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之对比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析版通用版)_第1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之对比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析版通用版)_第2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之对比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析版通用版)_第3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之对比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析版通用版)_第4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之对比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析版通用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22•广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

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天下》)

【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

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

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

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

1.下列语句中的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行/拂乱其所为

C.曾益/其所不能D.必无受/利地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征于自言和而自夷

B.百里奚举于中东TlJ买骏马

C.孙叔敖之削五十而却天命

D.覆寝之丘战则i直从

3.下列选项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王果以美地封其子

A.以其境过清B.咨臣以当世之事

C.可以一战D.属予作文加记之

4.下列对两段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主要阐述了忧患意识对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B.乙文叙述了孙叔敖之子听从其父劝告,接受肥沃封地一事。

C.甲文以议论为主,辅以记叙;乙文以记叙为主,兼以议论。

D.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做人做事要有忧患意识”的主题。

5.请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舜发于吠亩之中。

(2)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答案】ɪ.A

2.C

3.B

4.B

5.(1)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

(2)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

【解析】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做简单翻译,理

解句子大意,然后根据基本的古文语法规则进行句读;同时善于利用虚词的作用,如一些句首句末的语气

词,句中的助词等。

A.句意: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句中“天”是主语,“降”是谓语,“大任”是宾语,

而“于''是介词,和''是人"构成一个介宾短语,不可分开。正确断句应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选Ao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译为“脸色”;

B.都译为“集市”;

C.通“智”,智慧/知道;

D.都译为“请允许”;

故选C。

3.此题考查一词多义。

例句:王果以美地封其子。以:介词,用,拿。

A.连词,因,因为;

B.介词,用,拿;

C.介词,凭借;

D.连词,来,用来,表目的;

故选Bo

4.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对原文内容有大致了解,叙事部分理清事件

的脉络,议论部分可结合事件推断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B“乙文叙述了孙叔敖之子听从其父劝告,接受肥沃封地一事”表述有误,根据乙文“王果以美地封其子,

而子辞,请寝之丘”可知,孙叔敖死后,楚王拿肥沃的地方封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并没有接受,

而是按照其父所说的请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

故选B。

5.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文言文句子翻译要点: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准确,尤其注意一些关键词

的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结合上下文,语句通顺,语意、语气不变;直

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

(1)发:兴起,指被任用。联亩:田地。

(2)知:知道。恶:厌恶。以……为:把……作为。

【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

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

起用。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

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

能力。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

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

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

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

灭亡的道理了。

【乙】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我死后,楚王就会

封赏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块叫寝的山地,这地方贫瘠,名声很坏。楚

国人敬畏鬼神,而越国人事鬼神以求福。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

拿肥沃的地方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请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所以到现在也没有

失掉这块封地。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

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

(-)(2022•四川成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

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可以调骞琴素:不加装饰的

B.无案牍之劳形形:形体、躯体

C.百里奚举于山市:集市

D.衡于虑衡:平衡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A.有仙则名思而不学则殆

B.何陋之有箕畚运于渤海年尾

C.舜发于吠亩之中所恶有甚于死者

D.然后知生于忧患地死于安乐也鸣之W不能通其意

8.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A.(通过这些)来感动(他的)内心,容忍(他的)性格,曾增加他的才干。

B.因此,感动(他的)内心,容忍(他的)性格,增加他的才干。

C.因此,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曾增加他的才干。

D.(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晨撼,使(他的)性格坚忍,增加他的才干。

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文均明确表达中心。甲文明确提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乙文结尾点明中心“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

B.两文均涉及人生处境。甲文写作者虽然身居陋室,但是不甘贫贱;乙文谈到了将担大任者须经受艰

难处境的磨炼。

C.两文均有举例。甲文举“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乙文用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证明人才造就于

艰苦环境。

D.两文语言特色鲜明。甲文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乙文使用不少排比句,气

势充沛,雄辩有力。

【答案】6.D

7.A

8.D

9.B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D.“衡:平衡”解释错误,句子意思是:思虑阻塞。“衡''是通假字,同"横”,意思是“梗塞,指不顺故

