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学全套课件_第1页
民法学全套课件_第2页
民法学全套课件_第3页
民法学全套课件_第4页
民法学全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法学第一章民法概述第二章民法的基本原则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第四章自然人第五章法人第六章合伙第七章民事法律关系第八章代理第九章诉讼时效第一编

民法总论绪论

一、民法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二、民法在法律体系中是仅次于宪法的基本法三、民法学是学习法学理论的重要基础

拿破仑:“我的光荣不在于打胜了四十多个战役,滑铁卢会摧毁这么多的胜利……,但不会被任何东西摧毁的,会永远存在的,是我的民法典。”民法学民法是规范人民生活相互间的法律,主要包含:出生死亡财产关系权利义务民法学第一章民法概述民法学

第一章民法概述

第一节民法的概念、特点和调整对象

一、民法的概念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民法概述民法学(一)形式上的民法和实质上的民法

1、形式上的民法:指系统编纂的民事立法,即民法典。

2、实质上的民法:指所有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民事法律规范的总称,它包括民法典与其他民事法律、法规。汉谟拉比法典

民法学(二)广义的民法和狭义的民法

1、广义的民法:指调整所有财产关系、人身关系和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包括民法总论、物权法、债和合同法、侵权行为法、知识产权法、婚姻法、继承法以及公司法、保险法、海商法、破产法等。

2、狭义的民法:指调整一定范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不包括婚姻法和属于传统商法内容的法律、法规。

民法学民法学

(三)民法典和《民法通则》

二、民法的特点(一)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规范总和

(二)民法为私法

民法学民事主体是私主体民事权利是私权利民事行为是私行为

民事责任是“私”责任

民事救济的可私决性

(三)民法是权利法

民法学权利财产权非财产权人格权身份权物权

权知识产权继承权民法学三、民法的调整对象(一)

财产关系:

1、静态财产关系:物权

2、动态财产关系:债权(二)

人身关系

1、人格关系: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名称权、身体健康权等

2、身份关系:荣誉权、亲权(父母子女关系)、监护权、配偶权等

民法学

第二节民法渊源

一、民法渊源的概念

民法渊源这一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可以说民法的渊源是指民法产生的根源,这是从民法与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关系讲的;也可以说民法渊源是法官裁决民事案件的法源,即法官判案的法律根据。我们这里说的民法渊源,是通常所说的民事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民法学二、民法渊源的种类(一)正式的民法渊源:制定法

1、宪法

2、民事法律

3、国家机关对民法规范的解释

4、国际条约和公约民法学(二)非正式的民法渊源

1、习惯

2、判例

3、法理

4、行业自律规范民法学第三节民法的适用范围

一、民法对主体的效力

1、属人主义:凡属一国国籍的人不问其处于何处,均适用国籍国法律。

2、属地主义:凡居住或置身于该国领域内,即不问国籍均受该国法律支配。我国实行的是以属地主义为主的折衷主义。原则上,我国民法适用于我国境内的本国人、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民法学二、民法在空间上的效力

(一)适用于我国全部领域的民事法律、法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民事法律,国务院制定公布的民事法规,适用于我国全部领域。(二)适用于局部地区的地方性民事法规地方性民事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民事法规、经济特区的民事法规、特别行政区的民事法规,适用于制定者所管辖的区域之内。民法学三、民法在时间上的效力(一)民法的生效时间

1、自民法规范公布之日起开始生效。

2、自公布日后的一段时期届满生效或直接规定特定日生效。(二)民法的失效时间

1、新法明令废止旧法。

2、特别法优于普通法。

3、新法优于旧法原则。民法学第二章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学第一节民法的基本原则概述

特征贯穿于民法始终,具有普适性不直接涉及具体的权利义务,具有抽象性具有功能上的补救性民法学功能民事立法的基本准则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解释民事法律法规的依据填补法律漏洞的工具民法学第二节民法的各项基本原则平等原则意思自治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平原则公序良俗原则民法学一、平等原则含义:在一切民事活动中,当事人的法律地位都是平等的,其合法利益应当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体现: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能力平等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民事主体的权益平等地受民法保护

民法学二、意思自治原则含义:民事主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有权根据自己的意志和利益,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体现:民事主体自主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行为合同自由原则约定优先原则民法学三、公平原则

含义:民事主体应本着公平的观念从事民事活动,立法者和裁判者应根据公平的观念创制民事法律规范和裁决民事纠纷。体现:民事立法以维持当事人的利益平衡为目标在合同关系领域体现为等价有偿原则、情势变更原则、显失公平制度等在侵权法中体现为公平责任制度民法学四、诚实信用原则

含义: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该诚实、守信,正当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体现:填补法律漏洞的工具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基本准则解释民法和民事行为的依据民法学五、公序良俗原则

含义: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容及目的不得违反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内容:公序,包括社会公共秩序与生活秩序,它体现了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良俗,在我国也被称为社会公共道德。它是指国家、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要的一般道德,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民法学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民法学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概述

概念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所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也是民法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结果。

