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考试号等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必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证明私有财产已出现的是()A.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 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骨器等物C.遗址出土了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 D.单人墓随葬品有精美的玉钺、陶器等【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所学可知,人类早期生产力水平较低,过着集体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归贵族所有,材料中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说明当时贫富差距已经出现,私有制产生,D项正确;A项说明当时人类的陶器制作具备一定的水平,但是不能证明当时出现私有制,排除A项;多人合葬墓主要反映当时人类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差距,排除B项;仅凭遗址出土的陶器无法证明当时人类出现私有财产,因为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究竟属于个体所有还是集体所有,材料没有明确告知,排除C项。故选D项。2.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但孔子编撰《春秋》,仍按诸侯爵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A.强调文化差异 B.维护等级秩序C.提升周王权威 D.实录历史事实【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但孔子编撰《春秋》,仍按诸侯爵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可知楚国国君自立为王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孔子没有承认楚国国君的行为,由此可以分析孔子强调礼仪来维护等级秩序,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将各诸侯国的文化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强调文化差异的结论,排除A项;孔子编撰《春秋》坚持称楚王为“楚子”,无法达到提升周王权威的效果,排除C项;材料楚王自立是历史事实,但孔子不予承认可知不是实录历史事实,排除D项。故选B项。3.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反映三人共同主张的是()A.“食有劳而禄有攻” B.“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D.“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是指通过道德教化和法治手段,来达到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目的,这句话反映了荀子、韩非、李斯三人对于社会治理的共同主张,D项正确;“食有劳而禄有功”是李悝的主张,意思是给付出劳动的人以衣食,封赏有功劳的人,排除A项;“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是孟子的仁政思想,排除B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出自《论语》,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4.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有重大发展 B.军事理论的成熟C.政权割据与动荡 D.兼并战争的需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频繁,各国都加强了军队建设,以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D项正确;经济发展是各国加强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军事理论的成熟是各国加强军队建设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政权割据与动荡并非各国加强军队建设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5.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会稽(今浙江绍兴)交易时使用布币(魏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A.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布币价值稳定受认可C.布币不属于法定货币 D.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公元前217年(中国)。题干反映的是公元前217年时期在会稽地区使用魏国货币而受处罚,这一现象说明布币在当时不属于法定货币,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半两钱,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A项;布币在会稽地区不能使用,说明其并未受到当地认可,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6.马克思说“历史的发展是按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线式进行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看法的是()A.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为将相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D.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秦汉和隋唐时期的中国。材料要求选取“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但引发不良影响,产生新的问题”的史实,结合所学,西汉建立之初,“惩亡秦孤立之败”,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形成郡县与分封并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后来诸侯王势力日益膨胀,威胁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唐朝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宽简法令,减轻了百姓疾苦,有利于社会安定,属于“吸取历史教训,产生积极效果”的例子,排除A项;西汉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启用布衣为将相,有利于选拔人才,推行符合基层民众愿望的国家政策,对汉初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属于“吸取历史教训,产生积极效果”的例子,排除B项;唐朝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任用贤才,积极纳谏,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属于“吸取历史教训,产生积极效果”的例子,排除C项。故选D项。7.《贾谊·治安策一》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符合这一主张的做法是()A.实行郡县制集权中央 B.实行推恩令削弱地方C.推行郡国并行两兼顾 D.加强对察举制的监督【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贾谊主张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所在郡管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诸侯实力不断被削弱,B项正确;材料中主要表达了贾谊对于“推恩令”的主张,即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不涉及郡县制,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郡县制,无法得出郡国并行两兼顾,排除C项;察举制是汉代官员的选拔制度,而材料中涉及的是对于诸侯国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8.