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单元解读

【人文主题】

本单元围绕“留心观察”这一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一一

第9课第10课第11课

古诗三首

《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

《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

所选诗文都是基于作者长期连续细致观察的表达,与“留心观察”这一主

题非常契合。止匕外,本单元的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是一个学生让觉

得亲切、会兴趣盎然的单元。

【阅读训练要素】

“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是本单元的阅读

训练要素。与三上第五单元“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三下第一单

元“体会生动优美的语句”有很大程度的关联性。

四上第三单元

三上第五单元

三下第一单元

"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

“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

”体会生动优美的语句”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

观察周围事物"

致的观察"

本单元的文章内容都是作者细心观察所得,特别适宜于用来学习“体会文章

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和

法布尔的《蟋蟀的住宅》可以看作是观察笔记。从题目上看,课文重点描写的对

象一一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学生可能有些陌生,所以教师在学生

阅读课文之前,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将阅读文

本与有目的的观察发现建立起积极联系。

三首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揭示的道理、发现的巧妙等,都来自诗人的“细致

观察”,既能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情趣美,又能启发学生在生

活中养成主动观察发现的习惯。

【识字写字训练要素】

本单元要求学生认识22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40个字,32个词

语。

【写作训练要素】

这个单元的习作任务很明确一一写观察日记。教材第一部分就以单元课文和

阅读链接为引子,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连续观察和记录。

习作

写观察日记

Lf圣陶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了爬山虎电上爬的秘密;国

[布尔观察r很久,终于看到了蟋蟀筑巢的全过程「k安基用日记的

形式,记下r燕子筑巢及孵蛋的情况。我们也可以试着进行连续观

察,川观察日记记录自己的收获。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单元课程开始时,老师就要叮嘱学生先选择自己感兴趣

的观察对象,尤其是自己养殖的某种动植物,进行连续性的观察,这就有了积极

情感的参与,有关心、关切,有真真切切的心路历程,观察就会更加细心,记录

就可能会十分用心。待到写作文时,素材就更加丰富、情感更加真挚。

至于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建议教师将其融入每节课课文

学习的过程中。“日积月累”用作单元结课时,引导学生交流单元学习收获的过

程中进行运用落实,会是很好的选择。

第9课

《暮江

课题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

吟》

课时)

授课班级授课教师

1.认识“暮”“瑟”“吟”等三个生字,会写“暮”字。

学习目标2.能借助注释、插图,结合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描绘的

景象。

学习重难点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诗歌描绘的景象;

学生已经学习过大量的古诗词,初步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

学情分析

法,有一定的基础。

教学辅助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将下面诗句补充完整,分析诗句在描写内容上的共同特征

——写景。(同学们,你是否发现,这些诗句在描写内容上的规律?是写人的?

写物的?还是)

诗句填写: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学生活动】回忆从前学过的写景诗句,齐声回答,将缺失的内容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使学生对本课将要学习

的三首古诗主要内容有感知,实现过渡。

二、知诗人

【教师活动】用流行歌曲《琵琶行》引出诗人白居易。以“老妪能解”四个字简

单介绍一下白居易的诗歌特点,然后过渡到《暮江吟》。

唐代有一位诗人,他写的诗通俗易懂,每次写完诗后,他总要读给隔壁的老

奶奶听,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改,直到老奶奶听懂为止,俗称“老妪能解”。这

位诗人的《琵琶行》如今已经被改编成流行歌曲,可谓家喻户晓,他是谁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位诗人的一首风景诗(板书《暮江吟》。)看看“老妪能解”

的诗歌,我们同学们能不能理解?

【设计意图】用流行来带未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老妪能解”这

样的历史现实也能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让他们在诗歌理解上更下功夫。

三、解诗题。

【教师活动】将“暮江吟”三个字拆开,引导学生逐一解析,然后通过诗歌题目

推测一一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描绘傍晚江面上的景色)

•时间(【师】“暮’’强调诗人观景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傍晚十分(生)

•地点(''江"字表明诗人所观察的是何处的风景?)

•江面上

•体裁(你还学过哪首诗歌中出现过“吟”这个字?)