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

A.副词,都是“就,便”之意;

B.助词,提宾标志,不译/结构助词,的;

C.介词,从/介词,比;

D.连词,表并列,无意义/连词,表转折,去卜

故选Ao

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动心忍性”在此处应为“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据此排除AB;“曾益”是一

个词,“曾”通“增”,增加。据此排除C∙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甲文写作者虽然身居陋室,但是不甘贫贱”说法错误,甲文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的是自己

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故选B。

【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

(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

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

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乙]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

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

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

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

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

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

灭亡的道理了。

(三)(2021.辽宁锦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甲]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峭、⅞Λ之阻,当秦、陇之襟喉②,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之必争之地也。天下

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④之候⑥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⑥之酷。其池

塘竹树,兵车蹂蹴⑦,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矣。予故

尝日:“园囿⑧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褒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圆囿之兴废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

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已之私,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宋.李格非《书V洛阳名园记>后》)

[注]①淆(xiG。):山名。⅜(mian):古隘道名。②襟喉:喻要害之地。③走集:出入必经的要地。④

治乱:即太平和动乱。后文的“治忽”同“治乱⑤候:征兆。⑥五季:指五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

后周。⑦蹂蹴:蹂躅。⑧囿(you):饲养动物的园地。

10.(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人恒过__________

②衡于虑__________

③予故尝曰

④化而为灰烬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A.国恒亡/去国怀乡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皆以美于徐公

C.欲退享此/欲报之于陛下也

D.盖四方之必争之地也/何陋之有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

(4)乙文第二段“园囿之兴废”的事例印证了甲文中的观点。

(5)谈谈乙文给你的启示。

【答案】10.(1)犯错误同“横”,梗塞,不顺曾经成为

(2)C

(3)①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②天下如果经常太平无事也就罢了,一旦有战事,那么洛阳总是首先遭遇战事。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乙文启示我们要有忧患意识,不要贪图享乐。只有心怀一定的危机感和忧虑感才能使我们在当今社

会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寻求立足之地。

【解析】

10.(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解答此题,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平时

积累,根据句意理解词意。

①句意为:人常常犯错。过:犯错误。

②句意为: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③句意为:我因此曾说。尝:曾经。

④句意为:化成灰烬。为:成为。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解答此题,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平时积

累,根据句意理解词意,最后将两个词语的意思进行对比作答。

A.名词,国家/名词,国都;

B.介词,在/介词,比;

C.用法和意义相同,动词,想要;

D.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句的标志,不译;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册k调、换、补、移。

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①重点词:所以,用这种方法来;忍,使……坚忍;曾,同"增”,增加。

②重点词:当,如果;己,罢了;受兵,遭遇战事。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园囿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句意为:馆第园林的繁盛或

毁灭,就是洛阳兴旺或衰败的征兆啊。甲文第二段“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意思是:

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

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乙文第二段“园囿之兴废”的事例印证了甲文的这两句的观点。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由乙文第三段“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褒而知;洛阳之

盛衰,候于园囿之兴废而得“可知,本文论证从洛阳的盛衰可以看出国家的治乱,洛阳园林的兴废可以看出

洛阳的盛衰。用一句话来说,洛阳园林是国家治乱兴衰的晴雨表,对朝廷的腐败提出了强烈的忠告,表现

了作者对衰微的国势的清醒认识和深刻忧虑。联系我们的生活,乙文启示我们要有忧患意识,不要贪图享

乐。

【参考译文】

【乙】洛阳地处全国的中部,拥有靖山、海池的险阻,算是秦川、陇地的咽喉,又是赵、魏争着向往

的地方,是四方诸侯一定会争抢的地方。天下如果经常太平无事也就罢了,一旦有战事,那么洛阳总是首

先遭遇战事。为此我曾说过:“洛阳的兴盛和衰败,是天下太平或者动乱的征兆啊。”

