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春秋战国社会的变化 修改_第1页
第4讲 春秋战国社会的变化 修改_第2页
第4讲 春秋战国社会的变化 修改_第3页
第4讲 春秋战国社会的变化 修改_第4页
第4讲 春秋战国社会的变化 修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平王东迁与王权衰落

平王东迁(名解):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将国都迁至雒邑。史称平王东迁。

平王东迁后,周天子王权开始衰落,不能担当共主的责任,诸侯势力不断坐大。致周天子地位不断衰落,最终形成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大国争霸春秋五霸: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最终通过葵丘之盟成霸业

晋文公:城濮大战“取威定霸”(名解)

楚庄王:问鼎中原

弭兵会盟(名解):弭兵会盟举行了两次,公元前579年,争霸的晋、楚两国在宋国大臣华元的调停下议和,但两国都并无诚意,只是矛盾的暂时缓和,以后战端再起。公元前546年,在宋国大臣向戍的提议下召开了14国参加的“弭兵”盟会。会上规定:晋、楚两国的仆从国以后要既朝晋,又朝楚,承认它们是共同霸主,平分霸业。这次盟会以牺牲仆从国的利益为代价,换来了中原地区相对的和平与安定。

宋襄公:泓之战

秦穆公:崤之战,称霸西戎吴王阖闾:吴王阖闾陷楚都郢

越王勾践:勾践灭吴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名解)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徐州相王,齐秦并峙

合纵连横(名解、简答):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其代表人物有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所谓“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其区别即在于各国对东、西两大强国齐或秦的不同关系。如各国南北相联系,共同对付秦、齐之一,即为合纵;各国与秦、齐之一结成东西横向关系来对付南北他国,即为连横。秦、齐在适当的时机也通过加入合纵集团来对付对方。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

远交近攻(名解、简答):秦昭王为图霸业采纳范睢计策,即远交齐、楚,近攻三晋。既能破坏六国合纵,又能巩固所占土地。其后秦始皇继续实行,终于统一六国。

秦灭六国:前230—前221

韩赵魏楚燕齐春秋各国变法改革(名解、简答、论述)

管仲改革:内政上实行“叁国五鄙”制。

军事上实行兵民合一组织。

经济上主张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外交上建议齐桓公树起“尊王攘夷”的旗号。

晋文公改革:整顿吏治,“明贤良”,奖励农商,增加收入。

楚庄王改革:选拔人才,重用旧贵,整顿军事。

子产改革:让国、野有别,上下尊卑各有所职。

作封洫,改革田制。

作丘赋,改革兵制。

铸刑书,改革司法。

吴王阖闾改革:整顿经济,整顿军事。

越王勾践改革:举用贤能

奖励忠谏,赏罚分明

积极发展农业生产

广积厚蓄,防备灾荒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改革(名解、简答、论述)

李悝变法:“尽地力之教”

推行“平籴法”,保护农民

废除官爵世袭制

编纂《法经》,保护王权,加强专制

吴起变法:明法审令

实广虚之地

收爵禄

裁剪无用之官

塞私门商鞅变法:

第一次:什伍连坐制:互相监察,互相告发。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平民立功可得爵,宗室无军功,不能取得贵族身份。

第二次:废井田,开阡陌。普遍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制定秦律。

烧诗书,禁游学。

邹忌改革:整顿吏治,制定官吏考核标准。

广开言路,提倡进谏。

义务兵制和雇佣兵制结合,起用良将。

发展生产,改进授田制。

申不害改革:

改组、整顿官吏,对各级官吏的职权、任务有明确规定,以此为标准衡量、选拔人才。

对官吏加强考核、监督,实行“操契以则其实”。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穿胡服,组建骑兵

乐毅改革:明奉法,审官断。

察能而授官。

奖励遵纪守法者。

进行战法和纪律训练。

列国政治制度的变化

宗法制的破坏:以往周天子分封建国的制度被破坏。

春秋晚期,宗法分封制处于瓦解之势。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战国官僚制的建立:相、将分职制度

中央集权制和地方郡县制形成,出现各级长官,并建立了俸禄制和选任、考核制度,否定了世卿世禄制度。

上计制

玺符制

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农业(了解):铁器的使用:春秋末至战国初,广泛使用铁器,锻造“熟铁”,冶铸“生铁”。可以深耕。牛耕的使用。施肥、人工灌溉的发展。

楚孙叔敖修建芍陂;灌溉工具有“桔槔”。

水利工程:魏襄王邺令西门豹开渠引漳水灌溉邺地秦昭王用蜀郡守李冰开都江堰秦用郑国开郑国渠

手工业:青铜业发展,发明可锻铸铁。

(了解)盐业生产发展,分为海盐、池盐和井盐。

纺织业、印染业发达。

竹、木、漆器手工业发展。

私人手工业出现。

商业:商业交换活动活跃

(了解)货币流通

水陆交通发达

城市发展:各国都城

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论述):

从换土易居到辕田制(在自己小片田地上分区休耕)。从共耕公田到废弃公田。从劳役地租发展到实物地租。前645年,晋“作爰田”(把土地赏赐给百姓);齐桓公“相地而衰征”;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公私土地一律按亩征税,表明承认私田合法),前590年鲁“作丘甲”(兵役、军赋负担者由国扩大到野)。实行授田(行田)制农民承担田租和力役

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文化史的黄金时期

士阶层的兴起(简答、论述):士来源复杂化:知识分子的代称,摆脱等级制束缚,自由流动。布衣卿相之局:受国君重视,战国养士之风盛行。推动文化发展:口头论战、著书立说,导致“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名解、简答、论述):1、老、庄的道家思想

老子,代表作为《道德经》。“道”为其哲学核心。

辩证法

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庄周,代表作为《庄子》,齐物论。2、墨家思想

墨翟创立著作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兼爱是其思想核心。3、孔、孟、荀的儒家思想孔子整理六经,教授学生,思想反映在其弟子整理汇编而成的《论语》中“仁”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克己复礼。孟轲,代表作《孟子》。

提出性善论,主张仁政,“民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况,代表作《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实行法治,加强集权;“量能授官”,“有功必賞,有罪必罚”。王霸结合,德法并用。4、易传:确立古代辩证法的大部分范畴。5、法家:韩非子,法、术、势结合的君主专制理论。6、阴阳五行家:邹衍创立了“五德终始说”。7、名家:惠施“合同异”;公孙龙“离坚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