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兴宁市水口中学高考仿真卷生物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研究表明:一定浓度的脱落酸和乙烯都可促进保卫细胞中NO的合成,从而促进气孔的关闭。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脱落酸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冠和萎蔫的叶片B.乙烯可促进果实的生长发育和成熟C.脱落酸和乙烯都是作为信息分子调控气孔的运动D.研究发现细胞分裂素能降低保卫细胞中NO水平,推测其可能促进气孔开放2.下列关于蓝藻、绿藻、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蓝藻和绿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因为它们都含有光合色素C.大肠杆菌和酵母菌都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D.绿藻和酵母菌的细胞中都含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3.秋水仙碱,一种生物碱,因最初从百合科植物秋水仙中提取出来,故名,也称秋水仙素。秋水仙碱能抑制有丝分裂,破坏纺锤体,使染色体停滞在分裂中期。这种由秋水仙碱引起的不正常分裂,称为秋水仙碱有丝分裂。在这样的有丝分裂中,染色体虽然纵裂,但细胞不分裂,不能形成两个子细胞,因而使染色体加倍。秋水仙碱就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学、遗传学的研究和植物育种中。下列有关秋水仙碱应用正确的是()A.秋水仙碱能抑制有丝分裂,破坏纺锤体,使染色体停滞在分裂中期。故最终得到的细胞每条染色质将有两个DNA分子B.用秋水仙碱加倍曼陀罗等植物的染色体数获得成功以后,发现细胞有多个细胞核C.用秋水仙碱处理西瓜的幼苗,可能导致基因突变的产生D.用秋水仙碱处理西瓜的幼苗芽尖,会导致芽尖正在分裂的细胞染色体都加倍4.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动物细胞培养需要先分离出单个细胞,然后再进行培养和筛选。这样做的目的是()A.为了避免微生物污染B.保证获得细胞的遗传背景相同C.为了使细胞周期一致D.保证细胞得到充足的营养5.关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A.叶肉细胞中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供能B.主动运输过程要消耗ATP,这样会导致细胞中大量的ADP积累C.即使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猪的成熟红细胞也只能通过无氧呼吸产生少量的ATPD.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向两极时需要ATP供能6.用PCR方法检测转基因植株是否成功导入目的基因时,得到以下电泳图谱,其中1号为DNA标准样液(Marker),10号为蒸馏水。PCR时加入的模板DNA如图所示。据此做出分析不合理的是A.PCR产物的分子大小在250至500bp之间B.3号样品为不含目的基因的载体DNAC.9号样品对应植株不是所需的转基因植株D.10号的电泳结果能确定反应体系等对实验结果没有干扰7.下图表示了光暗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雄性动物生殖的调控。分析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光暗信号调节褪黑素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B.光暗信号可以周期性引起褪黑素的分泌,进而影响该动物的生殖周期C.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后,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则上图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属于一种激素D.HPG轴发挥调节作用,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8.(10分)海豚与鲨鱼分别属于哺乳纲和鱼纲,二者体型和运动器官的外观具有许多相似之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上升B.种群内个体自由交配就能够保持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C.鲨鱼捕食个体数量较多的鱼类种群有利于保持生物的多样性D.海豚与其他哺乳动物的基因库差异可能小于其与鱼类基因库的差异二、非选择题9.(10分)某地农田退耕后,经历“草→灌木→树林”的演替过程,下图表示该地几种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演替案例中,最早出现的草本植物是____________(填“一年生”或“多年生”)杂草;研究者拟采用样方法调在当地某片退耕农田某种杂草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___,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因此常用_____________法选取样方。(2)调查发现,某一时期鹰捕食鼠较捕食蛇和兔的多,根据“收割理论”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根据“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推测,鹰的捕食特点是_____________。(3)若蛇的数量大量减少,鹰的食物结构中蛇由占1/5减少为占1/10,则鹰的种群数量约为原来的_____________倍。(其他条件不变,能量传递效率均按10%计算,结果用分数表示)10.(14分)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科学家们不断深入探究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对分离现象做出的解释是:①生物的性状是由_____________决定的,且其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②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物质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_____________中;③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_____________。此后,孟德尔设计了______实验对分离现象进行验证。后人把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及其解释归纳为孟德尔第一定律。(2)孟德尔在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对F2中不同性状的类型进行了______,结果四种表现型的数量比接近9:3:3:1。