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专题07: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1页
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专题07: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2页
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专题07: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3页
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专题07: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4页
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专题07: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专题07:文言文阅读(解析)专题07文言文阅读

一、(2020·天津南开·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十二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厚于甚欲,咎莫憯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第四十六章)

1.请用一个词语概括材料中所体现的老子的思想。

2.结合材料,具体解释一下老子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

二、(2020·诸暨中学·期中)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1.上述文字着重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交往”原则?

2.结合上述话语,具体阐述孔子“交往观”的要求。

三、(2020·杭州二中·月考)阅读《礼记》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①,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夫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②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③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④,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选自《礼记》)

(解释)①蜡(zhà)宾:古代君主年终祭祀叫蜡;宾:陪祭者②谋闭:谋,奸诈之心;闭,闭塞。③大人世及:大人,指天子诸侯;世及,世代相传。④田里:田,指阡陌;里,指闾里。“田里”此处指田里制度。

1.下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事毕出游于观之上B.丘未之逮也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事毕出游于观之上

C.以著其义D.天下为公

众以为殃众以为殃

2.下列文言句式与其它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何叹B.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C.丘未之逮也D.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3.指出下列各句翻译有错误的一项()

A.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译文)(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B.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因此,阴谋诡计被抑制而无法实现,劫夺偷盗杀人越货的坏事不会出现。

C.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译文)(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所拥有。

D.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译文)用(礼)来表彰人民做对的事,用礼来考察他们的忠诚,显著有过错的,就用刑罚

加以惩治,用(礼)来指示人民要有常规。

4.下面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A.孔子作为生存于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当中的知识分子,不可能不从亲身经历的一点一滴的体悟中生发出旷古的动人感叹,因为他是一个心性高洁,志向高远的人。

B.孔子有一种深深的遗憾,觉得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他都设有赶上,只能对它们在心中向往,他是多么向往这样一个美好的大道时代。

C.其实是否定孔子的理想的,觉得他“大道之行”只是过分的空想主义,因为它在人类社会中是无法想象的;看看当今连小康社会也难以达到,基本的礼义纲纪也难以规范,而且在老百姓心中,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甚至会祸国殃民的想法,。

D.文章中所提出的大道社会,那些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就是一种整个天下能够为广大人民百姓所共同享有的美好的理想时代。

四、(2020·成都外国语·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下列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怵惕:恐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同“纳”,结交。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通“徼”,求取。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然:……的样子。

2.下列句中加横线“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

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B.知皆扩而充之矣

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五、(2020·福州一中·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②无所容。非不呺然③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④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④,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⑤也夫!”

惠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⑥;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⑦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⑧;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⑨,死于罔罟⑩。今夫犛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注)①瓠:葫芦。②瓠落:大的样子。③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④洴:浮。澼:在水中漂洗。絖:丝絮。⑤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⑥樗(chū):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但木质粗劣不可用。⑦狸:野猫。狌:黄鼠狼。⑧敖:同“遨”,遨游。敖者,指出来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⑨机辟:捕兽的机关陷阱。⑩罔:网。罟:网的总称。犛(lí)牛:牦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C.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D.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子”即惠施,庄子的朋友,先秦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B.“魏王”即魏惠王。由于魏国曾定都大梁,所以魏国也称为梁国,因此魏惠王即《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梁惠王。

C.“石”即“禾石”,古代重量单位,相当于一百二十斤(担)。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中的“衡制”:铢、两、斤、钧、石。1石=4钧,1钧=30斤,1斤=8两,1两=24铢。

D.“樽”指腰舟,可以捆在腰间漂浮在水上。古人以瓠系于腰间,用以渡水。

3.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子以“大瓠之种”为比喻,其实是要说在纷乱的现实社会中,有一些人怀有才能却无法施展。

B.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来批评惠子的观点,指出有才能的人在施展自己的才华时可能是方法不对,用错了方向,而不是“才能”本身的错误。

C.惠子又用大树的比喻进一步申述自己的观点,大树的遭遇是“立之涂,匠者不顾”,而庄子同意他“大了就没有用处”的说法,这样大家就只有一同离开这个世界了。

D.庄子继续反驳惠子的观点,指出“无用”即是一种“逍遥”,在那远离尘世的地方,精神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比那些耍小聪明而不免于死亡的“狸狌”强多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2)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六、(2020·镇海中学·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此辟儒之患。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褔、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法家者流,盖出於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生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譥者(喜欢攻击别人隐私的人)为之,则苟钩釽析乱(屈曲破碎、支离错杂)而己。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诸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诸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观万方之略矣。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节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辟儒之患祸患

B.而欲以致治达到

C.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途径

D.各推所长,穷知究虑知道、明白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此其所长也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①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D.①若能修六艺之术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诸子百家中,儒家能帮助国君,顺应自然,宣明教化,在各派道术中最为崇高。

B.法家的长处在于奖赏有信用,处罚必施行,而舍去仁爱,专用刑法,则是刻薄之人对他的扭曲。

C.孔子认为,使者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独当一面、应对进退的能力,接受任命就不能推辞。

