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行星地球
一、教材分析
1、本章课标要求
节课题课标要求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即普通又特殊的行
星。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
转和公转。
2、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层的主要特点。
2、本章在模块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必然离不开地理环境,地球作为宇宙中一颗普通的天体,离不开自身所处的宇宙
环境。本章内容放在整个教材的第一章,旨在使学生一进入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就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
境有一初步认识。
在了解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之后,着重讲述地球运动和地球的圈层结构,为学习地球的自然环境和
人文环境奠定基础。
本章内容学习的重点还在于给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这也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
3、本章总体教学目标
⑴描述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⑵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即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⑶简述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⑷分析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及地理意义。
⑸说出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层的主要特点。
⑹形成正确的宇宙观
4、本章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⑴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⑵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表面物质运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因素。地球运动
产生的地理现象与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难点:
⑴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所限决定的。
二、教学内容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概述
课标要求有条件的学校一般学校其他学校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
运用图表等资料、地
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利用图像、课件等手
理图像、结合模拟演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段,运用观察法、演
示,利用演示法、图
颗既普通又特殊的示法、小组合作学习
解法
行星。法、自主学习、绘图
法。运用图表等资料、地
简述太阳对地球的结合课本内容利课
理图像,利用图解
影响本插图,教师运用启
法、启发式讲授法
发式讲授法、信息技
运用地球仪、课件等
术与学科整合等方
手段,运用观察法、
法分析讲解,归纳得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演示法、小组讨论
结合课本内容和课出正确的结论。
义。法、自主学习、绘图
本插图,教师运用观
法;探究地球运动的
察法、启发式讲授
地理意义
运用图表、地理图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方法。
像,利用图解法、小
构,概括各层的主要
组合作学习法、自主
特点
学习
三、本章所需教学资源
1.本章教材中的表格数据资料、图像资料、文字资料。
2.多媒体视频资料,如“宇宙与人”等discaveire视频资料
3.《中国国家地理》等相关杂志
4.参观天文馆、学校天象厅、利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星空
5.相关网站:
6.书籍——《综合自然地理学》伍光和、蔡运龙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
《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版
《地球科学导论》刘本培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
7.地球仪、其他自制教具
四、学时建议
本章总学时7-8学时,其中第一节1学时,第二节1学时,第三节3-4学时,第四节1学时。问题研
究1学时。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
课标要求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的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学习目标
1.说出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2.运用相关资料,从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方面说明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3.从地球的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说明地球是一颗有生命存在的特殊行星。
教学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
教学难点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
教学内容安排
知识结构
「概念:不同形式的物质组成
天体基本天体:恒星和星云
天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行星及其卫星
体I层次i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宇■运动特征
宇厂一颗普通行星
宙宙
中口结构特征
黜
一致的公转方向
球安全的宇宙环境
i互不干扰的运行轨道
:一颗特殊行星
适中的体积和质量
有利的自身条件]适中的日地距离
•有生命活动必须的水和大气
教学思路
学时建议:1学时
教学资源建议
1、充分利用本节教材中的表格数据资料、图像资料、文字资料P
2、多媒体教学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视频资料,如“宇宙与人”;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和科学探索精神。
3.市区中学可以组织学生到天文馆参观。
4.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利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星空。
5.相关网站:
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或小组合作讨论。
学法指导:阅读相关图片,说明天体类型及其系统的级别关系,然后进一步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用数据资料分析地球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方面相同点,以此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
行星,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地球上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条件并说明其原因。
课堂评价建议
1.画出天体系统地层次结构简图,说出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2.利用教材中的“太阳系示意图”,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3.会利用教材中的“太阳系示意图”,描述地球的运动特征、宇宙环境;
4.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5.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星空观测活动
6.有条件的学校借助日地距离、地球体积、质量、公转和自转周期等反映地球自身特征的数据说明地
球的特殊性;
