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3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龙山时代是最初意义上中国的孕育期,这个时代涌现了大批城邑。迄今为止,已发现龙山时代城址七十座以上,遍及黄河中下游、长江上中下游和黄河河套地区。下列关于龙山时代的表述,正确的是()①中华大地上邦国林立②人们开始从事原始农业③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④代表性遗存有陶寺遗址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约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据本题材料“龙山时代”“遍及黄河中下游、长江上中下游和黄河河套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5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中国大地上已经邦国林立,①正确;龙山文化时期有的都城较大,其中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④正确,C项正确;龙山文化时期属于父系氏族社会阶段,③错误,排除A项;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趋向稳定,而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②错误,排除B项;龙山文化时期属于父系氏族社会阶段,③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2.考古发掘显示,夏都二里头被外来者占领后,增加了一些外来样式的陶器,有的属于河北和河南两省交界处的下七垣文化,有的属于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之后,商人新建了两座城邑——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但其陶器风格多样程度甚至超过被占领后的二里头古城。这些现象()A.反映南北文化交流密切 B.印证了早期文明的发展C.体现了夏商的文化割裂 D.显示了手工业技术高超【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本质题,时空是夏朝时期。根据材料“夏都……增加了一些外来样式的陶器”“陶器风格多样程度甚至超过被占领后的二里头古城”可知,夏商时期,陶器风格多样,且受到全国多个地区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政治变迁和文化交融,反映了早期文明的发展,B项正确;“南北文化交流密切”不符合这一时期的史实,且从材料中提供的各文化所在地不能得出南北文化交流密切,排除A项;夏商陶器风格多样,受到来自全国多个地区的影响,体现了文化的交融,而非割裂,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夏商时期的政治变迁和文化交融,虽然陶器风格多样,但不能说明手工业技术高超,排除D项。故选B项。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体现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A.嫡长子继承制 B.君主实现高度集权 C.神权色彩浓厚 D.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分别提及了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和分封制,这些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的制度体现,即族权与政权相结合,D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只是材料的一部分,A项说法片面,排除A项;西周统治者尚未实现高度集权,排除B项;商政权的特点是神权色彩浓厚,材料介绍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4.春秋时期,出奔是一项有准备、有选择、有退路的政治出行。据统计,由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向周边地区的出奔中,春秋前期是国君、公子出奔占主流,春秋中后期卿大夫及家臣逐渐成为出奔者的主流。这一变化反映了()A.周天子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B.当时政治斗争激烈C.政治权力下移的现象明显 D.统一趋势逐渐增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春秋前期是国君、公子出奔占主流,春秋中后期卿大夫及家臣逐渐成为出奔者的主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前期国君、公子等领导集团的核心是出奔的主流,春秋中后期卿大夫成为主流,说明政治中心在逐渐发生转移,政治权力下移的现象明显,C项正确;春秋时期周天子并未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排除A项;出奔是一种有选择的政治出行,不是政治斗争的表现,因此不能体现当时政治斗争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中的变化只能反映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政治选择,无法体现统一趋势如何,排除D项。故选C项。5.春秋以前人们主要是以贝为货币的物物交换。到春秋时,金属货币开始在流通中崭露头角,到了战国,出现了以铜、金币为主的全国性金属货币流通,如燕、齐的刀币,韩、赵的布币,楚国的铜贝等。春秋以来货币的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区域经济交流密切C.商人地位的提高 D.货币形制有待统一【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春秋以前的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媒介为天然贝,到了春秋战国,金属货币逐渐取代了天然货币和实物货币,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A项正确;题干并未涉及各国之间的商品贸易状况,排除B项;金属货币的广泛流通说明商品经济发展,但不能表明商人地位提高,排除C项;货币混乱给商品贸易带来阻碍,货币形制则有待统一,但题干并未表达这层意思,排除D项。故选A项。6.西周时期楚王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囊则说“赫赫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统一趋势明显 B.周王室地位衰微 C.百家争呜影响深远 D.华夏认同的增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至春秋。根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熊渠说他是蛮夷人,不用中原国家的号谥,而子囊认为楚国对南方诸国或安抚或征伐,使之归顺诸夏,这表明了楚国为华夏而战,并以华夏自居,体现了楚国人对华夏文明的接受与认同,D项正确。据所学,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排除A项;周王室地位衰微与本题主旨无关,排除B项;“百家争鸣影响深远”无法从材料得知,且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7.据记载,秦汉时期各级官僚机构配有大量掾、令史、书佐等管理文书,也很看重官僚的文化素质,如“文无害”,以及汉简中常见的“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之类要求。这()A.适应了中央集权体制的要求 B.体现秦朝政务处理的程序化C.级和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D.标志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秦汉时期。根据材料“官僚机构配有大量掾、令史、书佐等管理文书”“也很看重官僚的文化素质”可知,秦汉时期注重文书的管理和官僚的培育,以便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内在要求,A项正确;材料内容为秦汉时期注重文书的管理和官僚的培育,未体现政务处理的程序,排除B项;材料内容有利于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并非是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问题,排除C项;秦汉时期建立起官僚政治,但贵族政治仍然具有影响力,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8.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二十六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三十三年,“诸尝逋亡人……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西北斥逐匈奴”。秦朝的这些措施()A.消除了地方割据 B.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C.意在巩固国家统一 D.