•《游子吟》《石灰吟》

补充:“暮”。甲骨文、金文甚至小篆分别写作

都是“日”(太阳)落入草木丛中的情景。

【学生活动】根据老师的提问,解析“暮”“江”“吟”三个字,进而理解诗歌题

目,推测诗歌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歌题目的拆分解析,既能掌握生字“暮”,又能使学生整体

感知诗歌主要内容,对接下来的诗句理解奠定基础。

四、读诗歌,明诗意。

【教师活动】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音、停顿。

(2)指名让学生朗读诗歌,检测学生朗读情况,进行个别纠正。

(3)引导学生抓字眼,理解诗句含义。

①朗读整首诗歌后,你看到了什么景观?(夕阳、江水、露水、月亮)

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

好?(铺:太阳接近地平线,而不是在半空中;瑟瑟+红:江面上有两种

颜色-绿色+红色。)

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比喻、喜爱,赞叹之情。提醒学生——“可怜”是

可爱的意思。)

(4)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与你解读诗歌题目是推测的景象一样吗?)

设计意图:通过抓字眼来解析诗句,更具针对性,体会诗人观察、描写景色的独

特视角,以及用词的精妙。

五、知背景,悟情感。

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欣赏这幅天然之作的呢?现在我们来了解下这首

诗的创作背景。

【教师活动】给学生讲述诗歌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与诗人共情,体会诗歌表达

的思想感情,然后让学生再次朗读这首诗歌。

资料——这首写景诗约作于唐长庆二年(822)。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

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而这首诗是这年七月白居易由中书舍人出任

杭州刺史,经襄阳、汉口,于十月一日抵抗,在赴杭的江行途中所作。

【学生活动】听老师讲故事,感受诗人离开长安时的郁闷以及欣赏美景时的喜悦,

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六、作业布置(见分层作业)

七、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题西林第9课

课题壁》与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

《雪梅》课时)

-⅛-授课班级授课翱

1.认识“降”“骚”“逊”“输”等四个生字,会写“庐”“缘”

“费”等10个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当局者迷”“尺有所短,寸

学习目标

有所长”的道理

3.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庐山美景和梅雪争春的场

景。

学习重难点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诗歌描绘的景象;

学生已经学习过大量的古诗词,初步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

学情分析

法,有一定的基础。

教学辅助PPT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教师活动】与唐诗相比较,宋代诗歌有其独特魅力一一理趣。如果说《暮江吟》

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日江景图,那么《题西林壁》和《雪梅》在描写

风景的同时,还向我们阐释了两个深刻、有趣的哲理。

还等什么?一起来赏析诗歌吧!

二、《题西林壁》赏析

1.自由朗读,识读生字

【教师活动】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根据课后识字表,读准下生字字音,注意书

写。

侧ce/>f4代小巾伽侧

题M,”“口且早早品也灵更更题题题

缘yuGn/4SF”纥纤纾绪缪獴缘

庐IU'、广广户庐庐

^fβ∩gIJJJ,Q■峰

2.结合注释,再次朗读,注意停顿。

【教师活动】指名检查学生诵读结果,结合注释,纠正停顿。

【注】“题”是动词,意思是书写,题写,“西林”是指西林寺,是地点,“壁”

是指墙壁,用现代汉语解释就是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诵读诗题的停顿是:

题/西林壁。

3.理解诗意。

【教师活动】

(1)PPT展示“峰”“岭”的形状,让学生观察图片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对

“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理解。

(2)用PPT展示庐山远近高低的不同形态,让学生用“远望庐山.....近观庐

山.....俯视庐山.....仰望庐山......”的句式说说庐山的不同形态特征。

4.联系实际,感悟哲理

【教师活动】提问一一

(1)诗歌的最后两句,诗人的观点正确吗?

(2)如果你想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视角?(可以在PPT上

展示三维实景图,带领学生观察庐山)

(3)引导学生讨论一一什么样的情境下,你会引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

身在此山中”这句话?(进行知识迁移)

三、《雪梅》赏析

让学生运用学习《题西林壁》的流程,学习这首诗。

【教师活动】

LPPT出示生字,让学生朗读,纠正读音。

xiαngsaoxunshu

降骚逊输

2.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赏析诗句一一

(1)古诗讲了什么季节的发生的事情?

(2)早春时节梅和雪在做什么?

(3)他们是怎样争的?(教师创设情境)

白雪皑皑的原野上,一支梅花凌寒独放,她看着身边厚厚的白雪说:

,,

“o一阵风吹来,雪花在梅花枝头飞舞,它对

梅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一群骚人也坐不住了,他们搁下笔,也来评论他们到底谁更美。这里的

骚人指的是。(教师出现骚人的解释)

(5)诗人评议的轻松吗?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教师出示“费”的会意字写法,再带领大家在田字格里写“费”。)

(6)在费尽心思的一番评论之后,诗人得出怎样的结论?(课件展示原诗句)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7)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人说了什么。(学生用不同方式说梅比雪少了三分

白,梅比不上雪的洁白,雪比梅多了一丝洁白)

(8)诗歌中,诗人分别都运用了哪些感官?从哪些方面对梅和雪进行了细致的

观察?

