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件_第1页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件_第2页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件_第3页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件_第4页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聞報導的原則與新聞記者的素質追求真實01追求真實●真實性是新聞報導的最高準則。●真實性是新聞報導的終極要求。●真實性是新聞得以存在的基本價值、理由和意義。●真實性是新聞工作者從事新聞報導工作追求的終極目標。追求真實什麼是新聞的真實性?新聞的真實性指的就是新聞報導必須反映客觀事實的本來面貌。事實是新聞的本源,新聞是以事實為存在前提的。新聞報導是對客觀事實的反映,新聞報導的基本使命就是幫助受眾瞭解客觀環境的真實的變動狀態。因此,新聞一定要真實地反映客觀實情,不能有任何的失實。新聞如果不能夠保證真實,就失去了新聞資訊投入傳播的基本價值,失去了它應該承擔的基本的職業責任。因此,新聞界從來認為,真實性是新聞報導的最高原則!追求真實國際新聞界把新聞報導的真實性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報業及其他新聞媒介的工作人員要盡一切努力,確保公眾所接受的一切消息絕對準確,不能任意歪曲事實,也不能故意刪除任何重要事實。——

《聯合國國際新聞信條》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工作者要堅持發揚實事求是的作風,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加強調查研究,報實情、講真話,不得弄虛作假,不得為追求轟動效應而捏造、歪曲事實。

——

《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真實是我們的最終目標。——

《美國職業新聞工作者協會章程》追求真實在新聞報導中,堅守真實性原則並非易事。由於客觀事物具有的種種複雜性,由於充斥在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價值衝突、記者自身的認知能力的局限、新聞工作過程中各種利益關係的制約等阻礙新聞記者接近事實真相的各種主觀與客觀因素的影響,新聞報導作為對客觀事實的反映往往會在新聞記者從事採訪和寫作的各個工作環節中發生變形,出現失真。如果違背了真實性原則,記者和媒體都將付出昂貴的代價。違背真實,虛假報導,對於新聞工作者來說是性質最為嚴重的職業過失。“布萊爾事件”屬於故意造假,踐踏了新聞真實性原則。在新聞工作中還有因缺乏專業知識,不懂專業方法以及各種技術失誤導致的報導失實。各種原因導致的報導失實就在我們身邊。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出版的《新聞記者》雜誌自2001年起堅持對中國媒體上發表的假新聞進行年度盤點。這個盤點的結果及分析,已經成為中國新聞界反省自身專業工作缺陷的一面鏡子。追求真實第一,這些假新聞幾乎都發表在中國的主流媒體上,這些媒體不僅是合法的出版單位,而且很多媒體都擁有重要的社會地位,擁有龐大的受眾群。這說明職業媒體也會犯最低級的錯誤。第二,這些假新聞往往不是一家的“專利”,而是一家首發,便有“克隆”,其他媒體爭相轉載。這說明今天很多媒體的從業人員不知曉或者不遵循新聞工作的專業原則和專業工作方法,比如親身採訪,比如驗證核實。第三,隨著互聯網的日益普及,虛假新聞正在借助網路進行更為廣泛的擴散,產生更大的影響,對虛假新聞的更正也更加困難。這說明虛假新聞的傳播方式在全新的傳播環境中正在發生可怕的變異。第四,虛假報導並沒有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傳播技術的進步而消失,而是綿綿不絕、屢禁不止。這提示我們,新聞真實性原則在今天仍然面臨著嚴重的威脅。追求真實導致新聞報導失實的原因是複雜的。從總體上分析,新聞報導的失實可以分為蓄意性失實與技術性失實。蓄意性失實是指新聞報導者為了自身的利益企圖而故意捏造事實,虛構情節,編造故事,杜撰新聞。縱觀近年來中國媒體上發佈的假新聞,不少是寫作報導的人道聽途說、憑空捏造的故事。他們為了賺取稿費,為了謀取各式各樣的利益,而不顧事實,任意編造。技術性失實是指報導者並沒有故意弄虛作假的利益追求與主觀動機,而是由於主觀與客觀條件的制約,未能按照客觀事實的本來面貌對其進行如實報導。這種原因導致的失實報導數量巨大,其中很多都是記者沒有親臨現場、沒有深入調查、沒有多方核實、沒有相關知識所導致的。有的記者編輯在對消息來源的權威度和可信度都不掌握的情況下,就直接使用其提供的資訊,還有的新聞工作者對於完全違背常識常理的事情都不做調查核實就發佈報導。追求真實請記住並使用下麵的工作方法,它們能夠幫助你堅守新聞真實性的原則:●堅持報導事實。事實是新聞的基因,是新聞的本源,是新聞存在的理由,是新聞傳播的價值所在。記者的任務就是把由事實構成的客觀環境的變動狀態描述出來,讓公眾瞭解生存環境發生的各種真實的變化,由此認識這些變化對於自身的影響與意義。新聞報導必須堅守只報導事實的原則,事實是新聞採訪的唯一目標,是報導寫作能夠使用的唯一素材。新聞報導使用的事實應該是經過驗證的事實,而不能是道聽途說、推理想像、人云亦云的傳聞。●注意全面觀察。進入任何一個報導領域,都需要全面觀察新聞事件,注意傾聽不同的意見,對衝突中的對立各方,不能只聽一面之詞而偏聽偏信。要注重瞭解事物內部與外部的對立性與多元性。追求真實●嚴禁主觀想像。在對客觀環境的變化進行觀察的過程中,人們已有的生活經驗會對人們的認識與判斷產生作用與影響。作為記者,需要時時提醒自己,不要憑藉主觀想像去形成對事物的觀察結論,即便是“合理想像”也要堅決摒棄!●堅守驗證核實。做懷疑主義者。永遠不要相信傳聞!永遠不要相信第一時間得到的任何資訊!永遠不要相信單一來源提供的資訊!只相信自己親自核實與驗證過的資訊!對於報導中涉及的每一個事實要素都需要進行核實。不僅要對構成新聞的何時、何地、何人、何事、為何這些主要事實要素進行核實,而且要對新聞中出現的所有背景資料進行核實。保證準確02保證準確被稱為美國新聞業巨人的約瑟夫·普利策給他的採編人員立下的最重要的規則就是:準確!準確!準確!新聞需要報導的是變動的客觀事實,因此“準確”是新聞報導的基本要求。由於新聞報導不是客觀事實變動本身而是新聞工作者對這一變動的反映,因此,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與制約,新聞報導有可能在反映客觀事實的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保證準確在新聞採訪寫作的每個環節,都有可能出現錯誤。新聞記者必須提起高度警覺,用專業工作的方法保證新聞資訊的準確無誤。請謹記:任何時候都不要猜測,不要主觀推測,不要“合理想像”。永遠關注事實,永遠依據事實,永遠相信通過調查核實得到的事實真相。保證準確●保證確有其事。不要把沒有發生的事情當成新聞去報導!別以為這是一個多餘的提醒,媒體上屢禁不絕的虛假報導說明危險的嚴重性。●構成新聞的基本要素必須真實。新聞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過程、涉及的人物以及新聞產生的緣由這些構成新聞的基本要素必須準確無誤。保證新聞報導準確無誤的有效方法●直接觀察。●依據權威的消息提供者。●新聞中引用的各種資料必須真實。新聞中往往需要引用各種檔、史料、數字、報告。所有這些資料,都必須準確無誤。●新聞中涉及的新聞事件的各種細節必須真實。無論是人物的語言還是人物的動作,無論是事件環境的展示還是對人的心理活動的描述,都必須準確無誤。●使用可靠的物證。●核實、再核實。●語言的精確:使用具體的描述。交代來源03交代來源交代消息來源是記者在寫作新聞報導時必須遵守的一個強制性專業規則。在國際主流媒體的工作規定中,都會對記者執行這一原則有具體明確的要求。美聯社規定:除非屬於常識,否則必須交代你沒有親眼看到的東西的出處!新華社也明確要求其記者:新聞報導中必須寫明消息來源。