7.有条件的学校通过查阅资料来说明地球是人类目前认识到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课标要求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体验、分析图表,举例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2.通过相关案例的分析,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电离层、磁场、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重点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大气组成与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内容安排
知识结构
教学思路
学时建议:1学时
教学资源建议
教材.、地图册:
教具:多媒体课件
相关网站:
生活经验:
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建议
教学方法:讲授式
学法指导:读图和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绘图说明地理问题
课堂评价建议
1、绘图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学生能运用图表资料将地球与其它行星运动特征、结构特征进行比较,说明地球是太
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3、能够从日地距离、地球体积质量、存在液态水等方面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4、举例说明太阳对地球自然环境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5、通过太阳黑子数变化折线图分析说出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及与降水的相关性
6、利用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案例说明太阳活动对无线电通信、磁场、自然灾害等产生
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课标要求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利用图表和教具,比较、说明、演示地球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的概念、轨迹、方向、
周期和速度。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示意图和教具,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3、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示意图和教具,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1、次用示意图分析比较恒星日与太阳日
2、季节变化的成因
教学内容安排
知识结构
教学思路:
列表比较地球分析地球自转
演示地.----->绘图、一绘图讲解
球运动运动特征的地理意义黄赤交角
绘1图
分析地球公转
的地理意义
学时建议:3—4学时
教学资源建议
教材、地图册
教具:地球仪、三球仪(地球运行仪)
课件:地球运动的动态演示影像
相关网站:地理教育网、地理
生活经验:体育比赛的时差、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影长、朝南窗户
投进的阳光面积)的变化
有条件的学校:地理教室(每学生一个地球仪)、天体演示厅、数字地球仪
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建议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有条件的学校用探究方法。
学法指导:列表比较地球的自转运动与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
动,绘制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示意图、夏至地球光照示意图。
课堂评价建议
1、学生能列表对比地球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学生能绘制黄赤交角示意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夏至地球光照示意图
3、学生运用生活实际中的例子来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
1.指图说出组成地球的各圈层名称。
2.根据资料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各圈层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地震波的特点划分地球内部圈层,能够区分岩石圈与地壳
教学内容安排
知识结构
r大气圈
<生物圈
C外部圈层
X.水圈
地球的结构
]地壳和上地幔顶r
j部(软流层以上)岩石圈
[内部圈层〈地幔
I地核
教学思路:
学时建议:1学时
教学资源建议
教材、地图册,课件;
生活经验:部分学生经历地震时的感受
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建议
教学方法:讲授
学法指导:
绘制地球圈层示意图
课堂评价建议
1、有条件的学校要求利用教具,学生能够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2、正确绘制地球圈层示意图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一、教材分析
1、本章课标要求
节课题课标要求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气运动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
分布、移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1.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
系统的特点。
2.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本章在模块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气是自然环境重要组成要素之、也是地球表面的保护层,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大气,水循环过程离
不开大气,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也有大气的参与。本章内容放在整个教材的第二章,旨在使学生对地球所处
的宇宙环境有一初步认识后,进一步了解大气受热过程与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大气运动在地
理环境组成各要素中的作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了解了大气不同尺度运动之后,着重讲述在短时间内大气的运动与天气关系,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
及危害,为学习其他自然环境要素和人文环境奠定基础。
本章内容学习的重点还在于给学生初步建立时间、空间观念,这也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
3、本章总体教学目标
⑴通过阅读相关图表,说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并说明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⑵运用实验或示意图,能够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能应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一些大气现象。
⑶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绘出某--点的风向。
⑷在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基础上,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⑸结合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⑹在理解气压带、风带性质的基础上,说出其对气候的影响。
⑺运用锋面、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示意图,描述其主要天气特点。
⑻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天气状况。
⑼根据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在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自然灾害、生态系统、农业产生、某些疫病流
行等方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本章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⑴通过阅读相关图表,说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并说明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⑵在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基础上,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⑶在理解气压带、风带性质的基础上,说出其对气候的影响。