对自由组合现象,孟德尔首先对每一对相对性状单独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_____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分离定律。之后,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是:F1在产生配子时,_____________,F1产生的雄雄配子结合产生了F2。(3)遗传学家萨顿根据_____________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推论。(4)摩尔根利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找到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遗传学中常用果蝇做实验材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答出2点)。(5)赫尔希和蔡斯利用_____________作为实验材料,利用同位素将_____________彻底区分进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后来的研究表明,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因为_____________,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1.(14分)大豆花叶病毒会严重降低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为预防抗病大豆品种乙的抗病能力减弱,科研人员用EMS诱变感病大豆,获得新的抗病品种甲。科研人员利用甲、乙两个品种对抗性遗传进行研究。(1)因为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性,EMS诱变后,非入选大豆植株可能含有________的基因,需要及时处理掉这些植株。(2)利用甲、乙两品种大豆进行杂交试验,结果如下表组别亲本组合F1F2抗病易感抗病易感实验一甲×易感018111348实验二乙×易感15027681据表分析,甲、乙两品种抗病性状依次为______________性性状。(3)已知品种乙的抗性基因位于14号染色体上,为探究品种甲抗性基因的位置,科研人员设计如下杂交实验:甲乙杂交,F1自交,统计F2性状分离比。①预期一:若F1均抗病,F2抗病∶易感为13∶3,说明两品种抗病性状的遗传是由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且位于______________染色体上。②预期二:若F1、F2均抗病,说明甲、乙两品种抗性基因可能是___________或同一对染色体上不发生交叉互换的两个突变基因。(4)SSR是DNA中的简单重复序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SSR不同,不同品种的同源染色体上的SSR也不同,常用于染色体特异性标记。科研人员扩增出实验一若干个体中的SSR序列,用于确定甲品系抗性基因的位置,电泳结果如图所示:图中结果说明甲品系抗性基因在_______号染色体上,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12.果蝇的红眼基因(R)、白眼基因(r)、直刚毛基因(S)、焦刚毛基因(s)均位于X染色体上。甲同学用一只红眼焦刚毛的雌果蝇与一只红眼直刚毛的雄果蝇杂交,得到162只子代,其中红眼果蝇92只,白眼果蝇29只,无眼果蝇41只。回答下列问题:(1)甲同学认为无眼果蝇的出现不可能是基因突变造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甲同学对实验结果的假设是“有眼/无眼受到一对基因的控制,且位于常染色体上”,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测交组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上述假设成立,无眼基因用D或d表示,则亲本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代出现有眼/无眼、直刚毛/焦刚毛这两对性状的表现型和比例为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B【解析】
根据题目信息可知:一定浓度的脱落酸和乙烯都可促进保卫细胞中NO的合成,从而促进气孔的关闭。而气孔关闭,二氧化碳进入减少,会降低光合速率。所以一定浓度的脱落酸和乙烯会降低光合速率。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详解】A、脱落酸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冠和萎蔫的叶片,A正确;B、乙烯只能促进果实的成熟,不能促进果实的生长发育,B错误;C、激素都是信息分子,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传递信息,因此脱落酸和乙烯都是作为信息分子调控气孔的运动,C正确;D、NO的合成增加,可促进气孔的关闭,若细胞分裂素能降低保卫细胞中NO水平,推测其可能促进气孔开放,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功能和作用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2、C【解析】
蓝藻和大肠杆菌都属于原核生物,其中,蓝藻细胞中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因此能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由于二者的生殖方式是裂殖,且无染色体,因此其可以遗传变异的来源只有基因突变;绿藻、酵母菌都是真核生物,其中绿藻能进行光合作用,酵母菌是酿酒的重要菌种,真核生物可以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详解】A、它们都是细胞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A正确;B、蓝藻和绿藻都含有光合色素,因此,都能进行光合作用,B正确;C、大肠杆菌只能发生基因突变,而酵母菌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C错误;D、绿藻和酵母菌都是真核生物,因此其细胞中都含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D正确。故选C。3、C【解析】
多倍体产生的人为因素是用秋水仙素处理植物的幼苗或发育的种子,从而抑制细胞中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细胞中的染色体加倍.与正常个体相比,多倍体具有的特点是植株个体巨大、合成的代谢产物增多,但是发育迟缓。【详解】A、秋水仙碱抑制纺锤丝的形成,但没有抑制染色体着丝点的分裂,所以最终得到的细胞每条染色质将有1个DNA分子,A错误;B、用秋水仙碱处理可以获得多倍体植物,但只有1个细胞核,B错误;C、秋水仙碱是化学物质,可能诱导细胞发生基因突变,C正确;D、用秋水仙碱处理西瓜的幼苗芽尖,只有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需要考生理解秋水仙碱诱导多倍体的基本原理。4、B【解析】