(9)作者在描述雪梅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0)你喜欢梅花的香?还是雪花的白?

(H)梅以香为美却比不上雪白,雪以白取胜却输给梅一段清香。那这是告诉

我们什么道理呢?

四、作业布置(见分层作业)

五、板书设计

梅:香

各有所长

&

雪:白

教学过程

爬山虎的

课题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

-⅛~授课班级授课教师

L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掌握“曲”这个多音字。会写

“虎、操”等8个生字。

学习目标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结构。

3.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初步学习体会作者细心的观察,连续

的观察。

通过文章对爬山虎叶子的描述,初步体会作者细心、连续的观

学习重难点

察。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需要老师在课

学情分析堂上引导学生养成细致观察、持续观察的习惯,进一步将观察

结果生动形象的用文字记录下来。

教学辅助PPT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向学生展示爬山虎的照片,询问孩子是否认识这种植物?

这种植物的那些特点吸引你的注意?

1.同学们,你们认得图片所示植物吗?

2.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它?

3.这种植物有什么魅力?

【学生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

二、梳理文章脉络

也许你觉得爬山虎平淡无奇,但是有人却发现了爬山虎独特的魅力,让我

们一起去看看,叶圣陶老先生笔下的爬山虎吧!

L初读课文,搞定生字词

jθnbιngwðquwδi

均柄蜗曲萎

虎操占嫩顺均

隙茎柄萎瞧固

【教师活动】将重点字词呈现在课件上,同学们阅读课文后,指明检查学生对

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并且予以指点。】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自学习惯。

2.总结文章的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脉络。

【教书活动】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如下问题一一

(1)课文都描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生长地点、叶子、脚)

(2)你可以将这篇课文划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讲了什么内容?(三大部

分)

【学生活动】根据老师的提问,在

课文中需找答案,概括每一自然段

的主要内容,将课文划分为几部

分,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文章脉

络。

三、爬山虎叶子特点分析

【教师活动】

1.让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说一说,作者都关注了爬山虎叶子的哪些方面?

2.引导学生分析爬山虎叶子各方面的特点。(在课文中圈点关键词语)

3.让学生找一找,第二自然段,哪些词语用得精妙?

4.画出爬山虎动态描写的句子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

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学生活动】总结作者是从“颜色”“生长速度”“空间分布”等诸多方面对爬

山虎的观察,也要根据老师的提示,从关键词“嫩”“没几天”“铺”的词语感

知作者用词的准确,更要学会从“动态”“静态”两方面来观察事物的方法。

四、课堂讨论一一

你如何评价作者的观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从“观察角度”“持续时间"''认真程度”等诸多方面评价

作者的观察,学习作者的观察技巧。

爬山虎的叶子的确是能够吸引人的目光。但是,这种植物之所以被称之

为“爬山虎”,一是因为它不像其他藤蔓植物一样依附他物就能攀爬,而且爬势

凶猛能够攀爬。哪怕,爬山虎攀爬的秘密究竟为何?爬山虎的脚又长什么样子

呢?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来学习。

五、作业布置(见分层作业)

六、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爬山虎的

课题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

-⅛~授课班级授课教师

L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学习目标

3.了解作者连续观察的方法。培养细致连续观察周围事物的习

惯。

学习重难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以及爬山虎是怎样一脚--脚往上爬的。

有了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在总结爬山虎脚的特点时,就不

学情分析

至于不知从何处着手。

教学辅助^PPT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教师活动】同学们,你们比发现下面几幅图中爬藤植物攀爬的相同之处吗?

(有所依靠才能攀爬)

我们这节课的主人公却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飞檐走壁”!(展现爬山虎的照

片)

爬山虎是如何练就着一身高超技能的呢?叶圣陶老先生告诉我们答案一一爬山

虎是有脚的!!

二、“脚”的模样

【教师活动】

1.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弄清楚爬山虎的究竟长什么样子。(填写表格)

2.引导学生划线句子的修辞手法。

3.当作者爬山虎“有脚”的秘密后,他心情怎样?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

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

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

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后填写表格。回答老师的提问。

数量形态颜色

三、如何用“脚”向上爬

【教师活动】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要求:读熟、读细,

特别要抓住爬山虎爬的动作变化的词,用圆圈画出来。)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

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2.让同学们思考一下,这几个动词能调换顺序吗?

