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二)(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基础知识训练_第1页
诗歌鉴赏(二)(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基础知识训练_第2页
诗歌鉴赏(二)(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基础知识训练_第3页
诗歌鉴赏(二)(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基础知识训练_第4页
诗歌鉴赏(二)(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基础知识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二)

(八年级)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2.请选择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L最爱2.C3."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

"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

【解析】L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

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

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最爱"二字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西湖早春风光的喜爱,是最能突出诗人情感的一个

词语。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赏析。

C.“春草深密、绿色醉人”表述有误,“浅草才有没马蹄"意思是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根据"浅草"一词可

知此时的春草还没有长得丰茂。

故选C。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感情的揣摩。

几处旱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几处""谁家〃说明早莺、新燕不多,由此写出当时飞鸟活动较少,天气刚刚转暖;

"早莺"和"新燕"的早、新直接写出了莺和燕都是刚刚回来的,突出了春天刚刚开始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唐]崔颖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萎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乘鹤而去,写出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B.前两联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

C.颈联诗人用"历历""萋萋"两个叠词写出树木分明、草木茂盛的样子,表现出他对家乡的热爱。

D.这首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

5.本诗颔联运用对偶的手法写景,请从学过的其他诗文中选取一例,并加以简析。

【答案】4.C5.示例:"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运用对偶的修辞于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

满目浓浓的秋意。

【解析】4.考查诗歌理解分析。

C.联系“日暮乡关何处是"可知,此时作者身处黄鹤楼之上,看到的汉阳城和河中小洲并不是家乡的风景。

本项"表现出他对家乡的热爱”有误。

故选C。

5.考查诗句赏析。开放类试题,符合题目的要求,结合相关诗句内容赏析即可。

如:《春望》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就运用了对偶的修辞。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

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

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

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以下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黄鹤楼

崔颖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⑴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至塞上》首联中的"单车”说明此次出使随从非常少。

B.《使至塞上》颈联中的"孤烟"指烽烟,"长河"指长江。

C.《黄鹤楼》中诗人满怀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

常可见的江楼。

D.《黄鹤楼》中的"黄鹤一去"把读者的视野引向茫茫远方,"白云千载"又让人联想到上下几千年的风云变幻。

⑵下列对两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至塞上》颔联以"征蓬"和"归雁"自比,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孤独、伤感。

B.《使至塞上》颈联中的"直"与"圆"字,精炼传神,描绘出一幅线条简约、意境丰富的塞外风景图。

C.《黄鹤楼》颈联中的"萋"与"凄"意思相近,使人心生凄凉之感,引发了诗人的乡愁。

D.《黄鹤楼》尾联抒发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思念故乡之情。

【答案】(I)B

⑵C

【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思是: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长河"指黄河;不是“长

江”;

故选Bo

(2)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C.《黄鹤楼》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思是:阳光下汉阳的树木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

繁茂的鹦鹉洲。"萋萋”形容草木茂盛,"凄"有凄清、凄凉之意,"萋"与"凄"意思不同;草木繁茂,以乐景衬

哀情,引发了诗人的乡愁:"《黄鹤楼》颈联中的‘萋'与‘凄’意思相近,使人心生凄凉之感"有误:

故选C1,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小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登高怀远,所登之地,所登之时皆含情感。《野望》中,诗人王绩首联便点出了"望"的时间是①,

地点在"②”,流露出自己欲从田园中寻求慰藉而不得的孤寂之情;而杜甫的《春望》在题目即点出

了"望”的时间,但整首诗找不到"望”的确切地点,意在表明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诗人③之情。

8.阅读画线诗句,从中任选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

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7.傍晚或薄暮东皋忧国、伤时、思家、悲己。8.示例1:选择:"牧

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夕阳的余晖下,牧人紧锣密鼓地迈着脚步,"∣W∣W"地吆喝着浑身滚圆的小牛

犊,带着知足的笑意归来;风尘仆仆的猎人,脸上热情洋溢,骑在马背上。身后是一天收获的猎物,满满

地堆在马背。

示例2:选择:"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国家动荡,杜甫一直颠沛流离。他思家、忧国无计可施,一天

