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1能梳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并能概括该时期的政治特点;2能分析新文化运动爆发的历史原因,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做出评价。3能概述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感受民族工业的艰难,能体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一切的经济都是残缺的。重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社会特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难点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学习目标知识应用新课讲授本课小结北洋:清末指奉天(辽宁)、直隶(河北)、山东沿海地区。军阀:拥有武装部队,并能控制政治的军人或军人集团。北洋军阀:北洋军阀是用近代军事武器装备的,并按近代军事制度组建起来的军事集团。其创立者和最高首领是袁世凯,主要头目有段祺瑞、冯国璋、张作霖、曹锟、吴佩孚等。北洋军阀从兴到亡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孕育形成期:从甲午战后袁世凯小站练兵到武昌起义前夕北洋六镇成立与扩充;(2)发展壮大期:从武昌起义后到1916年袁氏死去,是其势力发展至执掌全国权柄时期;(3)混乱衰落期从袁氏死后到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归顺国民政府,期间分裂割据、互相混战,最后走向衰亡。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1.民主与专制的拉锯一、共和里的大乱局(一)袁世凯统治时期——窃国与护国之争1912.031913.031914.051914.121915.101916.03袁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宋教仁被刺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正大总统选举法》,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赞成”君主立宪;1915.12.12袁复辟称帝取消帝制二次革命护国战争1915.5签订“中日四民条约”1913.11下令解散国民党这些事件反映袁世凯时期的统治有什么特点?民主与专制的较量,民主共和潮流势不可挡。思考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这次革命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保卫民主共和的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1)二次革命(又称“癸丑赣宁之役”)①时间:1913年7月—9月②交战双方:革命军VS北洋军③结果:由于敌强我弱、仓促应敌、作战缺乏统一指挥和战略协同,以革命派的失败告终。④性质:孙中山领导的南方革命力量为捍卫共和民国而进行的第一战。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中日四民条约”

“二十一条”分为五号,主要内容有: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等。在日本胁迫下签订的“中日民四条约”,由《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及其附件与《关于山东省之条约》及其附件组成,是袁世凯政府与日方因“二十一条”多次谈判最终确定的修正案。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1)护国战争12月11日,参政院举行所谓国体总投票,各省代表1993人全部拥戴君主制,并“完全一致”“恭戴金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假惺惺地将劝进书退回。当日,参政院再次开会决定“再劝进”。次日一早,袁世凯发布命令,承认帝位。

——李侃、李时岳等《中国近代史》①时间:1915.12.25—1916.7.14②交战双方:护国军VS北洋军③目的:讨伐袁世凯复辟帝制④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⑤性质:近代由中国资产阶级独立领导的一次革命运动,粉碎了袁氏复辟帝制的阴谋。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根据材料,分析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既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孙中山《讨袁檄文》材料二: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论》

自辛亥八月迄今未盈四年……忽而五族共和,忽而临时总统,忽而正式总统,忽而制定约法,忽而修改约法,忽而召集国会,忽而解散国会,忽而内阁制,忽总统制,忽而任期总统,忽而终身总统……使全国民彷徨迷惑,莫知适从,政府威信,扫地尽矣。——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日本…外交既已妥恰,当再严词警告中国政府,延缓帝制,如不听,则出兵自由行动,派驻中国要地。——林明德《日本与洪宪帝制》1、民主观念深入人心,称帝违背民主共和的发展潮流,

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根本原因);2、孙中山领导的全国人民反袁斗争的进行;3、帝国主义对其丧失信心。思考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

“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滨蜀不靖,犹如诸侯相侵伐也。”——《申报》时评(二)军阀割据时期--乱法与护法之争派系代表支持国占据区域直系冯国璋英、美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皖系段祺瑞日本皖、浙、闽、鲁、陕奉系张作霖日本东北三省(1)军阀割据冯国璋(1859—1919年)段祺瑞(1865—1936年)张作霖(1875—1928年)军阀投靠列强称雄割据,为争权夺利混战不断,广大人民挣扎在列强与军阀的共同压迫及黑暗统治之下。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1917.51917.8府院之争护法运动1917.6张勋复辟1917.7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1920.7直皖战争(直胜)1922.4第一次直奉战争(直胜)1924.9第二次直奉战争(奉胜)

段祺瑞(亲日)出任国务总理,在是否参加一战对德宣战问题上,与黎元洪总统(亲美英)斗争激烈。实质:英美和日本在华利益之争。张勋借调和府院之争入京,拥清溥仪复辟。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段祺瑞武力镇压张勋“辫子军”,复辟闹剧仅12天以失败结束。

说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孙中山看透了西南军阀名为护法、实为争夺地盘的面目。(2)军阀混战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①时间:1917年8月—1924年1月②目的:捍卫《临时约法》和国会③结果:孙中山联合地方实力派发动两次护法战争,皆以失败告终。表明依靠军阀不可能达到护法救国的目的。④意义:既是旧民主革命的最后一幕,又延伸到新民主革命的发轫阶段。(3)护法运动: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