反映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秦朝建立后的大规模移民:迁富豪于咸阳便于控制,移民至岭南地区是为了巩固对该地区的统治,移民西北则是对抗匈奴,这些移民举措的根本目的都是巩固国家统一,C项正确;“消除了地方割据”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这是对地方的治理举措,与君主专制统治无关,排除B项;因俗而治是根据该地区旧有的风俗习惯进行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9.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铟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这表明()A.秦朝治国模式较为落后 B.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C.秦末农民起义发展迅速 D.统一六国缺乏民意基础【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材料“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铟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可知,费正清认为秦王朝“分崩离析”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即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B项正确;题干内容并未涉及秦朝治国模式,排除A项;题干内容是秦朝灭亡的原因分析,据此不能得出秦朝农民起义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统一六国是民之所向,排除D项。故选B项。10.文帝时有诏曰:“方春和时,草木群生之物皆有以自乐,而吾百姓鳏、寡、孤、独、穷困之人或陆于死亡,而莫之省忧。为悯(民)父母将何如?其议所以振贷之。”《班固·汉书·文帝纪第四》记载:“与匈奴结和亲……不发兵深入,恐烦百姓。”这能够用来佐证汉朝()A.国家大一统的实现 B.意识形态顺应现实需要C.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D.宗法观念在逐步地淡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汉朝时期。根据材料“而吾百姓鳏、寡、孤、独、穷困之人或陆于死亡,而莫之省忧。为悯(民)父母将何如?其议所以振贷之”“与匈奴结和亲……不发兵深入,恐烦百姓。”可知,汉文帝理解民间疾苦,体恤百姓,对匈奴采取保守政策,这体现了与民休息的政策,符合汉初的社会现实,体现了国家意识形态顺应现实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家大一统的相关信息,不符合主旨,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汉初社会整体凋敝,且材料无法体现贫富分化严重,排除C项;宗法观念在汉初的影响力依然较大,排除D项。故选B项。11.《汉书》卷六载:“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材料体现的措施()A.扩大了汉帝国的统治基础 B.引发王位更迭战乱不断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根源于治国方略的调整【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根据材料“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可知,该措施为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这一举措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察举制有利于扩大汉帝国的统治基础,排除A项;推恩令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西汉末年王位更迭、战乱不断,排除B项;推恩令的实施源于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初的黄老无为不能达到这一目的,汉武帝时期对治国方略进行了调整,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12.《后汉书》记载刘秀发布过一系列相关诏令,如建武二年诏曰:“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态听之。敢拘执,论如律。”建武六年:“诏王莽时吏人没入奴婢不应旧法者,皆免为庶人。”这有利于()A.强化儒家伦理 B.打击豪强地主 C.实现吏治清明 D.抑制土地兼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东汉时期。根据材料“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态听之。敢拘执,论如律。”“诏王莽时吏人没入为奴婢不应旧法者,皆免为庶人。”可知,汉光武帝刘秀颁布释放奴婢令,而东汉时期豪族占有大量奴婢,奴婢是重要财产,是豪族役使的主要对象,所以下令释放奴婢在客观上有利于打击豪强地主,B项正确;材料是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措施,不涉及思想文化,排除A项;打击豪强地主与整顿吏治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汉光武帝清查全国垦田的措施利于抑制土地兼并,排除D项。故选B项。13.《孝文帝出行图》(下图所示)取自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宾阳洞帝王礼佛浮雕的《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中一队朝佛者,以孝文帝为中心,前拥后簇,神情泰然。画面中所有人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这幅图()A.历史较为久远难以考辨 B.有效缓和民族矛盾C.揭示统治阶级好大喜功 D.反映北魏改革趋势【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本题材料“图中一队朝佛者,以孝文帝为中心,前拥后簇,神情泰然。画面中所有人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画面中所有的人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体现了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北魏的衣冠制度,反映出北魏的改革趋势,D项正确;A项的表述属于历史虚无主义,我们现在完全有足够的技术和知识水平对这些浮雕艺术作品进行考辨,排除A项;北魏孝文帝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但材料图片信息并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B项;图片是以孝文帝为中心的贵族礼佛场景,并不是统治者好大喜功的表现,排除C项。故选D项。14.南朝宋、齐时期,寒人充当中书舍人,专掌军国机要,夺取了至关重要的中书省大权,同时地方上也任用寒人为典签,监督军政。这反映了()A.寒人成为治国核心 B.考试选官制正式确立C.中央机构权力失衡 D.社会流动性有所增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时期。根据材料“寒人充当中书舍人,专掌军国机要,夺取了至关重要的中书省大权”“地方上也任用寒人为典签,监督军政”可知,南朝宋、齐时期,寒人的地位得到提升,冲击了门阀政治,社会流动性有所增强,D项正确。世家大族影响力依然很大,故寒人成为治国核心不符合魏晋时期的特征,排除A项;此时的选官制度仍为九品中正制,排除B项;材料涉及中央和地方官员的任职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15.十六国前期,北方除了流传秦汉魏晋传国玺及六玺外,还先后出现了汉国刘渊玺、前凉张蹇玺、前燕慕容灰玺、前赵刘曜玺等六种伪造玉玺,玺名多以该玺出现时的关键人物命名。他们伪造玉玺的主要用意是()A.学习汉晋王朝的制度文明 B.追求民族政权的合法正统C.为北方统一南方奠定基础 D.践行友好交流的民族政第【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六国前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还先后出现了汉国刘渊玺、前凉张蹇玺、前燕慕容灰玺、前赵刘曜玺等六种伪造玉玺,玺名多以该玺出现时的关键人物命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伪造玉玺的人物都是十六国时期内迁少数民族政权的创建者,玉玺是秦汉帝王实现皇权传承的主要政治凭证,也是历朝历代宣示正统性和合法性最重要的凭信,所以伪造玉玺的用意是追求民族政权的合法正统,B项正确;材料做法的主要用意不是学习汉晋王朝的制度文明,而是宣示合法,排除A项;为北方统一南方奠定基础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排除C项;因“践行友好交流的民族政策”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追求民族政权的合法正统”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B项。16.据《南宋临安两志》记载:自陈置钱塘郡,隋废郡为杭州,户一万五千三百八十。唐贞观中,户三万五百七十一,开元中,户八万六千二百五十八。隋时苏州人户只有1.8万,唐天宝年间增至7.6万多户,元和年问又发展到10万多户。这主要缘于()A.政局颇为稳定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大运河的开通 D.