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小说的情节、环境、形象检测卷(含解析)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小说的情节、环境、形象检测卷(含解析)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小说的情节、环境、形象检测卷(含解析)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小说的情节、环境、形象检测卷(含解析)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小说的情节、环境、形象检测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每小题6分,满分:84分时间:6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大路上的小孩卡夫卡①我听到车子驶过园子栅栏前面。有时我从树叶轻微晃动的空隙里看看,看看在这炎热的夏天,马车的轮辐和辕子是怎样嘎吱作响的。农民从地里回来,他们大声地笑着。这可是缺德。②这是我父母的园子,我正在园子树林中间休息,坐在秋千架上。③栅栏外的活动停止了,追逐着的小孩也过去了,粮车载着男人们和女人们,他们坐在禾把上,将花坛都遮住了。将近傍晚,我看到一位先生拄着手杖在慢慢散步,两个姑娘手挽着手,迎着他走去,一面向他打招呼,一面拐向旁边的草丛。④然后,我看到鸟儿像喷出来似的飞腾,我的目光跟踪着它们,看着它们是如何在眨眼之间升空,我的目光跟着它们直到我不再觉得它们在飞,而是我自己在往下坠。⑤烛光下,我正用晚餐,我经常将两臂搁在木板上,咬着我的黄油面包,这时我已经累了。有一个人跳上窗户的胸墙,进行通报,而另外的人似乎已经到了房前,我自然站起来,叹息着。这人说:“不行,你为什么这样叹息?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特殊情况吗?有什么倒霉的事吗?我们不从中休息一下吗?一切都完了吗?”⑥什么也没有完,我们跑到房前——“你老是迟到。”⑦“怎么说老是我。”——“就是你,你不愿意跟我们一起的时候,就待在家里。”——“缺德。”——“什么?缺德!你说什么?”⑧这个晚上我们就这样头顶头地干起来了。很快,我们背心上的纽扣互相摩擦,有如牙齿上下碰撞;一会儿我们又互相追逐,彼此距离总是差不多;我们浑身发热,像热带的动物一样。我们又像古代战争中的胸甲骑士一样踩着脚走,昂着头,往小胡同进军,我们又以这种攻击姿势继续向大路上挺进,个别人进入街道的沟渠里,但他们并未消失在黑暗的斜坡前,而是像陌生人一样站在上面的田间小道上,居高临下地看着我们。⑨“你们下来!”——“你们先上来!”——“你们把我们拽下来嘛,别忘了,我们并不蠢。”⑩我们开始攻击,我们被胸脯撞击着,被摔在沟渠草丛里,我们跌倒了,是自愿的,草丛的冷暖我们不知道,只觉得累。⑪我滚向左侧,以手当枕,这时我真想睡觉!虽然我想用突出的下颚把自己顶起来,却滚进了更深的沟里。然后我用手臂支撑前面,两腿斜缩,向前扑去,结果又掉进了一个深沟,肯定比前一条沟更深,但我一点也不想停止这种游戏。我躺着,我躺着笑了,我的背有毛病。当一个男孩双肘贴着髋部从斜坡越过我躺着的沟渠跳向大路上时,我看见他墨黑的鞋底,这时,我眨了眨眼。⑫月亮升得相当高了,一辆邮车在月光下驶过,微风轻轻飘起,在壕沟里我也感觉到了。附近的树林里已开始沙沙作响,这时,一个人躺着不怎么觉得孤独。⑬“你们在哪儿?”——“过来!”——“大家一起来!”——⑭我们靠得很近地跑着,有的人彼此握手,头昂得不够高,因为大家都在朝下走路,有人发出印第安人战斗时的呐喊声,我们疾速奔跑,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在超过别人时,我们可以交叉手臂,而且安静地环视周围。