民法学特征

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通常是民事主体在自主自愿的基础上形成的,体现当事人的意志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通常是对等的、相互的民事法律关系的保障措施具有补偿性民法学分类以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为标准: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以民事法律关系的义务主体的范围为标准: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以民事法律关系的财产权利为标准:物权法律关系和债权法律关系以民事法律关系内容的复杂程度为标准:单一法律关系和复合法律关系以民事法律关系的目的为标准:基础法律关系和救济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能否独立存在为标准:主法律关系和从法律关系民法学第二节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要素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民事法律关系客体民事法律关系内容种类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主要是物、行为、智力成果民事权利民事义务民法学二、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一)物特征不包括人身能够满足人的生产、生活需要具有一定的稀缺性能为民事主体所支配民法学分类有体物和无体物流通物、限制流通物和禁止流通物动产和不动产特定物和种类物主物和从物可分物和不可分物原物和孳息可消耗物和不可消耗物单一物、合成物和集合物民法学(二)行为“给”:以交付标的物为内容“做”:完成一定工作并交付工作成果“提供”:直接提供劳务和服务民法学(三)智力成果

特征无形性专有性地域性和时间性分类主要有作品、专利、商标和技术秘密民法学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一)民事权利分类:以民事权利的作用方式为标准: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以权利的相互关系为标准:主权利和从权利以权利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原权和救济以权利的成立要件是否全部实现:既得权和期待权5.以权利与权利主体之间的结合程度:专属权和非专属权

民法学(二)民事义务分类以义务人行为的方式为标准:积极义务和消极义务以民事义务发生的根据为标准: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以义务与义务主体之间的关系为标准:专属义务和非专属义务民法学四、民事责任分类依民事责任的产生原因:侵权责任、违约责任与不履行其他义务的民事责任依民事责任的内容:财产责任与非财产责任依承担民事责任的共同责任人之间的关系:按份责任与连带责任依民事责任归责方法:过失责任、无过失责任与公平责任依出资人承担的责任范围: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民法学第三节民事法律事实

概念:依法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分类事件:又称自然事实,是指与人的意志无关,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行为:当事人的有意识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活动。民法学第四章自然人民法学第一节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

一、自然人与公民

自然人外国人无国籍人公民民法学

二、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它是自然人参加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法律依据,也是自然人享有民事主体资格的标志。民法学三、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特征

(一)统一性

(二)平等性

(三)广泛性

(四)不可转让性民法学四、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

《民法通则》第9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五、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终止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为其一生享有,依《民法通则》第9条规定,至自然人死亡时方告终止,因此死亡是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终止的法律事实。民法上的死亡包括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

(一)自然死亡

(二)宣告死亡民法学第二节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一、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的区别:

1、民事权利能力是每个自然人都具备的能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民事行为能力则并非每个自然人都能够具备。2、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民事行为能力则以意思能力的存在为前提。两者的联系,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是民事行为能力的前提,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权利能力实现的条件。民法学二、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特征

1、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法律赋予的自然人能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一种资格,不是由其自行决定的,非依法定程序,任何人不得限制或剥夺。

2、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以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和认识能力即意识能力为依据。只有有意识能力的人才有民事行为能力。而人的意识能力与人的年龄和智力健康状况有关,因此,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受其年龄、智力和健康状况的影响,并不是人人都相同。民法学三、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种类(一)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民法通则》第11条第1款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第11条第2款规定:“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第12条第1款规定:“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第13条第2款规定:“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三)无民事行为能力第12条第2款规定:“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第13条第1款又规定:“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民法学四、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人可单独实施的行为

1、使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纯获利益的行为,如接受奖励、赠与和报酬的行为。2、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自由财产的处分行为。如学费、旅费等由法定代理人预定使用目的的财产,以及零用钱等未预定使用目的的财产。3、被许可营业的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由法定代理人许可从事营业的未成年人,在该营业范围内有与成年人同样的行为能力。4、缔结劳动合同和请求劳动报酬。我国法律规定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可以参加工作,当然可以独立缔结劳动合同和领取劳动报酬。一般情况下,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可以参加与其年龄相适宜的劳动,其劳动合同之缔结应经法定代理人同意,但所应得的报酬应由未成年人独立请求,不得由法定代理人代理受领。5、日常生活中的定型化行为,如利用自动售货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进入游乐场所等,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单独实施。民法学五、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宣告1、被申请的当事人须为精神病人。2、须经其利害关系人申请。3、须由人民法院经特别程序作出宣告。

《民法通则》第19条第2款规定:“被人民法院宣告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根据他健康恢复的状况,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可以宣告他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民法学

六、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终止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终止,是指其不可能再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因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以民事权利能力为前提,以意识能力为根据,因此,自然人死亡时,其民事行为能力当然终止。民法学第三节监护

一、监护的概念监护,是指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设立的对其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制度。所设立的保护人称为监护人,受监护人保护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称为被监护人。二、监护的特征

1、被监护人须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设立监护;

2、监护人须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不能作监护人;

3、监护人的职责是由法律规定的,而不能由当事人约定。

民法学

三、设立监护的目的监护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利益。四、监护的设立

1、法定监护。

2、指定监护。

3、约定监护。

4、委托监护。

5、遗嘱监护。民法学

五、未成年人的监护

《民法通则》第16条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应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①祖父母、外祖父母;②兄、姐;③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民法学

六、精神病人的监护依据《民法通则》第17条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应由下列人员担任监护人:①配偶;②父母;③成年子女;④其他近亲属;⑤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民法学七、监护人的职责

