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语文选必下教案小说风格:审“丑”批判与审“美”歌颂-《阿Q正传》(节选)《边城》(节选)教学设计_第1页
2024年高中语文选必下教案小说风格:审“丑”批判与审“美”歌颂-《阿Q正传》(节选)《边城》(节选)教学设计_第2页
2024年高中语文选必下教案小说风格:审“丑”批判与审“美”歌颂-《阿Q正传》(节选)《边城》(节选)教学设计_第3页
2024年高中语文选必下教案小说风格:审“丑”批判与审“美”歌颂-《阿Q正传》(节选)《边城》(节选)教学设计_第4页
2024年高中语文选必下教案小说风格:审“丑”批判与审“美”歌颂-《阿Q正传》(节选)《边城》(节选)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说风格:审“丑”批判与审“美”歌颂——《阿Q正传》(节选)《边城》(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熟悉文本内容,体会不同小说语言特点。2.思维发展与提升:

分析人物形象,剖析人物的深刻象征性。3.审美鉴赏与创造:

探究本文特征,思考不同风格小说差异。4.文化传承与理解:

结合知人论世,探讨不同风格形成原因。教学过程:第一课:仿纪传体小说——《阿Q正传》(节选)(一)教学导入上世纪末,《亚洲周刊》推出了一项影响深广的百年文学经典评选活动,即从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中遴选出中文小说一百强进行排名。结果耐人寻味。鲁迅以小说集《呐喊》位列排名榜榜首,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则位居第二。今天,我们把《阿Q正传》和《边城》两部经典作品放在一块仔细比较,从中可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两部作品呈现出鲜明的“两极化”创作倾向。《阿Q正传》偏重“审丑”,《阿Q正传》最初连载于《晨报副刊》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小说主要塑造了一个核心主人公阿Q形象。除了阿Q形象之外,还塑造了赵太爷、举人老爷、假洋鬼子等众多形象,所有的形象共同构成了一幅黯淡的“群丑图”。《边城》一个偏重“审美”,《边城》于1934年初在天津《国闻周报》上连载,同年10月出版单行本,是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上的又一部经典之作。小说除了翠翠形象之外,还塑造了天保、傩送、老船夫、船总顺顺、杨马兵等众多形象。所有的形象共同构成了一个唯美纯粹的湘西世界。今天,我们从审“丑”与审“美”的角度,一起分析“丑”和“美”的内容,表现“丑”和“美”的叙述方式与语言风格,以及两位作家的创作意图。【补充】《阿Q正传》内容概要:第一章《序》:描绘阿Q这个人物的轮廓。阿Q生活在叫做“未庄”的农村,连姓氏和身份都不清楚,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无足轻重的人物。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讲阿Q的“精神胜利法”,主要讲阿Q用精神胜利法应对挨打。第四章《恋爱的悲剧》:讲阿Q勾引赵老太爷家的女佣吴妈,结果引起了混乱,阿Q的全部财产都被压了,又向赵老太爷赔罪,才终于得到了原谅。第五章《生计问题》:那以后,阿Q每在街上走,村里的女人就远远躲开了。阿Q却不知道为什么。也没人雇他打短工了。阿Q非常不理解。后来他终于打听到,原来人家都雇佣小D,不在要他了。于是他就找敌人小D打架,不分胜负。后来,他到离村子很远的尼姑庵偷萝卜。终于他决定离开未庄。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半年之后,阿Q回到了未庄,这次因为兜里有了好多钱,村里人都对他刮目相看。他说他在城里最富有的人家打工,博得了人们的尊敬。他得意和人们谈起在城里看到杀革命党的头的事。因为阿Q有很多衣服,以前都躲着阿Q的女人们也都来买。赵太爷也要买,不过他觉得阿Q有些可疑,让大家当小偷提防他。一些闲人追求真相,阿Q就毫不隐瞒地和他们说自己给小偷打下手,那些东西是偶然才到他手的。于是未庄人又开始嘲笑他竟然连小偷都做不成。第七章《革命》:革命的谣言传到了村子里,引起了村里的不安,阿Q看过革命党被杀,觉得自己也成了革命党,村子人也开始讨好阿Q这个“革命党”。阿Q相信革命党一定会来找他,他做着抢到好多东西的美梦睡过去了。第二天起来,到了尼姑庵去革命,才知道假洋鬼子已经来过了,他很失望。