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能力提升试卷D卷_第1页
2021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能力提升试卷D卷_第2页
2021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能力提升试卷D卷_第3页
2021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能力提升试卷D卷_第4页
2021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能力提升试卷D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省(省(市区)姓名准考证号………密……….…………封…线…内……..………………不…….准…答….…………题…2021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能力提升试卷D卷考试须知:1、考试时间:180分钟,本卷满分为300分。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单项选择题(共45小题,每题2分,共90分)1、某家长认为目前学校课业负担过重,担心会影响孩子创造性和批判反思能力的发展,决定在家亲自给孩子上课。该事例说明学校教育具有()A.正向显性功能B.负向显性功能C.正向隐性功能D.负向隐性功能2、下列关于内在效度、外在效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内在效度越高,其结果越能确定是由实验处理所导致B.外在效度越高,其结果的推论范围就越大C.内在效度是外在效度的必要条件D.内在效度高的实验,外在效度一定高3、行动研究要解决的问题的实现因素通常是()A.实践者对阻碍实现工作目标的阻抗因素的分析B.阅读教育文献C.系统的需求分析D.向局外人咨询4、在社会规范学习过程中,个体不仅在行为上遵守社会规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规范的必要性和规范对个人的价值。此时其社会规范学习处于()A.服从水平

B.依从水平

C.认同水平

D.内化水平5、在教育文献检索中,题录、书目、索引、提要等属于文献等级中的()A零级文献

B.一级文献C.二级文献

D.三级文献6、叶澜老师提出了“生态式”的教育,反对教育的农业模式、工业模式。有研究者基于此,在中国知网上以时间为序,按2015年、2014年、2013年……的顺序查阅“生态式”教育的文献。该研究者所运用的查阅方法是()A.顺查法B.逆查法C.引文查找法D.综合查找法7、以下关于终身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民主化的要求B.终身教育的原则是连续性、整体性C.终身教育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延续D.终身教育将学校化教育转变为社会化教育8、归纳分析是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某一现象(X)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另一现象(Y)也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那么前一现象X就可能是另一现象Y的原因。这种归纳分析的方法是()A.求同法B.求异法C.共变法D.剩余法9、下列统计方法,不适用于定序变量的是()A.中位数B.百分数C.斯皮尔曼相关D.t检验10、夸美纽斯提出并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而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家()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昆体良

D.西塞罗11、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附属内驱力在学校表现最突出、易见的时期是()A.小学低年级B.小学中年级C.小学高年级D.初中12、某学生做作业时,常常依据身边老师的面部表情来判断自己做题的对错并迅速更改答案。这位学生的认知风格很可能属于()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冲动型D.沉思型13、为救妻子去偷药,只不过做了丈夫该做的事。如果他不这样做,别人会骂他的。”根据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该儿童道德判断的()特点是A.以人际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B.以工具理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C.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D.以法律的秩序为定向14、某团队在进行职业教育调查时,将×职业高中里没上课的老师都召集到一个会议室进行访谈。这种形式是()A.结构性访谈B.非结构性访谈C.重复性访谈D.集体访谈15、一些事例显示,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A.顺序性

B.可逆性

C.模仿期

D.关键期16、在间歇强化的条件下,刺激——反应联结的特点是()A.建立快,消退也快

B.建立快,消退慢C.建立慢,消退快

D.建立慢,消退也慢17、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大学组织法》《大学规程》,规定大学的办学目标是()A.研究高深学问,培养专门人才B.教授应用科学,培养专门人才C.教授应用科学,培养技术人才D.研究高深学问,培养技术人才18、在教育实验中,研究者试图控制师生的“实验情结”,对实验结果的消极影响,应采取的措施是()A.双盲控制B.纳入处理C.重复验证D.随机取样19、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定义的分类,作者自己创制的、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定义属于()A.描述性定义B.纲领性定义C.解释性定义D.规定性定义20、“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个体的发展具有()A.顺序性和阶段性B.社会性和历史性C.相似性和差异性D.现实性和潜在性21、以下判断不能说明教育相对独立的是()A.教育是个体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助推器B.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C.教育发展具有持续性和继承性D.教育具有自我复制和自我更新的功能22、受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转弱,行为随意性强,自我控制水平低,在对其进行研究时,较适宜采用()A.实验法B.访谈法C.观察法D.问卷法23、某校“小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小组成员依据“小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观察记录表”,互相观摩课堂教学,开展课堂观察研究。这属于()A.半参与性、结构式观察B.半参与性、非结构式观察C.非参与性、结构式观察D.非参与性、非结构式观察24、幼儿往往认为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因此当他们看到月亮会动时,就坚持认为月亮是有生命的。这种构建知识的方式是()A.同化