在寫作新聞報導的過程中,記者始終要有一個清醒的意識:避免因為不使用消息來源而讓公眾質疑新聞的真實性,也避免因為不使用消息來源而承擔不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新聞媒體通常不接受匿名的要求。因為投入大眾傳播的新聞資訊應該是不被隱藏、不被掩飾的。美聯社就公開聲明:通常情況下我們不接受匿名的要求。但是,在面對一些特殊狀況時,媒體不得不接受消息來源的匿名要求。一種情況是,一旦披露了消息來源的真實身份,就可能對其造成人身威脅和權益損害。為了保護消息來源的人身安全與合法權益,可以用匿名的方式保護消息來源。另一種情況是,如果不接受消息來源的匿名要求,就不可能得到重要的資訊。通常指消息來源事先聲明,以不透露自己的真實身份為前提條件向新聞界提供資訊。在這種情況下,它實際上是一種交易,是否進行這種交易,需要在媒體的職業責任、媒體的傳播目標、媒體的職業道德等各個方面權衡得失利弊,做出適當的決定,而不是一個記者自己可以決定的。交代來源在接受消息來源的匿名要求時,一系列專業工作要隨之展開,包括:(1)有限匿名,明確告訴消息來源,他的匿名要求只能在公開報導中得到實現,而他的真實身份至少要報告給媒體的決策層,並且應該告訴消息來源相關的法律方面的規定。(2)不使用匿名消息來源對身份確定的人物與機構進行批評與指責。因為這樣的做法一旦涉及法律糾紛,媒體就難以避免在遭遇誹謗指控時承擔法律上的連帶責任。(3)使用匿名消息來源對事情進行描述時,應該有其他來源證實匿名消息來源的說法。(4)需要明確告訴消息來源,一旦他的匿名信息遇到法律糾紛,媒體會遵從法律程式。(5)要求證據:請注意要求消息來源提供證據證明他的說法,否則,你很可能會被誤導。交代來源記者應該注意的是事實本身而不是記者本人!讀者在閱讀新聞時關心的絕對不是記者,他們關心的是記者報導的新聞!因此,記者要做的事情是讓讀者知道消息的權威性、可信性、重要性。請記住,不會有任何讀者認為,記者的存在會增加新聞的可信度和可讀性。他們關注的是新聞來源,是新聞事實,是新聞與自身利益的關係,而不會是記者。記者何時可以在新聞報導中出現?新聞界通常認為,只有當記者成為新聞事件的直接目擊者或者記者本人構成新聞要素的時候,記者才能有限地現身於報導之中。謹慎驗證04謹慎驗證驗證就是核實。它要求記者運用一切手段,通過與所報導的事件無關的兩個以上的權威來源對最初得到的資訊進行核實。驗證是新聞記者的重要工作內容,它會佔用記者大量的工作時間,耗費記者極大的心力與體力。然而,正是這一專業工作環節,保證了新聞報導的真實性。驗證追求的目標就是獲取真實的資訊。美國新聞工作者認為:驗證這一工作原則,把新聞與娛樂、宣傳、小說、藝術區分開來。謹慎驗證官方機構是權威機構,但是權威機構發佈的資訊只是公告。新聞記者不應該是任何一個組織的代言人,而應該是社會的瞭望者,新聞記者必須為社會提供可靠的觀察,提供真實的報導,提供多方的分析,提供解讀新聞的背景資料。因此,新聞記者要有一個強烈的意識:自己從任何一處得到的消息都是需要驗證的!沒有經過驗證的消息只是傳聞,不是新聞。謹慎驗證在新聞報導中,不僅要對構成新聞的主要事實要素進行核實,而且要對新聞中出現的所有背景資料進行核實。通過驗證與核實,將報導鍛造成毋庸置疑的真實資訊的組合體,向公眾傳遞具有專業可信度的新聞資訊。新聞工作是匆忙的工作。時效性直接關係到新聞的價值含量。但是,即使在時間十分緊迫的情況下,新聞工作者也要為保證新聞的真實性而堅守驗證與核實的工作原則。謹慎驗證有一種觀點認為,既然新聞報導是隨著客觀事件逐漸被認識而逐步推進的,那麼,新聞記者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時間應該儘快發出報導,無須過問真假,一旦發現失實,用後面跟進的報導予以修正即可。這實在是一種荒謬的認識,一種危險的選擇!如果這樣做,媒體將付出失去傳播威信的代價。任何媒體只要這樣做一次,就能夠讓公眾對其在第一時間發出的報導永遠產生懷疑。它在第一時間發佈的報導也會由此失去第一時間傳播的價值與意義。謹慎驗證當遇到不可驗證的消息時,新聞記者需要堅持的做法就是全面展示與新聞事件相關的各方,特別是相互對立的各方對新聞事件所持的看法,從而保證報導的客觀性,讓民眾瞭解新聞事件的矛盾、衝突、對抗、爭議,從而對新聞事件的複雜性有充分的認識。驗證要尋找的是事實真相。通過來自不同管道的人與物對事實的描述與證實,認識事實的真相。用一個消息來源的說法去反對另一個消息來源的說法不是驗證,那只是平衡,至多只是公正。用調查核准過的事實與你所引用的消息來源的說法去做比較,這是驗證。事實真相是新聞報導追求的目標,而人們的說法只是提供了催促記者進行驗證的契機。堅守客觀05堅守客觀客觀性的原則要求新聞報導必須提供事實,而不是鼓吹觀點。這也就形成了新聞工作的專業立場,進而塑造了媒體的新聞報導是為社會各界提供真實資訊的職業形象。客觀報導原則最早是由美國《斯普林菲爾德共和黨人報》的主編塞繆爾·鮑爾斯在1855年提出的,他主張要在事實與觀點之間劃清界限。堅守客觀●客觀報導原則在新聞報導的實踐中,要求記者知曉:新聞報導的內容必須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能虛構、誇張、編造、想像。●客觀報導原則在新聞報導的實踐中,要求記者堅持:新聞報導不受記者本人觀點的左右,記者和媒體的觀點應該與新聞報導分離。堅守客觀新聞記者必須在一個新的高度上去理解客觀性的原則:要通過更為廣泛深入的採訪調查、分析研究,接近新聞事件的更深層真實,以揭示新聞的本質與意義。美國新聞出版自由委員會曾經提醒記者:“在環境中賦予每個事件以意義,對其進行真實、全面、睿智的報導。僅僅真實地報導事實是不夠的,現在需要報導關於事實的真相!”“有聞必錄式”的“純客觀”報導手法,往往不能真實地反映客觀環境的變動狀態,不能向公眾提供能夠讓他們為自身利益做出明智抉擇的可靠資訊。“主觀臆想式”的報導和“有聞必錄式”的報導都是遠離事實真相的,因此都是不負責任的報導。記者應該千方百計突破報導事實真相的主觀與客觀的限制。事實是新聞報導的依據。然而只有全面考察事實產生的背景和事實存在的環境,我們才能真正認識事實。一位美國新聞工作者說過:“當我們駛往真相的目的地時,事實是為我們提供指南的星斗,但是它們決不能照亮我們的航程!”記者必須承擔這樣的責任:描述新聞產生的環境,解釋新聞發生的緣由,說明新聞對公眾的影響,發掘新聞蘊含的意義。堅守客觀為了堅守客觀報導原則,記者在使用詞語時請注意:●使用具體的名詞,不使用概括性名詞。不要寫“桌上有一盤水果”,如果這個要素重要,請寫明是“香蕉”還是“葡萄”;不要只說“人們”,而要告訴讀者這是一群什麼人。只有使用具體的名詞,才能表現出真實事實的獨一無二的特徵,也才能還原新聞的生動性。●謹慎使用形容詞,不使用副詞。形容詞和副詞是寫作新聞報導的陷阱!美國新聞界有這樣的說法:“要像挑選寶石和情人一樣苛刻地去挑選形容詞。”至於副詞,諸如“深深地感動”“極大地鼓舞”這種位於動詞前面的虛張聲勢、故弄玄虛的詞,要像見到敵人一樣,見一個消滅一個。保持公正06保持公正公正性的原則要求新聞記者抱著對社會負責的態度,居於沒有偏見的立場,使用多元資訊管道,瞭解新聞的全貌,平等對待衝突中的各方人士與機構,真實反映新聞本體事實的原貌。在社會價值的判斷與社會行為的掌控中,公正似乎是一個難以界定且有著複雜內涵與變數的概念。但是無論是新聞專業主義的理想,還是公眾對新聞資訊的需求,無論是新聞傳播擔負的社會責任,還是新聞工作的職業尊嚴,都要求新聞記者必須遵從公正性原則。如果我們認定大千世界和人類社會是無數矛盾組合的運行過程,那麼,新聞記者就需要知曉這些矛盾的構成要素、存在狀態、變化進程、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以及對社會公眾的方方面面的影響,以俯瞰萬物的視角、海納百川的胸襟、不偏不倚的立場對新聞進行觀察和報導。公正性的原則要求記者通過各種管道認識事物的複雜結構與多元狀態,並且將其描述出來。新聞記者需要知道:如果大千世界和人類社會是複雜矛盾運行的組合體,那麼單一資訊來源的報導、同一價值傾向的報導就不可能真實反映客觀變化的原貌。保持公正公正性原則是保證新聞真實性的重要工作準則。堅持公正性原則的專業要求包括:●全面提供新聞資訊,不掩蓋任何資訊。●為新聞事件中衝突的雙方提供利用媒體平等發表意見的機會。●準確地反映衝突各方的真實主張。●給弱勢群體和個人資訊知曉權和意見申訴權。●以公開方式及時修正報導的誤差,不濫用媒體權力。在具有尖銳矛盾和劇烈衝突的新聞事件中,公正性原則的堅守顯得尤為重要。保持公正新聞職業的九條原則●新聞事業的首要職責是追求真實。●它首先要忠於社會公眾。●它的精髓是驗證的準則。●它的從業者必須要和他們的採訪對象保持獨立。●它必須作為獨立的監督力量進行工作。