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制度概论课件_第1页
司法制度概论课件_第2页
司法制度概论课件_第3页
司法制度概论课件_第4页
司法制度概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司法制度概論

第一章司法概述常考知識點司法與司法權司法的構成要素司法制度的起源、發展及現代司法制度的建立現代司法制度的主要標誌現代司法的基本功能司法與正義的關係司法模式的概念及主要劃分

第一節司法與司法權一、司法與司法權的概念(一)司法的概念司法(Justice),指由專門的國家司法機關根據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式,具體適用法律、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特別是指法院的審判活動。狹義的司法廣義的司法主體法院法院及其他適用法律解決糾紛的機構內容審判審判、行政裁決、仲裁、調解、公證等界定法定標準法定標準、習慣標準、功能標準表1-1司法的概念

第一節司法與司法權(二)司法權1.司法權的概念司法權是以審判權為核心,與立法權和行政權相區分的國家權力,是一種適用法律、處理案件的專屬權力,具有執行、裁判、救濟權的特性。

第一節司法與司法權(二)司法權2.關於司法權的不同界定(1)大司法權說(2)三權說(3)多義說(4)兩權說

第一節司法與司法權(二)司法權的性質3司法權的性質第一,司法權是一種執行權。第二,司法權是一種裁判權。第三,司法權是一種救濟權。此外,司法權實際上也是一種監督權。

第一節司法與司法權(三)界定司法機關的不同標準1.法定標準,即將國家在憲法或相關法律中的明確規定作為認定司法機關範圍的標準。2.習慣標準,即在歷史發展中,有些國家機關儘管並不屬於法定的司法機關,但歷來被社會和公眾認為屬於司法機關,其行使的國家權力也屬於國家司法權的組成部分,或具有實質意義上的司法職能。3.功能標準,即從法律適用或糾紛解決功能的角度將某些在法律和習慣上並不屬於司法機關的國家機關、社會組織或機構及其職能視為司法機關及司法職能。

第一節司法與司法權二、司法的特徵1.被動性2.中立性3.合法性與程式性4.專屬性5.職業化6.終局性與穩定性

第一節司法與司法權三、司法的構成要素(一)司法體制是一個國家有關司法機關設置、各司法機關之間職權劃分和相互關係的體系、制度、形式和活動原則的總稱。(二)司法組織狹義的司法組織,即行使司法權的國家機關及其組織系統,主要指法院系統。廣義的司法組織,則將各種實際具有司法功能的國家機關、法律授權的專門組織以及承擔部分司法或准司法功能的機構,都納入其範圍。

第一節司法與司法權三、司法的構成要素(三)法律規範體系與司法程式

1.法律規範體系,是指司法活動必須嚴格遵循並作為基本依據的規範性法律檔體系。2.司法程式,是指司法活動必須遵循的原則、法定形式、步驟和方法。(四)法律職業群體狹義的法律職業群體由法官、檢察官及律師構成,而法學家、立法者,企業法務人員、仲裁員、公證員及其他法律工作者以及部分調解員等則可納入廣義的法律職業群體的範圍。

第一節司法與司法權三、司法的構成要素(五)司法環境司法環境,主要指司法制度形成和運作的社會環境。(六)司法理念司法理念是基於不同的價值觀(意識形態或文化傳統)對司法的功能、性質和應然模式的系統思考,表現為司法制度的價值取向、司法觀念、司法的基本原則、法律職業倫理等,體現在司法制度的設計建構、對司法的評價,及對法律職業的要求和司法運作的行為規範上。

第二節司法的歷史發展及現代司法制度的建立一、司法的產生與歷史發展(一)司法的起源司法活動是基於人類社會解決糾紛和利益衝突的需要而產生的。在社會生活中,當人們發生糾紛和利益衝突,無法自行解決時,就需要依靠權威或中立的第三方出面進行調整。司法制度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結果,並與國家的產生息息相關。

第二節司法的歷史發展及現代司法制度的建立一、司法的產生與歷史發展(二)古代社會的司法制度1.司法權往往與其他權力,特別是行政權渾然一體、共同行使。2.存在多元化的司法體制。在中世紀漫長的歷史階段,西方國家的國家權力與地方封建割據共存,構成了宗教法、國家法和地方法等多元化機制同時存在的格局。3.法律規則與程式均未發展成熟。4.司法活動具有嚴酷性和非理性的特徵。司法活動與宗教或巫術等迷信活動(如神判等)相互交融。

第二節司法的歷史發展及現代司法制度的建立一、司法的產生與歷史發展(三)近現代司法制度的建立與發展1.西方近代司法制度產生的背景和條件(1)統一民族國家的形成。(2)法律職業群體的成熟。(3)立法和法律規範的發展。(4)現代民主制度的建立。

第二節司法的歷史發展及現代司法制度的建立一、司法的產生與歷史發展(三)近現代司法制度的建立與發展2.現代司法制度的建立主要標誌:(1)國家建立統一的司法機關,由司法機關獨立和專屬地行使司法權。(2)司法機關嚴格依法行使職權。(3)確立了司法公正的理念。

第二節司法的歷史發展及現代司法制度的建立一、司法的產生與歷史發展(四)當代司法制度的發展1.司法與政治的界限開始鬆動,法院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方面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2.20世紀以來,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國家開始產生社會福利的思想和政策,司法制度(尤其是民事司法制度)出現一些新的改革動向,以謀求更廣泛的社會正義。3.司法組織內部功能分化進一步發展。

第二節司法的歷史發展及現代司法制度的建立二、中國司法制度的建立和發展(一)古代社會的司法制度1.奴隸社會的司法制度基本特徵:(1)司法權直接由國家最高統治者(國王)掌握,各地方貴族亦擁有一定的司法權。(2)尚未形成系統的成文法體系,司法活動的依據不統一,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和專斷性。(3)司法只保護貴族(奴隸主)及平民(自由民)的利益,奴隸則不具有訴訟主體資格,其權利不受法律保護。(4)與西方同時期相比,司法程式中宗教迷信色彩相對較少,而以對血緣關係的重視為特徵。(5)訴訟程式具有嚴酷性,通行刑訊逼供。(6)初步形成了一些司法技術和經驗。

第二節司法的歷史發展及現代司法制度的建立二、中國司法制度的建立和發展(一)古代社會的司法制度2.封建社會的司法制度特點:(1)在司法機關的設置上,司法從屬於行政,基層司法與行政合體。(2)在司法程式上,重刑輕民,刑民有分有合。(3)沒有形成法律職業群體。(4)注重對司法過錯的責任追究。

第二節司法的歷史發展及現代司法制度的建立二、中國司法制度的建立和發展(二)近現代司法制度

1.清末司法改革。2.民國時期的司法制度。(1)初步引入了西方現代司法原則和制度。(2)司法制度與民眾的社會生活存在巨大距離,仍然停留在形式上,僅在中心城市發揮作用。司法的統一遠未實現。(3)存在著破壞國家主權的領事裁判權,國家司法管轄權不能進入外國租界內。(4)司法服務於政治,成為鎮壓敵對勢力的工具,司法腐敗盛行,司法公正受到質疑。