1、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

2、教育、照顾和管理被监护人

3、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和诉讼活动

4、监护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八、监护人的职责

1、被监护人获得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监护人或被监护人一方死亡。

3、监护人丧失了行为能力。

4、监护人辞去监护。

5、监护人被撤销监护人资格。

民法学第四节自然人的户籍和住所

一、户籍和身份证户籍是以户为单位记载自然人的姓名、出生、住所、结婚、离婚、收养、失踪和死亡等事项的法律文件。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居民身份证法》规定,居民身份证是为了证明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公民的身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年满16周岁的中国公民,应当依照规定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民法学三、住所的法律意义第一,确定民事主体的状态,确定某些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终止的地点。第二,确定债务的履行地。第三,确定案件的管辖。第四,确定法律文书的送达和某些特定行为的实施地。第五,确定涉外民事关系的准据法。民法学

四、住所的确定《民法通则》第15条规定:“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民通意见》第9条规定:“公民离开住所地最后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为经常居住地。但住院治疗的除外。”“公民由其户籍所在地迁出后至迁入另一地之前,无经常居住地的,仍以其原户籍所在地为住所。”民法学第五节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

一、宣告失踪宣告失踪,是指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其为失踪人的法律制度。自然人下落不明满2年期间利害关系人的申请由人民法院依法定程序宣告

宣告失踪的条件民法学二、宣告死亡

宣告死亡,是指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其死亡的法律制度。自然人下落不明满4年期间宣告死亡的条件利害关系人的申请由人民法院依法定程序宣告宣告死亡的效力:自然人宣告死亡应发生与自然死亡相同的效力,即宣告死亡人丧失民事主体资格,其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终止;其原先参加的民事法律关系归于消灭;其婚姻关系自然解除;其个人合法财产变为遗产开始继承。民法学第六节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

一、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是自然人以个人或家庭财产作为经营资本,依法经核准登记,并在核准登记范围内从事工商业经营活动的自然人的特殊形式。二、农村承包经营户农村承包经营户,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承包合同的规定从事特种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一种自然人的特殊形式。三、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的财产责任依现行法律的规定,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的债务,个人经营的,以个人财产承担;家庭经营的,以家庭财产承担。民法学第五章法人民法学第五章法人

第一节法人概述

一、法人概念的起源二、法人的概念

《民法通则》第36条的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三、法人的特征

(一)法人是依法定条件和程序成立社会组织(二)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社会组织,有独立的法律人格(三)法人是拥有独立的财产,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社会组织法人民法学

四、法人的本质(一)法人拟制说认为只有自然人才是完全行为能力人,法人不过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人为拟制而成,仅是法律的虚构。(二)法人否认说

法人只不过是多数个人的集合或财产的集合。权利的最终归属均是个人。

1、目的财产说

2、受益者主体说

3、管理者主体说(三)法人实在说法人是超出自然人生命之外的统一体,是一种独立的民事权利主体。

1、法人有机体说

2、法人组织体说民法学

五、法人的类型(一)大陆法系国家对法人的主要分类

1、公法人和私法人

2、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

3、营利法人、公益法人和中间法人(二)英美法系国家对法人的主要分类(三)我国民法对法人的分类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民法学

第二节法人的成立

一、法人的“设立”与“成立”二、法人成立的条件(一)依法成立(二)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三)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四)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三、法人设立的原则(一)法人设立的几种原则

1、自由设立主义

2、特许设立主义

3、核准主义

4、准则设立主义

5、强制设立主义民法学

(二)我国各类法人的设立原则

1.对于营利法人的设立原则

2.对于非营利型法人的设立原则四、法人设立的方式(一)命令设立(二)发起设立(三)募集设立(四)捐助设立五、法人资格的取得

《民法通则》第50条规定:“有独立经费的机关从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资格。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依法不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从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资格;依法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经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民法学第三节法人的能力

一、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法人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二)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与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区别

1.产生、消灭的时间不同

2.内容不同

3.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主要受到以下限制:(1)法人自然性质方面的限制(2)法律规定方面的限制(3)法人目的的限制

4.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具有差异性民法学

二、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一)法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二)法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特点

1.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同时产生、同时消灭

2.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范围相同

3.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以团体意思为前提,通过法人的机关来实现民法学三、法人的民事责任能力(一)法人的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二)法人民事责任的性质与表现

1.法人对其法定代表人及其他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2.法人对其自己的民事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3.法人出资不实的责任

4.法人对其分支机构的责任

5.法人对其筹建中的法人的行为的责任民法学第四节法人的机关

一、法人机关概述(一)法人机关的含义(二)法人机关的法律特征1.法人机关根据法律、条例或章程的规定而设立2.法人机关是法人的有机组成部分3.法人机关是形成、表示和实现法人意志的机构4.法人机关是法人的领导或代表机关5.法人机关由单个的个人或集体组成

民法学二、法人机关的构成及法定代表(一)法人机关的构成

1、权力机关

2、执行机关

3、监督机关(二)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是指依照法律或法人章程的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民法学第五节法人的变更与终止

一、法人的变更(一)法人的合并(二)法人的分立(三)法人组织形式的变更(四)法人其他重大事项的变更二、法人的终止(一)依法被撤销(二)法人自行解散(三)依法被宣告破产(四)其他原因民法学三、法人的清算(一)法人清算的概念(二)法人清算的分类

1

.破产清算

2.非破产清算(三)清算组织(四)法人在清算期间的性质(五)清算终结民法学第六章合伙民法学

第六章合伙

第一节合伙概述一、合伙的基本理论(一)合伙的概念合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事主体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二)合伙的特征

