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适宜技术技能竞赛实践技能操作试题_第1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技能竞赛实践技能操作试题_第2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技能竞赛实践技能操作试题_第3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技能竞赛实践技能操作试题_第4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技能竞赛实践技能操作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技能竞赛实践技能操作试题1号题:简述下列穴位的定位、归经、功能主治,并在人体上确定其具体位置。(1)天突、大椎(2)膻中、复溜(3)风府、太溪(4)孔最、内庭(5)地机、行间答案:(1)天突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主治病症为:打嗝、咳嗽、呕吐、神经性呕吐、咽喉炎、扁桃体炎、喉咙的疾病。大椎为督脉经穴,位于人体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临床取穴:俯伏或正坐低头,在后正中线上,颈后隆起的最高点为第七颈椎棘突,高点下凹陷处。作用:主治热病、疟疾、恶寒发热、头项强痛、咳嗽、气喘、骨蒸潮热、癫痫发狂、小儿惊风、风疹、痤疮。(2)膻中是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膻中穴的主治病症为: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咳嗽、过胖、过瘦、呃逆、乳腺炎、缺乳症、咳喘病等。复溜为足少阴肾经穴位。位于小腿里侧,脚踝内侧中央上二指宽处,胫骨与跟腱间。(或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复溜穴的主治疾病为:肾炎、神经衰弱、精力衰退、记忆力减退、手脚冰冷、手脚浮肿。(3)风府为督脉穴位。后背正中线,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中。取此穴时通常采用俯伏、俯卧或正坐的取穴姿势,风府穴位于后颈部,两风池穴连线中点,颈顶窝处。主治:①头痛、眩晕、项强等头项病证;②中风,癫狂,痴呆;③咽喉肿痛,失音。太溪为足少阴肾经穴位。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太溪穴的主治病症为:肾脏病、牙痛、喉咙肿痛、气喘、支气管炎、手脚冰凉、女性生理不顺、关节炎、精力不济、手脚无力、风湿痛等。(4)孔最属于手太阴肺经穴。孔最穴位于人体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主治病症为咳嗽、气喘、咽痛、支气管炎、鼻出血、便血、肘臂痛等。内庭是属于足阳明胃经的腧穴,是胃经的荥穴。此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主治病症为清胃热,化积滞。①齿痛、咽喉肿痛、鼻衄、扁桃体炎等五官热性病证。②热病。③吐酸、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胃病证。④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5)地机穴是属足太阴脾经,其位于阴陵泉穴下3寸。正坐或仰卧位,在阴陵泉直下3寸,当阴陵泉与三阴交的连线上,胫骨内侧面后缘处取穴。主治:①痛经、崩漏、月经不调等妇科病;②腹痛、腹泻等脾胃病证;③小便不利、水肿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行间为足厥阴肝经穴位。位于足背,当第1、2趾间的趾蹼缘上方纹头处。主治病症为①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歪等肝经风热所致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等妇科病证:③遗尿、癃闭等泌尿系病证:④疝气:⑤胸胁胀痛。2号题:简述医者手指消毒和医者手指消毒。