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阅读中词语运用示例与专训考点:1.基础组合:青岛的樱花——词意分析2.《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节选)——词语赏析3.[明]李梦阳《如梦令》——结合加点字词赏析画线句子4.陈村《给儿子》——文学短评:选择关键词与理由【考点研究】一、常见组合考点1.结合加点字词赏析画线句子2.文学短评:选择关键词与理由3.词意分析4.词语赏析【考点示例】一、基础组合:青岛的樱花——词意分析【考点解读】否定句概括原因2.冒号的表达效果3.词意分析文本①对于青岛的樱花,我久已听人讲究过;既然今年有看着的机会,一定不去未免显着自己太别扭;虽然我经验过的对风景名胜和类似樱花这路玩艺的失望使我并不十分热心。太阳刚给嫩树叶油上一层绿银光,我就动身向公园走去,心里说:早点走,省得把看花的精神移到看人上去。这个主意果然不错,差不多除了几位清道夫,就只有我自己。我在那条樱花路上来回蹓跶,远观近玩的细细的看了一番樱花。②樱花说不上有什么出奇的地方,它艳丽不如桃花,玲珑不如海棠,清素不如梨花,简直没有什么香味。它的好处在乎“盛”:每一丛有十多朵,每一枝有许多丛;再加上一株挨着一株,看过去是一团团的白雪,微染着朝阳在雪上映出的一点浅粉。来一阵微风,樱树没有海棠那样的轻动多姿,而是整团的雪全体摆动;隔着松墙看过去,不见树身,只见一片雪海轻移,倒还不错。设若有下判断的必要,我只能说樱花的好处是使人痛快,它多、它白、它亮,它使人觉得春忽然发了疯,若是以一朵或一株而论,我简直不能给它六十分以上。③无论怎说吧,我算是看过了樱花。不算冤,可也不想再看,就带着这点心情我由花径中往回走,朝阳射着我的背。问题1请用否定句概括出作者对青岛樱花“不十分热心”的原因。答案①听人讲究过没有好奇心;②看过的风景名胜没有给作者好的体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①由“对于青岛的樱花,我久已听人讲究过”概括出:听人讲究过没有好奇心。②由“我经验过的对风景名胜和类似樱花这路玩艺的失望”概括出:看过的风景名胜没有给作者好的体验。问题2请简要分析划线处两个冒号的用法的不同。答案第一处的冒号用在“说”的后面起提起下文的作用;第二处起解释说明作用,冒号后对樱花从一丛到一枝再到一株株盛开情景的描写都是在解说“盛”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第一处“心里说:”提起下文,下文“早点走,省得把看花的精神移到看人上去”是提示心里说的内容;第二处“它的好处在乎‘盛’”解释说明,下文“每一丛有十多朵,每一枝有许多丛;再加上一株挨着一株,看过去是一团团的白雪,微染着朝阳在雪上映出的一点浅粉”樱花从一丛到一枝再到一株株盛开,是具体解释樱花如何开得“盛”。问题3请简要分析加点处“发了疯”一词的词意。答案“发了疯”的本意是指失去常态(失去控制/反常),在句中写出了春天的樱花开得热烈肆意,表达了作者对樱花开得过于繁盛反而适得其反的遗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首先理解“发了疯”的本义,指因患精神病而失去常态;再结合语境分析其语境义,“它多、它白、它亮,它使人觉得春忽然发了疯,若是以一朵或一株而论,我简直不能给它六十分以上”语境在描述樱花开得繁盛而热烈,说春忽然“发了疯”稍带贬义,表达了作者对开得热烈肆意的樱花的否定。二、《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节选)——词语赏析【考点解读】1.简述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的故事2.《牡丹亭》的唱词启动黛玉春心的方法二人在对待落花的感情上是否相同4.分析林黛玉的矛盾心理听戏文是一个过渡文本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节选)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注],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馀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一面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因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注】《会真记》实指《西厢记》。问题1请简述这一回中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的故事。答案示例: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偷阅读《西厢记》,黛玉来后发现宝玉读的是《西厢记》,于是也认真阅读记诵起来,二人还各借《西厢记》词句表白,打趣。如宝玉自比张生(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将黛玉比为莺莺(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黛玉说宝玉是“银样镴枪头”,等等。问题2“警芳心”意即启动爱之心。林黛玉在梨香院外听戏文,《牡丹亭》的唱词是怎样启动黛玉的春心的?答案黛玉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身世相仿,伤春的情感相通,对美好的青春都有惋惜之意,对爱情都有渴望,这正是绝佳的共鸣。①“偶然两句吹到耳内”,黛玉只不过“感慨缠绵”,留步细听而已。当听到“良辰美景”一处,渐渐“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黛玉已经入境。②“你在幽闺自怜”正是“青灯照壁人初睡”,是“耿耿秋灯秋夜长”,是黛玉每一个不能寐的夜。“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便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是大观园众女儿无法挽回的青春。③待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等句,黛玉已由“心动神摇”到了“如醉如痴”的境地,这已经是艺术欣赏的高潮。脂批评道:“情小姐故以情小姐词曲警之。”④戏词中的每一句都烙在了黛玉的心里。从读《西厢记》,到赏《牡丹亭》,再到悲唱《葬花词》,层层推进,黛玉对命运的认识一步一步清晰起来。