第八章《不准革命》:虽然革命了,但却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只是人们走到街上都被剪掉辫子。阿Q十分不满意,一打听才知道假洋鬼子当了革命党的大官。他也想请假洋鬼子他们让他加入革命党,但是正在演讲的假洋鬼子把他撵了出去。有一天晚上,赵太爷家遭遇抢劫了。阿Q出去看热闹,看到那些革命党穿着那些他在梦中见过的服装正在进进出出地搬东西。阿Q感到特别遗憾。他认为这是因为假洋鬼子不让自己革命,所以革命党才没有来叫自己。第九章《大团圆》:赵家遭抢事件引起了未庄的恐慌。事件第四天,阿Q被抓了起来送到了城里的监狱。法庭上,看到一排排好多大人物,他腿一软跪下了。他因为赵家的抢劫事件受审,之后要他在一张纸上签名。他不认字,画了一个圈。之后有一天,他被叫出去,穿上了白衣服,坐上了有警卫的车,他很得意。突然他意识到这是要去被砍头,于是眼前一片黑暗。可是马上又泰然了:“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难免要杀头的。”在看热闹的人群中,他看到了久违的吴妈,不过吴妈却没有看他。他耳朵听到枪声,觉得全身迸散了。(二)任务一:通读内容,结合内容重点分析阿Q和未庄世界的“丑”。鲁迅在《阿Q正传》中给读者展示了一个生存环境之丑的“未庄世界”。“未庄世界”是一个封闭愚昧的世界,也是一个等级森严的世界。这里犹如闻一多笔下的一潭“死水”,它是辛亥革命时期贫困愚昧中国的一个缩影。在这个世界里,充斥着各色人等,有作为上层统治者、剥削者的地主乡绅,有混迹革命队伍的政客、投机者,有帮佣、无业游民,也有尼姑等。具体来说,这是有无聊且灵魂丑陋的“看客”们,有“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的赵太爷和钱太爷父子们。辛亥革命除了给未庄带来不安之外,没有丝毫质的改变。在这片封闭的地域,生活着一群“可恨之兽”和“可怜之虫”,在他们身上,鲁迅深刻洞悉到了国民劣根性,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阿Q。【提问】请阅读节选,分析阿Q丑在哪里?【明确】1.丑在外表:癞疮疤。2.丑在内心:精神胜利法。【提问】阅读第二章,结合阿Q的遭遇,找出其“精神胜利法”的不同表现。【明确】1.面对别人的玩笑和口角时——“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2段)所以未圧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鄙薄城里人。——精神胜利法表现之一:妄自尊大。2.别人犯他的忌讳、开他玩笑时——“你还不配……”(11段)闲人打完他后——(他)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12段)——精神胜利法表现之二:自欺欺人。3.再被闲人打后——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得什么东西”呢!(17段)——精神胜利法表现之三:自轻自贱。4.赢钱被人乱中抢了后——“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28段)——精神胜利法表现之四:自我摧残。【小结】阿Q的精神胜利法:妄自尊大,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我摧残。(立身之法)【提问】阅读第三章,结合阿Q的遭遇,找出其“精神胜利法”的其它表现,并探究其本质。【明确】1.挨赵太爷的嘴巴——如蒙恩惠,“得意了许多年”。(以挨打为荣)2.与王胡比丑,挨王胡的打——归因于“赵家减了威风”。(愚昧麻木)3.挨假洋鬼子的打——“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以挨打为荣)4.调戏小尼姑——“摩着伊新剃的头皮”“扭着伊的面颊”——以欺弱为乐。【小结】阿Q的精神胜利法:愚昧麻木,欺软怕硬。(快乐之道)【本质】“精神胜利法”本质是通过想象来完成心理的转变,“补偿”生活的失败,得到一种替代性满足;而不是通过实践行动去改变。其具体做法是:1.想象美好: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2.遗忘失败:克服怨敌后,便愉快地路到酒店喝几碗酒,又后别人调笑一通,口角一通,又得了胜,愉快的回到土谷祠,放倒头睡着了。3.转嫁屈辱:调戏小尼姑。4.没办法转嫁就自虐:赌钱赢了被抢。【评价】1.奴才式的病态心理,是等级社会下的产物,又反向维护着等级制的存在。阿Q就是典型的代表。实质是自卑的人对自己进行的一种心理补偿,靠幻想来使自己暂时得到一点精神上的满足,却无法真正改变现状。