医者手指消毒在针刺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后,方可持针操作。针刺部位消毒在患者需要针刺的穴位皮肤上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脱碘。擦拭时应从腧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当穴位皮肤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保持洁净,防止重新污染。(2)简述针刺所致创伤性气胸的表现、发生原因、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答: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是指针具刺穿了胸膜腔且伤及肺组织,气体积聚于胸膜腔,从而造成的气胸。原因:主要是针刺胸部、背部和锁骨附近的穴位过深,针具刺穿了胸膜腔且伤及肺组织,气体积聚于胸膜腔。现象:患者突感胸闷、胸痛、气短、心悸,严重者呼吸困难、发绀、冷汗、烦躁、恐惧,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血压下降、休克等危急现象。检查:患侧肋间隙变宽,胸廓饱满,叩诊鼓音,听诊肺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气管可向健侧移位。如气窜至皮下,患侧胸部、颈部可出现握雪音,X线胸部透视可见肺组织被压缩现象。有些病情轻者,出针后并不出现症状,而是过一定时间才慢慢感到胸闷、疼痛、呼吸困难。处理: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出针,采取半卧位休息,要求患者心情平静,切勿因恐惧而反转体位。一般漏气量少者,可自然吸收。同时要密切观察,随时对症处理,如给予镇咳消炎药物,以防止肺组织因咳嗽扩大创孔,加重漏气和感染。对严重病例如发现呼吸困难、发绀、休克等现象需组织抢救,如胸腔排气、少量慢速输氧、抗休克等。预防针刺治疗时,术者必须思想集中,选好适当体位,注意选穴,根据患者体型肥瘦,掌握进针深度,施行提插手法的幅度不宜过大。对于胸部、背部及缺盆部位的腧穴,最好平刺或斜刺,且不宜太深,一般避免直刺,不宜留针时间过长。如有四肢部位的同效穴尽量不用胸背部腧穴。更不可粗针深刺该部腧穴。(3)请演示四种进针手法答:进针法: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人腧穴。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舒张进针法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人。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人。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严格消毒的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人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3号题:(1)请说出额旁1线的定位及主治。答:额旁1线。定位:在额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角,发际上下各半寸,即自眉冲穴(攒竹直上入前发际0.5寸)沿经向下刺1寸,属足太阳膀胱经。主治:冠心病、心绞痛、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等上焦病证。(2)请说出颞后线的定位及主治。答:颞后线。定位:在头的颞部,从胆经的率谷穴(耳尖直上入发际一寸半)与曲鬓穴(鬓角发际后缘,耳尖水平)的连线,属足少阳胆经。主治:偏头痛,耳鸣,耳聋,眩晕等。(3)请说出头针技术的进针方法和行针手法并演示答:进针方法:快速进针,针尖与头皮呈30°左右夹角,快速刺入皮下或肌层,然后沿刺激区快速推进(不捻针)到相应的深(长)度(或用捻转法进针)。行针手法:快速捻转,术者肩、肘、腕关节、拇指固定,食指半屈曲状,用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与食指第一节的桡侧面捏住针柄,然后以食指指掌关节不断伸屈,使针体来回快速旋转200次/分,每次左右旋转各两转左右。