到了野溪桥我们就停下来了,继续往前跑的人也返回来了。在远处的灌木丛后驶出一辆火车,所有车厢通明透亮,玻璃窗肯定都打开了。我们中有一个人开始唱起了矿工之歌,我们也都跟着唱。我们唱得比火车前进的节奏要快得多,我们摇晃着手臂,歌声的力度不够,但我们歌声紧迫,并因此而开心。我们唱近处的森林,唱远方的游子,声声入耳。大人都还在活动,母亲们正在收拾夜晚的床铺。⑮时间到了,我亲了一下站在我旁边的人,和离我最近的三个人拉了拉手,然后开始回家了。没有人叫我。我拐进了第一个十字路口,在那里他们看不见我了。我在田间小路上跑着,又进入了树林。我赶往位于南边的城里,从那儿就到我们村了。⑯“注意,那儿有人,他们不睡觉。”“那他们为什么不睡觉?”“因为他们不累。”“他们为什么不累?”“因为他们是傻子。”“傻子要累多好啊!”(选自《卡夫卡短篇小说集》,有删改)1.小说中写了小伙伴们的游戏,这个游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请用精练的文字概括这三个阶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要先找到相关信息区域,再进行概括。本题的相关信息区域在小说的第⑤自然段至第⑮自然段,第⑤自然段中的“另外的人似乎已经到了房前”是写小朋友们叫“我”出去玩;第⑧自然段中的“这个晚上我们就这样头顶头地干起来了”是写开始玩的阶段;第⑮自然段中的“时间到了”是写游戏结束的阶段。明确这些之后,考生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答案:一是打闹前的准备。小朋友们叫“我”出去做游戏。二是打闹玩耍。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孩子们游戏的疯狂。三是游戏结束。孩子们兴奋愉快地回家。2.小说中第①自然段至第④自然段都有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体现了乡村的什么特点?这样写对全文主旨表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这里侧重考查考生对小说环境的理解能力。考生做这类题目时,先要明确各种表现手法的概念及特征,然后找到具体的环境描写,再依据作品中的某些关键词进行概括,最后着眼全文,理解其主旨,分析其作用。答案:(1)乡村的宁静、祥和、美好。(2)小说开头极力营造乡村环境的和谐、静谧,这里的环境描写起着反衬作用,为下文表达主旨作铺垫。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泥兴荷花壶孙方友泥兴荷花壶,陈州特产。该壶的外形如同一朵刚绽的荷花,四只盖杯造型似莲蓬,托盘则如一张刚落水面的莲叶。更令人称奇的是,用指一弹,“叮当”作响,且一壶一音,音长如绵,如琴似弦。陈州泥兴壶有官窑和民窑之分,但无论官窑与民窑,真正供奉京城皇宫内的泥兴壶,多是陈氏壶。只是陈氏壶造价极高,能用起的多是些达官贵人。这一年,段祺瑞从界首来到了陈州城。段祺瑞和他的部下是化装而来。段祺瑞原来有一套荷花壶,而且那把壶已经用老,壶下满是丘状茶渍,不下茶叶照样有茶色,可惜,有一次与太太动怒,不慎打碎了。因此,他决定要买一套陈州泥兴荷花壶。段祺瑞派人问清了陈氏壶掌门人陈三关的家,便带随从直奔陈府。陈府位于南门西尚武街的街尾处,高大的门楼很是威风。陈三关已年近古稀,但身板挺硬朗,银白的须眉下目光深邃,言谈举止皆给人以高深莫测的感觉。段祺瑞带一班人马走进府门,陈三关见来一富商,且气度超群,知是非凡人物,忙起身迎客。段祺瑞拱手还礼,报了化名,说是慕名而来,专程到陈州欲购一套陈氏泥兴茶具。陈三关让人沏了茶,笑道:“恕我冒昧相问,先生愿出大价吗?”段祺瑞笑答:“若能得一宝壶,鄙人在所不惜!”