汉代官府的重要文书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了大量汉代简牍,下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这一发现说明,汉朝()A.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B.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C.把郡县制推行到西域地区 D.发展交通有利于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了大量汉代简牍”可知,新疆地区出现了大量关于汉代“以邮行”信息,说明汉代信息传递较为发达,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中外丝绸贸易发展,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信息传递,不能说明郡县制推行到西域地区,排除C项;材料突出的是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并不是强化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A项。9.有学者认为,在学习《史记》时,除了要研读南朝裴驷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这三家注释之外,还应关注当代的考古发现。该学者意在强调()A.《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 B.考古发现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C.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 D.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在学习《史记》时,……应关注当代的考古发现”可知,该学者认为学习《史记》要将当代的考古发现作为重要参考,结合所学,考古资料在补史、证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应该注重《史记》以外其他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的价值,而非强调《史记》本身的价值,排除A项;“必须”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学者的作用,而是强调历史研究应该参考多方面、不同类型的资料,排除D项。故选B项。10.《晋书·舆服志》中记载,“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诸侯寡弱,贫者至乘牛车,其后稍见贵之。”自东汉灵帝和献帝以来,“天子至士遂以(牛车)为常乘。”出现这种变化的客观原因是()A.割据战乱致马匹短缺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C.重农崇耕思想观念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题意可知,材料所述这种变化是指汉武帝之前尊贵之人不乘牛车,到东汉灵帝和献帝以来天子至士都以牛车为常乘,其变化的客观原因是崇尚节俭的社会风气,B项正确;“割据战乱致马匹短缺”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使用牛车作为交通工具,不是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排除C项;东汉末年,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是指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1.下表是两晋时期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表中的变化反映了()朝代高门士族占比寒门占比宗室、外戚占比西晋48%32.9%19.1%东晋78.4%14.2%7.4%A.少数民族大量南迁 B.专制皇权的弱化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晋时期(中国)。据表格数据可知,东晋时期与西晋时期相比,参与决策的中央官员中“宗室、外戚”、“寒人”的比例大幅减少,而“高门士族”的比例却大增,反映出士族对中央决策的影响力增强,专制皇权的相对弱化,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两晋时期,少数民族主要是内迁到内地,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高门士族维护自身特权的工具,材料恰恰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盛行,排除C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是两晋时期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无法看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2.京畿(jī)是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下图为西汉与隋朝京畿区示意比较图。与西汉相比,隋朝京畿区的变动主要有助于()A.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 B.适应政治制度的变革C.缓解北方地区经济压力 D.方便控制全国经济【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据图可知,与西汉相比,隋朝京畿区由以西安为中心转移到以洛阳为中心,隋炀帝时,以洛阳为中心,开通了大运河,贯通南北,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方便控制全国的经济,D项正确;“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隋朝政治制度的变革确立三省六部制,与兴建洛阳城无关,排除B项;隋朝时全国经济重心还在北方,排除C项。故选D项。13.自古巾帼不让须眉,不爱红装爱武装:“织布”、“骏马”、“长鞭”、“壮士”、“战袍”,飒爽英姿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A.秦朝 B.西汉 C.北魏 D.唐朝【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题干中的“巾帼不让须眉,不爱红装爱武装”反映的是女性对军事的热爱和投身军事事业的决心。唐朝时期,女性地位相对较高,而且在战争中有不少女性表现出勇敢的军事才能,如平定辽东的薛仁贵之妻柳迎春,以及安史之乱中坚守太原的杨门女将,D项正确;秦朝时期女性地位较低,军事表现不突出,排除A项;西汉时期,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但军事表现仍不突出,排除B项;北魏时期,女性地位较低,军事表现不突出,花木兰女扮男装从军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排除C项。故选D项。14.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都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这说明()A.双方民族间友好交融 B.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C.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D.北方极力保持民族特色【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可知,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都注重对方的文化素养,体现出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A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南方政权实力占优,排除B项;“文化认同趋近”,表述夸大,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不能看出北方极力保持民族特色,排除D项。