第二節司法的歷史發展及現代司法制度的建立二、中國司法制度的建立和發展(二)近現代司法制度

3.革命根據地的司法制度。特點:(1)司法的簡便和常識化。(2)司法的民主化。(3)法院審理的高度職權主義。

第二節司法的歷史發展及現代司法制度的建立二、中國司法制度的建立和發展(三)當代司法制度

1.新中國司法制度的建立與發展(1)創建階段。(2)挫折與停頓階段。(3)恢復重建階段。(4)發展改革階段。

第二節司法的歷史發展及現代司法制度的建立二、中國司法制度的建立和發展(三)當代司法制度

2.我國當代司法制度的特點

(1)現代司法體制從形式上已經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民司法模式,但一些國際社會公認的現代司法的基本原則和制度尚未完全確立和實現(2)司法程式始終處在改革完善中(3)司法隊伍的建設、司法官的職業化和身份保障制度成為司法改革的重點問題

第二節司法的歷史發展及現代司法制度的建立二、中國司法制度的建立和發展(三)當代司法制度

2.我國當代司法制度的特點(4)司法體制具有不同於西方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特性(5)司法環境有待改善。(6)自從香港和澳門先後回歸祖國後,與我國大陸的司法制度同時存在的,還有實行“一國兩制”的港澳地區的司法制度,以及暫時尚未回歸的臺灣地區的司法制度。第三節現代司法的功能與模式一、現代司法的基本功能(一)糾紛解決司法的直接功能是解決糾紛、調整利益衝突,保護社會主體的合法權益。(二)法律適用和規則確認司法活動是一個法律適用的過程,具有確認、實現或發展法律規範,保證法律調整機制的有效和正常運轉,從而建立和維護穩定的法律秩序的功能。(三)維護政治秩序和權力的合法性司法是國家司法權的行使和法的實現的重要環節,其最深刻的社會功能還在於維護整個社會的政治秩序和國家權力的合法性。二、司法的價值取向(一)司法與正義司法在實現社會正義中的作用主要體現為:1.司法是實現立法所確定的社會正義(分配的正義)的最重要的途徑。2.司法是保證社會秩序、經濟秩序和法律秩序的最重要的保障機制。3.司法通過公開、公正和公平的程式,為實現社會正義創造基本的條件。4.司法通過審判,衡平利益的衝突,協調社會正義與個體正義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同時可以糾正或彌補立法中的不足、缺漏或不公正,促進法律自身的發展。第三節現代司法的功能與模式

第二節現代司法的功能與模式二、司法的價值取向(二)司法的價值取向1.可以根據不同的價值取向而選擇不同的訴訟模式,並定位司法的功能。2.可以根據司法的不同功能進行司法機關或法院組織體系內的合理分工,由不同審級的法院承擔不同的功能。3.可以根據社會的需求和司法自身的條件,對司法制度及程式進行適當的改革,以使司法不斷適應時代的發展和需求。

第二節現代司法的功能與模式三、司法制度的不同模式(一)司法模式的概念模式,即事物的類型,通常是指由特定要素構成的具有顯著特徵的典型樣式。司法制度的模式,主要是指根據不同的司法理念,通過特定的司法體制、制度和程式等要素建構的特定的司法制度的類型或典型樣式。

三、司法制度的不同模式(二)區別司法模式的意義一方面,應堅持現代司法的精髓和基本原則,以改革我國現行制度的缺陷;另一方面,只有認清各種模式的特點、利弊、所需要的社會條件、引進的成本等,才能避免盲目性,減少制度移植帶來的體系混亂、過高的成本代價和不適應性。第二節現代司法的功能與模式

第二節現代司法的功能與模式三、司法制度的不同模式(三)司法模式的劃分最典型的是從法律傳統角度劃分的普通法系和大陸法系。從訴訟程式主導權的差異角度,各國司法模式可分為對抗制和糾問制從社會形態的角度,還存在奴隸社會司法模式、封建社會司法模式、資本主義司法模式和社會主義司法模式的劃分。

1.張晉藩主編中國司法制度史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2[美]米爾伊安·R·達瑪什卡司法和國家權力的多種面孔——比較視野中的法律程式鄭戈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3[日]小島武司等司法制度的歷史與未來汪祖興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4[意]莫諾·卡佩萊蒂比較法視野中的司法程式徐昕,王奕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參考資料

1.關於司法和司法權的不同界定對於理解司法活動及司法制度有什麼意義?2.中國當代司法制度的特點是什麼?3.如何理解司法的價值取向?思考題第二章司法體制常考知識點司法體制與司法制度現代司法體制及其特徵實體公正與程式公正司法公正與司法效率的關係司法獨立與司法民主司法權限主管和管轄我國人民司法體制

第一節現代司法體制及基本理念一、現代司法體制的概念與特徵(一)司法體制的概念1.司法體制司法體制,是一個國家有關司法機關的設置,各司法機關之間的職權劃分和相互關係的體系、制度、形式和活動原則的總稱。2.司法制度司法制度一般是司法體制在憲法和法律中的具體化和制度化。

第一節現代司法體制及基本理念一、現代司法體制的概念與特徵(二)現代司法體制的特徵1.現代司法體制建立在現代立憲民主政治體制之上,由司法機關獨立行使司法權2.司法體制內部實行許可權與職能的分工3.法律家職業化4.建立司法監督與司法民主的制約機制

第一節現代司法體制及基本理念二、現代司法體制的基本理念(一)司法公正1.司法公正的概念司法公正包括實體(或實質)公正與程式公正。2.司法公正的基本標準司法公正的基本標準應是實體公正和程式公正的統一。3.公正與效率的關係一方面,公正性是司法的基礎和實質目標,司法對效率的追求也同樣必須以公正為前提。另一方面,訴訟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也與公正的實現息息相關。

第一節現代司法體制及基本理念二、現代司法體制的基本理念(二)司法獨立1.司法權獨立,即司法的外部獨立,要求司法權獨立於立法權、行政權及其他社會政治權力,不受其操縱、干涉和影響。2.法院獨立,要求在法院內部嚴格區分司法行政權和審判權,正確處理上下級法院的關係。3.裁判者即法官獨立,要求法官在履行職權時除受法律和良知的拘束外,不受任何干涉。

第一節現代司法體制及基本理念二、現代司法體制的基本理念(三)司法責任1.司法責任的概念司法責任,是司法機關、司法輔助機構、司法官及其他法律工作者,因職務上的行為不當而引起的依法應當承擔的不利的法律後果。2.司法責任的特點(1)責任的複合性。(2)責任主體的特定性。(3)承擔責任的行為具有職務性。

第一節現代司法體制及基本理念二、現代司法體制的基本理念(三)司法責任3.司法責任的分類(1)根據責任主體的不同,可將司法責任分為個人責任、單位責任和共同責任。(2)根據責任主體違反義務時有無過錯,可將司法責任分為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3)根據責任發生的不同階段,可將司法責任分為過程責任(程式責任)和結果責任(實體責任)。

第一節現代司法體制及基本理念二、現代司法體制的基本理念(三)司法責任3.司法責任的分類(4)按照責任性質,可將司法責任分為刑事責任、民事責任、行政責任(紀律責任)和國家賠償責任。(5)根據承擔責任主體的職業角色的不同,可以分為法官職業責任、檢察官職業責任、律師職業責任、公證員職業責任等。

第一節現代司法體制及基本理念二、現代司法體制的基本理念(三)司法責任4.司法責任與司法豁免權司法責任的設定是為了保證司法的公正。其中最重要的是司法機關和司法官的責任,這種責任與一般法律職業及機構的責任存在本質的區別。司法官獨立行使職權受到法律保護;司法官身份保障制度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司法官的職務行為享有豁免權,即履行職務行為免受法律追訴的特權。

第一節現代司法體制及基本理念二、現代司法體制的基本理念(四)司法民主1.司法民主的概念2.司法民主與司法獨立的關係首先,司法民主的真正實現,必須以確保司法權的獨立運作為基礎,現代司法制度應優先保證司法獨立。其次,在現代法治國家中,司法民主既是對司法獨立的一種制約,又能對司法獨立的形成起到促進作用。