陈三关见来客爽快,顿然来了兴致,命人抬出几箱茶具,一一打开,对段祺瑞说:“这是一百套上品,我再从中挑出一壶,可丑话先说不为丑,先生要拿出这一百套的钱来!”段祺瑞当即命人掏出一托盘钢洋。陈三关拉过箱子,开始一把接一把地朝外抛壶,一连抛出一百把,它们从高空落到地上,皆完好无损。段祺瑞惊叹中,只见那陈三关已把一百把壶同时摆在了案子上,取出一根细铁棍儿,挨个儿敲击,凡音裂音哑者,当即抛出。最后挑出二十一把,个个音质如琴,细细地分出高低音,又按音序排了三排。此时只见陈三关如入无人之境,饱吸一口气,双手各持一根细铁棍儿,倏地飞舞开来。铁棍儿如蜻蜓点水,在二十一把壶上弹跳,美妙的音乐被飞舞的铁棍儿荡开,如泣如诉,似高山流水,似珠玑落盘,惊得段祺瑞张大了嘴巴。细听了,原是一曲《春江花月夜》。他从未听过如此玄妙的壶音,禁不住心头颤抖。这时候,只听那陈三关突然改了曲牌,奏出了《十面埋伏》,且越来越急,如同千军万马,如同暴风骤雨,厮杀声、马奔声、枪击刀砍声响成一片。段祺瑞瞪圆了双目,如临大敌,正欲喊几声,突然曲终音绝,万籁俱寂。在场的人如同刚从血战中杀将出来,个个头上冒着汗水,面色苍白,长长地嘘了一口气。这时候,陈三关已汗透脊背,他郑重地转过身,望了众人一眼,然后跨左一步,亮出了“琴案”。众人再看时,个个目瞪口呆,只见案上已瓦砾一片,唯有一壶亭亭玉立于瓦砾之中。陈三关挽了衣袖,托了那把壶,用铁棍儿击了一下,音质如初,不嘶不哑。他捧了那壶,呈到段祺瑞面前,说道:“客官,宝壶挑出来了!”段祺瑞受宠若惊般抹了抹双手,十分恭敬地接了那壶,惜惜地抚摸,如视家珍。陈三关擦了擦汗水,呷了一口茶说:“客官,你有福气,这是我家祖传的挑壶程序。古时候为皇上挑供品,多是用此种套路。你今日正赶上我有雅兴,算是享受了皇上的待遇!”段祺瑞一听大喜,满面顿溢红光,忙命人掏出赏钱,送给了陈三关。陈三关接过赏钱,又问道:“见客官气度非凡,绝非寻常之辈!你能否告诉我尊姓大名,也好让我记准此宝壶的下落?”段祺瑞迟疑了一下,笑道:“师傅好眼力!鄙人姓段名祺瑞字芝泉!”陈三关一听是段祺瑞,禁不住目瞪口呆,好一时,他才平静下来,施礼道:“段大人真乃富贵之人!此种宝壶为百里挑一,实属宝中之宝!据我所知,此种壶多有灵性,能救主人一命!”“此话怎讲?”段祺瑞不解地问。“枪打宝壶,子弹只过一壁!大人若不信,可当面一试!”段祺瑞半信半疑,让人把壶放在一个高处,掏出枪来,对准壶身打了一枪。只听子弹头儿在壶内如钢珠跳舞“叮叮当当”响了一阵,然后发出颤音落在了壶底。众人取壶一看,果真只过一壁!那子弹穿过之处只一个圆眼儿,四周且无一点儿炸纹儿。陈三关哈哈大笑。段祺瑞万分懊悔地叹了一口气,捧着宝壶呆呆如痴……附记:1924年,段祺瑞被奉系军阀及冯玉祥推为北京政府执政。1926年段祺瑞政府屠杀北京爱国群众,造成“三·一八”惨案,同年4月段祺瑞被驱逐下台。(选自《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有删改)3.请从“泥兴荷花壶”的角度简要概括小说的行文思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从‘泥兴荷花壶’的角度简要概括”这一要求,它其实也就是要求分析人们围绕“泥兴荷花壶”做了哪些事情,明白了这一点,小说的行文思路就不难概括。答案:寻找泥兴荷花壶——购买泥兴荷花壶——挑选泥兴荷花壶——枪打泥兴荷花壶。4.请简要概括陈三关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一方面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等,另一方面要注意文章中作者或者其他人对所要鉴赏之人的评价,如“言谈举止皆给人以高深莫测的感觉”这一句便是作者对陈三关的评价。答案:(1)技艺精湛,气度不凡。制作泥兴荷花壶和挑选泥兴荷花壶,既展现了陈三关制壶的技艺和音乐演奏技艺都十分精湛,又展现了其气度的不凡。