1.合伙是独立从事经营活动的联合体

2.合伙协议是合伙形成的基础条件

3.合伙人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合伙民法学(三)合伙的分类

1.民事合伙与商事合伙

2.个人合伙和法人合伙

3.企业型合伙与非企业型合伙

4.显名合伙与隐名合伙

5.普通合伙和有限合伙(四)合伙组织的法律地位民法学第二节合伙的成立

一、合伙成立的条件

1.合伙人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

2.有书面的合伙协议

3.有各合伙人实际缴付的出资

4.有合伙企业的名称

5.有经营场所和从事合伙事业必要的条件二、合伙成立的程序

1.合伙人向登记机关提交法定文件

2.登记机关的审查

3.合伙资格的取得民法学第三节合伙财产关系

一、合伙财产的概念所谓合伙财产,就是为经营合伙事务所集合的各种财产的总称。二、合伙财产的构成

1、合伙人的出资财产

2、合伙存续期间经营积累的财产三、合伙财产的归属“共有”四、合伙财产的管理和使用

民法学第四节合伙事务的执行一、合伙事务执行人

1、全体合伙人共同为合伙事务执行人

2、受托负责人执行合伙事务二、合伙事务执行人的权利与义务(一)合伙事务执行人的权利

1、因执行合伙事务所垫付的必要费用,有请求合伙组织偿还的权利。

2、因执行合伙事务而负担的必要债务,有请求合伙组织代为清偿的权利。

3、因执行合伙事务而受有不可归责于自己的损害,有请求合伙组织赔偿的权利。

4、执行合伙事务,如约定报酬的,有请求合伙组织支付报酬的权利。民法学(二)合伙事务执行人的义务

1、注意义务

2、忠实处理合伙事务的义务

3、竞业禁止义务

4、任何合伙人都不得为个人谋私利,合伙人不能与合伙组织签订合同民法学三、合伙事务的决策与执行(一)合伙事务的决策(二)合伙事务的执行

1.全体合伙人共同执行合伙事务

2.部分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三)合伙事务的执行与保护善意第三人(四)竞业禁止民法学

四、合伙债务(一)合伙债务的含义(二)合伙债务的清偿办法

1.首先由合伙财产清偿;

2.合伙财产不足以清偿合伙债务时,各合伙人对外承担连带无限清偿责任;

3.对内各合伙人应按约定比例分担合伙债务与亏损。(三)合伙债务与合伙人个人债务并存时的清偿顺序民法学

第五节入伙、退伙与合伙的解散、清算

一、入伙

1.入伙的概念

2.入伙的条件

3.入伙的效力二、退伙

1.退伙的概念

2.退伙的形式(1)声明退伙(2)法定退伙(3)强制退伙民法学

3.退伙的效力(1)退伙人的合伙人资格丧失(2)退伙人或其合法继承人有权请求退还退伙人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3)退伙人对退伙前的合伙债务,仍应承担连带责任。(4)可能导致合伙企业的终止三、合伙的解散与清算(一)合伙解散的概念(二)合伙解散的原因(三)合伙解散的后果

1.合伙组织解散后应当进行清算,并通知和公告债权人;

2.合伙组织解散后,合伙人在一定时间内对未清偿的合伙债务仍应承担连带责任。四、合伙的注销登记民法学

五、有关合伙的民事责任(一)合伙组织应承担的民事责任下列行为应属合伙组织的行为,由其对外承担责任:

1.合伙事务执行人执行合伙事务的行为;

2.不具有合伙事务执行权的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或合伙事务执行人超越权限执行合伙事务,且第三人属于善意的;

3.被聘任的合伙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合伙企业授权范围内履行职务的行为。(二)合伙人之间应承担的民事责任(三)合伙组织的非合伙人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四)清算人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民法学第七章民事法律行为民法学

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概述一、民事法律行为概念和特征民事法律行为,简称为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基于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合法行为,是一种最重要的法律事实。

(1)它是民事主体实施的以发生一定的民事法律效果为目的行为。

(2)它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

(3)它是合法行为。民法学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一)单方法律行为、双方和多方法律行为(二)有偿法律行为和无偿法律行为(三)诺成性法律行为和实践性法律行为(四)要式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法律行为(五)主法律行为和从法律行为(六)独立法律行为和辅助法律行为(七)有因法律行为和无因法律行为(八)财产法律行为与身份法律行为(九)生前法律行为与死后法律行为民法学三、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口头形式书面形式形式推定形式沉默形式民法学第二节民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一、民事行为的成立民事行为的成立,是指符合民事行为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情况,即法律行为的客观存在,其主要解决成立民事行为,应具备哪些必不可少的事实要素,即阐明民事行为的成立要件问题。民事行为成立要件通常可分为:一般成立要件:(1)当事人(2)意思表示(3)标的特殊成立要件:如实践性行为以标的物交付为特别成立要件,当事人约定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或履行特定程序方能成立的,则采用书面形式或履行特定程序为特别成立要件。民法学二、民事行为的生效民事行为的成立与民事行为的生效,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法律概念。其联系在于:民事行为的成立是民事行为生效的逻辑前提。一项民事行为只有成立以后,才谈得上进一步确认其是否有效的问题。三、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

(一)民事行为的一般有效要件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2)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二)民事行为的特别有效要件如《合同法》第44条第2款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才生效的,应依照其规定。

