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惰哲学趣话》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_第1页
《懒惰哲学趣话》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_第2页
《懒惰哲学趣话》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_第3页
《懒惰哲学趣话》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懒惰哲学趣话》教学设计安徽省宿州市第二中学张雪莉教学目标1、能简单概括故事大意,清楚掌握游客和渔夫代表的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2、抓住一些关键语句,学习本文对比及庄谐互现的写作手法。3、讨论文本的构思特点,充分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游客和渔夫的不同选择。4、引导学生对人生追求有一个更积极乐观的认识,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和哲学理论水平。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解评价课文中的两个人物,理解他们不同的人生选择,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地人生观。2、抓住一些关键语句,理解课文的寓意。教学难点:合作探究课文寓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学方法探讨思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小调查:第一个问题,凡是每天都问自己:“我今天幸福吗?”并且回答是肯定的同学请举手。第二个问题,每天脸上都能呈现出笑容的同学请举手。(学生们都笑了)教师:难道你微笑的是个不是你幸福的时刻吗?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怎样活着才能幸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德国作家亨利希·伯尔的《懒惰哲学趣话》,看看这位能“把德国人的灵魂从俾斯麦和希特勒的阴影里解救出来”的文学大师怎样为我们诠释的。二、作者及其作品亨利希·伯尔(1917~1985)德国作家。生于科伦一雕刻匠家庭。1939年入科伦大学学习日尔曼语文学,同年应征入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曾负过伤,当过俘虏,对法西斯的侵略战争深恶痛绝。他的创作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旨在探索战争给德国及其民族带来的种种灾难。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正点到达》(1949)、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那里?》(1951)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来斯巴……》(1950)等。成名作《正点到达》已成为联邦德国“战后文学”(即一废墟文学”)的代表作。。1972年作品《女士及众生相》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为了表扬他的作品,这些作品兼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三、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阅读课文并划出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词语。2、文中提到了几个人物?3、用简短的话语概述文章内容。4、文中运用了何种手法?学生自读课文,讨论后请学生回答。课文中给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词语。衣衫寒伧、穿着入时、正在打盹儿的渔夫、慢吞吞地、热情的游客、殷勤、渔夫摇摇头、渔夫点点头、惋惜、人迷惑不解、他再也抑制不住那个像要炸开他心脏的、不假思索的,简短的、宽慰地拍拍游客的肩膀、忧心忡忡、外国人摇着头、渔夫点点头、渔夫摇摇头、兴奋得一时间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兴奋得又说不出话了、他摇摇头,内心感到无比忧虑,度假的乐趣几乎已经无影无踪、激动他又语塞、渔夫拍拍他的背,像是拍着一个吃呛了的孩子、以默默的兴奋心情说、开导、他只要好好干一阵,有朝一日就可以不用再干活了;对于这位衣衫寒伧的渔夫的同情,此刻在他心里已经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是一丝羡慕

2、通过找关键词句学生对文意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句进行归类,从而发现:故事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游客,一个是渔夫(完成第2个问题)。两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两个人不同的心理变化,并发现了本文运用了对比、庄谐互现的表现手法(完成第4个问题)。(此处教师完成板书)懒惰哲学趣话伯尔心理变化人生态度人生目标游客同情—忧虑—兴奋—失落羡慕淡泊悠然自得幸福渔夫悠然—安然—淡然—同情悠然积极急功近利3、学生概述文章内容。故事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游客,一个是渔夫,两个人物就“渔夫要不要出海捕鱼”的问题展开了一场对话。游客认为渔夫应该趁着好天气多出海捕几次鱼,为以后的富足生活打下基础;而渔夫则不以为然,他觉得应趁着好天气晒晒太阳,看看风景,打打盹儿。四、研习课文1、两个人的生活方式,你更羡慕谁的生活方式呢?学生讨论后各抒己见,没有固定的答案,2、伯尔会倾向于谁的人生追求呢?多媒体展示背景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是人类文化的一次灾难。伯尔亲身经历过二战,对二战的残酷和破坏性深有体会,这些经历和感受都启发了他的创作。或许在他看来,人类浩劫的发生原因,就在于社会奋斗的终极意义的丧失。少数战争狂人不正是希望借助战争来“一劳永逸地”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吗?假如这些人的思路仅限于个人生活的领域,那么它是一种个人选择无可厚非,但放到了社会生活和国家民族的领域,却是十分有害的。教师小结:文中渔夫所奉行的“懒惰哲学”不符合一般现代西方人所奉行的生存法则。但如果仔细品味文中渔夫的人生追求,就会发现这是对现代流行的生活理念的反思,也是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反思。从旅游者的设想来看,他遵从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则,旅游者认为这种资本扩大的成功会给渔夫带来幸福感。但在渔夫的“懒惰哲学”面前,旅游者编制的神话如同肥皂泡一样破灭了。这是现代资本主义神话的破灭可见作者比较赞同渔夫那种知足常乐,追求精神上的富足比物质上的富足更重要的人生追求。而这份人生追求,不正是对人生终极目标——幸福生活的追寻吗?五探究1、伯尔的幸福观是否与传统的中国幸福观相吻合?教师引用: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濠梁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读音tiao二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之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海子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从这些角度看伯尔的幸福观是与传统的中国幸福观相吻合的。2、通过学习本文思考:怎样才能获得幸福?最好的生活是淡泊,最好的快乐是平衡。找准人生的平衡,安抚躁动的心灵。而通过合理的心理应对维持心理平衡是赢得最佳生存状态的有效措施。幸福来源于内心,与物质没有直接的联系。举例: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作品前后《赤壁赋》《赤壁怀古》《定风波》,从中可见其生活困窘之时,内心自我调节,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从而为我们呈现一位从容,潇洒,旷达,超然物外的诗人形象。苏轼因寻找到了心理平衡点,即使在困境之时仍然享受困窘生活里的幸福。这为他人生后期孤悬海外,五年降了十几个官阶等连环的人生打击,奠定了强大的心理抗压能力。五、课堂小结(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正确积极的生活方式)幸福其实很简单,无需急功近利的追寻物质上的富足,只要我们懂得知足,学会调节自我,内心,是内在达到一种心理的平衡,当我们寻找到这个平衡点时,也便是幸福来临之刻。希望同学们能汲取他家质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幸福观。最后,让我们一起阅读池莉的一段话共勉:多媒体展示不要以为幸福直接等于金钱,不要以为幸福直接等于情爱,不要以为幸福直接就是香车宝马、功名利禄,不要以为幸福直接就是随心所欲、无法无天。幸福它直接与我们的心灵有关,而与世俗的一切、与物质的一切没有必然联系。——池莉六、作业1、为自己找十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