捻转持续约0.5~1分钟,然后静留针5~10分钟再重复捻转,用同样的方法在捻转两次。也可用电针仪代替手捻进行治疗。4号题:(1)请叙述短毫针及耳针、王不留行按压的操作流程并演示答:在耳穴上确定穴位或寻找反应点后常规消毒。根据需要选用15mm短柄毫针或用特定之图钉形揿针。进针时以左手固定耳郭,右手进针,进针深度以穿破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15~30分钟。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防止出血。必要时再涂以乙醇或碘伏,预防感染。揿针则需外敷胶布,留针1~2天。如采用耳穴压丸法,则用一手固定耳郭,另一手用镊子夹取耳穴压丸贴片贴压于耳穴并适度按揉,根据病情嘱患者定时按揉。宜留置2~4天。请说出耳针的选穴方法答:1、根据所患疾病部位选穴:如胃痛选胃穴,肺病选肺穴,肩痛选肩穴等。2、根据中医理论选穴:如皮肤病选肺穴,是根据“肺主皮毛”的理论;耳鸣选肾穴,是因“肾开窍于耳”;偏头痛选胆穴,是因胆经循行“上抵头角”循行于侧头;目赤肿痛选肝穴,是因“肝开窍于目”等。3、根据现代医学理论选穴:如月经不调选内分泌,失眠选神门,心律失常选心穴,高血压病选降压沟等。4、根据临床经验选穴:如目赤肿痛用耳尖穴等。5号题:(1)请说出三棱针技术散刺法的针刺手法并演示。答:散刺法

亦称豹纹刺,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根据病变部位大小的不同,可刺10-20针以上,由病变外缘环形向中心点刺以促使淤滞的瘀血或水肿得以排除,达到祛瘀生新、通经活络的目的。此法多用于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顽癣等。针刺深浅根据局部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2)请说出三棱针技术散刺法的针刺手法并演示。答:挑刺法,用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或夹起皮肤,使皮肤固定,迅速消毒后,右手持针迅速刺人皮肤1-2毫米,随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液或少量粘液;也可再刺人3-5毫米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提起,挑破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出针,覆盖敷料。此法常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肩周炎、失眠、胃脘痛、颈椎病、支气管哮喘等。6号题:(1)请叙述穴位注射技术基本操作方法并演示。答:基本操作方法:抽液排气→定穴消毒→速入皮下,缓慢进针→得气后回抽无血方可推药→推药完毕后拔针、压迫止血。同一般肌肉注射大同小异,从消毒、进针、抽回血到推药、出针这五个环节与肌肉注射完全相同。不同之处有二点:一是要求选取一定的腧穴或相应的病变部位;二是进针后要求有得气感。(2)请叙述穴位注射技术的注意事项。答:注意事项:1.检查注射器有无破裂、松漏或堵塞情况;针头有无堵塞、弯曲和毛糙带沟现象。2.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如因消毒不严而引起的局部红肿或全身发热时应及时予以抗菌消炎处理。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浓度、常用剂量、有效期、副作用、过敏反应和配伍禁忌。对副作用大的药物应慎用,并告之病人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和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有沉淀的变质药物以及配伍后出现浑浊的药物不能使用。少数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普鲁卡因注射液等应先作皮肤过敏试验,若出现阳性反应者绝对不用,对于阳性不明显者在注射药物后应观察15分钟左右再离开。当注入冬眠灵等镇静剂后应由家人陪同回家,或休息几个小时后再从事有关活动(如上课、算帐、上街、骑车、开车等),防止出错或发生意外事故。