●它必須為公眾提供批判的和協商的論壇。●它必須致力於讓重要的事情具有趣味性與相關性。●它必須保證新聞報導的全面與平衡。●它的從業者必須被允許踐行他們個人的良知。——比爾·科瓦奇、湯姆·羅森斯蒂爾新聞記者的職業素質07新聞記者的職業素質一、正義感堅持真理、維護正義是新聞工作者的職業責任。在真理和正義面臨威脅的時候,記者應該挺身而出,責無旁貸。新聞記者的職業素質二、同情心真正的記者必須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同情心造就著記者靈敏的感覺神經,記者應該是敏感的,能敏銳地感覺到人民的疾苦,社會的不公,不幸者的不幸,無辜者的無辜……同情心是責任心的基礎。它關係到一個記者對新聞的敏感,關係到記者職業使命的承擔和社會責任的實現。新聞記者的職業素質三、勇往直前新聞是勇敢者從事的職業。記者需要具有瞭解事實真相的不可動搖的信心和勇氣,隨時準備遭遇拒絕、遭遇冷臉、遭遇嘲弄、遭遇無禮、遭遇恫嚇、遭遇威脅。記者要隨時準備犧牲自己的時間、自己的安逸、自己的財富,包括自己的自尊心。《中國青年報》記者劉暢在山西繁峙礦難發生之後,面對各種阻撓和威脅,最終披露了地方礦主與地方政府相互勾結、隱藏死亡礦工人數的重大事件。這也顯示了記者不畏邪惡、不畏強暴、不畏困難的職業精神。新聞記者的職業素質四、堅持不懈朱玉的報導為避免更多的人成為一種藥物的犧牲品而建立起安全防護的屏障,朱玉因此入選“2003年中國記者風雲榜”。“讓世界因為擁有我們而更美好,朱玉用自己的行為實踐著這句話。”這是中國新聞界專家為推薦朱玉當選“中國風雲記者”寫出的評語。新聞記者的職業素質五、不斷質疑新聞工作者要做“懷疑主義者”。他應該對自己聽到的、看到的一切可能構成新聞的事情提出疑問。不輕信任何人,不輕信任何說法,不輕信任何沒有經過證實的消息,對一切都要問個為什麼。疑問會讓人清醒,讓人細緻,讓人深入。讓質疑貫穿新聞採訪的全過程,讓質疑推動我們去追尋事實的真相。新聞記者的職業素質六、勤奮學習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新聞工作者要想敏銳識別新聞、準確判斷新聞、真實描述新聞、深刻解讀新聞,就必須努力學習。通過學習,豐富自己的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活躍自己的思維,提高自己的專業工作能力。你可以試著問一下自己,是否知道下麵這些問題的答案?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說:“如果不運用我們已經掌握的觀點和知識,我們就抓不住新聞,我們甚至無法知道什麼是新聞,更不用說理解它了。”知識是記者編織新聞感知網路的基礎材料。知識越是豐富,記者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就會越全面、越深刻,一旦出現具有新聞意義的新的變動,記者就會將這種變動與自己對整個世界形成的認識進行比對,從中判斷新聞的價值所在。知識是打磨新聞感覺神經的基礎,這個基礎只能通過勤奮的學習建造起來。新聞記者的職業素質七、勤於思考恩格斯曾指出,新聞工作有一個優點,就是它往往促使人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定量的工作,這就造成了生命的效率,但是新聞工作也有一個弊端,就是它往往要求人們在對一個事物沒有全然瞭解的情況下就必須做出判斷,這就容易讓人淺薄。新聞記者對任何一個不同尋常的事情,永遠要問一個“為什麼”。你必須想得比一般人多,只有想得比一般人多,你才能看到一般人難以發現的事情和道理。新聞工作者要想洞察新聞釀成的原因、新聞背後的複雜關係、新聞波及的社會影響、新聞發展的趨勢走向,就必須具有研究問題的能力,特別是需要具有在面對突然呈現於眼前的一切自己之前並不瞭解的新事件、新變化、新動向時進行深入研究的能力。思考是建立在學習的基礎上的,也可以說是以知識為基礎的。同時,思考也將推進學習進入新的境界。孔子曾經深刻地指明了兩者間的辯證關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以學助思,以思促學,方能學以致用,行之高遠。閱讀科瓦奇,羅森斯蒂爾.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科瓦奇,羅森斯蒂爾.真相:資訊超載時代如何知道該相信什麼.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美國職業新聞記者協會.美國職業新聞記者協會(SPJ)職業倫理規範.美國報紙編輯協會原則聲明.英國廣播公司.BBC新聞手冊.思考題1.你認為在新聞報導中應該怎樣堅持真實性原則?2.新聞報導為什麼要對資訊進行核實和驗證?你是否知道怎樣對資訊進行核實和驗證?3.新聞報導為什麼要交代消息來源?4.匿名消息來源對新聞報導的影響是什麼?什麼情況下使用匿名消息來源?使用匿名消息來源需要注意哪些工作環節?5.你認為客觀、公正的報導具有什麼特徵?怎樣在新聞報導中堅持客觀、公正的原則?練習1.在互聯網上檢索近三年來的失實新聞報導,分析導致這些報導失實的原因。2.在近日的新聞報導中找出沒有交代新聞來源的報導,分析其不交代新聞來源的危害。3.分析下麵的新聞報導,看看它是否遵循了新聞報導的基本原則?你會怎樣報導這則新聞?據1月25日出版的《環球時報》報導,美國總統奧巴馬22日表態支持希拉裏,而希拉裏21日以頗受爭議的講話力挺在中國惹出麻煩的穀歌公司,這一奇怪的美國“官商勾結”的鏈條驚動了全世界。希拉裏和奧巴馬是對美國外交政策影響最大的決策人物,他們要求中國調查和解釋的“穀歌遭駭客攻擊事件”毫無事實基礎,明顯是美國官商合起來找中國的碴兒。美國有人表揚希拉裏的演講“勇敢”,但也有人批評她的冷戰論調令人想起丘吉爾的“鐵幕演說”,不合時宜。奧巴馬錶態時恰逢其上臺一周年,媒體說他的民調跌幅之大在美國歷屆總統之中排在第二,有人質疑奧巴馬是在拿中國轉移美國國內的視線,BBC援引專家的預測稱美中關係進入“小冰河期”。(環球網,20100125,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1001/698544.html)

新聞發現與新聞選題新聞發現的意義01新聞發現的意義新聞報導不是對客觀事實鏡子般的反射,而是對事實資訊進行選擇和解讀的結果。這種選擇和解讀的過程,便是新聞發現。對於新聞記者而言,新聞發現就是其對事實資訊的傳播價值和最終表達方式(形式+時機)的率先認知。一、沒有發現就沒有新聞在新聞實踐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形:有的記者有采寫不盡的新聞,並經常寫出好稿,而有的記者則老是覺得無從下手,抓不到什麼新聞;面對同一資訊源,有的記者能夠挖掘到鮮活的大新聞,有的記者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形?關鍵在於記者是否具備新聞發現的能力。沒有發現,便沒有新聞。新聞發現的意義二、新聞發現是新聞采寫的前提從新聞生產流程來看,任何一篇新聞報導,都是先由新聞記者“發現”了有新聞價值的事實資訊,而後才進入新聞采寫的具體生產環節的。當然,新聞發現的主體是不同媒體的記者;面對同一件事實,不同的媒體、不同的記者會發現不同的傳播價值,他們會根據想表達的新聞主題,選擇不同的素材、不同的報導角度和體裁進行報導。新聞發現的意義不同的媒體有不同的關注點,不同的記者有不同的“發現”成果。《人民日報》客戶端所關注的是涼山“扶貧慢火車”的票價最低僅2元,22年未漲價。這趟穿越在國家成片貧困區的慢火車,成了沿途老百姓的“扶貧車”:農民靠它運糧運菜,販豬販羊;學生靠它走出大山,上學回家。大河網所關注的是河南新鄉、洛陽的慢火車,方便、定時,成了百姓居家過日子的“公車”,“有些乘客坐車到鄰村賣菜”。中國青年網所關注的是貴州遵義的慢火車的新功能,它是隨著老百姓生活水準不斷提高而產生的“換代產品”——慢火車成了中老年人的郊遊車、賞花車。新聞發現的目標與依據02新聞發現的目標與依據新聞發現作為一種先於新聞采寫並伴隨著新聞采寫過程的專業思維,自然有著其自身既定的目標,也有著其自身規定的依據。一、新聞發現的目標新聞發現的目標是,在事實的海洋中,找出新鮮的、真實的、有新聞價值的事實,並根據這個事實,發現或創造出新聞作品的最佳表達方式。新聞發現的目標首先在於捕捉有傳播價值的新聞事實。