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苏武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江苏专版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苏武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江苏专版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苏武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江苏专版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苏武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江苏专版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苏武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10苏武传

叙次精彩,千载下犹有生气,合之李陵传,慷慨悲凉,使迁为之,恐亦不能过也。

——清代赵翼学习活动一知人论世梳理积累资源助读作者介绍

东汉史学家——班固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任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元年(89),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逼自杀,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作品《汉书》《两都赋》《白虎通义》《典引》《应讥》等。作品背景出使匈奴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希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相关常识《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刘邦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之间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班昭和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断

史断代史是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历史的史书或史书体例。它是相对于“通史”而言的,是以朝代或时代为断限,并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作叙述之史书。东汉班固作《汉书》,首创其例。此后大部分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史书都属于断代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记》以外,均为断代史。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基础梳理1.读准字音

jiù

gōu

zhuó

yūn

zhānjūdī

húnyé

yān

niè

wūjiān

yuè

zhuó

jiǎoqíng

niǎn

jīn

zhī

shì2.辨识通假(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同“

”,意义:

(2)与旃毛并咽之“

”同“

”,意义: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同“

”,意义:

(4)空自苦亡人之地“

”同“

”,意义:

叛背叛旃毡毛织的毡毯去弆收藏亡无没有(5)信义安所见乎“

”同“

”,意义:

(6)与武决去“

”同“

”,意义:

(7)前以降及物故“

”同“

”,意义:

见现显现,显示决诀辞别、告别以已已经3.一词多义(1)及①

卫律所将降者(

)②事如此,此必

我(

)③

还,须发尽白(

)④今其智乃反不能()⑤微夫人之力不

此(

)连词,连同动词,牵连介词,等到动词,赶得上,比得上动词,到,到达(2)发①方欲

使送武等()②虞常等七十余人欲()③张胜闻之,恐前语(

)④及还,须

尽白()(3)益①单于

骄,非汉所望也()②单于愈益欲降之()③若亡郑而有

君()④曾

其所不能(

)动词,派遣动词,发动,动手动词,暴露,泄露名词,头发副词,渐渐副词,更加名词,好处,益处动词,增加,扩充(4)会①

武等至匈奴(

)②

论虞常(

)③单于召

武官属(

)④乃中《经首》之(

)副词,适逢,正赶上动词,会同动词,会见名词,节奏(5)以①少

父任,兄弟并为郎(

)②乃遣武

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③恐前语发,状语武(

)④即谋单于,何

复加(

)⑤蹈其背

出血()⑥武

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⑦得鱼腹中书,固

怪之矣(

)介词,凭借介词,凭借……身份介词,把介词,用连词,来,表示目的关系介词,在,于副词,同“已”,已经(6)因①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②君

我降,与君为兄弟(

)③恩所加则思无

喜以谬赏(

)介词,趁机介词,通过介词,因为4.词类活用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豪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名词作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名词作动词,下名词作动词,执、拄名词作动词,祭祀名词作状语,在夜里5.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动词,差不多;形容词,合适;副词,表示程度高。古义:

今义:名词,事业上的成绩;动词,完成(多指事业)。相抵栽培,提拔古义:

今义:岳父。古义:

今义:形容词,诚实,不虚假;副词,的确,其实。古义:

今义:供出售的物品。

对长辈的尊称确实存在财物6.特殊句式(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2)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3)为降虏于蛮夷(

)(4)何以汝为见(

)(5)子卿尚复谁为乎(

)(6)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7)见犯乃死,重负国(

)(8)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9)皆为陛下所成就(

)(10)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判断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被动句定语后置句被动句定语后置句7.文化常识(1)匈奴:古代活动于北方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诗文中也称其为“

”。

(2)丈人:对

的尊称。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微子》)。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3)单于:

的称号,意为“广大”。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而东汉三国之际,也有乌丸、鲜卑的部落使用“单于”这个称号。

胡长辈匈奴最高首领(4)和亲:也叫作“和戎”“

”,是指

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或者不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为达到政治目的而进行的联姻。

(5)阏氏(yān

zhī):匈奴单于

的称号。

(6)通侯:爵位名。秦代置爵十二级,最高一级叫

。汉朝继承秦制,后因汉武帝名彻,避讳改为通侯。

和番中原王朝统治者正妻彻侯8.成语积累(1)斧钺汤镬:指各种酷刑。(2)白发丹心:形容年迈苍老,仍然怀有一颗赤诚之心。(3)平心持正:意思是主持公正,无所偏倚。(4)屈节辱命:失去了节操,辱没了使命。(5)雁足留书:大雁能传递书信。关于爱国的成语(1)毁家纾难:捐献全部家产,帮助国家缓解危难。(2)精忠报国:竭尽忠诚,报效国家。(3)爱国如家:指热爱祖国的人都不分彼此,看成是一家人,像爱抚自己的家室一样爱国爱民。(4)以身许国:把自己的身体献给国家,指尽忠报国,临难不顾。(5)国尔忘家:意为一心为国,不顾家庭。(6)救亡图存:挽救国家的危亡,谋求民族的生存。学习活动二精研课文理解鉴赏文本研读研读任务一