正当唐太宗贞观、唐玄宗开元盛世时,公卿贵族、皇亲国戚在东都洛阳营建公馆府第的,号称有•千

多家。等到后期遭受动乱而流离失所,接着是五代的惨痛破坏,那些池塘、竹林、树木,被兵车践踏,变

成一片废墟。高高的亭阁、宽大的楼台,被战火焚烧,化成灰烬,跟唐朝一起灰飞烟灭,没有留下一处。

我因此曾说:“馆第园林的繁盛或毁灭,就是洛阳兴旺或衰败的征兆啊。”

况且天下的太平或动乱,从洛阳的兴衰就可以看到征兆;洛阳的兴衰,又可以从馆第园林的兴废看到

征兆,那么《洛阳名园记》这作品,我难道是徒劳无益、白费笔墨的吗?

唉!公卿大夫们现在正被朝廷提拔任用,放纵一己的私欲,为所欲为,却忘掉了国家的太平或动乱的

大事,想以后退隐了再享受这种园林之乐,能办得到吗?唐朝最后覆灭的情形就是前车之鉴啊!

(四)(2021•广西贵港•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记(节选)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

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

乎?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橘倾樨摧,薄

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

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

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

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奥举

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物喜/刀劈狼首(《狼》)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得之则生(《鱼我所欲也》)

C.发于声,顶后喻W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唐雎不辱使命》)

D.舜发于吠亩之中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1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项是()

A.而或长烟下空上下「白(《湖心亭看雪》)

B.把酒顺风顺表涕零(《出师表》

C.衡于虑,而后年盗窃乱贼而不作(《大道之行也》)

D.征于自未尝稍降辞自(《送东阳马生序》)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予尝来古仁人之心求:

(2)行胡乱其所为拂: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15.《岳阳楼记(节选)》第②③段写“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其用意是什么?

16.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自己的话说说两文的作者分别提出了怎样的

治国之道?

【链接材料】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①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②家,安乡重

家则敬上畏罪③,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

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治国》

【注释】①奚以:即“以奚”,根据什么。以,介词,根据.奚,何,什么。②重:重视。③敬上畏罪:

恭敬君上,畏惧犯罪。敬,恭敬,尊重。上,君上,泛指统治者。罪,犯罪或作恶的行为。

【答案】ILB

12.C

13.探求违背

14.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

15.传达出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衬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突出作者“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提出了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观点,[链接材料]则提出了治国之道,必先

富民的观点。

【解析】

11.A.以:因为/用;

B.则:都是就,于是的意思;

C.而:表顺承,然后/表转折,但是;

D.于:从,自/比;

故选B。

12.A.-:都是全、都的意思;

B.临:都是面对的意思:

C.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兴起;

D.色:都是脸色的意思;

故选Co

1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

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求:探求;

(2)句意: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拂:违背。

1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

异义词、通假字等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浮(浮动),跃(闪耀),璧(圆形正中有孔的玉),

沉璧(像沉入水中的璧玉)”是句中重点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15.本题考查理解写作手法的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抓住关键句分析理解,简洁准确表述。选文②③

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不同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

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选文第④段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

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选文第②③段写“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其用意是:传达出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

情境,衬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突出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和爱国情怀。

16.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的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抓住关键句分析理解,简洁准确表述。从“入则无法

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可知,孟子认为,在内没有能干的大臣,时时注意修明法度,没有敢于直谏的贤

±,处处提醒国君克己慎终,在外又没有敌国的抗衡、外寇的侵扰,如此安适的环境,首先带来的必然是

精神的怠惰和意志的消沉,这是精神上的死亡,紧接着必然是物质上的死亡——“国恒亡”,《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提出了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观点。[链接材料]开门见山则提出了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观点,然

后从“民富则易治”和“民贫则难治”两方面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得出“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的结论。

【参考译文】

《岳阳楼记》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

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

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

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

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瀛

起光辉,山岳也隐没J'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

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

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

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

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

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

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

是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

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

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

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

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II。

链接材料译文: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凭什么这样说?