①“触”不口“巴”意思的不同。

②“巴住墙”是什么样子呢?

③“巴住墙”了,再怎么往上爬?

【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给学生播放视频】

四、“脚”的变化

作者用词是那么准确,那么生动。可见,作者不但仔细观察,还长期观

察,正是因为这样细致的、长期的观察,才让作者发现了爬山虎的一个又一个

秘密。

【教师活动】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告诉老师作者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2.哪个词语体现这些发现是长期观察的结果?(逐渐)

3.观察不仅靠眼睛,亲身实践也会有新发现。就这一点,作者有什么举动?发

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尝试多感官观察。)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回答老师的问题。

五、学以致用

如果让你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部分,把观察到的写下来。你会

怎样做?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跟课所学观察方法和技巧,并且明确记录观察结果的

两种形式。

图文结合

9A∣<>Sn∙Λ25βt∣A∣<>α观察技巧

B⅜∙*⅞<*α⅛<⅝*t像♦的叶

tΛΛ*L^∙<ΛT.Λ

做表格

奥弟叶拿廿同爆It∙ttHZ

,1月XH妁2七4庆淌邑★★很•儿吃・臭叶

,1H18Hl⅛12⅛CAt食*■文大,6长的塞叶.

4∏2TB«41⅞Λ⅛⅛⅜1f±fll大.吃

六、作业布置(见分层作业)

七、板书设计

■位宜

模样颜色

彬状

爬山虎的脚T用皿眼

L拉」

触若墙的一变灰色T相当牢囹

:没触着堵的f枯葵

教学过程

蟋蟀的住

课题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

-⅛~授课班级授课教师

1.认识“宅”、“隐”等12个生字,会写“宅”、“临”等14

个生字,会写“住宅”、“临时”等16个词语。

学习目标

2.思考一一课文写了蟋蟀住宅的哪些方面?

3.品读词句,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学习重难点梳理文章脉络,弄清楚课文写了蟋蟀住宅的哪些方面。

本课是一篇温情又有充满童趣的文章,能激发学生对自然

学情分析的热爱,激发学生连续观察的兴趣,相信课后大家一定会更有

兴趣深入阅读《昆虫记》这本书。

教学辅助PPT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活动】做一个小调查,看看班级中有多少人接触过《昆虫记》这本书。

同学们,这虽然是一本由是生物学家写得学术报告,但却充满了浓郁的文学

气息,书中的故事也不是作家笔下创造出来的世界,所叙述的事件都来自于作者

对昆虫生活的直接观察。

就让我们走进作者,走进课文,走进昆虫世界吧!

二、作者简介

法布尔(1823—1915)

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文学家,被世人称

为“昆虫界的荷马代表作《昆虫记》。

【教师活动】跟学生讲两个法布尔细心观察昆虫故

事,让学生对作者感兴趣。例如一一

>趴在路边,掏出放大镜观察一群蚂蚁在搬运一只死苍蝇

>为了捕捉一只小虫,常常喘着气跟着虫子奔跑

>为了不损伤虫子的腿或翅膀,他宁愿自己绊一跤

›将几只冻僵了的昆虫放进自己的怀里

二、梳理文章脉络

L初读课文,搞定生字词

住宅隐蔽挖掘倾斜骤雨布置搜索宽敞

扒土抛出耙扫慎重选址毫不可惜随遇而安

【教师活动】将重点字词呈现在课件上,同学们阅读课文后,指明检查学生对

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并且予以指点。然后大家齐读黑板上的词语。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自学习惯。

2.总结文章的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脉络。

【教师活动】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如下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

问题:(1)第1自然段中,承上启下的是哪一句?

(2)蟋蟀建造住宅选址有什么条件?

(3)第4自然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4)第9自然段照应第二自然段的哪一句话?

(5)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学生活动】根据老师的提问,在课文中需找答案,将课文划分为几部分,用

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文章脉络。

厂I住宅忖点(2-6Λ)

绛坤的任宅

仔就过U(7-^Λ)

三、蟋蟀住宅的特点

【教师活动】

L让学生默读第2-6自然段,说一说,蟋蟀住宅有哪些特点。

(1)蟋蟀住宅的外部特点是怎样的?(向阳、倾斜,易于排水、顺着山势、洞

口隐蔽、洞口平坦)

(2)蟋蟀住宅的内部特点是怎样的?(让学生圈点课文中的关键词)

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

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

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四、课堂讨论一一

作者是如何做才能对蟋蟀的住宅了解得如此详细?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假如自己是法布尔,怎样做,才能发现蟋蟀住