B.顺应

C.图式

D.平衡2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学生受教育权的具体内涵是()A.学生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B.学生有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分提出申诉的权利C.学生有按照国家规定获得奖学金或助学金的权利D.学生有毕业或结业时获得学位证书,学位证的权利26、夸美纽斯提出直观理性教育,其依据是()A.泛智论B.感觉论C.天赋论D.善性论27、唐代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和崇文馆、弘文馆,属同类性质的学校,其设立体现了当时学校教育的()A.系统性B.等级性

C.制度化D.专门化28、创造性思维的显著特征是()A.严密性、流畅性、准确性

B.敏捷性、严密性、独特性C.准确性、变通性、敏捷性

D.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29、学生在理解“力”概念的基础上,再来学习“重力”的概念。这种学习属于()A.派生类学习

B.相关类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总括学习30、以下道德教育模式中,将“学会选择”作为核心理论的是()A.价值澄清模式B.认识发展模式C.体谅模式D.社会学习模式31、在教育文献中,研究综述、专题评述,进展报告等属于()A.零次文献B.一次文献C.二次文献D.三次文献32、20世纪80年代,日本国会比准成立的日本教育改革领导机构是()A.中央教育审议会B.临时教育审议会C.学生管理局D.教学局33、2003年教育学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这属于()A.课程管理的改革B.课程结构的改革C.课程内容的改革D.课程组织的改革34、定性研究区别于定量研究的基本特征是()A.研究成果更具客观性B.研究成果更具普遍性C.研究更多地运用理性思维D.研究更多地关注事物的性质及意义35、孔子重视启发式教学,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对“愤”的解释是()A.“达其辞”

B.“口欲言而未能之貌”C.“开其意”

D.“心求通而未得之意”36、《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国古代较为流行的蒙学教材。这类教材在编写上除了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A.联系儿童生活B.采用韵语形式C.图文并茂D.内容生动有趣37、“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命题所表达的观念,在知识的分类体系中属于()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条件性知识

D.策略性知识38、我国1958年确立的教育方针强调()A.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全面实施素质教育C.坚持立德树人D.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9、某硕士生将选题定为“高考改革研究”,导师否定了他的题目。这一选题违背了()A.问题有研究价值B.问题提出有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C.问题表达必须具体明确D.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40、“曹冲称象”反映了曹冲的()A.抽象思维B.聚合思维C.动作思维D.发散思维41、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一段主题思想不明确的短文之前加上主题标题与未加相比,被试感到加上标题的材料更易于理解且记忆效果好。最适宜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论是()A.同化论B.生成论C.联想轮D.图式理论42、在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中,为了充分利用学校设施提高办学效率,在教案中采用“分团学制”的教育改革实验是()A.昆西制度B.葛雷制C.道尔顿制

D.文纳特卡制43、某考试将考生考试的最终结果分为及格与不及格,这种测量属于()A.定名测量B.定序测量C.定距测量D.比率测量44、根据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观点,儿童学习游泳主要属于()A.连锁学习B.信号学习C.规则或原理的学习