天地着急,整日挠头沉思,本己早白的头发日渐脱落,短短的几天,头发就所剩无几。长长的发簪显露于

外,简直要掉下来。

【解析】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情感分析。

①②"东皋薄暮望”意为: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其中的“东皋”点明了望的地点,"薄暮"点明了时间。

③考查赏析作者情感。联系写作背景可知,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三月。先一年六月,安史叛

军攻进长安,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先一年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廓州羌村,于北赴

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己逾半载。全诗找不到望的具体地点,意在表明作者的被囚长

安时的孤苦无依,无家可归之感。也通过自己的遭遇,暗含了百姓流离失之感,表达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

情。

8.本题考查描绘诗中画面。

开放类试题,在尊重诗句原意的基础上,用生动形象地语言描绘即可。

如"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犊回来。猎人打猎归来,马上驮着

猎物,收获颇丰,他们的脸上都是笑意。"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

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掉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阅读下列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②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③。

【注】①春兴:春游的兴致。②阴阴:形容杨柳幽暗茂盛。③洛城:洛阳,诗人家乡在洛阳附近。

9.两首诗均写到了春天的"杨柳",但却呈现出春天的不同阶段,具体来说,《钱塘湖春行》描写的是初春的

景色,"杨柳"的特点是;《春兴》描写的是的景色,"杨柳"的特点是

10.在情感表达上,两首诗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表达了诗人对春景的喜爱之情,不同之处在于《春兴》还表

达了诗人的情感,由"_____"二字可知。

【答案】9.参考:鹅黄嫩绿(或嫩绿);暮春;幽暗茂盛(茂盛、枝繁叶茂、苍翠浓郁)

10.思乡乡梦

【解析】9.考查比较阅读。

第一空:《钱塘湖春行》描写的是初春的景色,此时杨柳刚刚萌芽,呈现出一种鹅黄嫩绿的颜色,富有生机

与活力。

第二空:根据《春兴》中的"残花落尽"可知,本诗描写的是晚春景色。

第三空:根据诗后注释“阴阴:形容杨柳幽暗茂盛"可得:幽暗茂盛。

10.考查赏析诗人感情。

根据第三句"春风一夜吹乡梦"中的"乡梦”可知,《春兴》还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1.下列是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交代游踪,简洁明快地勾画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迷人眼""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百花盛放使人眼花缭乱,春草深密欣欣向荣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12.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钱塘湖出行》写的是初春景色,那么《春兴》一诗描

写的是春天哪个阶段的景色?你是通过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答案】U.C12.暮春"杨柳阴阴"、"残花落尽"(或"残花")"流莺"

【解析】IL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

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意为: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

马蹄。因为是早春,花儿不是成簇成簇的生长,因而用"乱"来形容;春草还没有长得丰茂,只有没过马蹄那

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写出了西子湖畔百花盛放使人眼花缭乱,春草深密欣欣向荣的景象"有误;

故选C。

1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句内容。

结合《春兴》中"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一句可知,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

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

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流莺。这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画。两句中雨晴与柳暗、花尽与莺见之间又存在着

因果联系。“杨柳阴阴",细雨的洒洗,使柳色变得深暗了;"残花落尽""流莺",写落尽残花,方露出流莺的

身姿,从中透露出一种美好的春天景物即将消逝的意象,体现暮春时的景象。

据此可知,《春兴》一诗描写的是暮春的景色,可通过"杨柳阴阴"、"残花落尽"(或"残花")、"流莺"这些词

语看出。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差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

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14.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答案】13.C14.示例1:"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2:"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解析】13.本题考查古代诗歌的理解赏析能力。

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写诗人身居闹市,却没有感受到车马的喧闹,

强调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表现的是陶

渊明归隐田园的悠然自得、安贫乐道的心境,诗歌中"心远地自偏”是表达诗人内心恬淡悠闲,虽然身居闹市

也能安然自若的情绪;"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有误:

故选C∙

14.本题考查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语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思是: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

那远处的南由映入眼帘。可以抓住语句中的"悠然"和"见"字来分析。解答时要结合作者当时的心境和作者的

思想情感来分析,两个词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闲适和惬意。

示例一:"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

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字体现了诗人不是刻意寻找南山,有意追寻美好的景致,而是不经意间就看到了(欣赏到了)

南山的景色,悠然自得之意油然而生,达到一种情与景融的境界,与本诗营造的闲适淡然,随遇而安的情

境相吻合。

15.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渔家傲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朋鸟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

⑴上片“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展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你描述。

⑵你能根据下片词人的回答,以及词人的人生经历,概括出这首词包含的情感吗?

【答案】⑴遥远的天际,云涛翻涌,与晓雾相连,一片苍茫。星河流转,千帆竞舞,雄奇而壮丽。

或者:云涛理解为海涛。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

天上的银河似乎要转动一般,而无数的船只舞动着风帆在风浪中前进。

(2)①对现实的不满(超越);②才华无用的感慨(对一己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思考。/现实中空有才华,却无

处可归的悲苦、惆怅。);③对自由美好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详解】(1)本题考查画面描述。

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上恰当的形容词加以描绘即可。该句的意思是“水天

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据此加以适当的修饰进行描绘即可。

示例:辽阔的长天连接着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浑茫无际;浩瀚的星河似乎在转动,海上刮起了大风,

无数船只在风浪中颠簸向前,犹如在风中飞舞。海天相接,千帆竞发,虚虚实实,辽阔壮美。

(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把握。

全词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J'

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景象壮阔。通过叙写梦中海天一色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

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其中"学诗谩有惊人句"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

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用"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16.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⑴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绝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一诗。

⑵关于这首诗歌,下列选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诗中前两句由折戟引出“认前朝"一一"三国赤壁",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作慨叹,为后两句作铺

垫。

B.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

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

C.这是一首与三国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的“周郎"

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周瑜。

D.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

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

⑶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⑴咏史

⑵D

⑶不好。

平仄、韵脚虽然无一不合,却毫无诗味。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写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

吴失败后的屈辱,以: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

含蓄•

【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认前朝""周郎""二乔"等词语可知,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咏怀”诗。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理解错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思是: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

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

迁,而只间接的描绘了两个东吴著名美女的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

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

从反面假想其失败。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

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

抑郁不平之气。而非"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故选D。

(3)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先答不好,然后从内容角度答出理由即可。

“铜雀春深锁二乔"意思是: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从内容上看,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

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试想,若东吴前国主

和当朝主帅之妻均已被曹军掳去铜雀台,那战争的结局不言自明,这就使得全诗既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

富有情致。而"国破家亡在此朝"太过直白,没有韵味。因此,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不

好。

17.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暮。

月夜®

今夜那州月,闺中②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杳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④,双照泪痕干。

(注)①天宝十五年春天,杜甫从邮(fu)州只身奔向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②闺中:

指作者的妻子。③云鬟(hu台n):女子乌黑浓密的头发。④虚幌(huang):透明的窗帷。

⑴发挥想象,描绘《春望》首联所展现的画面。

⑵以上两首诗都是杜甫困居长安期间所作,请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各有什么异同。

【答案】⑴示例:国都沦陷,城池破败,到处是残垣断壁,虽然山河依旧,可春天的长安城乱草丛生,林

木苍苍,满目凄然。(意思相近即可)

⑵示例:思想感情方面:《春望》除了抒发诗人思念家人的感情外,更抒发了对时局动乱、国家衰败、人民

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或更抒发了忧国、伤时、悲己的思想感情);《月夜》抒发

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写作手法方面:《春望》主要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月夜》则全用虚写,借助想

象,抒写感情。(意思相近即可)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描绘的画面。在理解的诗询含义的基础上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意思是: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据此理解