铁犁牛耕开始普及【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材料内容为隋至唐时期杭州和苏州的户口数急剧增长,也就是城市获得快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大运河的开通,运河沿线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特别是江浙地区的城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C项正确。隋至唐前期,政局有一定的变化,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宋朝,排除B项;铁型牛耕在汉代普及,排除D项。故选C项。17.唐肃宗即位前,盐每斗仅十钱。肃宗即位的第三年(758年)每斗为一百一十钱。盐税原每年仅四十万绍,十五年以后,增加到六百万绍。盐税的增加,使“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军饷、百官俸禄皆仰给焉”。与该变化直接相关的是()A.安史之乱 B.外戚专权 C.农民起义 D.朋党之争【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根据材料可知,唐肃宗时期盐价涨幅极大,盐税大幅增加,结合题干时间“758年”可知,与此变化直接相关的是安史之乱,平定安史之乱历时八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A项正确;外戚专权与盐价和盐税的增加无关,排除B项;农民起义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朋党之争涉及政治斗争,与盐价和盐税的增加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8.如表所示为隋朝至盛唐时期社会生活变化的部分描述。据表可知,这一时期()服饰文化为便于妇女骑马,圆领长袍服装设计趋于流行饮食文化每年立春时节,朝延向高级官员发放葡萄酒、胡饼舞蹈文化城市中人们对胡旋舞与胡腾舞钟爱有加A.社会风气开放多元 B.民众生活富足 C.民族差异逐渐消亡 D.中外交流频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隋朝至盛唐时期妇女骑马、吃胡饼、看胡舞,这说明了民族交融的加强,中原地区吸收少数民族地区的习俗文化,这可以看出社会风气开放多元,A项正确;材料并未完整呈现民众的衣食住行情况,不能得出民众生活富足的结论,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至盛唐时期虽然民族交融在加强,但民族差异并不可能消亡,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交融的加强,当时社会风气开放多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不属于对外交往方面,排除D项。故选A项。19.中国历史上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下图空白处是()A.察举制 B.世官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度下,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了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而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D项正确;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不利于中央集权;世官制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后期逐渐不适应时代发展;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影响中央集权。ABC项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ABC项。故选D项。20.唐太宗在一次谈话中曾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救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但在实际情况中,“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为此,唐太宗()A.扩大宰相任用范围 B.精简地方机构 C.创建并完善科举制 D.设立了政事堂【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但在实际情况中,‘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三省六部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行政效率,为解决这个问题,唐太宗决定三省长官合署办公,其办公地点称为政事堂,最早设置于门下省,后迁往中书省,D项正确;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这是为了加强皇权,排除A项;材料所述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排除B项;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形成科举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21.如表是唐玄宗、唐德宗年间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由此可知,唐德宗年间()道名唐玄宗年间唐德宗年间河东道太原府128905124000河北道赵那634548157关内道京兆府6629124202河南道河南府1947618799剑南道成都府1609014601江南东道余杭都8625851276A.赋役制度亟须调整 B.安史之乱尚未平定C.均田制进一步发展 D.按丁征税正当其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据材料可知,唐德宗年间户口数大为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安史之乱后,中央式微,户籍管控力度减弱,而户口数减少会影响征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推行了两税法,A项正确。唐德宗年间,安史之乱早已平定,排除B项;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排除C项;由于唐德宗年间户口数减少,如果仍然按丁征税,不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两税法主要以资产纳税,排除D项。故选A项。22.如表是魏晋至唐宋时期有关佛教的论述记载。这些反映了()记述出处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东晋悲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周孔即佛,佛即周孔……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东晋孙绰《喻道论》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祥;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唐代高僧慧能《疑问品第三》A.佛教渐趋本土化 B.中国古代思想呈现多元化C.民族的交流融合 D.“三教合归儒”的社会现实【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至唐宋时期。根据材料“助王化于治道者也”“孝养父母”可知,佛教在发展中受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呈现中国特色的本土化倾向,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佛教受中国文化影响,并非体现中国思想的多元化,且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佛教在发展中受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没有涉及民族交融,排除C项;材料是关于佛教的记载,没有提及道教,不能说明三教合归儒,排除D项。故选A项。23.唐政府曾广泛吸收社会人士参与历法编制工作,如著名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就曾主持编制过《大衍历》,并且负责制造了不少天文仪器。这体现出()A.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生产 B.中国天文技术领先于世界C.国家力量推动科技发展 D.政府加强了对文化的控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唐政府曾广泛吸收社会人士参与历法编制工作”可知,在政府的组织下,唐朝天文学取得了不少成就,这体现出国家力量推动科技发展,C项正确;材料主旨为国家力量推动科技发展,且并未提及科技发展的目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世界天文技术的相关内容,无法做出比较,排除B项;材料是政府对科技的助力,不是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24.日本元正天皇养老二年(718年)制定的《养老令》共十卷三十篇九百三十二条,与唐令作一比较可知是从一千五百多条的贞观令中拣抄出来的。