故选A项。15.隋唐时期,洛阳的繁华富裕不亚于长安,江都、余杭也成为著名的经济城市。这些主要得益于()A.城市人口的增长 B.繁盛的内河航运C.安定的社会环境 D.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达余杭,经过江都。洛阳、江都、余杭等成为著名的经济城市,这显然与繁盛的内河航运有关,B项正确;城市人口的增长并不一定带来城市繁荣,并非洛阳、江都、余杭在隋唐时期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安定的社会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并非隋唐江都、余杭也成为著名的经济城市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朝中期,且洛阳位于北方,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6.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多的是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这一特点的是()A.“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 B.“君臣相得”“乐闻直谏”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D.“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更多的是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可知,贞观之治强调政治清明,而“君臣相得”“乐闻直谏”反映了当时君臣关系较好,政治清明,B项正确;“小邑犹藏万家室”说的是开元盛世,排除A项;“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意思是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体现的唐中后期的政治腐败,排除C项;“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意为去年米贵军粮缺乏,今年米贱却严重地伤农,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后局势混乱的场景,排除D项。故选B项。17.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路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作者认为新税法的实施()A.缓和了地主和农民的矛盾 B.滋生了官场的腐败之风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柳宗元认为,两税法按户征税的实施,使得贫困者更加贫困,而富者却受影响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贫富差距,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两税法的弊端,没有体现地主与农民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富人贿赂官员,而导致贫富差距加大,而非官场腐败,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两税法的弊端,没有体现对农民人身控制减轻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8.下图是唐代科举状元籍贯统计数据(部分),据此图分析,结论正确的是()A.科举制推行初期有利于北方 B.北方是政治经济文化重心C.体现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D.数据忽视安史之乱的影响【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图表数据可知,唐代录取总人数不多,且主要集中在北方省份,这与唐代科举制初创,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均在北方有关,即北方是政治经济文化重心,B项正确;科举制相对公平,实行之初并未有所偏向某个地域,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应使南方地区状元数量高于北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具体时间,看不出安史之乱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19.唐中后期,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一现象()A.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 B.缓和了朋党之争C.强化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D.削弱了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朝中后期,藩镇招募幕僚,大量的人才服务于藩镇,有利于藩镇实力的增强,强化藩镇割据的局面,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藩镇割据,而非科举考试,排除A项;朋党之争发生在唐朝中央,而材料描述的是藩镇,在地方,排除B项;君主专制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而材料描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20.唐朝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廉洁,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据此判断,刘晏供职的部门应该是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中书门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唐朝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廉洁,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可知,刘晏是丞相,又掌管国家财政大权,这是尚书省的职责,因为尚书省下设六部,具有管理财政的职能,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负责起草,不掌管财政大权,排除B项;门下省的主要职责是审核,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中书门下是唐代中期至北宋前期的行政机构,由门下省、中书省与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共同参与行政,而题干所述为尚书省,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3小题,21题12分,22题12分,23题16分,共计4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活动分布图材料二汉武帝时代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汉武帝大举贤良文学之士,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就汉武帝提出的命题发表对策,讨论成就治世的策略。齐地儒生公孙弘以精通《春秋》之学升迁为天子信用的重臣,相继任博士、太常、御史大夫,丞相并受封平津候,于是“天下之士靡然向风矣”。——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图中的形势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儒学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政治:诸侯争霸,宗法制崩溃,分封制瓦解;经济: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文化:私学出现,学术下移,思想繁荣(2)变化:由春秋战国时期的不被重视到西汉确立正统地位。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争霸时期,各诸侯国需要的是能够富国强兵的思想,儒家思想不符合统治者的需要;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将儒家、法家、阴阳五行等思想融合形成新儒学,迎合了统治者大一统的需要。