民法学第三节意思表示

一、意思表示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意思表示作为法律行为的要素,是指行为人依据自己的意愿,将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内在意志,以一定的方式表示于外部的形式。内心要素,即主观要素效果意思。意思表示的构成外在要素,即客观要素表示行为。民法学二、意思表示的分类

(一)明示的意思表示和默示的意思表示

(二)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和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三)对话的意思表示和非对话的意思表示

(四)健全的意思表示和不健全的意思表示三、意思与表示不一致

(一)故意的不一致

(二)无意的不一致四、意思表示不自由

(一)欺诈

(二)胁迫

(三)乘人之危民法学第四节效力有瑕疵的民事行为一、无效的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是指已经成立的民事行为,但严重欠缺民事行为的有效要件,不能按照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包括:1.行为人不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不真实且损害国家利益3.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民法学二、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是指因为行为欠缺法律规定的有效要件,因该行为受损害的当事人可依其自主意思,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该行为,使其效力归于消灭的民事行为。包括:因重大误解而为的民事行为。(2)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3)欺诈、胁迫和乘人之危,不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民法学三、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效力未定民事行为,是指民事行为有效或者无效尚未确定,需要由第三人意思表示追认或者特定事实条件成就,效力才能确定的民事行为。1.无权处分行为2.无权代理行为3.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超越其行为能力范围的民事行为4.债务承担民法学四、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的法律后果(一)财产返还(二)赔偿损失(三)其他法律后果在当事人双方恶意串通,实施民事行为损害国家、集体、第三人利益时,追缴双方所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返还给第三人民法学第五节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限制

一、附条件的法律行为(一)概念:附条件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在法律行为中设定一定的条件,以该条件的成就与否作为确定行为人民事权利和义务效力发生与否依据的法律行为。(二)所附的条件须符合的要求:(1)条件必须是将来发生的事实。(2)必须是不确定的事实。(3)条件是由当事人约定的,而不是法定的。(4)条件必须合法或妥当。(5)条件不得与法律行为的主要内容相矛盾。(三)附条件法律行为的分类:

1.延缓条件和解除条件

2.积极条件和消极条件

民法学二、附期限的法律行为(一)概念附期限的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在法律行为中设定一定的期限,并把期限的到来作为法律行为效力发生或消灭依据的法律行为。(二)附期限法律行为的分类1.延缓期限和解除期限2.确定期限和不确定期限(三)法律对期限的限制法律不允许对民事行为附加不能期限。所谓不能期限,是指约定的期限过于久远,违背常理。民法学三、案例分析1.高某16周岁,初中毕业后想从事个体商业,个体工商户李某得知此情况后便找高某洽谈合伙事宜。高某十分高兴,双方当面拟定合同内容:高某出资1万元作为合伙投资;李某原有的个体商业资产估价为10万元,共同劳动,共同经营,盈余按出资比例分享。数日后,高某的父亲发现自己在家存放的现款1万元不翼而飞。经追问,高某承认是他拿走,用以作为与李某合伙的投资。高父素知李某为人狡诈,其资产不足万元,便以高某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与李某所订的合伙合同应属无效,要求李某退还1万元。李某则认为高某已达16周岁,并能够从事个体工商业经营,应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其订立合同有效。为此双方发生争议。试问:(1)高某与李某所订的合伙合同是否有效?(2)本案应当如何处理?提示:无效,李某返还财产。民法学第八章代理民法学

第一节代理概述一、代理的概念和特征(一)代理的概念代理,是指代理人依据代理权,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而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二)代理的特征(1)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代理行为。(2)代理人须在代理权限内为代理行为。(3)代理行为具有法律意义。(4)代理人实施代理行为的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

民法学二、代理与类似制度比较

(一)代理与代表

(二)代理与传达

(三)代理与居间

(四)代理与经销三、代理的适用范围

(1)代理实施法律行为。

(2)代理进行诉讼或仲裁行为。

(3)代理进行民事行政行为。注意:不可适用代理的行为:(1)具有人身性质的行为。(2)违法行为。(3)事实行为。民法学四、代理的分类(一)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二)本代理和再代理(三)一般代理和特别代理(四)单独代理和共同代理五、设定代理制度的意义(1)是保障自然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重要手段。(2)是扩大民事主体活动范围的必要形式。民法学第二节代理权一、代理权的概念代理权,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并由被代理人承担其法律后果的一种法律资格。二、代理权发生的原因(一)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二)基于有关机关的指定(三)基于被代理人的授权行为(四)依“外表授权”而发生民法学三、代理权的行使代理人应当在代理权限范围内积极行使代理权。(2)代理人应当从维护被代理人的利益出发行使代理权。(3)代理人不得滥用代理权。四、滥用代理权它是代理人行使代理权违背代理的宗旨,而实施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行为。滥用代理权的构成须具备以下条件。

(1)代理人有代理权。这一条件是滥用代理权的行为与无权代理行为的根本区别。

(2)代理人实施行使代理权的代理行为。

(3)代理人行使代理权的行为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即违背了代理权设定宗旨和基本行为准则。

(4)代理人所实施的代理行为损害或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民法学五、再代理再代理,又称复代理或转代理,是指代理人在必要的情况下,将部分或全部代理事项转托他人,由他人进行的代理。因代理人的转托而享有代理权的人,称为再代理人或复代理人。再代理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必须是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2)必须经原代理人授权。(3)必须事先取得被代理人的同意或者事后及时报告被代理人并取得其同意。