又据《续日本纪》卷二十记载,公元8世纪中叶,天皇下诏“令天下家藏《孝经》一本,精勤诵习,倍加教授”。由此得出()A.大唐文化的兼收并蓄 B.中华文化是日本社会主流C.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 D.对外交流丰富了日本文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7至8世纪(日本)。据本题材料“与唐令作一比较可知是从一千五百多条的贞观令中拣抄出来的。”“令天下家藏《孝经》一本,精勤诵习,倍加教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律令借鉴了唐朝贞观令,国家治理方面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这是对外交流的结果,由此可知对外交流丰富了日本文化,D项正确;材料主旨为日本深受唐朝影响,并未体现唐朝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借鉴,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不能涵盖日本的整体文化状况,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不能体现双向性,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先秦诸子,关于政治社会方面的意见,是各有所本的,而其所本亦分新旧。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先秦诸子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而人事问题,则以改良社会的组织为其基本。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二汉武帝时代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汉武帝大举贤良文学之士,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就汉武帝捉出的命题发表对策,讨论成就治世的策略。齐地儒生公孙弘以精通《春秋》之学升迁为天子信用的重臣,相继任博士、太常、御史大夫、丞相并受封平津侯,于是“天下之士靡然向风矣”。——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为解决“人事问题”提出的主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春秋时期相比,西汉时期儒学地位变化及其影响。【答案】(1)主张:儒家提出仁、礼;为政以德;仁政;隆礼重法等思想。法家提出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或依法治国);变法革新;实现中央集权;实行君主专制。(2)变化:由不受统治者重视到确立独尊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加强了思想专制;鼓励士人学习儒家经典,有利于提升文化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它学术流派的发展。(任答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主张: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一“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并结合儒家思想的相关史实可知,儒家提出仁、礼;为政以德;仁政;隆礼重法等思想。根据材料一“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先秦诸子所想解决的。”并结合法家思想的相关内容可知,法家提出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或依法治国);变法革新;实现中央集权;实行君主专制。【小问2】变化: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至西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二“汉武帝大举贤良文学之士,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就汉武帝捉出的命题发表对策,讨论成就治世的策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春秋时期相比,西汉时期儒学地位的变化是,由不受统治者重视到确立独尊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至西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二“汉武帝时代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并结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带来的影响可知,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有,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根据材料二“齐地儒生公孙弘以精通《春秋》之学升迁为天子信用的重臣,相继任博士、太常、御史大夫、丞相并受封平津侯,于是‘天下之士靡然向风矣’。”可知加强了思想专制;鼓励士人学习儒家经典,有利于提升文化水平。结合罢黜百家带来的弊端可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它学术流派的发展。26.监察制度发于先秦,成于秦汉,是体现古代皇帝制衡官僚和政治权力监督机制的重要形式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汉时期的监察体系由专门的御史组织、行政系统内部设立的监察组织及其他的专职或兼职的监察官员组成,不同的监察主体所采取的监察方式各不相同。言谏官员通过向皇帝检举或控告官吏违法失职的方式来行使职责。侍御史和丞相司直通过考察各类文书和百官公卵的奏章,从中发现不法行为并及时进行上报。检察官则是对上计簿中所列的项目如户口、垦田等进行审查,从而确定官吏政绩的优劣,提出赏罚意见并报皇帝批准。东汉时的侍御史“凡郊庙之祠及大朝会、大封拜,则二人监成仪,有违失则动奏”。——摘编自肖赵冰《秦汉时期国家政治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的形成与发展》材料二元封五年汉武帝正式确立刺史制度时,正式撤销了在各郡设置的监察御史,四年之后又下诏将全国分为十三刺史部,形成了十三刺史“分部行刺”的监察方式。《汉书》记载:御史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意即刺史是御史府的官员,隶属于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府。颜师古注引《汉官典职仪》云:“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从文帝“遣丞相史出刺”,到成帝“罢刺史,更置州牧”前,刺史都是六百石的官员,但权限很大,能监察“二千石以下至墨境”的官员。——摘编自张文渊《西汉刺史制度的形成及其特征》(1)根据材料一,简要列举秦汉时期的监察方式。(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汉刺史制度的特点。【答案】(1)方式:言谏官员弹劾(检举);侍御史等处理文书(百官公卿的奏章);检察官可审查官员政绩由皇帝进行赏罚;监察官员亲临现场监督。(2)特点:分部行刺,区域负责;独立隶属,由中央垂直管理;职责明确;位卑权重,以小御大。【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由材料“言谏官员通过向皇帝检举或控告官吏违法失职的方式来行使职责。”可得出言谏官员弹劾(检举);由材料“侍御史和丞相司直通过考察各类文书和百官公卵的奏章,从中发现不法行为并及时进行上报。”可得出侍御史等处理文书(百官公卿的奏章);由材料“检察官则是对上计簿中所列的项目如户口、垦田等进行审查,从而确定官吏政绩的优劣,提出赏罚意见并报皇帝批准。”可得出检察官可审查官员政绩由皇帝进行赏罚;由材料“东汉时的侍御史‘凡郊庙之祠及大朝会、大封拜,则二人监成仪,有违失则动奏’。”可得出监察官员亲临现场监督。【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时期。由材料“四年之后又下诏将全国分为十三刺史部,形成了十三刺史‘分部行刺’的监察方式。”可得出分部行刺,区域负责;由材料“意即刺史是御史府的官员,隶属于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府。”及所学可得出独立隶属,由中央垂直管理;由材料“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可得出职责明确;由材料“刺史都是六百石的官员,但权限很大,能监察‘二千石以下至墨境’的官员。”可得出位卑权重,以小御大。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赤壁之战后,孙权占有江东,又占有荆州一部分,江南广大疆域都在他拉制之下,孙权统治江南的五十多年,基本上是江南的开发时期孙吴曾广泛组织开挖疏液江南湖泊和河流,孙权时开凿了从钱塘江到建业的运河,并能灌溉两岸农田,孙吴组织南渡北人和山越、蛮炎人进行大规模的军屯和民屯,垦碎土地,一些边远之地和山地也得到了开发。孙吴时在海盐(今浙江海盐)、沙中(今江苏常热)等地设司盐校尉管理盐的产销。据说当时“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孙吴统治地区傍海多河,造船业的发展远过魏蜀。孙吴设置典船都尉,专门管理船业市场其船只数量多,船体大,质量高。