4.避开血管注射,特别是那些不能作静脉注射的药物更应谨慎。5.胸背部以及上腹部穴位注射时,应严格遵守毫针刺法的操作规程,掌握好进针的角度、方向或深度,以防伤及内脏,引发不良后果。6.关节腔内不宜作穴位注射,否则,因药物难以吸收容易引起关节红肿疼痛等不良反应。7.后项部注射时,应严格掌握好进针的角度、方向或深度,以防刺伤延脑;脊髓腔内不宜作穴位注射,以免对脊髓造成损害,严重者可导致肢体瘫痪。8.在有神经干通过的部位进针时,应避开神经干或浅刺不达神经干的深度为宜。如果在神经干较浅的部位注射,可适当深刺超过神经干的深度以避开神经干。当进针中针尖触及到神经干时,患者会出现强烈触电感,此时应立即退针行浅部注射,或改变方向注射,切不可将这种强烈触电感视为好的针感而盲目地反复提插,以免损伤神经。万一出现轻微损伤,可在局部进行热敷、理疗,或穴位注射维生素B1、B12等营养神经的药物。9.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以及容易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肩井、昆仑、三阴交等也不宜作穴位注射,防止导致流产或早产;哺乳妇女不宜在光明、足临泣作穴位针注射,以免降低泌乳作用。10.肌肉浅薄处如头面部穴位注射后应及时用热毛巾敷面部,以减少注药后的疼痛,并帮助药物的吸收和消散。7号题:(1)请叙述埋线技术的操作要领并演示。答:操作要领:一次性埋线针的“两快一慢”操作方法。左手食指和拇指固定在穴位两侧,使皮肤紧绷,右手食指、拇指和中指持针,针尖离皮肤1厘米高厘米高,针尖快速刺至皮下,过皮后缓慢推针至穴位处,右手食指按压针芯顶部,边退针边放线,退至皮下时,快速出针,同时左手指按压针眼处。(2)请叙述埋线技术穴位埋线后线头暴露体外的处理并演示。答:穴位埋线后线头暴露体外的处理A.1

如果采用的是套管针埋线,可将线头抽出重新操作。A.2

如果采用的是缝合针埋线,有一端线头暴露,可用持针器将暴露的线头适度向外牵拉,用剪刀紧贴皮肤剪断暴露的部分,再用一手手指按住未暴露一端的线头部位:另一手提起剪断线头处的皮肤,可使线头置于皮下。如果两端线头均暴露在外,可先用持针器将一端暴露的线头适度向外牵拉,使另一端线头进入皮下后,再按照上述方法操作,使两端线头均进入皮下。8号题:(1)请叙述醒脑开窍技术的主穴、辅穴和配穴并演示水沟穴、三阴交穴的进针、行针、补泻手法。答: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辅穴:极泉、尺泽、委中。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捻转补泻手法:①十二经脉以任督脉为中心,左右捻转时作用力的方向,向心为补,离心为泻。②捻转幅度小用力轻为补,即捻转时施行小幅度高频率捻转,幅度小于90˚,频率大于120次/分;捻转幅度大用力重为泻,即捻转时施行大幅度低频率捻转,幅度大于180˚,频率在50~60次/分。水沟:向鼻中隔方向斜刺7~13mm,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角斜刺,进针25~37mm,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2)请叙述醒脑开窍技术的主穴、辅穴和配穴并演示风池、完骨、翳风穴的进针、行针、补泻手法。答: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辅穴:极泉、尺泽、委中。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捻转补泻手法:①十二经脉以任督脉为中心,左右捻转时作用力的方向,向心为补,离心为泻。②捻转幅度小用力轻为补,即捻转时施行小幅度高频率捻转,幅度小于90˚,频率大于120次/分;捻转幅度大用力重为泻,即捻转时施行大幅度低频率捻转,幅度大于180˚,频率在50~60次/分。风池、完骨、翳风:针向喉结方向斜刺,进针50~63mm,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9号题:(1)请演示如何使用电针仪。答:调节电针仪的输出电位器至“零”,再将电针仪的两根输出导线分别连接在同侧肢体的两根毫针针柄上。电针完毕,将电位器拨回至“零”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2)请说出使用电针仪的禁忌症并演示如何使用。