⑷运用锋面、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示意图,描述其主要天气特点。
⑸根据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在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自然灾害、生态系统、农业产生、某些疫病流
行等方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运动的能量根本来源于太阳辐射,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大气运动是天气、气候形成和
变化的主要因素。大气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与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在时间
尺度上的大气运动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巨大。
难点:
⑴运用实验或示意图,能够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能应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一些大气现象。
⑵在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基础上,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⑶在理解气压带、风带性质的基础上,说出其对气候的影响。
⑷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天气状况。
⑸根据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在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自然灾害、生态系统、农业产生、某些疫病流
行等方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一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所限决定的。
二、教学内容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概述
课标要求有条件的学校一般学校其他学校
利用实验、气象观利用实验,结合课本
利用实验、图表等资
测、课件等手段,运内容和课本插图,运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料、地理图像,利用
用观察法、启发式讨用绘图法、启发式讲
受热过程启发式讲授法、绘图
论法、自主学习、绘授法,教师分析讲
法
图法。解,归纳得出正确的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利用图像、课件等手结论。
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段,运用观察法、小利用图表、课件等资
气压带、风带的分组合作学习、自主学料,运用绘图法、启
布、移动及其对气候习、绘图法。发式讲授法
的影响
1.运用简易天气图,
运用视频资料、课件结合课本内容和课
简要分析锋面、低
等手段,运用观察利用视频资料、课件本插图,教师运用信
压、高压等天气系统
法、探究学习、自主等手段,运用观察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的特点。
学习、绘图法;探究法、启发式讲授法、启发式讲授法分析
2.以某种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发生的主绘图法;讲解,归纳得出正确
为例,简述其发生的
要原因及危害。的结论。
主要原因及危害。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运用资料、地理图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像,利用启发式讲授结合课本内容和课本插图,教师运用启发
类活动的影响。法、自主学习式讲授法分析讲解。
三、本章所需教学资源
1.本章教材中的表格数据资料、图像资料、文字资料。
2.多媒体视频资料,如discovery视频资料
3.《中国国家地理》、《气象》等相关杂志
4.参观中央或北京气象台
5.相关网站:
6.书籍——《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版
《气象万千》林之光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气象与生活》林之光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气象与公众》林之光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气候变化的证据、原因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章基嘉编著,气象出版社1995年版中
的第四章、第六章、第九章、第H"■一章等
四、学时建议
本章总学时7-8学时,其中第一节2学时,第二节2学时,第三节2学时,第四节1学时。问题研究
1学时。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
1、用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运用力学原理,图解说明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风向。
教学重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难点
热[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
教学内容安排
知识结构:
大部分太阳直接热源是
辐射透射地面辐射
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异
大气的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
教学思路
相关网站:
生活经验:温室夏季午后的雷阵雨风向和风力
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建议
教学方法:讲授法为主,有条件的学校可进行实验和探究。
学法指导.
1、用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利用身过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温度计,做一次
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
3、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有条件的学校做热力环流实验。
4、运用力学原理,图解说明在不同合力作用下的风向。
课堂评价建议
1、用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有条件的学校要求详细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在等压线图上标出任一点的风向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
影响。
学习目标
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2、根据世界1、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说出北半球海洋和陆地冬、夏季气压中心
的高、低。
3、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点
气后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气而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安排
知识结构:
高低纬度间受热不均
均一地表,静止地球
单圈环流气
压
均一地表,地球自转带
、
风
带
三圈环流W
地表有海陆分布差异卷
动
高、低气压中心
教学思路:
气
压
假设-:绘赤道太阳
假设二:带
直
射
、
风
地表均与极地绘大气带
点
地表均季
的
■>季
节
》的三圈移
节
一且无之间大一且有移
动
环流动
自转气运动自转
学时建议:1学时
教学资源建议
教材、地图册:人教版中图版
相关网站:地理世界地理课网站地理教学123地理园教学资源网
今日地理地理教苑地理教与学中国课件站K12
地理视频网地理教师网无忧无虑地理网地理备课吧
生活经验:北京的气候
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建议
教学方法:讲授法为主。有条件的学校可进行假设推理和探究。
学法指导:
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有条件的学校要
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
2、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说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对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
