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概論
1.1資訊系統的概念及發展歷史1.2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
隨著電腦在管理工作中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組織機構建立起了電腦資訊系統。這些資訊系統通常被稱為管理資訊系統,其功能覆蓋組織機構中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本章首先介紹信息系統的概念以及資訊系統的組成。1.1資訊系統的概念及發展歷史 1.1.1什麼是資訊 要瞭解資訊系統的概念及其發展歷史,首先要瞭解什麼是資訊。現代社會被普遍認為已經進入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天我們都會從報紙、電視以及因特網等各種途徑獲取各方面的資訊。那麼什麼是資訊呢?1.資訊的概念
資訊或稱為消息,亦即有關客觀世界的一切真知,它向人們(或電腦)提供有關現實世界新的事實和知識。一般來說,資訊是通過數據形式表示出來的。數據記錄客觀事物的屬性、數量、位置及其相互關係等。數據的表示形式可以是數值,如各種數字;也可以是各種文字和符號或者元組形式,例如事物的空間位置可以用三元組(x,y,z)來表示。但是數據本身並不是資訊,它只是資訊的載體。資訊是數據的加工結果,是對數據的解釋。由於人們對客觀事物瞭解的程度和認識問題的角度不同,對相同數據的解釋不同,因此獲得的資訊也是不同的。例如,對組織機構內同一個職工記錄,人事部門與財務部門所提取的資訊是不完全相同的。2.資訊的表示方式
資訊通常可用一組表示事物屬性的描述詞及其值(描述詞:值,描述詞:值,…,描述詞:值)來表示,並用於描述一件事、一個物體或一種現象的有關屬性、狀態、時間、地點、程度等。被描述的事物或現象統稱為對象或實體。資訊也可以定義為由實體、屬性及它的值所組成的一個三元組集合。在現代組織機構中,資訊是管理工作的基礎,也是企業的重要資源,其重要性已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認識。1.1.2資訊系統的概念
資訊系統,簡單地說就是輸入數據,經過加工處理後輸出各種資訊的系統。它的主要功能是對資訊進行採集、處理、存儲、管理、檢索和傳輸。資訊系統的基本模式如圖1.1所示。圖1.1資訊系統的基本模式
現代資訊系統的概念是隨著電腦在管理工作中的應用而出現的。事實上,人工管理中也存在手工的資訊系統,只是人們沒有意識到或沒有重點研究它。例如,一個雜貨店的帳簿就是一個簡單的資訊系統,它對每天的銷售情況進行記錄,然後進行統計處理。現代資訊系統主要是指以電腦進行資訊處理為基礎的人機系統。通常,資訊系統根據某項業務的需要,對輸入的數據進行加工處理,從而代替人工處理中繁瑣、重複的勞動,同時為管理人員的決策提供及時、準確的資訊。通常,資訊系統應具有以下功能:(1)數據收集和輸入。將分散在各處的數據進行收集並記錄下來,整理成資訊系統要求的格式和形式,然後輸入系統進行處理。
(2)數據存儲。數據輸入系統後,往往由多個處理過程共用或多次使用。因此需要將大量經過加工整理的數據保存在適當的外存儲器上,如磁帶、磁片等。當需要時,可隨時進行存取和更新。人工處理過程所需要的數據存儲,通常以帳冊、單據留底、資料檔案等形式出現。現代資訊系統通常使用資料庫形式,由資料庫管理系統來完成大量數據的高速存取。
(3)數據傳輸。包括電腦系統內和系統外的數據傳輸,實質是數據通信。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通常可以使用電腦網絡來實現,當然也可以是人工的數據傳輸,如報表、單據等形式的數據傳輸。
(4)數據加工處理。輸入的資訊需要進行加工處理,電腦的加工範圍包括數據的存取、查詢、分類、排序、合併、計算,以及對於一些經濟管理模型的仿真、優化計算等。
(5)數據輸出。根據管理工作的需要,加工處理後的數據需要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和格式進行輸出。輸出結果可以是各種報表、圖形,也可以是供電腦進一步處理的磁片檔等形式。1.1.3資訊系統的形成與發展
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電子電腦誕生,最初的電腦應用也只限於軍事科學、工程計算、數值統計、工業控制、信號處理等領域。20世紀50年代,美國IBM公司向社會推出了商品化的小型電腦,使電腦的應用逐步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個時期電腦在數據處理技術上的突破,將電腦的應用從單純的數值運算擴大到數據處理的廣泛領域,為電腦在管理領域的應用奠定了基礎,從而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數據統計系統、數據更新系統、數據查詢檢索系統、數據分析系統等電子數據處理系統。 電腦在管理領域的應用促使人們進一步研究資訊處理、資訊系統、資訊資源充分利用的規律。從最初的電子數據處理系統(EDPS),發展為管理資訊系統(MIS)、決策支持系統(DSS),乃至高級的智能管理系統,資訊系統的內涵和功效都有了很大的發展。1.EDPS
五六十年代出現的EDPS較少涉及管理問題,主要是以電腦應用技術、通信技術和數據處理技術為主的系統。下麵是幾種典型的EDPS系統的例子。
1)數據更新系統美國航空公司的SABRE預約訂票系統是一個典型的數據更新系統。當時該公司在美國和世界其他各地有1008個飛機票預約銷售訂票點,每一個訂票點按一定比例分配著該公司的近千個航班的7.6萬個座位。由於彼此互不聯繫,常常造成某一處票十分緊張,而另幾處票售不出去的情況。為了改變這種狀態,該公司利用電腦和已有的通信設備建立起了SABRE系統。該系統可以實現數據的自動更新、自動調節和分配各預約訂票點之間的餘缺,並能查詢航班的變動情況。系統建成後,該公司的航班滿員率很快遙遙領先於其他公司,為公司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2)記帳系統記帳系統也是EDPS應用最廣泛的領域之一,美國芝加哥JOHNPLAIN公司的帳務系統就是一個典型的記帳系統。該系統利用電腦在數據處理領域的突破,率先將EDPS應用於帳務系統,實現了電子記帳、快速對帳和查詢等功能。
EDPS在會計領域的廣泛應用,為人們逐步擺脫繁瑣的帳務系統帶來了希望,也使得管理者原來想做而又不能做的工作得以實現,如查詢、快速對帳等。 3)狀態報告系統狀態報告系統是早期EDPS在企業中的應用,一般分為生產狀態報告、服務狀態報告和研究狀態報告等。
4)數據統計系統
數據統計系統是早期EDPS在社會經濟統計系統中的應用。 一般不作任何預測、規劃、調節和控制的統計系統,以及數據更新系統、狀態報告系統、記帳系統等都是典型的EDPS。EDPS是MIS、DSS的基礎。2.MIS