第一節現代司法體制及基本理念二、現代司法體制的基本理念(四)司法民主3.司法民主的實現途徑(1)依法行使審判權。(2)法官任命制度。(3)法官任期制度。(4)非職業法官制度。(5)審判公開原則。(6)司法監督。(7)司法委員會。

第二節司法權限一、司法權限的概念及功能司法權限,是指司法權的限度和範圍。現代法治國家的司法權限主要涉及以下各種關係:(1)司法機關與立法機關的關係;(2)司法機關與行政機關的關係;(3)司法機關與社會團體,包括公益性組織、自治性組織、宗教團體、政黨等組織的關係;(4)司法機關與公民私權的關係;(5)不同司法機關之間的關係;(6)與國家主權有關的涉外司法主權關係。

第二節司法權限二、司法機關與立法機關的關係現代法治國家立法機關與法院之間的關係一般遵循以下基本原則。1.司法活動必須依法進行。2.立法機關有權設立或撤銷司法機關,任免司法官。3.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司法權。4.立法機關對司法行政事務進行管理和控制。5.法院通過違憲審查權對立法權進行監督和制約。6.相互尊重與禮讓。

第二節司法權限三、司法機關與行政機關的關係在實踐中,各國主要依據以下基本原則來調節二者的關係。1.司法機關與行政機關各自依法獨立行使職權。2.法院擁有對糾紛的最終裁判權。3.法院通過行政訴訟實現司法權對行政權的制約。4.司法審查制度確立了司法機關對行政立法的審查權。

第二節司法權限四、司法機關之間的分工與協作1.司法機關之間分工與協作的必要性2.我國公檢法機關的分工與協作(1)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及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2)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3)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3.司法機關與司法行政機關的分工與協作

第二節司法權限五、司法機關與社會團體之間的關係在實踐中,各國主要依據以下原則和方法來處理兩者的關係。1.賦予社會團體組織處理內部糾紛的自治權。2.確立司法最終保障的地位。3.通過各種標準、程式和原則合理界定司法權介入社團糾紛的範圍和限度。

第二節司法權限六、司法的主管與管轄權範圍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制約。1.基於權力分立原理的限制。(1)除違憲審查程式外,司法機關一般無權受理請求撤銷規範性法律檔和法院規則等訴訟。(2)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的具有高度的政治意義的所謂統治行為或政治問題,不屬於司法審查的對象。(3)除非得到授權,行政裁量的合理性和立法的合理性等一般不能成為法院審理的對象。

第二節司法權限六、司法的主管與管轄權範圍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制約。2.現代司法應尊重社會團體和地方的自治權,儘量不介入社會團體內部糾紛的自律性處分。一般對以下各類糾紛採取謹慎行使審判權的政策:(1)地方自治團體或其他社會團體內部的糾紛;(2)實行自治的大學或其他學校內部的糾紛;(3)政黨內部的糾紛;(4)宗教團體等內部糾紛3.國際性(涉外)因素的制約。

第二節司法權限七、司法的社會化1.法院的糾紛解決功能向社會、民間機構和非訴訟程式(ADR)分流,並形成非訴訟程式與司法機關及訴訟程式的銜接。

2法院體系引入並銜接民間性、社會性的糾紛解決機構。3.部分司法機構出現私有化現象,即將一部分傳統由國家嚴格控制管理的司法機構向社會開放,允許私人經營管理。

4.私營員警和私人偵探機構等新的服務業出現,這些行業適應社會主體的需要,填補法律服務市場的短缺,為當事人提供安全保障、證據收集調查等服務。

第三節當代世界主要司法體制一、不同的司法體制及其模式

1.根據政治體制的不同,可以分為三權分立體制下的司法體制,議行合一體制下的司法體制,政教合一體制下的司法體制等。2.根據國家結構的不同,可以分為單一制國家的司法體制和複合制國家的司法體制等。3.根據司法機關的設置、許可權和司法權的行使方式進行的分類:(1)大司法體制;(2)小司法體制。

第三節當代世界主要司法體制二、英國司法體制(一)法院系統英國的法院體系相對龐大,根據管轄權的不同,包括普通管轄權法院和特別管轄權法院。(二)檢察機關英國檢察機關具有相對獨立性,較早地採取了審判權和檢察權的分署行使。(三)司法行政機關英國在傳統上沒有設立專門的司法部,司法行政事務實行多部門分頭管理

第三節當代世界主要司法體制二、英國司法體制(四)英國司法體制的特點1.法院系統比較複雜,除普通法院外,行政法院分擔了大量糾紛處理任務,並與普通法院進行審級上的銜接,由此合理地解決了二者之間的關係,保障了司法權的最終權威。2.普通法院的職業法官數量少,法官地位高,具有精英化特徵。3.檢察機關具有相對獨立性,機構健全,通過刑事司法改革,加強了對刑事犯罪的打擊力度。4.司法體制統一性程度較低。

第三節當代世界主要司法體制三、美國司法體制(一)法院系統(二)檢察機關(三)司法部(四)美國司法體制的特點1.存在聯邦和州兩套法院系統,二者之間無隸屬關係和審級關係,實行雙軌制。2.聯邦最高法院擁有司法審查權,司法權限大,在通過重大案件參與國家決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3.檢察機關與司法行政機關合一,檢察機關的作用不斷加強。4.法官選任有任命制和公選制等基本方式,法官從律師中產生。5.法院的糾紛解決功能向ADR分流,司法的社會化趨勢明顯。

第三節當代世界主要司法體制四、德國司法體制(一)法院系統(二)檢察機關(三)司法部(四)德國司法體制的特點1.憲法法院不屬於司法系統和普通法院,具有高於各個權力機關的地位,獨立行使司法審查權。2.法院系統設計合理。3.檢察機關隸屬於司法部。4.法律職業包括法官、檢察官、律師、公證人等。

第三節當代世界主要司法體制五、法國司法體制(一)法院系統(二)檢察機關(三)司法部(四)法國司法體制的特點1.實行司法雙軌制。

2違憲審查權由專門設立的憲法委員會行使。3.檢察機關與司法行政機關合一,擁有廣泛的權力。4.由司法部負責管理法院系統的行政組織、人事調動和活動經費等方面的司法行政事務。5.法律職業實行分業模式,法律教育和培訓由司法部統一負責。

第三節當代世界主要司法體制六、日本司法體制(一)法院系統(二)檢察機關(三)法務省(四)日本司法體制的特點1.法院的設置受美國體制的影響,最高法院擁有違憲審查權。2.法律職業的設置和培養途徑採取分業制,各法律職業任職標準大致相同。3.法院、法務省和律師協會三機構(法曹三者)分工協作,共同推動法律職業的培訓、司法改革和有關問題。4.刑事偵查權分別由員警機關、公安調查廳和檢察廳行使,並相互配合。

第四節我國司法體制一、我國大陸司法體制(一)人民司法體制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西方三權分立的體制不同。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最高權力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我國司法體制被稱為人民司法體制,除了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兩個最高司法機關外,在國務院設立了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等職能部門,它們雖然屬於行政機關,但也承擔著重要的司法職能。

第四節我國司法體制一、我國大陸司法體制(二)人民司法的組織體系1.審判機關2.檢察機關3.公安機關和國家安全機關4.司法行政機關5.行政機關與地方政府6.基層自治組織7.社會機構與民間團體