影响。
3、根据世界1、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说出北半球海洋和陆地冬、夏季气压中心
的高、低。有条件的学校分析季风的成因。
4、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课堂评价建议
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2、根据世界1、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说出北半球海洋和陆地冬、夏季气压中心
的高、低。
3、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有条件的学校要求详细分析三圈环流和季风的成因。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课标要求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学习目标
1、绘制冷锋和暖锋示意图,列表比较两种锋面形成的天气特点。
2、绘制气旋、反气旋示意图,列表比较两种天气系统的天气特点。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本地常见的天气系统。
教学重点
锋面与天气;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教学难点
锋面、低压、高压天气系统的特点
教学内容安排
知识结构:
学时建议:1学时
教学资源建议
教材、地图册:人教版中图版
相关网站:地理世界地理课网站地理教学123地理园教学资源网
今日地理地理教苑地理教与学中国课件站K12
地理视频网地理教师网无忧无虑地理网地理备课吧
生活经验:天气预报
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建议
教学方法:讲授法为主。
学法指导:
1、绘图:冷锋及其天气、暖锋及其天气、气旋与天气、反气旋与天气。
2、列表分别对比冷锋与暖锋、气旋与反气旋及其天气特点。
课堂评价建议
1、绘制冷锋和暖锋示意图,列表比较两种锋面形成的天气特点。
2、绘制气旋、反气旋示意图,列表比较两种天气系统的天气特点。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本地常见的天气系统。
4、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指导学生绘制锋面气旋图。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课标要求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
1、根据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的统计图,分析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
2、根据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可能影响。
3、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讨论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安排
知识结构:
学时建议:1学时
教学资源建议
教材.、地图册:人教版中图版
相关网站:
生活经验:
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建议
教学方法:探究式
学法指导.
1、收集全球气候变化的资料。
2、讨论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讨论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课堂评价建议
1、根据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的统计图,分析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
2、讨论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写有关全球变化及其影响的小论文。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一、教材分析
1、本章课标要求
节课题课标要求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1.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2.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
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2、本章在模块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命生存离不开水,地球上的水循环动力来源与太阳辐射,其循环过程既要借助大气的运动,也借助
生物的生命活动和地壳运动所产生的地表高低起伏,同时在其循环过程中使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的物
质和能量发生了转换与迁移,也使水资源得到不断的更新。
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二被海洋所覆盖,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必将对其他地理环境要素产生巨大影响。本章
内容放在整个教材的第三章,旨在使学生进•步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规律,初步形
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性观念。为学习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奠定基础。
3、本章总体教学目标
⑴说出地球上的主要水体和陆地上的主要水体,可以直接利用的水体及其数量。
⑵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⑶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并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⑷以水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⑸形成正确的资源观
4、本章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⑴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⑵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并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⑶以水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水循环不仅将地球上的各种水体联系起来并维持着其水量的动态平衡,使水资源得到不断的更新;而且
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也联系起来,使其物质和能量发生了转换与迁移。
地球表面分布最广的水体是海洋,洋流的性质与分布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会产生
重大影响。
难点:
⑴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⑵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一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所限决定的。
二、教学内容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概述
课标要求有条件的学校一般学校其他学校
1.运用示意图,说结合课本内容和课
利用图像、课件等手
出水循环的过程和运用图表、课件等资本插图,教师引导学
段,运用观察法、演
主要环节。料,利用启发式讲授生读图、分析讲解,
示法、自主学习、绘
2.说明水循环的地法、绘图法归纳得出正确的结
图法。
理意义。论。
利用图像、课件等手结合课本内容和课
1.运用地图,归纳运用图表等资料、地
段,运用观察法、比本插图,教师运用启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理图像,利用图解
较法、小组合作学发式讲授法分析讲
2.说明洋流对地理法、绘图法、启发式
习、自主学习、绘图解,归纳得出正确的
环境的影响。讲授法
法.结论。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
运用小组讨论法、自
例,说明在不同生产
主学习、探究法等;结合课本内容和课本插图,教师运用启发
力条件卜,自然资源
探究水资源对人类式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的数量、质量对人类
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三、本章所需教学资源
1.本章教材中的表格数据资料、图像资料、文字资料。
2.多媒体视频资料,如discaveire视频资料
3.《中国国家地理》、《自然资源》等相关杂志
4.相关网站:
5.书籍:《综合自然地理学》伍光和、蔡运龙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
《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版
《自然地理学原理》丁登山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水—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加)马克德维利耶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版
四、学时建议
本章总学时6学时,其中第一节1学时,第二节2学时,第三节2学时,问题研究1学时。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根据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类型、过程和主要环节。
2.举例说明水循环的意义。
3.运用水循环过程能够说出物质的运动是客观存在的,且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
界规律。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难点
水圈的特点,陆地各种水体相互补给关系,水循环的意义。
教学内容安排
知识结构:
教学思路
陆地水
水循环
体之间
的意义
的互补
学时建议:1学时
教学资源建议
教材、地图册、课件
相关网站:
生活经验
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建议
教法指导:小组合作、讨论学校用水的来龙去脉,并绘制示意图,启发式讲授水循环的意义。
学法指导:读图和资料分析水圈的组成、水循环的环节组成、过程,绘图说明水循环过程
课堂评价建议
1、绘制“水循环主要环节”示意图,分析说出水循环的类型、过程;
2、分析材料,说明水循环的意义;
3、有条件的学校读图分析河流与湖泊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
1.读图分析,说出影响洋流的主要因素。
2.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绘制洋流模式图。
3.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洋流的成因及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内容安排
知识结构
学时建议:2学时
教学资源建议
教材、地图册、课件
相关网站:
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建议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
探究法探究南北半球不同纬度海域洋流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其主要步骤:读图发现问题
一提出假设f讨论一验证假设一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
学法指导:读图分析洋流模式与全球风带分布的关系,绘制洋流分布模式图
课堂评价建议
1、指图说出洋流的分布规律;绘制洋流分布模式图;
2、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读图判断寒、暖流。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课标要求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学习目标
1.说出水资源的概念。
2.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全球和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及特点。
3.举例说明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4.树立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说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全球和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原因;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增加“水资源
可持续利用的基本策略”。
教学难点
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安排
知识结构
学时建议:2学时
教学资源建议
教材,、地图册、课件
相关网站:
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建议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学法指导:
1、“比较法”指导:水资源概念从广义和狭义两反面去理解;
2、“资料分析方法”指导: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应从两方面分析:
①水资源数量的影响②水资源质量的影响。
课堂评价建议
1、指图说出全球和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及特点;
2、举例说明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3、说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策略。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教材分析
1、本章课标要求
节课题课标要求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本章在模块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是人类生产发展的基础,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受大气运动、水循
环、生物作用的影响,反过来影响气候、生物生存、水循环环节等。
人类生活在地球表面,必然离不开地理环境,地形作为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为人类的生活与生
产提供舞台。本章内容放在整个教材的第四章,旨在使学生在了解了大气、水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及地球
所处的宇宙环境后,对地壳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有-初步认识。
本章内容学习的重点还在于给学生初步建立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念。
3、本章总体教学目标
⑴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⑵山岳的形成及其原因,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⑶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⑷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4、本章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⑴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⑵结合山岳的形成和河流的发育,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⑶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球表面是由岩石圈组成的,组成岩石圈的物质也处于不停循环运动过程。岩石圈表层是地理现象与地
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基础。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与人类的生产利生活密切相关。
难点:
⑴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⑵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高一学生空间想象、判断推力能力所限决定的。
二、教学内容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概述
课标要求有条件的学校一般学校其他学校
1.结合实例,分析利用图像、课件、影
结合课本内容和课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像资料等手段,运用利用图表、影视等资
本插图,教师分析讲
的内、外力因素。启发式讨论法、自主料•,运用启发式讲授
解,归纳得出正确的
2.运用示意图说明学习、绘图法。法、绘图法
结论。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过程。
1.结合实例,分析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
的内、外力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利用图像、课件、模结合课本内容、课本
态对聚落及交通线型等手段,运用观察利用图表、模型等资插图、模型等,教师
路分布的影响法、实验法、探究学料,运用观察法、启运用观察法、启发式
