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不上大夫”资料合集目录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问题检讨与新论“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释义“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辨刑不上大夫刑不上大夫,出自《礼记·曲礼上》,又见《孔子家语·五刑解》。由于古语简约,这句话中的「刑」概念的内涵是特指的,而不是无所不包的。传统注释对此「刑」有二说,一种是贾谊、司马迁的「励节」说,缘于孔子。一种是郑玄、张逸的「《刑书》不上大夫」说。
前者的「刑」指刑具与具体刑罚措施,包括辱先、辱身、辱理色、辱辞令、诎体受辱、易服受辱、关木索被箠楚受辱、鬄毛发婴金铁受辱、毁肌肤断肢体受辱和腐刑这些内容,但不包括「大辟」在内。而所谓「刑不上大夫」,即是对于这些刑辱项目的否定,其用意是为了「励节」,保持士大夫阶层的人格尊严。
后者的「刑」指《刑书》,要点是将对大夫的用刑和对庶人的用刑分别开来:《刑书》针对庶民犯罪,其条目为「五刑三千之科条」,其执行在公开场合(例如「市」「朝」);而大夫犯法,不用《刑书》,《刑书》中没有设立相关条款,而其罪行的轻重以《八议》为根据,且由甸师氏不公开执行。
《礼记·曲礼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商周时代实行以「共有制」为基础的土地国有制,国家世官贵族强大,大夫以上的贵族根据《周礼》规定在犯罪时无需亲自过堂受审(所谓「凡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但根据《左传》记录的讼案,当时即便是国君、大夫,争讼失败者依旧会被裁定死刑、断足等处罚,也就是说「刑也上大夫」。只不过,针对大夫的刑罚,往往会在刑罚名称及具体实施方面作适当调整。即便到了君主集权时代,从《唐律疏议》、《清史稿》等书的相关记录看,专为「大夫」阶层设置的刑罚也并非少数,并非「无刑」(当然也并非「大夫庶人同刑」),不存在所谓绝对意义上的「刑不上大夫」说。换言之,从广义的「刑」概念来看,高等贵族也是有用刑问题的。
孔颖达《礼记正义》引许慎《五经异义》曰:「《礼戴》说:『刑不上大夫。』古《周礼》说:『士尸肆诸市,大夫尸肆诸朝。』是大夫有刑。许慎谨案,《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刑渥,凶。』无刑不上大夫之事,从《周礼》之说。」
许慎之说,得到了一些现代学者的支持。从许慎的角度或从广义的「刑」概念来看,古代「大夫有刑」,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问题在于《礼记·曲礼上》「刑不上大夫」说,是就普遍意义的「刑」概念及其用法来说的吗?这是需要审慎回答的问题。
其实,古代注家几乎都不否定广义的大夫用刑说,然而为什么「他们」(例如贾谊、班固、何休、郑玄、张逸、孔颖达)这些人都没有否定「刑不上大夫」说呢?难道仅仅因为他们相信并推崇《礼记》,还是因为别有原因和含意呢?答案显然只能是后者。
关于古代为何要施行「刑不上大夫」的制度?人们认为,对于高等贵族不应当轻易用刑罚以羞辱其身,而应当用礼以激励其节行。这是泛道德化的理想解释,很可能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
冉有问于孔子曰:“先王制法,使刑不上于大夫,礼不下于庶人,然则大夫犯罪,不可以加刑,庶人之行事,不可以治于礼乎?”
