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知名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山西省知名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山西省知名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山西省知名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山西省知名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山西省知名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传统村落既有古建筑、古井、古道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民风民俗、传统手工艺、民间歌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尚未完全开发的宝贵资源。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坚持系统思维,对于传统村落里的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好,也要利用好,同时对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要给予同样的重视。传统村落里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前者以古戏台、老房子等有形方式存在,容易被人看见;后者是无形的,传承人没了,它们也就消失了,容易被人忽视。另外,物质文化遗产便于开发利用,比如老房子可以开发成民宿。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民风民俗,在开发利用方面,存在较大难度。所以,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常被忽视。传统村落中的非遗是体现村落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村落中的非遗其实是保护村民的生活方式。同时,传统村落中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互相依存、互相融合,具有相同的文化与审美基因,是一个独特的整体。比如,传统建筑是物质文化遗产,而建造与修复技艺则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相关技艺失传,必然会影响传统建筑的建造和修复。因此,在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时,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给予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的关注和保护力度,同时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结合起来。比如,对于古戏台,仅仅进行修葺是不够的,还要将传统戏曲、民间舞蹈等搬上古戏台,让古戏台发挥出它本来的功能。只有这样,古戏台这种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戏曲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一起“活”起来。此外,村落是一个地缘与血缘高度融合的社会组织。村落中保留下来的历史记忆、乡规民约、家风家训等,虽然不在非遗的范畴,但都是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中给予应有的重视。理想的传统村落,不仅有完整的传统民居、丰富的民间文化,村民还能有效传承他们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活方式,且这种生活方式代表了地域文化的独特内涵。做好保护的同时,可以对传统村落中的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有时候,对非遗的开发利用其实是一种生产性保护。在开发利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时,既要处理好不同遗产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遗产与人和环境的关系。理想的文化遗产生态应该是这样的:系统内的不同遗产相互关联,形成由多个精品遗产项目组成的文化群或文化链。在开发利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时,要先确立具有典型代表性和带头示范作用的主题文化遗产品牌,然后以此为核心进行周边子文化品牌的衍生与拓展,逐渐带动传统村落所在地区不同文化遗产集群的共同开发。需要指出的是,不论是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不能简单地抛入市场进行开发,而要先制定整体性保护规划,然后分步实施,逐步推进。比如,江西省赣州市南唐区唐江镇幸屋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后,当地政府就组织专家编制了《幸屋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并成立古村落保护理事会,为村落里的所有文化遗产制定了各具特色的保护方案。