當遇到新聞線索時,記者通常會迸發出報導的靈感——點子,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新聞敏感”,有人將之稱為記者的“第一素質”。到底哪一個事件、哪一類現象、事實的哪一部分、哪一個角度對哪些受眾有吸引力?對哪些人群具有傳播價值?這是記者最常思考、最常搜索的目標。總之,對有傳播價值的事實資訊的搜索和捕捉,是新聞發現的主要目標。新聞發現的目標還在於發現或創造出新聞作品的最佳表達方式。這是因為新聞的最終呈現形式是消息、通訊、特寫等新聞作品,而任何新聞作品都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體。發現了事實的價值點,產生了報導“靈感”,有了報導點子,這是解決報導內容的問題。在這基礎上,還應著力發現或創造報導的最佳表達方式,這樣,才有可能將內容和形式俱佳的新聞作品呈現在受眾面前。因此,新聞發現的過程並非只是新聞靈感迸發的過程,記者在新聞發現過程中應始終保持雙重目標搜尋,即不僅要搜索事實資訊的價值點,也要搜尋和創造報導的最佳表達方式。新聞發現的目標與依據二、新聞發現的依據作為新聞記者對事實資訊的傳播價值及其最佳表達方式的率先認知,新聞發現實質上是一種新聞價值評價。新聞發現的依據,便是新聞價值評價的標準。什麼是新聞價值的評價標準?對此新聞界的表述歷來比較多元。其中,有按受眾的需要來界定評價標準的;有按一些規範性要求,比如與新聞傳播有關的宣傳紀律、法律規範等來確定評價標準的;還有從新聞傳播客體屬性的角度,把事實的時新性、重要性、顯要性等作為新聞價值評價標準的。新聞發現的目標與依據從新聞發現的業務實踐來看,記者主要以三方面內容作為新聞發現的依據,這即新聞發現的三個依據:第一,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第二,社會熱點、受眾需求;第三,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問題。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新聞發現要善於“吃透兩頭”,即記者的新聞發現既要符合“上頭”的精神,符合中央當下的方針政策,符合媒體當下的報導思想以及選題傾向;又要合乎“下頭”的需求與動向,滿足受眾需求,關注百姓的呼聲,回應當下的社會問題與社會輿情。新聞發現的目標與依據正如美國哥倫比亞新聞學院的梅爾文·門徹所言,在任何時代,作為大眾傳媒的新聞總是遵循著兩個基本原則:第一,新聞是從正常的事件流程中脫軌而出的資訊,是某種預期的中斷。第二,新聞是一種資訊——人們需要這種資訊來對自己的生活做出明智的決定。新聞發現的動態過程03新聞發現的動態過程接觸事實資訊,獲取新聞線索,瞭解事實真相,策劃報導方案,創作報導文本,新聞生產流程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記者的新聞發現。因此,新聞采寫也可以視作新聞發現的動態過程,需要記者具備持續不斷的強勁的新聞發現力。一、記者的“前發現”狀態在新聞發現的過程中,記者的任務十分艱巨,要在截稿時間的壓力下:(1)快速尋找新聞線索;(2)快速瞭解事實真相;(3)快速確立評價視角;(4)快速獲取事實資訊;(5)快速決策報導方案;(6)快速選擇旨在使新聞價值最大化和受眾接收最大化的表達方式新聞發現的動態過程新聞發現的關鍵點記者新聞發現的思維過程,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即準備階段、靈感階段、印證階段。(一)新聞發現的準備階段在新聞實踐中常常會看到這幾種狀況:(1)最先見到新聞事實的記者不一定是最先發現新聞的記者;(2)最先見到新聞人物的記者不一定是最先發現這個人物新聞價值的記者;(3)最先到達新聞現場、“身臨其境”的記者也不一定是最先理解這個新聞現場的記者。新聞發現的動態過程(二)新聞發現的靈感階段這個階段是新聞發現的關鍵階段。在採訪實踐中記者新聞發現的靈感,通常是在尋找新聞事實與意義交匯點的過程中產生的,其表現主要有兩種:第一種,記者把握了大致的價值發現取向,在找到事實資訊的線索後,迅速利用發散思維激發新聞發現的靈感。第二種,記者的發現準備狀態為單一目標的主題事實資訊,當新聞線索出現後,記者往往利用直覺思維迅速判斷自己的定向搜索目標和這個事實資訊是否吻合。記者心中的主題事實資訊通常先在地存於其思維中,一旦在事實資訊的海洋中發現此類事實資訊,記者的報導靈感就能在瞬間被激發。新聞發現的動態過程(三)新聞發現的印證階段借助集中思維確定採訪選題之後,記者通常會在採訪中力爭儘快對假設的事實真相進行印證。這裏面有兩種可能性:第一種,記者假設的事實真相被採訪證實;第二種,記者假設的事實與真相有較大出入,甚至假設的事實根本不存在。面對第一種可能性,記者可以放心地按照原先預測的傳播價值進行採訪報導;而面對第二種可能性,記者依託於這一事實資訊所假設的價值預測就不成立。這時,記者可以根據採訪後發現的事實真相重新尋找和確認價值點,或者放棄原先的報導計畫。新聞發現的動態過程三、新聞發現的實踐情境新聞發現的實踐情境,指的是記者在做新聞價值評價時所處的客觀環境,即可直接感知的當下具體條件的總和。對一個事實資訊做什麼樣的新聞價值評價,不僅與記者的心理背景有關,還與新聞發現的情境有關,不同的情境可以導致不同的評價結果。這裏從空間情境、時間情境和情感情境三個維度來分析。(一)不同空間情境對新聞發現的影響(二)不同時間情境對新聞發現的影響(三)不同情感情境對新聞發現的影響如何確立新聞選題04如何確立新聞選題新聞選題的確立,是新聞報導活動實施的基礎和一大關鍵步驟;它不僅指引著採訪活動的開展,而且還影響、決定著採訪活動的成敗。正確、熟練地掌握新聞選題確立的依據和主要方法,是新聞記者必須具有的一項基本功。新聞選題,是指新聞報導的“題材”,即新聞採訪寫作的主要對象和內容,它涉及採訪什麼、從哪個方面或哪個角度進行採訪寫作等問題。如何確立新聞選題一、新聞選題的內涵與作用(一)新聞選題的內涵新聞選題通常有不同的分類。如從社會領域來分類,可以分為政治類、經濟類、文化類、教育類、社會類、娛樂類等不同領域的選題;從事實的類型來分類,可分為動態事實選題、深度事實選題和人物新聞選題;從事實本身的屬性分類,可分為正面報導選題、負面報導選題。在新聞採訪實踐中,新聞選題的確定具有極大的靈活性,既可以從同一事實的不同側面、不同層面、不同階段確定新聞選題,也可以選擇縱向或橫向串聯的事實作為新聞選題。如何確立新聞選題具體地說,新聞選題的確定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可以選擇同一事實的不同側面。●可以選擇同一事實的不同階段。●可以選擇同一事實的不同層面。●可以選擇縱向串聯事實。●可以選擇橫向串聯事實。如何確立新聞選題(二)新聞選題的作用1.新聞選題與媒體的社會功能密切相關2.新聞選題與媒體的影響力密切相關如何確立新聞選題二、確立新聞選題的四個因素(一)篩選事實與搜尋事實1.篩選事實2.搜尋事實(二)選擇報導角度(三)預測報導效果(四)明確報導體裁如何進行報導策劃05如何進行報導策劃一、報導策劃的內涵報導策劃,是指對具體的採訪活動進行規劃和設計,以取得預期的理想效果。對於一次具體的新聞報導而言,首先是要確定新聞選題,接著便要精心做好報導策劃。報導策劃大致包含三個環節:報導思想的策劃、報導內容的策劃和報導體裁的策劃。(一)報導思想的策劃新聞報導是創造性很強的活動,在實施具體採訪之前,就要對在選題階段已經確定的目標事實做更為細化的報導思想策劃。只有報導思想先確定下來,採訪的目標才能清晰。任何採訪都有著很強的目的性,如果記者對採訪的目的不清晰,到了現場就不知道該問什麼、該看什麼、該聽什麼、該記什麼。所以在採訪之前首先要明確——你的採訪目的是什麼?你到底要表達什麼傾向?你要做一個什麼樣的報導?你在這篇報導中要表達什麼樣的理念?需要哪些材料才能達到這些目的?採訪前的策劃最中心的任務就是明確報導思想,進而明確採訪目的。如何進行報導策劃(二)報導內容的策劃報導內容的策劃包括採訪專案的策劃和具體採訪目標的策劃。1.採訪專案的策劃2.具體採訪目標的策劃如何進行報導策劃(三)報導體裁的策劃不同的報導體裁“擅長”表達的資訊是不同的。在做採訪策劃的時候,不僅要對報導思想、所報導的事實內容加以策劃,還要注意對新聞作品的體裁進行策劃,即採用什麼樣的報導方式來呈現新聞事實。如何進行報導策劃二、報導策劃的作用報導策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有利於媒體生產出具有強傳播力的高質量的新聞作品,提升媒體的市場競爭力。二是有利於提高記者的新聞報導專業水準和職業創造力,增強其職業成就感。如何進行報導策劃三、報導策劃的誤區報導策劃是對報導的設計和謀劃,而不是為了報導而對新聞事實的發生進行設計和創造。也就是說,報導策劃是策劃採訪和報導活動,而不是策劃新聞事實。前者是新聞事實在前,報導策劃在後;後者是報導策劃在前,新聞事實在後。若記者有意製造新聞事實,即有計畫、主動地製造出能夠吸引受眾的有新聞價值的事件,就陷入了報導策劃的誤區——