2.人面对无可奈何的生存困境时,不妨超脱一下,放弃现实的满足追求而寻求精神上的自我愉悦,在痛苦和无可奈何中给自己找一个自圆其说的借口,用心造的虚拟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好让自己坚强而达观地活下去。在一定程度上,“精神胜利法”是人类在现实苦难面前一种必不可少的精神需要,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如忍辱负重著《史记》的司马迁,以超脱之态受胯下之辱的韩信。【提问】阿Q的“精神胜利法”从何而来?找一找文中暗示社会环境的内容。【明确】1.(第46段)“皇帝已经停了考”——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半封建社会。2.(第48段)“他先前跑上城里去进洋学堂,不知怎么又跑到东洋去了”“腿也直了,辫子也不见了”——处于帝国主义的压迫之下,半殖民地社会。【补充】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广大人民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落后的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所以,这种“麻醉剂”使民众忘却压迫,没有斗志,不去反抗,永远处于被压迫状态。鲁迅想借批判阿Q的“精神胜利法”,引起广大民众的注意,希望广大民众可以砸烂这个精神枷锁,奋起抗争。【提问】阿Q这个形象非常典型,请结合节选内容,概括其性格特点,并思考造成这种性格原因。【明确】1.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2.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3.畏惧强暴又欺压弱小;4.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原因:1.没有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无姓无名无籍贯,只能靠打短工维持生计。(个人原因)2.未庄人趋炎附势、欺软怕硬,使阿Q成为发泄对象。(社会原因)(三)任务二:从情节叙述、人物塑造和语言风格等文体特征,分析作者如何体现对“丑”的批判。【提问】与鲁迅的《祝福》或罗贯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一般传统小说相比,《阿Q正传》(节选)有许多的不同,请比较概括分析。【明确】1.一般传统小说:1.有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多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讲究多种叙述手法的运用,有精致的结构;2.人物形象典型丰满,人物形象刻画手段多样,通过人物形象反映社会问题或揭示社会意义;3.有丰富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描写,点明社会背景,或烘托人物形象,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4.主题明确集中。如《祝福》批判封神礼教吃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揭示“官逼民反”。《阿Q正传》特点:1.情节上是以阿Q为线索,总体以时间为顺序,串起他经历的一些典型事件。类似《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糖葫芦串”结构(或叫板块式结构)。整本小说不是一个整体性连贯故事,全小说分别从介绍阿Q性格特点、阿Q的恋爱悲剧、阿Q的生计问题、阿Q从中兴到末路、阿Q闹革命、阿Q看热闹被抓和最后被稀里糊涂砍头几个部分组成。即便是节选的第二、三章,也是采用这个结构,以“精神胜利法”为中心线索,分别串起阿Q挨打受辱后用“精神胜利法”战胜对方的诸多故事。2.人物形象典型,具有象征性。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说:“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是嘴再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阿Q形象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手法,将众多不同的人物的突出的特点综合,创造出全新的形象,阿Q是“国民性”的浓缩体,具有符号象征意义,另外他所生活的环境未庄(未开蒙的村庄),也代表中国辛亥革命前后的现实状况。