同时,保护传统村落中的文化遗产,离不开村民的参与。要厚植村落居民的乡土情怀,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让他们逐渐成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参与者、受益者。(摘编自陈辉吕品晶《用心用情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材料二:“文化+创意+产品”,拓展传承与创新转化空间。市场经济环境下,文化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村落的非遗要在众多文化产品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加广阔的传承与发展空间,就必须结合时代特点,运用“非遗+市场”的理念进行创新。在内涵表达上,挖掘出非遗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将非遗元素附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让产品不拘泥于外观包装,让人们充分地了解非遗的“根”和“源”。在形式表现上,将其有效融入各类产品及品牌中,通过视觉形象和产品形态进行非遗传播和创新转化。如近来火爆的“村BA”“村超”等活动,就融入了侗族大歌、苗族木鼓舞、苗族芦笙以及少数民族精美的银饰、蜡染、服饰等非遗元素,使一场体育活动变成了一场文化盛筵,获得了非常好的文化传承和传播效果。在传播形式上,要加强数字赋能,多路径传播传统村落非遗,构筑传统村落非遗传播新业态。(摘编自曾梦宇《推进传统村落的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村落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文化遗产都很容易被忽略,如果传承人没了,传统村落中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也就消失了。B.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要给予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的关注和保护力度,对二者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有效地推进传承。C.如果对古戏台进行保护,只有简单地修缮是不够的,还应该将传统戏曲、民间舞蹈等搬上古戏台,这样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一起“活”起来。D.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附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使文创产品不拘泥于外观包装,这样可以让人们在内涵表达上充分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和“源”。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村落中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独特的整体,它们有相同的文化和审美基因,二者互相依存、互相融合。B.村落中的历史记忆、乡规民约、家风家训等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简单地抛给市场开发,应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下开发。C.村民的参与是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厚植村落居民的乡土情怀,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D.“村BA”“村超”等活动融入了侗族大歌、苗族木鼓舞、苗族芦笙以及少数民族精美的银饰、蜡染、服饰等非遗元素,获得了良好的文化传承和传播效果。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浙江省松阳县是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县内保留着100多座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其中中国传统村落71个,是华东地区传统村落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地方。B.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有“银匠村”之称,该村引进省外非遗项目与本土非遗项目结合,做大产品市场,让“银饰+刺绣”等古老技艺相互碰撞出火花。C.辽宁葫芦岛、锦州等地一些传统村落有着近600年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部分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D.在长三角等一些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一些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得到了保护性开发、发展性保护,使传统村落获得新生。