第四節我國司法體制一、我國大陸司法體制(三)我國司法體制的基本原則1.司法主權原則。2.司法統一原則。3.司法獨立原則。4.司法制約原則。5.司法民主原則。6.司法平等原則。7.實事求是原則。8.司法便民原則。

第四節我國司法體制二、香港特別行政區司法體制基本構成(一)法院(二)檢察機關(三)律政司(四)犯罪偵查機關1.員警機構。2.廉政公署。3.海關。

第四節我國司法體制三、澳門特別行政區司法體制基本構成(一)法院普通法院共分三級:(1)初級法院,(2)中級法院,中級法院行使初審管轄權和上訴管轄權。(3)終審法院,行使特別行政區的終審權。專門法院只設立了行政法院。(二)檢察機關(三)刑事偵查機關

第四節我國司法體制四、臺灣地區司法體制基本構成(一)“司法院”分為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二)檢察機關臺灣地區的檢察機關是行使檢察權、與審判機關相制衡的司法機關,在組織系統上隸屬於“法務部”,在機構設置上按照“審檢合一的原則”設於各級法院之中。

1.郭成偉,宋英輝主編當代司法體制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2季衛東法律程式的意義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3.彭小龍非職業法官研究:理念、制度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4.TimKoopmansCourtsandPoliticalInstitutions:aComparativeView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3參考資料

1現代司法體制的本質與特徵是什麼?2現代司法制度的基本理念和原則有哪些?3簡述司法機關與其他國家權力機關之間的關係。4簡述司法機關與社會團體組織之間的關係。5.在現代社會中,法院的主管和管轄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響?6.試述美國、德國以及法國的司法體制有何不同?3.試述我國人民司法體制的構成、特點和基本原則。思考題第三章法律職業與法律教育常考知識點法律職業的概念與特徵法律職業的構成法律職業道德法律教育與法學教育我國法律教育制度的構成及特點我國統一司法考試

第一節法律職業一、法律職業概述(一)法律職業的概念與構成1.法律職業的概念職業,一般是指人們在社會中所從事的作為謀生手段的工作;在社會分工的角度上,則是指具有特定性質、工作內容、工作形式和專業技能的專門工作崗位。法律職業(legalprofession),是指“以通曉法律和法律應用為基礎的職業”(《不列顛百科全書》)。

第一節法律職業一、法律職業概述(一)法律職業的概念與構成

2.法律職業群體的構成(1)法官:行使國家審判權的裁判者。(2)檢察官。(3)律師。(4)法學家:從事法學研究和法學教育的法律學者。(5)其他法律職業人(6)立法者。分為兩種,一種是指在民主憲政下的專門立法機關的議員,另一種則是指專門為議會或政府制定立法草案或議案的職業法律家。

第一節法律職業一、法律職業概述(二)法律職業的特徵1.專業性。2.自治性。3.同質性。4.分工與協作性。

第一節法律職業一、法律職業概述(三)法律職業的形成與法律職業化1.法律職業的形成法律職業與國家、法律和司法活動幾乎同時產生。西方國家的法律職業最初產生於古羅馬時期。2.法律職業化相對於靜態的職業概念而言,職業化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指一個職業或行業從社會總體分工的混合狀態中逐步分化出來,最終形成獨立控制該專門領域的過程。

第一節法律職業一、法律職業概述(四)法律職業群體在法治社會中的意義1.法律職業群體是法律自治的需要。2.高素質的法律職業群體是司法公正的保證。3.法律職業群體是發揮司法功能、建立司法權威的主體要素。

第一節法律職業二、法律職業共同體(一)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含義1.共同體是社會學中的一個概念,是指由因特定因素(地域、民族、職業、信仰和利益等)組成的社會團體。2.職業共同體是指因共同的職業利益、專業技能和認同感而形成的社會群體。3.法律職業共同體是以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為代表的,受過專門法律訓練,具有專門法律技能和倫理,專職從事法律職業的人所組成的共同體。

第一節法律職業二、法律職業共同體(二)法律職業共同體的不同模式1.一元化模式一元化模式即各種法律職業儘管存在內部的分工,但相互之間聯繫比較緊密,並存在相互轉化的可能性和途徑。2.分業模式分業模式即各種法律職業從就職開始就有明確的分工,各種職業之間聯繫較鬆散,原則上不存在升任或轉化的關係。

第一節法律職業三、法律家的基本素質(一)法律職業道德法律職業道德,又稱法律職業倫理,是指對法律職業的道德要求和行業自律規範。法律職業道德具有以下特徵:1.主體的特定性。2.職業的特殊性。3.規範性和約束力。

第一節法律職業三、法律家的基本素質(二)法律專業知識和技能法律家必須掌握系統的法律專業知識和法律職業技能。(三)學識與修養法律家的學識不僅包括法律方面的素養,更重要的是指他們在處理法律事務中所必需的社會常識,即對社會生活、人性、價值和利益等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第一節法律職業四、實務法律家與法學家的區別與聯繫1.實務法律家與法學家的區別2.實務法律家與法學家的聯繫法學和法律實務之間又存在著內在的、不可分割的聯繫,始終保持著密切的關係。

第二節法律教育與培訓制度一、法律教育的功能(一)法律教育的分類及功能1.法學教育2.法律職業培訓目前大致有兩種模式:(1)在絕大多數國家,法律職業培訓是在大學法學教育之外或之後單獨進行的。(2)由大學法學院承擔法律職業培訓。

第二節法律教育與培訓制度一、法律教育的功能(二)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培訓的關係1.法學教育與法律家的職業教育培訓存在嚴格區別,二者不能相互取代。2.法學教育與法律實務培訓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繫,二者不能完全脫離。

第二節法律教育與培訓制度二、法律職業資格與司法考試(一)法律職業資格的取得在法律職業資格的取得上,現代世界各國大致有以下共同特點:1.專業性或壟斷性2.嚴格的資格准入要求3.司法考試與職業培訓結合4.職業的穩定性

第二節法律教育與培訓制度二、法律職業資格與司法考試(二)法律職業培訓的途徑和模式1.在英美等普通法系國家,法律職業採取一元化模式,法官從律師中產生。

第二節法律教育與培訓制度執業律師或公職律師根據員額,選舉或任命為法官根據員額,選舉或任命為檢察官從政及其他職業

大學法律系或其他專業畢業非法律專業畢業法學院律師考試合格律師事務所實習英國及其他普通法系國家美國圖3-1英美法系模式

第二節法律教育與培訓制度二、法律職業資格與司法考試(二)法律職業培訓的途徑和模式2.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律職業採用分業模式,法律職業人員執業前的教育也分為兩個階段,即大學本科法律教育和本科之後的職業培訓兩部分。

第二節法律教育與培訓制度統一或分別專門職業培訓及實習考試(第二次)合格根據員額,任命為法官根據員額,任命為檢察官律師及其他法律職業圖3-2大陸法系模式司法考試(第一次)合格大學法律系畢業社會人

第二節法律教育與培訓制度三、當代世界各國法律教育概況(一)法國法律教育制度1.法學教育法國的大學法律教育傳統上屬於一種歷史悠久的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法學本科生畢業後並不一定選擇法律職業,大學教授在法律職業中的地位不高。2.法律職業培訓(二)德國法律教育制度1.法學教育德國法律教育本身是一元化的,法官與律師接受同樣的教育和培訓。2.法律職業培訓

