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德宏市重点中学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德宏市重点中学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德宏市重点中学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德宏市重点中学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德宏市重点中学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德宏市重点中学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达标检测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积累与运用。(28分)1.(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缄默震憾难以置信兴高采烈B.撺掇亢奋消声匿迹人情世故C.恬静楔形衰草连天阡陌交通D.次第羁拌翩然归来垂珠联珑2.(2分)下列加黑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腈纶(jīng)稀罕(hān)噩耗(è)清冽(liè)B.黧黑(lí)伎俩(zhī)吊唁(hàn)亵玩(xiè)C.襁褓(bǎo)愧怍(zuó)唏嘘(xī)呵斥(chì)D.篁竹(huáng)尴尬(gān)磕碰(kē)幽咽(yè)3.(2分)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人生如戏,充满讽刺,在拥有时忘却珍惜,在失去时渴望拥有,没人可以真的大彻大悟。B.他以为这件事做得天衣无缝,结果还是露出了破绽。C.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D.咱们跟咱们的祖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自当尝尝他们的营养料,才不至于忘本罗14.(2分)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今年是己亥年,又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按天干地支纪年法推算五四运动发生在己亥年。B.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五至七点为寅时。C.“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写元宵节的佳句。元宵节有赏花灯、吃元宵等习俗。D.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是雨水,立夏之后是小满,处暑之后是立秋,冬至之后是小雪。5.(2分)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自从自贸区挂牌以来,南沙人气骤升,商业更旺,发生了的变化。百业俱兴的良好势头,预示这片热土的发展前景是的。让我们拭目以待吧,南沙的未来必定是的。A.日新月异不可限量花团锦簇B.沧海桑田不容置喙昙花一现C.面目全非不可一世花里胡哨D.改头换面不可思议柳暗花明6.(2分)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A.留守儿童无时无刻不在期盼着与家人团聚。B.一旦人群密集区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相当重要。C.本来是出于好意,但没想到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这真是我当初始料未及的。D.惠州市中小学完善和建立了校园安全工作机制。7.(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当地震塌陷、旱涝雹雪等天灾接踵而至时,团结的民族在灾难的锤炼中会变得更加坚强。B.客厅墙上挂着我们全家在老家的合影,尽管照片有些褪色,但温馨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C.今年高考数学题难度很大。面对那道压轴题,他漫不经心地做,最后还是没有解出来。D.乡下虽然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没有川流不息的汽车,但是有淳朴快乐的人们。8.(2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1)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______________,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2)历史______________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3)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______________了自己伟大的性格。(4)每次出访,主席总能巧妙妥帖地援引到访国家本土话语,打破文化______________,促进文明互鉴,拉近与到访国家的距离,展示大国的形象与风采。A.恬静给予形成隔阂 B.寂静给予形成隔膜C.寂静赋予铸成隔阂 D.恬静赋予铸成隔膜9、(4分)根据上下文,回答问题。当下,越来越多的人读书,越来越多的人读经典,读好书。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做的国民阅读率调查表明,中国的国民阅读率不断上升。而书店的书架和出版社的数据则表明,经典好书越来越有市场,内容含量不足的七拼八凑之作,越来越受冷落。城市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为阅读带来了很大变化。读书会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所A(昭示展示)的是集体阅读越来越成为时尚。阅读不只是融入群体的社交手段,还是人们个体的生存方式。互联网时代让迅速B(招揽招募)会员成为可能。科技的发展也让阅读的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这些方面说,这确实是个阅读的好时代。(1)为文中A、B两处选择恰当词语。(2)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10、填空。(8分)根据课文默写(1)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2)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___。(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_______。(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讲信修睦。(6)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42分)11、(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灯笼吴伯萧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照照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含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半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么?梦都随了蜡火开花。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桥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自然,若是纱红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曲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作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装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1.说说作者以“灯笼”为题的妙处。2.结合全文,简要陈述作者喜欢灯笼的原因。3.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的作用。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2)请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含义。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4.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1)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2)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5.根据全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填表。内容分类相关描述蕴含的意义村民日常生活在村里上灯学,“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AB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灯笼”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成为文化符号。乡村年节景象C“灯施”装点了乡村的节日,带给村民欢乐历史文化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装公吗?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D12、(16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一分钟演讲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国旗降了半旗。这是非常罕见的事,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从来没有为谁下过半旗。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广场上,言词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国家的元首去世,联合国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分钱的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下半旗。完了。”他说完转身就走,广场上的外交官个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1)首段中“这是非常罕见的事”的“这”指什么?(2)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决定为悼念周恩来总理下半旗,请概括出这其中的原因。13、(12分)阅读《纪念白求恩》选段,完成后面小题。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②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③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几段文字的内容。2.选文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三、写作。(50分)14、作文在你考试失败时,你会想起鲧禹治水那段神话传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在你痛苦不知前路时,你又会想起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在你和父母大吵架伤心离家时街角面摊的老板娘用一碗热腾腾的汤面抚慰了你受伤的心……他们就像一盏路灯为深陷夜的人指引前路。请以《一盏路灯》为题写作。要求:(1)自行立意,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作文,诗歌除外;(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3)力求内容充实,字数不少于600。