D.圣明的君主如果能修明六经的学说,对诸子百家学说取长补短,就可以通达治国之术了。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

(2)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3)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

专题07文言文阅读解析

一、(2020·天津南开·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十二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厚于甚欲,咎莫憯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第四十六章)

1.请用一个词语概括材料中所体现的老子的思想。

寡欲(或“知足”)。

两则材料中老子都阐发了自己对于“欲望”的看法,人们如果过度追求自己的欲望,就会伤害身体,伤害精神,而统治者如果过度追求自己的欲望,就会带来战争,使百姓受苦,所以主张“寡欲”。

2.结合材料,具体解释一下老子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

①老子认为,人们沉醉于声色犬马和口腹物欲会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才是真正的满足。②统治者的无厌欲求则会引发战争,使百姓受苦;统治者去欲寡求则会造就一个有道的社会。这在各国频繁爆发兼并战争和掠夺战争的春秋时代有着非常深远的积极意义。

老子认为,人们沉醉于声色犬马和口腹物欲会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才是真正的满足。统治者的无厌欲求则会引发战争,使百姓受苦;统治者去欲寡求则会造就一个有道的社会。这在各国频繁爆发兼并战争和掠夺战争的春秋时代有着非常深远的积极意义,有利于社会的和平稳定。

五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使人听觉不灵敏,五味使人丧失口感,纵情围猎使人心发狂,稀罕的宝物使人行为变坏。因此,圣人专注自己的胃而不专注自己的眼睛,只是为生存而放弃追逐浮华,过分贪欲。

(《老子》第十二章)

统治者治理天下如果遵循“道”的规律,就可以做到政治清明,民间太平安定,就能把运载的战马还给农夫去耕种。如果治理天下不合乎道,政治不清明,祸乱四起,就连怀孕的母马也要上战场。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放纵欲望,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满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欲望有度,不贪得无厌,才能保持恒久的满足。

(《老子》第四十六章)

二、(2020·诸暨中学·期中)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1.上述文字着重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交往”原则?

适度(中)交往原则,中庸。

解答本题要结合第一句话。“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拉帮结伙。”第三句话,“朋友要使不接受劝导就算了,不要再自讨没趣自受侮辱了。”可以看出孔子交往的原则是适度。

2.结合上述话语,具体阐述孔子“交往观”的要求。

首先,交往的对象要有选择,当以“仁”为标准;其次,交往过程中要保持自我(主体)的独立性(“矜而不争”)坚持原则,不能放弃自我意志而依附于人(“人之过也,各于其党”);第三,交往既要诚实(“忠告而善道”),又要适度(“不可则止”)避免自讨没趣。

解答本题要联系以上三句话。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回答:选择对象的标准;交往过程中自我的行为,保持自我的独立性;交往既要诚实,又要适度。

(1)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拉帮结伙。”

(2)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3)子贡问交友的道理。孔子说:“朋友有过失,要尽心尽力忠诚地劝告他,并委婉恰当地开导他。朋友要使不接受劝导就算了,不要再自讨没趣自受侮辱了。”

三、(2020·杭州二中·月考)阅读《礼记》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①,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夫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②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③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④,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选自《礼记》)

(解释)①蜡(zhà)宾:古代君主年终祭祀叫蜡;宾:陪祭者②谋闭:谋,奸诈之心;闭,闭塞。③大人世及:大人,指天子诸侯;世及,世代相传。④田里:田,指阡陌;里,指闾里。“田里”此处指田里制度。

1.下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事毕出游于观之上B.丘未之逮也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事毕出游于观之上

C.以著其义D.天下为公

众以为殃众以为殃

D

D项均为动词,看作、作为。A在,介词/从,介词;B代词,它/助词,的;C连词,来/介词,把。

2.下列文言句式与其它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何叹B.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C.丘未之逮也D.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B

ACD三项都是宾语前置。

3.指出下列各句翻译有错误的一项()

A.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译文)(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B.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因此,阴谋诡计被抑制而无法实现,劫夺偷盗杀人越货的坏事不会出现。

C.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译文)(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所拥有。

D.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译文)用(礼)来表彰人民做对的事,用礼来考察他们的忠诚,显著有过错的,就用刑罚

加以惩治,用(礼)来指示人民要有常规。

D

正确译文:用(礼)来彰显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诚信,揭露过错,树立讲求仁德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制的仪轨。

4.下面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A.孔子作为生存于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当中的知识分子,不可能不从亲身经历的一点一滴的体悟中生发出旷古的动人感叹,因为他是一个心性高洁,志向高远的人。

B.孔子有一种深深的遗憾,觉得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他都设有赶上,只能对它们在心中向往,他是多么向往这样一个美好的大道时代。

C.其实是否定孔子的理想的,觉得他“大道之行”只是过分的空想主义,因为它在人类社会中是无法想象的;看看当今连小康社会也难以达到,基本的礼义纲纪也难以规范,而且在老百姓心中,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甚至会祸国殃民的想法,。

D.文章中所提出的大道社会,那些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就是一种整个天下能够为广大人民百姓所共同享有的美好的理想时代。

