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 测量教案_第1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 测量教案_第2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 测量教案_第3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 测量教案_第4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 测量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测量单元导语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基础上,第二次学习长度测量单位,侧重体会分米、毫米和千米的实际意义,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能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进一步发展测量和估测能力。1.铅笔有多长(分米、毫米的认识)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材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还关注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教材安排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借助测量活动,结合对厘米的认识,认识分米和毫米。第二个问题借助对生活中熟悉物品的估测,体会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第三个问题梳理米、分米、厘米、毫米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第四个问题学习简单的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2.1千米有多长(千米的认识)本节内容是在学过毫米、厘米、分米、米的基础上,认识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教材安排了三个问题,其中第一、二两个问题通过操作活动体会10米、100米的实际长度,第三个问题在认识100米的基础上,借助实际情境想象、认识1千米。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通过动手测量操作和实际活动,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有多长,以及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1.在测量、想象等活动中,加深对长度单位实际意义的体验。在长度单位的学习中,重视借助实际的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引入长度单位分米、毫米的必要性,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实际长度。例如,在毫米的引入中,通过让学生测量一支比6厘米长3小格的铅笔,帮助学生体会仅用厘米不能准确测出这支铅笔的长度,必须要引入一个新的测量单位“毫米”。在体会10米的长度时,安排了10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1个小朋友走多少步是10米、测量教室的长度三个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体会10米的实际长度。学习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时,借助学生可以感受到的100米跑道,想象10个100米跑道的长就是1千米。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米和千米之间的关系。2.结合估测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将估测活动贯穿在整个长度单位的认识之中。例如,在分米的认识中,安排引导学生讨论手的一拃长大约是1分米的估测活动;在千米的认识中,安排10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是10米长等估测活动。教学设计第1课时铅笔有多长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教材第34~35页“铅笔有多长”。内容简析问题串1:通过两个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学习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问题串2:通过对生活中熟悉物品的估测,体会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问题串3:通过找、填、想的活动,梳理米、分米、厘米、毫米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问题串4:学习简单的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目标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3.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测量铅笔的长度,亲身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教学难点通过体验活动,形成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教法与学法1.运用动手操作测量,感受分米、毫米长度的实际意义;通过估测和交流,积累借助参照物的估测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2.通过观察和操作法,在与同伴的交流讨论等多种学习活动中,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掌握简单的单位换算方法。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谈话导入法:上课之前,请你们估一估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学生试着以“米”或“厘米”作单位估计)师:你知道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师: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两兄弟,你能用手分别比划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长度单位家庭中还有很多兄弟,能用它们量出铅笔的长度吗?(板书:铅笔有多长)【品析:创设估计老师身高的情境,复习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童话导入法:孙悟空的金箍棒很厉害,它能伸缩,可以长,也可以短,短时只有1厘米,长时可以伸长到1米,甚至几百米、几千米,还可以伸到天上去呢!