宅的诸多细节?(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讲述有关于法布尔观察昆虫的故事,让

大家感知法布尔的研究精神)

【学生活动】与同桌交流你的观点,听老师将有关于法布尔的故事。

五、作业布置(见分层作业)

六、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蟋蟀的住

课题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

-⅛~授课班级授课教师

L弄清蟋蟀的住宅是“伟大工程”的原因。

学习目标2.了解蟋蟀修建住宅的工具,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3.品读课文拟人写法,感受法布尔语言的生动形象。

学习重难点弄清蟋蟀的住宅是“伟大工程”的原因。

上节课,学生已经感知到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

学情分析比作人,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使学生产生极大的阅

读兴趣。

教学辅助^PPT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表格,引导学生通过表格填写回忆上节课内容。(或

【教师活动】让学生阅读课文7-9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是如何评价蟋蟀的住宅的?(伟大的工程)由此评价的理由是什

么?

(2)蟋蟀修建住宅的工具有哪些?(出示蟋蟀的图片让学生分析蟋蟀身体各

部位在住宅修建过程中的作用)

挖掘住宅的工具

(3)从时间、工具使用、修建过程、劳作方式等四个方面提取课文关键信

息,完成表格。

伟大的工程

工期工具过程

先挖重要部分,再长时间不断

用前足扒土,用钳子1.

搬掉较大的土块;用修整,

从秋天初寒

后足踏地;用锯将泥2.建造时,连着好几个钟头干活,

一直到冬天

土推到后面,倾斜地累了休息一会儿;整修时,今天

铺开。做一点儿,明天做一点儿。

(4)结合表格内容,说说你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

工程”?

(5)蟋蟀建造住宅用时良久,法布尔能够全程跟踪了解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

这说明什么?(老师可以补充讲述法布尔创作《昆虫记》的观察经历,感受作

者持之以恒的精神。

三、对比阅读,品味语言风格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将课后第三题以及“阅读链接”中的材料,与课文进行

对比阅读,分析语言风格上的异同。

1.对比阅读《昆虫》片段,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风格的文字?

>交流发现:说明性的文字简单干净,表达准确清楚,不带情感色彩。而课

文中的语句,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充满智慧的建筑家,比作热爱

生活的人,形象生动,更有情趣。

【注】让学生在文中找到把蟋蟀比作人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2.对比阅读《燕子窝》

>交流发现:两者的相同之处是,都对课文进行了连续细致的观察,用上拟

人的手法,文章读起来生动有趣。不同之处在于,《燕子窝》采用日记的形

式观察,《蟋蟀的住宅》则是长期观察的结果,将观察记录整理成一篇文

早。

3.阅读下面两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说说两个橘子意思的不同。

(1)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2)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堂?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注】引导学生通过自读勾画,找出文中其他几处表达准确,且体现出作者细

致观察的句子,通过批注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迁移运用所学方法。

四、课堂小结

在法布尔笔下,昆虫都是拥有独特天赋的人,通过《昆虫记》的目录足以

可见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

•蝉—背负心酸的歌唱家

•萤火虫——草丛里的星星

•螳螂——温柔与残忍并存

•松毛虫——搞笑长征

•螳螂——大自然的清道夫

正是因为对自然的热爱,对昆虫的热爱,在法布尔的笔下,昆虫像人一样

拥有智慧与灵性。正是因为对自然的热爱,对昆虫的热爱,让法布尔坚持长期

细致的观察。同学们课后若有兴趣,可以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也可以自己

尝试着长期观察一样自己喜欢的事物哦。

五、作业布置(见分层作业)

口语交

课题保护眼睛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学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

1.指导学生认识到眼睛的重要作用和保护眼睛的方法。

2.在口语交际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提高口语交

学习目标

际能力。

学习重难点说说怎样保护眼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班级学生的眼睛保护意识不强,视力水平较低,本单元

学情分析的学习要素是“用心观察”,与交际主题息息相关。

教学辅助PPT

教学过程

一、认识眼睛

同学们,你有没有想过,为

什么我们能看得见这五彩缤纷

泪道外直肌

的世界?

【教师活动】根据眼睛结构示意一巩膜

ħ脉络膜

ʌ视网膜

图,带领学生深入认识眼睛,弄幢孔

中央凹

玻瑞体

清楚我们能够看清事物的原理,(充满坡瑞体液)

前房

(充满了房水)

近视眼的原理。视神经直

视神经和视网膜血管

睫状体和睫状肌

内直肌

二、小组讨论

讨论主题一一如果“目不能视”,会有哪些不便利?