“策劃”新聞了。報導策劃的原則與方法06報導策劃的原則與方法報導策劃是選題確定後要實施的首要環節。其方法多種多樣,常常帶有記者強烈的個人色彩和不同媒體的文化傾向,但其基本原則和方法在新聞界還是具有普適性的。一、報導策劃的基本原則(一)遵循事實第一的原則真實性是新聞報導的基礎,無論什麼樣的題材、什麼樣的策劃,都不能違背新聞真實性的原則。採訪策劃只能以客觀事實為依據,而不能按照記者的主觀願望。在報導策劃中,不僅各種事實要素、各種細節要準確無誤,而且對事實的判斷、推理也要合乎客觀實際,合乎邏輯。比如遭遇相互矛盾甚至對立的事實時,要提供矛盾、對立雙方平衡的資訊,讓受眾感到報導客觀公正、真實可信。報導策劃的原則與方法(二)遵循傳播規律的原則1.時機性2.獨家性3.現場性4.典型性5.可行性報導策劃的原則與方法二、報導策劃的主要方法(一)報導主題的策劃方法1.不斷提煉直至“尖准”2.不斷變換角度直至“新穎別致”(二)獲取報導素材的策劃方法1.採訪者大膽想像以獲取最佳報導素材2.通過各種採訪方法去印證這些想像中的素材閱讀萊特爾,哈裏斯,詹森.全能記者必備:新聞採集、寫作和編輯的基本技能(第七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梅茨勒.創造性的採訪:第三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裏奇.新聞寫作與報導訓練教程:第六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伊圖爾,安德森.當代媒體新聞寫作與報道:第七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藍鴻文.新聞採訪學.3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張征.新聞採訪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思考題1.列舉你印象最深的、本月網上的10篇非突發性事件新聞,並分別指出這些報導中記者發現的傳播價值是什麼。2.發現一個事實的新聞價值與搜尋一個報導的最佳表達方式之間是什麼關係?3.請挑選出近期報紙上刊登的5篇報導中的典型素材,並說明挑選理由練習1.針對校內熱點話題,試為校園媒體做幾個選題策劃,包括選題內容、報導思想、擬採訪對象、擬發稿時間及報導體裁。2.針對即將來臨的紀念日,試為本地都市類媒體策劃一檔圍繞這個紀念日的深度報導。3.查閱本地都市報和省報近一個月的頭版,對兩報的新聞選題傾向做出對比分析,分析要求如下:(1)正面事實報導和負面事實報導的比例;(2)政治新聞、經濟新聞和社會新聞的比例;(3)對社會熱點事件不同的報導角度

怎樣採訪新聞採訪的職業狀態與心理準備01採訪的職業狀態與心理準備一、適應和熟悉環境新聞記者面對著豐富多彩、複雜多樣的社會生活,隨時需要與形形色色的採訪對象進行接觸。有實踐經驗的記者一般都比較注重平時的知識積累和常識儲備,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個有心人,對各行各業的基本情況都較為知情。有人說“記者是個雜家”,要對社會上的很多事物有大致和粗淺的瞭解,一旦面對新的環境和陌生的採訪對象,就能夠調動日常的積累進行快速的瞭解和順利的交流。此外,為了能夠順利地與各種各樣的採訪對象拉近距離,很好地溝通,還要求記者內心要有一個“社會問題的單子”。以問題為導向,平時多注意研究問題,關心國家社會大的發展方向、路徑走向,對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有著初步瞭解,對不同行業、不同職業的人群的生活有著好奇和興趣,對社會思潮、社情民意有著準確的把握和瞭解,尤其對與個人工作相關的本地區、本行業中存在的問題能夠做到基本熟悉、心中有數。即便是對距離相對遙遠、完全感到陌生的領域,也能夠有著一定粗淺的印象和常識上的基本判斷。記者的職業特殊性在於要與各種各樣的採訪對象打交道。他們迥然相異,不同的工作、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生活經驗和閱歷,這就要求記者要隨時與採訪對象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相適應,不管在什麼狀態下,都要在最快的時間裏適應各種環境的考驗,有時,甚至要忍受生命的極限考驗,這是這一職業特點決定的。採訪的職業狀態與心理準備二、快速掌握和消化背景材料在新媒體時代,資料的準備、收集不再是煩瑣和艱難的,而是指尖在手機上的滑動和電腦滑鼠點擊間的收穫,搜索、查詢讓瞭解背景情況更為簡單。在獲取資料後,在第一時間進行閱讀和理解,將其變成自己的知識儲備,以最快速度進入良好的交流狀態,是對新聞採訪的必然要求。社交媒體的高度發達,已經極大縮短了採訪的準備時間,同時,對記者的知識轉化和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採訪更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要向編輯、採訪對象和相關人士學習,將背景材料和專業知識進行轉化,形成記者較強的理解力。過去,新聞媒體強調記者的專業知識積累,比如,長期接觸某一領域的“跑口”記者要成為這一領域的專家,需要有長期的積累和儲備。在新媒體環境下,某一行業和領域的專業積累正在“將門檻降低”,對於一個悟性較高、理解能力很強的記者而言,戰勝某一陌生領域的挑戰,較好地完成重要採訪任務,正在成為常態。採訪的職業狀態與心理準備三、實現採訪突破的心理因素新聞記者在進入採訪狀態之後,是高度緊張的,很多採訪活動體現出精力投入多、持續時間長、體力消耗大的特點。因而,有人把新聞採訪視為一項極為艱辛的工作。炮火連天的戰場前線,人跡罕至的自然探險,政要雲集的國際會議,還有很多特殊環境和場合,都是新聞記者工作的地方。有的採訪障礙體現在自然環境上,氣候惡劣、交通不變、生存艱難。還有的採訪障礙體現在社會環境上,人際關係的阻礙、層層關卡的阻攔、不接受採訪的禁令以及難以開展工作的困難。這些,就像橫亙在新聞記者面前的座座大山,需要有攀登的勇氣,也要有逾越障礙的技巧和智慧。優秀的新聞記者能夠克服困難,拿到需要的新聞素材,這往往與他們較好的心態有關系。在接到採訪任務後,他們能迅速調整好心態,“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做一個有心人,細心觀察採訪中遇到的情況,沉著應對,全身心進入新聞記者的“採訪時間”,加上平時的積累、快速的反應,就會取得採訪上的突破。線索初步判斷與現場採訪02線索初步判斷與現場採訪採訪對於新聞報導來說,是起到重要作用的環節。優秀的新聞作品,往往是通過成功的採訪實現的。而採訪的成功與否,又與對線索的分析和掌握密不可分。線索,是最初的新聞來源,是採訪活動的起點。無論是會議通知、採訪邀約、人物訪問還是突發事件,都是記者採訪的由頭和緣起。新聞記者的行動態勢、採訪策略會因活動的性質、環境而有所不同。最初獲悉線索時,要有一個大致的判斷,活動的時間、地點是什麼,需要以什麼樣的方法應對,需要調動哪些儲備,包括人際關係協調、獲知資訊管道、進一步深入的重點、需要網路搜索的背景材料、採訪的時間安排和準備情況等等。線索初步判斷與現場採訪一、資訊來源在社交媒體越來越發達的時代裏,資訊來源正在變得快速、多樣、多變,傳統媒體過去依賴的受眾來信,包括讀者、觀眾、聽眾的來信,或者利用熱線電話提供的線索,正在逐漸發生變化,雖然以前的管道依然存在,也會因此而形成一些資訊來源,但通過電子郵件、網路論壇、微博、微信等網路方式形成的資訊來源,正在成為新聞生產的主要來源和資訊依託。在資訊爆炸、海量資訊傳播的背景之下,以老鄉聚會、親友閒聊等“線下交流”獲取資訊的形式依然存在,但正在逐漸變得鮮見。線索初步判斷與現場採訪一般而言,新聞記者在獲悉第一手資訊的時候,都會有職業預測或價值預判,即它會是一個什麼性質的事件、一個什麼樣的新聞,報導出來價值如何,對社會和受眾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有人將這一現象稱為記者的“新聞敏感”。