在刚才的金箍棒变化中,你能找出一些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吗?(米、厘米)师: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学生用手比划议论)师:红红遇到了一个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还短,或是比1厘米长但比1米短,我们怎么来表示它的长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测量“铅笔有多长”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板书:铅笔有多长)【品析:在了解学生认知起点的基础上,通过金箍棒变化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促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问题串1:量一量,分别有多长?认一认。(1)回忆已经学过的测量单位和测量方法。师:我们以前学习过哪些长度单位?用尺子测量时要注意什么?生:学过厘米、米。用尺子测量时,物体的一端要与尺子的0刻度线对齐……师:下面用直尺测量一下铅笔盒的长度。学生进行测量实践,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测量中出现的问题。(2)测量绿色铅笔的长度。出示教材第34页第一幅测量绿色铅笔长度图。师:这支铅笔的长是多少?生:正好10厘米。师:下面请同桌两人用尺子测量一下发给大家的学具绿色铅笔的长。同桌互相督查,看看对方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学生开始测量活动,教师观察学生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对有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如果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可以让学生分别说说都是怎么量的,然后引导学生一起判断并说出正确的结果。学生一般都会给出10厘米的答案。师:10厘米就是1分米,这是我们今天新学习的一个长度单位。(板书:分米)(3)测量红色铅笔的长度。师:下面同桌两人拿尺子测量一下发给大家的学具红色铅笔的长。学生进行实践测量活动,可能会遇到困难,多数学生会说是6厘米多,但说不出精确的结果。师:测量结果是“6厘米多”,多多少?怎样表示呢?大家观察尺子上0厘米和1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师:尺子上,1厘米中有10个小格,每个小格长1毫米。(板书:毫米)那么再次测量红色铅笔的长是多少。生:(再次测量后汇报)这支红色铅笔长6厘米3毫米。【品析: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认识1分米和1毫米的实际长度,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问题串2:找一找,说一说。(1)量一量、找一找身边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品。师:量一量、找一找身边的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生:我把手指伸直,从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分米。师:从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之间的距离,人们习惯上叫“一拃长”。下面请同桌互相用自己手的“一拃”去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学生进行实践测量活动,然后交流课桌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2)量一量、找一找身边长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尺子测量2分硬币的厚度。生:2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师:量一量、找一找身边长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学生进行实践测量活动,然后交流长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品析:从借助测量工具到直接估测长度,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初步培养估计的意识和能力。】问题串3:在尺子上找出1毫米、1厘米、1分米。填一填,想一想。(1)回忆学过的所有长度单位,并进行大小排序。师:直到今天,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并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这些长度单位。生:米、分米、厘米、毫米。(2)思考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师:观察尺子,说一说从哪儿到哪儿分别是1毫米、1厘米、1分米和1米。生:尺子上最小的1格是1毫米;1厘米有标注说明;一拃长大约是1分米,也就是10厘米;一庹大约是1米。(3)思考1毫米、1厘米、1分米和1米之间的关系。师:借助尺子说一说,多少毫米是1厘米?多少厘米是1分米?多少分米是1米?生:10毫米是1厘米,10厘米是1分米,10分米是1米。师:在课本“填一填,想一想”中完成填空。学生填写,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品析: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米和分米的进率,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师生合作能力。】问题串4:填一填,说一说。出示教材第34页“填一填,说一说”的内容。3分米=()厘米40毫米=()厘米师:请同学们在课本上独立完成填空,然后相互交流自己是怎样思考解答的。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讨论思考解答的方法。【品析:通过“填一填,说一说”,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毫米、分米,掌握它们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方法。】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在学习完毫米、分米的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测量方法。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质疑:怎样使用“分米”记录测量的结果?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首先认识到在测量和记录长度超过10厘米时,才有可能用到“分米”。