【教师活动】创设情景,假如自己是个盲人,那么一整天的生活该如何开展?引

导学生以一日生活琐事为例,说说,“目不能视”会有哪些不便利。

三、养成良好用眼习惯

1.图上所示的这些行为,是否会对眼睛有所伤害?

2.除此以外,还有哪些不良的用眼行为习惯?在你的身上是否存在?

3.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保护我们的眼睛?给自己制定一个“用眼行为规范”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请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用眼卫生,保护好眼

睛,通过爱眼拍手歌回顾本节课我们讲的内容。最后老师衷心祝愿大家,不要因

为今天的近视影响明天的远征,愿大家都有一双明亮而健康的眼睛。

单元习

课题观察日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⅛~授课班级授课教师

1.明确观察日记的写作格式

2.选择适合的观察对象

学习目标

3.抓住特点,详略得当介绍观察对象。

4.叙述收获,表达情感。

学习重难点抓住特点,详略得当介绍观察对象

学了本单元几篇课文的学习,已经掌握的观察方法,所以,

学情分析

写作指导是,把重点放在对写做技巧的指导上即可。

教学辅助PPT

趣味导读

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后仔细观察一种动物,并写一篇观察日记。小明按时完成

了作文,并把作文本交给了老师。

作文本很快发了下来,老师在上面写了这样的批语:这篇作文语言流畅,词

语运用恰当,文中动物描写得也生动传神。另外,我亲爱的小作者,请你明天务

必带上你的恐龙到教室来,我好让别的同学也观察观察。

你是不是也被可爱的小明逗笑了呢?笑过之后,我们应该明白一点:观察日

记应该是我们对生活中新发现的观察记录,所以应当具有真实性,当然也需要同

学们那敏锐的观察力啦!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学习如何写一篇观察日记吧!

写作指导

观察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最基本的方式之一,通过观察我们能了解五彩缤纷

的世界,感受其中的美。那么,你近来可曾细心观察过什么东西?你是怎样观察

的?有没有新奇的发现?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你有什么收

获……把这些写下来与大家分享,就会是一篇出色的观察日记了。

一、确定日记格式

日记与我们平时写的作文在格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同学们在写作的过

程中一定要牢牢记住这一点。

日记的格式:

2017年4月24日星期一天气:晴

□□我的牵牛花终于长出花骨朵啦……

当然了,也可以写的更活泼一些,天气状况的描述更生动些,如:

X年X月X日星期X天气:大风呼呼地刮

二、选择观察对象

针对“观察日记”这一主题作文,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一一我要观察

什么?

【练习】下面的表格中列举了一位小朋友通过观察得出的生活小常识,在你也

感兴趣的选项后面划勾。

观察对象我的选择

1.小鱼睡觉的时候是睁着眼睛的。

2.含羞草的叶子一碰就会闭拢。

3蜘蛛也可以预报天气。

4.蚯蚓断成两节不仅不会死,还会变成两条蚯蚓。

5.母鸡妈妈尽职尽责。

6.小花猫的性情古怪。

7.黄豆芽的力气巨大。

8.天边的火烧云变幻无穷。

...

【注】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观察对象,并与大家分享理由,老

师也可以与学生分享自己对观察对象的理解。

【练习】下列不可以成为观察日记类作文素材的一项是()

A.养蚕B.科幻电影中的超人

C.水仙开花D.雷声响在闪电后

【答案】B

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会引起同学们的好奇心。比如蚂蚁搬家、蜻蜓点

水,甚至是傍晚时分天际中那变化万千的火烧云,平心静气时看着茶碗里的茶

叶缓缓舒展身体……仔细观察,一定能发现不少的乐趣。

我的“忍者神龟”

我最好的朋友王浩然就要到别的城市去读书了!真是舍C

不得他呢。今天早上他带了一只小乌龟去学校,送给我作分∕>z×γj

别的礼物。他还神秘地告诉我说:“它有超能力哦!”会是、酒/

“忍者神龟”吧?带着好奇心,我决定一探究竟。

瞧!这位小作者在日记的开篇就明确地告诉大家:他观察的对象是小乌

龟,因为听说小乌龟拥有“超能力”。这是不是也迅速地激起你的阅读兴趣呢?