民法学六、代理权的消灭(一)委托代理权的消灭1.代理期限届满或代理事务完成2.被代理人取消委托或代理人辞去委托3.代理人死亡4.代理人失去行为能力5.作为被代理人或代理人的法人终止(二)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权的消灭1.被代理人取得或者恢复民事行为能力2.被代理人死亡或者代理人死亡或者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3.指定代理的法院或者指定机关取消指定4.其他原因

民法学第三节无权代理一、无权代理的概念和特征无权代理,是指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而以他人的名义实施的代理。行为人的行为具备代理行为的表面特征。(2)行为人的行为不具备代理行为的实质要件。(3)无权代理人以本人名义与他人实施的法律行为,是一种效力待定法律行为。民法学二、狭义无权代理它是指行为人没有代理权,也没有使第三人相信其有代理权的事实或理由,而以本人名义所进行的代理。构成狭义无权代理的要件:①行为人既没有法定的或意定的代理权,也没有令人相信其有代理权的事实或理由;②行为人以本人的名义与第三人为法律行为;③第三人须为善意且无过失;④行为人与第三人所为的行为不是违法行为;⑤行为人与第三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民法学

代理人根本无代理权。无权代理种类超越代理权的无权代理。代理权消灭后而为的无权代理行为。三、表见代理1.行为人无代理权却以本人的名义为民事行为2.客观上有足以使相对人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事实3.相对人主观上无过错4.行为人与相对人所为的民事行为具备生效要件

民法学案例分析:甲的老家在福建的茶乡。春节期间,甲回老家探亲,同事乙委托甲买上等茶叶10斤,并付款5000元给甲。因春节期间无茶叶出卖,甲将情况告诉乙,乙说你转托一人在春天三月再买吧。甲在回城的前一天晚上,好友丙正好前来探望甲,于是甲便委托丙代乙买10斤上等茶叶,丙答应了。甲将5000元交付给丙。问:(1)丙在当晚回家途中,5000元被人抢走,抢劫案未侦破,该5000元的损失由谁承担?(2)丙携带5000元潜逃,该5000元的损失由谁承担?(3)丙根本不认识茶叶,买了10斤芝麻叶,该5000元的损失由谁承担?提示:(1)乙承担;(2)甲承担;(3)乙承担;民法学第九章诉讼时效和期限

民法学第九章诉讼时效和期限

第一节概述一、时效的概念时效,是法律所规定的一定的事实状态持续满法定期间,即依法产生取得权利或消灭权利的法律后果的制度。二、时效的特征

(1)时效是法律事实。

(2)时效是事件。

(3)时效具有强制性。民法学

取得时效。三、时效的种类消灭时效四、时效的意义(1)有利于稳定社会经济秩序,保护交易安全。(2)便利法院的审判工作。(3)有利于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民法学

第二节诉讼时效一、诉讼时效的概念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后,权利人如不在法律规定的期间内行使请求权(救济权),其权利即不再受诉讼保护的法律制度。二、诉讼时效的特征(1)法定性。(2)可变性。(3)强制性。民法学三、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的区别(1)适用对象不同。诉讼时效期间主要适用于请求权;除斥期间主要适用于形成权,如撤销权、变更权、解除权、追认权等。(2)起算点不同。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能行使请求权之时起算。除斥期间通常自权利成立之时起算。(3)计算方式不同。诉讼时效期间是可变期间,在诉讼时效期间开始计算后,可以发生中止、中断、延长;除斥期间为不变期间,除斥期间开始计算后不发生中止、中断或延长。(4)期间届满的法律效果不同。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并不使没有得到及时行使的权利本身消灭,而只是导致其权利不再受诉讼保护;除斥期间届满使权利本身消灭。(5)当事人是否可抛弃权利不同。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允许义务人抛弃其获得的时效利益,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时效的限制;除斥期间届满权利消灭,不存在抛弃相应利益的问题。不论当事人是否主张,法院可依职权主动适用关于除斥期间的规定。民法学四、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一)债权请求权(二)物权请求权(三)人身权请求权五、诉讼时效的种类(一)普通诉讼时效:《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二)特别诉讼时效:依《民法通则》第136条规定,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①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②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③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④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民法学六、诉讼时效的起算《民法通则》第137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七、诉讼时效的中止《民法通则》第139条规定:“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民法学八、诉讼时效中断《民法通则》第140条规定:“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诉讼时效中断与中止的区别:1.发生的事由不同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属于可由当事人主观意志决定的情况;而诉讼时效中止的事由属于不由当事人主观意志决定的客观情况。2.发生的时间不同诉讼时效中断可发生在诉讼时效开始后的任何时间内;而诉讼时效的中止只能发生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3.发生的后果不同诉讼时效中断是使已经过的时效期间全归无效,重新开始计算诉讼时效期间;而诉讼时效中止是使已经过的时效期间仍然有效,只是使时效期间暂停计算,待中止事由消除后继续计算时效期间。民法学九、诉讼时效的延长诉讼时效的延长,是指在诉讼时效完成后,权利人向人民法院提出请求时,经法院查明权利人确有正当理由未能及时行使权利的,可延长时效期间,使诉讼时效不完成。诉讼时效延长和中止的区别:(1)诉讼时效中止发生在诉讼时效进行中,而诉讼时效延长则发生于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2)诉讼时效中止的事由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而诉讼时效延长的事由是由法院确定的。由于有无使诉讼时效延长的正当理由,是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的,因而为避免使诉讼时效制度流于形式,法院在对诉讼时效延长上应当严格掌握。民法学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民法通则》第137条规定的“20年”期间,可以适用延长的规定,而不适用中止、中断的规定。十、诉讼时效届满的效力1.权利人的胜诉权消灭2.义务人的自愿履行3.时效利益的抛弃民法学