当测量结果超过10厘米时,记录测量结果可以是“几十厘米几毫米”或“几十几厘米几毫米”的格式,也可以把“几十厘米”数转化为“几分米”数的形式,记录为“几分米几厘米几毫米”。但人们习惯上用“几十几厘米几毫米”的格式记录。【品析:通过质疑的问题,帮助学生把测量结果和记录方式进行分类梳理,掌握记录测量结果的方法。】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1.完成教材第35页“练一练”第1~5题。2.一根彩带长1米8分米,把它剪成长度一样的6段,要剪几次?每段长多少分米?分析:先把单位统一,即把“1米8分米”转换成“18分米”;画示意草图分析一下,剪出的段数比剪的次数多1,由此可以求得“要剪几次”;利用“剪成长度一样”求得每段长。【参考答案】6-1=5(次)1米8分米=18分米18÷6=3(分米)答:要剪5次,每段长3分米。【品析:通过本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毫米、分米的认识,训练长度单位间的转化,强化测量技能。】五、课末小结,融会贯通师:说一说,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通过师生交流讨论总结出:(1)尺子上,1厘米中有10小格,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毫米用字母“mm”表示。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2)10厘米的长度就是1分米,分米用字母“dm”表示。(3)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衔接下节课的学习任务,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和米,有没有更长的长度单位?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1.本节课的亮点:本节课的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获取知识。本课从估计老师的身高,到动手测量铅笔盒的长度,测量铅笔的长度,还有测量2分硬币的厚度,课桌的高度等等,为学生建立长度概念打下了基础。2.本节课的不足:在实践活动中,有些学生容易出现活动目标的偏差,比如测量硬币厚度时,会谈论与测量无关的硬币知识、自己储蓄硬币的情况等。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按要求测量,不讨论与学习内容无关的话题。我的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板书设计铅笔有多长米(m)1米=10分米1米=100厘米分米(dm) 1分米=10厘米1dm=10cm厘米(cm)毫米(mm) 1厘米=10毫米1第2课时1千米有多长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教材第36页“1千米有多长”。内容简析问题串1:通过“10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量一量”和“走一走,10米大约是多少步”的操作活动,体会10米的实际长度。问题串2:通过“多人手拉手站成一排”和“走一走,100米大约需要走多少步”的操作活动,体会100米的实际长度。问题串3:在认识100米的基础上,借助实际情境想象、认识1千米。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和想象活动,认识1千米有多长,知道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所学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所学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活动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3.借助对“跑道”等熟悉事物长度的想象、推理等活动,加强对千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体验1千米有多长。教学难点通过体验活动,形成对1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教法与学法1.运用推想法,引导学生通过短距离长度测量实践,推想1千米有多长,学会在头脑中比较、想象、积累1千米长的空间观念。2.通过10米、100米长度的实践活动体验测量,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实践感受,进行想象,感受1千米有多长。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复习导入法: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过很多长度单位,都有哪些呢?它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生: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师:说得真好!还有谁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生: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师:当测量或形容比较短的物品时,我们一般用米、分米、厘米、毫米。那我们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一般用什么单位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1千米有多长”。(板书课题:1千米有多长)【品析: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通过结合实际回忆各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情境导入法:今天的课在操场上进行。远处有大山、树木、白塔、高楼……估一估它们距离我们分别有多远。很显然,用我们前面学习过的长度单位来描述这么远的距离,数据太大了。所以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1千米有多长)【品析:利用这节课的特殊场地环境设问,导入新课,既明确了学习目标,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问题串1:10米有多长?照样子做一做。(1)10人手拉手站队感受10米的长度。师:我们知道,1名同学伸开双臂大约有1米长。你们每10人为一组,手拉手伸直胳膊站成一排。学生手拉手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师:测量完成后,再看看10米在这个队伍中,对应地面,是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的一段长度,在地面上队伍两端对应处各画一个标记,然后散开,看看10米在地面上有多长。学生散开,站在一边观察地面上10米长的距离。反复实践、比较,加深对10米的整体感受。(2)数一数,走10米距离的步数。师:先在地面量出10米长的一段距离,标上起点和终点,再自己走一走,看看这10米的距离可以走多少步。学生每两人合作在操场上先测量出10米距离,再走一走,数数步数,进一步感受10米长的距离。(3)测量教室的长度。师:同学们,我们回教室,测量一下教室有多长。