将已免疫的小鼠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能分泌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的过程中至少要进行两次筛选,一次是通过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另一次是通过专一抗体检测筛选出能分泌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详解】由于小鼠生活过程中存在多种抗原感染,所以小鼠体内存在多种B淋巴细胞,从小鼠体内获取的经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会形成多种杂交瘤细胞,同时也存在未融合的细胞和同种细胞的融合体,将这些细胞放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上培养,可筛选出杂交瘤细胞,但这些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抗体是多种,为了筛选到能产生单一抗体的细胞群,可将上述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由于每个小孔内只有一个杂交瘤细胞,所以可筛选到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即两次筛选的目的是保证获得细胞的遗传背景相同。筛选的目的不是避免微生物污染,也不是使细胞周期一致和保证细胞得到充足的营养,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故选B。5、C【解析】
细胞的代谢都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和转化,细胞中的反应可分为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ATP不仅是细胞中放能反应和吸能反应的纽带,更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ATP在细胞中易于再生,因此可以作为源源不断的能源,ATP是细胞中普遍使用的能量载体,所含能量不多,易于转化。【详解】A、叶肉细胞中发生水的光解,不是由ATP直接供能,A错误;B、ATP与ADP在细胞中含量很少,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十分迅速,B错误;C、猪的成熟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C正确;D、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没有中心粒,D错误。故选C。6、B【解析】
PCR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特定的引物来扩增特定的DNA片段。4~9号是转基因植株,理论上应包含目的基因。9号PCR结果不包含250~500bp片段,所以不是所需转基因植株。【详解】A、PCR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特定的引物来扩增特定的DNA片段。4~9号是转基因植株,理论上应包含目的基因,结合2号野生型和10号蒸馏水组的结果,推测包含目的基因的片段大小应为250~500bp,A正确;
B、3号PCR结果包含250~500bp片段,应包含目的基因,B错误;
C、9号PCR结果不包含250~500bp片段,所以不是所需转基因植株,C正确;
D、10号放入蒸馏水,可排除反应体系等对结果的干扰,由图可知,10号的电泳结果能确定反应体系等对实验结果没有干扰,D正确。
故选B。7、C【解析】
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有关知识。分析图解:光路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雄性动物生殖的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松果体细胞作为效应器。图中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能够作用于下丘脑、垂体、睾丸,并且在对雄性激素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详解】A、分析图解可知,光暗信号调节褪黑素分泌的过程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松果体细胞作为效应器。光暗信号调节褪黑素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A正确;B、光暗信号可以周期性引起褪黑素的分泌,进而影响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影响该动物的生殖周期,B正确;C、图中所示的神经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为神经递质,C错误;
D、在HPG轴中,促性激素释放激素(GnRH)运输到垂体,促使其分泌黄体生成素(LH,一种促激素);LH随血液运输到睾丸,促使其增加雄激素的合成和分泌。雄性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垂体和下丘脑分泌相应激素,该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C。8、B【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种群数量越大,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越低,所以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上升,A正确;B、种群内个体自由交配,同时因为自然选择、基因突变等因素,不一定能够保持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B错误;C、鲨鱼捕食个体数量较多的鱼类种群,能为其他物种腾出空间,有利于保持生物的多样性,C正确;D、海豚属于哺乳纲,它与其它哺乳动物的基因库差异可能小于海豚与鱼类基因库的差异,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根据题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二、非选择题9、一年生随机取样五点取样(等距取样)鼠的种群数量多于蛇和兔的,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不过度捕食猎物28/19【解析】