第二節法律教育與培訓制度三、當代世界各國法律教育概況(三)美國法律教育制度1.法律職業教育2.法學教育(四)英國法律教育制度1.法學教育2.法律職業培訓

第二節法律教育與培訓制度三、當代世界各國法律教育概況(五)日本法律教育制度1.法學教育2.司法考試3.法律職業培訓

第三節我國法律職業與法律教育制度一、我國法律職業的構成(一)我國法律職業的歷史發展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完善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制度的意見》,提出將現行司法考試制度調整為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制度。(二)我國法律職業的構成

1.法官2.檢察官3.律師4.其他法律工作者5.法學家

第三節我國法律職業與法律教育制度一、我國法律職業的構成(三)我國法律職業的特點

1.法律職業人數眾多,職業化程度和社會公信力相對較低。2.繼承了大陸法系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制傳統,實行法律職業分業模式,但統一的司法培訓制度、司法官任用和輪換制度以及司法官身份保障制度等尚未建立或落實。3.法律職業群體素質存在地方差異。

第三節我國法律職業與法律教育制度一、我國法律職業的構成(四)法律職業道德不同的職業身份對職業道德的要求各有不同:1.法官的職業道德。根據《法官職業道德基本準則》的規定,法官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有六個方面。2.檢察官職業道德。“忠誠、公正、清廉、文明”。3.律師的職業道德。

第三節我國法律職業與法律教育制度一、我國法律職業的構成(五)法律職業責任1.法官、檢察官職業責任。指法官、檢察官違反法律、職業道德準則和行業紀律所應當承擔的責任。2.律師職業責任。是指律師及律師事務所違反法律、職業道德準則和行業紀律所應當承擔的責任。3.公證員職業責任,是指公證員及公證機關違反法律、職業道德準則和行業紀律所應當承擔的責任。

第三節我國法律職業與法律教育制度二、我國法律教育制度(一)法律教育制度的發展(二)大學法律教育1.法學本科教育。2.法學碩士研究生教育。3.法律碩士研究生教育。4.法學博士研究生教育。

第三節我國法律職業與法律教育制度二、我國法律教育制度(三)成人法律教育及中等法律教育目前的成人法學教育主要有兩種形式:1.以知識更新為主的幹部培訓。2.以攻讀高等學位為主的學歷教育。

第三節我國法律職業與法律教育制度二、我國法律教育制度(四)職業培訓與繼續教育1.任職前培訓法律職業培訓是連接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的橋樑,是法律職業人員任職前的必經階段。2.法律繼續教育法律繼續教育,是指對法律職業人員在任職期間進行的一種教育,目的在於專業知識的更新和提高。

第三節我國法律職業與法律教育制度三、國家司法考試(一)國家司法考試的設立和預期目的(二)司法考試報考條件1.符合特定條件人員,可以報名參加國家司法考試2.有特定情形之一的人員不能報名參加考試,已經辦理報名手續的,報名無效3.已經取得A類法律職業資格證書人員,或者已經取得B類法律職業資格證書但尚未取得高等學校本科以上畢業學歷的人員,不得再次報名參加國家司法考試。

第三節我國法律職業與法律教育制度三、國家司法考試(三)司法考試的設置1.基本程式(1)司法考試大綱公佈;(2)司法考試有關事項公告,司法部就司法考試有關事項的公告一般在5月下旬到6月初出臺;(3)司法考試報名階段;(4)考試階段及答案公佈、異議階段;(5)發佈關於成績查詢、合格分數線、法律資格申請及證書頒發的公告;(6)申請資格授予階段;(7)領取職業資格證書階段

第三節我國法律職業與法律教育制度三、國家司法考試(三)司法考試的設置2.司法考試資格證書

按實際分為:A類,適用於報名學歷為大學本科以上,考試成績為360分以上的應試人員。B類,適用於放寬報名學歷條件地區,且報名學歷為法律專業專科,考試成績為360分以上的應試人員。C類,適用於放寬報名學歷條件地區,考試成績為315分~359分的應試人員。

第三節我國法律職業與法律教育制度三、國家司法考試(四)司法考試的現狀、問題和完善1.司法考試的調整

2.司法考試亟待解決的問題(1)司法考試的性質定位模糊,介於法律職業的入門考試和任職資格考試之間。(2)考察的是一般知識和思維、分析能力,與實務操作相去甚遠。(3)相關配套制度尚未建立。(4)司法考試及其合格率應與法律職業的實際需求相適應,合理控制其發展規模和速度,以避免惡性競爭和低水準發展。

第三節我國法律職業與法律教育制度3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2015年年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完善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制度的意見》,現行司法考試制度將會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制度取代。(1)法律職業的範圍和取得條件。(2)法律職業資格的准入條件。(3)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內容。(4)職前培訓制度。

第三節我國法律職業與法律教育制度四、港澳臺地區法律職業與法律教育制度(一)香港特別行政區

1.法律基礎教育。法律基礎教育即在大學對學生進行法律理論知識教育的法律學士教育,為期3年。2.法律深造教育。法律深造教育即職業培訓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對學生進行專門的法律實踐教育訓練。

第三節我國法律職業與法律教育制度四、港澳臺地區法律職業與法律教育制度(二)澳門特別行政區

1.法律職業澳門地區的法律職業具有鮮明的大陸法系國家的傳統特徵,各法律職業原則上採取分業模式。2.法律教育包括大學法學教育和專門的職業培訓兩個階段。

第三節我國法律職業與法律教育制度四、港澳臺地區法律職業與法律教育制度(三)臺灣地區1.法學教育2.司法考試與司法培訓包括大學法學教育和專門的職業培訓兩個階段。

1張文顯司法改革報告:法律職業共同體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孫笑俠等法律人之治——法律職業的中國思考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3李學堯法律職業主義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4王新清主編法律職業道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5季衛東法律職業的定位中國社會科學,1994(3)6範愉當代中國法律職業化路徑選擇——一個比較法社會學的研究北方法學,2007(2)7朱景文:《中國法律發展報告2013:法學教育與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參考資料

1.法律職業與職業化的意義是什麼?2.我國現行法律教育體系的構成、特點和存在的問題是什麼?3.我國統一司法考試的意義與特點是什麼?思考題第四章法院與法官制度常考知識點法院的性質和職權法院組織體系與審判組織法官的任職條件與任免法官的權利與義務法官制度與法官管理制度法官職業道德與職業責任法官懲戒制度

第一節法院組織體系一、法院的性質和職權(一)法院的概念和性質1.法院的概念廣義的法院,指一切審判機關,包括憲法法院、行政法院和特別法院等;狹義的法院,則特指普通法院。2.法院的性質一方面,法院與其他上層建築一樣,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政治性,服從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和意志。另一方面,法院本質上是一種社會公共機構,以解決社會上的各種糾紛為己任,司法屬於國家向社會主體提供的一種公共服務。

第一節法院組織體系一、法院的性質和職權(二)法院的職權1.法院職權的概念法院的職權,是指法院根據國家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依法行使的權力及其範圍。2.法院職權的範圍(1)審判權(2)司法行政權(3)裁判執行權(4)規則制定權或規範性司法解釋權(5)其他特殊職權

第一節法院組織體系一、法院的性質和職權(二)法院的職權3.調整法院及其職權的法律體系(1)憲法,作為根本法,規定法院權力的來源,確定司法權的範圍,保證司法活動的正當性和法律地位。(2)法院組織法或司法組織法,是憲法基本原則的具體化。(3)各種訴訟程式法,是司法活動、審判行為的依據和程式保障。(4)法官法。