(学生回教室里进行测量实践活动)师:测量完成了,根据你测量的实际情况说一说,教室的长或宽还差多少是10米,或者比10米长多少。(学生汇报交流)【品析:本教学环节帮助学生通过不同的实践活动,建立10米的空间概念,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问题串2:100米有多长?想一想,做一做。(1)想象、猜测活动。师:刚才我们通过“手拉手、走一走”实践活动感受了10米长的距离。接下来想一想,猜一猜,我们全班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够不够100米长?生:不够。我们班只有50名同学,手拉手后的长度大约是50米,不够100米。师:那多少名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够100米长?生:一名同学伸开双臂大约有1米长,我想100米大概需要100名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2)实际测量活动。师:下面我们实际测量一下吧。请全班同学手拉手整齐地站成一排。全班学生站成一排,分别在队伍两端对应的地面上做标记,然后实际测量距离。师:估计一下,站成100米长大约需要几名同学?生:如果全班有50名同学,一般这50名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的长度大约是50米。这样再有50名同学手拉手大约就能站成100米长。(3)观察、体会活动。师:现在我们站一边,观看刚才站成的100米距离,在头脑中想一想100米有多长。学生目测100米的距离,交流自己的感受。师:下面我们先试试走1米大约要走几步,再根据你走1米用几步,推测一下走100米大约需要走多少步。生:我走1米需要走2步,所以走100米大约需要走200步。师:操场上有100米跑道的线,我们走一走跑道上的100米,看看大约走了多少步。带领学生到操场活动,走完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走1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品析: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00米的概念,学生对100米有了具体的感知,为新知的教学做好铺垫。】问题串3:1000米有多长?先想一想,再和同伴说一说。(1)通过100米的距离,推想1000米有多长。师:通过上面的活动,我们体会了10米、100米的长度,下面我们就来感受更长的距离。下面想一想,2个100米有多长?3个100米有多长……10个100米有多长?生:2个100米是200米,3个100米是300米……10个100米就是1000米。(2)通过走100米的步数,推想走1000米的步数。师:请根据我们走1米、10米和100米所走的步数,估计一下,走1000米大约需要走多少步?生:前面100米我大约走200步,我估计1000米要走的步数大约是2000步。(3)认识“千米”。师:1000米也可以说是1千米。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千米)。在表示较长的距离时,要用“千米”作单位,用“km”表示,1千米=1000米(板书)。师:1千米=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怎样读能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让人一听就明白?师:注意在数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学生试读、齐读。师:你们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够1千米吗?你们还知道哪些情况下用“千米”作单位吗?学生自由汇报,教师适时演示并指导。【品析:通过估一估,说一说,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1千米距离概念,提高估测能力。】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在学习完对千米的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关于对千米的认识的知识。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质疑:1千米和1000米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相同之处?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最后总结得出:“1千米”的单位是千米,“1000米”的单位是米;它们在长度上相等。【品析:通过质疑内容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对“千米”的认识更加清晰,建立清晰的1千米的长度概念。】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1.完成教材第37页“练一练”第1~4题。2.奇奇去外婆家。(1)奇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2)奇奇可能在什么时间到达外婆家?分析:观察图示中的数学信息:两个钟表上的时间差是半小时,这段时间内奇奇走的路程是4-2=2(千米),那么奇奇每小时行2×2=4(千米)。2:00时,奇奇还剩下4-2=2(千米),恰好是奇奇半小时走的路程,这样就知道可能到达的时间了。【参考答案】(1)4千米(2)2:30【品析:通过这组题的训练,帮助学生从时间变化和路程变化中获取信息,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五、课末小结,融会贯通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师生通过交流讨论,最后得出: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距离,“千米”用字母“km”表示。1千米,我们大约要走2000步。衔接下节课的学习任务,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回顾本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1.本节课的亮点:本节课不断变换活动场所,帮助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体会10米、100米的距离,建立距离的空间观念,推测估计1千米的距离,深刻体会现实中的1000米,从而将课本中的数学与生活中的数学紧密联系在一起。2.本节课的不足:由于教学活动组织过程比较松散,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而评价过程又有些表面化,使得个别学生成了看客,不能达到教学目的,以后的教学中应控制好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我的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板书设计1千米有多长表示较长的距离时,要用“千米”作单位,用字母“km”表示。1千米=1000米1km=1000m第四单元复习教案复习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教材第34~37页第四单元《测量》。