【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政治上诸侯争霸,宗法制崩溃,分封制瓦解;经济上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文化上私学出现,学术下移,思想繁荣。【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汉。第一问,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时期,儒家思想不被重视,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第二问,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之所以不被重视是因为不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汉武帝时期董仲舒融合各种思想形成新儒学,迎合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期的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材料二“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徵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徵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1)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确立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与封建统治的关系。(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与魏徵在三省制运行机制中所起的作用。【答案】(1)原因:门阀士族的衰落;庶族地主阶级的兴起;唐朝治国方针的推动;南北朝已有考试取士的相关措施。关系:庶族地主阶级兴起,要求改变由门阀士族操纵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确立,扩大了封建政府的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2)作用:唐太宗授命中书省草拟诏令;魏徵作为门下省长官进行审核并驳回不妥的诏令。【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朝(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一“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可知,门阀士族的衰落;根据材料一“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可知,庶族地主阶级的兴起;根据材料一“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可知,唐朝治国方针的推动;根据材料一“从南北朝时期的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可知,南北朝已有考试取士的相关措施。关系:根据材料一“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庶族地主阶级兴起,要求改变由门阀士族操纵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根据材料一“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可知,科举制的确立,扩大了封建政府的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小问2详解】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授命中书省草拟诏令;根据材料二“魏征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及所学可知魏征作为门下省长官进行审核并驳回不妥的诏令。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汉朝到唐朝,漠北草原上先后出现过由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等民族建立的强大国家。它们虽盛极一时,但其政权组织却是建立在氏族或部落基础之上,并没有打破氏族或部落原来的组织结构和血缘外壳。这种国家被称为“部族联盟国家”。在部落联盟国家中,作为征服者的统治民族与被征服者未能融为一体。一个统治民族在比较强盛的时期,能够控制草原上许多不同民族、部族,这种情况下,部落联盟制的国家建构起来会很快;但是一旦发生问题,比方说严重的天灾,或严重的内讧,那么解体得也非常快。因为那些被控制的部族原本的基础并没有被打乱,当统治民族出现问题的时候,原本被统治的那些部族马上可以组织起来,甚至可能取而代之。所以草原上这些部落联盟制的国家尽管一时强盛,往往是旋兴旋废,起得很快,落得也很快。——摘编自邓小南《忧患与繁荣:北族政权的兴衰)材料二高昌与西突厥结成军事联盟,在贞观九年、十年,大举攻掠丝路上的商队和贡使。唐朝于贞观十四年灭高昌后,首先在高昌故地设立西昌州,旋改为西州。西昌州属于羁縻州,而西州作为地方正州,与中原其他正州一样推行州县制。不久,唐朝又在西州置安西都护府,派兵镇守;并将乡里制、均田制、赋役制等措施迅速推行至西州。——摘编自董永强《平高昌前后的争论与唐初西域政策的转向》(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唐时期我国北方边疆政权的基本特点。(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经营西域的政策措施。(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时期经营西域的意义。【答案】(1)政权组织结构比较松散;统治者和被征服者未能融为一体;国家凝聚力不强,容易解体。(2)实行羁縻府州制度;推行县制;设置安西都护府,派军队镇守;推行乡里制、均田制、赋役制等制度。(3)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有利于加强对西域的治理和开发;有利于推动民族融合。【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汉唐时期。根据材料一“并没有打破氏族或部落原来的组织结构和血缘外壳”得出政权组织结构比较松散;根据材料一“作为征服者的统治民族与被征服者未能融为一体”得出统治者和被征服者未能融为一体;根据材料一“部落联盟国家建构起来会很快...解体得也非常快”得出国家凝聚力不强,容易解体。【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唐朝。根据材料二“在高昌故地设立西昌州...西昌州属于羁縻州,西州作为地方正州,推行县制”得出实行羁縻府州制度,推行县制;根据材料二“在西州设置安西都护府,派兵镇守”得出设置安西都护府,派军队镇守;根据材料二“将乡里制、均田制、赋役制等措施迅速推行至西州”得出推行乡里制、均田制、赋役制度等。【小问3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汉唐时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加强对西域的治理和开发,有利于推动民族融合。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考试号等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必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证明私有财产已出现的是()A.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 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骨器等物C.遗址出土了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 D.单人墓随葬品有精美的玉钺、陶器等【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所学可知,人类早期生产力水平较低,过着集体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归贵族所有,材料中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说明当时贫富差距已经出现,私有制产生,D项正确;A项说明当时人类的陶器制作具备一定的水平,但是不能证明当时出现私有制,排除A项;多人合葬墓主要反映当时人类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差距,排除B项;仅凭遗址出土的陶器无法证明当时人类出现私有财产,因为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究竟属于个体所有还是集体所有,材料没有明确告知,排除C项。