(2)高深莫测,极富心计。他得知买壶人是手上沾了人民鲜血的军阀头子段祺瑞后,心中十分懊悔,为了不让宝壶落入段祺瑞的手中,他巧妙地用计,在不露声色中让段祺瑞自毁宝壶,又保全了自己。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一厘米毕淑敏陶影独自坐公共汽车时,经常不买票。为什么一定要买票呢?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站开,也不能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汽油。当然她很有眼色,遇上认真负责的售票员,她早早就买票。只有对那些吊儿郎当的,她才小小地惩罚他们一下,也为自己节约一点钱。陶影是一家工厂食堂的炊事员,在白案上,专做烤烙活,烘制螺旋形粘满芝麻的小火烧。她领着儿子小也上汽车。先把儿子抱上去,自己断后。车门夹住了她背上的衣服,好像撑起一顶帐篷。她伶俐地扭摆了两下,才脱出身来。“妈妈,买票。”小也说。小孩比大人更重视形式,不把车票拿到手,仿佛就不算坐车。油漆皲裂的车门上,有一道白线,像一只苍白的手指,标定1.1米。小也挤过去。他的头发像干草一样蓬松,暗无光泽。陶影处处俭省,但在孩子的营养方面绝不吝惜钱。可惜养料走到头皮便不再前进,小也很聪明,头发却乱纷纷。陶影把小也的头发往下捺,仿佛拨去浮土触到坚实的地表,她摸到儿子柔嫩的头皮,像是塑料制成,有轻微的弹性。那地方原有一处缝隙。听说人都是两半对起来的。对得不准,就成了豁豁嘴。就算对得准,要长到严丝合缝,也需要很多年。这是一道生命之门,它半开半合,外面的世界像水一样,从这里流进去。每当抚到这道若隐若现的门缝,陶影就感觉到巨大的责任。是她把这个秀气的小男孩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唯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在小也的圆脑袋和买票的标准线之间,横着陶影纤长而美丽的手指。由于整天和油面打交道,指甲很有光泽,像贝壳一样闪亮。“小也,你不够的。还差一厘米。”她温柔地说。她的出身并不高贵,也没读过许多书。她喜欢温文尔雅,竭力要给儿子留下这种印象,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她感觉自身高贵起来了。“妈妈!我够的我够的!”小也高声叫,把脚下的踏板跺得像一面铁皮鼓。“你上次讲我下次坐车就可以买票了,这次就是下次了,为什么不给我买票?你说话不算话!”他半仰着脸,愤怒地朝向他的妈妈。陶影看着儿子。一张车票两毛钱,她很看重两毛钱的,①它等于一根黄瓜两个西红柿如果赶上处理就是三捆小红萝卜或者干脆就是一堆够吃三天的菠菜。但小也仰起脸,像一张半开的葵盘,准备承接来自太阳的允诺。“往里走!别堵门口!这又不是火车。马上到站了……”售票员不耐烦地嚷。按照往日的逻辑,冲她这态度,陶影就不买票。今天她说:“买两张票。”面容凶恶的售票员眼睛很有准头:“这小孩还差一厘米,不用买票。”小也立刻矮了几厘米,而绝不是一厘米,买票与不买票强烈地关系着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尊严。两毛钱就能买到尊严,只发生在人的童年。没有一个妈妈能够拒绝为孩子提供快乐。“我买两张票。”她矜持地重复。小也把他那张票粘在嘴唇上,噗噜噗噜吹着响,仿佛那是一架风车。他们是从中门上的,前门下的。前门男售票员查票,陶影觉得他很没有眼力:哪个带孩子的妈妈会不买票?她就是再穷再苦,也得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能昂起头。②她把票很潇洒地交给售票员,售票员问:“报销不?”她说:“不要了。”其实她应该把票根保存起来。