长江沿岸商船往来不绝,大商人“乘时射利,财丰巨万。商贩浮船长江,贾作上下”。孙吴以交、广二州为基地与古代南海林邑、扶南等数十百国交通。孙权曾派出上百艘大船,满载货物到高句丽等地贸易。——摘编自杨洪贵《试论孙吴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吴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吴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答案】(1)表现:耕地面积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商业活跃,海外贸易扩大;手工业,如铸铜、煮盐、造船业获得发展;广泛兴修水利工程,水利事业发展。(2)原因:政府大力支持;北民南迁带去劳动力和技术;政治环境相对稳定;自然资源丰富,地理条件优越。【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三国时期(中国)。表现:根据材料“孙吴组织南渡北人和山越、蛮炎人进行大规模的军屯和民屯,垦碎土地,一些边远之地和山地也得到了开发。”可知,耕地面积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根据材料“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可知,手工业,如铸铜、煮盐、造船业获得发展;根据材料“乘时射利,财丰巨万。商贩浮船长江,贾作上下”可知,商业活跃,海外贸易扩大;根据材料“孙权统治江南的五十多年,基本上是江南的开发时期孙吴曾广泛组织开挖疏液江南湖泊和河流,孙权时开凿了从钱塘江到建业的运河,并能灌溉两岸农田”可知,广泛兴修水利工程,水利事业发展。【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三国时期(中国)。原因:根据材料“孙吴设置典船都尉,专门管理船业市场”可知,政府大力支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民南迁带去劳动力和技术,南方的政治环境相对稳定,自然资源丰富,地理条件优越。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图为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蕃会盟的历史意义。(2)唐蕃会盟碑是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研究唐蕃会盟碑的历史视角(具体的历史研究领域或课题)(参见下列示例,照抄示例)。(示例:1.唐朝书法演变;2.古代国家民族事务管理机构的变迁)【答案】(1)意义:停止纷争,促进了西藏地区的开发与发展;有利于西南地区的社会稳定;推动了汉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任答三点即可)(2)视角:唐朝碑刻文化;吐蕃语言文字;吐蕃政治文化;唐与吐蕃关系等。(任答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意义: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是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会盟的遗物,这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盟约里写道‘患难相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和平稳定的角度来看,唐蕃会盟停止纷争,促进了西藏地区的开发与发展。从社会稳定方面来看,有利于西南地区的社会稳定。从汉藏经济文化交流来看,推动了汉藏的经济文化交流。从国家统一的角度来看,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小问2】视角: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史学研究方法的相关知识,可将研究视角拟定为“唐朝碑刻文化;吐蕃语言文字;吐蕃政治文化;唐与吐蕃关系等。”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龙山时代是最初意义上中国的孕育期,这个时代涌现了大批城邑。迄今为止,已发现龙山时代城址七十座以上,遍及黄河中下游、长江上中下游和黄河河套地区。下列关于龙山时代的表述,正确的是()①中华大地上邦国林立②人们开始从事原始农业③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④代表性遗存有陶寺遗址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约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据本题材料“龙山时代”“遍及黄河中下游、长江上中下游和黄河河套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5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中国大地上已经邦国林立,①正确;龙山文化时期有的都城较大,其中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④正确,C项正确;龙山文化时期属于父系氏族社会阶段,③错误,排除A项;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趋向稳定,而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②错误,排除B项;龙山文化时期属于父系氏族社会阶段,③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2.考古发掘显示,夏都二里头被外来者占领后,增加了一些外来样式的陶器,有的属于河北和河南两省交界处的下七垣文化,有的属于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之后,商人新建了两座城邑——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但其陶器风格多样程度甚至超过被占领后的二里头古城。这些现象()A.反映南北文化交流密切 B.印证了早期文明的发展C.体现了夏商的文化割裂 D.显示了手工业技术高超【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本质题,时空是夏朝时期。根据材料“夏都……增加了一些外来样式的陶器”“陶器风格多样程度甚至超过被占领后的二里头古城”可知,夏商时期,陶器风格多样,且受到全国多个地区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政治变迁和文化交融,反映了早期文明的发展,B项正确;“南北文化交流密切”不符合这一时期的史实,且从材料中提供的各文化所在地不能得出南北文化交流密切,排除A项;夏商陶器风格多样,受到来自全国多个地区的影响,体现了文化的交融,而非割裂,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夏商时期的政治变迁和文化交融,虽然陶器风格多样,但不能说明手工业技术高超,排除D项。故选B项。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体现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A.嫡长子继承制 B.君主实现高度集权 C.神权色彩浓厚 D.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分别提及了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和分封制,这些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的制度体现,即族权与政权相结合,D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只是材料的一部分,A项说法片面,排除A项;西周统治者尚未实现高度集权,排除B项;商政权的特点是神权色彩浓厚,材料介绍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4.春秋时期,出奔是一项有准备、有选择、有退路的政治出行。据统计,由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向周边地区的出奔中,春秋前期是国君、公子出奔占主流,春秋中后期卿大夫及家臣逐渐成为出奔者的主流。这一变化反映了()A.周天子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B.当时政治斗争激烈C.政治权力下移的现象明显 D.统一趋势逐渐增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春秋前期是国君、公子出奔占主流,春秋中后期卿大夫及家臣逐渐成为出奔者的主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前期国君、公子等领导集团的核心是出奔的主流,春秋中后期卿大夫成为主流,说明政治中心在逐渐发生转移,政治权力下移的现象明显,C项正确;春秋时期周天子并未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排除A项;出奔是一种有选择的政治出行,不是政治斗争的表现,因此不能体现当时政治斗争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中的变化只能反映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政治选择,无法体现统一趋势如何,排除D项。故选C项。5.春秋以前人们主要是以贝为货币的物物交换。到春秋时,金属货币开始在流通中崭露头角,到了战国,出现了以铜、金币为主的全国性金属货币流通,如燕、齐的刀币,韩、赵的布币,楚国的铜贝等。