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传统村落是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空间,包含了建筑、山林、水系,乃至非遗等要素,这些要素紧密联系成一个整体,如何以整体性为追求,更好地开展保护和利用?请根据材料概括。〖答案〗1.A2.B3.B4.①材料一首先提出中心论点:保护好、利用好传统村落里的文化遗产,对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给予同样的重视,接着从“不同类型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如何保护、开发”等方面进行论证。②材料二在提出对传统村落的非遗应进行拓展传承与创新转化空间之后,分别从内涵表达上、形式表现上、传播形式上三个方面进一步阐述论点。5.①在保护利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时要处理好不同遗产之间的关系,更要处理好遗产与人、环境的关系,打造精品遗产项目组成的文化群或文化链;②在实施保护和市场开发时,要制定整体性保护规划,分步骤实施,逐步推进,不能急功近利;③创新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思路,结合时代特点,创新运用“非遗+市场”理念,拓宽和创新传统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新空间。〖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两种文化遗产都很容易被忽略,如果传承人没了,传统村落中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也就消失了”错误,根据“传统村落里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前者以古戏台、老房子等有形方式存在,容易被人看见;后者是无形的,传承人没了,它们也就消失了,容易被人忽视”可知,“被忽视”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包括“物质文化遗产”。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B.“村落中的历史记忆、乡规民约、家风家训等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错误,否定说成肯定,根据“村落中保留下来的历史记忆、乡规民约、家风家训等,虽然不在非遗的范畴,但都是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村落中的历史记忆、乡规民约、家风家训等”不在非遗的范畴。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文化+创意+产品’,拓展传承与创新转化空间”,主要谈非遗的传承和创意产品利用。A.只谈到“保留着100多座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强调保护,没有创意;B.“引进省外非遗项目与本土非遗项目结合”既强调传承,又强调了创新;C.谈村落保护不容乐观,没有创意、创新;D.谈“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得到保护性开发、发展性保护,虽有创意、创新,但是不属于非遗范畴。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由原文“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坚持系统思维,对于传统村落里的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好,也要利用好,同时对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要给予同样的重视。”可知,材料一首先提出中心论点:保护好、利用好传统村落里的文化遗产,对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给予同样的重视;由原文“传统村落中的非遗是体现村落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村落中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互相依存、互相融合,具有相同的文化与审美基因,是一个独特的整体”可知,接着从“不同类型文化遗产的内涵”;由原文“在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时,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给予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的关注和保护力度,同时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结合起来。”“……但都是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中给予应有的重视。”“在开发利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时,既要处理好不同遗产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遗产与人和环境的关系”“同时,保护传统村落中的文化遗产,离不开村民的参与。