这样以后哪次集体活动或开食品卫生会,她骑车去,回来后可以用这张票报销,夫妇都是蓝领工人,能省就省一点。可小也是个绝顶机灵的孩子,会追着妈妈问:“咱们出来玩的票也能报销吗?”在孩子面前,她不愿撒谎。(选自《毕淑敏小说选》,有删改)5.小说开头三段写陶影独自坐公共汽车时经常不买票的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考生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考虑:内容上,表现了陶影善于俭省的性格特点;形式上,与下文她对孩子的大方形成对比,突出她对孩子的爱和教育。答案:表现陶影善于见机行事、善于俭省、贪小便宜的性格特点;与下文写她在孩子面前不俭省形成对比,突出她教育孩子、为孩子做榜样的良苦用心。6.阅读全文,分析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陶影对儿子的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小说的主旨就是表现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爱。此题要求我们结合具体的情节和细节来进行分析。只要检索文章有关母亲的言行举止,就能够把表现对孩子的爱的部分抽取出来,然后进行分条概括即可。答案:悉心照顾孩子,如上车时先把儿子抱上去,自己断后;舍得为孩子花钱,如生活中处处俭省,但在孩子营养方面绝不吝惜钱;维护孩子的尊严,如给本来不必买票的孩子买票,在孩子面前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他留下好的印象。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战地医院周海亮医院只是几顶连成一片的帐篷,医生神色郑重,护士步履匆匆。空袭中城市被夷为平地,所有建筑被毁,所有百姓撤离。帐篷们卧在近郊,与惨烈的前线,近在咫尺。沾满鲜血的纱布扔了一地,止血钳变了形状。远处枪炮声连成一片,战士们且战且退,脆弱的防线随时可能被对方撕成碎片。不断有卡车停在帐篷外面,车厢打开,摞在一起的伤兵们叠股枕臂。有些人早已死去,或伤到要害,或失血过多,或被上面的人压到窒息;有些人还在痛苦地呻吟,呼唤着妻子、儿女们的名字。一只拳头紧握,突然那拳头倒塌,松开,一张握得变形的照片,血迹斑斑。医生满头是汗,眼睛里蓄满泪水。又一辆卡车刹住,又一堆伤兵被扔下。他们喘息着,呻吟着,或拉着护士的手,或求护士叫他的名字,或求护士用石块砸烂他的脑袋。有人在艰难地号叫,试图推开压在身上的伤兵,却用不上力气。六个人被抬上担架。卡车拉回十八个伤兵,只有六个人还有气息。医生用上吗啡,用上止血钳,用上手术刀,用上洗脸盆、绷带、镊子、纱布、酒精、叹息、圣经、微笑、咒骂……伤兵们不断死去,大喊大叫或者悄无声息。有个伤兵的胸口被打出六个排成一线的圆形孔洞,血从其中一个孔洞汩汩流出,鼓着粉红绚丽的血泡。伤兵平静地看着护士,他说:“你长得像我的妻子。”伤兵的身体越缩越小,目光渐渐黯淡。他像一个婴儿般死去。临死前他想轻吻护士的手,但他没有成功。六个伤兵,死掉五个。他们的脸上涂满鲜血,没有人记住他们的样子。最后一个伤兵被抬上手术台,他的髋骨以下被炸得血肉模糊。医生看着那张稚气未脱的脸,他还是一个孩子。他感觉不到痛苦,他说他的身体变得很轻。“我的身体变得很轻,”他说,“现在我跑起来,一定飞快。”医生盯着他的脸,冲他微笑。有人跑进来,要求医生和护士马上躲进狭窄阴暗的防空洞。“飞机就要来了,”他说,“它们会把这儿炸成粉末。”医生从伤兵的身体里,取出一个弹片。弹片被扔到搪瓷盘里,兀自跳跃,叮当有声。“你救不了他……谁都救不了他……他终究会死……我们必须马上离开……”医生从伤兵的身体里,取出一枚子弹。子弹夹在骨缝中,变了形状,就像一朵绽开的梅花。“听我的,我们先躲一躲……”医生停下手里的动作,他抬起头,看着来人。