C

这段分析错误,不合文意。没有否定孔子的理想,只是觉得虽然生不逢时,没有赶上大道时代,但小康社会也有可以值得赞美之处;现实虽然礼乐坏乱,但也有惩恶扬善的礼法纲纪;也还有让人欣慰的闪亮之处。

四、(2020·成都外国语·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下列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怵惕:恐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同“纳”,结交。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通“徼”,求取。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然:……的样子。

D

D项,然:同“燃”,燃烧。

2.下列句中加横线“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

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B.知皆扩而充之矣

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A

A项与例句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代词,代前文的“四端”。C项,结构助词,的。D项,代词,代“治天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C

“唯物主义思想”说法错误,应是“唯心主义思想”。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1)孟子说:“人都有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感觉不忍的心情(即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情、人都有同情心)。先王有怜恤别人的心情,于是就有了怜恤别人的政治。(2)有这四种发端自己却说自己不行(自己说自己做不到仁、义、礼、智)的人,是自己残害自己;有这四种发端却说他们的国君不行(说他们的国君做不到仁、义、礼、智)的人,是贼害他们的国君。

第(1)题要准确译出“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的含义,正确译出句意。第(2)题要准确译出“自谓”“自贼”“贼其君者”的含义,正确译出句意。译文语意要通顺。

五、(2020·福州一中·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②无所容。非不呺然③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④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④,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⑤也夫!”

惠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⑥;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⑦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⑧;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⑨,死于罔罟⑩。今夫犛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注)①瓠:葫芦。②瓠落:大的样子。③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④洴:浮。澼:在水中漂洗。絖:丝絮。⑤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⑥樗(chū):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但木质粗劣不可用。⑦狸:野猫。狌:黄鼠狼。⑧敖:同“遨”,遨游。敖者,指出来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⑨机辟:捕兽的机关陷阱。⑩罔:网。罟:网的总称。犛(lí)牛:牦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C.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D.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D

根据句意“患”意思是“担心”,“患/其无用”是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彷徨乎无为/其侧”,“其侧”是“彷徨乎无为”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子”即惠施,庄子的朋友,先秦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B.“魏王”即魏惠王。由于魏国曾定都大梁,所以魏国也称为梁国,因此魏惠王即《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梁惠王。

C.“石”即“禾石”,古代重量单位,相当于一百二十斤(担)。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中的“衡制”:铢、两、斤、钧、石。1石=4钧,1钧=30斤,1斤=8两,1两=24铢。

D.“樽”指腰舟,可以捆在腰间漂浮在水上。古人以瓠系于腰间,用以渡水。

C

:C项,1斤=16两,有成语“半斤八两”作证。

3.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子以“大瓠之种”为比喻,其实是要说在纷乱的现实社会中,有一些人怀有才能却无法施展。

B.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来批评惠子的观点,指出有才能的人在施展自己的才华时可能是方法不对,用错了方向,而不是“才能”本身的错误。

C.惠子又用大树的比喻进一步申述自己的观点,大树的遭遇是“立之涂,匠者不顾”,而庄子同意他“大了就没有用处”的说法,这样大家就只有一同离开这个世界了。

D.庄子继续反驳惠子的观点,指出“无用”即是一种“逍遥”,在那远离尘世的地方,精神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比那些耍小聪明而不免于死亡的“狸狌”强多了。

C

C项,对“大而无用”和“众所同去也”理解不正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2)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1)能使手不皲裂的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啊。(2)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中空的部分有五石的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这个葫芦不是不大,我只是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户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卖掉药方一下子就可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侵吴,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的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啊。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让它)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惠子(又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树干却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庄子说:“先生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低着身子匍匐在地上,等待着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上下窜越,往往踏中捕兽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有那犛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却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六、(2020·镇海中学·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此辟儒之患。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褔、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法家者流,盖出於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生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譥者(喜欢攻击别人隐私的人)为之,则苟钩釽析乱(屈曲破碎、支离错杂)而己。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诸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诸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观万方之略矣。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节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辟儒之患祸患

B.而欲以致治达到

C.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途径

D.各推所长,穷知究虑知道、明白

D

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D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大意可知,知:智慧。所以选D。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此其所长也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①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D.①若能修六艺之术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

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B项,于,前者为“被”;后者为“比”。所以选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诸子百家中,儒家能帮助国君,顺应自然,宣明教化,在各派道术中最为崇高。

B.法家的长处在于奖赏有信用,处罚必施行,而舍去仁爱,专用刑法,则是刻薄之人对他的扭曲。

C.孔子认为,使者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独当一面、应对进退的能力,接受任命就不能推辞。

D.圣明的君主如果能修明六经的学说,对诸子百家学说取长补短,就可以通达治国之术了。

C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接受任命就不能推辞”理解不正确。所以选C。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

(2)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3)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

(1)然后秉持要点把握根本,守着清静无为,保持谦虚柔弱的态度;这就是国君治理国家的方法。(2)推广兼爱的旨意,却不知道分别亲疏远近。(3)现在圣人的时代很久远了,圣人的道术残缺废弃,没有地方再去加以追求了。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