3.小说语言具有犀利的幽默性和讽刺性。主要表现:①性格化的人物对话,很简单的几句话,却能准确的表现人物的身份和突现人物的精神面貌;②古语与口语的杂用,雅俗错用的语言搭配,增加了诙谐的意味和讽刺性;③大量反语、夸张,充满幽默讽刺感。【文体特征总结】仿纪传体小说特征:1.结构内容:采用板块式结构,以人物为中心,选择典型的事件表现人物性格。2.人物形象:主人公阿Q具有寓言象征性,漫画式地塑造人物形象。3.小说语言:语言犀利幽默,具有讽刺性。4.小说主旨:主旨鲜明,批判国民劣根性。第二课:散文化小说——《边城》(节选)(一)教学导入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讲述的是一个哀婉而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湘西风景秀丽、民风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爷爷年逾七十,身体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年方十五,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暗生情愫。后一年的端午节,傩送的哥哥天保偶遇翠翠,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爷爷求亲。与此同时,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遭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远走他乡。爷爷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二)任务一:通读内容,结合内容重点分析翠翠和湘西世界的“美”。【提问】通读全文,节选部分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梳理概括。【明确】节选(三):今年的端午节(顺叙)——蓬蓬鼓声迷人醉,回忆甜且美。第1段:交代地点与民俗风情。第2-5段:叙述端午节风俗。第6-7段:天保、傩送出场。第8-13段:又到端午节,翠翠内心不平静。节选(四):前年的端午节(插叙)——巧遇傩送误会多,终归夜不寐。第14段:翠翠和祖父去看龙舟赛。第15段:祖父返回替老友。第16-19段:祖父未回,翠翠原地等待心焦急。第20-23段:人快散尽,翠翠原地等待心更急。第24-38段:翠翠与傩送相遇生误会。第39-45段:傩送派伙计送翠翠回家。第46-47段:翠翠回家,心生情愫不平静。节选(五):去年的端午节(插叙)——初识天保念傩送,祖孙沟通难。第48-49段:两年内的另外两个节日。第50-55段:第二个端午,又遇前伙计。第56-57段:第二个端午,认识天保。第58-66段:第二个端午,祖父不知翠翠心。节选(六):今年的端午节(顺叙)——迎婚送亲唢呐声,神往寄流云。第67-77段:老船夫与过渡人的争执。第78-88段:祖孙对话,试探翠翠心思。第89-92段:祖孙摆渡迎亲队伍,各怀心事。【提问】有人评价《边城》有三美,分别是自然美、风俗民情美和人性美,请结合内容,分别找到其表现。【明确】1.自然美。节选部分涉及湘西自然风景的地方不多。湘西古城,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远古的娥皇、女英曾在这里,泪染竹林;现代的宋祖英背着小背篓,走出了土家人的吊脚楼。这里两岸高山,山中细竹,长年深翠,城里很多桃树。春天,桃花盛开,大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境;夏天,河边吊脚楼上,晒晾紫花布衣裤,真是“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让人生出无限猜想和遐思。秋冬来时,悬崖上的吊脚楼,黄泥的墙,乌黑的瓦,朗然入目,与四围环境极其协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2.风俗民情美。百姓家居乐业,社会和谐安宁。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在这里传统风尚延续不绝,家家重视传统节日:(1)端午节(2-4段):家家穿新衣,喝雄黄酒;举办龙舟赛,看龙舟赛;在外的赶回家过节;官府与民同乐,龙舟赛后,放鸭子给百姓抓,热闹非凡。