答:电针禁忌部位及特殊人群: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近延髓和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输出量宜小,切勿通电过大,以免发生意外。孕妇慎用。操作:调节电针仪的输出电位器至“零”,再将电针仪的两根输出导线分别连接在同侧肢体的两根毫针针柄上。电针完毕,将电位器拨回至“零”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10号题:(1)请演示刮痧次序和方向的总原则。答:刮痧次序的总原则:先头面后手足,先背腰后胸腹,先上肢后下肢,逐步按顺序刮痧;⑶刮痧方向的总原则: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距离,注意身体具体部位,如头部、面部、颈肩背部、胸部及四肢等部位的刮痧方向。(2)请说出刮痧手法并演示。答:刮痧手法:主要包含刮痧力量大小(轻刮法、重刮法)、移动速度(快刮法、慢刮法)、刮拭方向(直线刮法、弧线刮法)及刮痧板接触体表方法(摩擦法、梳刮法、点压法(点穴法)、按揉法、角刮法、边刮法)等内容。(一)刮拭:右手持刮痧工具,灵活运用腕力、臂力,忌用蛮力,刮具一般与皮肤之间角度以45°为宜。用力要均匀,适中,由轻渐重,不可忽轻忽重,力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刮拭的按压力要深透深层组织。刮拭面要尽量拉长。刮痧时要顺一个方向刮,不要来回刮,以皮下出现轻微紫红或紫黑色痧点、斑块即可。刮拭时应始终保持一样的压力,保持一样的速度,不要忽轻忽重、头轻尾重或头重尾轻。(二)一般刮拭为20次左右,以有痧痕为度(皮肤出现潮红、紫红色等颜色变化,或出现粟粒状、丘疹样斑点,或片状、条索状斑块等形态变化,并伴有局部热感或轻微疼痛)。如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不可强求。(3)请叙述晕刮的处理并演示。答:晕刮的处理:应立即停止原来的治疗刮痧。抚慰患者勿紧张,帮助其平卧,注意保暖,饮温开水或糖水。马上拿起刮板用角部点按人中穴,力量宜轻,避免重力点按后局部水肿。对百会穴和涌泉穴施以泻刮法,患者病情好转后,继续刮内关、足三里。采取以上措施后,晕刮可立即缓解11号题:(1)请演示火罐法的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的操作。

答:火罐法: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的操作及操作须知。闪火法:以持针器或血管钳夹住95%的乙醇棉球,一手持点火工具,一手持罐,罐口朝下,点燃后将火迅速深入罐内旋转一周退出,迅速将罐扣在选定部位。特别提示:嘱患者保持体位相对固定;保证罐口光滑无破损;拔罐时要防止点燃后乙醇下滴烫伤皮肤;点燃乙醇棉球后,切勿较长时间停留于罐口及罐内,以免将火罐烧热烫伤皮肤。投火法:用乙醇棉球或纸片,燃着后投入罐内,乘火最旺的时,迅速将火罐扣在应拔部位上即可吸住。这种方法吸附力强,但由于罐内有燃烧物质,火球落下很容易烫伤皮肤,故宜在侧面横拔。贴棉法用棉花一小方块,略浸乙醇,压平贴在罐内壁的中、下段或罐底,用火柴点燃后,将罐子迅速扣在选定部位上,即可拔住。这种方法须注意棉花浸乙醇不宜过多,否则燃烧的乙醇滴下时,很容易烫伤皮肤。(2)请演示拔罐的走罐法及起罐方法。走罐法又名推罐法、飞罐法,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等处。须选口径较大的罐,罐口要求平滑较厚实,最好选用玻璃罐,先在罐口涂一些润滑油脂或在走罐所经皮肤上涂以润滑油脂,将罐吸拔好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即推动方向的后边着力,前边略提起,慢慢向前推动,这样在皮肤表面上下或左右或循经,来回推拉移动数次,至皮肤潮红为度。起罐方法:起罐时一般先用左手夹住火罐,右手拇指或食指在灌口旁边按压一下,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若罐吸附过强时,切不可硬行上提或旋转提拔,以轻缓为宜。12号题:请演示隔姜灸的操作。①制作姜片:将鲜姜切片,厚0.2~0.5cm,直径约2cm,中间用针穿数孔;②定穴,把姜片放在穴位皮肤与艾炷之间,点燃至尽,除灰烬;③当患者感到灼痛时更换艾炷,姜片烧坏时更换姜;④灸5~7壮至皮肤潮红。