春秋以来货币的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区域经济交流密切C.商人地位的提高 D.货币形制有待统一【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春秋以前的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媒介为天然贝,到了春秋战国,金属货币逐渐取代了天然货币和实物货币,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A项正确;题干并未涉及各国之间的商品贸易状况,排除B项;金属货币的广泛流通说明商品经济发展,但不能表明商人地位提高,排除C项;货币混乱给商品贸易带来阻碍,货币形制则有待统一,但题干并未表达这层意思,排除D项。故选A项。6.西周时期楚王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囊则说“赫赫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统一趋势明显 B.周王室地位衰微 C.百家争呜影响深远 D.华夏认同的增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至春秋。根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熊渠说他是蛮夷人,不用中原国家的号谥,而子囊认为楚国对南方诸国或安抚或征伐,使之归顺诸夏,这表明了楚国为华夏而战,并以华夏自居,体现了楚国人对华夏文明的接受与认同,D项正确。据所学,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排除A项;周王室地位衰微与本题主旨无关,排除B项;“百家争鸣影响深远”无法从材料得知,且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7.据记载,秦汉时期各级官僚机构配有大量掾、令史、书佐等管理文书,也很看重官僚的文化素质,如“文无害”,以及汉简中常见的“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之类要求。这()A.适应了中央集权体制的要求 B.体现秦朝政务处理的程序化C.级和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D.标志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秦汉时期。根据材料“官僚机构配有大量掾、令史、书佐等管理文书”“也很看重官僚的文化素质”可知,秦汉时期注重文书的管理和官僚的培育,以便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内在要求,A项正确;材料内容为秦汉时期注重文书的管理和官僚的培育,未体现政务处理的程序,排除B项;材料内容有利于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并非是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问题,排除C项;秦汉时期建立起官僚政治,但贵族政治仍然具有影响力,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8.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二十六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三十三年,“诸尝逋亡人……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西北斥逐匈奴”。秦朝的这些措施()A.消除了地方割据 B.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C.意在巩固国家统一 D.反映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秦朝建立后的大规模移民:迁富豪于咸阳便于控制,移民至岭南地区是为了巩固对该地区的统治,移民西北则是对抗匈奴,这些移民举措的根本目的都是巩固国家统一,C项正确;“消除了地方割据”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这是对地方的治理举措,与君主专制统治无关,排除B项;因俗而治是根据该地区旧有的风俗习惯进行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9.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铟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这表明()A.秦朝治国模式较为落后 B.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C.秦末农民起义发展迅速 D.统一六国缺乏民意基础【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材料“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铟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可知,费正清认为秦王朝“分崩离析”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即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B项正确;题干内容并未涉及秦朝治国模式,排除A项;题干内容是秦朝灭亡的原因分析,据此不能得出秦朝农民起义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统一六国是民之所向,排除D项。故选B项。10.文帝时有诏曰:“方春和时,草木群生之物皆有以自乐,而吾百姓鳏、寡、孤、独、穷困之人或陆于死亡,而莫之省忧。为悯(民)父母将何如?其议所以振贷之。”《班固·汉书·文帝纪第四》记载:“与匈奴结和亲……不发兵深入,恐烦百姓。”这能够用来佐证汉朝()A.国家大一统的实现 B.意识形态顺应现实需要C.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D.宗法观念在逐步地淡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汉朝时期。根据材料“而吾百姓鳏、寡、孤、独、穷困之人或陆于死亡,而莫之省忧。为悯(民)父母将何如?其议所以振贷之”“与匈奴结和亲……不发兵深入,恐烦百姓。”可知,汉文帝理解民间疾苦,体恤百姓,对匈奴采取保守政策,这体现了与民休息的政策,符合汉初的社会现实,体现了国家意识形态顺应现实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家大一统的相关信息,不符合主旨,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汉初社会整体凋敝,且材料无法体现贫富分化严重,排除C项;宗法观念在汉初的影响力依然较大,排除D项。故选B项。11.《汉书》卷六载:“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材料体现的措施()A.扩大了汉帝国的统治基础 B.引发王位更迭战乱不断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根源于治国方略的调整【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根据材料“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可知,该措施为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这一举措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察举制有利于扩大汉帝国的统治基础,排除A项;推恩令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西汉末年王位更迭、战乱不断,排除B项;推恩令的实施源于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初的黄老无为不能达到这一目的,汉武帝时期对治国方略进行了调整,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12.《后汉书》记载刘秀发布过一系列相关诏令,如建武二年诏曰:“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态听之。敢拘执,论如律。”建武六年:“诏王莽时吏人没入奴婢不应旧法者,皆免为庶人。”这有利于()A.强化儒家伦理 B.打击豪强地主 C.实现吏治清明 D.抑制土地兼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东汉时期。根据材料“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态听之。敢拘执,论如律。”“诏王莽时吏人没入为奴婢不应旧法者,皆免为庶人。”可知,汉光武帝刘秀颁布释放奴婢令,而东汉时期豪族占有大量奴婢,奴婢是重要财产,是豪族役使的主要对象,所以下令释放奴婢在客观上有利于打击豪强地主,B项正确;材料是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措施,不涉及思想文化,排除A项;打击豪强地主与整顿吏治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汉光武帝清查全国垦田的措施利于抑制土地兼并,排除D项。故选B项。13.《孝文帝出行图》(下图所示)取自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宾阳洞帝王礼佛浮雕的《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中一队朝佛者,以孝文帝为中心,前拥后簇,神情泰然。