孔子曰:“不然,凡治君子以礼御其心,所以属【《群书治要》作厲。】之以廉耻之节也,故古之大夫,其有坐不廉污秽而退放之者,不谓之不廉污秽而退放,则曰‘簠簋不饬’;有坐淫乱男女无别者,不谓之淫乱男女无别,则曰‘帷幕【《群书治要》作薄,簾也。】不修’也;有坐罔上不忠者,不谓之罔上不忠,则曰‘臣节未着’;有坐罢软不胜任者,不谓之罢软不胜任,则曰‘下官不职’;有坐干国之纪者,不谓之干国之纪,则曰‘行事不请’。此五者,大夫既自定有罪名矣,而犹不忍斥,然正以呼之也,既而为之讳,所以愧耻之,是故大夫之罪,其在五刑之域者,闻而谴发,则白冠厘缨,盘水加剑,造乎阙而自请罪。君不使有司执缚牵掣而加之也。其有大罪者,闻命则北面再拜,跪而自裁,君不使人捽引而刑杀,曰:‘子大夫自取之耳,吾遇子有礼矣。’以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亦不失其罪者,教使然也。’所谓礼不下庶人者,以庶人遽其事而不能充礼,故不责之以备礼也。”
故古者「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君子」,所以厉宠臣之节也……故其在大谴大何之域者,闻谴何则白冠牦缨,盘水加剑,造请室而请罪耳,上不执缚系引而行也。其有中罪者,闻命而自弛,上不使人颈盭而加也。其有大罪者,闻命则北面再拜,跪而自裁,上不使捽抑而刑之也,曰:「子大夫自有过耳!吾遇子有礼矣。」遇之有礼,故群臣自憙;婴以廉耻,故人矜节行。上设廉耻礼义以遇其臣,而臣不以节行报其上者,则非人类也。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鬄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厉也。
根据上引两段话,「刑不上大夫」的「刑」指刑具与具体刑罚措施。刑罚加于身,这对于古代重视人格尊严的士大夫阶层来说是难以忍受的羞辱。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详细列举了不同程度且不同种类的刑辱,可以指实「刑不上大夫」之「刑」的内涵。
人君对于贵族的统治,贾谊主张用礼义以节制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士大夫的羞耻感,激励其节行,促使他们更自觉地遵守规矩和忠于朝廷。由此可知,贾谊当然批评刑辱举措。司马迁继承贾谊之说。
进一步的问题是,为何士大夫阶层用礼、老百姓用刑来统治,是可能且有效的?这在《白虎通·五刑》篇中有说明,曰:「礼为有知制,刑为无知设。」「有知」是「有自觉性」的意思,具体指「有知者」;「无知」是「无自觉性」的意思,具体指「无知者」。正是基于是否有礼义的自觉(道德的自觉),圣王得以制礼和设刑的。应该说,这两句话指出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主体性根据。
此后,郑玄、张逸、孔颖达等学者虽然对贾谊、司马迁的「励节」说作了一定程度的继承,肯定其对于德贤人格的尊重,但无疑他们的解释有重大的不同,实为另一说,丁四新将其称之为「《刑书》不上大夫」说。
郑玄《礼记注》曰:「不与贤者犯法,其犯法则在《八议》,轻重不在《刑书》。」孔颖达《礼记正义》曰:「『刑不上大夫』者,制五刑三千之科条,不设大夫犯罪之目也。所以然者,大夫必用有德。若逆设其刑,则是君不知贤也。」并引张逸云:「谓所犯之罪,不在夏三千、周二千五百之科。不使贤者犯法也,非谓都不刑其身也。其有罪则以《八议》议其轻重耳。」
结合张逸说和孔氏《礼记正义》来看,郑玄说的要点是将对大夫的用刑和对庶人的用刑分别开来:《刑书》针对庶民犯罪,其条目为「五刑三千之科条」,其执行在公开场合(例如「市」「朝」);而大夫犯法,不用《刑书》,《刑书》中没有设立相关条款,而其罪行的轻重以《八议》为根据,且由甸师氏不公开执行。
所以在郑玄等人看来,大夫犯法并非不用刑、不行刑、不定其罪,而仅仅是不用《刑书》而已矣。这种区别性对待贵庶犯法的观念和方法,十分符合当时的实际。归结起来,「刑不上大夫」的「刑」字应该加上书名号,作《刑书》理解,具体内容为「五刑三千之科条」。
而此《刑书》与《八议》其实都从属于一般意义的「刑书」概念。孔颖达《正义》对此有详细的疏辨,而许慎与郑玄理解之不同,即体现在此「刑不上大夫」之「刑」字含义的不同上。
今人李衡眉、吕绍纲的「肉刑」说,看似继承了郑玄的说法,但又与郑玄说有很大的不同。李、吕二氏说:
所谓「刑不上大夫」,只是说肉刑不上大夫,并非死刑也不上大夫。古人使用刑字这个概念,有时外延包括极广,一切刑罚均在内……而在更多的情况下,刑字的外延是有限的,往往只有肉刑一义。肉刑称刑或称刑罪,死刑称杀或称死罪。刑不含杀义,杀亦不称刑,刑杀有别,各有所指,这几乎是古人行文的通例。
到了汉代,把刑与杀分别开来的行文方法更为严格、更为明确了。刑,就是指肉刑,死刑不称刑而称杀,两者绝少相混。
《尚书·尧典》《皋陶谟》《吕刑》三篇有「五刑」的名词,通常所谓「五刑」概念指墨、劓、剕、宫、大辟这五种主要刑罚方式,因其加之于身,故又称「肉刑」。李、吕二氏别出新裁的肉刑说,他们将「刑」「杀」两个概念区别开来,谓「刑」指「肉刑」,「杀」专指「死刑」(即将墨、劓、剕、宫四者称之为「肉刑」,将大辟称之为「杀」),这个说法与郑玄的解释大殊。