要厚植村落居民的乡土情怀,……”可知,最后一部分对“如何保护、开发”等方面进行论证。由原文““文化+创意+产品”,拓展传承与创新转化空间。市场经济环境下,文化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知,材料二首先提出对传统村落的非遗应进行拓展传承与创新转化空间;“在内涵表达上,挖掘出非遗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将非遗元素附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让产品不拘泥于外观包装,让人们充分地了解非遗的“根”和“源”。”“在形式表现上,将其有效融入各类产品及品牌中,通过视觉形象和产品形态进行非遗传播和创新转化。”“在传播形式上,要加强数字赋能,多路径传播传统村落非遗,构筑传统村落非遗传播新业态。”可知,分别从内涵表达上、形式表现上、传播形式上三个方面进一步阐述论点。【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由原文“在开发利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时,既要处理好不同遗产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遗产与人和环境的关系。”“理想的文化遗产生态应该是这样的:系统内的不同遗产相互关联,形成由多个精品遗产项目组成的文化群或文化链。”可知,在保护利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时要处理好不同遗产之间的关系,更要处理好遗产与人、环境的关系,打造精品遗产项目组成的文化群或文化链;由原文“需要指出的是,不论是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不能简单地抛入市场进行开发,而要先制定整体性保护规划,然后分步实施,逐步推进”可知,在实施保护和市场开发时,要制定整体性保护规划,分步骤实施,逐步推进,不能急功近利;由原文“传统村落的非遗要在众多文化产品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加广阔的传承与发展空间,就必须结合时代特点,运用‘非遗+市场’的理念进行创新。在内涵表达上,挖掘出非遗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将非遗元素附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可知,创新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思路,结合时代特点,创新运用“非遗+市场”理念,拓宽和创新传统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新空间。(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废墟之上高沧海大婚之日,我爷爷出走。猫狗儿就是看家的料,一会肚腹空了他自然回。我老祖如是说。我爷爷躺在苘麻①地里,眼看树影朝西又朝东,竟无人来寻,鞭炮喜乐声也早就停了。厨子昨儿晌就来家里置办,此时此刻想必都吃得鸡肥鸭满,猫狗都沾光,自己却在苘麻地里受饥荒。我爷爷暗自伤感,桂香有意,兰芳多情,她们如眼前苘麻茎细脉软,楚楚温良,爹娘偏看不中,他们做主娶回家的女子春容,粗壮,老实。我爷爷一直未归。那年的苘麻长势喜人,五月怀中有花六月腹中坐果,一个果,三个果,五个果,留种收苘,晒了捆了,下水沤麻,削皮抽丝,九九八十一关,每一关都是人的虔诚,每一关都是麻的修行。至十月初八我老祖去会上卖麻,有人告诉他在沭河东见着我爷爷,看他跟个队伍走了。我老祖用苘麻果在面食上做印章,祭灶时恳请灶官上天言好事,保家保儿孙平安,明年的苘麻,也还是个好收成。一九四二年,苘麻还未收,苘麻果像一个个蜜罐散发着甜香,我爷爷躺在苘麻地里。他们这一支抗日小分队不幸被日军打散,大部队已作战略转移,到处都是敌人的关卡,被毁的村庄一个连着一个,浓烟似哀嚎遮天蔽日。他没去突围时队长紧急交代的临时联络点会合,而是沿河一路急向南,那是回家的方向。天空变得靛蓝靛蓝,十里平川一览无余。我爷爷把脸埋在苘麻叶子下,风从叶底抚他的身体,那黄澄澄的气息重重叠叠绵软幽长,覆盖他连日的不宁,他竟沉沉睡去。梦里青梧落了一地的花,恍惚之间成群的日军包围上来,他们的脚步声清晰能辨,刺刀上寒光凛然,我爷爷被吓醒,月亮的银光一动不动地洒下来,吞噬着旷野无边。他努力辨认着眼前的苘麻叶子,急切地回想自己身在何处,耳边传来无比真实的窸窸窣窣的声音。我爷爷颤栗着屏住呼吸,身上的血液,几乎凝固。一个弓着腰的身影穿过我爷爷身边的苘麻,在另一片苘麻棵里伏下身去,来回摸索了半天,像是找什么,又转到我爷爷这边。那个人影摇着我爷爷的肩膀小声说,你醒醒,你醒醒。是个女人的声音,我爷爷未敢动也未敢言语。女人开始哭起来,苘麻的叶子要落了,更藏不住人了……庄子里都是鬼子,你的腿烂了……我该怎么办呀?我爷爷撩开脸上的苘麻叶坐起身来,他说,大姐。女人本来是半跪着的,此刻竟歪倒在地,她慌乱而含糊不清地说,你,你是……你不是,不是……我爷爷说,别怕,别怕。我爷爷跟女人在苘麻地里摸来摸去,总算找到了那名已经昏死过去的人,伸手触及到鼻下微弱的气息,女人又哭起来,他是不是要死了……我爷爷重新给伤员包扎伤口,他问女人,庄子都被烧毁,人都跑光了,你没走,是因为他吗?女人点头,她说她的男人也在队伍上。我爷爷说他自己也是队伍上的人,今晚他必须把伤员带走,再拖下去人会没命。女人要跟他走。我爷爷说不行,这是枪伤,一旦遭遇上日本兵,两人就绝没有再活的说法,不能再搭上一个。女人说了她男人名字,说巧着见着了就给捎个平安话,打完仗就回来。