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曹禺与《北京人》》说课稿(湖北省县级优课)_第1页
《第七单元曹禺与《北京人》》说课稿(湖北省县级优课)_第2页
《第七单元曹禺与《北京人》》说课稿(湖北省县级优课)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七单元说课曹禺与《北京人》——赏析“诗化戏剧”的艺术特色一、说教材喜欢看电视,喜欢咀嚼台词。作为湖北老乡,作为曹禺的粉丝,我选择了《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七单元的《曹禺与<北京人>》为上课内容。故事讲的是:20世纪初,北京城里一个大户曾家,一个典型的没落士大夫家庭,曾老太太弥留之际,为冲喜迎娶曾孙媳妇瑞贞,在迎新人进门时,老太太撒手归西,全家人乱成一团,办喜事变成了办丧事。有三进大院子四合院的曾家已经家道败落,但仍挥霍维持着尴尬局面。长孙文清是个颓废、整天无所事事的大少爷。他不喜欢家里为他娶的妻子思懿,心里爱着寄居在他家的无依无靠的表妹愫方。愫方寄人篱下,忍气吞声,像女仆一样整日劳作,虽然与大表哥有共同的爱好和感情,却又不敢表露出来,就这样还得忍受表嫂的冷言冷语。孙媳妇思懿,明知丈夫另有心上人,可长房长孙媳妇的地位,使她掌管着家中的财权,她内外操持,拆东墙补西墙,硬撑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女婿江泰住在丈人家,他空有许多新思想,但一事无成,与曾家格格不入。曾家的朋友、人类学家袁任敢带着女儿袁圆从国外归来,暂借住在曾家,为曾家带进了新的空气。曾霆还是个孩子,被迫娶了瑞贞,他与袁圆玩得很开心,根本不懂夫妻之道。最后,这个封建大家庭终于崩溃了,文清死了;愫方终于离开了这个家;曾霆与瑞贞离了婚,老太爷曾皓面对这一切,只有痛哭,他挽救不了封建家庭和封建社会灭亡的命运。《北京人》全剧分为三幕,课文选择是第二幕节选部分和第三幕第一景的内容,相对来说,故事情节不够完整,需要给学生补充相关的剧情知识。“诗化戏剧”是曹禺的艺术追求,在《北京人》里体现充分。《北京人》写于抗战时期,被曹禺认为是最满意的一部作品,当时也被业界专家认为是曹禺最好的一部作品。和本教材的其他剧作相比,《北京人》的舞台指示是最为丰富和详尽的,不仅超过了其他剧目,而且对于舞台声音的诗意营造也是非常独到的。他为人物的上场和表演创设了具有感情色彩与诗意情调的舞台,让我们能够感受到诗歌一样的美质。戏剧最精彩的部分当属人物语言,曹禺不仅用详细的舞台说明让人物性格更为立体,而且人物的台词都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哪怕是一个停顿、一个“嗯”都真实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复杂心理状态。特别是瑞贞和愫方的对白,在理与情的碰撞中,在走与留的矛盾冲突中,我们感受到了潜台词的魅力,我们看到了一个身处困境却把希望留给爱人的这样一位无私而伟大的女性形象。愫方是全剧的灵魂人物,是曹禺的理想化身。他在这个形象里注入了极大的精力与情感,他让她在黑暗中觉醒,离开犹如地狱般的曾府,去追寻人生的理想、去找寻人生的意义。《北京人》让我们看到了经过心灵碰撞之后的心灵得到进一步升华的抒情性,具有的诗意的象征,这也是作者赋予新的“北京人”的涵义所在。特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台词感知戏剧人物性格,揣摩人物心理。2.赏析曹禺“诗化戏剧”的艺术风格。3.理解标题“北京人”的涵义,并分析曹禺心目中的“北京人”的形象意义。教学教学重难点为:1、品读台词感知人物性格,揣摩人物心理。2、赏析曹禺“诗化戏剧”的艺术特色。说教法戏剧作为表演的文学样式,必须通过读或者表演来感知台词的魅力,走进人物的心理。所以本堂课的重点是以读带赏,从细读、精读、研读三个环节来赏析“诗化戏剧”的艺术风格:一、诗意的意境氛围,二、诗意的人物语言,三、诗意的理想世界。【教学过程】导入上个世纪30年代,我国出现了一位代表性的剧作家,有人把他称作中国的“莎士比亚”。首先让我们通过一段微课视频来认识他!(曹禺简介微课视频)视频中包括有作者的生平与创作简介,让学生可以更直观的去了解曹禺。整体感知本环节主要通过预习,让同学们了解整部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课堂上主要是通过1957年中国广播剧团演出剧照欣赏来初步感知人物形象。