郑玄将「五刑」均称为「刑」,并以「刑」为「《刑书》」。李衡眉、吕绍纲的肉刑说与司马迁的「励节」说较为相近。顺便指出,李衡眉、吕绍纲二氏的肉刑说在近现代的直接来源是夏曾佑,夏氏认为春秋时代「劓、刵、黥之法,惟行之于民,而贵族无之。贵族有罪,止杀而已,其次则为执、为放。」
总之,汉代流行两种「刑不上大夫」说,一种是贾谊、司马迁的「励节」说,一种是郑玄、张逸的「《刑书》不上大夫」说。
「励节」说的基础是意识到刑辱问题的存在,由「刑辱」意识,人们进而得出对「刑」的否定,肯定或提出了「刑不上大夫」之说。据司马迁《报任安书》,「刑辱」包括辱先、辱身、辱理色、辱辞令、诎体受辱、易服受辱、关木索被箠楚受辱、鬄毛发婴金铁受辱、毁肌肤断肢体受辱和腐刑这些内容,但不包括「大辟」在内。而所谓「刑不上大夫」,即是对于这些刑辱项目的否定,或加「不」字的行为。从用意看,「刑不上大夫」的提出在贾谊、司马迁看来,即是为了「励节」,保持士大夫阶层的人格尊严。
而郑玄、张逸对「刑不上大夫」的理解可以归结为「《刑书》不上大夫」说,郑、张二人并不否定大夫、庶人均用刑,但庶人用刑以《刑书》为根据,大夫用刑以《八议》为根据,二者所依据的法则、用刑场所及用刑之意图均有所不同。
郑玄是在批评许慎「无刑不上大夫之事」说的基础上提出「《刑书》不上大夫」说的,此说同时融合了贾谊、司马迁的「励节」说。郑说最为博大。从内容看,郑、张所说的《刑书》指「五刑」,包括大辟在内,这与司马迁所述内容不同。
丁四新认为,司马迁所说内容比较可能是西汉时期流行的「刑不上大夫」说,而郑玄、张逸说则很可能系他们推考古说的结果,来源更为久远,因此所谓「刑不上大夫」说应当跟从郑、张二氏来作解释。在此,「刑」特指所谓「《刑书》」或「五刑三千之科条」而已。“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问题检讨与新论“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我国古代社会流传下来的一种法律观念,它表明了在传统社会中,礼仪和法律对于不同阶层的人有着不同的适用程度。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不平等性和封建等级制度。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律的发展,这种观念已经逐渐被淘汰。本文将从历史、现实和理论角度对这种观念进行检讨,并提出新的观点。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源于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在这个社会中,贵族大夫和庶民百姓的地位和权利有着巨大差异。贵族大夫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利,而庶民百姓则处于社会的底层,缺乏基本的人权和自由。因此,这种观念的形成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密切相关。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变迁,这种观念逐渐被淘汰。在近代以来,人权、平等、自由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因此,“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历史根源已经消失。
在当代社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观念已经没有现实意义。现代社会的法律体系已经充分体现了人人平等的原则。无论地位、财富、身份如何,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对待。现代社会的治理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在封建社会中,贵族大夫掌握着政治和经济权力,他们的行为往往不受法律的约束。然而,在民主社会中,权力被分散到不同的机构和个人手中,每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规则。
从法学理论的角度来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观念违背了法治原则和平等原则。法治原则要求法律应当适用于所有人,无论地位、财富、身份如何。平等原则则要求每个人都应当受到平等的对待,不得因为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受到歧视或不公平的待遇。因此,“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观念不符合现代法治社会的要求。