優秀的記者在別人看似平常的資訊裏能夠感受到激情和衝動,強烈的好奇心促使記者去探尋資訊背後的事實是什麼。當然,也會有人受到“傳播效果”的誘惑,希望誇大事實而產生所謂的“轟動效應”。作為新聞記者,要有一顆平常心,抵制這種誘惑,真正做到尊重事實、敬畏事實,把真實的新聞資訊通過採訪還原出來。線索初步判斷與現場採訪二、現場採訪《南方週末》曾經有一個影響廣泛的說法:“你看到我們的時候,我們在紙上。你沒有看到我們的時候,我們在路上。”在其影響下,人們把“記者永遠在路上”形容為這一職業的理想狀態,用“在路上”描繪記者的採訪活動。而對於新聞記者而言,真正的職業價值不是“在路上”,而是“在現場”。登山家說起自己登山的初衷,是因為“山,在那裏”;記者隨時追趕新聞的腳步,也是因為“現場,在那裏”。從新聞採訪的角度,不管是大型活動、重要會議、論壇研討,還是人物專訪、主題採訪和突發事件,記者都有抵達現場進行採訪的責任。現場,是新聞記者體現職業價值的所在。採訪可以發生在事情正在發生、事態正在發展的第一現場,也可以在事後面對當事人的採訪現場。現場往往是最考驗記者的人格品質和耐心耐力的地方。200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SARS(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席捲北京、廣州、香港等城市,很多記者冒著生命危險前往醫院病區進行採訪。在疫情一線發回的報導,不僅僅包含著記者的勇氣、熱情和敬業精神,也將社會公眾並不瞭解但卻需要知曉的資訊及時進行了傳遞,很好地維護了公眾知情權和社會安全。重要的職業素養:與採訪對象溝通的能力03重要的職業素養:與採訪對象溝通的能力採訪對象,是新聞細節的提供者,也是新聞故事的講述者,更是重要的資訊來源。與採訪對象進行良好的溝通,是記者的基本責任和必備能力。作為一名記者,需要思考、歸納、提煉、寫作、影像拍攝、網路技術等諸多能力,但無論新技術怎樣發展,擅長與人打交道都會是記者尤為重要、非常突出的職業能力。很多資深的記者在年輕的時候,由於剛剛邁進這一職業的門檻,性格內向、不善言辭、不願意接觸陌生人,但從業幾年之後,往往就顯得健談、自信,不怕大庭廣眾的場面,能夠輕鬆自如地與各界人士打交道,這就是所謂的“職業改變人”,因為一項工作的曆練和經歷,改變了一個人的談吐和麵貌。一般來說,記者出現在採訪對象面前的時候,應該給人留下誠懇、熱情、真誠的印象,能夠很快獲得對方的信任,讓他們能夠順利、自然地敞開心扉,將瞭解的內情和盤托出。尊重對方並懂得傾聽,不誇誇其談,不自說自話,是記者職業素養的基本要求。即便在採訪對象不理解記者、排斥記者的情況下,記者也要保持耐心,富有同情心,能夠盡最大可能理解對方的難處,化解尷尬的氣氛,消除陌生感和不信任,建立起友善、溫和而融洽的交流關係。重要的職業素養:與採訪對象溝通的能力一、提問的原則與技巧提問是檢驗記者能力的試金石,提問的水準,直接反映著一個記者的職業積累、社會經驗、思考問題的深度、生活視野的廣度。尤其是在電視、網路視頻直播的狀態下,記者會不會與人交流就會一目了然。中國的全國人大、政協會議被簡稱為“兩會”,每年“兩會”都會雲集大批中外記者,國內外媒體廣泛關注,在全方位的直播之下,很多記者在提問中存在的問題就會不斷暴露出來。有的記者把“兩會”的記者招待會、新聞發佈會當成了展示自我的舞臺,鏡頭前搔首弄姿、賣弄知識,話筒前廢話連篇、推銷自己,嚴肅的會議議題被出格越位的記者“搶了風頭”,記者的不當表現反而成為國內外輿論的熱議話題,“兩會”的新聞大戰儼然成為記者職業修養的檢驗場。重要的職業素養:與採訪對象溝通的能力(一)提問要有所準備提問涉及敏感話題時,要格外小心,生硬、不恰當的提問會給採訪對象帶來不愉快的感覺,要照顧對方的情緒和感受,避免因為對抗和尷尬氣氛對採訪活動造成困擾,進而影響到採訪效果。(二)與對方平等交流無須仰視,更不能俯視,而需要平視。這種採訪視角強調與採訪對象的相對平等,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理解,良好溝通,傾心交流。(三)簡單敘述,儘量說出存在的矛盾與衝突提問不能過長,如果啰裏啰唆,冗長無趣,就會讓採訪對象感到厭煩,不但提不起對方的興趣,反而破壞了談話氣氛。過長的問題往往還會給公眾留下提問者故意賣弄的嫌疑,一些知識和背景應該被記者瞭解,但不能為了炫耀而喋喋不休,記者留給採訪對象的印象應該是包容、含蓄和優雅得體的。重要的職業素養:與採訪對象溝通的能力(四)避免對抗,友善而巧妙,提出公眾的疑慮一般情況下,記者要避免激怒採訪對象,即使要提出敏感問題,也應巧妙地在與對方建立信任、消除對方疑慮之後,或放在整個採訪活動的最後。(五)追問被遮蔽的數字資訊(六)尋求對輿論質疑和公眾關心的事務的回應接受記者採訪的,不少都是掌握重要權力的官員和社會關注度比較高的公眾人物,社會公眾和輿論對其涉及的領域心存疑慮和極為關注,那麼,記者有必要在面對採訪對象時,將這些疑慮和關注點說出來,尋求對方對這些問題的解釋和說明。(七)準確表達採訪的意圖,避免產生不必要的誤會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是與採訪對象溝通交流的基本前提。重要的職業素養:與採訪對象溝通的能力二、傾聽的耐心、同情心是打開對方心靈的鑰匙採訪的重要功能和主要做法是表達了了解問題的意願之後,對採訪對象的講述情況進行傾聽。記者首先是新聞資訊的傾聽者和採集者,富有耐心和熱情地傾聽,是採訪活動成功的重要因素。傾聽過程中,不輕易打斷對方,讓對方順利、通暢地表達,保證採訪對象講述的連續性。當然,在對方陳述的過程中,在不粗暴打斷對方的前提下,也要對一些沒有講清的問題和細節進行適度追問。核心的指向,依然是瞭解和勾勒事物的全貌,對可能欠缺的環節和模糊的資訊進行補充。在心理學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叫作“共情”,很多人通俗地將其理解為“通情達理、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有人將其稱為“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成功的採訪者往往都能深刻體會採訪對象獨特的生活經歷所帶來的心理因素和環境影響,能夠走進對方的內心世界。觀察和記錄04觀察和記錄對事件、事態、人物、事物等進行基本觀察,是採訪活動中極為重要的方法。提問、傾聽、觀察、記錄等行為方式,構成了採訪的完整過程。如果說傾聽考驗著採訪者的涵養和溝通能力,觀察則帶有採訪者的主觀色彩和內心的感悟能力。在記者眼前發生的一切,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特徵,天氣、氣候、景象,以及人的神態、衣著、舉止,都是觀察的對象。這些觀察帶有考察和經驗判斷,蘊含著豐富的新聞素材和故事細節,可以給新聞報導帶來生動的感染力。尤其是記者帶有個性眼光和獨特口吻的描述,往往使得新聞報導增添了趣味性。一、觀察的作用和方式新聞媒體招考記者,主考官會問:“你們有誰注意到了剛剛進門的時候,門口有多少級臺階?你們從門口走到現在站立的地方,大致的距離是多少米?”這樣的問題,常常讓應考者一臉茫然,趕路、進門,很多人都行色匆匆,誰會注意到這些問題呢?但作為新聞記者,卻常常要做這樣的留意。很多新聞報導的細節,就來自細緻入微的觀察。所以,要做日常生活的有心人,逐漸鍛煉出良好的觀察能力觀察和記錄二、記錄的重點與表達的原意新媒體環境下,資訊傳遞的方式和新聞呈現的方法正在越來越多樣化,很多記者更願意拍攝視頻。現場的視頻記錄固然重要,但記者拿著筆在採訪本上進行採訪記錄,留下採訪筆記,依然顯示著其特殊的職業魅力。老記者這樣勸說年輕的同行:“別光顧著拍攝和錄音,還是拿起筆吧,拿筆記錄新聞事實的方式多好啊!採訪筆記能夠提供豐富的新聞素材,能夠完整記錄下新聞發生前後的真實情況。同時,對於很多資深記者而言,採訪筆記意味著職業成長、生活歷程和完整、初始的美好回憶。觀察和記錄隨著中央廚房、網稿發佈、微博傳播、微信公眾號、採編流程再造等媒體融合的步伐,越來越多的報紙記者在隨手拍攝視頻,電視記者也在發佈移動客戶端的文字稿,運用新技術進行立體的多種樣式傳播成了媒體記者的工作常態。在影像記錄變得越來越重要的時候,傳統的筆記、錄音依然不可偏廢,尤其是一些重大問題和重要事件中,影像資料缺失、缺位,就要通過文字進行還原,而有條理、有邏輯的新聞稿件也離不開採訪時所做的真實記錄。