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形成比较清晰的“毫米、分米和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2.能选用适当测量工具量出有关物体或距离的长度,并会在情境中对较长距离进行简单的估测。3.通过复习,使学生体会到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意义。复习重点巩固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练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复习难点会估测1千米距离的长度。复习方法1.复习时,运用自主法引导学生先梳理千米、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交流讨论法补充完善。通过错例收集剖析,帮助学生深化对易错知识点的认识,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学生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法,梳理千米、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在动手实践、师生合作、合作交流中有所收获,从而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复习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复习引用导入法: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就是说温习旧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所以今天我们就要一起上一节复习课。中国制造的世界首款小口径狙击步枪全重4.1kg,全长920mm,枪管长620mm,有效射程800m……这组数据中的“mm”是我们学习过的长度单位,今天的复习课就从毫米开始。(出示课题)【品析:先引用孔子的一句名言,不仅突出复习总结的重要性,而且渗透学习方法。再通过我国制造的世界首款小口径狙击步枪的数据导入复习课,新颖独特。】趣味导入法:出示小猪皮皮的日记: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来,快速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用40米长的毛巾擦脸,然后坐在80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牛奶。我以每分100毫米的速度跑到学校,刚到门口就碰见身高165千米的大象校长,我连忙向校长问好。到教室后,我拿出1分米厚的课本看了起来。师:同学们,看完小猪皮皮的日记,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帮小猪皮皮把日记中错用的长度单位改一改吧!【品析:创设趣味日记,学生感悟长度单位的选择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二、复习整理,巩固新知师:回顾一下,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点?生:我们认识了毫米、分米和千米。师:我们先复习“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再复习“千米的认识”。1.分米、毫米的认识。(1)尺子上,1厘米中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毫米用字母“mm”表示。表示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2)10厘米的长度就是1分米,分米用字母“dm”表示。(3)毫米、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2.千米的认识。(1)计量比较长的距离时通常用到更大的单位“千米”,千米用字母“km”表示。(2)1千米=1000米。(3)一个标准跑道长400米,要跑两圈半才是1千米。3.毫米、分米和千米与以前学习的厘米、米之间的关系。(1)把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2)这些长度单位之间,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1千米=1000米除外),如下: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4.测量的方法。(1)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时,通常把尺子的0刻度线对准物体的左端,然后看右端对应的刻度。(2)我们走1米大约要走2步,走1千米大约要走2000步。【品析:引导学生自主梳理千米、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互相交流讨论,巩固简单的单位换算,帮助学生学习梳理知识的方法,学会合作交流,互相启发完善,建立清晰的知识网络。】三、错例分析,纠偏固正【例1】填空:2分米=()厘米50毫米=()厘米2千米=()米错误解答:200050020错因分析:这道题目错在混淆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牢记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可以很快地填出这道题的答案。1分米=10厘米,所以2分米=20厘米;10毫米=1厘米,50毫米里有5个10毫米,所以50毫米=5厘米;1千米=1000米,所以2千米=2000米。正确解答:2052000【例2】填空:这张纸条的长度是()厘米()毫米。错误解答:55错因分析:本题错在没有准确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测量物体时,一般把尺子的0刻度线对准物体的左端,然后看物体的右端对应着尺子的什么刻度。本题中,纸条的左端对准的是尺子的刻度1,所以测量的长度多出了1厘米,应该用纸条右端所对应的刻度减去1厘米。右端对应刻度为5厘米5毫米,再减去1厘米,纸条的长度是4厘米5毫米。正确解答:45【品析:通过错例分析,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以非0刻度线为起点进行测量和长度单位填写等易错点中的问题,分析错在哪儿,哪个知识点易出现模糊,提高学生认知的准确性和测量操作的灵活性。】四、强化训练,提高技能1.用心填一填。(1)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飞机每小时飞行890();跳绳长约24()。(2)4米=()分米8千米=()米()毫米=6厘米(3)小青家离公园6000米,合()千米;李老师的宿舍和教室相距500米,往返一次是()千米。(4)小明走100米大约是200步。他沿着学校操场跑道走了一圈,一共走了800步,学校操场跑道一圈大约是()米。(5)在里填上“>”“<”或“=”。2800米3千米19分米20米90毫米9厘米40分米50厘米2.认真做一做。(1)将下面的长度按从长到短的顺序排一排。5000毫米200厘米1千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