很多人已经撤进防空洞,帐篷里只剩九个人。他,来人,一名护士,手术台上喘息的伤兵,五个已经死去的叠在一起的伤兵。飞机似乎就在头顶盘旋,他甚至听到投弹仓打开的声音以及驾驶员轻轻的咳嗽声。医生没有走,他坚持把手术做完。一颗炮弹在另一个帐篷里炸开,一把变形的剪刀划破帐篷落到他的面前。他拾起剪刀,扔开,继续他的手术。护士轻握着伤兵的手,又替医生擦去额上的汗珠。伤兵是在手术后死去的。伤兵在临死前咧开他的嘴巴。他的牙齿很白,他有两颗调皮的虎牙。没有人能够挽救伤兵的生命。在战场上,死亡是一种必然,只有活着,才是一种偶然。后来,当然,医生得到长官的训斥。长官说:“空袭时必须躲进防空洞,这是命令,你不知道吗?”他说:“我知道。”长官说:“你是前线唯一的医生,你的生命比十个战士的生命重要百倍,你不知道吗?”他说:“我知道。”长官说:“那个士兵虽然可怜,可是他身负重伤,即将死去。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医生,你不知道他终会死去吗?”他说:“我知道。”长官说:“你什么都知道,可是在那时,你为什么一定要做那件毫无意义的事呢?”他说:“因为他还没有死去……他躺在手术台上,他还在喘息……我得让他知道,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还有他的祖国,也没有将他抛弃。”(原文有删改)7.小说第1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描写了紧张、危险、残酷的场景;(2)渲染了战斗的激烈和医院环境的危险,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8.本文在刻画伤兵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详略结合的手法。文中详写的伤兵有三个:一个是握着亲人照片的伤兵,一个是看到护士想起妻子的伤兵,一个是髋骨以下被炸烂稚气未脱的伤兵。小说对卡车上的伤兵总的描写比较简略。(指出手法,论述合理,即可得满分)9.请谈谈作者是用哪些描写方法刻画医生的形象的?文中的医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作者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三种方式对医生的形象进行刻画。(2)医生是一个业务熟练、处乱不惊且忠于职守的人。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信于德北这是南方一个温暖的春日,花树嫣然,阳光灿烂。我离开自己所住的宾馆,独自一人去寻找那个距离甚远的邮局——我问过宾馆的服务员,他用一口浓重的南方普通话为我热情指引,可我还是无法确定它的具体方位。但我有决心找到它。因为,我要寄一封情意绵绵的信。出门在外,赶上好的季节,看到好的风景,体味了不同的风物,一定会生出美丽的心情。在这样一种心情下所写的信,内容一定和心情一样美丽。抱定这样的信心,我真的找到了它。这是一个绝对古老的邮局,白墙红瓦,木质窗格上刷着绿色的油漆。那窗的下边有亮光,玻璃也明净,可以清晰地看到里边的一切。邮局的门口是老式邮筒,绿体黄字,让人看着亲切。这正是我要找的邮局啊!我毫不犹豫地走进去。在一样是木质的柜台前,我买好了信封和邮票,准备填写地址。我环顾这小小的邮局,想找到一个明亮的、可以让我踏踏实实写好信封的地方。我想让信封上的字清晰一些、优美一些,我想让收信人一眼就看出来——这是我写给她的信。“这里,小伙子,这里。”一个苍老的声音。我不敢确定这声音是否针对我,就下意识地向那边试探性地望去。“小伙子,这里。”我看见横放在窗边的长条桌后坐着一位老人,他正真诚地向我招手。我走过去,向他微笑着点头,并在他的对面坐下。我伏下身,一笔一划地写着信封,生怕写错了一个字。