關於採訪的提示和建議05關於採訪的提示和建議新聞記者的採訪是重要而艱辛的職業活動,克服採訪過程中面臨的困難與障礙,通過與採訪對象順利的溝通與交流,瞭解更多的真實資訊與事情發展的細節,可以大致勾勒出很多重要新聞事件的原貌。扎實、細緻的採訪為新聞寫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為整個新聞的製作和傳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新聞記者應該保持自身的新聞敏感,充滿強烈的好奇心,對事實的探究充滿憧憬和敬畏。“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新聞記者在社會轉型中,需要不斷克服生存環境和傳播方式變化所帶來的職業壓力和焦慮,始終對不斷湧現的新鮮事物充滿興趣,以持續的對新聞採訪的激情戰勝職業倦怠。對很多社會問題和新聞事件保持持久的關注和觀察,持續呼籲和推動一些問題的解決,併發現新的問題的苗頭和指向,提示社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管道。新聞記者在新媒體傳播的環境下依然會大有可為,越是在眾聲喧嘩、眾說紛紜中,越需要新聞記者的事實採集能力和公信力。關於採訪的提示和建議一、採訪中的自我提示:多問幾個為什麼具有集體性質的採訪活動大多時間有限,新聞發佈會上的提問時間短不過數十秒,長不過幾分鐘,一次會議或論壇的採訪時間不過數小時,提前約定的人物訪問時間也會有限定,即便持續時間稍長的旅行、探險等活動的採訪,也總會有結束的時候,一切恢復到平靜的狀態之下。在有限的採訪機會和時間裏,新聞記者需要培養自己的“問題意識”,以問題為導向,擬定好“問題單子”,多問幾個為什麼,逐層遞進,細緻推敲,找到表像之下更深層次的事實、過程和真相。關於採訪的提示和建議二、與採訪對象的約定:再聯繫記者的採訪本和手機通訊錄裏,應該記滿採訪對象的聯繫方式。一定盡可能地留下採訪對象的手機號碼,加上微信聯絡會更通暢。並且,在採訪中儘量與對方打好招呼:“我可能還會跟你聯絡。”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在寫稿、審稿、發稿等階段,一旦發現人物名稱、職務、總體情況、背景介紹、基本事實等存在模糊和誤差,有再次核實、補充、糾正的機會。而新聞的再次核實,是記者採訪活動的持續延伸和必然要求。如果沒有留下聯繫方式,在需要核實的時候找不到人,這種“失聯”狀態也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採訪者的粗心和失敗。關於採訪的提示和建議三、細節從哪里來:避免“核心事實模糊”採訪不可避免地要追問細節,一個內心真誠和富有同情心的採訪者來到的時候,對於採訪對象而言,就獲得了傾吐的機會和解決問題的希望。採訪者一定要對事情和事件的全貌有個大致的評估和瞭解,避免因為情緒亢奮忘乎所以,一旦暈頭轉向,等到採訪結束的寫稿階段才發現“核心事實模糊”,就會導致採訪、寫作等整個新聞報導的失敗。珍惜採訪機會,就要追問核心事實,在“到底發生了什麼”這樣的提問之外,一定要與採訪對象就核心問題進行反復、細緻的交流,掌握關鍵的細節和內幕。關於採訪的提示和建議四、用“問題”把採訪對象留住真正吸引採訪對象的,可能不僅是記者的人格魅力和交往能力,往往問題本身更具吸引力和震撼力。對採訪對象關心的領域和感興趣的問題提前瞭解和設計,當對方遲疑和想快速離開的時候,拋出對其具有重要意義和影響的問題,使得採訪順利進行下去。這樣做,並不意味著故意拖延時間,而是爭取瞭解更多情況的機會,加深彼此的信任,保證交談的深入和溝通的融洽。與採訪對象相談甚歡,甚至有惺惺相惜、相見恨晚的感覺,就會建立起牢固的友誼。這樣的採訪雖然不是常態,但卻是新聞記者可遇不可求的最佳狀態。保有穩定的資訊來源,擁有廣泛的支持者,是新聞記者重要的職業積累。這樣的採訪活動對新聞報導大有益處,影響深遠。關於採訪的提示和建議五、專業知識的積累:做一個“懂行”的交流者社會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專業領域和行業知識,新聞記者積累的職業和社會經驗,就是要對各行各業都有基本的瞭解。哪怕談不上深入,不一定精深和專業,但一定要掌握一些常識性的知識,做一個對各領域都有所知曉的“雜家”。有的“跑口”記者和行業記者,由於接觸一個行業較多,長期浸潤,本身就會成為通曉這一行業的“半個專家”。即便長期接觸某一行業,記者也不可把自己的知識面縮小了,一定要有廣泛的興趣和視野,認識和交往各行各業的人士,拓寬資訊來源和管道。從這個意義上說,新聞記者應該是比較活躍的“社會活動家”。關於採訪的提示和建議六、避免遲到是最基本的職業素質新聞記者應該是時間觀念較強的職業群體,很多活動的開始時間都具有剛性要求,不可以遲到,更不能爽約。如果一個記者總是遲到、爽約,就會給人留下“不靠譜”的印象,難以獲得對方的信任。所以,記者要提前設計好行程,避免堵車、誤點造成的失誤,預留出充裕的時間趕往採訪地點。事實上,很多大型活動,比如全國“兩會”,還有乘船參加科學探險、乘火車或飛機集中採訪等,都容不得記者有絲毫的時間誤差。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新聞是一個不能容忍記者遲到的行業。如果接連參加活動,就要做好日程安排,即使趕場辛苦,也絕不誤場。關於採訪的提示和建議七、被採訪對象誤解了怎麼辦新聞記者與採訪對象接觸是職業行為,很多採訪對象是從所接觸的個人身上感受到一個行業的形象和對其形成基本認知的。因而,在採訪約定和實際接觸中,記者應該給採訪對象留下誠實、守信的基本印象。當然,這一要求不包括隱性採訪、暗訪等特殊形態。在一般採訪中,承諾對方的,一定要做到,不能言而無信。在實際接觸中,記者應表現出人文情懷和正義感,讓採訪對象認為記者值得信賴。當採訪對象由於記者的報導而受到人際關係、生存環境和社會聲譽的負面影響時,要對對方有同情心,不能無動於衷。如果存在標題的獵奇、誇大和事實的不准確,要及時更正和道歉。關於採訪的提示和建議八、謹慎使用“隱性採訪”隱性採訪是新聞採訪的特殊形式,一般在監督報導中使用。隱性採訪包括兩層含義:一是隱瞞記者身份進行採訪,類似於暗訪、臥底;二是公開記者身份但隱瞞採訪意圖,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表面的迷惑性和隱蔽性。隱性採訪應該謹慎使用,除非有不得已的原因,經過一定的媒體內部審批流程之後,再開展這一採訪活動。這是記者職業領域的敏感地帶,避免記者個人因接受請托、利益驅動而輕易使用這一方式。關於採訪的提示和建議九、防止報導失實的防線在哪里採訪本身就是核實事實的過程,沒有蓄意編造,沒有閉門造車,有的記者感到自己已經認真採訪了,但為什麼事後還是被證明“失實”了呢?尤其是單一資訊來源的某個人的專訪,很容易出現採訪對象說什麼,記者就相信什麼,然後就報導什麼。這種僅僅依靠口頭採訪、不進一步核實的採訪方式是極為有害的。對單一的採訪對象進行訪談,一定要提前瞭解和熟知背景情況,對相關人的可信度、信用度、社會聲譽、成長經歷進行詳細瞭解。在面對採訪對象的時候,及時指出相關傳聞,巧妙地探討敏感話題,傾聽當事人的解釋,並根據常識和社會閱歷判斷這種解釋是否站得住腳。在完成採訪之後,要多方傾聽意見,找更多的知情人印證相關資訊,在新媒體環境下瞭解這些資訊的真實性、可靠性。記者在採訪活動中的反復印證和核實求證的意識,是防止報導出現失實的可靠防線。關於採訪的提示和建議十、採訪對象為何拒絕了你被採訪對象拒絕,是採訪活動中的常見現象。低調做事、不願張揚、保護自我、資訊保密、難以相信記者等諸多原因,都可能導致採訪對象將記者拒之門外。“無可奉告”“記不清了”“我不知道”“不太瞭解”,對方一旦採取這種不配合的態度,就會使得採訪活動難以進行下去。也有的採訪對象不善言辭,提供資訊像“擠牙膏”一樣,讓記者採訪艱難、收穫甚微。面對困難,不要輕易放棄,找出問題的關鍵所在,有針對性地處理好相關問題。關於採訪的提示和建議十一、如何面對悲傷中的採訪對象記者在採訪社會新聞的時候,包括在城市鄉村裏發生的勞動糾紛、家庭矛盾、人身傷害、言語衝突、治安案件等,也會有採訪對象哭泣的情況,記者在試圖讓對方情緒穩定下來、能夠正常交流之外,還要面對糾紛、對立的氣氛。這時,記者除了必要的言語安慰,一定要避免輕易表態,不要輕易介入糾紛。“清官難斷家務事”,很多糾紛糾纏著情感、利益,並非能夠一眼看穿,涇渭分明。有的記者容易衝動,以為表達了正義感,卻在紛爭中將自己變成攻擊對象。