MIS的主要任務是利用EPDS和大量定量化的科學管理方法實現對生產、經營和管理過程的預測、管理、調節、規劃和控制。它是在傳統的EDPS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而避免了EDPS在管理領域應用中存在的弊病。由於傳統的EDPS不作任何預測、規劃、調節和控制,所以往往不能充分利用系統數據中包含的資訊。例如,在JOHNPLAIN公司的帳務系統中只能進行記錄、對帳和查詢,而沒有充分利用已有的資訊資源去進行成本核算、成本和銷售利潤的預測、財務計畫制定等進一步的分析工作。MIS與傳統的EDPS相比,具有如下特點:
(1)更加強調科學的管理方法和定量化管理模型的運用,強調優化的作用。
(2)強調系統對生產經營過程的預測和控制作用。
(3)強調對數據的深層次開發利用,利用資訊分析企業生產經營狀況以及外部環境等各個方面。
(4)強調高效率低成本的系統結構和數據處理模式。
(5)強調科學的、系統化的開發方法在建立一個MIS中的作用。
MIS系統是一種數據驅動的系統,這類系統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過程都是確定的,收集、加工、整理這些方法和過程所需的數據是啟動系統並使之成功運行的關鍵。3.DSSDSS是模型驅動的,這類系統的首要任務就是要確定系統的模型(技術、方法和過程等)。一旦確定了模型,該問題就具備了最終求解的可能性。模型驅動多是針對不確定型的系統而言的,模型是驅動該類系統運行的關鍵因素。
DSS強調決策過程中人的主導作用,資訊系統只是在決策過程中起支持作用。隨著決策支持系統的發展,現代MIS中也隱含著決策支持特徵,決策支持系統已經成為現代管理資訊系統的重要內容。本書將不嚴格區分MIS和DSS,而統一稱為管理資訊系統或者資訊系統。 管理資訊系統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的許多思想在其他學科中都可以找到。對MIS概念形成特別重要的四個主要學科領域是管理會計、運籌學、管理科學以及電腦科學。
1.1.4資訊系統的結構
1.資訊系統的工作部件 一個組織機構的資訊系統所要求的物理成分有硬體、軟體、資料庫、操作規程和操作人員。 硬體指的是系統中的電腦及有關的設備。硬體提供數據輸入、輸出、存儲、通信和運算處理等功能。軟體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是指那些指揮硬體運行的指令。軟體主要分為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兩大類。 資料庫包括應用程式要使用的所有數據及其管理系統。一組獨立存儲的數據通常被稱為檔。可通過各種存儲介質(電腦磁帶、硬磁片組、軟磁片等)來存儲數據,這些介質作為輔助記憶體使用。
操作規程通常以手冊或說明書等方式出現。系統需要的操作規程主要有三種:
(1)用戶指導說明書(供系統用戶在記錄數據、利用終端輸入或檢索數據、使用輸出結果等場合使用)。
(2)數據準備人員準備輸入數據時的指導說明。
(3)電腦操作人員操作用的指導說明。 2.資訊系統的處理功能 按照物理成分來描述系統並不能說明系統是幹什麼用的。描述系統的另一種方法是按照處理功能進行描述。一個資訊系統通常的處理功能主要有:
(1)處理事務數據。事務處理指組織機構的各項業務活動,例如貨物的買進、賣出。可以是組織內部的,也可能涉及到組織外部的實體。資訊系統應該能夠指導業務的發生,記錄業務進行的進程,並能傳遞業務數據至那些需要的地方。
(2)維護主文件。很多管理活動要求建立主文件或維護主文件,這些檔存儲有關機構活動的相對穩定的數據或者歷史數據。例如,編制員工工資的活動需要雇員的工資率、扣款額等資料項目。在進行事務處理時,要對主文件的資料項目進行更新,以反映最新的情況。(3)編制報表。報表是資訊系統的重要產品,既可以是定期編制的報表,也可以是根據非預定的特別請求迅速編制出來的特殊報表。
(4)處理查詢請求。資訊系統的其他輸出是利用資料庫的數據對各種查詢請求予以回應。這些查詢可能是預定義格式的定期查詢,也可能是一些隨機的查詢。查詢處理的基本功能是使資料庫中的任何記錄或資料項目都能方便地供指定人員使用。
(5)處理互動式的輔助性應用。一個資訊系統包括許多應用用來支持系統進行計畫、分析和決策。電腦根據計畫模型、決策模型等進行處理工作,通常採取交互方式,接受用戶請求,並回答用戶提出的問題。3.基於管理層次的系統結構 資訊系統的功能也可以按照管理活動的層次來進行劃分。按照管理活動的計畫範圍可以分為戰略計畫、管理控制和戰術計畫、運行計畫和控制三個層次。 運行控制就是確保業務活動能夠有效實施的過程。它需要使用預先規定的規程和決策規劃。這種決策大部分可以編成程式,要執行的規程一般都是相對固定的。運行控制的處理活動一般包括事務處理、報表處理、查詢處理等。這三類處理活動執行預先規定好的決策規則或者向用戶提供反映該決策的輸出。 一般企業中各部門的管理人員需要管理控制資訊來衡量工作業績、確定運行控制以及分配各種資源等。他們需要綜合性的資訊以從中找出發展趨勢和業績偏差的原因,並進而提出解決方案。管理控制過程需要以下四類資訊: (1)預期業績(包括標準、期望值、預算等)。
(2)偏移預期業績的差值。
(3)偏差的原因。
(4)對可能採取的決策或行動方案的分析。 管理控制的數據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運行控制提供的資料庫;二是計畫、標準、預算等。管理控制系統的輸出是一些計畫和預算、調度報告、特種報告、問題分析、決策評審以及查詢答案等。 戰略計畫的目的是編制一個組織機構在實現自身目標時所使用的戰略,所涉及的時間範圍往往很長。例如,一個百貨公司連鎖店決定增設郵購業務或一個生產工業品的公司決定增設消費品生產線等都屬於戰略計畫活動。
基於管理層次的資訊系統結構可以用圖1.2的金字塔式結構來表示。最底層為任務巨大、處理繁雜的事務數據處理,它為其餘所有的內部資訊活動提供基礎。金字塔的底部表示定義明確且結構化的規程和決策,而金字塔的頂部則代表比較特別的非結構化的處理和決策。
4.基於組織職能的系統結構
資訊系統的結構也可以按照使用資訊的組織的職能加以描述。組織職能沒有標準的分類,不同的組織機構的職能設置也各不相同。例如,一個製造企業常設的職能部門一般包括生產、市場銷售、財會、供應、人事和資訊系統。高級管理部門可以看作是一個單獨的職能部門。每一個職能部門都有自己特殊的資訊需求,都需要專門設計的資訊系統進行輔助。資訊系統可以按照職能子系統組織,每個職能子系統內都將包括用於事務處理、作業控制、管理控制和戰略計畫的多種具體應用。業務子系統與功能子系統的關係如圖1.3所示。製造企業主要職能子系統的功能介紹如下。
圖1.3業務子系統與功能子系統的關係
1)市場銷售子系統 市場銷售子系統通常包括與產品銷售或服務有關的全部活動。事務數據處理包括銷售訂單的處理、廣告推銷等。運行控制活動包括對銷售人員的雇用和培訓,日常銷售業務計畫和廣告推銷活動,以及按照地區、產品、客戶等對銷售量進行定期分析等。管理控制主要是進行總體銷售業績與銷售計畫的比較。管理控制的資訊包括有關客戶、競爭對手、競爭產品和銷售人員的要求等數據資料。市場銷售職能的戰略計畫考慮的是開闢新的市場和制定新的經銷戰略等。戰略計畫使用的資訊包括客戶分析、競爭對手分析、客戶資料調查、收入預測、人員計畫和技術發展預測等。 2)生產子系統生產子系統包括產品的設計、生產設備的規劃、生產設備的調度與運行、生產人員的雇用與培訓、品質的控制與檢查等。要處理的典型事務數據有生產定單(根據銷售量增加和零部件的庫存等情況提出)、裝配定單、完工部件卡、報廢卡和工時卡等。運行控制要求的是詳細的報表。這些報表將實際情況與生產計畫進行對照。管理控制需要一些反映預期業績與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所用勞動量等進行比較的報告。生產戰略計畫包括一些可選用的製造方法、實現自動化的方案等。