无论你选择的观察对象是什么,你针对观察对象所得出的结论应该让大家

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读者这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取决于我们对观察对

象的具体描述。

三、介绍观察对象

若是想向大家证明你是一个“明察秋毫”的同学,就请在你的观察日记中尽

可能地把你的“朋友”描绘得惟妙惟肖吧!最好是大家一闭上眼睛,你的观察对

象就会像电影画面一样呈现出来。

在这里我们向大家再现小豆子“生豆芽”的全过程。

(一)明确对象

在观察日记的第一部分,一定要清楚地告诉大家,引发你观察兴趣的对象是

什么,引发你观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

绿豆芽成长记

年月日星期一天气:晴

2015105MF⅜

这个假期老师留了一份观察日记的作业,我选择观察什么

呢?哎,心烦!ΛJ

妈妈中午做的炒豆芽菜让我有了灵感:小豆子,你的“牙”

是怎么长这么长的?

【练习】例文中,小作者选择豆芽作为观察对象,引发他对观

察对象兴趣的契机是妈妈中午做得炒豆芽菜。

(二)观察并且记录对象的“体貌特征”

在对事物进行观察的过程中,一定要记录事物“体貌特征”方面的变化,可

以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描述内容说明方

,法

高矮【例句】豆芽最长的已经有5厘米了,最矮的也有3厘米了。列数字

大小【例句】刚长出来的小豆芽是白色的,形状犹如羊角一般。打比方

颜色【例句】哎呀,昨天还是白白嫩嫩的豆芽现在怎么变黑了?作比较

【例文】

2015年10月6日星期二天气:晴

早上六点,我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小绿豆们。不,它们已经是大绿豆

了!经过一个晚上清水的浸泡,它们都膨胀起来了,身材胖了一大圈!哈哈,看

在你们如此努力的份上,让你们出水吧。我把捞出水的绿豆们平铺在盘子里,在

妈妈的指导下又给它们盖上一层潮湿的“棉被”,让它们在阳光的沐浴下“长牙”

吧。

2015年10月7日星期三天气:微风

下午四点,我迫不及待地跑进我的房间,去瞧瞧我的那些胖绿豆们。呀!它

们又长胖了,有的“小胖子”衣服还裂开了一条大大的口子!

晚上睡觉前,我发现大部分绿豆已经发芽了,小芽是白色的,形状犹如羊角

一般。我在“棉被上”又撒了点水,带着对它们的期盼去与周公相会了。

2015年10月10日星期六天气:晴

我还是放心不下那些绿豆芽,今天玩得太开心,忘记给它们换水了,差点“渴

死”这些小家伙!我内疚了好一阵子,还好它们被妈妈救活了。晚上,我掀开“被

子”又瞧了瞧,真让人吃惊,下午还短短的豆芽都已经长到二厘米长了,而且它

们还直直地“顶起”绿色的“帽子”,身材简直可以用“高耸入云”来形容。有

的豆芽还毫不客气地缠在了别的豆子上!

好顽强的生命力啊!真想知道明天它们会变成什么样。真期待啊!

【练习】

在上面这两篇日记中,小作者按照It间顺序对绿豆的不同形态做了详尽描述:

10月6日早晨,绿豆变胖了;10月7日晚上,绿豆发芽了;10月10日出现了

点小状况,我忘记给绿豆浇水了,经过妈妈的抢救,豆芽又回复了生机,此时的

豆芽已经有二厘米长了。

为了让豆芽在生长过程中的不同姿态更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小作者

在描述豆芽外貌时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例句1】呀!它们又长胖了,有的“小胖子”衣服还裂开了一条大大的口子!

(拟人)

【例句2】大部分绿豆发了芽,小芽是白色的,形状犹如羊角一般。(比喻)

【造句练习】小绿豆一夜变胖了,有的撑破了漂亮的外衣漏出白白的肚皮,有的

长出一小节嫩芽,就像小蝌蚪的尾巴,可爱极了。(横线处为参考答案,老师可

引导学生自主作答。)

(三)表达对观察对象的情感

动物、植物虽然不像人一样会说话、会表达,但是,我们可以代替它们表

达“喜怒哀乐”的情感。在观察描写时,我们可以从植物的颜色,形态,动物

的动作、叫声中去体会和想象它们的“情绪”“思想”的变化,并且适当运用比

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被观察的对象更加生动。

【练习】展开合理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下面文段补充完

整。

(1)绿豆已经比昨天大了两倍多。原来紧裹在身上的绿衣裳早已完全被撑破,

遮不住它雪白的身捶了。两片豆瓣之间还微微地翘起了一条小尾巴,看上去就像

字母“Q”。(横线处为参考答案,老师可引导学生自主作答。)

(2)仅仅两天时间,绿豆们就都脱下了绿衣服,换上了新装,变成了一个个萤

尾巴的小白胖子。有的还特别调皮地把豆壳挂在头上,像一个个戴帽子的小娃娃,

真是可爱极了!(横线处为参考答案,老师可引导学生自主作答。)

总之,我们在观察事物时,需要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来描写,并且将自己

的感情融入其中。

四、叙述收获

我们观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所收获,相信大家在长期观察、记录之后一定

也收获了一些知识,明白了一些道理。

那么你又收获了什么呢?