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苏武气节1.文中几次写到匈奴劝降苏武?劝降方式有何不同?点拨

一共三次。第一次是卫律对他威逼利诱遭到了他的辱骂。卫律可谓软硬兼施、方法用尽想迫使苏武投降。第二次是单于想利用恶劣的环境让他投降,他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不屈不挠。第三次是苏武的故友李陵以情动人,现身说法劝其投降,苏武用“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进行回答。2.如何理解苏武所说的“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这句话?点拨

苏武的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明自己没有参与谋反事件,二是表明汉朝没有指使他们这样做,三是教育张胜等不要贪生怕死。后文的“引佩刀自刺”,大大增加了说话的分量,不仅为国雪耻,扭转了外交上的被动局面,而且赢得了单于的尊敬。3.本文塑造了苏武怎样的形象?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点拨

苏武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忠贞不贰,长达十九年守节不移,表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4.苏武对待卫律和李陵的劝降为什么态度不一样?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点拨

首先,卫律与李陵同苏武的关系不同。卫律原是汉人,但已经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李陵虽也已投降,但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陵与子卿素厚”,是敌亦是友的关系。其次,二人劝降的方式不同。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苏武忍无可忍,大骂,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李陵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劝降,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其为“王”,撇清二人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对二人不同的态度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5.苏武入胡遭遇变故,曾两度欲引刀自决,后来被困地窖、牧羊北海时却又千方百计要活下去。这前后不一的做法是否矛盾?会不会影响他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点拨

不矛盾,也不会影响苏武的形象。苏武两度欲引刀自决是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维护尊严;坚强地活下去是打消匈奴摧毁其肉体、征服其意志的念头,同样是在维护尊严。研读任务二

赏析艺术特色,传承苏武精神6.本文中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塑造苏武形象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你根据文本阅读,结合下面表格,分析其他人物分别映衬凸显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姓名表

现凸显苏武特征张胜糊涂地助推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卫律①②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为国效命,忠贞不贰,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姓名表

现凸显苏武特征李陵③④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7.本文在写作上很善于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请你结合课文具体谈谈文章是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点拨

①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到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更是将苏武置于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②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煴火之上,蹈背以出血,气绝复息,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8.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点拨

以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反衬苏武的气节。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但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更突出了苏武的英雄形象。9.优秀的史传文学,往往围绕历史人物,选取恰切的历史事实,既叙写人物生平,又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同时将史家对人物的评价和对历史的态度蕴含其中,请以《苏武传》为例,探究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归纳出若干特点,并举例说明。点拨

(1)记事方面:①以顺叙为主,兼以插叙、补叙。《苏武传》按照奉命出使—因变被扣—自杀殉汉—卫律劝降—幽置大窖—苦守北海—李陵劝降—获释归汉的时间顺序来依次叙述,脉络清晰,但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将相关事件以插叙、补叙的方式进行追述。②虚实结合,富有传奇色彩。苏武被幽置大窖时“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用传奇化的语言描写了苏武所处环境的恶劣,反衬出苏武强大的意志力。(2)写人方面:①人物的刻画,蕴含作者的主观倾向。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描述寄寓着作者态度的主观倾向。②选择符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刻画人物。如从李陵和苏武的谈话部分可以看出,李陵是站在个人利益的角度,关注的只是个人生死、家族兴亡;而苏武则是大义凛然,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己任。10.苏武痊愈后,单于却并没有打算放苏武归汉。当然,苏武已没有再死的理由和必要,但生存比死亡更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苏武面临的困境有哪些?他又是如何走出这些困境的?点拨

①诱惑困境。单于想招降苏武,首先派出了汉降臣卫律前来劝降。卫律劝说苏武只要投降,阶下囚可以一跃而成为匈奴王,可以“拥众数万,马畜弥山”,极尽富贵荣华,但苏武依然没有答应,苏武抵制住了诱惑。②生存困境。单于先“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后又“徙武北海上无人处”“廪食不至”,企图使苏武屈服。但苏武顽强地活了下来,他“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③情感困境。李陵归降匈奴“久之”,单于派出了李陵前来劝降苏武。李陵从二人过去的情谊,到现在苏武的处境,再到假使苏武回国后茫茫未知的结果,可以说都替苏武想到了,不可谓不全,不可谓不细,试图以情感来软化苏武。但苏武不为所动。李陵不死心,想再次劝说苏武时,苏武却说:“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一个“王”字,从情感上拉开了与李陵的距离;一个“死”字,表明了自己誓死不降的决心。④心灵困境。对于苏武而言,高官诱惑可以抵制,生存困难可以克服,情感软化可以不为所动,但苏武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心灵困境——孤独、绝望、寂寞、无助……受不了孤独,忍不了绝望,耐不了寂寞,抗不了无助,是人类的通病。但苏武毅然决然地忍受着心灵的煎熬,持节牧羊,终于等到了归汉的那一天。思路整合填空:①