此外,還可能包括關於新技術等方面的資訊。3)物資供應子系統物資供應子系統包括購買、收貨、存貨控制和分配等活動。要處理的事務數據包括採購申請、購貨單、加工定單、收貨單、庫存清單、裝運單以及提貨單等。運行控制職能使用的資訊包括誤期的購貨、過期的發貨、庫存缺貨、貨物積壓專案、庫存周轉率、供應商的銷售情況等。管理控制職能使用的資訊包括計畫庫存與實際庫存的對比、外購貨物的成本、缺貨情況、庫存周轉率等。戰略計畫主要涉及新的供應策略、對供應商的新政策以及“自製還是外購”一類戰略的分析。4)人事子系統 人事子系統包括人員的雇用、培訓、檔案保存、工資以及雇用期等。事務數據處理產生出一些描述職業要求、工作說明、培訓細則、人事數據(背景、技能、經驗等)、工資額變化、工時、工資、津貼費用及雇用期滿通知等的檔。人事子系統的運行控制需要關於雇傭、培訓、解雇、改變工資率和發放福利等活動的決策規程。人事職能的管理控制需要一些報表和分析結果來支持,它們表明了雇員數量、招工費用、技術構成、培訓費用、工資、工資率分佈等數據計畫與實際數據的偏差。人事職能的戰略計畫涉及到對招工、工資、培訓、福利等各種戰略方案的評價,以便保證組織機構能夠獲得和聘請為達到目標所需要的人才。所需要的戰略資訊包括對人才流動模式的分析、對受教育的狀況和工資水準的分析等內容。 5)財會子系統 財會子系統包括財務和會計兩種職能,它們作用不同但兩者關係很密切。財務負責在盡可能低的費用基礎上確保組織機構的資金籌措,包括顧客的賒購、帳款處理、現金管理和資金籌措安排等業務。會計的工作包括財務數據的分類和標準財務報表的匯總、預算的編制以及成本數據的分類與分析等。預算和成本數據是管理控制報表的輸入內容,也就是說,會計要為各個職能部門的管理控制應用提供輸入內容。與財務處理有關的事務處理包括賒帳申請、銷售、帳單、收款憑證、支票、流水帳憑據和分類帳等。財務的運行控制要求每日差錯報告和例外報告、延誤處理記錄和未處理專案的報告等。財會職能的管理控制要利用有關財務資源的預算成本和實際成本、會計數據的處理成本以及錯誤率等方面的資訊。財會的戰略計畫包括制訂確保適當的資金籌措的長遠戰略、減少稅收影響的長期稅務會計政策,以及費用計算和預算制度的計畫等。
6)資訊處理子系統 資訊處理子系統的職責是確保其他職能部門能得到必要的資訊處理服務和資源。資訊處理工作常用的典型事務數據是處理對數據和程式的改錯和變動請求及硬體、程式運行報告及專案建議等。資訊處理工作的運行控制需要關於日工作安排、差錯率和設備故障等資訊;對於新專案的開發工作,則需要程式員工作進度和調試時間的每日或每週計畫安排。資訊處理的管理控制需要計畫利用率、實際利用率、設備費用、程式員的工作業績、各項目的實際進度與計畫進度的比較等。在資訊系統的戰略計畫內有該功能的組織結構、整個資訊系統計畫、信息戰略應用的選擇以及硬體和軟體環境的一般結構等。 另外,高級管理部門也可以看作是一個單獨的職能部門,它所處理的事務活動主要是資訊查詢和決策支持。回答查詢和制訂決策需要使用組織內的資料庫和決策模型以及將這些問題傳送到組織機構的其他職能部門。1.2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
1.2.1結構化系統開發的基本思想 資訊系統的開發是一個十分複雜的過程。早期資訊系統的開發首先考慮的往往是軟硬體的費用和功能,考慮限定條件之下機器能完成什麼樣的工作。開發者習慣於從電腦技術的角度看待系統,而忽略了用戶的參與,因此開發出來的系統往往不符合用戶的需要。常常造成用戶花費大量的投資後得不到實用的系統,或者在系統建成後提出很多意見要求修改和返工,造成巨大的浪費。 結構化系統開發的基本思想是:用系統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按照用戶至上的原則,採取結構化、模組化、自頂向下的方法對系統進行分析與設計。
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是一種基於生命週期思想的開發方法。資訊系統的生命週期是指資訊系統開發專案的提出、研製和實現的整個過程。生命週期法的基本思想是將整個資訊系統的開發過程劃分為若干個相對獨立的階段,如系統規劃、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實施等,每個階段又劃分為若干個更小的步驟,每個步驟具有明確的目標,以便於實現和管理。 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在系統規劃、分析和設計階段採用自頂向下的方法對系統進行結構化劃分。在系統調查或理順業務關係時,應從最頂層的管理業務入手,逐步深入至最底層。在系統分析和系統設計階段應從宏觀整體考慮入手,先考慮系統整體的優化,然後再考慮局部的優化問題。在系統實施階段,則應堅持自底向上逐步實施。從最底層的模組做起,然後按照系統設計的結構,自底向上逐步構成一個整體系統。
1.2.2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的特點
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主要強調以下幾個特點:
(1)強調用戶的參與。資訊系統是為用戶服務的,因此在開發的過程中應充分瞭解用戶的需求和願望,避免閉門造車。在開發的各個階段都應該有用戶的參與,從用戶的角度去看待系統的開發。
(2)深入調查研究。為使新系統能夠滿足用戶的要求,要對現行系統(可能是手工系統)進行充分細緻的調查,努力弄清實際業務處理過程的每一個細節,然後分析研究,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新系統設計方案。(3)使用結構化、模組化方法。系統分析與設計應從全局考慮,自頂向下逐步分解,對系統進行模組劃分。各個模組之間相對獨立,以便於設計、實施、維護和修改。在系統實現時,根據設計的要求分別實現一個個模組,然後自底向上實現整個系統。
(4)嚴格按照階段進行。將整個系統的開發過程分為若干階段,每個階段都有明確的任務和目標,前一個階段的工作完成之後才能開始下一個階段的工作,便於制定進度計畫和進度控制,有條不紊地協調各個方面的工作。 (5)開發過程工程化。採用工程的方法管理系統開發過程,要求每一個步驟都按照工程標準規範化,建立完整的文檔資料。 資訊系統軟體的開發應該按照軟體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指導軟體開發的全過程。所謂軟體工程,國內通常定義為“採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術和方法來開發和維護軟體”。軟體開發與硬體產品的設計生產不同,它在開發過程中存在於程式員的大腦中,具有濃重的個人色彩和不可見性。軟體工程方法具有強調規範化和文檔化的特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程式的個人色彩,通過文檔資料使不可見的內容可見或部分可見。 1.2.3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的階段劃分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將系統的生命週期劃分為五個階段,每個階段又可以分為多個工作步驟。