我爷爷听得心头一振,忙问女人叫什么名字,女人说,春容。我爷爷月光下仔细看春容的脸,他双手重重抚住她的肩,好好活着,我们的队伍会打回来的,你男人,一定会回来找你。我爷爷背着伤员连夜调头北去,直奔联络点。抗日战争结束,我爷爷回到家乡。见过我老祖,他问春容呢?就见草棚里走出一个小媳妇捂着口嗤嗤笑,她说,嘿,当兵的,你回来啦。被救伤员寻来我爷爷家时,爷爷新的房子一明两暗,黑色的屋瓦,屋顶絮着厚厚的茅草,冬暖夏凉,木窗外是海一样的苘麻,欢声如潮。春容已经生了个男娃,我爷爷迫切希望有一个俊俊女娃娃的愿望,在这个外乡人来到的第二天达成。外乡人一直住到孩子办满月那天,他从怀里摸出一个布包打开,那是一颗饱满的苘麻果,他蘸了红胭脂,轻轻在女娃娃的眉间盖了一枚苘麻章。我爷爷在春容乌黑的发间,别了一朵金黄色的苘麻花。我爷爷随后从地方武装加入到解放全国的洪流铁军中,辗转南北。一个春天的深夜,还乡团突然折返,烧毁了村庄,杀害了大批军烈属,春容在其中,那个粉雕玉琢般的女娃娃,也未能幸免。同年,我爷爷牺牲于河南开封,时年三十二岁。当冬天迟疑着退出一九四八年,遍野花朵喊出血样的红,废墟之上,新的一年来临。(选自《山西文学》,有删改)〖备注〗①苘麻,一种高的一年生草本植物,茎长而直,叶心形,被茸毛,花黄色,茎皮产生一种长而强韧的纤维,可用来制麻绳、麻袋。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苘麻的多次出现既为故事展开、人物活动提供了自然背景,又暗示人物坚韧强劲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B.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长势喜人的苘麻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既暗示了爷爷离家的时间之长,又直接表现了战争的残酷。C.“天空变得靛蓝靛蓝,十里平川一览无余”的环境描写,表现了家乡的美好、祖国山河的可爱,也为下文爷爷和春容的巧遇提供了自然背景。D.小说以战争为大背景,通过回忆的方式叙写故事,塑造了以爷爷为代表的几个战士的形象,故事悲壮,催人泪下。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刻画春容形象既有简笔勾勒,如“粗壮,老实”,又有语言描写,如“你的腿烂了……我该怎么办呀”表现了她对伤员的关心。B.“月亮的银光一动不动地洒下来,吞噬着旷野无边”一句景物描写中,银白的月光照应爷爷梦见的刺刀上的寒光,烘托了爷爷梦醒后的紧张心理。C.“我爷爷在春容乌黑的发间,别了一朵金黄色的苘麻花”运用动作描写,折射出爷爷对奶奶春容的爱恋,与开头的“看不中”形成对比。D.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双线结构,将爷爷和春容的爱情故事穿插在爷爷抗战的故事之中,两条线索时隐时现,相互交叉,故事结构严谨。8.小说最后一段,具有怎样的意蕴?请简要分析。9.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爷爷的形象特点。〖答案〗6.B7.D8.①对革命者及军烈属被残酷杀害悲哀;②对像爷爷一样的革命者牺牲精神的礼赞;③对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的期待和信心。9.①具有抗争精神:不愿接受父母安排的婚事,大婚之日逃婚;②毅然投身革命:虽说爷爷最初是为了逃婚加入革命队伍,但参加革命后,忠诚于革命事业,最终为之献身;③有责任有担当:爷爷参加革命后,对战友,对革命富有责任感,且最终答应春容会回来也说明他是个有担当的男人。〖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又直接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分析错误,原文“那年的苘麻长势喜人,五月怀中有花六月腹中坐果,一个果,三个果,五个果,留种收苘,晒了捆了,下水沤麻,削皮抽丝……”描写了苘麻的生长和收获的过程,此处环境描写恬淡祥和,并不能直接表现战争残酷。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双线结构,将爷爷和春容的爱情故事穿插在爷爷抗战的故事之中,两条线索时隐时现”错误,小说双线结构不明显,“爷爷和春容的爱情故事”并不是线索。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由原文“遍野花朵喊出血样的红”可知,这“血样的红”是还乡团杀害了大批军烈属和革命者的血染红的,此句蕴含着对革命者及军烈属被残酷杀害的悲哀;由原文“我爷爷随后从地方武装加入到解放全国的洪流铁军中,辗转南北”“同年,我爷爷牺牲于河南开封,时年三十二岁”可知,文末还表达了对像爷爷一样的革命者牺牲精神的礼赞;由原文“当冬天迟疑着退出一九四八年,……,废墟之上,新的一年来临”可知,“冬天”已经走了,“春天”必将到来,中国大地上有这么多英勇不屈的英雄,革命的“春天”终会到来,表达对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的期待和信心。【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由原文“大婚之日,我爷爷出走”“我爷爷暗自伤感,桂香有意,兰芳多情,她们如眼前苘麻茎细脉软,楚楚温良,爹娘偏看不中,他们做主娶回家的女子春容,粗壮,老实”可知,他具有抗争精神:不愿接受父母安排的婚事,大婚之日逃婚;由原文“我爷爷背着伤员连夜调头北去,直奔联络点”“我爷爷随后从地方武装加入到解放全国的洪流铁军中,辗转南北”可知,虽说爷爷最初是为了逃婚加入革命队伍,但参加革命后,忠诚于革命事业,最终为之献身;由原文“他没去突围时队长紧急交代的临时联络点会合,而是沿河一路急向南,那是回家的方向”“我爷爷重新给伤员包扎伤口”“今晚他必须把伤员带走,再拖下去人会没命”“我爷爷背着伤员连夜调头北去,直奔联络点”“我们的队伍会打回来的,你男人,一定会回来找你”等信息可知,他有责任有担当:爷爷参加革命后,对战友,对革命富有责任感,且最终答应春容会回来也说明他是个有担当的男人。