第一節法院組織體系二、法院組織體系(一)法院組織體系的概念與構成1.法院組織體系的概念

法院的組織體系,指國家為保證審判權的有效行使,依據一定的原則所設置的各種法院共同構成的體系。2.法院組織體系的構成

法院組織體系的構成,是指一個國家所設立的各種法院,通過管轄範圍、訴訟程式、功能以及審級上的分工和配合形成的法院組織體系(體制)。

第一節法院組織體系二、法院組織體系(二)法院的分類1.根據法院的性質和屬性,分為:(1)普通法院,亦稱一般法院。(2)行政法院(3)憲法法院。有些國家的最高法院實際上即為憲法法院(如美國)。(4)專門或特別法院,是根據案件的類型和性質設置的通常適用不同的訴訟程式,由專門的審判組織或法官進行審理。

第一節法院組織體系二、法院組織體系(二)法院的分類2.根據國家體制和行政結構,分為中央法院和地方法院。(1)在聯邦制國家,中央法院與地方法院的區別是根據地方分權原則確定的。(2)在單一制國家,中央法院與地方法院的區別主要是根據法院屬性、許可權和審級確定,中央法院一般指最高審級法院,即最高法院;地方法院指設在國內各地方的各級法院。

第一節法院組織體系二、法院組織體系(二)法院的分類3.根據審級分為第一審法院、第二審法院(上訴法院)和終審法院。(1)第一審法院,又稱初審法院,受理一審案件,側重於解決個案糾紛,對案件實行全面審理,重點在於查明案件事實,正確適用法律。(2)第二審法院,受理上訴案件,是第一次審判的繼續,以保障事實認定正確並在此基礎上正確適用法律。(3)終審法院,是根據程式法的規定對案件進行最後審理的法院,重點是審查法律事項,行使最終撤銷權。

第一節法院組織體系二、法院組織體系(三)國際法院國際法院,亦稱“海牙國際法庭”,是根據《聯合國憲章》設立的、旨在解決國家間爭端、維護國際和平和安全的聯合國的主要司法機關

第一節法院組織體系三、世界各主要國家法院組織體系(一)英國的法院組織體系1.民事法院系統(1)郡法院,是專門審理民事案件的基層法院。(2)高等法院,審理賠償要求超過2000英鎊重大民事案件的法院,由王座法庭、大法官庭和家事法庭組成。(3)上訴法院,是英國最高法院的一部分,只行使上訴管轄權,分為民事上訴庭和刑事上訴庭。(4)最高法院。

第一節法院組織體系三、世界各主要國家法院組織體系(一)英國的法院組織體系

2.刑事法院系統(1)治安法院,為基層刑事法院,審理輕微的刑事案件。(2)皇家刑事法院,是按正式程式進行刑事案件初審的法院。(3)上訴法院,其刑事上訴庭審理不服皇家刑事法院判決的上訴案件。(4)最高法院。

第一節法院組織體系三、世界各主要國家法院組織體系(一)英國的法院組織體系

3.行政法院(庭)系統(1)不動產方面。(2)公民福利方面。(3)運輸方面。(4)工業與就業方面。(5)外國人入境事務,如入境申訴法庭。(6)其他。

第一節法院組織體系三、世界各主要國家法院組織體系(一)英國的法院組織體系

圖4-1英國法院組織系統上訴法院行政法院(庭)郡法院皇家刑事法院治安法院高等法院最高法院軍事上訴法院軍事法院驗屍法院

第一節法院組織體系三、世界各主要國家法院組織體系(二)美國的法院組織體系

1.聯邦法院系統(1)聯邦地區法院,是最低一級的初審法院,也是唯一實行陪審制的法院。(2)聯邦上訴法院又稱為巡迴法院,全國12個巡迴區各設一個聯邦上訴法院,另設一所聯邦巡迴上訴法院。(3)聯邦最高法院設在首都華盛頓,是美國的終審法院,擁有違憲審查權和聯邦法院規則制定權。

第一節法院組織體系三、世界各主要國家法院組織體系(二)美國的法院組織體系

2.州法院系統(1)州初審法院是受理其管轄區內初審案件的基層法院。(2)州上訴法院是州法院系統的中級法院。(3)州最高法院是各州的終審法院,有些州稱為上訴法院或最高司法法院。

第一節法院組織體系三、世界各主要國家法院組織體系(二)美國的法院組織體系3.聯邦法院和州法院之間的關係美國兩套法院系統之間是平行的。聯邦法院受理一切與聯邦法律有關的案件,包括與聯邦憲法、法律規定的國際性條約有關的案件,涉及跨越州界的案件及聯邦政府涉外案件;各州法院受理一切與州法律有關的案件

第一節法院組織體系三、世界各主要國家法院組織體系(三)德國的法院組織體系1.普通法院(1)地方法院,審理各種標的數額較小的民事案件和輕微刑事案件的基層法院。(2)州法院是地方法院的上訴法院,同時受理爭議標的額較大的一審民事案件、商務案件和較嚴重的刑事案件。(3)州高等法院,主要審理上訴和申請復議的案件,並對一些重大犯罪案件進行一審,設有民庭和刑庭。(4)聯邦法院,是普通法院的最高審級法院,受理不服州法院和州高等法院的上訴案件。

第一節法院組織體系三、世界各主要國家法院組織體系(三)德國的法院組織體系2.專門法院(1)行政法院,受理除純粹憲法性和其他專門法院管轄權限內的法律事務以外的與公法有關的所有糾紛。(2)勞動法院,為處理勞動人事糾紛的專門法院。(3)社會法院,負責審理社會保險、健康保險和失業金的付款,疾病補貼,事故賠償,退休金,兒童救濟款及其他由政府和行政機構負責的賠償等方面的爭議。(4)財稅法院,負責審理由稅務、繼承和習慣法而引起爭議的案件。

第一節法院組織體系三、世界各主要國家法院組織體系(三)德國的法院組織體系3.憲法法院聯邦憲法法院是根據基本法的規定作為國家的一個憲法機構建立的,獨立於其他機關和法院,可以審理國內所有關於憲法法律問題的爭議。

第一節法院組織體系三、世界各主要國家法院組織體系(四)法國的法院組織系統1.普通法院(1)基層法院,可以分為民事法院和刑事法院兩部分,並設有青少年法院。(2)中級法院,包括上訴法院、重罪法院和國家安全法院。(3)最高法院,是普通法院系統中的最高審級法院,即終審法院,設有民事和刑事審判庭,分別受理民事、刑事的上訴案件。

第一節法院組織體系三、世界各主要國家法院組織體系(四)法國的法院組織系統2.行政法院(1)專門行政法院。(2)地方行政法院。(3)上訴行政法院。(4)最高行政法院。

第一節法院組織體系三、世界各主要國家法院組織體系(五)日本的法院系統1.簡易法院。作為基層法院,主要審理訴訟金額在90萬日元以下的民事案件和輕微刑事案件。2.家庭法院和地方法院,屬於同一審級,但在行政和管轄權上分立。(1)家庭法院分為青少年庭和家事庭,主要審理有關家庭糾紛和青少年犯罪的案件。(2)地方法院對訴訟金額在90萬日元以上的民事案件,可能判處罰金以上刑罰的刑事案件有一審管轄權;對不服簡易法院判決的上訴案有上訴管轄權。

第一節法院組織體系三、世界各主要國家法院組織體系(五)日本的法院系統3.高等法院。4.最高法院。最高法院為最高審級法院,控制著整個法院系統。

第二節法官制度一、法官制度的概念和意義(一)法官制度的概念法官制度是指國家為了保證司法權的公正行使所建立的關於法官的法律地位,來源和教育培訓途徑、選任方式,法官的身份保障以及法官的管理,包括升任、考核、任期、彈劾和紀律懲戒等一系列制度的總和。