为保名节,引刀自绝

放逐北海,威武不屈

以强壮出,及白发还

文白对译学习活动三群文阅读比较鉴赏主题阅读求仁而得仁

苏武被囚禁在大窖中,断绝吃喝。他顽强地与环境斗争,茹毛啮雪。他知道此时只有顽强地生存下去,才能维护汉朝使者不“屈节辱命”的形象,维护汉朝的尊严。黄宗羲说,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万世,不论一生。苏武堪称如此之大丈夫。在历史和现实的长河中,苏武的精神永远熠熠闪光,与日月同辉,照耀着中华儿女,照耀着人类大地。阅读下面的文章,让我们一同感受苏武之精神品格。文本阅读文本一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昔萧、樊囚絷,韩、彭葅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举,谁不为之痛心哉?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选自《古文观止·答苏武书》,有删改)文本二

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文本三

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

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

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

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李白《苏武》)阅读思考1.相传苏武归汉后,曾致书李陵,望其归汉,李陵作《答苏武书》回复。文本一即《答苏武书》的内容,请阅读后,说说这段文字侧面塑造了苏武怎样的形象。参考答案

这段文字向我们展现的是苏武回国后不忘旧友的品质,因为在李陵劝降苏武时,苏武看到李陵尚存爱国之心,而李陵自己也曾表达愧悔之意,所以苏武归国后希望能帮他“改邪归正”,让他回归到节义的道路上来。这是苏武由己及人、不忘旧情的表现。2.阅读三篇文本,结合课文《苏武传》,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说说“苏武精神”,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条理清晰,见解独到。示例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在匈奴,十几年持汉节,其精神是一种可贵的爱国精神。因为爱国,他牢记国家荣辱,慷慨奉献,不为威逼所动,不为富贵所诱。他对汉朝充满思念却归期无望,忍饥挨饿,志节不改,在苦难中做了最执着的坚守。与李陵相见,爱国之心如铁石坚。苏武的精神在当今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译文

文本一

……以前高皇帝率领三十万大军,被匈奴围困在平城。那时,军中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而还是断粮七天,只不过勉强脱身而已。何况像我这样的人,难道就容易有所作为吗?而当权者却议论纷纷,一味怨责我没有以死殉国。不过我没有以死殉国,的确是罪过。但您看我,我难道是贪生怕死的小人吗?难道有背离君子宠爱、抛弃妻儿却反而认为对自己有利的人吗?我之所以不死,是因为想有所作为。本来是想如前一封信上所说的那样,要向皇上报恩,实在因为徒然死去不如树立名节,身死名灭不如报答恩德。前代范蠡不因会稽山投降之耻而殉国,曹沫不因三战三败之辱而自杀,最终,范蠡为越王勾践报了仇,曹沫为鲁国雪了耻。我一点赤诚心意,就是暗自景仰他们的作为。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怨责之声已四起;计划尚未实行,亲人被杀害。这就是我面对苍天极度悲痛的原因啊!

您又说道:“汉朝给功臣的待遇并不菲薄。”您是汉朝的臣子,怎能不说这种话?可是,以前萧何、樊哙被拘捕囚禁,韩信、彭越被剁成肉酱,晁错被杀,周勃、魏其侯被判罪处刑。其余辅助汉室立下功劳的人士,如贾谊、周亚夫等人,都确实是当时杰出的人才,具备担任将相的能力,却遭到小人的诽谤,他们都遭受迫害、屈辱,最终使有才之人遭到诋毁,才能无法施展。他们二人的遭遇,谁不为之痛心呢?我已故的祖父李广,身任将军,其功绩谋略盖天地,忠义勇气冠于全军,只是因为不屑迎合当朝权贵的心意,结果在边远的疆场自杀身亡。这就是功臣义士手持兵刃叹息不止的原因。怎么能说待遇“不薄”呢?您过去凭着单车出使到拥有强兵的敌国,遭逢时运不佳,竟至伏剑自刎也不在乎;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差点死在北方的荒野。壮年时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老母在家中亡故,妻子也改嫁离去。这是天下很少听到的,古今所没有的遭遇。异族未开化的人,尚且还称赞您的节气,何况是天下的君主呢?我认为您应当享受封领地、赏千乘的诸侯待遇。可是,听说您回国后,赏赐不过二百万,封官不过典属国之职,并没有一尺土的封赏,来奖励您多年来对国家的效忠。而那些排斥功臣、扼杀人才的朝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