并描绘画面。

示例:山河依旧,但是国都沦陷,乱草丛生,林木荒芜,城池尤显残破。映入眼帘的一片狼藉,悲哀之情

充斥着内心。

(2)本题考查诗人情感的表达。

相同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同样表达

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牵挂。

不同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

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但杜甫

因时伤怀,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运用借景生情,移情于物的手法,

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意思是说,蒙蒙雾气,也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

玉臂。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

作者通过想象妻子思念自己的情形,表达对妻子儿女的思念。

阅读《春望》《雁门太守行》,完成下面小题。

【甲】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8.下面对【乙】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

前。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

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全诗以色彩炫耀的词语,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

归的英雄气概。

19.两首诗都和战争内容相关,但诗人表达的情感有异有同,不同的是【甲】诗表达了,【乙】

诗表达了。相同的是都流露出的拳拳的,

【答案】18.C19.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爱

国之情

【解析】18.本题考查诗歌理解。

C.有误,"塞上燕脂凝夜紫"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

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所以并非“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反而是反映战争的残酷,所以选项

错误;

故选Co

19.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

由甲诗"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和"恨别鸟惊心”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国破家亡之时,感慨别离和战争的残酷;

由甲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知作者感慨自己的悲惨遭遇,让他十分的悲痛;表达了忧国伤时、念家

悲己的情感。

乙诗"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可知战争的惨烈;"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

们不畏生死,面对战争毫不畏缩,将士们愿意为了国家统一,将生死置之度外(誓死报效国家)的英雄气

概,同时表达了诗人勇往直前,愿以死报国(立志报国)的决心。

综上所述,流露出的相同的点都是对于国家的热爱。不同点是甲诗“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乙诗表达

“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0.在班级的“诗词大会""你说我猜"环节,要求同学们根据所给出的线索猜出某两句诗歌,请你在下面的三

条线索之外再添加一条线索,让同学们将答案锁定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本诗的作者被后人称为"诗圣"。

B这首诗是诗人于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

C这两句诗中有两个词都凝聚着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愁思。

D____________

21.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案】20.这两句诗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以乐景写哀情,借"花"、"鸟"两种美好景物,表达了诗人忧伤国

事、思念家人、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21.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

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义: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

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解析】20.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为感伤国事,看到花开不禁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竟觉得那叫

声也很揪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本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以乐景衬哀情,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

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21.本题考查画面描述及情感主旨。所描述的画面要符合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

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描述,使之呈现"画面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为搔头思考,

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描述时抓住"白头""不胜簪”等词语作详细描述。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书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

景象,内心焦虑至极,极无聊赖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

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

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思想感情。

(一)

雁门太守行

①黑云压城城欲摧,②甲光向日金鳞开。

③角声满天秋色里,④塞上燕脂凝夜紫。

⑤半卷红旗临易水,⑥霜重鼓寒声不起。

⑦报君黄金台上意,⑧提携玉龙为君死。

22.下面对《雁门太守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①②句描绘了敌人率大军压境,仿佛黑云般滚滚而来,军情十分紧急:然云缝中射下日光,照在守

城将士的铁甲上,金光闪闪,将士们严阵以待。

B.第③④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表现了战斗的惨烈:鼓角争鸣,杀声干云,战场上血流成河,一缕

紫色的阴影弥漫在夜空里,显得异常悲壮。

C.第⑤⑥句写将士们乘夜奔袭,行军神速,天气寒冷,霜重鼓寒不闻声,更显气氛的悲壮。

D.第⑦⑧句用典故,抒写了赤胆忠诚的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大无畏之情,感人至深。

23.古诗讲究炼字炼句,用字凝练是诗歌的特点。请赏析"霜事鼓寒声不起"的"重"字的妙处。

【答案】22.B23."重〃形容天气奇寒,夜里霜结得很厚,导致战鼓都擂不响了。面对艰苦的行军环境,

援兵却不惧严寒,英勇无畏。

【解析】22.本题考查诗文鉴赏。

B."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意思是: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

为紫色。"凝夜紫"是指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暗示伤亡惨重;"一缕紫色的阴影弥漫在夜空里”分析有误;