(1)次生演替过程中,最早出现的草本植物是一年生杂草;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在某片地块上取样常用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选取样方。(2)根据“收割理论”,当鹰捕食鼠、蛇和兔时,鼠的种群数量多于蛇和兔的,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这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根据“精明的捕食者”策略,鹰捕食时不会过度捕食猎物。(3)据题意,[(1/5)×10×10×10+(4/5)×10×10]÷[(1/10)×10×10×10+(9/10)×10×10]=28/19,则鹰的种群数量约为原来的28/19倍。【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共同进化、种群密度的调查、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10、遗传因子配子(或生殖细胞)随机的测交数量统计遵循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基因和染色体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易饲养、繁殖周期短、子代数目多,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DNA和蛋白质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解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详解】(1)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对分离现象做出的解释是: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且其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②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物质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③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此后,孟德尔设计了测交实验对分离现象进行验证。据此总结出了分离定律。(2)孟德尔在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对F2中不同性状的类型进行了数量统计,结果四种表现型的数量比接近9:3:3:1。对自由组合现象,孟德尔首先对每一对相对性状单独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之后,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是:F1在产生配子时,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F1产生的四种雄配子和四种雄配子结合产生了F2。(3)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推论。(4)果蝇易饲养、繁殖周期短、子代数目多,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常用作遗传学实验材料。(5)赫尔希和蔡斯利用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作为实验材料,由于DNA含有P,蛋白质不含P,蛋白质含有S,DNA不含S,所以可利用同位素将DNA和蛋白质彻底区分进行实验,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后来的研究表明,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点睛】本题考查遗传物质的发现历程,意在考查考生对教材相关实验的理解和对结论的识记能力。11、不定向性或多害少利不利隐、显2非同源同一位点上的两个突变基因2F2抗病个体的SSR与亲本甲2号染色体相同,与14号染色体上的SSR无关联【解析】
1.基因突变的特征: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变异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多数是有害的,但不是绝对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性状是否适应环境。2.据表中结果分析可知,甲×易感→子一代全是易感→子二代:易感:抗病=3:1,判断易感是显性,甲的抗病性状是隐性;乙×易感→子一代全是抗病→子二代抗病:易感=3:1,故判断易感是隐性,乙的抗病性状是显性性状。3.甲乙杂交,F1自交,F2抗病∶易感为13∶3,属于9:3:3:1变形,说明两品种抗病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且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否则可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详解】(1)因为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或多害少利性等特性,故EMS诱变后,非入选大豆植株可能含有不利的基因,需要及时处理掉这些植株。(2)利用甲、乙两品种大豆进行杂交试验,据表中结果分析可知,甲×易感→子一代全是易感→子二代:易感:抗病=3:1,判断易感是显性,甲的抗病性状是隐性;乙×易感→子一代全是抗病→子二代抗病:易感=3:1,故判断易感是隐性,乙的抗病性状是显性性状。(3)已知品种乙的抗性基因位于14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装饰施工质量控制方案
- 公路养护技能人才的环境适应能力与安全意识提升
- 关于XXXX市工业项目推进情况的报告范文
- 2025年纺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试题及答案
- 旅游线路设计业务试题及答案
- 医师急救知识试题及答案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2 (新版)新人教版
- 综合复习与测试说课稿-2025-2026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 第二册-人教版2019
- 第七章 第二节 非洲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 2025年第七章急诊护理评估题库及答案
- 电力工程服务方案
- 智慧水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个人车位转租协议书
- 2025至2030中国焦磷酸测序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前景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
- 秋天的校园课件
- 军事审判学自考讲解课件
- 教育创新战略华润如何打造未来领袖孵化器
- 小学体育教师业务考试试卷及答案
- 国家德育工作指南
- 2025年四川省高考化学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土地估价技术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