D.解决问题的学习45、1928年5月,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提出整理《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颁行“戊辰学制”,该学制颁定后进过多次局部的曾该和调整,越来越重视()A.乡村教育B.普通教育C.师范教育D.职业教育二、辨析题(共3小题,每题15分,共45分)1、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无明显差异。2、教育受制于社会,因此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取决于社会的现实要求。3、作为教师,不一定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但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三、简答题(共5小题,每题15分,共75分)1、简述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实验设计的格式及优缺点。2、杜威的教育目的论。3、简述我国现行学制。4、简述学习迁移的概括化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5、简述教育观察研究的特点。四、分析论述题(共3小题,每题30分,共90分)1、某小学低年级新学期开学不久,班上来了一位插班生。这两天数学课学习“8加1”的计算,她没有学会。最后老师对其进行了个别辅导,一遍又一遍地连续重复了多个“8加1”的例题,她似乎回了,但当换成“7加1”、“9加1”等其它计算题时她又开始错了。老师越讲越生气,不知这学生到底怎么啦?试根据加涅的学习层次理论,就如何改善这个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给该教师提出一些建议并思考该教利对教学的启示。2、某研究者欲以“谁上职校——职业教育价值观调查研究”为题在某地职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调查,旨在了解该地区职业院校学生、家长的教育价值观以及普通高中家长、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分析该地学生不愿意就读职业院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请回答:(1)该地区有一所职业高中(在校生:200人)、一所中等职业院校(在校生:400人)、一所普通高中(在校生:800人)。现拟从中抽取140名学生作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为了使样本与总体在结构上保持一致,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应采取何种抽样方法?如何抽取样本(写出步骤)?(2)请按问卷指导语的要求,拟出一份问卷指导语。(3)为进一步了解“谁念职校”的深层次问题,研究者还拟对教师进行访谈,请按访谈调查的要求拟出一份访谈提纲。(至少包含5个问题)3、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20世纪中期以来,学校教育受到来自多个方面的批评、质疑和挑战,或明或暗地主张“学校消亡”的观点不时出现。例如:(1)1971年,伊凡•伊里奇厅发表《非学校化社会》,引起巨大反响。伊里奇以为,学习原本是个人的一种自主活动,是自律、自助、自我实现的过程。它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不必非得与别人的东西交换才有价值。他批评学校“把学习从一种活动变成了一种商品。”把只是证书(文凭)变成了一种财富形式,这不但从根本上剥夺了人独立自主的学习动机和能力,而且通过文凭、学历对人的社会地位进行分层,导致更深刻的社会两极化,给整个社会都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学校的废除已不可避免”。(2)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越来越多的美国家长不再让孩子进入学校我上学,而是“在家上学(homeschool)”,主要由父母直接教育孩子。进入21世纪,全美已经有数以百万计的儿童“在家上学”。家长不送子女去学校接受教育的理由很复杂,包括:家长认为学校不能提供他们认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如宗教信仰)。家长不造成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理念,家长认为教师的教育方式不适合自己孩子的特点,等等。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从教育功能的角度,评析伊里厅的观点。(2)结合学校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方面的作用,评析“在家上学”现象。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45小题,每题2分,共90分)1、D,解析:正向功能是有助于;负向功能是阻碍;显性功能是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的情况;隐性功能与显性功能相对,指这种结果既非事先筹划,亦未被觉察到。2、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内在效度、外在效度的关系。实验的内在效度愈高,其结果愈能确认是由实验处理所导致;而实验的外在效度愈高,其结果的推论范围就愈大。内在效度是外在效度的必要条件,但内在效度高的研究结果不一定具有很高的外在效度,而且内、外在效度有时会互相影响。因此,实验设计必须重视这两种效度。但是,在实际情形中,要同时兼顾两者是很难做到的。一般来说,基础研究比较重视内在效度,而应用研究则比较重视外在效度。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知识模块:教育研究方法3、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行动研究的基本内涵。行动研究的研究结果是通过研究者对实现工作目标的阻抗因素的分析实现的。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知识模块:教育研究方法4、C5、C6、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文献检索的主要方法。教育文献检索的主要方法有: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综合查找法。逆查法,与顺查法正好相反,是按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查找。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知识模块:教育研究方法7、C,解析:C选项的表述是明显错误的,终身教育并不是哪种教育的延续,它的含义不仅仅指人的一生所受的教育,还包含人一生所受的各种教育的总和。其他几个选项的表述都是正确的。答案选C项。8、C9、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测量变量的变量特点。定序变量中,数字仅代表等级或顺序位置,它既无绝对零点,又无相等单位。因此,不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适用的统计方法有:中位数、百分数、斯皮尔曼相关。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知识模块:教育研究方法10、C11、A12、A13、A,解析:科尔伯格通过“道德两难故事”,依据不同年龄儿童进行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将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处于以人际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阶段的儿童,表现为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下表为三水平、六阶段见和惯常的角色行为,避免非议以赢得赞赏,重视顺从和做好孩子。他们希望保持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和谐的关系,希望被人看作好人,要求自己不辜负父母、教师、朋友的期望,并与其保持相互尊重、信任的关系。这时儿童已能够根据行为的动机和感情来评价行为。