1916年至1928年,共发生140余次战争,如将小规模武装冲突算在内,仅四川一省就发生了400余次。——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依据图文,分析军阀割据时期有何特点?北洋各派别实际上控制北京政权的时间: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年4月至1916年6月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年6月至1920年7月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年7月至1924年10月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年10月至1928年12月军阀混战政局混乱人民困苦,军阀混账思考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1、大佬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都以失败告终,说明了什么问题?1、民主与专制的斗争2、中国社会专制色彩浓厚,资产阶级救国方案行不通。思考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二、共和下的新生机1.经济与社会的变迁(一)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发展状况阶段19C60、70S甲午战后1895民国初年一战期间19121919国民党统治前期19271937国民党统治后期19491956开始兴起初步发展短暂春天沉重打击

陷入困境消亡短暂发展新的春天萧条梳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总序)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原因: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一些束缚和障碍;②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兴办实业;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④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影响:

无产阶级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中共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思考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特点:①发展快、时间短;②以轻工业为主,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主要集中在沿海,内地很少;④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思考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改用阳历;剪辫、易服、废缠足;称呼变化;婚礼变化。当时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二)社会:习俗变迁思考1.民主与科学的弘扬“制度”特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器物”“思想”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过程:新文化运动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三、共和之路再探索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目的:改造国民头脑,以巩固共和。实质: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反思。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这段话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实质和目的是什么?(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③思想:袁世凯为复辟掀起尊孔掀复古逆流,国人愚昧无知急需思想解放。①政治: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导致共和梦破碎;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思考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2.新文化运动的概况及内容:①兴起标志:②代表人物:③主要阵地:④指导思想:北京大学和《新青年》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封面人物介绍:他从苍天处取得闪电,从暴君处取得民权。他是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民主与科学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根据《青年杂志》(新青年)的封面与目录信息,归纳新文化运动内容是什么?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思考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根据《青年杂志》(新青年)的封面与目录信息,归纳新文化运动内容是什么?共产主义思考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⑤内容:1)前期: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2)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民主(德先生)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与民主思想科学(赛先生)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新道德资产阶级所追求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公民道德旧道德主要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臣民道德)新文学平易、新鲜、通俗的国民文学旧文学雕琢、陈腐、艰涩的贵族文学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918年12月陈独秀李大钊创办1916年创刊李大钊任总编辑(1)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一批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抗婚、逃婚、离婚等现象。婚礼也由中式开始效仿西方的新式婚礼。

——《上海妇女志》【历史趣闻】末代皇帝“被”离婚1924年11月,冯玉祥发动“首都革命”后,派兵将溥仪赶出皇宫。1925年3月淑妃文秀等随溥仪到天津居住,1931年8月文秀从天津静园出走,住进宾馆,通过律师向溥仪提出离婚。溥仪不愿闹到法庭,遂经双方律师交涉决定“私了”,由溥仪付给文秀5.5万元赡养费。溥仪被迫答应离婚后,为挽回面子,于9月在京、津、沪报纸上发布广告,刊登“上谕”:“淑妃擅离行园,显违祖制,撤去原封位号,废为庶人,钦此。”(2)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使其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和深刻。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新青年》的创刊既是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然产物,又对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开放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青年》创刊对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颠覆了其延续两千余年的独尊地位与话语霸权,从而使人们从儒家思想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郑大华、王余辉《循着中国近代文化走向回望〈新青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延续......对促进中国人民思想解放...促使人们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有利条件,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岳麓版必修III《文化发展历程》第87页(3)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了思想文化革新,有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4)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的缺点是:一是在批判传统时,缺乏公正与同情,忽视国家和民族传统的良好方面;二是对于新观念过于轻信,而又不免混乱模糊;三是他们对于复杂问题过于性急。——周策纵《五四运动》

对传统文化存在片面性认识;对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倾向。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积极】1.拥护新文化报刊纷纷出版,全国报刊面貌焕然一新;2.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提出,使其内容比辛亥革命更广泛、深刻;3.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思想解放的重大意义;4.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局限】1.对传统文化存在片面性认识,对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倾向;2.未能发动广普通群众。(主要限于知识分子阶层)【性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封建斗争。【地位】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1.(2021·湖南)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答案】D【解析】A项材料只是说汉口“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只是说船多,货物集散量大,但并不能表明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故A项不符合题意;B项武汉三镇的航运发达并不意味着腹地地区成为经济贸易中心,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东南沿海地区仍然是经济贸易的主要地区。故B项不符合题意;C项“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材料只是说武汉贸易量大,没有提到工业的发展分布,故C项不符合题意;D宪法由材料可知,20世纪初,武汉三镇航运事业发达,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积累了财富资本,为革命发生创造了条件。故D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与胡适的思想主张。材料中胡适的观点很少有人响应,甚至部分人不赞成,主要是由于保守思想的影响,也有对中西方文化理性思考的一面,故A项正确;题干只涉及胡适一个人的主张,并没有提及新文化运动的所有领导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态度,故排除B项;题中材料不能体现胡适是“文学革命”的最早发起者,故排除C项;题中材料没有体现美国的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