故选D项。2.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但孔子编撰《春秋》,仍按诸侯爵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A.强调文化差异 B.维护等级秩序C.提升周王权威 D.实录历史事实【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但孔子编撰《春秋》,仍按诸侯爵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可知楚国国君自立为王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孔子没有承认楚国国君的行为,由此可以分析孔子强调礼仪来维护等级秩序,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将各诸侯国的文化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强调文化差异的结论,排除A项;孔子编撰《春秋》坚持称楚王为“楚子”,无法达到提升周王权威的效果,排除C项;材料楚王自立是历史事实,但孔子不予承认可知不是实录历史事实,排除D项。故选B项。3.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反映三人共同主张的是()A.“食有劳而禄有攻” B.“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D.“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是指通过道德教化和法治手段,来达到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目的,这句话反映了荀子、韩非、李斯三人对于社会治理的共同主张,D项正确;“食有劳而禄有功”是李悝的主张,意思是给付出劳动的人以衣食,封赏有功劳的人,排除A项;“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是孟子的仁政思想,排除B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出自《论语》,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4.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有重大发展 B.军事理论的成熟C.政权割据与动荡 D.兼并战争的需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频繁,各国都加强了军队建设,以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D项正确;经济发展是各国加强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军事理论的成熟是各国加强军队建设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政权割据与动荡并非各国加强军队建设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5.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会稽(今浙江绍兴)交易时使用布币(魏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A.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布币价值稳定受认可C.布币不属于法定货币 D.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公元前217年(中国)。题干反映的是公元前217年时期在会稽地区使用魏国货币而受处罚,这一现象说明布币在当时不属于法定货币,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半两钱,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A项;布币在会稽地区不能使用,说明其并未受到当地认可,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6.马克思说“历史的发展是按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线式进行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看法的是()A.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为将相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D.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秦汉和隋唐时期的中国。材料要求选取“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但引发不良影响,产生新的问题”的史实,结合所学,西汉建立之初,“惩亡秦孤立之败”,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形成郡县与分封并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后来诸侯王势力日益膨胀,威胁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唐朝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宽简法令,减轻了百姓疾苦,有利于社会安定,属于“吸取历史教训,产生积极效果”的例子,排除A项;西汉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启用布衣为将相,有利于选拔人才,推行符合基层民众愿望的国家政策,对汉初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属于“吸取历史教训,产生积极效果”的例子,排除B项;唐朝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任用贤才,积极纳谏,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属于“吸取历史教训,产生积极效果”的例子,排除C项。故选D项。7.《贾谊·治安策一》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符合这一主张的做法是()A.实行郡县制集权中央 B.实行推恩令削弱地方C.推行郡国并行两兼顾 D.加强对察举制的监督【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贾谊主张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所在郡管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诸侯实力不断被削弱,B项正确;材料中主要表达了贾谊对于“推恩令”的主张,即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不涉及郡县制,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郡县制,无法得出郡国并行两兼顾,排除C项;察举制是汉代官员的选拔制度,而材料中涉及的是对于诸侯国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8.汉代官府的重要文书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了大量汉代简牍,下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这一发现说明,汉朝()A.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B.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C.把郡县制推行到西域地区 D.