在写她的名字的时候,我的心里是那么甜蜜。当然,也有忧伤。不过,这忧伤里也掺和着相思的甜蜜。“你笑了,小伙子,你笑了。”看来,对面的老人善谈,也有那么一点点顽皮。我笑了吗?也许,我真的是笑了,只是我自己还不察觉。“写给妻子的吧?”他问。我点头。“是出差在外地吧?”他又问。我点头。“和我年轻时一样。”接下来,他把我当成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听众,开始向我讲述他的爱情。他今年82岁了,一生没有改过一个习惯——那就是给妻子写信。恋爱的时候写,结婚后也写,尤其是出门了,一定要写信回家,给她报平安,顺便讲讲旅途见闻,仿佛带着她远行一般。后来,被打成“右派”了,进了监狱了,也写,不过,那不是用笔写,而是用心去写了。工作的时候写,退休了也写,那一年,老伴去儿子家看孙子,他几乎每天都要写一封信寄去。他的故事很简单,不过,深深地吸引了我。“你看,我今天和你一样,是来寄信的。”老人幸福而快乐地摇了摇手里的信封。“不过,小伙子,你得帮帮我。”我点头。“对于我这个小老头来讲,那个邮筒实在是太高了。”他解释。这有什么呢,举手之劳而已。我欣然应允。我从老人的手里接过信,快步走到门外,无意间我扫了一眼信封,发现收信人和寄信人的地址竟然完全一致。就在我感到诧异的时候,旁边两个摆摊人的议论帮我解了疑惑。一个说:“怪老头来了。”另一个说:“真是脑子有病,老伴都死了二十年了,却每个月都来这里寄信……”虽然说的是南方话,但我每个字都听懂了!我的心一下子由轻松变得沉重。我郑重地帮老人把信寄出,却把自己手里的信撕掉——因为那信根本不是寄给妻子,而是另外的一个年轻的女人。10.请分析小说开头一段景色描写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以春暖花开的明媚春景烘托出了“我”轻松愉悦的心情;②为下文“我”急于与人分享美丽的心情作铺垫,同时也暗示了书信的情意绵绵。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月饼的故事毕淑敏张老汉家有一门祖传的手艺——做月饼。他从大年初一就开始做月饼。大伙说,吃了正月十五的元宵闹完了灯,再做也不急啊。也许正月十五雪打灯,八月十五就云遮月了。穷人家买不起那么多的月饼,你不就剩下了。张老汉一边用木槌砸着面,一边说:“月饼也不会坏。今年吃不了,明年再吃呗。今年卖不完,明年再卖呗。要是遇着荒年,一块酥皮能抵五斤好粮食呢!”酥皮是一种最软和的月饼,吃的时候会纷纷落下雪花一般的碎屑。大伙就说:“嗬!那么值钱啊?倘是自来红呢,要值一挂马车了吧?”张老汉是个老实人,竟听不出口气里的揶揄,认真地说:“值不了那许多。也就抵十来斤面吧。”自来红也是一种月饼的名字,馅儿里有冰糖和红丝,比酥皮要贵点硬点,要是馅儿里装的是冰糖和青丝,就叫自来白了。张老汉做月饼的时候,不喜别人看。养家糊口的手艺,要是人人都会了,谁还买他的月饼啊。但他也不特意防范,一来是破屋寒舍的,四处漏风,想防也防不住。二来是他天性随和,拉不下脸来数落别人。邻居们都自觉,一个孤老汉,赊了面和油做点月饼卖养活自己,不容易。等到张老汉的月饼摞到齐了房檩,就立秋了。张老汉就不做月饼了,改卖月饼了。他把因时间过长而有些皱缩的月饼,装到小推车的篓子里,用绳煞紧,再苫上一块青白布,就去赶集。今天这集,明天那集,有时要走很远的路。早起晚归的,很辛苦。要是提早些日子卖行不行呢?不行。因为张老汉的月饼不是什么高级货色,是给穷人预备的。穷人钱少,没到日子跟前,他们不买月饼。没有月饼也照样过节!他们胸有成竹地对孩子们说。其实是怕买早了,孩子们都给吃光了。八月十四,是张老汉一年最忙的日子。但凡能揭开锅的人家,都最少买下一块月饼,预备过团圆节。今年的生意没有往年好,因为受了灾。晚上回家的时候,略有些扁的月亮洒着青光,小推车里叮当响,还有些月饼没卖完。张老汉一边走一边想,明天还得早出来。突然从斜刺里跳出一个蒙面匪,拎一条笔直的棍子,迎面劈下,嘴里含糊地喊道:“留下买路钱!”