⑤从“感慨缠绵”,到“点头自叹”再到“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直到最后的“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这种欣赏是十分主观的感悟,情感逐步渗入,最终情景交融,物我两忘。问题3贾宝玉将落花撂进流水中,林黛玉却要将落花埋起来,他们二人在对待落花的感情上是否相同?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做简要分析。答案贾宝玉将落花撂进流水与林黛玉将落花埋进土里,都是希望给落花找一个洁净的归宿,不让花被凡尘沾染。作者这样写既表达了二人的心境追求都是清洁干净的,又能表现出林黛玉在这种追求上更加纯粹高远,充斥着一种仙意。问题4林黛玉在读《会真记》时“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但当贾宝玉背诵书中戏词“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时,她却嗔指宝玉“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请分析林黛玉的矛盾心理。答案林黛玉表现出来的心口之间的矛盾只是表象,从内心上说,她与贾宝玉一样被《会真记》里描写的爱情所吸引,所感染,所以才会看得那么快,那么出神,而且还默默记诵。至于对贾宝玉借戏文半真半假地说情话的嗔怪,既是少女害羞的天性所致,也是林黛玉孤傲清高、强烈的自尊心的性格体现。问题5贾宝玉学着《会真记》里的戏词逗林黛玉时,作者写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你觉得这段神态描写中哪些词语最传神?为什么?请找出一两处试做简要赏析。答案①“似蹙非蹙”“似睁非睁”:这两个词描写出了林黛玉听了宝玉的情话后,心里在乐,而表面却装出蹙眉瞪眼、很生气的样子。所以用“似……非……”的格式来传达她的这种特殊心理。②“微腮”“薄面”:这两个词很精确地通过对林黛玉肖像特征的描写,表现出她敏感、自尊心强,不可轻易触犯,稍有不如意,心里的怨愤就会一股脑地发泄出来,“微腮”“薄面”从来藏不住心里话。问题6这是《红楼梦》前八十回中相当重要且经典的一回。从全书的章节来看,听戏文是一个过渡。请结合全书,谈谈你的理解。答案①听戏文上衔读《西厢记》,下接葬花,若无此处听曲,便无下处葬花之词。如果说宝黛读《西厢记》,二人以“戏语”互诉爱慕之心时,林黛玉尚对命运、对宝黛爱情抱有幻想的话,哭诉《葬花词》之时便是她清醒之时。黛玉心境的变化,转折之处便在听《牡丹亭》这里。(2)《西厢记》和《牡丹亭》都表现了才子佳人的爱情,虽经曲折而最后得以团圆。这一回是写黛玉的梦想,希望自己能和宝玉成婚,为后文的悲剧做反衬。【考题对接】一、[明]李梦阳《如梦令》——结合加点字词赏析画线句子如梦令[明]李梦阳不信园林春早,一夜遍生芳草。说与小童知:“池上落红休扫。”休扫,休扫,花外斜阳更好。1.结合加点字词赏析画线句子。2.关于这首词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词作。B.全词分为三层,一层一转,逐层转出,又层层相关。C.“落红”“斜阳”表达了词人对春光逝去的伤感。D.本词婉曲深细,表现了词人丰富细腻的感情。一、[明]李梦阳《如梦令》【答案】1.“一夜”表明时间之短,“遍”表明春来之速、范围之广,写出了对春天突然来到的惊喜。【解析】2.C【解析】作者写这首词,意在表达对春天到来的惊喜和对春天的美好景致的赞美。所以说写“落红”“斜阳”表达了词人对春光逝去的伤感的说法是错误的。据此,答案为C。【赏析】这是一篇富于生活情趣的词中小品。全词分三层,前二句为第一层,中二句为第二层,末三句为第三层。一层一转,逐层转出,而又层层相关。第一层写春天突然来到之出乎意料。从“不信”说到不能不信,昨夜尚不信,过了“一夜”、面对“遍生”的“芳草”却不能不信。“一夜”,见出时间之短,“遍”字见出春来之速,“一夜遍生芳草”如洪钟万钧,大声宣告春天已经大踏步到来的消息。第二层,转出“落红”,引出“小童”,词人的目光则由整个“园林”转而专注于其中一处——“池上”。词人吩咐小童,却不是让打扫落花,恰恰相反,而是叮咛“池上落红休扫”。第三层,转出“斜阳”,说明“休扫”的道理。说的似乎只是“花外斜阳”,而事实上,花瓣散落在芳草地上,“花外斜阳”也正斜照在池塘边红绿相映的芳草地上,“芳草”、“落红”、“池上”、“斜阳”,至此已自然地汇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单纯而又生趣盎然的《花外斜阳图》。从这首小词中,我们不难见出李梦阳的独特的审美情趣,不能不在心里说一声:他是热爱生活、富于生活情趣的。二、陈村《给儿子》——文学短评:选择关键词与理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给儿子陈村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你能看到村子了。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你要沉住气。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你比着照片,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受会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别跑,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①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住上几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发一刀推净,这样头便显得长了。顶上则是长长的头毛,能披到眼睛,时而这么一甩,甩得很有点味道。我喜欢见他们光着上身光着脚的样子。皮肤晒成了栗色,黑得发亮发光,连麦芒都刺不透它。他们不是生来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下河,你就知道,他们原先比你还白。现在,他们和你的祖先一样黑了。和你父亲当年一样黑。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样黑。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②你会爱的。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③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半夜就走。