发展交通有利于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了大量汉代简牍”可知,新疆地区出现了大量关于汉代“以邮行”信息,说明汉代信息传递较为发达,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中外丝绸贸易发展,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信息传递,不能说明郡县制推行到西域地区,排除C项;材料突出的是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并不是强化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A项。9.有学者认为,在学习《史记》时,除了要研读南朝裴驷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这三家注释之外,还应关注当代的考古发现。该学者意在强调()A.《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 B.考古发现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C.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 D.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在学习《史记》时,……应关注当代的考古发现”可知,该学者认为学习《史记》要将当代的考古发现作为重要参考,结合所学,考古资料在补史、证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应该注重《史记》以外其他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的价值,而非强调《史记》本身的价值,排除A项;“必须”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学者的作用,而是强调历史研究应该参考多方面、不同类型的资料,排除D项。故选B项。10.《晋书·舆服志》中记载,“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诸侯寡弱,贫者至乘牛车,其后稍见贵之。”自东汉灵帝和献帝以来,“天子至士遂以(牛车)为常乘。”出现这种变化的客观原因是()A.割据战乱致马匹短缺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C.重农崇耕思想观念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题意可知,材料所述这种变化是指汉武帝之前尊贵之人不乘牛车,到东汉灵帝和献帝以来天子至士都以牛车为常乘,其变化的客观原因是崇尚节俭的社会风气,B项正确;“割据战乱致马匹短缺”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使用牛车作为交通工具,不是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排除C项;东汉末年,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是指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1.下表是两晋时期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表中的变化反映了()朝代高门士族占比寒门占比宗室、外戚占比西晋48%32.9%19.1%东晋78.4%14.2%7.4%A.少数民族大量南迁 B.专制皇权的弱化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晋时期(中国)。据表格数据可知,东晋时期与西晋时期相比,参与决策的中央官员中“宗室、外戚”、“寒人”的比例大幅减少,而“高门士族”的比例却大增,反映出士族对中央决策的影响力增强,专制皇权的相对弱化,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两晋时期,少数民族主要是内迁到内地,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高门士族维护自身特权的工具,材料恰恰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盛行,排除C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是两晋时期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无法看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2.京畿(jī)是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下图为西汉与隋朝京畿区示意比较图。与西汉相比,隋朝京畿区的变动主要有助于()A.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 B.适应政治制度的变革C.缓解北方地区经济压力 D.方便控制全国经济【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据图可知,与西汉相比,隋朝京畿区由以西安为中心转移到以洛阳为中心,隋炀帝时,以洛阳为中心,开通了大运河,贯通南北,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方便控制全国的经济,D项正确;“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隋朝政治制度的变革确立三省六部制,与兴建洛阳城无关,排除B项;隋朝时全国经济重心还在北方,排除C项。故选D项。13.自古巾帼不让须眉,不爱红装爱武装:“织布”、“骏马”、“长鞭”、“壮士”、“战袍”,飒爽英姿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A.秦朝 B.西汉 C.北魏 D.唐朝【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题干中的“巾帼不让须眉,不爱红装爱武装”反映的是女性对军事的热爱和投身军事事业的决心。唐朝时期,女性地位相对较高,而且在战争中有不少女性表现出勇敢的军事才能,如平定辽东的薛仁贵之妻柳迎春,以及安史之乱中坚守太原的杨门女将,D项正确;秦朝时期女性地位较低,军事表现不突出,排除A项;西汉时期,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但军事表现仍不突出,排除B项;北魏时期,女性地位较低,军事表现不突出,花木兰女扮男装从军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排除C项。故选D项。14.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都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这说明()A.双方民族间友好交融 B.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C.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D.北方极力保持民族特色【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可知,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都注重对方的文化素养,体现出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A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南方政权实力占优,排除B项;“文化认同趋近”,表述夸大,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不能看出北方极力保持民族特色,排除D项。故选A项。15.隋唐时期,洛阳的繁华富裕不亚于长安,江都、余杭也成为著名的经济城市。这些主要得益于()A.城市人口的增长 B.繁盛的内河航运C.安定的社会环境 D.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达余杭,经过江都。洛阳、江都、余杭等成为著名的经济城市,这显然与繁盛的内河航运有关,B项正确;城市人口的增长并不一定带来城市繁荣,并非洛阳、江都、余杭在隋唐时期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安定的社会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并非隋唐江都、余杭也成为著名的经济城市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朝中期,且洛阳位于北方,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6.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多的是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这一特点的是()A.