画面中所有人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这幅图()A.历史较为久远难以考辨 B.有效缓和民族矛盾C.揭示统治阶级好大喜功 D.反映北魏改革趋势【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本题材料“图中一队朝佛者,以孝文帝为中心,前拥后簇,神情泰然。画面中所有人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画面中所有的人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体现了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北魏的衣冠制度,反映出北魏的改革趋势,D项正确;A项的表述属于历史虚无主义,我们现在完全有足够的技术和知识水平对这些浮雕艺术作品进行考辨,排除A项;北魏孝文帝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但材料图片信息并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B项;图片是以孝文帝为中心的贵族礼佛场景,并不是统治者好大喜功的表现,排除C项。故选D项。14.南朝宋、齐时期,寒人充当中书舍人,专掌军国机要,夺取了至关重要的中书省大权,同时地方上也任用寒人为典签,监督军政。这反映了()A.寒人成为治国核心 B.考试选官制正式确立C.中央机构权力失衡 D.社会流动性有所增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时期。根据材料“寒人充当中书舍人,专掌军国机要,夺取了至关重要的中书省大权”“地方上也任用寒人为典签,监督军政”可知,南朝宋、齐时期,寒人的地位得到提升,冲击了门阀政治,社会流动性有所增强,D项正确。世家大族影响力依然很大,故寒人成为治国核心不符合魏晋时期的特征,排除A项;此时的选官制度仍为九品中正制,排除B项;材料涉及中央和地方官员的任职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15.十六国前期,北方除了流传秦汉魏晋传国玺及六玺外,还先后出现了汉国刘渊玺、前凉张蹇玺、前燕慕容灰玺、前赵刘曜玺等六种伪造玉玺,玺名多以该玺出现时的关键人物命名。他们伪造玉玺的主要用意是()A.学习汉晋王朝的制度文明 B.追求民族政权的合法正统C.为北方统一南方奠定基础 D.践行友好交流的民族政第【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六国前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还先后出现了汉国刘渊玺、前凉张蹇玺、前燕慕容灰玺、前赵刘曜玺等六种伪造玉玺,玺名多以该玺出现时的关键人物命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伪造玉玺的人物都是十六国时期内迁少数民族政权的创建者,玉玺是秦汉帝王实现皇权传承的主要政治凭证,也是历朝历代宣示正统性和合法性最重要的凭信,所以伪造玉玺的用意是追求民族政权的合法正统,B项正确;材料做法的主要用意不是学习汉晋王朝的制度文明,而是宣示合法,排除A项;为北方统一南方奠定基础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排除C项;因“践行友好交流的民族政策”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追求民族政权的合法正统”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B项。16.据《南宋临安两志》记载:自陈置钱塘郡,隋废郡为杭州,户一万五千三百八十。唐贞观中,户三万五百七十一,开元中,户八万六千二百五十八。隋时苏州人户只有1.8万,唐天宝年间增至7.6万多户,元和年问又发展到10万多户。这主要缘于()A.政局颇为稳定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大运河的开通 D.铁犁牛耕开始普及【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材料内容为隋至唐时期杭州和苏州的户口数急剧增长,也就是城市获得快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大运河的开通,运河沿线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特别是江浙地区的城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C项正确。隋至唐前期,政局有一定的变化,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宋朝,排除B项;铁型牛耕在汉代普及,排除D项。故选C项。17.唐肃宗即位前,盐每斗仅十钱。肃宗即位的第三年(758年)每斗为一百一十钱。盐税原每年仅四十万绍,十五年以后,增加到六百万绍。盐税的增加,使“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军饷、百官俸禄皆仰给焉”。与该变化直接相关的是()A.安史之乱 B.外戚专权 C.农民起义 D.朋党之争【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根据材料可知,唐肃宗时期盐价涨幅极大,盐税大幅增加,结合题干时间“758年”可知,与此变化直接相关的是安史之乱,平定安史之乱历时八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A项正确;外戚专权与盐价和盐税的增加无关,排除B项;农民起义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朋党之争涉及政治斗争,与盐价和盐税的增加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8.如表所示为隋朝至盛唐时期社会生活变化的部分描述。据表可知,这一时期()服饰文化为便于妇女骑马,圆领长袍服装设计趋于流行饮食文化每年立春时节,朝延向高级官员发放葡萄酒、胡饼舞蹈文化城市中人们对胡旋舞与胡腾舞钟爱有加A.社会风气开放多元 B.民众生活富足 C.民族差异逐渐消亡 D.中外交流频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隋朝至盛唐时期妇女骑马、吃胡饼、看胡舞,这说明了民族交融的加强,中原地区吸收少数民族地区的习俗文化,这可以看出社会风气开放多元,A项正确;材料并未完整呈现民众的衣食住行情况,不能得出民众生活富足的结论,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至盛唐时期虽然民族交融在加强,但民族差异并不可能消亡,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交融的加强,当时社会风气开放多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不属于对外交往方面,排除D项。故选A项。19.中国历史上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下图空白处是()A.察举制 B.世官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度下,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了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而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D项正确;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不利于中央集权;世官制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后期逐渐不适应时代发展;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影响中央集权。ABC项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ABC项。故选D项。20.唐太宗在一次谈话中曾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救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但在实际情况中,“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为此,唐太宗()A.扩大宰相任用范围 B.精简地方机构 C.创建并完善科举制 D.设立了政事堂【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但在实际情况中,‘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三省六部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行政效率,为解决这个问题,唐太宗决定三省长官合署办公,其办公地点称为政事堂,最早设置于门下省,后迁往中书省,D项正确;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这是为了加强皇权,排除A项;材料所述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排除B项;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形成科举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21.