1)系統規劃階段 根據用戶的系統開發要求,初步調查,明確問題,然後進行可行性研究。
2)系統分析階段 系統分析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分析業務流程,分析數據與數據流程,提出新系統的邏輯方案。3)系統設計階段系統設計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總體結構設計和模組設計。根據設計要求選擇合適的軟硬體設備,進行代碼、用戶介面、檔、資料庫、網路結構的設計。將系統劃分為若干個模組,確定模組之間的調用介面和每個模組的基本功能,然後對每一個模組的處理過程進行設計,得到可直接用於編程的邏輯結構。
4)系統實施階段系統實施階段的主要任務包括編程、操作人員培訓以及數據準備,然後投入試運行。如果發現問題,則修改程式;如果符合系統要求,則進入下一個階段。
5)系統運行階段系統運行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進行系統的日常運行管理、評價、監理審計工作。分析運行結果,如果運行結果良好,則用於指導生產經營活動;如果有問題,則應對系統進行修改、維護。開發人員在運行階段的主要工作是進行系統維護,維護工作按照其目的不同可以分為糾錯性維護、適應性維護、完善性維護以及預防性維護等。 表1.1是G.B.Davis對系統開發各階段工作步驟的描述,以及與上面介紹的五個階段的對比。還列出了軟體工程中瀑布流開發模型對軟體生命週期的劃分。軟體生命週期的概念與資訊系統生命週期的概念類似,它是指軟體從開始研製到廢棄不用的整個階段。瀑布流模型由Bohem於1976年提出,將軟體生存週期劃分為計畫、開發和運行三個時期,每個時期又劃分為若干階段。其工作情況如圖1.4所示,其中專案任務書、可行性報告、需求規格說明書等為各階段的主要文檔。表1.1G.B.Davis對系統開發各階段工作步驟的描述
生命週期法的各階段各階段的步驟與五階段的對照瀑布流開發模型定義提出定義系統規劃問題定義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資訊需求分析系統分析需求分析概念設計系統設計總體設計模組設計開發物理系統設計資料庫設計程式開發系統實施編碼測試規程開發建立和運行轉換運行與維護系統運行運行與維護系統評價圖1.4瀑布流開發模型
G.B.Davis與M.H.Olson在《管理資訊系統——概念基礎、結構與研製》一書中對生命週期法中各步驟的說明如下:提出定義:提出應用需求。可行性研究:所提應用的可行性和成本—效益評價。資訊需求分析:資訊需求的確定。概念設計:面向用戶的應用設計。物理系統設計:應用處理系統的流程和處理方法的詳細設計。物理資料庫設計:資料庫或檔設計中的數據內模式設計。程式開發:電腦程式的編制和調試。過程開發:規程設計和用戶指令的準備。轉換:系統的最後測試和轉換。運行與維護:日常運行、修改和維護。崗位檢查:對開發過程、應用系統和使用效果的評價。
根據國外的統計數據,結構化開發方法各個階段工作量的對比如表1.2所示。可以看出系統調查、需求分析和管理功能分析占總開發工作量的70%,設計和實現所占工作量相對小得多,這也充分說明了調查、分析在系統開發中的重要性。表1.2開發過程中各環節工作量對比階段調查分析設計實現工作量>30%>40%>20%>10%從第2章開始本書將介紹系統開發各階段的主要工作和方法。
系統需求分析
3.1系統的詳細調查3.2數據流程分析3.3實驗二3.1系統的詳細調查
3.1.1調查方法只有深入細緻的調查,才能充分瞭解用戶的需求,保證開發出的資訊系統夠滿足用戶的要求。調查前應充分準備並編寫詳細的調查提綱,制定調查計畫,充分掌握調查藝術和被調查者的心理。系統的詳細調查涉及組織內部所有管理職能崗位的業務人員。合理選擇組織和協調各方面工作的方法十分重要,它決定了系統調查工作能否順利進行。圖3.1深度優先圖3.2廣度優先
組織機構的結構可以按照行政隸屬關係或業務隸屬關係來整理。一般按照行政隸屬關係來整理,因為按照行政隸屬關係整理比較簡單直觀。圖3.3是第2章2.2.3節中X工貿公司的組織結構示意圖。圖3.3組織機構結構
在開始詳細調查之前,還應對用戶進行培訓或印發說明材料,告訴用戶詳細調查的內容、目的以及有關的表格說明,加強用戶與開發者之間的溝通。另外,詳細調查必須與分析整理相結合,運用歸納、推理和比較的方法對調查得到的用戶需求進行分析。對相關的需求加以歸納、抽象和概括;對相互矛盾和不現實的需求加以比較分析;對估計在將來可能會提出的需求通過推理予以提出。隨時回饋遇到的問題,可再次詢問用戶,直到問題弄清為止。
在詳細調查瞭解每個具體工作崗位業務的同時,還必須收集與該業務有關的所有報表、檔、技術文檔等。可要求用戶將其附在調查問卷之後,並詢問用戶對當前的報表及其它文檔的滿意程度,是否需要修改以及如何修改等問題。詳細調查通常採取問卷調查的方法,提前幾天將問卷交給被調查的對象,請他們有針對性的進行準備,然後再提問,並記錄調查內容。3.1.2調查內容詳細調查的內容涉及到組織功能的多個方面,可大致歸納為9類問題:①組織機構和功能業務;②組織目標和發展戰略;③工藝流程和產品構成;④數據與數據流程;⑤業務流程與工作形式;⑥管理方式和具體業務的管理方法;⑦決策方式和決策過程;⑧可用資源和限制條件;⑨現存問題和改進意見。表3.1是設計問卷時常用的一些問題,在實際工作中可根據不同的行業及崗位特點參考使用。1.你的工作崗位是什麼?2.你的工作性質是什麼?3.你的工作任務是什麼?4.你每天是怎樣安排工作時間的?5.你的工作結果與前 / 後續工作如何聯繫?6.你所接觸的報表和數據有哪些?滿意程度如何?(將報表樣張附後))7.你所在的工作崗位是否恰當?工作量如何?8.你的工作計畫不能合理安排的原因是什麼?9.你所在的工作崗位存在什麼問題?10.你通常採用什麼手段來提高工作效率?11.如果增加激勵(如新技術、培訓等),部門的工作效率是否會提高?12.從有效組織生產的角度出發,你的許可權是否適當?表3.1設計問卷調查的參考問題續表13.你認為影響本企業經營效率的關鍵問題是什麼?14.從全局利益出發,你認為現有的管理體制是否合理?15.你認為提高生產產量的潛力在哪里?16.你認為現存管理體制的問題在哪里?17.有效降低生產成本的途徑有哪些?18.資訊系統的開發在本單位是否有必要?19.你認為新的資訊系統應該重點解決哪些問題?20.你所在的工作崗位和你所接觸的管理崗位可用哪些定量化的管理方法來提高工作效率?21.在你所從事或瞭解的管理和決策工作中,哪些可用電腦來處理?哪些不能?22.在你所從事或瞭解的管理工作中,決策效益應從哪些方面去衡量?23.如果建立電腦資訊處理系統,你願意學習操作並經常使用嗎?