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晋车骑将军羊祜率师向江陵,诸将咸以抗不宜上,抗曰:“江陵城固兵足,无所忧患。假令敌没江陵,必不能守,所损者小。如使西陵槃结则南山群夷皆当扰动则所忧虑难可而竟言也。吾宁弃江陵而赴西陵,况江陵牢固乎!”初,江陵平衍,道路通利,抗敕江陵督张咸作大堰遏水,以绝寇叛。祜欲因所遏水,浮船运粮,扬声将破堰以通步军。抗闻,使咸亟破之。诸将皆惑,屡谏不听。祜至当阳,闻堰败,乃改船以车运,大费损功力。晋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诣建平,荆州刺史杨肇至西陵。抗身率三军,凭围对肇。吴国将军朱乔、营都督俞赞亡诣肇。抗曰:“赞军中旧吏,知吾虚实者,吾常虑夷兵素不简练,若敌攻围,必先此处。”即夜易夷民,皆以旧将充之。明日,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旋军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肇至经月,计屈夜遁。抗欲追之,而虑阐畜力项领,伺视间隙,兵不足分,于是但鸣鼓戒众,若将追者。肇众凶惧,悉解甲挺走,抗使轻兵蹑之,肇大破败,祜等皆引军还。抗遂陷西陵城,诛夷阐族及其大将吏,自此以下,所请赦者数万口。修治城围,东还乐乡,貌无矜色,谦冲如常,故得将士欢心。《汉晋春秋》曰:羊祜既归,增修德信,以怀吴人。陆抗每告其边戍曰:“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各保分界,无求细益而已。”于是吴、晋之间,余粮栖亩而不犯,牛马逸而入境,可宣告而取也。抗尝疾,求药于祜,祜与之,曰:“此上药也,近始自作,未及服,以君疾急,故相致。”抗得而服之,诸将或谏,抗不答。孙皓闻二境交和,以诘于抗,抗曰:“夫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之人,而况大国乎?臣不如是,正足以彰其德耳,于祜无伤也。”或以祜、抗为失臣节,两讥之。(节选自陈寿《三国志》)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使西陵A槃结B则南山群夷C皆当D扰动E则所忧虑F难G可H而竟言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陵城固兵足”与“兵甲已足”(《出师表》)两句中“足”的意思相同。B.“假令敌没江陵”与“乃悟前狼假寐”(《狼》)两句中“假”的意思不同。C.“伺视间隙”与“又何间焉”(《曹刿论战》)两句中“间”的意思相同。D.“增修德信”与“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修”的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车骑将军羊祜率军挺进江陵,诸将都认为陆抗不宜率军西上。陆抗则认为敌人攻下江陵也防守不住,所以放弃了江陵。B.江陵地势平旷,交通便利,陆抗下令江陵督张咸修造一道大堰拦水,借以阻碍敌人进攻和内部叛乱。C.羊祜到了当阳,得知大堰已毁,就改船运为车运,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晋国徐胤率水军赶到建平,杨肇已前往西陵。D.陆抗预料俞赞叛逃后会将自己虚实底细告诉杨肇,而夷兵向来不够精练,如果敌人围攻,必定先从夷兵防守处下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抗闻,使咸亟破之。诸将皆惑,屡谏不听。(2)貌无矜色,谦冲如常,故得将士欢心。14.有人认为“祜、抗为失臣节”,你是否赞成此观点?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答案〗10.BEF11.C12.A13.(1)陆抗听说,让张咸立即毁掉大堰。众将领都感到困惑,多次劝谏,陆抗不听。(2)脸上没有骄横的神色,像平常一样谦逊,因此深得将士衷心拥戴。14.不赞成。羊祜归附后以德感人,并安抚边远的吴人;陆抗也告诫戍边将士不要做残暴的事情,让吴、晋边境的百姓能够得到安宁,两人的行为也进而维护了各自国家的利益。关爱百姓、为国效力是臣子应做的事情,因此两人有臣节。〖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但如果让西陵与敌人联结起来,则南山诸族夷人都将骚动扰乱,那我忧虑的事情,就不是能说得清楚的。“槃结”作“西陵”的谓语,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在其后B处断开;“则”连词,一般在句首,可在其前E处断开;“所忧虑”,所字结构作主语,较长,可在其后F处断开。故在BEF三处断开。【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充足。句意:江陵城池坚固兵力充足。/兵员装备已经充足。B.正确。倘若、假如;假装。句意:倘若敌人攻下江陵。/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C.错误。时机;参与。句意:等候时机攻打吴军。/你又何必参与呢?D.正确。修行;长、身高。句意:更加注重修行美德信誉。/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敌人攻下江陵也防守不住,所以放弃了江陵”以偏概全,根据原文“如使西陵槃结,则南山群夷皆当扰动,则所忧虑,难可而竟言也。