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家。日子长了,你们能处好。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道究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由此切入长大成人和出门旅行这两个关联话题。B.儿子在渡船上会邂逅许多陌生人,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C.父亲设想儿子一路上常会遇到狗,并建议儿子离开时带走一条狗,可见狗应是父亲当年乡村生活中难忘一部分。D.儿子的板桥之旅除了坐车乘船,还需步行走过许多路,如江堤、大路、大埂、渠边小路、石桥等,带有较浓的寻访意味。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也正是“我”当年的经验和感悟。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C.句子③中的“飘”,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D.句子④表达出的不确定,与前文多处“你会”“你得”表现出的笃定形成了张力。3.“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二、陈村《给儿子》【答案】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B.“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错误,结合“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分析可知,父亲是想让儿子观察人生百态,告诉儿子他们没有坏意,不是教儿子如何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故选B。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C.“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错误。结合“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分析可知,此处的“飘”指的是不懂生活的意义而产生不切实际的生活态度,不是“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故选C。3.①写出干农活的劳累和辛苦,感悟到我们有可以干很多事的潜能,人生要能承受生活之重;
②由有些农活可能干不了,体悟到我们的局限,我们并非全能;
③写出了生活中有些东西是不能丢的,需要一直传承和延续;
④感悟生活的美好和大地的仁慈,感悟到对生活的热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结合“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分析可知,作者由此写出干农活的劳累和辛苦,感悟到我们有可以干很多事的潜能,人生要尽力而为,要能承受生活之重;结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分析可知,作者由此感悟到有些农活我们可能干不了,体悟到我们的局限,我们并非全能,做事要量力而行;结合“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它们也是扔不了的”分析可知,作者由此写出了生活中有些东西是不能丢的,需要一直传承和延续;结合“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分析可知,作者由此感悟生活的美好和大地的仁慈,感悟到对生活的热爱。4.(1)甲组示例: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
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
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
(2)乙组示例: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
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零售行业消费者购物偏好调查报告
- 2025年环保行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化妆品个人护理行业品牌营销与消费升级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环保产业全球合作与碳中和政策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化学工业绿色生产技术应用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工业自动化行业生产线智能化案例报告
- 2025年环保产业绿色标准制定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教育培训行业在线教育平台用户行为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及未来5年中国卫生消毒剂市场全面调研及行业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 区块链协议书实验
- 2025年度艺术品电子交易市场数字版权使用授权协议
- 2025年陕西省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 2025年中国邮政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笔试-甘肃-甘肃麻醉学(医疗招聘)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新《治安管理处罚法》解读课件
- 监理公司质量管理制度
- 微波光子集成-洞察及研究
- 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
- 弘扬教育家精神 争做四有好老师
- 三标合一管理体系培训
- 2025年吉林省国资委监管企业招聘(2号)笔试考点题库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