3.2數據流程分析
3.2.1
數據流程圖的基本符號系統需求分析工作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導出系統的邏輯模型,結構化分析方法通常採用數據流程圖來描述系統的邏輯模型。數據流程圖也稱為數據流圖(DataFlowDiagram,縮寫為DFD),它將數據在組織內部的流動情況抽象地獨立出來,舍去了具體的組織結構、資訊載體、處理工具、物資、材料等,單從數據流動過程來考察實際業務的數據處理模式。數據流程圖基本符號有四種,使用圖3.4所示的圖形符號來表示。圖3.4數據流程圖的基本符號1)外部實體它們是存在於資訊系統之外,不屬於系統的組成部分,但卻對系統產生影響的人員、組織或其他系統。例如一個圖書借閱系統中的讀者,就是該系統的外部項,它向系統提供要借閱的圖書的數據,但它並不是系統的組成部分。外部實體可以分為數據源和數據池兩種,分別表示數據的源點和終點。在畫數據流圖時,可在方框內寫上外部實體的名稱。
2)加工加工,或叫做變換,也稱為處理或者數據處理。加工的作用是對數據流進行處理或變換。每個加工要有一個名字(或稱功能描述),反映該加工所進行的操作或變換的含義。另外,每個加工還必須有一個編號,編號的方法將在3.2.2節仲介紹。
3)數據流數據流表示數據的流向。它有三個重要屬性:流向、名字、數據組成。數據流的流向由符號中箭頭的方向指明,名字是該數據流的標識,書寫於箭頭的上方。數據流由一組固定成分的數據組成,數據流的數據構成應在與數據流程圖配套的數據字典中描述。每個數據流的名字應該是唯一的,如果兩個數據流名字相同,這兩個數據流的數據構成必須完全一致。4)檔檔也稱為資訊存儲,是暫時存儲的數據。它不一定是軟體實現時使用的磁片檔。檔同樣有一個名字,該名字應能反映暫存數據的含義。從檔流出或流向檔的數據流無需命名,該數據流的數據組成與檔一致。圖3.5是一個簡單的數據流程圖的例子。圖3.5數據流程圖舉例
上面介紹的數據流程圖俗稱為泡泡圖。另一種常見的數據流程圖稱為方框圖,它的基本符號如圖3.6所示,本書不再進行詳細介紹。
圖3.6方框圖基本符號
3.2.2數據流程圖的繪製步驟資訊系統一般規模都較大,在對系統進行分析時,不可能一下將所有的細節都弄清楚。因此我們在繪製資訊系統的數據流程圖時,通常採用結構化分析方法(StructuredAnalysis,簡稱SA)。該方法由美國的Yourdon公司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提出,目前已被廣泛使用。
1.結構化分析方法結構化分析方法採用自頂向下逐層分解的方法,首先抓住系統的本質特性對系統加以抽象概括,形成高層次的概念。然後逐步考慮細節問題,把整個系統分解成具有相對獨立性的若干小問題。分解可以逐層進行,即逐層加進細節進行分解,最後得到一套分層的數據流程圖。圖3.7是一個分層數據流程的示意圖。
圖3.7分層數據流程示意圖2.繪製步驟繪製數據流程圖首先從系統的最高層開始,在這個層次上把系統看作是一個整體來處理,以便能看出系統與外部的介面情況。最頂層的圖的編號為0,圖中只有一個加工,其編號為0。頂層圖繪製完成後,按照業務處理過程對頂層圖中的0號加工進行分解,得到的數據流程圖稱為第一層圖,編號為1。圖中的加工編號為1、2、3等。對於複雜的業務處理流程,在繪製數據流程圖之前可以首先分析整理出業務流程圖,將業務流程中每一個步驟及其與業務部門之間的關係用表格或圖形表示出來。如果第一層圖中仍然較為複雜,對其加工工作心裏並不是十分清楚,則應加入更多的細節,對這些加工進行更進一步的分解,繪製出第二層數據流程圖。第二層數據流程圖有多張,每張圖的編號分別為1.1、1.2、1.3等,分別代表該圖是對第一層圖中編號為1、2、3的加工的分解。對第二層圖中的加工可重複上面的過程,對上一層圖中的加工進行分解,直到數據流程圖中的每一個加工都足夠簡單,不需要繼續分解為止。分解結束後,將各張數據流程圖合併成一張,以便顯示系統完整的工作過程。
在繪製分層數據流程圖的過程中,應注意逐層分解時一次不要加入過多細節,否則會使該圖圖面過大,關係複雜,難以理解。建議一張圖上不要超過七個加工。同時還應注意分解的均勻,最好不要在一張圖上,某些加工已經是基本加工,而另一些加工還需要分解為好多層。在分解時還應該注意分解後的加工應具有相對獨立性,數據流程圖上各加工之間的聯繫不應過於複雜。如果加工之間聯繫過於複雜,可適當調整,將某些細節在下層加入。在繪製數據流程圖時通常採取由外向裏的順序,從輸入端逐步畫到輸出端,或者反過來從輸出端回溯到輸入端。通常在以下情況發生的地方要畫上一個加工:
(1)數據的結構發生變化。如數據格式重新排列、分類、排序等。
(2)在原有數據基礎上產生新的數據或數據的值發生變化。例如,對數據進行統計以得到“統計值”。
(3)對數據流及其成分進行檢查,從而使數據流的流向發生變化。例如,經過錯誤檢查,退回錯誤的輸入數據。3.一個簡單的例子下麵通過分析一個簡單的教材銷售系統的例子來演示畫分層數據流程圖的過程。該系統的工作流程描述如下:學生填寫購書單,如果書庫中有所需教材,則開發票,登記並開領書單,學生憑領書單到書庫領書。如果書庫中該教材脫銷,則填寫缺書登記表。每天根據當天的缺書登記表,生成一張採購單,由教材採購人員根據該採購單採購教材,新教材進庫後,將進書單返回給系統。圖3.8教材銷售系統的頂層圖
圖3.8為該系統的頂層數據流程圖。在繪製頂層圖時首先將系統抽象為一個加工,弄清系統有哪些外部輸入和輸出。從圖中可以看出,該系統的數據源為學生,數據池為教材採購人員。系統從學生接受購書單,經處理後將領書單返回給學生。對於脫銷的教材,系統根據缺書登記表生成採購單,新教材進庫,向系統發送進書單。接下來畫第一層數據流程圖。從系統功能描述中可以看出系統主要有兩大功能,即銷售和採購。因此我們將系統分解為銷售和採購兩大加工,如圖3.9所示。
圖3.9教材銷售系統的第一層圖
系統的這兩個部分之間存在兩項數據聯繫:其一是缺書登記表,由銷售子系統將教材的需求資訊傳遞到採購子系統;其二是教材的庫存記錄,由採購子系統將教材入庫資訊通知銷售子系統。繼續分解,得到第二層數據流程圖。第一層圖中銷售加工的分解結果如圖3.10所示,圖3.11是採購加工的分解結果。在圖3.10中,銷售子系統被分解為四個加工,編號從1.1~1.4。審查有效性時,首先檢查購書單填寫是否正確,如果不正確,則將購書單退給學生,這裏的數據流“無效購書單”為出錯資訊,我們在頂層及第一層圖中均沒有畫出。審查有效性還包括檢查所購教材是否脫銷,此時需用到檔“庫存記錄”中的資訊。加工“開發票”按購書單的內容售書,並修改庫存記錄。圖3.10第二層數據流程圖——銷售子系統
圖3.11中採購子系統分解為兩個加工,一個加工根據進書單進行入庫登記並修改庫存記錄,另一個加工則對缺書登記表進行統計以生成採購單。