吾宁弃江陵而赴西陵,况江陵牢固乎!”可知,如果让西陵与敌人联结起来,则南山诸族夷人都将骚动扰乱,这是陆抗更担忧的事情,因此不如选择西上;“放弃了江陵”也不准确,陆抗所言只是假设。故选A。【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亟”,立即;“惑”,感到困惑;“屡谏不听”,省略句,“(诸将)屡谏(陆抗)不听”。(2)“矜”,骄横、骄傲;“谦冲”,谦逊;“谦冲如常”,状语后置句,“如常谦冲”。【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不赞成。由原文“羊祜既归,增修德信,以怀吴人”可知,羊祜归附后以德感人,并安抚边远的吴人;由原文“陆抗每告其边戍曰:‘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各保分界,无求细益而已。’于是吴、晋之间,余粮栖亩而不犯,牛马逸而入境,可宣告而取也”可知,陆抗也告诫戍边将士不要做残暴的事情,让吴、晋边境的百姓能够得到安宁,两人的行为也进而维护了各自国家的利益。关爱百姓、为国效力是臣子应做的事情,因此两人有臣节。参考译文:晋车骑将军羊祜率军挺进江陵,诸将都认为陆抗不宜率军西上,陆抗说:“江陵城池坚固兵力充足,没有什么担忧的。倘若敌人攻下江陵,也一定防守不住,我们所受损失很小。但如果让西陵与敌人联结起来,则南山诸族夷人都将骚动扰乱,那我忧虑的事情,就不是能说得清楚的。我宁愿放弃江陵而奔赴西陵,何况江陵十分牢固!”当初,江陵地势平旷,交通便利,陆抗下令江陵督张咸修造一道大堰拦水,借以阻碍敌人进攻和内部叛乱。羊祜想利用大堰蓄的水域,浮船运粮,宣称要毁掉大堰来让步兵通行。陆抗听说,让张咸立即毁掉大堰。众将领都感到困惑,多次劝谏,陆抗不听。羊祜到了当阳,得知大堰已毁,就改船运为车运,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晋国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赶到建平,荆州刺史杨肇前至西陵。陆抗亲自统率三军,凭借军营围墙抵御杨肇。吴国将军朱齐、营都督俞赞逃跑到杨肇处投降。陆抗说:“俞赞是我军中的老办事人员,知道我方虚实底细的人,我常担心夷兵一向不精练,如果敌人围攻,必定先从夷兵防守处下手。”当夜就撤换夷兵,全用吴军老将替代防守。第二天,杨肇果然攻打原先夷兵的防守处,陆抗下令守军反击,箭石如雨下,杨肇部队接连有死伤士兵。杨肇到达西陵后一个多月,无计可施之下趁夜逃走。陆抗打算追击他,又担心步阐在要害之地积蓄力量,等候时机攻打吴军,部队不够分配,在此情况下只是击鼓告诫将士,作出要追击的样子。杨肇的军队都很惊恐,全都抛盔弃甲四散奔走,陆抗派轻兵在后追击,杨肇被打得大败,羊祜等都率军返回。陆抗就攻下了西陵城,诛杀步阐全家及其部下首要的将吏,自将军以下,请求赦免的人有几万。陆抗修整西陵城墙和防御工事,回师东归乐乡,脸上没有骄横的神色,像平常一样谦逊,因此深得将士衷心拥戴。《汉晋春秋》说:羊祜已经归附,更加注重修行美德信誉,以安抚边远的吴人。陆抗总是告诫戍边将士:“晋国专门做仁德的事,我国却专门做残暴的事,晋国是希望我们不战自降啊。各保边界安全,不追求小利益罢了。”于是吴、晋之间,留存在田间地头的粮食相互之间不侵犯,牲畜逃走越界,可以宣布告知就拿走。陆抗曾经得病,向羊祜求取药物,羊祜给了他,说:“这是好药,最近我制作的,还没来得及服用,因为你的病比较严重,所以先送你。”陆抗得到药吃了,诸位将领有的不赞成,陆抗没有回答。孙皓听闻边境交好,质问陆抗,陆抗说:“小城乡的人,不可以成为无信义的人,何况一个国家?我不这样做,正好彰显了对方的德行,对羊祜也无所伤害。”有人认为羊祜和陆抗为不合格的臣子,二人以之为笑谈。(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买花白居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①。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②赋。〖备注〗①五束素:五捆白绢,五匹为一捆,一匹绢价格为三千二百钱。这里应指花的价钱。②中人:即中户,中等人家。唐代按户口征收赋税,分为上中下三等。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可分两大段:“人人迷不悟”以上十四句,写京城之人买花;以下六句,写田舍翁看买花。B.开头用“帝城”点地点,用“春欲暮”点时间。“春欲暮”之时,长安城中,车水马龙,“相随买花”。C.诗人运用“张”“庇”“织”“护”等一系列动词,描绘了京城人们精心呵护花朵的场景,家家习以为俗。D.诗人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在本诗中也有明显体现。16.田舍翁在“叹”什么呢?田舍翁的“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5.D16.①田舍翁在感叹一丛花的价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税粮。

②揭示了当时社会巨大的贫富差距。