作用:解表散寒、温中止呕13号题:(1)请演示颈椎病的推拿。颈椎病:⑴治法:舒筋通络,理筋整复。⑵手法:㨰法、按法、揉法、拿法、捏法、拔伸法、扳法、搓法、抖法、擦法。⑶取穴:阿是穴、风池、风府、肩井、肩中俞、肩外俞、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内关、小海、合谷。⑷操作:①㨰颈项肩背上肢:受术者坐位,术者位于其后,用㨰法于颈肩部、上背部及患侧上肢操作。②拿颈项部及上肢:首先拿揉项后部肌肉,然后拿斜方肌,最后拿上肢,操作2~3遍。③点按穴位:点按阿是穴、风池、风府、肩井、肩中俞、肩外俞、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内关、小海、合谷等穴,以得气为度。④拔伸颈椎:用颈部端提法,或低坐位颈部拔伸法,或仰卧位定点拔伸法拔伸颈椎1~3遍。⑤扳颈椎:用颈椎旋转扳法,或颈椎定位扳法,或仰卧位颈椎扳法扳动颈椎。神经根型颈椎病适用,脊髓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慎用。⑥弹拨项后部斜方肌、肩胛内缘、冈下肌、手三里等:重点松解条索状结节及痉挛的肌肉。⑦擦颈项部及上肢:术者双掌合擦项后部,擦上肢桡侧及尺侧,操作1~3遍。⑧搓抖上肢。⑨若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于头面部采用抹法、分推法、按揉法、扫散法、五指抓拿法。(2)请演示肩周炎的推拿。肩周炎:⑴治法:活血止痛,松解粘连。⑵手法:㨰法、一指禅推法、点法、按法、拿法、扳法、拔伸法、摇法、抖法、搓法等。⑶取穴及部位:合谷、曲池、外关、缺盆、肩髃、肩贞、肩井、天宗等穴及肱二头肌长头、短头肌腱处。⑷操作:①㨰或一指禅推肩前部:受术者仰卧或坐位,术者站(或坐)于患侧,用㨰法或一指禅推法施术于患者肩前部及上臂内侧,往返数次,配合患肢的被动运动。②㨰肩外侧及腋后部:受术者健侧卧位,术者一手握患肢的肘部,另一手在肩外侧和腋后部用㨰法,配合上肢外展、后伸等被动运动。③点按穴位:受术者坐位,术者点按上述穴位,以得气为度。④摇肩关节:术者站其后外侧,一手扶住患肩,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肘部,以肩关节为支点作环转运动,幅度由小到大。然后医者一手托起前臂,使患者屈肘,上臂内收,患侧之手搭在健侧肩上,再由健肩绕过头顶到患肩,反复环绕5~10次。⑤肩关节后伸缓扳法:术者站其前方,并以胸腹部顶住患肩前部。一手握住受术者腕部将患臂由前向后扳动,逐渐用力使之缓慢后伸,操作2~3次。⑥肩关节内旋后伸上提扳法:术者站其前外侧,一手扶其患肩前方,防止受术者上身前屈,另一手握住受术者腕部,从背后将患肢向上牵拉扳动,以患者耐受为度。⑦顿牵上提肩关节:术者站其肩外侧,用双手握住患腕部稍上方,将患肢提起,用提抖的方法向斜外上牵拉。牵拉时要求受术者先沉肩屈肘,术者缓缓向斜外上方牵抖患肢,幅度逐渐增加,手法力量由小到大,须注意用力不能过猛,以防发生意外。⑧结束手法:用双掌擦肩关节前后两侧,以透热为度;最后搓抖上肢结束治疗,操作2~3遍。(3)请演示失眠的推拿。失眠:法:调理脏腑,镇静安神。⑵手法:一指禅推法、抹法、推法、㨰法、按揉法、拿法、振法、摩法、擦法、点按法、叩击法等。⑶取穴:印堂、神庭、太阳、睛明、攒竹、鱼腰、角孙、百会、风池、肩井、中脘、气海、关元、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命门等穴。⑷操作:①一指禅推、抹头面部经穴:受术者仰卧,术者用一指禅偏峰推法从印堂穴推至神庭穴,往返3~6遍;再从印堂向两侧沿眉弓推至太阳穴,往返3~6遍;然后从印堂穴开始沿眼眶周围治疗,往返3~6遍。沿上述部位用双手抹法治疗3~6遍。②按揉头面部、腹部经穴:用拇指按揉印堂、攒竹、睛明、鱼腰、太阳、神庭、角孙、百会、风池;拇指按揉中脘、气海、关元穴。③扫散胆经:用扫散法在头两侧胆经操作,每侧3~5遍。④拿五经及项背经穴:拿五经,拿肩井。⑤摩腹:术者用掌摩法先顺时针方向摩腹,再逆时针方向摩腹。⑥㨰背部膀胱经:受术者俯卧位,术者用㨰法在其背部、腰部施术,重点在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命门等穴。⑦推腰背部:用掌推法沿督脉及膀胱经自上而下推至腰骶部,反复操作3~5遍。(4)请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