故选

Bo

23.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霜重鼓寒声不起"意思是:天寒霜气凝重,战鼓声低沉不起。"重"是对"霜"的形容,表现天气寒冷,夜里霜

结得很厚,导致"声不起",即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低沉),表现行军环境艰苦,但是援军却无所畏惧,侧

面表现战士们不惧严寒,英勇无畏的形象特点。

阅读《渔家傲》,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4.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25.分析词中诗人写与天帝对话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24.示例一:这两句写天、云、雾、星河、千帆,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星河欲转"

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写海上起风后,舟船在风浪中飞舞

前进。融现实感受于梦境,想象奇特。

示例二:"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转,,"舞,,二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25.借梦境中与天帝的对话,表达

了对自己空有一身文学才华却屡遭丧乱,甚至连个人的安定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

【解析】2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意思是: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

风帆。这是写景句,作者抓住“天、云、雾、星河、千帆"几种景物,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

结合"舞"可知,这里运用了拟人修辞,把"千帆"拟人化,生动形象写出千帆舞动的画面,海上刮起了大风,

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壮阔而美妙。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接""连"

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

二字,化静为动,变平凡为神奇。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词

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

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出色地描绘了繁星的闪烁,也传神地写出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体现

了词人魂魄的昂扬飞动。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

了基调,同时也传达出词人豪放不羁的性情。

25.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庭,天帝殷切地问我:你打算到何处去?

这三句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

见慈祥的天帝。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这种遭遇,让词

人渴望关怀,渴望温暖,但现实中却不能得到,也只有将之寄托在幻想之中了。天帝的问话,词人的对答"学

诗谩有惊人句,学诗谩有惊人句",一个"谩"字,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

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也表达对对连个人的安定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苻菜,左右流之。窃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辍转反侧。

参差苻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存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6.这首诗起句运用""的手法托物寄意.

27.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26.兴27.表达J'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好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解析】26.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辨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V的意思是: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以关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引

发一种美好的联想一一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借眼前之物引出男女求偶的话题。这种写作手法叫起兴,所以此

处可以填"兴”。

27.本题考查诗歌主旨情感。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意思是: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的意思是: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关雎》这首诗歌描写的是一位男子在河边遇到了一个采荐菜的

姑娘,井对其生起爱慕之情后,展开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

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它的诗意十分单纯,充分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

对于美好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纯粹自然,感情真挚的故事。

28.阅读先秦经典,能让我们跨越时空,辗转于东周的大地上,增广见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⑴。窈批注:【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使人由雎鸠鸟求偶联想到君子淑女必

窕淑女,君子好逑。成佳偶,引出女主人公的一片情思。

参差苻菜,左右滁之⑵。窈窕淑

【2】诗中加点字"流""采""茎"三个字,写出了姑娘____________________

女,寤寐求之。的姿态。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3]是思念情人的心理活动描写,极其生动形象。

根转反侧131O【4】全诗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手法,回环咏唱,使热恋之情

参差苻菜,左右冬之。窈窕淑女,步步推向高潮。

琴瑟友之。

参差苻菜,左右手之。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⑷。

以上是明明对《关雎》的批注,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⑴请将其中的一处错误进行纠正(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分句即可)。

错误的一处是(),我的改正:

⑵请补全【2】【4】中的缺漏之处。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1】引出君子对淑女的思慕之情

(2)[21采摘存菜时勤劳的【4】重章叠唱

【详解】(1)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为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

是君子好的配偶。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引出君子对淑女的思慕之

情。【1】"引出女主人公的一片情思”表述错误。

(2)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

"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革之"意为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在船的左右两边去挑选

它。"流""采""茗"三个动词,写出了姑娘采摘荐菜时勤劳的样子;

《关雎》中还应用了重章叠句的修辞手法,重章叠句就是重复的章节、相似的句子叠加。在《关雎》中重

章叠句表现的是"三和",第一和"参差存菜,左右流之";第二和"参差吞菜,左右采之";第三和"参差存菜,

左右笔之"。"流""采""笔"三字的意思均是"采摘"之意。"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醒着睡着都在想,