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28分)1、C【解题分析】试题分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A震撼。B销声匿迹。D羁绊。2、D【解题分析】

A.稀罕(hān)----han。B.伎俩(zhī)----jì;吊唁(hàn)----yàn。C.愧怍(zuó)----zuò。故选D。3、D【解题分析】试题分析:D相辅相成:两件事物互相配合、辅助,互相促成。不能用于两件并不同时存在的事物之间。这里可用“薪尽火传”:薪,柴。柴虽烧尽,火种仍留传。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A大彻大悟:形容彻底醒悟。B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C袖手旁观:在这里指引用经典著作作为立论的依据。4、C【解题分析】

A.60年一个轮回,1919年是己未年。B.五至七点为卯时。D.立秋之后是处暑,立冬之后是小雪。故选C。5、A【解题分析】试题分析:(1)日新月异:形容发展变化很快,新事物、新气象不断出现。符合语境。沧海桑田、面目全非:指变化非常大,多指不太好的变化。改头换面:形式改变,内容未改。(2)不可限量:形容前程远大,前景光明。这正好用来形容“热土的发展前景”。不容置喙:不容许插嘴。不可一世:形容人自命不凡,狂妄到极点。不可思议: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3)花团锦簇:形容色彩缤纷、华丽繁盛的景象,褒义,符合语境。昙花一现:指美好的事物出现的时间很短。花里胡哨:比喻浮华而不实在的事物。柳暗花明:多指在困难的时候出现转机。6、A【解题分析】试题分析:B项,谓语动词“掌握”缺少宾语,应在“自救互救”后加上“的知识”或“的技能”。C“当初”与“始料未及的”重复。D“完善”与“建立”顺序颠倒。点睛: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也可从语法角度。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7、C【解题分析】

A.接踵而至: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B.历历在目:指事物和景象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C.漫不经心:不是指速度慢,而是不放在心上,不专心不认真对待的意思。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D.川流不息:谓河水流动不停。亦形容事物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故选C。8、C【解题分析】

恬静,形容为人闲适,安静。寂静,指没有声音,很静。“寂静”符合(1)句语境。排除AD。赋予,意指给予,交给,寄托(重大任务、使命等)。给予,意思是赠送,使别人得到。“赋予”符合(2)句语境。排除B项。检查其他词语的搭配,“铸成性格”“打破文化隔阂”正确,故选C。9、(1)昭示,招募。(2)阅读不只是个体的生存方式,还是人们融入群体的社交手段。【解题分析】