1.结合实例,分析习、绘图法,探究外发式讲授法、小组合讲授法分析讲解,归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力作用对聚落及交作学习等纳得出正确的结论。
的内、外力因素。通线分布的影响
2.举例说明地表形
态对聚落及交通线
路分布的影响
三、本章所需教学资源
1.本章教材中的表格数据资料、图像资料、文字资料。
2.多媒体视频资料,如discaveire视频资料
3.《中国国家地理》、《博物》等相关杂志
4.参观地质博物馆
5.相关网站:
6.书籍——《地质旅行》夏树芳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版
《综合自然地理学》伍光和、蔡运龙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
《自然地理学原理》丁登山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现代自然地理学》(美)A.N.斯特拉勒等著,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四、学时建议
本章总学时6学时,其中第一节1学时,第二节2学时,第三节2学时,问题研究1学时。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标要求: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学习目标
1.阅读相关资料,说出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运用实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阅读相关资料,说出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形式,运用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阅读相关资料,说明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四种形式的相互关系。
4.运用实例说明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5.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教学重点
1.地壳运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3.侵蚀与堆积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教学内容安排
知识结构
地
表
形
态壳
力物
质
作循
->
用环
使地表起伏趋于平缓
教学思路
学时建议:2学时
教学资源建议
人教版教材、地图册,中图版教材,自制PPT演示文稿,有关的视频资料。
教具:褶皱、断层等形成示意模型或多媒体动画。
社会实践
1.有条件的学校利用春游、秋游等,观察北京北部或西部山区褶皱与断层及河流地貌。
2.有条件的学校利用春游、秋游等,观察北京地区的地貌对聚落分布与交通的影响。
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建议
教学方法:讲授与探究式
学法指导:
1、阅读分析相关案例,说明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及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并绘制出本
节的知识结构图。
2、有条件的学校指导学生实地观察褶皱、断层以及流水对地表形态的侵蚀与堆积作用,探究内、外力
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课堂评价建议
1、列表对比内、外力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运用实例说明流水、冰川、风力对
地表形态的影响。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2、有条件的学校绘制本节课知识结构图;运用野外考察资料,说明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以及地
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课标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组织一次“野外地质考察”活动,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结合实例,
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有条件的学校)
2.能动手演示褶皱的形成,并能在示意图上识别和判断背斜和向斜。
3.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并能够明白其形成的原因。
4.能够结合实例,理解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5.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的形成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学难点
1.4斜和向斜的判断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内容安排
知识结构
学时建议:1学时
教学资源建议
教材、地图册:“褶曲示意”、“被侵蚀缺失的褶皱”、“断层示意”、“华山”、“火山示意”、“某山区公
路走向示意
教具:背斜向斜比较、断层等投影片
课件:火山构造动画素材等多媒体素材库、录像、
相关网站:
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建议
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法、探究法、启发式讲授法
有条件的学校组织一次“野外地貌考察”活动,写一份野外地貌考察分析报告。
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制作背斜和向斜构造模型、断层组合形态构造模型、火山构造模型或“某山区
公路走向示意”沙盘。
学法指导:
L可把一本书模拟不同岩层,然后通过挤压观察褶皱的形成及其特点,并从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
和形成的地貌类型等方面列表对比背斜和向斜。
2.长期在外力作用下,出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现象,识别和判断背斜和向斜时一般可通过两
种方法进行判断:a.根据中心和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进行判断;b.通过观察岩层之间的关系,以恢复构
造的原来面貌。
课堂评价建议
1.用一本书重叠模拟不同岩层,动手演示褶皱的形成。
2.画出背斜和向斜的示意图,列表比较其异同。
3.结合华山、庐山、泰山等实例,解释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4.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修建南昆铁路和京九铁路相比较,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资料,比较各自直线
距离与实际长度、经过地形区及其在单位距离造价上的差别。
第三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江苏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招聘教师12人模拟试卷有答案详解
- 2025西安辛家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聘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秋季潜江市教育局校园招聘教师41人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施工方案可以重新编制吗
- 预售资金支取方案范本
- 机电施工方案审核不到位
- 2025年河北中兴冀能实业有限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第三批)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一套
- 石墨烯市场规模与增长潜力-洞察及研究
- 2025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面向普通高校应届师范类毕业生校园招聘325人(第一批次)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肌病流行病学模型构建-洞察及研究
- 老人外出免责协议书
- 研究生教材SPSS统计软件应用
- 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
- 2025年BM²T电池管理技术白皮书-阳光电源
- 中医诊所招学徒合同标准文本
-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 长期供应商供货合同书
- 如何缓解焦虑和压力
- 垃圾分类志愿服务
- ccusg重症超声培训班题库
-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 13.4 三角形的尺规作图(学习、上课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