第三节期限一、期限的概念和种类期限,是指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终止的时间。期限包括期日和期间。二、期限的意义

(1)期限是决定民事主体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开始和终止的尺度。(2)期限可决定某些事实的推定。如自然人下落不明满一定期间可依法推定其失踪或死亡。(3)期限决定着权利的行使和义务的履行。如债务履行期限、保证期限、撤销权的行使期间。(4)期限可决定民事权利义务的取得、丧失。如所有权的转移时间、除斥期间、时效期间。(5)期限可决定民事法律关系的效力,如附期限民事法律行为中的期限,在所附期限到来时,该民事法律行为生效或失效。民法学第十章物权法基本理论民法学

第一节物权与物权法概述

一、物权的概念与特征概念: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民法学特征物权的客体只能是特定物物权法规范的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而精神产品受著作、商标、专利法调整,仅在某些情况下,物权法也涉及这些精神产品。2.物权是支配权3.物权是绝对权4.物权具有排他性这种排他性首先意味着排斥他人干预、侵害而占有或享有特定客体物的能力。其次,物权排他性要求在特定物上只能存在一种权利;存在多种权利的情形下,必须确定顺位,一个物上权利排他。民法学二、我国《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平等保护原则见《物权法》第4条规定物权法定原则见《物权法》第5条规定公示公信原则见《物权法》第6条规定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原则见《物权法》第7条规定民法学第二节物权的效力一、物权的排他效力在同一物上,只能有一个所有权。在同一物上,不能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性质互不相容的他物权。对世效力。不可侵害性。任何人侵害物权时,物权人可以行使物权请求权,以排除他人的侵害并恢复物权应有的圆满支配状态。民法学二、物权的优先效力

在同一物上存在物权和以该物为给付标的的债权时,物权优先。在同一物上多项他物权并存时,应当根据物权设立的时间先后确立优先的效力。例外的情形为①他物权优先于所有权;②法定担保物权优先于意定担保物权;③在某些情况下,法律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等因素的考虑,对物权相互间的效力另有规定的,应当从其约定。民法学第三节物权的分类

分类标准分类结果权利人对标的物的支配范围所有权与定限物权权利人对标的物所支配的内容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物权的客体动产物权、不动产物权、以权利为客体内容的物权物权是否具有独立性主物权与从物权物权的存续有没有期限有期限物权与无期限物权民法学

第四节物权的变动

物权变动内容原因

物权取得原始取得继受取得民事法律行为;善意取得、公用征收或没收、继承、拾得遗失物等物权变更物权内容变更(狭义)在不影响物权属性的情况下武器的客体、心理范围、方式所发生的改变。物权消灭绝对消灭(狭义)民事法律行为;标的物灭失、法定期间届满、混同民法学二、物权变动的原则变动原则公示原则公信原则善意取得登记簿的公信力不动产登记受让人相信了登记登记记载的权利人在法律上推定其为真正的权利人;因信赖登记所记载的权利而与权利人进行的交易,在法律上应当受到保护。动产交付动产的占有与动产交易的具体情况综合判断民法学三、物权的公示

不动产需登记,不登记不生效动产需交付,交付不完成不发生动产物权的变动效果动产交付的新型方式简易交付;占有改定;指示交付动产交付的特殊规定参见《物权法》第23条规定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物权的变动适用登记对抗原则,即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民法学第五节物权的保护

一、物权的保护可分为公法保护和私法保护二、物权请求权特征物权请求权属于请求权物权请求权基于物权而产生物权请求权主要是基于对有体物的保护而产生民法学物权请求权的类型确认请求权返还原物请求权消除危险、排除妨害请求权恢复原状请求权损害赔偿请求权民法学第十一章所有权民法学第一节所有权概述一、所有权的概念及特征所有权人依法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一)所有权是自物权(二)所有权是最完整的物权(三)所有权是无期限物权(四)所有权具有回归力民法学二、所有权的权能

所有权的积极权能为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项;消极权能是指排除他人的不当干涉和妨害的权能。

所有人占有占有合法占有非所有人的占有善意占有非法占有恶意占有使用收益自然孳息,又称天然孳息法定孳息

处分事实上的处分法律上的处分

民法学三、所有权的行使第一,直接行使。第二,授权他人行使。四、所有权的取得与消灭(一)所有权的取得1.原始取得:2.继受取得:(二)所有权的消灭1.绝对消灭,是指因所有权的客体毁损灭失而导致所有权消灭。如生活消费、生产消耗、抛弃以及其他原因使所有物灭失等法律事实均可使所有权绝对消灭。2.相对消灭,是指原所有人失去所有权,新的权利主体取得所有权,即所有权相对于原所有人消灭,而对于新所有人则为取得。民法学第二节国家、集体和私人所有权一、国家所有权国家所有权主体的统一性和惟一性。(2)国家所有权客体的广泛性。(3)国家所有权内容中的权利一般并不由国家直接行使,而是由其授权的机关行使。二、集体所有权集体组织所有权的主体是各个集体组织。(2)从客体上看,集体所有权的财产范围也很广,除了法律规定的国家专有的财产外,可以是其他任何财产,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3)从内容上看,集体所有权是集体经济组织对它所有的财产享有全面支配的权利,也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民法学三、私人所有权私人所有权,即自然人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权利,是私人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现。