第二節法官制度一、法官制度的概念和意義(二)現代法官制度的意義1.保證司法獨立。現代司法的基本原則是通過司法獨立保障司法的公正。2.保證法官的素質。法官是司法的主體,高素質的法官既是司法公正的保障,也是司法獨立獲得社會認可的基本條件。3.實現司法公正和效率。高素質的職業法官,特別是終身任職的職業法官是司法公正的基本保證。

第二節法官制度二、法官身份保障制度(一)法官身份保障制度的概念法官身份保障制度,即通過憲法、法院組織法和法官法等法律,給予法官特殊的身份保障。(二)法官身份保障制度的意義(三)法官身份保障制度的產生與發展

第二節法官制度二、法官身份保障制度(四)法官身份保障制度的內容1.法官職務行為的保障法官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任何機構和個人的干涉。2.法官物質生活及社會地位的保障(1)法官高薪制。(2)工資收入不得減少制度。(3)法官退休制。

第二節法官制度二、法官身份保障制度(四)法官身份保障制度的內容3.法官職務行為的豁免權(1)法官職務行為的豁免權的概念和意義法官職務行為的豁免權,是指法官在依法履行職務期間的職務行為免受法律追訴、可免除法律責任的特權。(2)法官職務行為的豁免權的界限法官職務行為的豁免權並非是無限的,在法官行為不端可能影響司法公正時,法官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其中包括各種犯罪和違法行為。

第二節法官制度三、法官管理制度(一)法官選任制度1.法官的任職資格(1)國籍和行為能力方面的要求;(2)品行方面的要求,包括忠於祖國、品行良好,無犯罪違法記錄等;(3)學歷或教育方面的要求,隨著當代世界教育水準的普遍提高,法官任職前一般均需要具備大學法學專業基本學歷;(4)通過司法考試或其他專門遴選程式;(5)經過任職前的職業培訓或實習,包括職業道德和專業技能方面的訓練等。

第二節法官制度三、法官管理制度(一)法官選任制度2.法官的產生與法官培訓當代世界各國法官的產生與法官培訓大致有兩種基本模式:(1)普通法系國家模式。(2)大陸法系國家模式。法官與其他法律職業分別選任和管理。

第二節法官制度三、法官管理制度(一)法官選任制度3.法官的選任制度(1)選舉制選舉制,即通過選舉的方式產生法官人選,並加以任命的制度。(2)任命制任命制,指法官不經選舉,而直接由一定的機構或官員任命而獲得法官資格的制度。(3)任命制與選舉制相結合

第二節法官制度三、法官管理制度(二)法官的地位當代世界各國法官的地位存在一些微妙的不同:1.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官被稱為特殊公務員,與其他公務員既存在職權和身份上的區別,又存在一定的聯繫和共同點。2.不同等級和類型法院的法官具有不同的地位或等級。

第二節法官制度三、法官管理制度(三)法官的職權與責任1.法官的職權(責)法官的職權具有以下特點和要求:(1)合法性。(2)擁有一定的自由裁量度。2.法官的司法責任法官的司法責任,即法官在履行職務時因行為違法或不當而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包括違反法律、法官紀律和職業道德規範的責任。

第二節法官制度三、法官管理制度(四)法官的任期

法官的任期,指法官被任命後在職的法定期限。1.終身制,是指規定法官只要在任職期間不遭彈劾,就可繼續擔任法官至退休的制度。2.定期制,是指對法官的任期予以明文規定,到期之後應履行連任或解任程式的制度。3.定期制與終身制相結合,是指法令未明確規定法官終身制,但在一般情況下實行法官終身任職,特殊情況下法官定期任職即雖然規定法官的任期,但同時允許無限期連任。

第二節法官制度三、法官管理制度(五)法官的管理與懲戒

1.法官的管理法官的管理,即法院的人事管理,屬於司法行政事務範疇,包括法官業績的考核、法官繼續教育(培訓)、法官職業道德考查、法官升遷和法官獎懲等方面的管理。2.法官懲戒制度法官懲戒制度包括彈劾制度及對法官的紀律懲戒。(1)法官彈劾程式(2)法官懲戒程式。

第三節我國法院體系和法官制度一、我國法院組織體系(一)法院組織體系根據憲法和人民法院組織法,我國法院系統分為三類:1.地方各級人民法院。(1)基層人民法院包括:縣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法院、自治縣人民法院以及市轄區人民法院。(2)中級人民法院包括:在省、自治區內按地區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在直轄市內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省、自治區轄市的中級人民法院以及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3)高級人民法院包括: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高級人民法院。

第三節我國法院體系和法官制度目前我國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設置主要依據行政區劃。2014年12月28日和30日,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和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相繼成立,是最早成立的兩家跨行政區劃法院。據統計,2015年兩家法院共審結案件2961件。2015年《關於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見——人民法院第四個五年改革綱要(2014—2018)》(以下簡稱“人民法院四五改革綱要”)提出“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法院”,構建普通類型案件在行政區劃法院受理、特殊類型案件在跨行政區劃法院受理的訴訟格局。

第三節我國法院體系和法官制度一、我國法院組織體系(一)法院組織體系根據憲法和人民法院組織法,我國法院系統分為三類:2.軍事法院等專門法院。我國的專門人民法院包括:軍事法院和海事法院。2014年年底,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在北京、上海、廣州設立知識產權法院的決定》,我國設立三家知識產權法院,2015年共審結知識產權案件9872件。

第三節我國法院體系和法官制度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是國家最高審判機關,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根據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決定和2015年《人民法院四五改革綱要》,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迴法庭,巡迴法庭是最高人民法院派出的常設審判機構。巡迴法庭作出的判決、裁定和決定,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和決定。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分別在深圳、瀋陽設立了第一、第二巡迴法庭。

第三節我國法院體系和法官制度一、我國法院組織體系(二)法院審判組織1.合議庭與獨任法官合議庭是實行合議制的審判組織。獨任法官,即由一名法官組成的審判組織。適用簡易程式審理的簡單的民事案件、輕微的刑事案件和法律另有規定的案件由獨任法官審理。2.審判委員會根據人民法院組織法的規定,各級人民法院設立審判委員會。

第三節我國法院體系和法官制度二、港澳臺地區法院體系(一)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組織體系1.終審法院,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最高上訴法院,具有根據《香港終審法院條例》及其他法律所賦予的司法管轄權。2.高等法院,高等法院設有上訴法庭和原訟法庭。

第三節我國法院體系和法官制度二、港澳臺地區法院體系(一)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組織體系3.區域法院,根據香港有關法例規定,“擁有有限的民事和刑事審裁權”。4.裁判署法庭和其他專門法庭,包括:(1)裁判地區,是香港署法庭的初級刑事法庭(2)少年法庭,主要審理14歲以下和14歲至16歲少年的犯罪案件,兇殺案除外;有權對18歲或18歲以下青少年發出看管及保護令。(3)死因裁判法庭,為特設的專門研究死者身份和死亡原因的非訴訟法庭。(4)4個審裁處:土地審裁處、勞資審裁處、小額錢債審裁處和色情物品審裁處。

第三節我國法院體系和法官制度二、港澳臺地區法院體系(二)澳門特別行政區法院組織體系1.普通法院,共分三級:(1)初級法院,為初審法院,可根據需要設若幹專門法庭(2)中級法院,行使初審管轄權和上訴管轄權。(3)終審法院,行使特別行政區的終審權。2.專門法院,只設立了行政法院,是澳門特別行政區受理行政訴訟、稅務訴訟和海關訴訟的專門法院。