(2)新年与元宵节(49段):耍迎春狮子龙灯,舞龙耍狮子,迎炮仗烟火,欢天喜地,热闹非凡。(3)迎婚送亲(89段):一路吹唢呐,喜轿,养、酒、糍粑和一担礼物等传统习俗,过渡给红包。3人性美。贾平凹说:“沈从文以温和的心境,尽量看取人性的真与善。”的确,《边城》中的人物形象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节选中的表现:(1)祖父回渡口替换老朋友(15段):祖父已经把摆渡委托给了老朋友,本可安心陪孙女看龙舟赛,但又念及老朋友孤独,想让老朋友来回城看一会儿,于是抽空回到渡口。体现祖父淳朴善良的人性之美。(2)祖父与老朋友喝酒聊旧事(17段):酒逢知己,喝酒聊天,老朋友喝醉了直接睡在岩石上,体现边城人淳朴的人性之美。(3)傩送安排伙计送翠翠回家(39—45段):起初傩送好心帮翠翠,被翠翠误会为坏人,傩送不计前嫌,安排伙计送翠翠回家,体现傩送热心助人、体贴周到的人性之美。(4)顺顺送渡口老船夫鸭子(56段):顺顺是掌手码头的龙头大哥,因为老船夫称赞了两次那鸭子肥,就把鸭子送给老船夫,还送了很多尖角粽子。体现边城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助的人性之美。(5)老船夫与卖皮纸商人争执过渡费用(67-77段):过渡商人要多给钱,老船夫不收多的钱;过渡商人临走前往船上一撒,老船夫着急地让对面的翠翠拦过渡人,老船夫赶上来把钱塞回去,还搭了一大束草烟,最后只留了一个铜子。体现边城人有君子之风,重仁义的人性之美。【小结】老船夫以摆渡为生,性情乐观,处处与人为善;龙头大哥顺顺,家道殷实,为人正直,喜欢接济人;天保性格豪爽,为人慷慨;傩送为人厚到,诚恳善良;翠翠纯洁美丽、充满活力,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精灵。总之,小说中的湘西是一个没有恶人的世界,无论是饱经风霜的老人,还是花样年华的少女;无论是豪爽仗义的军人,还是与货物打交道的商人,甚至是娼妓,他们重义轻利,守信守约。人与人之间互敬互爱,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勾心斗角,犹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三美”小结】1.自然美:边城是一个风景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湘西世界。2.风俗民情美:重视传统习俗,节日活动隆重热闹,官民同乐。3.人性美:民风淳朴,人人心地善良、重义轻利,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三)任务二:从情节内容、语言风格等文体特征,分析作者如何体现对“美”的歌颂。【提问】作为诗人小说(散文化小说),在叙事结构、语言等方面有什么特点?【明确】1.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没有连贯而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多唯美场景描写。在叙事顺序上,按“今年——前年——去年”顺序展开,大量插叙,时空交错,三个板块,构思巧妙。在叙事节奏上,快慢疏密有致,张弛得法。第3-5节用一个端午节插叙前两个端午节,时间跨度大,叙事速度快,留下大量空白,让读者想象。第6节渡口争执和祖孙对话,场面描写具体生动,叙事密度大,叙事节奏慢,有利于刻画祖孙二人形象,展现边城的人性之美。2.独特的诗化语言。在朴实的叙说和优美的描写中娓娓道出美好的意境和淡淡的情愫。3.唯美的环境描写。对湘西世界风光的描写,有田园牧歌诗意美。4.人物形象塑造,充满诗意般的人性美。【小结】湘西世界:没有等级贵贱,没有剥削压迫,没有虚荣嫉妒,没有贪婪自私,人人和善自足,豪侠重义,古道热肠,生活犹如一首田园牧歌。【补充】诗化小说的一般特点:1.人物塑造:虚化人物,个性不鲜明,形象不典型,重在人性美的勾勒。2.情节结构:淡化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叙述舒缓。3.反映主题:往往淡化生活的苦难,展现人情美、人性美,表达对美好人性的向往。4.环境氛围:注重营造意境氛围,场景描写诗情画意,具有意境美。5.语言特色:语言诗化,或简洁凝练,或清新自然、或生动形象、或委婉含蓄、或具音乐美、或具抒情性等。教学总结【提问】《阿Q正传》和《边城》分别创造出了两个迥异的艺术世界:一个是灰暗丑陋的未庄世界,一个是鲜亮美丽的湘西世界。如此鲜明的两极化,其原因是什么?【明确】①审美理想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