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

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

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

然后再加以治理。

(五)(2022•安徽合肥•二模)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

【乙】朕①膺②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

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

辅政,以安吾民。

(节选自《明史•大祖本纪三》)

[注]①朕:指明太祖朱元璋。②膺:受。

17.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然后能改然:

(2)衡于虑衡:

(3)国但亡恒:

(4)日勤不后怠:

(5)好善恶恶恶:

18.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

19.【甲】文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讲述了“”的道理;【乙】文中明太祖说皇太孙”宜

登大位”的原因是““(用原文句子或词语填空)

20.请简要分析【甲】文中"法家拂士''和【乙】文中“文武臣僚’'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答案】17.这样同“横”,梗塞、不顺常常,经常懈怠,放松讨厌,憎恨

18.(1)(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2)奈何我出身贫寒低微,没有古人那样的渊博知识。

19.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天下归心

20.甲文中的法家拂士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内在保障。

乙文中明太祖认为只有文武百官同心辅佐政事,才能做到为百姓谋利益,安定团结百姓。

【解析】

17.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可结合句意推断词义。

(1)句意:这样以后才能改正。然:这样;

(2)句意:思虑阻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3)句意: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恒:常常、经常;

(4)句意:每天非常努力,不偷懒,不怠慢。怠:懈怠、放松;

(5)句意:喜好美善,憎恨丑恶。恶:讨厌、憎恨、憎恶。

18.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首先要找

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

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句注意重点字词“征(显露,表现)、于(在)、发(流露,表现)、喻(知晓,了解)要理解正确:

(2)句注意重点字词“奈(奈何)、起自(出身)、博知(渊博的知识)”要理解正确。

19.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与筛选概括内容。

结合【甲】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知,(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执法的

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上,在国外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

写的是死于安乐,安乐的结果也往往就是国家的灭亡;再结合“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可知,【甲】

文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讲述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

结合【乙】文“皇太孙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可知,天下人归顺皇太孙,最适合于登皇帝位,由此可筛

选概括出【乙】文中明太祖说皇太孙“宜登大位'’的原因是“天下归心

20.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结合【甲】文"入则无法家拂上,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知,(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执法的

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上,在国外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法

家拂士”在这里是指有法度的世臣,辅佐君主的贤士,他们起着辅佐君主,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作用;

结合【乙】文“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可知,内外文武百官同心协力辅佐政事,来安定国内

的百姓,“文武臣僚”是指:君主政权中的文武官员。他们可以辅佐君王治理国家,是国家发展当中的一个重

要的因素。综上可知,【甲】文中"法家拂士''和【乙】文中“文武臣僚''都是国家的人才,任何国家的发展都

离不开人才,离不开贤臣的辅佐。

【参考译文】

【乙】我承担天命三十一年,心里总是为国家和百姓的安危而忧虑,日II勤劳,不敢懈怠,致力于为

百姓谋利益。怎奈出身贫苦低微,没有像古人那样渊博的知识,喜好美善,憎恨丑恶,远远比不上他们。

今日懂得了万物本身的客观规律,难道还有什么哀念之情吗?天下人归顺皇太孙,最适合于登皇帝位。内

外文武百官同心协力辅佐政事,来安定我的百姓。

(六)(2022•山东东营•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惠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目:“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魏微日:“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日:“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

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微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

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行拂乱其所为拂:

②出则无故国外患者敌:

③创业与守成孰难孰:

④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生:

22.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甲文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23.试析甲、乙两文在写作艺术特色上的异同。

【答案】21.①违背②匹敌、相当③哪一个,哪一样④产生,发生

22.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认为在富贵中易滋生骄奢,在疏忽中易

产生祸乱;这与甲文中孟子所认为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是相似的。

23.相同之处:两文多用对仗句,既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当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