所以,面對這類情況,記者不要忘記自己是事實的傾聽者、採集者,要有清醒的職業意識,保持客觀、中立、理性的態度。關於採訪的提示和建議十二、證據的留存與使用採訪活動本身就是取得證據的過程,注意採集文本原件、影本、影像、聲音、實物等各方面的證據,並將它們很好地保存。新聞記者要到一切可能的地方去取證,在取得可以證實新聞事實存在的核心證據之外,一些複雜多樣的輔助證據也會對新聞報導有所幫助,不要以為看似“毫不相關”就隨意放棄。有些證據在新聞寫作和傳播過程中才顯示出重要作用和意義。在寫作中注意引用這些證據,為新聞報導提供有力的支撐。留存證據的意義不僅在於保證新聞的真實,也為社會留下寶貴的歷史文獻,同時,也作為新聞記者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的見證,在產生法律糾紛時作為法定證據使用。閱讀佈雷迪.採訪技巧.北京:新華出版社,1986.高鋼.新聞報導教程:新聞採訪寫作的方法與技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張征.新聞採訪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崔瑩.做最職業的記者:對話英國名記者.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9.萊特爾,哈裏斯,詹森.全能記者必備:新聞採集、寫作和編輯的基本技能(第七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思考題1.你認為成功的採訪基於記者的哪些素質和準備?2.採訪的原則有哪些?有哪些是可以學到的提問技巧?3.碰到一位態度冷漠、不願意交流的採訪對象,你會用怎樣的態度面對他?4.記錄的數字、人名出現模糊,你會憑大致印象猜一下,還是設法找到採訪對象再次核實?5.設計採訪提問的過程中,你會怎樣考慮採訪對象的感受和進入敏感話題?6.忽略了採訪現場的觀察,你會請在場的人幫你回憶和印證當時的情況嗎?7.若寫作時發現重要事實缺失,你會重新採訪、補充採訪,還是將這一事實忽略?8.應該怎樣克服在新聞現場遇到的困難

怎樣寫作消息消息及其基本構成元素01消息及其基本構成元素一、消息及其特點消息是以簡要的語言文字迅速傳播新近發生的事實的新聞體裁,它主要告訴人們發生了什麼事情,往往只報導事情的概貌而不講詳細的經過和情節,是最廣泛、最經常採用的新聞基本體裁。自從近代報紙產生以來,消息就在報紙上佔據主要地位。在當前的新媒體時代,消息作為媒體資訊的“基石”,其地位也沒有動搖。消息及其基本構成元素(一)簡明簡短、明白地概括新聞事實是消息有別於其他新聞體裁的本質特點。消息總是用盡可能經濟的文字,簡明扼要地反映新聞事實。在電子媒體興起的背景下,網路、廣播、電視往往成為第一時間發稿的媒體,其消息更為簡短,文字乾淨俐落,百字左右就將最新情況報導清楚;而報紙的消息往往失去了第一時間發稿的優勢,出現了相對“詳述”的傾向。但儘管如此,與其他新聞體裁相比,消息仍然屬於概括報導,簡明仍然是其重要的特徵。消息及其基本構成元素(二)講求時效消息要迅速及時地傳播事物有意義的新變動的資訊。消息的時效性如何,是衡量和判斷其所報導的新聞之價值大小的一項硬指標。報導得越迅速及時,消息的時效性越強,其新聞價值就越能充分地顯現出來。消息尤其是動態消息,其時效性往往以日、時計,重大新聞和突發性新聞事件的報導的時效性甚至以分、秒計。早一分鐘,就有可能發出“第一次資訊”,是人們前所未聞的事實、最新鮮的資訊,給受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所謂的“先睹為快”正是如此。而新聞機構之間競爭的一個重要方面正是消息的時效性的競爭。誰的新聞報導能最快地傳遞最新的事實,能迅速及時地滿足受眾的資訊需求,誰就能在新聞競爭中贏得勝利。消息及其基本構成元素(三)重心前置消息的結構是倒敘式的,它通過導語將新聞事件的結果、新聞事實的精要首先呈現給受眾。在這一點上,以反映事物最新變動為主的動態消息尤為典型。這種“重心前置”的結構方式起源於19世紀中葉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當時,讀者急於瞭解前線戰況,而電信技術又不夠成熟穩定,電報機經常出現故障且費用昂貴,於是前方記者只好將最新的情況放在報導開頭儘快發出。這就形成了消息“重心前置”的寫法。這種寫法符合新聞傳播規律,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試想如果一位剛剛看了乒乓球決賽直播的人向其他想看這場比賽但因為種種原因沒看成的朋友講起賽況,一定會從“剛剛的比賽中國隊贏了”開始說,而不會從“中國隊第一局一開始很被動”開始說,“重心前置”的結構適合快速傳播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重心前置”並不完全等於倒金字塔結構,非倒金字塔結構的消息仍然需要將最重要的內容或最核心的內容放在導語或報導的開頭消息及其基本構成元素(四)更為客觀消息這種報導體裁一般不提倡記者直接抒情或議論,它要求記者盡可能地減少主觀色彩,更加注重用事實說話,行文相對於通訊、特寫等報導體裁來說更為客觀。在消息寫作中,它更突出資訊的“乾貨”,過濾掉了情感的“水分”,讓事實直接進入人們的視野,對受眾造成很強的心理衝擊。(五)有“消息頭”消息有自己的外在標誌,稱為電頭或“本報訊”,總稱為“消息頭”。電頭,表明電訊稿發出的單位、地點和時間,加括弧或用顯著字體標出,置於稿件開頭。新聞通訊社早期以電報、電傳、電話等方式發稿,因此,通訊社總是以“××社×地×月×日電”作為消息頭。“本報訊”是報社自己的記者或通訊員采寫的消息的標誌。如果是外地採訪,往往也會標明發稿的地點、時間,寫成“本報×地×月×日專訊(或專電)”。消息頭的作用在於可以表明新聞稿的發出單位,以承擔本單位發表新聞作品的責任,顯示消息的出處並接受社會的監督。消息頭一般還注有發稿的時間、地點,可以表現消息的時效與來源地,藉以傳達一些基本資訊。新聞寫作可以利用消息頭中的資訊,使得新聞導語更加簡潔。消息及其基本構成元素(六)一事一報一條消息通常只集中報導一件新聞事實,即緊緊抓住最有新聞價值的核心事實,簡明扼要地加以報導。一事一報的消息儘管可能包含很多資訊,但往往只有一個核心事實,記者應該能用一句話概括這個核心事實,報導中的其他資訊是為了支持這一核心事實而組織的。這樣,不僅能更快地爭得時效,而且可以使消息更加短小精悍、易讀易懂。在寫作消息時,不要貪多求全、面面俱到;同時,即使是一事一報,也要分清主次,突出重點,並注意選例少而精。消息及其基本構成元素二、消息報道的基本構成元素(一)標題標題通常位於報導頂部,旨在告訴讀者報導的主要內容。它往往由編輯來寫,但在一些採編合一的小型媒體中,記者也可以擬寫標題。消息的標題往往是這篇報導的核心內容。目前,很多媒體喜歡在主標題下麵使用副標題,也叫“肩題”“概述句”“提要”,雙行題可以使讀者快速地獲取報導的主要內容。在很多媒體上,一些重點報導都使用了雙行題。下麵就是一例。消息及其基本構成元素(二)導語導語位於報導開頭,旨在告訴讀者報導的主要內容。一條好的導語能夠吸引讀者繼續讀這篇報導。在很多報導中,導語通常只有一句話,但卻涵蓋了事實中最為重要的資訊。最為常見的導語是直接式導語,它通常概括敘述所報導的事件,回答何人、何時、何地、何事、為何、如何等所有主要問題。報導的其他部分詳細說明何事、為何、如何。如果回答上述問題會使導語過長,記者往往會有所取捨,即決定哪些要素最重要,需要在第一句話中就強調。消息及其基本構成元素(三)主體主體又稱為“新聞軀幹”,是一篇消息展開新聞內容、闡述新聞主題的關鍵部分,新聞事實主要在主體部分交代和展開。消息通常有導語,但有的短消息,尤其是“一句話新聞”或簡訊可以不寫導語。有些消息可以不交代新聞背景,很多消息都可以沒有結尾段落。但無論哪一篇消息,都絕不能沒有主體部分。主體部分通常具有兩部分內容:一是呼應導語,展開闡述,即對導語中提到的主要新聞事實做進一步的具體闡述或回答,起到支持導語的作用。二是圍繞主題,補充引申,即對導語中沒有涉及的新聞內容進行補充,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以說明新聞事實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以擴大消息的資訊量。主體部分通過引語、描寫、補充背景等方式提供更豐富的內容和細節,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