如表是唐玄宗、唐德宗年间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由此可知,唐德宗年间()道名唐玄宗年间唐德宗年间河东道太原府128905124000河北道赵那634548157关内道京兆府6629124202河南道河南府1947618799剑南道成都府1609014601江南东道余杭都8625851276A.赋役制度亟须调整 B.安史之乱尚未平定C.均田制进一步发展 D.按丁征税正当其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据材料可知,唐德宗年间户口数大为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安史之乱后,中央式微,户籍管控力度减弱,而户口数减少会影响征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推行了两税法,A项正确。唐德宗年间,安史之乱早已平定,排除B项;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排除C项;由于唐德宗年间户口数减少,如果仍然按丁征税,不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两税法主要以资产纳税,排除D项。故选A项。22.如表是魏晋至唐宋时期有关佛教的论述记载。这些反映了()记述出处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东晋悲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周孔即佛,佛即周孔……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东晋孙绰《喻道论》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祥;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唐代高僧慧能《疑问品第三》A.佛教渐趋本土化 B.中国古代思想呈现多元化C.民族的交流融合 D.“三教合归儒”的社会现实【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至唐宋时期。根据材料“助王化于治道者也”“孝养父母”可知,佛教在发展中受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呈现中国特色的本土化倾向,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佛教受中国文化影响,并非体现中国思想的多元化,且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佛教在发展中受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没有涉及民族交融,排除C项;材料是关于佛教的记载,没有提及道教,不能说明三教合归儒,排除D项。故选A项。23.唐政府曾广泛吸收社会人士参与历法编制工作,如著名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就曾主持编制过《大衍历》,并且负责制造了不少天文仪器。这体现出()A.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生产 B.中国天文技术领先于世界C.国家力量推动科技发展 D.政府加强了对文化的控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唐政府曾广泛吸收社会人士参与历法编制工作”可知,在政府的组织下,唐朝天文学取得了不少成就,这体现出国家力量推动科技发展,C项正确;材料主旨为国家力量推动科技发展,且并未提及科技发展的目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世界天文技术的相关内容,无法做出比较,排除B项;材料是政府对科技的助力,不是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24.日本元正天皇养老二年(718年)制定的《养老令》共十卷三十篇九百三十二条,与唐令作一比较可知是从一千五百多条的贞观令中拣抄出来的。又据《续日本纪》卷二十记载,公元8世纪中叶,天皇下诏“令天下家藏《孝经》一本,精勤诵习,倍加教授”。由此得出()A.大唐文化的兼收并蓄 B.中华文化是日本社会主流C.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 D.对外交流丰富了日本文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7至8世纪(日本)。据本题材料“与唐令作一比较可知是从一千五百多条的贞观令中拣抄出来的。”“令天下家藏《孝经》一本,精勤诵习,倍加教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律令借鉴了唐朝贞观令,国家治理方面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这是对外交流的结果,由此可知对外交流丰富了日本文化,D项正确;材料主旨为日本深受唐朝影响,并未体现唐朝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借鉴,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不能涵盖日本的整体文化状况,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不能体现双向性,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先秦诸子,关于政治社会方面的意见,是各有所本的,而其所本亦分新旧。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先秦诸子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而人事问题,则以改良社会的组织为其基本。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二汉武帝时代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汉武帝大举贤良文学之士,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就汉武帝捉出的命题发表对策,讨论成就治世的策略。齐地儒生公孙弘以精通《春秋》之学升迁为天子信用的重臣,相继任博士、太常、御史大夫、丞相并受封平津侯,于是“天下之士靡然向风矣”。——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为解决“人事问题”提出的主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春秋时期相比,西汉时期儒学地位变化及其影响。【答案】(1)主张:儒家提出仁、礼;为政以德;仁政;隆礼重法等思想。法家提出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或依法治国);变法革新;实现中央集权;实行君主专制。(2)变化:由不受统治者重视到确立独尊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加强了思想专制;鼓励士人学习儒家经典,有利于提升文化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它学术流派的发展。(任答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主张: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一“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并结合儒家思想的相关史实可知,儒家提出仁、礼;为政以德;仁政;隆礼重法等思想。根据材料一“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先秦诸子所想解决的。”并结合法家思想的相关内容可知,法家提出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或依法治国);变法革新;实现中央集权;实行君主专制。【小问2】变化: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至西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二“汉武帝大举贤良文学之士,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就汉武帝捉出的命题发表对策,讨论成就治世的策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春秋时期相比,西汉时期儒学地位的变化是,由不受统治者重视到确立独尊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至西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二“汉武帝时代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并结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带来的影响可知,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有,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根据材料二“齐地儒生公孙弘以精通《春秋》之学升迁为天子信用的重臣,相继任博士、太常、御史大夫、丞相并受封平津侯,于是‘天下之士靡然向风矣’。”可知加强了思想专制;鼓励士人学习儒家经典,有利于提升文化水平。结合罢黜百家带来的弊端可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它学术流派的发展。26.监察制度发于先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