飕飕的风声直奔张老汉的天灵盖。张老汉年轻时也会一点拳脚,危急之下,功夫就复活了。唰地侧身闪开,先避开棍锋,躲了致命的一击。那匪徒也不很有经验,用力过猛就踉跄了,把一个后背露给了张老汉。张老汉起手从车篓里摸出防身的家伙,啪地掷了过去。那物件在月光下银光闪闪,自转着飞舞,有金星四处闪烁,直取匪徒首级。那恶人也不是善茬,听得脑后有风,蹦身一摆,跳到一旁。张老汉丢出的暗器就没能击中要害,只把匪人的眉棱处削掉一角,顿时鲜血封了他的眼。劫匪立时没了战斗力,就势趴在地上叫“爷爷”。说:“爷爷,您饶了我。实在也不想害您的性命。早就知您的月饼好吃,从来没吃过。今天只是想尝尝月饼。”张老汉扶正了车篓说:“那你今天就算尝到了。”劫匪连连叩头说:“想不到爷爷这样心慈。早该将枣木棍换成桑木的,就是万一伤了爷爷,也不妨事的。”张老汉不愿与他多说,就顺手摸出一块自来红,说:“回家吃去吧。再不要做这等伤天害理的事了。”劫匪谢了,捂着额头摸索走去。走了几步,又回转身来,说:“爷爷只给了小的自来红,还没给酥皮呢。”张老汉叹了口气说:“酥皮你已经吃过了。”劫匪说:“爷爷一定是记错了。”张老汉说:“哪里会记错!刚才打你,用的就是酥皮。要是换了自来红,你早就没命了。”(原文有删改)11.小说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点题;(2)点明人物和主要事件;(3)引出全文的线索。12.阅读全文,简要概括张老汉的性格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老实,天性随和;(2)勤劳,不怕辛苦;(3)有同情心,善良。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铁匠(节选)师陀现在还需要铁匠吗?数年前我偶然经过我们乡下,第一个使我注意的自然是曾经在下面安过铁匠的炉子的柳树已经不在了。我想因为那柳树的被掘掉,铁匠也许已经换过地方了。我朝着水坑旁边杂生着杨树、槐树和梨树的林子里走,直到水坑岸上,我仍旧找不出炭渣,安过炉子的痕迹。“也许今年他们来得晚了吧?”我又想。在一棵杨树下,这时有一个人,忽然从地上爬起来。“唉,汾哥吗?”“原来是马五叔!”我们打了招呼,大家竭力露出牙齿,想做出笑容。永远不生胡子的马五叔,你可以想出是已经老了,头顶已经秃了,仅剩下脑勺上剃得极短的几根。他的脸也恰如桑皮般皱褶。经过许久的沉默,我们坐了下来,开始谈着我们害怕着的,似乎是早就料到了的,同时又非谈不可的几个人的命运,接着我们又谈到铁匠。“他永远不会来了,城里一买一大捆呢!他打得那么慢。”马五叔摸着秃了的头顶说。“他已经死了吗?”“有时死了反倒是福。”人们已经把他忘记了,但他必须活着。要说明这衰落的过程是不难的。最初是因为他不愿意干别的,等到他饿得非自己动起手来不可的时候,他又没有买铁和炭的钱。这时也许有一个将近五十的固执乡人,因为用不惯别家的家伙想起了他,在一个很早的早晨,走进他的院子,高声喊道:“有人吗?”屋子的板门仍旧紧紧地关着,里面还很晦暗,没有应声。你可以想得出,铁匠的头发已经斑白,耳朵已经聋了。他没有听见。“屋子里有人吗?”那乡人又喊了一遍。这一回他的孙儿——那十岁左右的孩子却听见了,因为他昨天晚上没有吃饭,他醒得很早。他摇了摇他的祖父。“爷爷,有人在外面喊你。”老铁匠早已醒了,他一生中从不晓得偷懒;但现在,他起来做什么呢?既然没有事情做,就乐得多睡一会儿。他在床上应了一声,很快地从床上爬下来,连衣服都没有扣上就去开了门。这是朱三舅或是赵七哥,他的老朋友,一个老主顾。“呵呵,”他笑着说,“朱三舅你怎么这样早啊?”“我想请你打一把铁叉。你知道,那些行路货我不喜欢。”听了这话的铁匠喜出望外。他不由自主地望了望四周,那老脸上的笑容又敛住了。“打是行的,只是没有现成的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