《民法通则》第75条第1款规定:“公民的个人财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

《物权法》第64条、第65条是有关私人所有权的规定,其内容包括:(1)私人对其合法的收入、房屋、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原材料等不动产和动产享有所有权。(2)私人合法的储蓄、投资及其收益受法律保护。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私人的财产继承权及其他合法权益。民法学第三节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

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及特征它是指多个所有人,共同拥有一栋高层建筑物时,各个所有人对其在构造上和使用上具有独立性的建筑物部分(专有部分)所享有的专有权,对供全体或部分所有人共同使用的建筑物部分(共有部分)所享有的共有权,以及基于建筑物的管理、维护和修缮等共同事务而产生的成员权的总称。第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中的主体身份具有多重性。第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中的内容具有多样性。第三,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中的权利具有一体性。第四,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中的专有权具有主导性。民法学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中的专有权它是指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对专有部分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物权法》第71条规定:“业主对其建筑物专有部分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业主行使权利不得危及建筑物的安全,不得损害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1.业主享有的权利:业主对其专有的标的物具有完整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能。2.业主应负的义务(1)按专有物的使用目的或约定使用专有部分的义务。(2)维护建筑物牢固和完整的义务。(3)不得侵害专有部分中的共有部分的义务。(4)准许合理进入的义务。(5)损害赔偿义务。民法学三、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中的共有权共有权,是指建筑物区分所有人依照法律或管理规约的规定,对区分所有建筑物之共用部分所享有的占有、使用及收益的权利。1.共有人的权利

(1)共用部分的使用权。

(2)共用部分的收益共享权。

(3)共用部分的处分权。

(4)共用部分的物上追及权。

(5)共用部分单纯的修缮改良权。2.共有人的义务

(1)维持现状的义务。

(2)依共用部分本来用途使用共用部分的义务。

(3)分担共同的费用的义务。民法学四、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中的管理权管理权,也叫做成员权,是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业主作为整栋建筑物所有人团体成员之一所享有的权利。《物权法》就业主的成员权从其内容的角度进行规定,称之为“共同管理”的权利。成员权通过业主大会行使,业主大会成员可以就具体事项作出决议。管理权的特征:1.独立性;2.从属性;3.永续性。管理权的内容:1.表决权;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3.监督权;4.遵守业主大会决议的义务。民法学第四节共有一、共有的概念和特征共有,亦称财产共有,是指两个以上的主体对同一项财产共同享有所有权。财产共有具有以下法律特征。(一)共有的权利主体是多数人(二)共有的客体是同一项财产(三)共有具有内部和外部双重权利义务关系(四)共有是所有权的联合民法学二、共有的分类(一)按份共有:按份共有又称分别共有,是指两个以上的共有人,按照确定的份额,对共有财产分享权利、分担义务的共有。其特征可概括如下:(1)各共有人对于共有财产按照预先确定的份额分享权利,分担义务。(2)共有人的权利义务及于共有物的全部。(3)共有人可自由处分其份额。(二)共同共有:共同共有,又称不分份额的共有,是指两个以上的共有人基于共同关系,对共有财产共同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共有。其特征可概括如下:(1)共同共有关系的产生,须以共同关系的存在为前提。(2)共同共有是无份额的共有,共有人对共有的全部财产共同享有权利,承担义务。(3)共同共有随共同关系的消灭而消灭。民法学四、共有财产的分割(一)分割原则1.遵守约定的原则2.遵守法律的原则3.平等协商、和睦团结的原则(二)共有财产分割的方法1.实物分割2.变价分割3.作价补偿民法学第五节相邻关系

一、相邻关系的概念及法律特征相邻关系,又称不动产相邻关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毗邻的不动产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不动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时,因相邻各方应当给予便利和接受限制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其法律特征主要有四点。(一)相邻关系的主体是相邻不动产的所有人、用益人或占有(二)相邻关系只能基于不动产相邻的事实而发生(三)相邻关系的客体是行使不动产权利时互相给予方便所追求的利益(四)相邻关系的核心内容是给予相邻他方以必要方便民法学二、相邻关系的类型《物权法》仅列举性规定了六种相邻关系,包括用排水、通行、修建与铺设管线、通风、采光、日照以及污染物、固体废弃物和有害物质排放以及相邻不动产损害的防免等相邻关系。司法实践中还涉及其他相邻关系,例如,竹木根枝越界、越界建筑、果实越界等相邻关系,对此《物权法》未加以规定。民法学三、处理相邻关系的原则(一)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二)团结互助、公平合理(三)尊重历史和习惯(四)合理损失赔偿原则民法学第六节所有权取得的特别规定

一、善意取得善意取得,是指受让人以财产所有权转移为目的,善意、对价受让且占有该财产,即使出让人无转移所有权的权利,受让人仍取得其所有权。《物权法》对动产和不动产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制定了严格的适用条件。1.出让人为无处分权人2.该不动产或者动产必须是法律允许转让的3.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是以合理的价格转让的4.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5.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民法学二、拾得遗失物遗失物,是指动产的所有人、占有人因主观上疏忽或自然原因致失落他处而失去控制的物品。(1)须为有主的动产。(2)须占有人丧失占有。(3)须占有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