③“买花者”所象征的富贵人家,其豪奢的生活都是来源于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的“赋税”,诗人借此尖锐地反映了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矛盾。〖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在本诗中也有明显体现”错误,由原文“戋戋五束素”“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可知,本诗尖锐地反映社会矛盾,并无“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的体现。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分析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依据原文“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可知,田舍翁在感叹一丛花的价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税粮,可见田舍翁的生活之贫苦,这就是当时百姓的现实状况。依据原文“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两句,写这些驱车走马的富贵闲人为买花、移花而挥金如土。“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写一株开了百朵花的红牡丹,售价竟“五束素”,其昂贵的确惊人;“上张幄幕庇……移来色如故”四句写主人对牡丹的珍惜,以期卖个好价钱,由此可见当时贫富差距巨大。当诗人目睹买花者挥金如土,发出“人人迷不悟”的感慨时,忽然发现了一个田舍翁“低头独长叹”。诗人从田舍翁“低头”的表情与“长叹”的声音看到,仅仅买一丛的深色花,就要挥霍掉十户中等人家的税粮。这些买花者的衣食住行,都来源于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的“赋税”。诗人都因事而作,有感而发,叙写“京城贵游”不惜重金买牡丹花的现实,揭示了当时社会贫富差距巨大,反映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在《短歌行》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自己要像周公一样接纳人才的愿望。(2)古人常用“落木”一词来指落叶,如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明月”这一意象常常被诗人用作背景来创造意境,或描写环境,或烘托心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周公吐哺天下归心(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3)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年来,恶犬伤人甚至致人死亡的事件不时发生,这背后暴露出的是一些地方“狗患成灾”的现状,由此引发一些人“恨屋及乌”,“一刀切”地反对养狗。实际上,狗患问题不能简单地归因于狗身上,问题的本质还是人的不文明养狗行为。也就是说,狗患虽然体现在狗身上,A。比如,①宠物狗随地大小便、外出不拴绳、不佩戴犬牌等不文明养狗现象较为常见,②这给人身安全、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等带来威胁和隐患。③要遏制狗患、建立养狗者与无狗者和谐共处,④需要进一步倡导文明养狗行为。⑤如果主人能够及时捡拾狗的粪便、用狗绳牵好狗、外出时给狗戴上嘴套等,⑥那么其他人对狗的厌恶感便不会那么深,⑦安全感也会提拔不少,⑧诸如恶犬伤人的悲剧以及不同人群之间的争议与对立也会减少很多。现实中,不文明养狗现象确实较难遏制,这主要是因为B。有关部门对于不牵狗绳、遗弃犬只等行为存在监管乏力的情况,而市民遛狗往往没有太多规律可循,可能出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一些地方对遗弃宠物犬猫、不文明养宠等行为也没有相应的约束,就算有惩罚,违规成本也较低,难以形成有效约束。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但真正的“患”在其主人;B地方执法能力有限19.(1)语句②,可修改为:这给公共卫生、人身安全和公共安全等带来威胁和隐患。(2)语句③,可修改为:要遏制狗患、建立养狗者与无狗者和谐共处的环境。(3)语句⑦,可修改为:安全感也会提升不少。〖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前文“问题的本质还是人的不文明养狗行为”,语境强调狗患虽然体现在狗身上,而实质在人身上,注意用转折连词与“虽然”衔接,故填“但真正的‘患’在其主人”;第二空,后文提到有关部门对于不牵狗绳、遗弃犬只等行为存在监管乏力的情况,后面列举了市民遛狗往往没有太多规律可循,一些地方对遗弃宠物犬猫、不文明养宠等行为也没有相应的约束,就算有惩罚,违规成本也较低,难以形成有效约束等,都与执法部门监管乏力有关,这才是这些不文明养狗现象较难遏制的原因,故填“地方执法能力有限”。【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句②,语序不当,“人身安全、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混乱,应按照从轻到重到的逻辑顺序排列,可修改为:这给公共卫生、人身安全和公共安全等带来威胁和隐患。语句③,成分残缺,“建立”缺少宾语中心语,可修改为:要遏制狗患、建立养狗者与无狗者和谐共处的环境。语句⑦,搭配不当,“安全感……提拔”主谓搭配不当,可修改为:安全感也会提升不少。(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九水汇为巨湖,水面①,悠缓漾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