“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 B.“君臣相得”“乐闻直谏”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D.“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更多的是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可知,贞观之治强调政治清明,而“君臣相得”“乐闻直谏”反映了当时君臣关系较好,政治清明,B项正确;“小邑犹藏万家室”说的是开元盛世,排除A项;“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意思是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体现的唐中后期的政治腐败,排除C项;“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意为去年米贵军粮缺乏,今年米贱却严重地伤农,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后局势混乱的场景,排除D项。故选B项。17.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路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作者认为新税法的实施()A.缓和了地主和农民的矛盾 B.滋生了官场的腐败之风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柳宗元认为,两税法按户征税的实施,使得贫困者更加贫困,而富者却受影响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贫富差距,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两税法的弊端,没有体现地主与农民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富人贿赂官员,而导致贫富差距加大,而非官场腐败,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两税法的弊端,没有体现对农民人身控制减轻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8.下图是唐代科举状元籍贯统计数据(部分),据此图分析,结论正确的是()A.科举制推行初期有利于北方 B.北方是政治经济文化重心C.体现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D.数据忽视安史之乱的影响【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图表数据可知,唐代录取总人数不多,且主要集中在北方省份,这与唐代科举制初创,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均在北方有关,即北方是政治经济文化重心,B项正确;科举制相对公平,实行之初并未有所偏向某个地域,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应使南方地区状元数量高于北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具体时间,看不出安史之乱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19.唐中后期,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一现象()A.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 B.缓和了朋党之争C.强化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D.削弱了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朝中后期,藩镇招募幕僚,大量的人才服务于藩镇,有利于藩镇实力的增强,强化藩镇割据的局面,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藩镇割据,而非科举考试,排除A项;朋党之争发生在唐朝中央,而材料描述的是藩镇,在地方,排除B项;君主专制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而材料描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20.唐朝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廉洁,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据此判断,刘晏供职的部门应该是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中书门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唐朝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廉洁,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可知,刘晏是丞相,又掌管国家财政大权,这是尚书省的职责,因为尚书省下设六部,具有管理财政的职能,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负责起草,不掌管财政大权,排除B项;门下省的主要职责是审核,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中书门下是唐代中期至北宋前期的行政机构,由门下省、中书省与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共同参与行政,而题干所述为尚书省,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3小题,21题12分,22题12分,23题16分,共计4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活动分布图材料二汉武帝时代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汉武帝大举贤良文学之士,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就汉武帝提出的命题发表对策,讨论成就治世的策略。齐地儒生公孙弘以精通《春秋》之学升迁为天子信用的重臣,相继任博士、太常、御史大夫,丞相并受封平津候,于是“天下之士靡然向风矣”。——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图中的形势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儒学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政治:诸侯争霸,宗法制崩溃,分封制瓦解;经济: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文化:私学出现,学术下移,思想繁荣(2)变化:由春秋战国时期的不被重视到西汉确立正统地位。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争霸时期,各诸侯国需要的是能够富国强兵的思想,儒家思想不符合统治者的需要;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将儒家、法家、阴阳五行等思想融合形成新儒学,迎合了统治者大一统的需要。【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政治上诸侯争霸,宗法制崩溃,分封制瓦解;经济上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文化上私学出现,学术下移,思想繁荣。【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汉。第一问,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时期,儒家思想不被重视,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第二问,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之所以不被重视是因为不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汉武帝时期董仲舒融合各种思想形成新儒学,迎合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期的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