圖3.11第二層數據流程圖——採購子系統
圖3.12為合併後的數據流程圖。
圖3.12合併後的數據流程圖
在畫分層數據流程圖時,應該注意到對同一個系統的數據流程圖的分解方案可以有多種,而不是唯一的。因為有時對同一個問題,可以有多種解決方法。例如上面例子中生成採購單,可以像流程圖中採用的方法,每天根據缺書登記表進行一次統計來得到,也可以在每次登記缺書時直接對採購單進行累加。兩種方案的數據流程圖顯然是不同的,讀者可練習畫出第二種處理方案的數據流程圖。畫分層數據流程圖時,還應注意父圖與子圖的平衡。在分層圖中,每一層都是它上層的子圖,同時又是它下層的父圖。例如圖3.8是圖3.9的父圖,圖3.9則是圖3.8的子圖;圖3.10為圖3.9中加工“銷售”的子圖。所謂父圖與子圖的平衡,指的是父圖與子圖的輸入數據和輸出數據應分別保持一致。例如在圖3.9中,從外部進入的輸入數據流和流向外部的輸出數據流共四個,與其父圖一致。讀者可自行觀察一下該例子中其他幾個加工的分解情況。3.2.3數據流程圖舉例採用手工處理時,每月工資核算工作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原始憑證的記錄,原始憑證主要包括考勤記錄、產量記錄和工時記錄等;二是根據原始憑證和工資標準資料計算應付工資;三是進行工資分配。圖3.13為對該系統進行分析調查後,對其進行分解得到的匯總數據流程圖。這裏為了不使流程圖顯得過於龐大,我們沒有進行很詳細的分解,有些加工實際上還可以進行進一步的分解。圖3.13工資管理系統的匯總流程圖3.2.4數據詞典數據流程圖中每一個數據流的數據構成都是確定的,但在數據流程圖中並沒有說明。數據詞典(DataDictionary,縮寫為DD,或稱為數據字典)就是與數據流程圖配套,用於描述數據流程圖中的數據流、檔的數據構成以及基本處理的處理邏輯的一種工具。其作用是為系統人員在系統分析、系統設計和系統維護過程中提供關於數據的描述資訊。數據流程圖與數據詞典共同構成了系統的邏輯模型,它們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
3.2.4.1數據詞典的基本條目數據詞典的條目有四種類型:資料項目、數據流、檔、處理。下麵我們分別對其進行簡單的介紹。1.資料項目條目所謂資料項目是指不可再分解的數據單位,資料項目條目給出某個資料項目的定義。資料項目條目包含資料項目標識和數據項屬性描述兩部分,表3.2是一個資料項目條目的例子。表3.2資料項目條目的例子
資料項目名稱:書費合計
簡述:
取值範圍:00.00~99.99
備註:
資料項目條目常出現的專案還有數據組成、數據類型等。
2.數據流條目數據流條目給出數據流程圖中某個數據流的定義。它通常包括:數據流標識(名字)、數據流的數據組成和它的流動屬性描述三部分。表3.3是教材銷售系統中數據流“發票”的定義。表3.3數據流專案的例子
數據流名稱:發票簡述:購書發票數據流來源:加工“開發票”數據流去向:加工“開領書單”數據流的組成:學號,姓名,書號,單價,數量,總價,書費合計備註:數據流條目通常還可以包含數據流量、高峰期流量等專案。
3.檔條目檔條目是對某個檔的定義,檔條目包含檔標識、檔的記錄組成。表3.4是一個檔條目的例子。表3.4檔條目的例子
檔案名稱:庫存記錄簡述:書庫中各種教材的庫存情況檔的組成:書號+書名+數量檔的組織:按照書號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備註:
4.加工條目加工條目給出數據流程圖中所有基本加工的說明,內容包括:加工的標識、處理邏輯、激發條件、執行頻率、出錯處理等。表3.5是一個加工條目的例子。加工標識:入庫登記編號:2.1處理邏輯:更新進書單上每一種教材的庫存數量激發條件:接收到進書單輸入:進書單備註:表3.5加工條目的例子加工條目通常還會出現輸出數據、執行頻率等專案。
3.2.4.2數據組成的定義
數據詞典中的資料項目、數據流和文件條目的主要部分是對數據組成的描述,前面例子中的數據描述只是簡單地給出了組成數據的數據元素,並沒有詳細描述構成的方式。例如圖書借閱系統中借書單的數據組成為:借書證號、借閱書號、借閱書名。而實際上一張借書單中可以填寫多本欲借閱的圖書,上面的描述方法卻無法反映出來。目前在數據詞典編制中通常採用下麵介紹的描述方法。
定義任何複雜的事物都是用該事物的基本成分的某種組合來表示。在數據定義中把這樣的基本成分稱為數據元素。由數據元素組合成數據的方式有三種基本類型:
(1)順序:以確定的次序連接兩個或多個數據分量。
(2)選擇:從兩個或多個可能的分量中選取一個。
(3)重複:重複指定的分量零次或多次。
數據分量是數據元素或數據分量按上面三種方式的組合。一個複雜的數據可以是數據元素按以上三種方式多次嵌套組合而成。在數據詞典中通常採用下麵的幾種符號來描述數據的組成:
=:表示定義為。
+:表示順序連接。
[分量1|分量2|…|分量n]:表示選擇其中某個分量。
{分量}:表示重複花括弧內的分量若干次,重複次數的上下限可在花括弧邊上標出。當上下限相同時表示重複固定的次數。重複次數的上下限分別為1和0時,表示該數據分量可有可無,可使用一種簡單的符號來表示,該符號為:(分量)
現在我們來看看上面借書單的例子,可以用下麵的形式來描述:借書單=借書證號+{書號+書名}51表示一張借書單可以填寫1~5本圖書。上面描述中的上下限也可以寫為“51{書號+書名}”或“1{書號+書名}5”。再來看一個使用可選項的例子,假設資料項目考試成績的取值為A、B、C、D,其詞典條目中的“類型和取值”可表示為:考試成績=[A|B|C|D]3.2.4.3處理邏輯的描述方法
1.結構化語言結構化語言是一種介於自然語言和形式語言之間的一種語言。之所以稱為結構化語言,是因為它是受結構化程式設計思想的啟發而發展的。採用結構化語言既避免了形式語言(如程式設計語言)無法被普通用戶理解的問題,又避免了自然語言不嚴格、具有二義性等缺點。與結構化程式設計語言相類似,結構化語言只允許使用三種基本控制結構來描述處理邏輯,即順序結構、選擇結構和重複結構。它不同於程式設計語言之處在於它沒有嚴格的語法限制。結構化語言的結構可分為外層結構和內層結構,外層語言構成了描述處理邏輯的框架,由上述三種基本結構構成,可以相互嵌套。內層使用靈活的、有限的自然語言辭彙。
下麵是結構化語言的基本組成。
1)外層框架的構成成分
(1)順序語句:它是一組祈使語句(內層語句)、選擇語句和重複語句的順序排列。
(2)選擇語句:它的一般形式為如果條件 那麼動作1
否則動作2