[例句1]真让人佩服呀!这么弱小的身躯里居然蕴藏着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我

们也要学习它们这种执着向上的精神!

【例句2】小乌龟“失踪事件”终于让我明白:再豪华舒适的笼子对小动物来说

都是一种限制,它们真正想要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例句3】照顾蒜苗成长的日子固然很辛苦,可是我在这段时间的收获却是巨大

的——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对我来说将不再是两个无关紧要的成语,而将会是

我做事的准则。

范文引路

种蒜苗

2016年11月28日星期一晴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作业——种蒜苗。可我只吃过蒜苗,至于种

蒜苗,这实在是太具挑战性了,我能完成吗?我在心里默默打鼓。

【赏析】在首则日记开篇交代此次作文的缘由一一完成老师交代的作业,并明确

观察对象:蒜苗,做到了开篇点题。

回到家,我挑了几头又大又白的蒜,然后按照妈妈说的方法操作:先把蒜

瓣儿掰开,再从蒜根开始剥起,接着,蒜皮一层一层就被我轻而易举地剥下来

To大蒜露出了白白胖胖的身体,它们头上还长着一根短小嫩绿的“头发”

呢。看来,剥蒜瓣不难,还挺有意思呢。接着,我拿出一个盘子,开始摆蒜

瓣。我让每个蒜瓣的根部朝下蒜头朝上,并沿着一个方向整整齐齐地摆在盘子

里,摆完一圈又一圈,最后,一盘子的蒜瓣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百合花呈现在

我的面前。最后,我又往盘子里放了一点水,希望它们能快快长起来,我相信

“百合花”一定能开得美丽的。

【赏析】小作者对种蒜苗过程的描述极尽详细,体现出小作者观察仔细,做事认真的特点;

他笔下的蒜瓣“白白胖胖”,还长着“头发”,这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展现观察对

象的体貌特征。

2016年11月30日^^星期三晴

这两天我每时每刻都在观察蒜苗,给它们浇水,盼啊盼啊,我终于看到蒜苗

有变化了:它们的形状变了,根部长出了又短又细的‘'白胡子",身体颜色稍微

有一点变黄,但也变饱满了。它们头上还冒出了一点点的小绿芽,有的大芽包着

小芽,像妈妈呵护着孩子,真是可爱至极!但是也有一部分蒜苗比较''害羞",

还没有长出胡子来,我轻轻地对它们说:“加油啊!快点长,不要落后啊!”

【赏析】第二则日记重点描述观察对象的变化:“白胡子”长了,身材饱满了,

个头长高了……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流露出小作者的喜悦之情。

明天的蒜瓣会长成什么样呢?我好期待呀!

2016年12月8日星期四晴

我的蒜苗又有变化了。

它们最高的已经有7.5厘米高了,最矮的也有4厘米了,像是小朋友们在比

个呢。绿芽也变成了长长绿绿的小叶子,胖胖的身体也泛着绿色,还出现了竖着

的皱褶,像老奶奶额头上的皱纹;根部茂密的、长长的、弯弯曲曲的须根相互缠

绕在一起,像是手拉着手在一起做游戏。

【赏析】小作者运用列数字的方式向我们呈现出蒜苗的生长情况。

随着蒜苗的生长,这些天我真的学到了许多书本以外的知识,更觉得自己动

手实践才是快乐所在。

【赏析】在观察蒜苗生长的过程中,小作者也学到了许多知识,更加明白了动手实践的重

要意义

妈妈说“万物生长靠太阳”,为了蒜苗的茁壮成长,我把它们放到阳光能够

照射到的阳台上,期待着它们长得更高更壮!

【赏析】蒜苗的生长还在继续,期待小作者更加精彩的下一篇观察日记。

写作训练

写一篇观察日记,对象可以是动物、植物、也可以是你感兴趣的天文现象,

不少于500字。

写作锦囊

语出惊人

1.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例句】东东是一个对学习一丝不苟的学生。

2.目不转睛:眼珠子一动不动地盯着看,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例句】她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的宝贝金鱼,生怕它们有一丝闪失。

3.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造句】小明酷爱发明,搞起制作来经常废寝忘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