画上题了字。故"遂"是于是,就的意思。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之前曾经造访过积善庵的双林上人,双休上人拿出他所画的竹子图要作者题

字,于是两人成了朋友,成了知己。后来好几次想去庵中会朋友但都没有实现。一直到六年之后,故人

才又重逢,两人坐在窗明几净屋子里,屋里弥漫着香薰的香味,双林上人又拿出最近做的画,两人一边

品茶,一边赏画,一举手一投足都能心领神会。据此分析可以看出他们有对艺术的热爱,以及对高雅人

生志趣和对淡然的知音关系的人生追求。

故答案为:通"嘱",嘱托

于是,就

作者与灯上人以画作诗文互相酬和,他们在幽窗净几旁,薰香品茗相对而坐,表达了他们对艺术的热

爱,以及对高雅人生志趣的追求。两人一个嘱托为其画卷题字,一个欣然题字,无需多言,却心领神

会,有着心灵的默契,表达他们对淡然的知音关系的人生追求。

6.【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

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

词。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2)这道题考查划分文言停顿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首先应该看语句有无标志性词语,如也、乎、

矣、哉、耳等常出现在句子末尾,夫、盖、故(是故)、岂常位于句首作发语词;其次看称谓,对人物

的称谓常作主语或宾语常位于句首或句尾,感慨词如"呜呼""嗟夫""嘻""噫"等感慨词都独立使用。另

外在文言文中,排比、对偶等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讲究对称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这些特征也为

我们断句提供了依据。

(3)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根本意思,然后

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

"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标准,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到达

词达句顺。

(4)这道题考查的是对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

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

释出来。

6.26.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是:(1)才知道偶然来游览常常超过特意来游览;(2)何况西湖优美的景色,

在东颍都是非常有名的。据此可知这两句话中的"胜"的意思分别是:(1)胜过,超过;(2)美好,优

美。

故答案为:(1)胜过,超过;(2)美好,优美

6.27.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这里)可知听一听蛙鸣声,不会问这里的景致是官家的还是私人的,面对着这

清澈的溪流,可以边喝酒边赋诗。据此理解断句即可。

故答案为: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

6.28.关键词:①但:只是。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沉着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

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

思是“罢了"。②虽:虽然。固:本来。高会:盛大的宴会。幸:幸好。

故答案为:①哪个晚上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②虽然良辰美景,本来大多见于盛大的宴会。但是清风明月,幸好属于闲人。

6.29.【甲】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

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

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

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

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

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乙】欧阳修仰慕魏晋名士王子猷、陶渊明,而又以“闲人”自居,对于“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