这个阶段的儿童在读到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时,有的说“偷药不对,好孩子是不偷的”,或强调“海因兹爱他的妻子,是因为已经走投无路才去偷的,这A项。是可原谅的”。14、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访谈调查的类型。根据访谈者一次访谈对象的多少,可以将访谈分为个别访谈调查和集体访谈调查。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知识模块:教育研究方法15、D16、D17、A,解析:1929年,教育部公布《大学组织法》和《大学规程》,把大学(包括独立学院)宗旨确定为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的场所。故本题选A。18、A双盲法能够控制霍桑效应(心理效应)。19、D20、B21、A22、C23、C,解析:本题选C。非参与式观察不要求研究人员站到被观察对象的同一地位上,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可采取公开的。结构式观察有明确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合理设计,同时采用准确的工具进行记录的可控性观察。24、A25、A26、B直观理性与感觉论相联系。27、C28、D29、A30、A价值澄清模式重在让学生“选择”价值观。31、D32、B33、B34、D35、D36、B37、A38、A1958年我国曾提出过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两个必须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劳动生产相结合。39、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选题的基本要求。选题的基本要求有:问题有研究价值:问题提出有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问题表达必须具体明确;问题研究要具有可行性。高考改革研究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但读者不能从“高考改革研究”六个字中解读出作者所要研究的问题。因此,在问题表达必须具体明确中要求选定的问题一定要具体化,界限要清,范围宜小,不能太笼统。本选题的缺点就是过大、过于笼统。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知识模块:教育研究方法40、D,解析:本题选D。发散思维则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41、D42、B43、A44、D45、D二、辨析题(共3小题,每题15分,共45分)1、答案要点:错误。虽然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着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通常将皮亚杰的知识建构观称为认知的或个体的建构主义。认知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化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则称为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以各种社会文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2、参考答案:错误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它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规定教育“为谁培养人”;二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前者是关于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后者是关于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社会本位论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以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涂尔干为代表。他们主张:(1)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2)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它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3)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4)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完全割裂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只见社会不见人,单纯把人当做社会工具,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造成对人发展的严重束缚和压抑。本题比较倾向于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把满足个人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以法国的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法国的萨特为代表。他们主张:(1)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2)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其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3)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教育的价值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个人出发,满足个人的需要,具有一定台勺合理性。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以后的历史条件下,它对于打破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对人的束缚,倡导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使教育回归到人间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激进的个人本位论者离开社会来思考人的发展,无视个人发展的社会需要和社会条件,甚至把满足个人需要和满足社会需要对立起来,把教育的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看成是不可调和的,这极易导致唯自由论和个人主义倾向。可见,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论一样,具有明显的片面性。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有:(1)社会依据。教育必须依据社会现实和发展需要来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一是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即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来确定,体现鲜明的阶级性。二是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即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确定。(2)人的依据。教育目的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含有对人的素质发展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要依据社会现实曼其发展来确定,也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来确定。