每一個動作都可以是一個內層語句或順序語句、選擇語句和重複語句。這種語句相當於程式設計語言中的條件語句,有些教材中採用英文if…then…else…來表示該結構。(3)重複語句:它的一般形式為 對條件或多個相同事物中的每一個做某動作,如果採用英文來表示,其形式為
foreach<條件> do<動作>
結構化語言沒有確定的語法公式,也沒有保留字,外層結構中的一些辭彙在實際工作中也可以使用其他一些類似的詞語來替代。
2)內層語句內層語句主要使用祈使語句和表示條件的語句和邏輯運算式,使用的辭彙主要有:
(1)祈使句中的動詞。表達基本處理中的動作,動詞含義要確切,不要使用含義模糊的詞。
(2)數據詞典中定義的名詞。在祈使句中表示動作的對象,或用於條件語句或邏輯運算式中。
(3)用於邏輯運算式的簡單符號。如大於號“>”等。下麵是圖書借閱系統中加工“借書”的處理邏輯的描述。
如果借書證號有效那麼對借書單中的每一本圖書 如果該書未借出 那麼登記該書否則拒絕借閱
在需求分析階段主要描述系統要“做什麼”,而不是“怎麼做”。所以一個加工的處理邏輯主要描述該加工“做什麼”,而不是描述它具體的處理過程。另外,在使用結構化語言描述處理邏輯時應注意:
(1)每一條語句力求精確,避免二義性。
(2)盡可能簡單2.判定表判定表是另一種常用的描述工具,它適合於處理需要根據多個條件的多種組合決定採取何種目標動作的情況。例如,某單位工資制度規定,技術幹部的職務工資標準為:技術員500元,助理工程師700元,工程師900元,高級工程師1200元。工齡補助為:10年以下加50元,10至20年加100元,20年以上加200元。工齡不足10年而受聘為高級工程師,職務工資增加到1300元。這個問題中,職務分為四等,工齡分為三類,共有3×4=12種不同的工資。採用判定表描述比用結構化語言描述更簡單,也更容易理解。表3.6是該問題的判定表描述。規則職務技助工高技助工高技助工高工齡/年<1010~20>20工資/元55075095013506008001000130070090011001400表3.6判定表例圖3.14判定表結構
下麵我們通過一個例子介紹一下判定表的繪製步驟。某數據流程圖中的數據處理“檢查訂貨單”的處理邏輯是:“如果金額超過2000元又未過期,則發出批准單和提貨單。如果金額超過2000元,但已過期,則不發批准單和提貨單。如果金額低於2000元,則不論是否過期,都發出批准單和提貨單,而且對低於2000元已過期的還需發出通知單。繪製判定表的步驟介紹如下:第一步:提取問題中的條件,這個問題中的條件有兩個,即提貨單的金額和期限。第二步:標示出每個條件的取值。為便於繪製判定表,可用符號來代替條件的取值。表3.7是該問題的條件取值表。條件取值符號取值數mi金額≤2000>2000SL2期限過期未過期UN2
第三步:計算所有條件的組合數N。
N=m1*m2=2*2=4
第四步:提取目標動作。不發批准單和提貨單、發批准單和提貨單、發通知單。第五步:繪製判定表,見表3.8所示。表3.8判 定 表 舉 例1234金額SSLL期限UNUN發批准單和提貨單
不發批准單和提貨單
發通知單
在繪製判定表時為了避免遺失判定列或出現重複的判定列,可按照下麵的方法來填寫。①假設共有n個條件,每個條件的取值數為mi(i=1,…,n),則判定列總共有CC個:
CC=m1*m2*...*mn②在填寫第一個條件取值時,將每一個條件取值重複填寫R1次:
R1=CC/m1③在填寫第二個條件取值時,將每一個條件取值重複填寫R2次:
R2=R1/m2④在填寫第i個條件取值時,將每一個條件取值重複填寫Ri次:
Ri=Ri-1/mi
判定表繪製完成後,有時還可以對其進行優化和改進。例如,從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只要訂貨單未過期,不管其金額是多少,選定的動作都是一樣的。可以將上面的判定表中的2、4兩列合併,合併後的判定表如表3.9。表3.9優化後的判定表12、43金額S-----L期限UNU發批准單和提貨單
不發批准單和提貨單
發通知單
3.2.4.4數據詞典的使用數據詞典可以採用手工方法或電腦輔助方法進行管理。採用手工方式可以用一疊卡片來構造,基本方法如下:
(1)按照軟體開發規範規定的格式印製數據流、檔、資料項目、加工條目的卡片。
(2)為數據流程圖的所有成分分別填寫相應的卡片。
(3)條目按圖號排序存放,同一圖號的所有條目按數據流、資料項目、檔和加工的先後次序分別存放。
(4)同一圖號中的同一類卡片(如數據流卡片)按名稱作為關鍵字順序存放。
(5)如果同一成分在父圖與子圖中均出現,則只在父圖上定義。(6)建立索引目錄。手工建立的數據詞典使用和維護都不方便,一致性、完整性和正確性都難以保證。採用電腦輔助方法管理數據詞典可以避免這些缺點,可以開發一個“詞典管理程式”來負責數據詞典的建立、使用和維護工作。不管採取何種方式實現數據詞典,都應注意以下幾點:
(1)對於系統分解過程中出現的全部數據流、檔和基本加工,都應該無一遺漏地分類編寫詞典條目。
(2)全部詞典條目的定義,要用開發者和用戶均能理解的描述方式來定義。
(3)描述要做到準確無二義性,要按結構化的方式來描述,避免自然語言的冗餘和不可驗證的現象。
3.2.5數據詞典舉例
1)基本資料項目名稱:基本工資別名:工資簡述:職工的基本工資類型:N
長度:6個字元取值範圍:200.00~2000.00
名稱:姓名簡述:企業職工的姓名類型:C
長度:8個字元
名稱:人員類別簡述:標識職工的工種,同時進行工資核算和工資分配的依據類型:C長度:8個字元
名稱:獎金簡述:職工的獎金類型:N長度:8個字元取值範圍:0~500.00
名稱:扣款簡述:職工當月各項扣款合計類型:N長度:8個字元取值範圍:0~500.0名稱:補貼簡述:職工當月各項補貼合計類型:N長度:8個字元取值範圍:0~500.00
名稱:實發工資簡述:職工當月實發工資額類型:N長度:8個字元取值範圍:200~2500.002)數據流條目名稱:扣款單簡述:總務科提供的職工各項扣款來源:總務科去向:“填寫工資表”加工組成:部門+姓名+各項扣款
名稱:工資變動單簡述:調整職工基本工資的通知單來源:勞資科去向:“填寫工資表”加工組成:部門+姓名+基本工資+備註
名稱:工資單簡述:向職工發放工資時填寫的個人工資條來源:“發放工資”加工去向:職工組成:序號+姓名+基本工資+補貼+扣款+實發工資3)檔條目名稱:工資卡簡述:記載當月職工的工資額構成,是工資匯總的基礎流入:“填寫工資表”加工流出:“計算工資”加工組成:序號+姓名+類別+基本工資+補貼+扣款4)基本加工條目名稱:計算工資簡述:對工資卡進行計算,得出每個職工的實發工資輸入:工資卡處理邏輯:按照工資卡的順序計算每個職工的應發工資以及實發工資應發工資=基本工資+獎金+補貼實發工資=應發工資-扣款輸出:工資結算單3.2.6系統分析說明書及需求分析階段的其他任務系統分析說明書的主要內容包括:
1)現行系統情況簡述簡要地闡明現行系統的主要業務、組織機構、存在問題和薄弱環節,以及用戶提出開發新系統的主要原因等。
2)新系統的目標新系統的目標包括新系統的開發計畫、開發方法,人力、資金以及計畫進度的安排,系統實現後各部分應完成什麼樣的功能,達到什麼樣的性能,有哪些工作是原系統中沒有而計畫在新系統中增補的,等等。
3)新系統的邏輯方案新系統的邏輯方案是系統分析報告的主體,主要反應分析的結果和對今後建造系統的設想,包括了系統分析工作的結果和主要內容。
表3.10軟體需求說明書編寫提示
1.引言
1.1編寫目的
1.2背景
1.3定義
1.4參考資料2.任務概述
2.1目標
2.2用戶的特點
2.3假定與約束3.需求規定
3.1對功能的規定
3.2對性能的規定
3.2.1精度
3.2.2時間特性要求
3.2.3靈活性
3.3輸入輸出要求
3.4數據管理能力要求
3.5故障處理要求
3.6其他專門要求4.運行環境規定
4.1設備
4.2支持軟體
4.3介面
4.4控制
按照軟體工程方法的要求,需求分析階段除了分析用戶的需求外,還要進行以下幾項工作:
(1)編寫用戶手冊概要。在系統分析階段編寫用戶手冊概要,可以迫使分析員從用戶的角度看待系統,及早考慮用戶介面,將重點放在系統輸入和輸出。表3.11是中國國家標準GB8566—88《電腦軟體開發規範》中對用戶操作手冊的編寫提示。
(2)編寫驗收測試計畫,作為今後驗收測試的依據。
(3)修正在系統規劃時期所制定的專案開發計畫。系統分析階段對目標系統有了更為深入、具體的瞭解,所以可以更準確地估計開發成本、進度和資源需要表3.11用戶手冊編寫提示
1.引言
1.1編寫目的
1.2背景
1.3定義
1.4參考資料2.軟體概述
2.1軟體的結構
2.2程式表
2.3文卷表3.安裝與初始化4.運行說明
4.1運行表
4.2運行步驟
4.3運行1(識別字)說明
4.3.1運行控制
4.3.2操作資訊
4.3.3輸入—輸出文卷
4.3.4輸出文段
4.3.5輸出文段的複製
4.3.6啟動恢復過程
4.4運行2(識別字)說明
……5.非常規過程6.遠程操作
按照瀑布流模型的要求,每一個階段都應該進行復審,以保證下一階段工作的順利進行。系統分析階段在分析工作完成後,還應該由系統分析員、用戶和系統設計人員(下一個階段的工作人員),以及相關方面的專家對需求分析的結果進行審查,檢驗其正確性。3.3實驗二3.3.1實驗目的安排本次實驗的主要目的如下:①瞭解系統分析階段的主要工作內容;②能夠熟練閱讀分層數據流程圖和數據詞典;③能夠對小型系統的數據處理流程進行分析,畫出小型系統的數據流程圖;④熟悉數據詞典的基本形式和作用,能夠使用結構化語言或判定表描述基本加工的處理邏輯。3.3.2實驗內容
(1)建立一個“健康檔案管理系統”,使用電腦實現對學校學生健康資訊的管理。要求不僅可用於一般的健康情況查詢,而且可以對這些健康資訊進行各種必要的數學統計和分析。系統主要的健康資訊來自病歷和體檢,系統主要功能有:①登錄:錄入學生的健康檔案。②修改:修改一個學生的健康檔案記錄;③刪除:刪除學生的健康檔案記錄。④查詢:可以組合各種條件進行查詢,顯示學生的健康資訊並列印健康檔報表;⑤統計:對學生的基本健康狀況進行各種必要的統計和分析。(2)設計一個佈告欄管理系統,主要功能有:①登錄一個新的佈告專案;②撤銷一個已登記的佈告專案;③按多種方式查詢佈告專案,要求資訊查詢顯示由粗及細逐層深入。3.3.3實驗步驟本實驗主要步驟如下:①對所選課題進行分析,畫出系統的分層數據流程圖;②給出數據流程圖中數據流、檔的數據構成;③描述基本加工的功能;④編寫系統用戶手冊概要;⑤編寫系統分析說明書。
系統設計4.1系統結構設計4.2網絡設計4.3資料庫設計4.4代碼設計4.5輸入輸出設計4.6模塊設計4.7系統設計報告4.8實驗三4.1系統結構設計
4.1.1系統結構設計的基本原則
1.結構化設計的基本思想結構化設計的基本思想是將一個系統分為若干個彼此具有一定獨立性,同時又有一定聯繫的組成部分,這些組成部分稱為模組。對每一個系統都可以按功能由頂向下逐層分解為一個多層次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許多模組,一直分解到每一個模組都能很容易實現為止。結構化設計方法集中體現了軟體工程中的模組化原則,模組化可以使系統開發的整體工作量變小。在使用模組化方法時應注意模組化是與模組獨立性緊密相連的,如果模組之間聯繫過於密切,雖然每個模組工作量減小,但模組之間介面將很複雜,這將使得介面工作量增大。2.模組的耦合性耦合性表現了模組的外部特徵,模組之間的耦合程度越低,說明模組的獨立性越好。常見的耦合方式有下麵幾種:
1)非直接耦合非直接耦合是指兩個模組能彼此獨立工作,沒有直接的關係,僅通過主程序的控制和調用來實現,兩者之間不傳遞任何資訊。
2)數據耦合數據耦合是指兩個模組之間通過數據交換實現相互間的聯繫。一個模組帶參數調用另一個模組,被調用模組執行後返回一個參數給調用它的模組。傳入和返回的參數都是單個的資料項目。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标准版石油管道运输合同
- 2025版肺炎症状和护理技能分享
- 2025高中语文第2单元8.1荷花淀8.2玄黑结婚节选8.3党费试题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
- 男性泌尿科介绍
- 2025年心肺复苏指南试题及答案
- PVC-U排水管道施工方案
- 2025医疗器械管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食品营养健康管理师专业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健之素的配比方法
- 妇产科正副高级职称考试试题库与答案
- 2025静脉输液试题及答案
- 新疆的歌课件
- 隔爆水棚替换自动隔爆装置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
- cice考试题库及答案
- 中西医高血压讲座
- 尼安德特人基因解码-洞察及研究
- 2025年广州市海珠区华洲街道招聘雇员(4人)笔试备考试题含答案详解(综合题)
- 电能质量在线监测装置试验报告(二)2025
- 中医护理健康教育课件
- 热射病护理病例讨论
- 2025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试题卷(含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