辩的说服力。

不同之处:甲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乙文

采用对话方式说理议论,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解析】

2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

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行拂乱其所为'’的句意是: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的句意是: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敌:匹敌、相当。

(3)“创业与守成孰难”的句意是:创业与保持成就哪个难?孰:哪一个,哪一样。

(4)“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的句意是:常常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生:产生,发生。

2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选文中唐太宗关于“创业”与“守业”的看法,体

会他的治国思想,并联系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论述,找到两人治国思想的相似点进行分析。

[乙]文中唐太宗与房玄龄、魏征一起探讨关于“创业与守业孰难”的问题时,表明了“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

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的观点,说明唐太宗认为国家安定后,(君主)因为富贵而变得骄奢淫逸,因为

忽视治理而产生祸乱,这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是一致的。即唐太宗和孟子都认为君主需要居

安思危,才能守住基业。

23.考查对文章写作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作者运用排比的方法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

任的人的事例,阐述了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

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

文章还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乙]文叙写唐太宗与房玄龄、魏征一起探讨“创业与守业孰难'’的问题,运用对话方式说理议论,多采用

对仗的语言,如“出百死,得一生”“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等,语句显得错落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说

服力,从而体现出强大的论辩力量。

据此分析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乙)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创业与保持成就哪个难?“房玄龄回答说:“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

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使他们称臣,创业难啊!”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在艰难的时候取得天下,而

在安逸的时候失掉天下的,保持成就难啊!”太宗说:“玄龄协助我一起取得了天下,历经百战,九死一生,

所以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协助我一起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疏忽的时候发生祸

乱,所以懂得保持成就的艰难。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保持成就的艰难,正应该和大家谨慎对待。”

(七)(2022.广东.东莞市竹溪中学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基其所不能。

人恒耳,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日:“吾终于此乎?”种曰:“汤系①夏台,文王囚菱里,晋重耳奔②翟,齐

小白奔莒,其半王霸。由是理之,何遽不为福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

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

人,厚遇宾客,济贫吊死,与百姓同其芳。欲使蠡治国政,蠡对日:“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④,

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医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注释:①系:拘囚。②奔:意为逃往。③折节:屈已下人。④填抚:镇定安抚。

24.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5.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文言词句理解词义的方法解释

由是观之参考成语法:察言观色(1)_____

于是举国政展

课内迁移法:展予作文以记之(范仲淹《岳阳楼记》)(2)_____

大夫种

查阅词典法:①挥动,抖动:②奋起,振作;③整顿:(3)_____

振贫吊死

④救济;⑤通“震”,振动;⑥自古。(《古代汉语词典》)(填序号)

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回的一项是()

A.其卒王霸/卒获有所闻B.人恒过/以其境过清

C.曾承其所不能/有所广装D.等其筋骨/与百姓同其等

27.请用7”给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

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28.下列对于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或硕的一项是()

A.甲文开头以排比句列举六位历史名贤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增强了文章气势,有力地证明了磨难造

就人才的观点。

B.乙文中文种引用历史上四位明君的故事,意在劝说越王勾践正视眼前的困境,相信好运气终将降临,

终能摆脱吴军的围困。

C.乙文中范蠡在勾践拟安排他担当治国重任时,直截了当地说明了自己和文种各自的长处,足见其理

智、无私、爱国。

D.甲乙两文的主题都是“生于忧患”,甲文从人才成长和国家治理两方面进行了正反论述,乙文则以人

物的言行来表达。

29.简要分析越王勾践最终能反败为胜的原因。

【答案】24.(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

(2)(一个国家)如果内部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上,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

侵扰,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25.观察通“嘱”,托付,委托④

26.A

27.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28.B

29.①国内有文种、范蠡这样善于辅佐的治国贤臣(重用人才);②国外有吴国这样时时存在的敌对国

家和可能带来的灾祸;③身为君主的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④关心百姓,与民劳作,以民为本,取得民