照片分别是:已经死去夫人的垂死之人曾皓,曾皓的儿子曾文清,他的妻子曾思懿,一直在照顾曾老太爷的年近30岁的愫方,寄居在曾家的曾文清的妹妹曾文彩的丈夫江泰。探究“诗化戏剧”的艺术特色曹禺是一个至今没有被人超越的中国现代戏剧的高峰,他的戏剧在历经半个多世纪后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的戏剧具有诗化特色。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诗意的意境氛围(细读)人物的表演离不开舞台,思考作者通过哪些环境和场景的描写营造了舞台氛围。场景的布置《北京人》的第二幕置景提示语,洋洋洒洒五百言,围绕炉火把曾宅陈设:四壁的字画古玩、墙上的墨子竹、木质雕饰的隔子门、洋蜡烛、红泥火炉、小洋铁水壶、红木桌、精致的茶具……铺写的生动逼真,远近交替,层次井然;曾家当年的气派,峥嵘的往昔,历历在目。近周的“沉寂若死”,无一不与曾家的“气派”形成鲜明强烈的反差,预示着曾家的衰败没落。这段文字犹如一篇深沉的散文诗,将整个故事笼上一层清冷寥落的诗意氛围。诗句的引用曹禺是一个中西素养都皆为深厚的文人,具有较深的诗歌素养,他时常借用我国古典诗词以渲染生活气氛和表达人物心情。曾家的小花厅里,曾霆正诵读着《秋声赋》:孤灯昏黄,秋寒袭人,烘托出曾家清冷寥落的气氛。音乐的嵌入曹禺时常运用音乐来制造舞台气氛。如胡同里算命瞎子隔半天敲两下寂寞的铜钲、凄凉的漫长的叫卖声、水在壶里的呻吟、深巷尽头木梆打更……这些几乎刺耳的令人心烦的噪杂声,与曾家的“气派”形成鲜明强烈的反差,同时也向观众预示着曾家的衰败没落。总结:这种如盐在水的渗透营造的正是一种超越俗世生活的诗意氛围,他达到了一种对于全文高度的诗性关照,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悟已经达到了一种诗人的高度。诗意的人物语言(精读)阅读曹禺的作品给读者强烈震撼的往往不是外在的行为冲突,而是人物内心的自我纠缠。曹禺以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深沉思考,通过对人物内心的独白和人物的对话展现了“情理交融”的诗意境界。【问题探究,小组交流】:在本文中给读者留下印象比较深刻的独白或对白十分多见。请同学们选取自己认为最有代表性的片段来进行展示。可以朗读,可以对白,也可以表演。并说说作者是怎样来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的。同学们分组展示成果:【重点研读】:戏剧的人物语言具有丰富的潜台词,品读p86-87瑞贞和愫方的对白,仔细揣摩愫方这一形象。(分角色表演)愫方连用了10个“嗯”来回答,有着怎样的情感和心理活动?如何看待愫方和瑞贞的性格呢?作者用了哪些戏剧手法来刻画人物?详细的舞台指示与人物的语言配合,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抒情的审美情调,让人物形象更为立体、丰富,充满了诗意!丰富的潜台词,简短但不简单,为我们刻画了愫方这样一位温柔善良、纯洁真诚、吃苦耐劳、以德报怨的女子形象。人都说她傻,但曹禺说,她不是傻,是她心地晶莹如玉,忘记了自己。她在曹禺心中就是理想的化身,就是曹禺心中的诗。如果说瑞贞的台词是“理”的追问,愫方的回答是“情”的诉说,情理交融共建诗意的对话语境。诗意的理想世界(研读)现实很骨感,理想却丰满。在曹禺的戏剧中,总有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交错、隔离的理想世界。理想作为现实的补偿及补充,是人类不能忘却和拒绝的生活的呼唤,它站在比现实更飘渺虚无的层面,使人的生存奋斗具有诗意的指向。【问题探究,小组交流】“北京人”为题有什么涵义?曹禺心目中理想的“北京人”是谁?这是曹禺采用的一个戏剧象征。他以“北京人”为剧本命名,囊括史前社会、现实社会、理想社会三种“北京人”,象征剧本主题的丰富含义。与其说《北京人》是对旧的、沉沦中的昨日的“北京人”的一曲挽歌,毋宁说是对于新的、成长中的明日的“北京人”的一首赞歌。剧本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黑暗,但更反衬出了勇敢地从这个封建泥潭中挣脱出来的新的青春生命的光焰。曹禺主要从两方面构筑他的理想世界:一是富有理想的人物,如袁任敢、曾霆、瑞贞、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