(1)昭示:明白地表示或宣布。展示:摆出来让人看。“昭示”符合A的语境。招揽:收罗,召集(人才);兜揽;招惹。招募:征召募集。“招募”符合B的语境。(2)划线句子“融入群体的社交手段”与“人们个体的生存方式”前后颠倒。10、士不可以不弘毅心忧炭贱愿天寒教然后知困金石可镂选贤与能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解题分析】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此题是直接写默写,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此题要注意“弘、贱、镂、与、抟”等字词的书写。二、阅读理解。(42分)11、1.作为线索,贯穿文章始终;揭示文章主要内容。2.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3.(1)拟人,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对灯笼的丰富记忆,表达了喜爱之情。(2)“马前卒”本义是比喻没有目的的奔走效力的人。在文中是指为抗战奉献自己力量的战士。4.(1)句中多用三、四句短语,音韵美,简洁、含蓄。(2)书面语化,文雅而简明。5.A“灯笼”与村民生活不可分离,给人以温暖。B乡村艺术表演;C.示例1: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半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示例2: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D.“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解题分析】1.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赏析。通读文章可知,本文写了这么几件事:打灯笼借外出斡旋回家的祖父,小时候打着灯笼上下学,村头挂红灯,族姐出嫁,接亲的打灯笼接亲,寂寞的宫灯,这些事都围绕“灯笼”来写,可见灯笼贯穿了文章的始终,是本文的线索,本文的内容都是围绕灯笼而展开的,据此作答。2.此题考查归纳与概括文章的思想感情。这篇文章由点及面,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再又想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作者喜欢灯笼的过程也是一个感情与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要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来解答。3.(1)本题考查关键词语的赏析。细读句子可知,“挤”指记忆很丰富,集中在一起,显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的表现了“我”对灯笼的记忆之丰富。(2)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要先结合“马前卒”的本义:比喻没有目的的奔走效力的人。联系前文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可知,本段讲的是作者由灯笼想到抗击外敌入侵,故“马前卒”在句中的意思为:指为抗战奉献自己力量的战士。据此作答。4.本题考查文章语言风格的鉴赏。(1)细读该句可看出,这句以短句为主,兼有长句,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有节奏感。(2)“春宵”“缓步寻一脉幽悄”等表达完全是书面语,显得文雅,而且语言十分简洁明了。5.本题考查信息的提取和整合。根据第2、3、4、5段写村民用灯笼照路,我提灯笼接给人调解矛盾的祖父回家,我提着灯笼上下学,可知灯笼融入了村民的生活,给人以温暖;第2段“村边社戏台下”部分描述了乡村的艺术表演;本文写灯笼与年节习俗的写了两件事,一是元宵节张灯结彩,二是族姐远嫁时满街挂起灯笼。分别为第8和第9两段;第10段写灯笼具门第身份的象征的意味,第11段写灯笼入诗,令人想到我们民族的英雄和民族的精神,可知“灯笼”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理解作答。12、(1)周恩来总理逝世时,联合国总部为他降半旗。(2)周恩来总理无存款,无子女,品格高尚,令人敬重。【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此题比较容易,只要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就能很顺利地找到答案。“这”是一个代词,是近指,往往代指全文的人或事等,结合语境分析,“这”应该代指前面说的周恩来总理逝世时,联合国总部为他降半旗的事。(2)结合语境分析,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财富方面,他把中国的财富和总理的财富进行对比,把中国的人口数和总理的孩子数,说明周恩来总理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国家,献给了人们,这种高尚的品格让人不得不佩服。13、1.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表示对白求恩同志的悼念,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只要意思对即可)2.记叙;表达作者无限惋惜、遗憾、悲痛的心情。【解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仔细阅读这几段文字,只要能够概括出白求恩同志的精神即可。2.本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辨析能力。记叙文常见的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的作用是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的作用是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描写作用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景物的性质、特征,环境的色彩、布局等具体的描绘出来。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记叙了作者和白求恩同志的交往情况,表达了作者惋惜、遗憾和悲痛的心情。三、写作。(50分)14、一盏路灯我家门前有一盏老路灯,妈妈说,这盏灯在很久很久以前就矗立在了这里……它是一盏光荣的路灯,因为它是解放后政府为人们安的头一批路灯。听爷爷说六十年前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的太奶奶因难产而失血过多,必须往医院救治,否则会有生命危险,当晚,就是这盏老路灯帮着大伙看清路,才能抬着太奶奶深一脚浅一脚地迈出这泥泞的胡同,这次才有了我的爷爷。40多年前“四人帮”到处横行霸道,诬害忠良,爷爷说,那时有一个正义的知识分子住在我家房后,他反对“四人帮”,坚持正义,后来他被奸人陷害,含冤而死,他的灵柩就是从这盏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