心。⑤善于听取臣子意见,从谏如流。

【解析】

2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册k调、换、

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

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故:因此,所以;将:将要;任:责任,使命;是:此,这,这样的。

(2)入,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出:在国外;敌国:势力、地位相

当的国家。

25.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

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1)成语“察言观色”意为:观察言语脸色来揣摩对方的心意。观,看。根据“参考成语法”解释"由是

观之”中的“观”同样为“观察、看”之意。句意:由此看来;

(2)“属予作文以记之”意为: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属:嘱托。根据“课内迁移法”推知

“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中的“属”同样意为“嘱托、嘱咐”。句意:勾践于是把国家政事嘱托给大夫文种。

(3)“振贫吊死”意为:救济堂穷的人家,吊愁死者。结合“查阅词典法”,根据词典解释可推知加点字“振”

意为:救济;故选④

2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意为“最终”;

B.不同,犯错/过于;

C.不同,增加/好处;

D.不同,使……劳累/劳作。

故选AO

27.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句意为:于是亲身经历痛苦,深深地反思,把苫胆悬挂在座位旁,坐处卧处抬头就看到答胆,吃饭也

卖苦胆。

“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为三个并列短语,分条记述勾践日常行为,中间停顿;

故断为: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28.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B.有误,结合“何避不为福乎”,意思是“(忧患)为什么就不能转化为福呢”,勾践能知耻而后勇,忍

辱负重,最终摆脱了吴军突围。题干的“意在劝说勾践正视眼前的困境,相信好运气将会降临”表述不准确。

故选B。

29.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根据【乙】文“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

姓同其劳”可知,勾践关心百姓,与民劳作,以民为本,取得民心;

根据【乙】文“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可知,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

根据【乙】文“欲使盆治国政”“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等内容可知,

勾践善于重用人才,且从谏如流;

根据

【甲】文"入则无法家拂上,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和【乙】文”为

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等内容可知,有吴国这样的敌对国家时刻威胁安全;

据此可概括越王勾践反败为胜的原因即可。

【参考译文】

【乙】勾践被困在会稽时,曾感叹说广我将在此「结一生吗?”文种说:”商汤被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围

困在爱里,晋国重耳逃到翟,齐国小白逃到莒,他们都终于称王称霸天下。由此观之,我们今H的处境何

尝不可能成为福分呢?”吴王已经赦免了越王,于是勾践回国后,就自苦其身,苦心思虑,把苦胆挂到座位

上,坐着躺着仰头都能看见苦胆,吃饭时也尝尝苦胆。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

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颜色的衣服,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有德才的人的下面,能委曲求全,

招待宾客热情诚恳,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勾践想让范蠢来主持国家的政务,范蠢说:“打

仗之类的事情,文种比不上我,至于镇安国家、使百姓亲附,我也比不上文种。”勾践于是把国家政事嘱托

给大夫文种,而派范蠢和大夫拓稽,去吴国议和,留在吴国作人质。二年以后,吴国放回了范蠡。

(A)(2022•甘肃平凉•一模)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茸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庄周游于雕陵之樊

庄周游于雕陵之樊①,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②,感周之藏®而集于栗林。庄周口:“此

何鸟哉,翼殷④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躅步⑤,执弹而留之。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

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庄周怵然目:“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捐弹

而尽走,虞人逐而谛⑥之。

【注释】①雕陵之樊:雕陵为陵园名。樊,篱笆。②运寸:指直径一寸,形容鸟眼睛很大。③颗(sang):

额头。④殷:大。⑤蹇(jian)裳躅(jue)步:用手提起衣裳,快速行走。⑥津(sui);斥责,诘问.

3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曾益其所不能曾:

(2)而后母作

(3)异鹊丛而利之从:

(4)捐弹而反走反:

31.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舜发于吠亩之中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B.曾益基所不能基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C.一异鹊目南方来者自非亭午夜分(《三峡》)

D.感周之颠W集于栗林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3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