在当代社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观念已经过时。相反,我们应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对待,无论其地位、财富、身份如何。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保障每个人的基本人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公正、平等、和谐的社会。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问题已经过时且违背了现代社会的法治原则和平等原则。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保障每个人的基本人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公正、平等、和谐的社会。“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释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是中国古代的一句经典名言,它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特权观念。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贵族阶层的大夫,不适用于一般的刑罚;而对于平民百姓,不能享有贵族阶层的礼遇。本文将逐步解释这句名言的内涵和影响。
准确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和引申义。在这里,“刑”指的是刑罚、惩罚,“不上大夫”指的是不适用于大夫这一阶层的人,“礼”指的是礼制、礼仪,“下庶人”指的是不适用于庶人这一阶层的人。
接下来,把握核心要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特权观念,即大夫作为贵族阶层,拥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地位和特权,不受普通刑罚的惩罚;而庶人作为平民百姓,虽然应该遵守礼制,但却不能享有贵族阶层的礼遇。
具体场景具体分析。在官场中,如果一位出身民间的官员被提升为地方官,那么他就需要遵守“刑不上大夫”的原则,即使他犯法,也不能用普通的刑罚来惩罚他,而需要考虑到他的身份和地位。而在社会生活中,如果一位平民触犯了礼制,那么他可能要受到相应的处罚,比如被罚款、监禁等,这是因为他们并不享有贵族阶层的特权。
适当总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句名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特权观念,它让人们认识到古代社会的不平等和特权的存在,也提醒人们要摒弃特权观念,追求平等和公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辨“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等级制度,意味着礼仪和法律不适用于庶民,而只适用于贵族。这种等级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根深蒂固,对中国的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区块链赋能让商业公益更透明
- 医疗领域创新医疗大数据分析应用融资策略
- 企业级区块链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探讨
- 临床试验的智能化与自动化推进
- 医疗健康行业视频营销的策略与实践
- 医疗健康领域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培训
- 医疗大数据与专科护理实践的关联研究
- 人力市场合同范例
- 耳后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护理
- 小儿选择性IgA缺乏症的临床护理
- 与合作伙伴的战略合作洽谈纪要
- DB11-T 751-2010 住宅物业服务标准
- 《智慧化工园区系统运维管理要求》
- 电容式传感器教学课件
- 公益事业对外捐赠管理办法
- 拓扑磁体研究-洞察分析
- 尾矿库防汛演练
-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英语试卷(含答案)
- 【MOOC】心理学基础-上海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西方经济学(本)》形考任务(1-6)试题答案解析
- 2025届上海高中高考英语三模试卷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