用弹琴鼓瑟亲近,用敲锣打鼓隆重的仪式迎娶并使之快乐。这三句结构相似,使含义层层递进并加深,这

也是重章叠句的应用。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苻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茬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苻菜,左右芭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9.这首诗开篇写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运用了的手法,写出了的感情。

30.《关雎》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请说说这种表现手法在诗中的作用。

【答案】29.比兴写出了男子(君子)对淑女的殷切期盼。也可以答写出了男子(君子)对女

子(淑女)的纯洁美好的感情。30.能逐步深入地表现出君子对淑女纯洁炽热的情怀;突出诗歌的主

题;增强诗歌的节奏感,使诗歌更具有音韵美,达到一咏三叹、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解析】29.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把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I;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意思为:关

关鸣叫的水鸟,栖居在河中沙洲。善良美丽的姑娘,好男儿的好配偶。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

淑女陪君子的联想。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写出了男子(君子)对淑女的殷切期盼。

30.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作用。

《诗经》中“重章叠句”是常用的语言表现形式,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

达意的方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便于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形式,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起到了深化意境,渲染气氛,

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如“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强烈抒发了男子对心目中那个女子的渴慕之情。

31.阅读诗歌,完成下面题目。

莱葭

莱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涧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藻葭萋萎,白露未昨。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涧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城。

莱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滨。溯涧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⑴本诗选自《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是我国诗歌传统的源头。风、雅、颂、赋、比、

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总结•诗中的"伊人"指的是。

(2)班级召开"古诗苑漫步”综合性活动,活动中林青秀要诵读本诗,邕小江给其讲诗,他说重章叠句是《诗

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你举一个例子分析本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⑴现实主义那人,指所爱的人。

⑵示例:"苍苍""萋萋""采采","未晞""未已"渲染气氛,暗示了时光流逝。采用重章叠句增强诗歌节奏感、

音乐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

【详解】(1)第一空:考查文学常识。

《诗经》富有现实主义精神,首推《国风》中的两周民歌,其次是《小雅》《大雅》中的文人讽喻诗。它们

在内容上的主要特征是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和批判现实;在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文风朴素,语

言简洁,比兴巧妙,人物形象真实、自然而生动,生活画面亲切感人等。所以《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

义的源头。

第二空:考查词语释义。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2)考查写作手法。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

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

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

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本诗中第二、三节的内容与首节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了个别的词语。从“白露为霜"

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末已",象征着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至『‘在水之禊”,

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地"再到"宛在水中祉”,地点的变换象征着伊人的缥缈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

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凸显主人公坚持不懈的心情。重章叠句,层层推进,避

免了诗哥歌的呆板和累赘,加强了节奏和韵律,使得全诗主旨更加明确,情感表达更为强烈,读起来缠绵

俳恻,启人深思。

3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

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⑴《石壕吏》作者是(朝代)的(人名),字,被尊称为"

(2广吏呼一何怒"中"一何”的意思是

⑶对于本诗中作者的感情理解最恰当的是()

A.流露了对老妇人一家的同情。

B.对战乱中人民苦难的同情与关注。

C.对老妇人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表达了对蛮横官吏的强烈愤慨。

【答案】⑴唐杜甫子美诗圣

(2)多么

(3)B

【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石壕吏》作者是唐朝的杜甫,被尊称为“诗圣”。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2)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意思。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意思是: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一何:多么。

(3)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主旨。

A.理解不恰当,诗歌不只流露了对老妇人一家的同情,诗中老妇人一家人只是一个代表,代表了千千万万这

样的家庭,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C.理解不恰当,诗人借老妇人一家的遭遇,表达对像老妇人一家一样遭遇痛苦的人感到悲哀,从而反映唐代

"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D.理解不恰当,诗歌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不仅仅是“对蛮

横官吏的强烈愤慨J

故选

B0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33.诗中多处运用反衬手法,如用”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用"牛困人饥”

与“翩翩两骑"反衬。

34."宫使驱将惜不得"中"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答案】33.宫使掠夺的残酷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以及卖炭翁生活的艰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