第三節我國法院體系和法官制度二、港澳臺地區法院體系(三)臺灣地區法院組織體系1.普通法院,由三級法院組成:(1)地方法院,是臺灣地區審級體系中最低一級審判機關,其管轄範圍以縣、市行政區劃為原則進行劃分。(2)高等法院,是第二級法院,設於省或特別區域。(3)“最高法院”,是臺灣地區的最高審判機關。2.行政法院行政法院是負責審理行政訴訟案件的特設專門法院,根據臺灣地區“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民眾若認為各級機關的違法行政行為損害了自己的合法權利,可以依法向行政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第三節我國法院體系和法官制度三、我國法官制度(一)法官制度的建立及改革

我國法官制度是以《憲法》、《人民法院組織法》和《法官法》為依據建立的。(二)法官的範圍及等級1.法官的範圍《法官法》第2條規定:法官是依法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審判人員,包括法院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和助理審判員。2.法官的等級我國法官的級別共分為12級。

第三節我國法院體系和法官制度三、我國法官制度(三)法官的職責1.依法參加合議庭審判或者獨任審判案件。2.法律規定的其他職責。(四)法官的義務與權利1.法官的義務法官的義務,是指法官在履行職責時必須嚴格遵守、不得違背的行為要求,如果不履行或不當履行(包括不作為)就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第三節我國法院體系和法官制度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進一步強調“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主任檢察官、主辦偵查員辦案責任制,落實誰辦案誰負責”,“實行辦案品質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2015年9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發佈《關於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對包括法官在內的司法人員的職責和許可權的界定、審判責任的認定和追究、法官的履職保障等作出了系統規定。2.法官的權利法官的權利,是指法官在任職期間依法應該享有的各種利益、自由和保障。

第三節我國法院體系和法官制度三、我國法官制度(五)法官的選任1.法官的任職條件2.法官的選任方式(1)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和罷免,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和審判員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2)地方各級人民法院院長由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和罷免,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和審判員由本院院長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

第三節我國法院體系和法官制度三、我國法官制度(五)法官的選任

2.法官的選任方式(3)中級人民法院院長,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根據主任會議的提名決定任免,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和審判員由高級人民法院院長提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4)在民族自治地方設立的地方各級人民法院院長,由民族自治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和罷免,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和審判員由本院院長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

第三節我國法院體系和法官制度(5)人民法院的助理審判員由本院院長任免。2014年《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建立法官逐級遴選制度,初任法官由高級人民法院統一招錄,一律在基層法院任職。上級人民法院的法官一般從下一級人民法院的優秀法官中遴選。

第三節我國法院體系和法官制度三、我國法官制度(五)法官的選任3.法官的免職三、我國法官制度(六)法官的身份保障制度1.我國法官身份保障制度的內容(1)職務身份保障(2)生活保障(3)人身保障(4)其他保障

第三節我國法院體系和法官制度三、我國法官制度(六)法官的身份保障制度2.存在的問題(1)由於尚未實行法官員額制度,現有法官人數過多,國家尚無條件使其享有應有的高薪,法官的物質待遇相對較低。(2)法官彈劾制度尚未建立,不得不通過各種外在的監督措施,對法官進行約束。(3)法院內部主要以行政化管理為主,法官懲戒主要依靠法院的行政性紀律懲戒制度,缺少公開化的程式和職務豁免規則。

第三節我國法院體系和法官制度三、我國法官制度(七)法官管理制度1.任職回避2.考核3.培訓法官法規定,法官有接受培訓的權利,法院應當對法官有計畫地進行理論培訓和業務培訓。4.獎勵法官法規定,法官在審判工作中有顯著成績和貢獻的,或者有其他突出事蹟的,應當給予獎勵。5.懲戒

第三節我國法院體系和法官制度四、港澳臺地區的法官制度(一)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法官制度1.法官資格條件2.法官的任免3.法官身份保障制度(1)法官享有職務豁免權;(2)實行法官終身制;(3)實行法官高薪制。4法官懲戒制度根據法律規定,對於法官非法索取費用等濫用職權的行為一旦定罪,可以處以罰款、監禁等處罰。

第三節我國法院體系和法官制度四、港澳臺地區的法官制度(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法官制度1.法官資格條件2.法官任免制度3.法官身份保障制度

第三節我國法院體系和法官制度四、港澳臺地區的法官制度(三)臺灣地區的法官制度1.法官資格條件2.法官任免制度3.法官身份保障制度法律規定法官須超出黨派之外,依據法律,獨立審判。

1.譚世貴等.中國法官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2.孫謙,鄭成良主編司法改革報告——司法考試、司法官遴選、司法官培訓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3.[美]波斯納.法官如何思考.蘇力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參考資料

1.怎樣理解法院性質和職能的二重性?2.當代世界各國法院一般有哪些基本分類和類型?3.法官懲戒制度的內容和目的是什麼?與錯案追究有什麼不同?思考題第五章檢察制度常考知識點檢察機關的概念及類型檢察權的概念、範圍及特徵人民檢察院的性質、任務、設置和職能我國檢察工作的基本原則我國檢察官制度

第一節檢察機關與檢察權一、檢察機關(一)檢察機關的概念檢察機關,是行使檢察權的國家機關。(二)檢察機關的類型1.根據國家性質和檢察機關定位的不同,檢察機關可分為:(1)社會主義國家的檢察機關,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基礎上,政治基礎是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民主專政,基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2)資本主義國家的檢察機關,建立在三權分立體制基礎上。司法體制,是一個國家有關司法機關的設置,各司法機關之間的職權劃分和相互關係的體系、制度、形式和活動原則的總稱。

第一節檢察機關與檢察權一、檢察機關(二)檢察機關的類型2.檢察機關根據屬性的不同,可分為:(1)司法機關性質的檢察機關。(2)行政機關性質的檢察機關。(三)檢察機關的地位檢察機關的地位,是指憲法所確認的檢察機關的法律地位,及其在國家機構中所處的位置。

第一節檢察機關與檢察權二、檢察權(一)檢察權的概念與性質1.檢察權的概念檢察權是指國家憲法賦予檢察機關的特殊職權,是一種與審判權、行政權平行的國家權力。

第一節檢察機關與檢察權二、檢察權(一)檢察權的概念與性質2.檢察權的性質(1)司法權說。(2)行政權說。(3)雙重屬性說。(4)法律監督權說。(5)多元屬性或多層屬性說。

第一節檢察機關與檢察權二、檢察權(一)檢察權的概念與性質3.檢察權與審判權、行政權的關係(1)檢察權與審判權。(2)檢察權與行政權。

第一節檢察機關與檢察權二、檢察權(二)檢察權的特徵1.國家強制性2.公益性。社會公益性是檢察權存在的基本理由。3.獨立性。檢察機關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任何其他機關、團體、黨派、個人的干涉。4.主動性。檢察機關行使檢察權的活動具有主動性5.專門性。檢察機關的職能只能由其獨立承擔6.合法性與程式性。

第一節檢察機關與檢察權二、檢察權(三)檢察權的範圍檢察權的範圍,即檢察機關的職權,是指由憲法和法律賦予的檢察機關的許可權和具體工作範圍。1.提起刑事公訴。(1)起訴審查權和裁量權。(2)出庭起訴權,行使指控犯罪、參加法庭調查、進行法庭辯論等權力。(3)求刑權(量刑求告權)。(4)撤回或取消控訴權。(5)適用簡易程式建議權。(6)上訴權。(7)對刑事自訴案件的參與權。

第一節檢察機關與檢察權二、檢察權(三)檢察權的範圍2.進行法律監督,維護司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