如果不考虑这一点,就会导致实际教育活动脱离学生身心发展水平,难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趋势要求我们积极调整教育目标,建立一个开放的、面向世界的教育体系,造就具有新的个性特征的、全面发展的代新人。3、答案要点:错误。教育目的是预期的教育结果,是国家、教育机构、家长、教师等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还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但是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评分说明】本题属于教育学原理第五章的考察范围。先判断对错,然后再答出教育目的的含义及其地位,接着指出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推理出只有把握好教育目的才能把握好教学目标的论断。三、简答题(共5小题,每题15分,共75分)1、(1)基本格式:G1O1XO2(实验组)G2O3O4(控制组)(2)优点:有控制组、前后测比较,一定程度控制选择偏差等,提高研究的内在效度;对比效果。(3)缺点:①不是随机取样分组,影响实验效度;②有前测,前后测交互作用。2、答案:在教育目的方面,杜威反对外在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希求的是过程内的目的,即把生长作为教育的目的,体现了杜威尊重儿童的观念。同时杜威也强调教育的社会性目的,即教育使民主的工具,教育是为了民主的,教育也应是民主的。因此,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3、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教育:(1)学前教育:招收3-6、7岁的幼儿。(2)初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招收6、7岁儿童入学,学制为5-6年。成人教育方面为成人业余初等教育。(3)中等教育:指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学校。简述各类修业年限。(4)高等教育:指全日制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业余大学。简述各类修业年限。4、参考答案:(1)主要观点学习迁移的概括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贾德,通过“水中打靶”实验,贾德认为:在经验中学到的原理原则才是迁移发生的重要原因,迁移的发生不在于任务之间的表面相似性,而在于被试是否获得对有关知识的概括化理解。其主要观点包括:①两种学习活动中的共同成分,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但迁移发生的关键在于对学习课题里共同因素的概括化;②迁移不是自动发生的,它有赖于学习者对概括化了的结果——两种学习活动中共同原理的掌握和运用;③“概括化”一般由教师指导,因此迁移的产生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密切关系,概括化了的结果——原理和法则要为学生掌握。因此,学习者应用原理、法则的“心向”也影响迁移。根据迁移的概括化理论,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对新情境中学习的迁移越好。但应,原则的概括有着较大的年龄差异。同时,应注意到在对知识进行概括时,常会出现过度概括化,或者是由于错误的概括化造成学习定势,导致负迁移的产生。(2)对教学的启示学习迁移的概括化理论首先肯定了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其次,用经典实验总结了“概括化”——让学生掌握一般知识原理、公式是产生迁移的关键这一观点;最后,指出了教师的教学方法运用,以及学习者学习心向(定势)两个因素对迁移的影响作用。这些看法都是可取的。但是,它把迁移仅看成是概括化了的结果——学生掌握现存的原理、公式,而不是概括的过程——学生运用思维,自己去把握理论知识的观点,却是片面的。因为,这是一种只满足于新旧课题里共同要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将学习者置于被动学习地位的迁移理论。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对鼓励学生对核心的基本的概念进行抽象或概括,同时在进行概括过程中又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识到概括化的经验只是影响迁移成功的条件之一,如果只抽取出两种情境中的基本原则,而忽略二者的差异,也无法正确地解决新问题。5、答案:(1)有明确的观察目的。(2)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控制。(3)有翔实的观察记录。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研究的特点及优缺点。在教育研究中,什么情况下采取观察法,如何规避观察法的缺陷等,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掌握的。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熟练掌握教育观察研究的优缺点。知识模块:教育研究方法四、分析论述题(共3小题,每题30分,共90分)1、答案:(1)根据学习层次理论,加涅提出了八类学习:①信号学习学习对某种信号做出某种反应。经典性条件反射即是一种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即操作性条件作用或工具性条件作用。其中强化在该学习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③连锁学习: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个体首先是要习得每个刺激--反应联结,并按照特定的顺序反复练习,同时还应接受必要的及时强化。④言语联想学习:也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但它是由言语单位所联结的连锁。如将单词组合为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⑤辨别学习:即学会识别多种刺激特征的异同并对之作出相应的不同的反应。它既包括一些简单的识别,也包括复杂的多重识别,如对相似的、易混淆的单词做出正确的反应。⑥概念学习:对刺激进行分类,并对同类刺激做出同样的反应,这种反应是基于对事物的抽象特征的而作出的,如圆的概念和质量的概念的学习。⑦规则学习:亦称原理学习。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学习概念之间的联合。⑧解决问题的学习:亦称高级规则的学习。即在各种条件下,应用规则或规则的组合去解决问题。该学生处连锁学习与言语联想学习阶段。老师在这个阶段不断指导学生,对同一个刺激--反应,即“8加1”进行巩固,而没有进行辨别学习阶段的辅导,学生只能识别已经掌握的一个刺激--反应的联合。不能对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引导。具体教学策略: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法的加工,力求使所传授的内容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②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联系的旧知识来作为掌握新知识的基础。③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结合。④在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3)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在认知策略中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在复述策略的基础上,要学会精细加工策略,它是指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寻求字面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或者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储存到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